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数据中心。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所有信息必须有所载体,对于它服务的主体——人来说,电子健康档案是以个体人为单位的健康信息载体,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当然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还有其他信息,例如区域卫生资源、区域卫生规划等。区域卫生信息是海量的,而且类型数以百千计。

14.3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14.3.1 一个病例

有一位青年患者,因为发热、咳嗽、咳血,第一次到社区医院就诊,经过胸部X线检查初步诊断为“肺结核”。按我国传染病法规定,该例“肺结核”必须通过“传染病直报系统”逐级上报区、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同时他必须被转诊到辖区规定的结核病防治所就诊。经专科医生系列检查(包括重新做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病,住院治疗3个月好转后,病人又转诊回社区医院,按照结核病治疗规范,继续服药3—6月,同时作为慢性传染病,进入“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进行康复治疗和长期专病随访跟踪。最后,该病人治愈信息还要再次经“传染病直报系统”上报区、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

同一个病人同一疾病的信息就这样被机械地分割开来,储存在不同记录中(社区健康档案、医院住院病例、疾病控制中心的传染病记录等),各个医疗卫生机构独享各自的检查、诊断、治疗信息,或者依靠手工、传真方式才能被另一机构再次采集或利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不同机构相对独立和封闭,形成“信息孤岛”和“信息鸿沟”,导致重复检查、重复诊断甚至是矛盾治疗。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14.3.2 一套设计思路

通过上述病例,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总结出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一套思路。

1)塑造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从上述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患者的医疗信息分散在社区医院、专科医院,并通过“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向上报告汇总,但是都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如果我们将一个个具体的医疗机构(如医院)看做“点”,将一个个以业务条线为主、垂直分布、纵向管理的系统(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看做“线”,将一个个社区医疗服务看做“片”,那么,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就可以看做“面”,它将这许多的点、线、片融合在一起,协调一致地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因此,我们首先要塑造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2)建立区域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的平台

从上述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病人同一疾病的信息是分散在不同医疗机构的不同医疗记录中,并属于不同的信息系统,例如“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而这些信息系统是“各自为政”的异构系统。因此区域卫生信息系统首先需要建设一个信息交换平台,这个平台的特点是可以互操作的,能让这些信息都能在这个“共通、公用”的平台上共享和交流。

3)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数据中心

在上述病例中,我们面临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将患者分散的医疗信息汇总起来?存放在何处?如何存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数据中心。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是指在一个相对逻辑集中或物理集中环境中,构建一个以存储和处理区域居民健康、疾病信息,医疗机构信息,以及面向公众卫生服务信息的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是区域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核心,它应满足区域内社会各阶层对卫生信息交流、利用、管理和增值服务的需要。区域数据中心不等同于一个机构或组织内的数据库,它一般包括网络系统、应用服务系统、存储系统、远程灾备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4)设计电子健康档案

上述病例描述了一个患者一次疾患“肺结核”的相关信息的汇总记录,那么,他一生的疾患和健康状况也需要一个汇总的记录,这就是“电子健康档案”。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所有信息必须有所载体,对于它服务的主体——人来说,电子健康档案是以个体人为单位的健康信息载体,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当然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还有其他信息,例如区域卫生资源、区域卫生规划等。

5)制定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标准与规范

区域卫生信息是海量的,而且类型数以百千计。目前在各机构和组织内部应用的信息系统中,数据大都是非标准化的,甚至是自定义的,在不同系统的内部集成上,往往不是采用数据交换标准,而是采用编写程序直接交换。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当前主要障碍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标准,难以实现不同机构、组织间数据的无缝传递,因此,制定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标准与规范是基础和前提,我国制定的区域卫生的基本数据集就是一种标准(见表14-1)。

表14-1 数据元标准描述示例

img1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