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什么叫心律变异?心律变异在冠心病中有何应用价值?
由于心电信息检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发现即使一般心电图看似均齐,为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逐个分析每跳心搏之间的间隔时间(R-R间期),也存在着有序而细微的时间变化及频律变化,他们将这种变化叫做心律变异(HRV)。
1984年Ewing通过24小时心电监测发现,正常人心律变异有昼夜变化规律,而且这一规律与自主神经的变化规律相吻合,若注射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心律变异中低频(LF)波动就会消失;若注射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心律变异中高频(HF)就会消失,若同时注射上述两种药物心律变异的波动就会消失。所以在心率频域分析中高频成分(0. 15~0. 4 Hz)代表迷走神经兴奋,低频成分(0. 4~0. 15 Hz)代表交感神经兴奋,低频与高频的比值(LF/ HF)代表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平衡状态,正常值为1. 5~2. 0。
目前认为心律变异是反映自主神经的最敏感的指标。
心律变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
(1)心肌梗死后危险性分层:罹患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部分病人预后良好,但其中不乏有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人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筛选出那些有再发或死亡危险者。目前,虽然有很多相关的检测指标,如年龄、性别、梗死面积大小及部位等。但这些指标预测的可信度太低,有的必须进行有创的检查。心律变异则是一项经济、无创、可重复的技术,是检测心脏自主神经张力最好的方法。现已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变异降低,是预后不良的独立的指标,是发生严重急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明显危险信号。
1987年Kleiger对808例心肌梗死病人,经过1个月的随访观察心律变异值降低者,死亡率是心律变异是正常者的5. 3倍。在4年随访的病死率统计中,心跳间期标准差(NNSD)小于50毫秒者随访期内病死率为34. 4%,大于50毫秒而小于100毫秒者,随访期内病死率为13. 8%,而大于100毫秒者,随访期内病死率只有9%,因此SDNN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危险的预测指标。
(2)预测心肌缺血:对变异型心绞痛,在缺血性S-T段抬高以前,心律变异中的低频成分有明显变化,并且可以根据其变化的程度预测冠状动脉痉挛的严重性。
(3)指导临床治疗:有人观察心肌梗死后用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地尔硫和β-受体阻滞剂美多洛尔时的心律变异,结果美多洛尔和地尔硫具有相似的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而硝苯地平无此作用。心肌梗死后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猝死,已被公认。有专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β-受体阻滞剂对心律变异的调整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