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肠与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直肠与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后所形成的溃疡,称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内的感染积脓。由于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内为疏松结缔组织,一旦感染,极易扩散。肛瘘多由直肠肛管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少数由损伤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因此,肛裂病人恐惧排便,使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4.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和肛镜检查可引起病人剧烈疼痛,不宜进行此类检查。

第六节 直肠与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痔

痔是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迂曲所形成的静脉团。因门静脉系统无静脉瓣,血液易淤积,而且直肠黏膜下组织疏松,缺乏对静脉的支持,加上有腹内压增高因素的存在,如妊娠、盆腔肿瘤、排尿困难和便秘等,使静脉血回流受阻,易于形成静脉扩张而成痔。

img94

图15-17 痔的分类示意图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图15-17)。内痔是直肠上静脉丛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为黏膜覆盖,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钟处。外痔是直肠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为肛管皮肤所覆盖,常因静脉内血栓形成而突出在肛门口或肛门外,并有剧痛,此为血栓性外痔。混合痔由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痔块位于齿线上下,表面分别为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所覆盖。

img95

图15-18 肛裂

二、肛裂

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后所形成的溃疡,称肛裂。肛裂好发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长期便秘的病人,因粪块干而硬,排便时用力过猛,造成肛管皮肤裂伤。因反复损伤,使裂伤深达皮肤全层。肛管后正中线皮肤较固定,直肠末端位置由后方向前弯曲,肛门后方承受的压力较大,因此是肛裂的好发部位。粗暴的外科检查亦可造成肛裂(图15-18)。

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内的感染积脓。多由肛窦炎引起,粪便内有尖锐异物,可损伤肠壁而引起感染。由于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内为疏松结缔组织,一旦感染,极易扩散。位于肛门周围皮下的脓肿,称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又称肛旁皮下脓肿);位于肛提肌以下肛旁间隙的脓肿,称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在肛提肌以上、直肠两侧、盆腔腹膜以下的脓肿,称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图15-19)。

img96

图15-19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示意图

四、肛瘘

img97

图15-20 肛瘘示意图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肛瘘多由直肠肛管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少数由损伤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脓肿在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因引流不畅而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根据瘘口的位置和数目,可有如下分类:瘘道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为低位瘘,在此以上为高位瘘。只有一个瘘管、一个内口、一个外口者,称单纯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者,称复杂性肛瘘(图15-20)。

img98

图15-21 直肠脱垂示意图

五、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段向外翻出而脱垂于肛门之外。发病多与长期腹泻、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等因素有关,也与年老体弱、幼儿发育不全者、盆底组织软弱、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者有关。临床常见有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两种,前者是直肠下部黏膜和肌层分离,向下移位,形成皱褶,黏膜脱出呈紫红色,表面有出血点或糜烂;后者为直肠全层脱出,因括约肌收缩,直肠壁静脉血回流受阻,如不及时回纳,可发生坏死、出血。完全性脱垂为全层肠壁翻出,黏膜呈同心环状皱襞,肿物有层层折叠,如倒宝塔状(图15-21)。

护理评估

(一)痔

1.健康史 要了解有无腹内压增高因素的存在,如习惯性便秘、盆腔肿瘤、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否处于妊娠期等。

2.身体状况

(1)内痔:主要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和痔核脱出。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为便时带血,简称便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呈鲜红色、无痛,出血量一般不多;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仅肛镜检查可见。

第二期:出血较多,呈喷射状,日久可贫血。除有便血外,便时痔块也可脱出肛门外,便后能自行还纳。

第三期:为便时或腹压增高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不能自行还纳,常需外力帮助才能还纳;偶有便血。

第四期:为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而不能还纳或回纳后随即又脱出;偶有便血。

有时痔块脱出肛门外,又被痉挛的括约肌所嵌顿,以致淤血水肿,甚至坏死。直肠黏膜因痔脱出,刺激分泌物增多,括约肌松弛,分泌物外流,使肛周皮肤瘙痒,甚至发生湿疹。

(2)外痔:为肛管皮肤局限性隆起,多无明显症状。常因排便致直肠下静脉丛破裂,血液渗入皮下组织,成为血肿,凝结成痛性肿块,即为血栓性外痔。排便和活动时加重,检查见肛缘处有一突出的暗紫色长圆形肿块,质硬,触痛明显。有时可见到结缔组织外痔(皮赘)及炎性外痔。

(3)混合痔:具有内痔和外痔的共同特点。

3.心理-社会状况 当内痔出血量大、血栓性外痔疼痛剧烈时,病人常有恐惧、焦虑等情绪改变。

4.辅助检查 可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检或肛门镜检协助。内痔一般不能见之于体外,病人下蹲排便时,有时可见痔核脱出。外痔于肛门处可见一局限性隆起,皮色微红,但触痛明显。

(二)肛裂

1.健康史 大部分病人有长期便秘的习惯。

2.身体状况 典型症状是疼痛、便秘、出血。排便时,干硬粪便直接摩擦溃疡面并撑开裂口,造成剧烈疼痛,称便时痛。粪便排出后,疼痛暂时缓解,经数分钟后因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引起较长时间的剧烈疼痛,称便后痛。有时,需用止痛剂方可缓解。因此,肛裂病人恐惧排便,使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创面裂开可有少量出血,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有便后滴血,色鲜红。肛裂创面多为单发的纵形、椭圆形溃疡。因反复损伤、感染,使基底较硬,肉芽灰白,裂口下端皮肤因炎症、浅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水肿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赘生物,称“前哨痔”。肛裂上端肛乳头因炎症和纤维变,形成肥大乳头。溃疡创面、肥大肛乳头和“前哨痔”,合称为“肛裂三联征”。

3.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每次排便会引起剧烈疼痛,所以病人大多有恐惧的心理。

4.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和肛镜检查可引起病人剧烈疼痛,不宜进行此类检查。仅进行肛门视诊,检查时可见肛裂“三联征”。

(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1.健康史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多数起源于肛隐窝炎。询问病人是否有肛门瘙痒、刺痛、肛门分泌物等现象。

2.身体状况

(1)肛旁皮下脓肿:最常见,局部可有红、肿、热、痛,脓肿形成后,则有波动感,全身症状不明显。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脓肿较大、较深,全身可有发热,畏寒等症状,局部呈持续性胀痛而逐渐加重,有时出现排尿困难和里急后重感。直肠指检可扪及柔软有波动、压痛的肿块,穿刺可抽出脓液。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脓肿位置较深,全身中毒症状更明显,而局部症状较轻。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肛门坠胀、里急后重、膀胱刺激征等。肛周无异常发现,直肠指检于直肠侧壁外可触及隆起的肿块或有波动感,穿刺抽得脓液即可确诊。

3.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有肛门疼痛、高热等症状,病人大多有焦虑,甚至精神萎靡。

4.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有波动感,穿刺抽脓可明确诊断。

(四)肛瘘

1.健康史 有直肠肛管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史。

2.身体状况 瘘口流脓是主要症状,分泌物刺激皮肤而有肛门瘙痒不适,当外口阻塞或有假性愈合时,瘘管内脓液积存,局部可肿胀疼痛,甚至有发热症状。由于引流不畅,脓肿常反复发作,甚至破溃出现多个外口。较大较高位的肛瘘,常有粪便从外口排出或有气体从外口逸出。检查时,外口见一乳头状突起,挤压时,有少量脓液或粪便排出。直肠指诊可触及条索状物,有触痛。若随索状物向上探索,有时可扪及内口。

3.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病程较长,身体散发异味等,病人易产生焦虑、悲观等心理变化。

4.辅助检查

(1)肛镜检查:直视下可见到齿状线全部,红肿处常为肛瘘的内口。

(2)探针检查:于肛门内插入手指,用圆头探针,由外口沿管道向肠腔方向轻轻探入,肠腔内手指在齿状线附近,可摸到探针,确定内口。探时,切忌盲目用力,以免形成假道,使感染扩散。

(3)染色检查:将干纱布放入直肠内,将美蓝溶液1~2ml由外口徐徐注入,然后拉出纱布。若有染色,即可证明有内口存在。

(五)直肠脱垂

1.健康史 婴幼儿或年老体弱者,有腹内压增高因素的存在,如长期腹泻、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等。

2.身体状况 早期,排便时直肠由肛门脱出,便后自行回缩到肛门内。以后逐渐发展到必须用手托回,严重时,不仅在大便时脱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走路等当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均可脱出。常有大量黏液污染衣裤,引起肛周瘙痒。当脱出的直肠被嵌顿时,局部水肿呈暗紫色,甚至出现坏死,而引起剧痛。不完全性脱垂仅黏膜脱出,指诊只是两层折叠黏膜。

3.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有明显的情绪改变。

4.辅助检查 蹲位检查,一般视诊即可。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疼痛 内痔与黏膜受损感染、外痔血栓形成以及手术损伤有关。

2.便秘 与排便时引起疼痛有关。

3.焦虑 与病程长、病情反复有关。

4.体温过高 与炎性物质吸收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缺少健康知识有关

6.舒适度的改变 与肛周脓液的刺激有关,与直肠脱出于肛门外有关。

7.潜在并发症 如大便失禁、尿潴留。

评估措施

1.手术前及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适当休息,减少刺激。

(2)手术前一天给流汁饮食,手术日晨禁食。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多运动。必要时,口服缓泻剂,软化粪块,以利于排便。

(3)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2次,每次20分钟,可促使肛门括约肌松弛,并可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同时做好手术野皮肤的准备。

(4)及时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

(5)直肠肛管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肠指检和各种内镜检查。检查前应先向病人说明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准备好必要的检查物品,如手套、石蜡油、肛门镜、直肠镜、照明灯和纸巾等。协助病人摆好体位,配合医师检查,对好光源,传递物品。检查后,将所用物品整理归位。

(6)直肠肛管检查的体位,有以下四种(图15-22):

①左侧卧位:适用于年老体弱的病人。

②膝胸位:适用于短时间的检查。

③截石位:常用于手术治疗。

④蹲位:适用于检查内痔脱出或直肠脱垂。

img99

图15-22 直肠肛管检查体位

直肠肛管检查的记录方法,发现直肠肛管病变时,先标明何种体位,再用时钟定位法记录病变的部位(图15-23)。

img100

图15-23 时钟定位法

2.手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①体位:平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压迫伤口。

②饮食:一般不严格限制饮食,术后第一天以进食流质为主,以后逐步改为普通饮食。

③保持大便通畅:术后第二天可口服阿片酊,控制排便,术后3天尽量不解大便,以保证伤口愈合。

(2)病情观察:观察伤口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同时注意观察有无肛门失禁、切口感染、尿潴留等情况的发生。

(3)治疗配合:痔多数处于无症状状态,只需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出现并发症等。必要时,行硬化剂注射或手术疗法。肛裂一般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如口服缓泻剂、肛门坐浴等。必要时手术处理。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多需手术切开引流。肛瘘急性感染发作期,应用抗菌药物、局部理疗、热水坐浴等。必要时,行瘘管切开术和挂线疗法和肛瘘切除术等。直肠脱垂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下蹲时间不可过长,避免便秘或腹泻,嘱病人每天自行收缩肛门多次,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能力。必要时,行注射疗法、脱垂黏膜切除术、肛门环缩术和直肠悬吊术等。

①止痛:术后伤口疼痛,或因肛门内止血纱条的压迫引起的疼痛,可给予止痛剂。

②肛门坐浴:每天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次,以清洁肛门。坐浴后,用油纱条覆盖伤口,每次排便后也要进行坐浴。

(4)心理护理:应结合健康指导,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

(5)健康指导

①调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②适当运动,尤其对年老体弱、久坐、久站的人鼓励其适当运动。

③清洁肛周皮肤,养成每天清洗肛门周围皮肤的良好习惯,常行肛门坐浴,有利于直肠肛管疾病的彻底治疗,并可以预防直肠肛管疾病的发生。

(高立峰)

img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