首页 理论教育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递,常需要通过一次以上的突触传递。由于突触结构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原因,突触兴奋传递明显不同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2.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中枢的突触时,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等一系列过程,因而耗时较长,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延搁。说明中枢可以改变兴奋的节律。另外,突触传递相对容易发生疲劳,这可能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三、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递,常需要通过一次以上的突触传递。由于突触结构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原因,突触兴奋传递明显不同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单向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性的,但通过突触时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是由突触的结构决定的。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递,即由传入神经元传向反射中枢,再经传出神经元至效应器。

2.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中枢的突触时,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等一系列过程,因而耗时较长,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延搁。在反射活动中,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反射所需时间就越长。

3.总和 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一般不能使中枢发出传出效应;多根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达到同一中枢时才能产生传出效应。

4.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并不相同。说明中枢可以改变兴奋的节律。这是因为突触后神经元常同时接受多个突触前神经元的信号传递,突触后神经元自身状态也可能不同。因此,最后传出冲动的节律取决于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

5.后发放 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继续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仍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通,因此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如缺氧、麻醉药及某些药物均可影响突触传递。另外,突触传递相对容易发生疲劳,这可能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