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肾病的常见症状
肾病的常见症状一般有水肿、腰痛、蛋白尿、尿血、高血压、尿频尿急、癃闭、关格等。治疗肾病,首先要对常见症状进行辨证分析,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辨病,从而立法、处方、用药。
第一节 水 肿
水肿是由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而引起水湿外溢肌肤,以眼睑、下肢以及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病因病机
1.肺失通调 外感风邪,或兼热、或夹湿,使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而致水肿。
2.脾虚水肿 脾不健运,水湿不得下行,泛于肌肤,或劳倦太过,饥饱不调,脾气亏虚,水湿停聚,泛滥横溢而致水肿。
3.肾气内伤 生育不节,或房劳过度,肾气内伤,肾虚则开阖不利,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湿停聚,泛滥肌肤,或因下焦湿热交蒸,使膀胱气化无权而致水肿。
二、辨证论治
1.阳水
(1)若颜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尿量减少,兼有表证,予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用越婢加术汤。
(2)若遍体浮肿、皮色润泽光亮,按之凹陷易起,予分利湿热,行水消肿,方用五皮饮加减。
2.阴水
(1)若水肿腰以下为甚,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予温运脾阳,健脾运水,方用实脾饮加减。
(2)若面浮身肿,腰酸怯寒,四肢逆冷,面色灰滞或白,苔薄舌质淡,脉沉细者,予温肾益肾,化气行水,方用肾气丸加减。
第二节 腰 痛
腰痛为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
一、病因病机
1.寒湿凝滞 由于久居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劳汗当风,衣着湿冷,都可感受寒湿之邪。寒邪黏聚不化,致腰腿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发生腰痛。
2.湿热蕴结 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转为湿热。人感此邪,阻遏经脉,引起腰痛。
3.气滞血瘀 跌仆外伤,损伤经脉气血,或因久病,气血运行不畅;或体位不正,腰部用力不当,导致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均可使瘀血留着腰部而发生疼痛。
4.肾亏体虚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发生腰痛。
二、辨证论治
1.寒湿腰痛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不减轻,遇阴雨天则加重,舌苔白,脉沉而迟缓。治以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方用肾着汤。
2.湿热腰痛 腰部疼痛部位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治以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用四妙丸。
3.瘀血腰痛 腰痛如刺,病有定处,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利,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 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偏阳虚者,少腹拘急,面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苔滑润,脉沉细迟。治以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
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滋阴补肾,左归丸加减。
第三节 尿 浊
古代文献论述的“尿浊”一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蛋白尿”,是以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为主症。淋证中的膏淋,古代文献也以“尿浊”论述,此节所述“尿浊”特指蛋白尿。
一、病因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调
1.肺气失宣 肺为华盖,司气机之升降出入,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失司,则输布水谷精微的作用失调,故发生精微下注而成蛋白尿。
2.肝失疏泄 《格致余论》谓:“主闭藏者肾也,主疏泄者肝也。”若肝失疏泄,致肾不闭藏,精气外泄而成蛋白尿。
3.脾失统摄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输布水谷精微,脾胃又为机体升降之枢纽,对气机升降出入至关重要。五脏之中,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承,无不以脾胃为枢纽进行运动。若脾气虚陷,清气不升,清浊互混,精微下注而为蛋白尿。
4.肾失封藏 肾具有藏精不泻的特点,这是依靠肾气的摄纳完成的,肾气充足则精固,蛋白精微自能内藏。若肾失封藏,不能藏精,则精微从小便而出。
人体各脏腑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肾为封藏之本,脾主统摄升清,肾失藏精或脾失升清、摄精,是导致蛋白尿的关键,综观各种肾病,脾肾虚损通常贯穿始终。故可认为脾不摄精、清气下陷和肾不藏精、精气下泄是产生蛋白尿的直接机制。
(二)邪气侵扰
1.湿热 肺脾肾脏腑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湿浊内留,郁而化热,变生清浊俱下,扰乱下焦,致精微下注。另外,由于肾病患者服用激素治疗,引起体内阴阳、脏腑失调,阳热亢盛,胃纳过强,脾运不及,痰湿内壅。
2.风邪 许多病人因感冒不愈而蛋白尿不消,或蛋白尿转阴常因感冒而复发;再者,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尿多泡沫,尿中泡沫多辨证为风,“风性开泄”为其重要特征。感冒风邪,腠理开泄,致精关不固,故形成蛋白尿。
3.瘀血 瘀血既是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也是病机复杂、病情缠绵的一种致病因素。气、血、津液三者在生理上相互转化,病理上相互影响。且有“久病入络”之说,久病血脉淤滞,血流不畅,血脉不固,精微外漏而形成蛋白尿。
二、辨证论治
1.补益脾肾 脾肾气虚者,症见面色淡黄,纳差乏力,腹胀便稀,夜尿频多,小便清长,脉象沉缓,舌淡齿痕,可用健脾固肾法治疗。如果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仅是尿液检查发现有蛋白尿者,亦可采用本法。常用方剂如水陆二仙丹,偏脾虚者可用参苓白术散之类,偏肾虚者可用五子衍宗丸之类。如见脾肾阳虚者,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倦怠无力,纳差便溏,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脉象沉弱,舌体胖大,质淡而嫩,宜温补脾肾,可用理中汤。
2.益气养阴 病程迁延不愈,气损及阴或阴损及气。气阴两虚中见肺胃气阴两虚,症见疲乏少力,口干喜饮,咽干咽痛,大便干结,脉象沉细,舌红少苔,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和胃,方如竹叶石膏汤合甘桔汤加减。有肺肾气阴两虚,症见气短乏力、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及见肾阴虚的临床表现,治宜益肺滋肾,可用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汤。
有心肾气阴两虚,除有肾阴虚症状外,还有心悸气短、胸闷憋气等心气虚症状,治宜益心滋肾,可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瓜蒌皮等。有脾肾气阴两虚,即脾气虚肾阴虚,治宜健脾滋肾,可用加味四君合六味地黄汤,若脾气虚显著者,也可用异功散之类。有肾气阴两虚者,即肾气虚与肾阴虚同见,治宜益气滋肾,可用参芪地黄汤。
3.化湿解毒 适用于慢性蛋白尿患者兼有湿毒者,症见发热,乳蛾红肿,口苦,胸脘痞闷,便出不爽,小便黄赤,或有尿频尿痛感,舌红、苔黄腻,脉滑。方选五味消毒饮合八正散加减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湿热蕴于中焦,痞满腹胀,或有呕恶,可用苦辛开泄之剂,如黄连温胆汤或小陷胸汤;湿热在下焦则宜清热通淋,可用八正散治之。
4.祛瘀利水 适用于蛋白尿见瘀血内阻者。症见小便不利或血尿,腰痛固定,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涩,蛋白尿久治不愈者。方可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当归芍药散。
如有肾气阴两虚的见症,同时伴畏寒肢冷、腰脊冷痛等阳虚症状,则为肾阴阳两虚,治宜阴阳双补,可用金匮肾气丸或用参芪地黄汤加附子、肉桂。
5.祛风胜湿 风能胜湿,近年有用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肾性蛋白尿,取得一定疗效。由于风药尚能健脾升阳,凡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虚湿盛者,可用风药治之,有益气和营、祛风胜湿之效。
第四节 尿 血
一、病因病机
1.正虚 以脾肾气阴两虚最为多见,因脾不统血,血随气陷,加之肾虚封藏失职,血从小便而出;亦有因肝肾阴虚,虚热内蕴,血失所藏而致尿血者。
2.邪实 肺胃风热毒邪壅盛,下通肾与膀胱,以致血络受伤出现尿血;亦有因心火炽盛,移热于小肠与膀胱致尿血者。还有因湿热蕴结,瘀血阻络,水道不利所致的尿血。
二、辨证论治
1.肺胃风热毒邪壅盛,临床多为肾小球疾病初期或急性期,见发热,咽干,咽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舌苔薄黄,脉数,治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并进,选银翘散、银蒲玄麦甘桔汤、五味消毒与小蓟饮子合方化裁。
2.心火炽盛,症见咽部干痛,心烦少寐,腰部酸痛,尿少黄赤,或尿血淡红,尿路灼热不适,或尿少涩痛,舌质红或舌尖红,苔少微黄,脉细数,治宜导心火下行以止尿血,选加味导赤散。
3.膀胱湿热蕴结者,见畏寒发热,尿中带血,血色鲜红,尿频,尿急,尿痛,点滴难下,少腹胀痛,腰痛,舌苔黄腻或白腻,脉象濡数或滑数,治宜通利膀胱,凉血止血,可用八正散加味。
4.脾肾气虚,症见尿色淡红,或尿频清长,夜尿增多,伴神疲乏力,气怯声低,腰酸腰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选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味化裁。
5.脾肾气阴两虚,症见面色潮红或萎黄,尿血淡红,腰膝酸痛,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数。治宜脾肾气阴双补,选加味参芪地黄汤。
6.肝肾阴虚,症见腰膝疼痛,头晕不适,下肢浮肿,镜下血尿或伴有蛋白尿,舌质偏红,脉细,治宜滋养肝肾,选知柏地黄汤或黑逍遥散加味化裁。
7.瘀血阻络,症见腰痛,痛处固定不变,或血尿伴有蛋白,妇女经血不调,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第五节 眩 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传统医学没有肾性高血压的名称,按照其症状特点多归属于“眩晕”范畴。
一、病因病机
1.风水泛滥 正气不足,卫气不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虚而入,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滥,上扰清窍,则眩晕。
2.阴虚阳亢 平素阳盛体质,或肾病日久,肾精亏耗,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致眩晕。
3.痰浊阻滞 过食肥甘厚腻而酿痰,或肾虚水泛为痰,或脾阳不振,聚饮生痰,均致痰浊内阻,壅塞清窍,则见眩晕。痰浊内阻,清阳不升而下泄,故而出现蛋白尿。
4.瘀血阻络 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或浊邪壅塞,气机不畅,或气虚无力,血行不畅,或久病入络,瘀血内阻,可发为头晕。
5.气血亏虚 或久病体虚,气血亏耗,或过度劳累,气血虚损,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见眩晕。
6.脾肾阳虚 年老肾阳虚衰,或久病损伤阳气,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而致脾肾阳虚,肾失气化,脾失温运,湿浊内留,上扰清窍则出现头晕。
二、辨证论治
1.散风利水 用于因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水邪泛滥所致高血压。症见眼睑浮肿,四肢及全身水肿,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证,方用越婢加术汤加减。
2.平肝潜阳 用于肝阳上亢所致高血压。见头痛,眩晕,易怒,夜寐不宁,胁痛,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方用天麻钩藤饮加生龙骨、牡蛎。
3.清泻浊毒 用于肾病日久,浊毒内生所致血压升高。头痛或眩晕,口苦纳呆,恶心或呕吐,口苦,大便秘结,脘腹胀,舌淡苔黄厚腻,脉弦涩,方用温胆汤加减。
4.活血化瘀 用于瘀血阻滞所致血压升高。头痛有固定部位,舌色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5.益气养血 用于脾胃虚弱,病久气血不足者。症见头晕,头痛,劳累加重,休息可缓解,面色萎黄,唇甲不华,神疲懒言,纳少,舌质淡,脉细弱,方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6.补肾益精 用于久病肾精亏虚而血压升高者。症见头痛、眩晕,时作时止,劳后加重,神疲,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或可见心烦,舌质红,脉弦细弱,方用左归丸加减。
第六节 淋 证
淋证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
一、病因病机
1.外感湿热 湿热外浸,热蕴膀胱,由腑及脏。
2.饮食不节 饮酒过度或偏嗜肥厚辛辣之品,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湿热蕴结膀胱。
3.劳欲体虚 老年脏气亏虚或久病、多育、劳欲无制,肾气虚衰,或淋久不愈,耗伤正气,脾肾两虚,而致膀胱气化不利。
二、辨证论治
1.清热利湿 适用于湿热下注,症见尿频尿急,尿短色黄,尿道灼热疼痛,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方选八正散。
若膀胱热盛,热邪灼伤阴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症见血尿,尿涩尿痛,可用凉血止血,选小蓟饮子加减。
若湿热稽留阻滞脉络,脂液不循常道,下渗膀胱。症见尿液浑浊如脂膏,可用分清降浊法,方选程氏萆薢分清饮。
若热盛煎熬尿液,尿中杂质聚为砂石,症见尿色深黄而浊或兼夹沙石,或有尿中断,尿道疼痛,或痛引腰腹,可用利石通淋法,方选石韦散加味。
若湿热为心火下移小肠,症见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而涩,尿时刺痛,可用轻利其水,稍清其火,则火降水调,口疮尿赤自解,方选导赤散加减。
2.滋补脾肾 适用于反复发作者,症见小便短涩,或夜尿增多,腰痛,足膝酸软,头晕心悸,遇劳或外感即发,少腹胀,治宜补肾养阴,方用六味地黄丸。
以脾虚为主,症见小便淋漓不已,时作时止,伴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无力,饮食不化,胸脘痞满,面色苍白或内脏下垂,治宜补中益气,升阳益胃,方用补中益气汤。
3.化瘀通淋 瘀热交结,症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伴腰部刺痛或谵语发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闭经、痛经等,治宜破血下瘀,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减。
第七节 癃 闭
“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甚至尿闭不通为主症。一般小便不利、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欲解不得为“闭”,合称为“癃闭。”
一、病因病机
1.肺热壅盛 肺居高位,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倘若肺气郁闭,宣肃无权,水道不通,则癃闭生焉。
2.中气下陷 肾病脾肾亏虚多见,脾虚则中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
3.膀胱湿热 饮食不节,素嗜酒热,肥甘辛辣,致湿热毒浊不降,下注膀胱,肾热移于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出,则尿少而频,点滴不爽。
4.瘀血内结 肾病迁延日久,瘀血败精阻塞于内,或瘀结成块,阻塞膀胱尿道之间,则小便点滴而下或闭塞不出。
5.肾阴不足 湿热久恋膀胱,可耗伤肾阴,肝肾同源,肝气不舒,既可化火伤阴,又可导致瘀血阻滞,或高年肾阴亏虚,“无阴则阳无以化”,皆可形成癃闭。
6.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无阳则阴无以生”,气化不及州都,则膀胱气化无权,出现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
二、辨证论治
1.宣肺利水 见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呼吸急促,舌苔黄,脉数等,治以宣肺利水,越婢汤合五皮饮加减。
2.升清降浊 小腹胀坠而欲排不出或量少而不爽利,腹胀肛坠,神疲气短,懒言少语,食欲减退,舌淡白,脉沉弱等,治以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3.清热解毒 小便极少而短赤灼热,甚则点滴不通,小腹胀满,口苦而腻,或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治当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八正散加减。
4.化瘀散结 小便点滴而下,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瘀斑点,脉涩或弦,治以活血散结,方以代抵挡丸主之。
5.滋阴益气 时欲小便而不得尿,口干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以益气滋阴,六味地黄丸主之。
6.温阳益气 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白神怯,畏寒肢冷,腰酸无力,舌薄苔白,脉沉,治当温阳益气,补肾利尿,以济生肾气丸主之。
第八节 关 格
关格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消渴病证的晚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衰竭。临床以“上吐下闭”为主要特点。
一、病因病机
关格的病因有主因和诱因。主因多为脾肾亏损,诱因多为外邪侵袭。其基本病机是脏腑虚衰,阴阳气血不足,气机升降功能失常而致浊邪潴留,弥漫三焦,壅塞胃腑,化热内结,入络挟瘀。证候演变的一般规律为邪实正虚,寒热错杂,机体阴阳、表里、上下一派紊乱,最终精气耗竭,气血离守,脏腑功能全面衰败。
二、辨证论治
关格初期,以脾肾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表现最为突出,症见面白或晦滞,神疲乏力,腰酸痛,四肢不温,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沉细。患者每于晨起恶心呕吐,口中气味秽浊,日间尿少,夜间尿量增多。部分病人可见眩晕,舌质偏红、脉来弦细等阴虚征象。此时若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可控制病情,延缓终末期进程,否则势必阳损及阴,浊邪弥漫,正气衰败。
关格后期,浊邪壅塞,呕吐频发,甚至食水不入,少尿或无尿,并相继出现气急息促,不得平卧,心悸胸痛,抽搐,吐衄便血以至神昏、谵语、烦躁狂乱等邪犯上、中、下三焦之表现,甚至导致厥脱等阴精耗竭、孤阳离别之危象,治疗应以补益脾肾气阴,兼予清泄邪浊,共奏泻下通便、荡涤实邪之效,并养护胃气,兼顾虚弱之本,再配合中药灌肠直接降泻腑浊。
(孙 静 马红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