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人体表面的某些特定穴位上烧、温熨,借助灸火的温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经活络,扶正祛邪,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自然疗法。
第一节 常用灸法
艾灸疗法的常用灸法有3种:即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艾条灸
艾条灸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3种治疗方法。
1.温和灸 此种灸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施灸者可以将自己的左手中、示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灸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灼伤。
温和灸的具体灸法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悬于施灸穴位上熏烤,如果病人有温热舒适的感觉,就可固定不移。灸至皮肤稍有红晕即可。一般灸10~15分钟。为掌握距离和避免施灸者疲劳,施灸者可用右手拇、示、中指持艾条,小指置于穴位附近施灸。
2.雀啄灸 具体灸法是将点燃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大约3厘米的高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像鸟雀啄米一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施灸。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此法因热力较强,应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雀啄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昏厥急救及儿童疾患。
3.回旋灸 又称熨热灸。方法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3厘米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一般可灸20~30分钟。适用于治疗神经性麻痹,风湿痹证及广泛性皮肤病等。
二、艾炷灸
用艾绒制成圆锥形小体叫艾炷。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施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根据艾炷的大小,可将艾炷分为大、中、小3种艾炷。大艾炷高1厘米,炷底直径1厘米,可燃烧3~5分钟;中艾炷为大艾炷的一半,如枣核大小;小艾炷如麦粒样。3种艾炷,其高度同其底面的直径大致相等。临床上以大艾炷为常用。艾炷灸又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间接灸是将艾炷不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而用其他药物隔开;其名称由间隔的药物不同而异,如以生姜片间隔者叫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为隔盐灸等。每次燃烧一个艾炷称为1壮,从上向下烧,一般每穴每次用3~5壮。
三、温针灸
温针灸又称针柄灸,传热灸,烧针尾,是毫针针刺与艾灸结合起来应用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毫针刺入穴位,保留一定深度,得气后作适当补泻手法,留针,取2厘米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端,艾条距离皮肤3厘米高,点燃艾条下端灸之,热力通过针体传入穴位,以加强治疗作用。待艾条燃尽,除去残灰,稍停片刻将针取出。为避免皮肤灼痛和艾灰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位上放一个薄硬纸片。此法可适用于灸法保健,治疗风寒湿痹,痿证等。
第二节 艾灸疗法治疗冠心病的机制
艾灸疗法属于中医外治疗法之一。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沟通着脏腑与体表,将人体各部位的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灸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将艾绒或者某些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使艾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发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瘀散结,回阳固脱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研究证明,灸法能升高人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对血糖、血钙等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有良好地调节作用。另外,灸法还具有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杀菌及洁净空气等作用。对冠心病患者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第三节 艾灸疗法治疗冠心病的具体方法
冠心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心悸”和“胸痹”,现将艾灸疗法治疗冠心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一、心悸
心悸的中医辨证施治分以下4个中医证型
(一)心气不足
【治疗原则】 补益心气。
【主穴】 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随证配穴】 多梦加太冲,易受惊吓加大陵,失眠加神门。
【具体灸法】 (任选一种)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炙1~2次,7次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天。
(二)血脉瘀阻
【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强心。
【主穴】 血海、气海、曲泽、少海。
【随证配穴】 脉微,少气者加内关、足三里。
【具体灸法】 (任选一种)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2)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2天。
(3)活血止痛膏敷灸:以没药、白芷、山柰、乳香、当归、川芎、桂枝、细辛等药共研细末,取少许置1平方厘米胶布中间,贴敷在穴位上,然后每日加灸1次,每次温和灸20分钟,1~2天更换药膏,5次为1个疗程。
(三)心脾两虚
【治疗原则】 养血健脾,补血定悸。
【主穴】 脾俞、膈俞、内关、足三里。
【随证配穴】 烦热、虚火面赤者加三阴交、太溪穴。
【具体灸法】 (任选一种)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次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天。
(四)痰浊阻滞
【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主穴】 肺俞、丰隆、太白、内关。
【随证配穴】 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穴。
【具体灸法】 (任选一种)
(1)艾条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艾炷灸:用泻法,每穴3~5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二、胸痹
胸痹的中医辨证治疗分以下2个证型
(一)虚寒证
【治疗原则】 助阳散寒。
【主穴】 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穴。
【随证选穴】 恶寒,加灸肺俞、风门;肢冷,加灸气海或关元穴。
【具体灸法】 (任选一种方法)
(1)艾条灸:选以上加灸的穴位,每穴灸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2个疗程间隔3天。
(2)温针灸:每穴1壮,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2个疗程间隔3天。
(二)痰浊证
【治疗原则】 通阳化浊。
【主穴】 肺俞、丰隆、太白、内关穴。
【随证配穴】 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短气者,加气海、肾俞穴。
【具体灸法】 (任选一种方法)
(1)艾条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艾炷灸:用泻法,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第四节 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应用艾灸疗法防治冠心病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施灸时,取穴要准确,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2.在施灸过程中,要严防艾火滚落烧坏病人的衣服、被褥等物。施灸完毕,必须把艾条或艾炷彻底熄灭,以防止发生火灾。
3.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证,选用合适的灸法。施行灸法时,要举止稳当,严肃认真,做到手巧心细。
4.要防止晕灸现象发生。对于初次施灸或者体弱者,所用艾炷宜先小后大,所灸壮数宜先少后多,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加大刺激量。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甚至晕倒等症状时,则是发生了“晕灸”现象。处理的方法是:要立即停止原来的灸治,让患者平卧,急灸双侧足三里穴3~5壮,即可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