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中医与虚拟人体
近年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虚拟人体”的出现,给计算机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开拓了更宽广的前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类是有智慧的、能直立行走并生活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的群体,因此动物体与人体差别很大,中医是以动态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长期以来由于无法在真实的人体上进行实验,因此一直处于很被动的局面中。“虚拟人体”是运用真实人体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控制技术构造出来的,从而使人们可以开展一些无法在真人身上进行实验的研究工作,因此“虚拟人体”的出现,为中医的实验医学开拓了一个新的探索途径。
建立“虚拟人体”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它的内环境模型,因此建立数学模型是该项研究工作的关键,在建模方面,大致上有两种模型,一种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另一种是以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验为基础。前者需要多学科的广泛合作,以心血管疾病为例,需要心血管生理及病理、神经生理、生物力学、心血管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学科的广泛合作才能通过数学建模建立起一个可供医学研究的“虚拟人体”的内环境模型;后者需要计算机科研人员与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等多学科人员广泛合作,由于中医从理论体系上看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因此更需要从事交叉学科工作的人员,在建模人员与医学人员之间搭桥,让中医的“证”在“虚拟人体”直观地再现。
在针灸教学方面,随着虚拟人体的出现,给针灸的模拟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虚拟人体”上,人们可以更精确地进行穴位定位及教学,可以探索穴位的层次结构、断面结构、CT断面结构,以及探索穴位大体空间形态学方面的特征,也可以将针灸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选穴等内容结合上去,若能与针灸专家系统相结合,那就可以更上一个层次。另外若在“虚拟人体”上建立了正常人体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等模型,那就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对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总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虚拟人体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