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秘的核酸

神秘的核酸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核酸的研究,使当时人们认为染色体中携带的遗传信息是蛋白质的观点得到了纠正。实验证明,没有蛋白质外衣的情况下,核酸也可以单独“行动”。如果是单倍的,而体细胞内的核酸应该比精子或卵子的多一倍。

神秘的核酸

我们先来看看两位科学家的实验。

一九二八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肺炎球菌做实验,肺炎球菌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一种是致病的,一种不是致病的。把少量不致病的肺炎球菌与大量经过加热杀死的致病球菌混合在一起,注射到没有肺炎的小白鼠身上。按理说,小白鼠该安然无恙平平安安的,可事实恰好相反,大部分小白鼠都染上肺炎,并从它们的血液中分离出致病的肺炎球菌。这是怎么回事呢?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病菌中,一定有一种物质可以进入到活的不致病菌中,从而改了它的性状,使它产生了变化,变成了致病菌。但是,这种物质是什么呢?难道死的病菌有灵魂不成?

一九四四年,法国的三位科学家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从一种光滑的、有荚膜、有毒性的肺炎球菌中分离出的一种物质,加入到培养基——培养细菌的物质中,用来培养R型细菌,即一种粗糙型的无荚膜无毒性细菌,它不会引起肺炎。奇怪的是,无荚膜细菌竟长出了荚膜(细菌外包着一层糖类物质),更令人惊奇的是,它把这种性状传给了后代,使它的后代也长上了荚膜。当然,这其中的奥秘就出在加入列培养基中的物质,而且说明,这种物质能遗传。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当时,人们叫它“转化因素”?

其实,进入活的不致病的肺炎球菌中的物质和无荚菌中的“转化因素”不是别的,就是核酸。核酸能诱发别的菌类,使其发生转化,并且有永久的遗传性。核酸的研究,使当时人们认为染色体中携带的遗传信息是蛋白质的观点得到了纠正。

那么,核酸是怎么侵入别的病菌中的呢?科学家的实验给我们指点了迷津,使我们豁然开朗了。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噬菌体感染过程,噬菌体是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它们是细菌的“寄生虫”。许多噬菌体的头部是多角的,像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几何图,在头里,就装有核酸,不过,核酸外还穿着一件蛋白质的外衣;另外,它还有一条作用跟蚂蟥的吸盘一样的“尾巴”,用它附着在细菌壁上。噬菌体侵入细菌时,并不是像潜水那样整个“身体”都钻进去,而仅仅是由“尾巴”附着在细菌壁上,“咬”开一个口了,通过“尾巴”,将核酸注射到细菌中,把蛋白质外衣丢弃在细菌外面。核酸进入菌体内,就像到了自己温暖舒适的家,然后安营扎寨,不断地繁殖,形成许多相同的噬菌体核酸和蛋白质外衣,两者再组装成一个个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家族很快繁荣起来,真是“人丁兴旺”,到了一定程度,便会破壁而出,开始迁移,寻找新的侵染对象,开始新的生活周期。这种情况说明,噬菌体的核酸是它们世代之间的一种连续物质,子代与亲代相似,正是因为它们获得了亲代的核酸,由此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基础,并且具有唯一性。那么,蛋白质外衣呢?实验证明,没有蛋白质外衣的情况下,核酸也可以单独“行动”。

高等生物是不是也靠核酸来遗传呢?回答是肯定的。高等生物的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单倍的,而体细胞的染色体是双倍的。如果是单倍的,而体细胞内的核酸应该比精子或卵子的多一倍。实验证明的确如此。例如公鸡,每个体细胞、无论是肝、肾、腺、还是脑细胞,都含有2.6×10-6微克核酸,而每个精子则含1.3×10-6微克核酸,刚好是半数。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张骏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