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骨折病人的护理
一、概 述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即骨质受到破坏,而发生断或裂。
分类
1.根据骨折的原因分
(1)创伤性骨折:由于创伤造成的骨折,临床上最常见。
(2)病理性骨折:在骨质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发生的骨折,称病理性骨折。如骨髓炎、骨肿瘤病人受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
2.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断端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3.依据骨折的程度分
(1)不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等。
(2)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如横形骨折、螺旋形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等。
4.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分(图19-1)
(1)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2)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3)螺旋形骨折:骨折面呈螺旋状。
(4)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3块以上。
(5)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
(6)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缩变形,多见于松质骨。
(7)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8)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图19-1 骨折形态分类
5.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
(1)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和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等。
骨折愈合
1.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的愈合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血肿机化期,这一过程约在骨折后2周完成。②原始骨痂形成期,一般约需4~8周。病人可拆除外固定,进行康复治疗,逐渐恢复日常活动。③骨板形成塑型期,原始骨痂逐渐被改造成为永久骨痂,具有正常的骨结构,此时可进行正常的活动,这一过程成人大约需要8~12个月。
2.影响骨折愈合因素 骨折的愈合过程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致愈合延迟、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影响骨折愈合因素有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治疗因素。全身因素有年龄、性别、发育、营养及健康状况等;局部因素有骨折的类型和数量、引起骨折的原因、骨折部位的血运情况、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神经功能障碍、感染和软组织的嵌入;治疗因素有过度牵引、复位不及时或复位不当、固定不妥、手术操作不当和过早或不当的康复治疗等。
小贴士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④拆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如为下肢骨折,不扶拐能在平地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病人的受伤经过,明确外力的大小、性质和作用方向,了解受伤后的急救处理经过;既往有无骨质疏松、骨肿瘤史或骨折和手术史;询问病人近期有无服用激素类药物及药物过敏史。
2.身体状况
(1)一般表现:可有肿胀、淤斑或出血、疼痛和压痛、功能障碍等表现。开放性骨折病人可见到伤口流血,并可有骨质外露。
(2)专有表现
①畸形:是由于骨折段的移位(图19-2),导致受伤肢体外形改变,表现为肢体短缩、成角和弯曲等。
图19-2 骨折的移位类型
②异常活动:是指在没有关节的部位发生了类似关节样的活动。
③骨擦音或骨擦感:是指在活动骨折端时,可以感觉到粗糙物体之间的摩擦感觉,或听到粗糙物体之间摩擦的声音。
图19-3 脊椎骨折导致脊髓损伤
(3)并发症的评估:骨折的并发症较多,需要重点关注的有:
①休克:系严重创伤,骨折引起的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病人有休克征象时,应积极止血、输液,有重要器官损伤者及时处理。
②血管损伤:股骨髁上骨折,远侧骨折端可致腘动脉损伤;肱骨髁上骨折近侧骨折端,可致肱动脉损伤;胫骨上段骨折,可致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搬运病人时,要注意避免继续性损伤,出现肢体远端血液循环障碍,报告医师处理。
③神经损伤:好发于神经与其骨紧密相邻的部位,如肱骨中下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紧贴肱骨行走的桡神经;脊椎骨折易致脊髓损伤(图19-3)。出现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者,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前臂和小腿闭合性骨折。是由于骨折时出血、水肿,导致由骨、骨间膜、肌间隔、深筋膜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增高,压迫血管而造成急性缺血。主要表现是局部剧烈疼痛、肿胀和皮肤张力增高,有时可见到水泡,肢体呈微屈曲状态,被动伸展剧痛,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⑤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又未能准确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⑥缺血性肌痉挛: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所致的严重后果。它可由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直接引发,更常见的是骨折处理不当所造成,特别是外固定过紧。一旦发生则难以治疗,效果极差,常致严重残疾。
⑦关节僵硬: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晚期并发症。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及时固定和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3.心理-社会状况 骨折引起的疼痛、行动障碍等,常使病人表现出忧虑、失眠、烦躁、情绪异常。多发性损伤病人多需住院和手术等治疗。由此形成的压力,可影响病人与家庭成员复杂的心理状态。
4.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骨折是否合并感染;尿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泌尿系损伤。
(2)影像学检查:所有骨折和可疑骨折的病人,都必须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的程度及类型,判断治疗的效果及骨折愈合情况。CT、MRI可以了解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程度。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急性疼痛 与骨折、软组织损伤、肌痉挛和水肿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疼痛、制动、外固定有关。
3.心排血量减少 与体液不足、创伤后出血、创面大量渗液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骨折后躯体活动受限、骨骼隆起部位长期受压有关。
5.焦虑、恐惧 与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担心骨折后肢体功能恢复程度有关。
6.潜在并发症 如骨折后可出现早期或晚期并发症。
护理措施
1.骨折病人的现场急救处置
(1)抢救生命:首先协助医师检查病人全身情况,并作详细记录。如病人处于休克状态,应注意保温,尽量减少搬动,有条件时应立即输液、输血。如合并颅脑损伤处于昏迷状态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2)处理伤口:伤口用无菌敷料或现场最清洁的布类进行包扎,以压迫止血和避免伤口进一步污染;伤口出血用绷带加压包扎。不能止血时,可用止血带止血。使用止血带止血时,注意标明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每40~60分钟放松1次。如果骨折端外露,远端肢体动脉搏动减弱,可沿肢体方向稍作牵拉,使压迫解除,但不能使骨折端复位。
(3)妥善固定:固定是骨折急救的重要措施。凡疑有骨折者,均应按骨折处理。首先用简单的方法做骨折肢体的固定,最好用小夹板固定。也可现场取材,如树枝、木棍、木板等。必要时,可利用自身肢体进行固定,如上肢骨折,可用纱布、绷带固定于躯干上,下肢患侧用纱布、绷带固定于健侧,以达到防止继续损伤、减轻疼痛和便于搬运的目的。
(4)搬动与转运:病人经初步处理和妥善固定后,应尽快地选用合适的转运工具转运至就近的医院进行治疗。脊柱骨折者应采用担架、木板,甚至门板运送,先使病人双下肢伸直,木板放在病人一侧,3人用手将病人平托至门板上;或2~3人采用滚动法,使病人保持平直状态,成一整体滚动至木板上。
2.一般护理
(1)卧床病人的护理:骨科病人常需要长时间卧硬板床。对长期卧床者,定时协助翻身、按摩、沐浴、洗头、剪指甲和更衣等,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压疮;保持病室环境和床单位整洁,空气新鲜,增加病人舒适感;指导病人深呼吸,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2)饮食护理:给病人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以防便秘及泌尿系结石形成。
3.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尿量和末梢循环,如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患肢远端血管搏动情况、皮肤温度和色泽、有无肿胀、感觉、运动障碍。对于开放性损伤或手术者,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有无红、肿、热、痛和脓液流出等感染迹象。
4.治疗配合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手术复位和牵引复位。固定的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包括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架、牵引固定(皮牵引、骨牵引和牵引带牵引)(图19-4);内固定包括螺丝钉、钢板、髓内钉、克氏钉和张力带内固定等(图19-5)。
小贴士
康复治疗 ①早期阶段(2周内),主要进行肢体肌群的等长舒缩,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暂不活动。②中期阶段(2周以后),除继续进行患肢肌群的等长舒缩外,活动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③晚期阶段(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此期为抗阻力下锻炼,关节活动包括主动锻炼、被动活动或用关节练习器锻炼等。
图19-4骨外固定器
图19-5骨内固定器
小贴士
复位标准 有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和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
(1)小夹板固定病人的护理:小夹板固定是利用有弹性的木板、竹板或塑料板制成与四肢各部位相适应的不同规格的小夹板,将其置于骨折肢体的周围,必要时,在适当部位加置固定垫,其外绑扎布带,以固定骨折。此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固定范围不包括骨折的上、下关节,有利于早期康复治疗。主要缺点是:绑扎太松时,易致骨折移位;绑扎太紧,又影响肢体远端血供。护理时应注意:①协助医师选择大小、型号合适的小夹板,准备衬垫物及固定垫。②观察小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夹板固定的布带上下可移动1cm或两块夹板之间能容纳成人一个手指头。③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④门诊病人,需告知亲属及病人,如果出现末梢肿胀、青紫、麻木、疼痛、活动障碍和脉搏减弱或消失,及时返院复诊;固定后的前3天,即使无异常也要每天来院复查一次。⑤按医师要求,定期摄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避免发生畸形愈合,以至影响外观和功能。⑥指导病人进行康复治疗。
(2)牵引病人的护理
①准备工作:向病人及其亲属介绍牵引的意义、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取得其配合。牵引肢体局部皮肤,必须用肥皂水和清水擦洗干净,去除油污。必要时剃毛,行颅骨牵引时,应剃除全部头发。了解药物过敏史。准备好牵引用物。
②协助保持牵引:在牵引操作过程中,摆好并维持病人患肢位置,协助医师麻醉、做牵引。操作后,为保持有效牵引,应注意:a.皮牵引时,胶布绷带有无松脱,扩张板位置是否正确;若出现移位,应及时调整。颅骨牵引时,每天检查牵引弓,并拧紧螺母,防止牵引脱落。b.牵引重锤应保持悬空,牵引重量不可随意增减或移去,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c.牵引绳不可随意放松,也不应有其他外力作用,以免影响牵引力。d.保持对抗牵引力量。颅骨牵引时,应抬高床头;下肢牵引时,应抬高床尾15~30cm。若身体移位、抵住了床头或床尾,应及时调整,以免失去了牵引作用。e.告知病人和亲属,牵引期间始终保持正确的位置,牵引方向与肢体长轴应成直线,以达到有效牵引。f.骨牵引针孔处,每天滴70%乙醇或碘附1~2滴,以预防针孔处感染。
(3)石膏固定病人的护理
①准备工作:向病人及亲属解释说明石膏固定的必要性,解释操作过程及术中石膏散热属正常现象,并告知病人肢体关节必须固定在功能位或所需的特殊体位,中途不能随意变动,以取得病人配合。做好石膏固定处的皮肤准备。用肥皂水及清水清洁皮肤,并擦干;有伤口者更换敷料;发现皮肤异常,应记录并报告医师。在石膏固定处的皮肤表面覆盖一层衬垫,以防局部受压形成压疮。准备一盆温水(35~40℃);根据固定范围的大小,选择适合的石膏卷并折叠;将准备好的石膏卷平放,并完全浸没在水中。等石膏卷停止冒气泡,完全浸透后,两手持石膏卷两头取出,并向中间轻挤,以挤出过多水分。
②协助包扎:使石膏卷贴着躯体,从肢体近侧向远侧推动,边推边在绷带上抚摩,以使绷带各层贴合紧密,无缝隙且平滑无褶,每一圈绷带盖住上一圈绷带的下1/3。一般包5~7层,绷带边缘、关节部及骨折部多包2~3层。石膏未定型前,根据局部解剖特点适当捏塑及整理,并将衬垫从内面向外拉出一些,包在石膏边缘。
③加速石膏凝固:石膏从硬固到完全干固需24~72小时;应创造条件加快干固,可适当提高室温或用灯泡烤箱、红外线照射烘干。但应注意石膏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防灼伤。潮湿的石膏容易断裂和变形,需要搬运时,用手掌平托石膏固定的肢体,维持肢体的位置,避免石膏折断。
④保持石膏清洁、干燥:石膏污染时,可用布蘸洗涤剂擦拭,清洁后立即擦干。及时更换断裂、变形或严重污染的石膏卷。
⑤石膏切开与更换:肢体肿胀时,为防止血管和神经受压,可将石膏切开。切开时,注意全层切开,以充分减压和避免伤及皮肤。石膏管型固定后,若因肢体肿胀消退或肌萎缩而失去固定作用时,应以重新更换,以防骨折错位。
⑥拆除石膏:拆除前,向病人解释拆除的过程及感觉,协助医师保护肢体。拆除后,石膏下的皮肤一般有一层暗褐色的痂皮或死皮、油脂等,其下的新生皮肤较为敏感,避免搔抓,可用温开水清洗后,涂抹护肤霜。
(4)手术病人的护理
①手术前护理:重点是皮肤准备,术前2~3天,每天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手术区皮肤,用70%乙醇消毒后,用无菌布单包扎手术区。手术日晨重新消毒后,更换无菌巾包扎,送手术室。开放性骨折给予紧急处理后,进行清创,遵医嘱注射TAT,以及抗菌药物。
②手术后护理:制动、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水肿;遵医嘱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5.心理护理 骨折病人及其亲属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多与病人进行交流,耐心听取病人诉说,同情病人的心理感受,有针对性地消除病人产生焦虑的因素。
6.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及亲属评估家庭环境的安全性,有无影响病人活动的障碍物;向病人及亲属介绍骨折处理的有关知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目前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告知病人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意义。向病人和亲属详细说明有关夹板、石膏或外固定器的应用和护理知识,如夹板、石膏或外固定器的保护、清洁、使用的方法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指导病人使用轮椅、步行辅助物,提高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指导亲属如何协助病人完成各项活动。告知病人如何识别并发症,若出现肢体肿胀或疼痛明显加重,骨折远端肢体感觉麻木、肢端发凉,夹板、石膏或外固定器械松动等,应立即到医院复查,并评估功能康复的情况。
二、常见骨折病人的护理
图19-6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
(一)肱骨髁上骨折病人的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多为间接暴力引起。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图19-6)和屈曲型两种,以伸直型多见。主要表现手掌着地受伤后,肘部出现疼痛、肿胀和皮下淤斑,肘部后突处于半屈位(图19-6)。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可有骨擦音、反常活动等;可伴有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损伤,表现为手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肱动脉挫伤或受压者,因发生血管痉挛,可致前臂缺血,出现剧痛、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被动伸指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
【护理要点】 将上肢制动抬高,促进静脉血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注意观察患肢是否出现疼痛、麻木、肿胀、苍白或发绀。开放性骨折和手术后病人,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分泌物等,一旦发现及时通知医师。观察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伤后第一周,患侧肢体避免活动;1周后逐渐开始握拳、伸指、桡腕关节屈伸及肩关节活动;4~5周后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肘关节屈伸康复治疗。
(二)桡骨下端骨折病人的护理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最多见,多为桡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骨折的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尺侧移位。临床表现为伤侧桡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侧面呈“餐叉”状畸形,正面呈“枪刺”状畸形(图19-7)。
【护理要点】 用吊带或三角巾将患肢托起,避免患肢下垂引起的静脉血回流障碍。石膏固定时,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及桡动脉搏动情况。指导病人早期进行拇指及其他手指的主动运动、用力握拳、充分屈伸五指练习,以减轻水肿,增加静脉血回流。同时进行肩、肘关节康复治疗,防止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伤后2周进行桡腕关节背伸和桡侧偏斜练习,同时进行前臂旋转运动。
(三)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骨的质量下降有关。股骨颈血供较差,骨折不愈合率高,易发生股骨头坏死及塌陷。病人跌倒后髋部疼痛,尤其是移动患肢时疼痛更明显,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呈现轻度屈髋屈膝、内收、外旋短缩畸形。大转子上移,髋部有压痛,纵向叩击痛阳性。
【护理要点】 患肢制动,卧床时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矫正鞋(如“丁”字鞋)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或脱位。通过下肢支架或沙袋固定,保持患肢于合适体位。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卧床病人,若条件允许,定期翻身拍背、排痰,鼓励深呼吸,防止肺部并发症;定时翻身、局部按摩、沐浴、洗头,勤剪指甲、勤更衣,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骨骼隆起处放置气圈,防止压疮发生;饮食一般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多食粗纤维饮食,防止便秘。后期,指导病人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全范围关节活动和康复治疗、髋关节康复治疗和转移及行走训练。
(四)脊柱骨折病人的护理
脊柱骨折的主要原因是暴力,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伤情严重复杂,可危及生命,常并发严重的并发症,病人伤后出现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活动受限和脊柱变形,当并发脊髓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护理要点】 现场注意正确搬运病人,脊柱骨折病人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要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预防压疮发生,同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后期,加强康复治疗。
图19-7 Colles骨折的典型畸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