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仁诊治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经验研读
李辅仁,男,汉族,1919年6月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少年时期在父兄指导下系统学习中医典籍,1939年,拜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为师。他吃住在施师家,与其长子施稚墨“同宿舍”数年,成为老师为数不多的入室弟子之一。同时又在华北国医学院以学习中医为主,兼修西医基础课程,如解剖、生理学等。1944年出师后的李老在北京建立辅仁诊所,上午门诊,下午出诊,不久以擅治妇、幼科疾病而声名远播,解放后在北京医院又主攻内科。1954年开始为卫生部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职中医保健医生,主治方向转向为以诊治老年病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晋升为该院主任医师,并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作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专家小组中唯一的中医专家,李辅仁教授积60多年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老年顽症的诊治方法,且用药中正,杂而不乱,被患者及同道称赞为“用药得当,可以通神”。因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医疗保健和重大医疗抢救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获“中央保健杰出专家”的荣誉称号。
呼吸系统疾病的一大特点是病种涉及广,几乎包括了肿瘤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各种类型。根据我国1992年的死亡原因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死亡率中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该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多种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这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如不能及时予以控制,将后患无穷。有鉴于此,李师在披阅大量古今中西医专著后,并结合其六十载临证经验,对该系统疾病予以见微知著、澄心凝思的孜孜探求,不仅将中医诊治此病的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深化,而且使临床疗效亦有日臻精妙的提高。
笔者通过对《李辅仁治疗老年病经验》有关内容的研读,考虑到目前我国已有1.28亿的老年人,如他们所患呼吸系统疾病能减轻或预防,这无疑对减少国家庞大的医药费支出与提高青壮年的出勤率,是大有好处的,故将李师对该病的诊治精华公诸道友,敬请同道批评指教。
一、学术思想
(一)呼吸系统疾病如邪未去,切不可过早补虚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属中医学咳喘病症的范畴,李老认为本病从老年人体质分析,多为本虚标实,要注意“标本同治”。病发之本乃脏腑功能的失调,特别是肺脾肾功能不足,这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而其标则多为外感六淫、痰浊、瘀血、水饮,这些呼吸道本不该有的异物,常会加重患者的脏器之虚,使病情更加错综复杂。只有掌握了本病虚实夹杂的特点,在辨治时才能针对患者具体各异的病情,结合体质去处方遣药。
通过60余载的临证总结,他终于得出了“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邪(即六淫、痰浊、瘀血、水饮等)未去,切不可过早补虚”这一发人深省的高见卓论。主张在发病初期,首先宣肺肃降祛邪,调节肺的治节。尤其是治咳,更宜先祛邪,并当辨别风、寒、燥、热而施治。临床症见咳嗽,口干,舌红,恶寒,全身酸楚为风寒外束,肺有燥热伤阴。治宜润肺散寒,止咳定喘,李老常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加黄芩、桑白皮、瓜蒌根治疗。老年人易出现肺卫气虚,阳馁不足,临床表现为出汗、神疲乏力,咳喘10~20余年者,常喘而不得平卧,咳吐白黏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为阳气不足。表虚而痰饮恋肺,感邪诱发,肺失肃降,李老常以仲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扩充。他还善用炙紫菀、炙白前、炙百部、炙款冬花治咳喘有良效。若兼大便不通,因肺气不降而致者,以炙紫菀20克使肺气肃降,既止咳又通便。此乃宗北宋史载之用大剂紫菀治奸相蔡京便秘之法的变用,均本“肺与大肠相表里”而采取的通肠泄肺之法。临床咳喘发热,胸闷喘促,痰黄量多(多属急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等),李老常用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合鱼腥草、败酱草、金银花、连翘、羚羊角粉化裁。若兼鼻塞不通,加黄芩、射干、辛夷、苍耳子、薄荷以蠲除痰热,宣肺通窍。支气管扩张属中医咯血范畴,李老认为一般用“百合固金汤”可效。但对外无风邪侵袭,内有肝肾不足,使水不涵木,肝风上扰致木火刑金而咯血者,当滋水涵木为要,自拟“滋肾清肝汤”(即六味地黄丸加玄参、麦冬、女贞子、花蕊石)而效著。他指出咯血不止者多属肝胃火炎,灼伤阳络而迫血妄行,可用唐容川之清阳宁血汤。对咯血不止,口臭,色鲜红,脉弦数,关脉尤显之肝胃火亢者极妙。若见咳嗽不爽而后咯血者,为肺燥伤阴,应以清燥润肺止血法,可用清燥和血汤治疗。李老认为当肺病伤及脾胃,子病及母而咳喘时,用培土生金法以培其生化之源,则痰湿可化,标本兼顾,常用“六君子汤”或“苏子降气汤”加味;肺肾阴虚者用麦味地黄丸加玉竹;肺肾气虚,肾不纳气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冬虫夏草、巴戟天、五味子。李老强调防治老年病时,应特别重视对肺的防治,因为肺卫是百病之母,是老年人发病的第一关,也是老年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如老年性肺炎多由外邪诱发,可伴发热或不发热;有的无明显症状,或只见嗜睡,这是很危险的现象,应及时治疗。在肺炎恢复期,应以扶正健脾,润肺养阴来调整人体阴阳,使其平衡。李老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是防治老年病的关键。在该书玉屏风散的应用病案中,即明显贯穿着预防为主、扶正祛邪的原则。
(二)顾护正气为老年保健的根本大法
李师在长期担任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发现:人与病长期共存是老年人的生存常态,顾护正气为老年保健的根本大法,临证当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治未病乃抗老防衰之关键,并从基础理论与具体用药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李老的主治方向以诊治老年病为主。他说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出了人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此乃人体由生到死的全过程,盛极渐衰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就是正气渐衰,即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而逐步地衰退,五脏功能亦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平衡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五脏中的肾与衰老和常见老年疾病的发生关系尤为密切,这在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中亦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长期诊治老年病过程中,李师发现在正虚基础上,患者表现不是纯寒、纯热或纯虚、纯实,也不是只涉及到一脏一腑,而是虚实夹杂、寒热互见,且不少人因数病缠身,每天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些药物不仅有各自不同的不良反应,且彼此常相互拮抗,导致病情错综复杂,缠绵反复,而且越是高龄,越是疾病后期,这个特点越是突出,越不容易重新恢复阴阳平衡,所以由衰老引发的许多不适与疾病是生命后期的必然,人与病长期共存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存常态。
针对老年病的特点,李师主张在对疾病的辨证中,首当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根据主证确立施治大法。纵然病情复杂,矛盾重重,遣方用药时仍须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繁而有序,杂而不乱,力争做到理法方药一气贯通。
顾护正气,留人而后治病,是李老诊治疾病的又一特点。他强调治老年病,用药必须补勿过偏,攻勿过猛,尽量平和。他反复强调,只要正气尚存,就有一线生机,因此顾护正气为老年保健的根本大法。尤其在病情危重时,更应以扶正为当务之急,以冀正旺则邪可自祛也,此即古贤所谓“留人治病”之要旨,我侪定当永志不忘。
另在临证中他还特别注意固肾与和脾胃。他经常询问患者食欲如何、排便是否正常、有无腰腿酸痛、行动坐卧是否便捷等,以了解患者先后二天的状况,并常根据病情加入和胃健脾、补肾填精之品,这是他对明代大医汪绮石《理虚元鉴》所言“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补肺、补脾、补肾,治虚之道毕矣”这一治疗思想的深刻领会与灵活运用的具体体现,学者切不可忽视之。
李老不仅重视疗体疾,而且重视治“心”病。数十年从事老年保健医疗工作,他一直本着“人之痛,己之痛”的精神,尊敬和爱护就诊者。李辅仁临证时,不仅耐心细致,辨证严谨,用药精当,还常以年近九旬的丰富人生阅历及时疏导患者,劝导患者多与他人交流,丰富兴趣爱好,调节情绪,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都特别愿意到李辅仁诊室看病,因为不仅能解决身体上的病痛,还能得到精神上的抚慰。
李老这样告诉弟子,中国古代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青年一代的医生应该知道,作为一个医生,不能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就不可能认真研究怎么解决这个痛苦,他的医术就不会提高。李老为医的理念是:为医者,医术固然应求一流,而医德、医风更应高尚,不可有丝毫侥幸投机之心,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善用甘寒药及药对
李老较少使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及腥秽碍胃之品,如龙胆草、黄连、栀子、大黄、附子、川乌、草乌、细辛、乳香、没药、地龙、全蝎等,即使使用也必是中病即止,或同时佐以和胃解毒药物,以防发生不良反应。对峻猛攻伐及有毒之药,如芦荟、芒硝、木通、二丑、大戟、甘遂、水蛭、虻虫等,则几乎不用,恐老年人难以承受药力带来的不良反应。他在抢救危重症时,尤重扶助正气,固本培元。临证时独参汤、生脉饮、十全大补汤是其常选用的方剂。
李老善用甘寒药。究其原因,他告诫后学:一是他所治多为老年人,大多数对药物耐受力差,甘寒较于苦寒之品易于耐受;二是患者多为北京居民,受北方干寒气流的影响较大,且周围又有不少以生产钢铁煤电为主的大工业城市(如邯郸、唐山等),空气粉尘偏多,另北京又靠近内蒙古,冬令偏于寒冷干燥;春季风沙又多,易耗人体阴津,而助燥邪发病;夏季雨水相对集中却时间不长,雨季一过,即易出现气候(或空气)干热的情况;秋天虽为北京最好的季节,但却正是燥邪主令之时,因此苦辛温热的燥湿药(如干姜、草豆蔻、苍术、厚朴)及易化燥伤阴的大苦大寒之品(如黄连、黄芩、苦参、龙胆草等),一般情况下,当然不如用甘润柔缓之味为好,但若遇雨水过多的夏季,他也改甘润之品为温燥之味,以应因天气的变化导致病情之需要。他这种时时以“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学说来指导处方遣药的做法,反映了他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且也被数以万计病人的临床效验证实是完全正确的。北京气候干燥,患燥热者多,甘寒药物可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确实最为适用。三是苦寒药物口感差,恐患者不能完全执行医嘱、耐心服用。因他所治的老年患者中,绝大多数系慢性病,且常多病缠身,必须长期用中药调理。但甘寒之品却无此缺点。
善用药对是李老用药的另一显著特点。李老继承了其师施今墨善用药对的经验,临证处方时善将古今数个方剂化裁而成,时用原方,时采其意,药味常成对出现,或一寒一热,或一升一降,或一气一血,或一散一收,多而不乱,主次分明,配合巧妙,浑然一体,达到了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目的。
二、诊治经验
(一)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份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西医常对症投药,常用药如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茶碱、抗胆碱药物、抗IgE治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及其他治疗药物(如抗组胺药物)。但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认为目前尚不能根治。此病因系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且常为各种诱因(如天气突变、饮食不慎、情志刺激、过敏因素等)而导致突然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甚至有不能忍受发作之苦而自杀者)。且随年龄增长,体质益衰,部分患者甚至发展成肺气肿或肺心病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呼吸系统器质性病变。故李师决心攻克此痼疾顽症,他经数十年潜心研究,自制了李氏止喘丸:生石膏60克,炙白前、炙紫菀、南沙参、胡桃肉、海浮石、桔梗、杏仁、玉竹、黄芩、茯苓、清半夏、炒远志各30克,炙麻黄、紫苏子、炙款冬花、五味子、炙百部、葶苈子、炙甘草、冬虫夏草、橘红各15克,细辛5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枣肉120克(枣煮烂如泥,去其皮核),加炼蜜300克,共合为丸,每丸9克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该方强心益肺,清热养阴。功可滋养肺气以扶正,化痰止咳而平喘,故可屡起沉疴。
案1 张男,72岁
1987年11月16日初诊。夙有哮喘20余年,多年来服氨茶碱等无效,遇冷热空气变化均发咳喘,不得平卧,汗出,胸闷痰多,痰色黄稠,咳吐不畅,面目虚浮,昼夜难眠,纳呆便干,脉滑细,苔白厚腻,舌质暗红,此为痰浊阻肺,肺失肃降之症,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生石膏(先煎)30克,冬瓜子15克,杏仁、半夏曲、大枣、射干、炙白前、炙紫菀、紫苏子各10克,葶苈子(包)5克,炙麻黄、甘草各3克,调理月余而愈,后配“李氏止喘丸”2料,随访10年未发。
原按:哮喘二十余年,反复发作,入冬尤甚,喘咳汗出,胸闷痰多,咳喘不得平卧,乃为肺气失于清肃,邪气壅遏,痰阻肺道之象。本方由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适用于痰黄而稠,为肺热、热痰者,故诸症渐平。又以李氏止咳丸以资巩固。本丸药适用于久病咳喘,痰多,胸膈不利,具有扶正祛邪之作用。
评析:支气管哮喘相当于中医之哮喘,其发病的主因系宿痰内停于肺,每遇天气变化、饮食不当等诱因而发作。当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疗。本案系发作期,故李师予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效若桴鼓而应。考麻杏石甘汤系《伤寒论》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葶苈大枣泻肺汤为《金匮要略》之方,原治“肺痈,喘不得卧”者,李师细心观察,巧妙运用,而获显效后,更以自拟止喘丸益肺化痰止咳、补肾摄纳定喘,巩固疗效,取得“随访10年旧疾未发”的卓越疗效,令人叹为观止。因为西医素有“内科不治喘”的说法,而李师之妙方,似对此千年之论予以了否定,为患此病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考清初名医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言:“内因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结有声,发为哮病。”此乃对该病之因机予以了高度概括。李师在方中取半夏、紫苏子、紫菀、白前以降肺气;麻黄、杏仁宣肺散寒,祛除外邪;生石膏、葶苈子、射干清热稀释膈中的胶固痰涎,由二便分别排除,盖使气畅、寒祛、痰泄,则哮喘自平矣。
另考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苦辛温,入肺、膀胱经,为发汗、利水、平喘之要药。因发汗力过强,故前贤认为药量忌过大,并有“细辛不过五,麻黄不过钱”之说。但据今贤林乾良、王贵淼二位教授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用麻黄各14方,计28方,标明用量者27方,其中6两者3方,4两者4方,3两者10方,2两者5方,1两半、1两、半两、18铢、16铢者各一方。表实者用量重,如大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皆用6两;里虚者用量轻,如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只用2两。在与桂枝配伍方中,用于发汗则量重,如麻黄汤、葛根汤,是麻黄3两配桂枝2两(3︰2);治表寒兼内热之大青龙汤,是麻黄6两、配桂枝2两(3︰1);小发汗者,剂量轻,如桂枝麻黄各半汤,只有麻黄1两,桂枝1两16铢(约1︰2),桂枝二麻黄一汤,用麻黄16铢,桂枝1两17铢(约1︰3),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桂用量各为18铢。张锡纯认为“麻黄用量,宜分地之寒热,而斟酌定量”;民国浙江名医范文虎认为,以麻黄伍苍术、石膏治痹“则非大剂无以为功,常用量为20~30克,而断无汗出如水之弊,其功类乌附,又无燥烈之偏性。”王坤三认为,麻黄先予分碎,在煎出前以60%的乙醇湿润72小时,可提高煎出率2倍多。
在笔者编著的《名家教你读医案》(第1辑)中,曾介绍原黑龙江中医学院教授华廷芳为验证“细辛不过五,多则闷死人”之说,自服细辛3钱而无虞,故麻黄在一般情况下用3钱(10克),按理是不应有问题的。然马继松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某县医院经一上级医师同意后,将炙麻黄10克配化痰平喘药治一肺源性心脏病伴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老年住院患者,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而致死。另贺学泽在所编著的《医林误案》中,收入161例因辨治错误致病加剧甚至死亡之案例,该书第一案例即为一位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上海中医药学校求学的青年中医,误用一类似大青龙汤,又似麻杏石甘加桂枝汤,又似麻黄汤加石膏,被老师陆渊雷讥为“非驴非马汤”,仅3剂使一20岁青年大汗亡阳,一命归阴。故对该药的应用剂量,李师指出不仅应考虑因时、因地、因人而决定大小,且还要根据治何症、配何药,怎样加工炮制等诸多方面,这是非常正确的高见卓识。他从60载临证中总结出的经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另李师极少用生麻黄,而多用蜜炙麻黄。解放初期沪上名家祝味菊喜用水炙麻黄(参见《名家教你读医案》第一辑),笔者认为:除将麻黄用治阴疽(如清代名医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疔疮(如明代大家陈实功《外科正宗》七星剑汤)及外感风寒感冒与急性水肿(中医之风水)病之体实者,麻黄当生用外,它如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的麻黄升麻汤,为防意外,亦以用炙麻黄为稳妥。至于以治咳喘为主症的呼吸道疾病,更应用蜜炙麻黄。因一可防麻黄过分开泄走表致大汗,使体虚者之气阴过耗。《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明指汗出过多,既耗阴液更伤阳气。二因蜂蜜本身亦为润肺益气、化痰止咳佳品,可与麻黄相辅相成而共趱成功。另《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28方,其中去节者15方,先煮者22例,汤泡者1方。现经研究,并无太大意义,故与它药同煎即可。当前一些不法分子从该药中提取一种麻醉毒品——冰毒,似乎说明该药有一定麻醉作用与欣快感,因此如服用含麻黄的汤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应减其量,不宜长期或较大剂量服用。
(二)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临床若患者连续2年以上,每年持续咳嗽、咳痰或气喘3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此病。早期症状轻,多在冬季发,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任何季节均可因感受诱因而发。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甚至死亡,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呼吸道疾病。且随着我国烟民数的增加与低龄化,该病不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态势,且已成为非老年人之特有疾病了。因此,李师对该病的诊治亦沉缅颇久,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功经验。
在对病因认识上,他虽基本同意前贤所提的当分内外二因之说,但却十分明确地指出体力下降,卫阳不足,易致感受外邪(以风寒为多)或老迈正衰,脾运失健,痰浊内生,此两端乃为该病的祸首。故诊治时必须从这两方面同时入手,只不过根据症状的缓急不同,或以温扶卫阳以祛外邪为主(对有恶寒发热者),或以健运脾胃、化痰利气为要(对咳痰偏盛而又无风寒表证者)。前者投以三拗汤合玉屏风散,后者多用止嗽散合六君子汤,皆可每收良效。而对发热较甚,黄痰难咳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者,又当在化痰止咳法中佐入较大剂量清热解毒的鱼腥草、金荞麦、紫金牛、金银花甚至黄芩、生石膏、葶苈子、羚羊角等,始可控制病情的发展。他数十载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侪传承应用。
案2 蒋男,69岁
于1982年10月10日初诊。患有“慢支”五年余。本次感冒后两月余咳嗽不愈,半夜加剧。曾服中药及羚羊清肺丸、止咳糖浆等多种止咳药,皆无效,咳反加剧。其痰少色黄,半夜咳甚,无法入睡,咳引胸胁胀满,头胀心烦,口干喜饮,咽痒呛咳,脉弦数,右关尤显弦大,舌红苔薄黄。此为风邪袭肺,引动肝火,肺肝同病。治以清肝肃肺止咳。冬瓜子、麦冬、炙紫菀各15克,川楝子、延胡索、淡豆豉、炒山栀子、橘叶、郁金、炙百部、紫苏子、南沙参、北沙参各10克。7剂。复诊咳渐平,胁痛顿减,舌红苔净,口咽作干,加玄参10克,7剂而愈。
原按:本案久咳不愈,而又曾服多种中、西药止咳,病反增剧,何故也?肝火灼金,肺失肃降,肝与肺经络相连,夜半咳剧为肝胆旺候,黎明又为肺金主令之候,故肝火刑金,夜半咳剧。平素患者肝郁失调,外邪袭肺,引动肝火,肺肝同病,则肝失疏泄,肺失肃降,表现为咳引胸胁胀痛,口干心烦,此亦为辨证要点,以金铃子散,栀子豉汤清热解郁,疏通气机;紫苏子、杏仁下气定喘,百部、紫菀化痰止咳,橘叶通络止痛功效显著,使肝气疏展而咳平。后见口咽作干喜饮,饮后仍咽干不解,为肝热伤津,故加玄参10克,养阴生津而收功。
评析:陈修园曰:“肺为脏腑之华盖……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由本脏蕴热或肝气郁久而产生的肝火,冲激犯肺,多见咳呛频作,声高气急,牵引两胁下痛,烦躁易怒,咽喉干燥,咳欲饮冷,脉弦细劲,苔黄少津等一派“木火刑金”之证,甚至上逆之火灼伤肺络而致咯血、鼻衄。治当急以清肝泻火为主,佐以肃肺止咳。《医醇賸义》之丹青饮、《统旨方》之清金化痰汤、景岳化肝煎、钱乙泻白散以及黛蛤散等均能增损而用。它如赭石、金沸草、山栀子、黄芩、青黛、杏仁、枇杷叶、郁金、桑蒌皮、天麦冬皆可法活机圆地随证加减。
风热蕴肺和燥气袭肺也会出现类似“痰少咳剧、咽干胁痛、苔薄黄干”等肝咳症,需要辨治。肝经气火循经上逆致咳,目赤多为必见之症,又常伴眩晕头痛,额胀耳鸣,面部烘热,故方中应参入苦寒直折火势之品,如龙胆草、山栀子、青黛、黄芩等泻木以宁金。邪热蕴肺多有风温袭肺史,治当辛以散之,凉以清之,甘以润之。至于燥气袭肺又必有明显秋令发病的季节性,非润燥结合疏化则难为功。这些情况在辨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又当认真辨证,予相应方药进行针对性治疗。
蒋男案显系木火刑金所致的干咳,故在用肃肺化痰止咳的南北沙参、紫菀、百部、紫苏子、冬瓜子的同时,又考虑咳引胸胁胀满,故李师加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金铃子散与郁金、橘叶;李师又虑其头胀心烦,口干喜饮,乃系肝火逆上,引动心胃之热犯肺,故又辅佐以仲景治阳明经证的轻剂栀豉汤,使心胃之火得降,肺肝之热亦随之下泄,咳遂渐缓矣。由于李师辨证精准,用药照顾全面,终使病达5年的顽症仅两诊则痊愈矣。
(三)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指一支或多支近端支气管和中等大小支气管管壁组织破坏造成不可逆性扩张,它是呼吸系统常见的化脓性炎症。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的感染阻塞和牵拉,部分有先天遗传因素。患者多有童年患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等病史。主症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或反复咯血。随着生活的改善,麻疹、百日咳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本病已明显减少(现发病率为0.3‰~0.5‰)。但由于肺结核的卷土重来,而肺结核亦有慢性咳嗽和反复咯血之症,使两病在诊断时易于混淆(尤其在病的早期,基层医院或年青的医生有时难以确诊),加之本病易缠绵反复,久治不愈易发展成肺气肿,甚至肺源性心脏病(多见于老迈体弱者),故李师认为对本病的诊治仍应予以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或使本病发生恶变(有报道本病经久不愈有转成肺癌可能,乃因扩张的气管成为痰浊瘀毒的“别墅”,久居“别墅”的痰浊瘀毒遂壅遏化火,蚕蚀伤损肺组织并凝聚成癥积矣)。
案3 裘男,69岁,干部
1982年3月10日初诊。咯血月余,喉痒,血鲜红,15年来反复发作。刻诊:咯血,晨起及深夜经常发作,无咳无痰,胸不痛,腰酸腿软,面微烘热,手足心热,脉细弦无力,舌质嫩红,苔薄白,大便不畅,曾服中西止血药及注射针剂均无效。证属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热上扰,木火刑金所致。予滋肾清肝汤。生地黄、茯苓、玄参、麦冬各20克,山药、女贞子各15克,牡丹皮、山茱萸、花蕊石、泽泻各10克,3剂。
二诊:服完2剂,咯血止,喉痒略减,腰酸腿软,面热好转,原方又进7剂。
三诊:喉痒咯血已平,诸症均好转,面赤烘热已消失,惟腰腿酸软,神疲无力,咽干,脉弦缓,苔薄白少津。按原方配制成丸药,调理月余,随访2年未复发,其中每年加服上方汤药,每周服4剂。诸症无恙。
原按:咯血一症,虽有清燥救肺,或清肺平肝,宁络止血等法,但临床亦见水不涵木,木火刑金而咯血者。本案辨证要点:喉痒咯血而多发生于晨起和夜间,面热为阳不能潜藏,水不涵木。临床所见顽固性的喉痒,而并非外感独有之,腰酸腿软,面热而咯血喉痒,并且发生在晨起及夜间,脉细小弦无力,尺脉尤沉细,均为虚在下焦肝肾,水亏不涵木,肝热上扰,木火刑金而致喉痹咯血,“滋肾清肝汤”以滋肾水而涵肝木,疗其本而获愈。
评析:裘男之症被李师按木火刑金之肝咳,投以滋肾清肝汤(即六味地黄汤——地黄用生地黄——加女贞子、玄参、麦冬、花蕊石)而愈,乃其遵“治病必求于本”所取得的佳效,若一般医生投以“见血止血”之方,则虽可获一时血止之效,但稍久必复发无疑矣!
考花蕊石一药,又名花乳石,为变质岩类岩石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性味酸、涩、平,《本草纲目》言其“入厥阴经血分”,功主化瘀止血,治吐、衄、便血、崩漏及金疮出血,晋代名医葛可久在世界上最早的治急证专著《肘后百一方》中创花蕊石散,治“吐血出升斗”,《本草经疏》言其“能使血化水”,可知其为化瘀止血之要药。而《医学纂要》更云其可“泻肝行瘀血,敛肺生皮肉”,此乃李师在方中舍弃其他止血药而独取花蕊石之理矣。然该药必须煅用,其效乃佳,学者当谨遵古贤用药之法也。
关于“肝咳”一症,古贤之论述和验案颇多,马继松曾在1983年第5期《中医杂志》上发表《肝咳医话》一文(后收入《闻过喜医辑》),他结合自己的认识,对该病分五型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详述,学者若再能结合《闻过喜医辑》中疑难病案之咯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一案的学习,对李师治裘男一案辨治的理解与应用必将更有助益焉!
另明代大家缪希雍在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治吐血“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三要诀与清末名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创治血四法中最后二法(即宁血、补虚),在治此病中当时时虑及之。
(四)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起始于局部肺泡,并迅速蔓延至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临床上起病急骤,常以高热、恶寒开始,继而出现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并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病程大约1周,体温骤降,症状消失。本病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但人到老年以后,若失于保养,且原又患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常有患大叶性肺炎的可能,故李师对本病亦予以较多的深究。他认为该病虽属于中医风温、肺痈的范畴,对青壮年可急投清热解毒、化痈排脓之法,但对体弱老迈之人,必须在扶正的前提下进行祛邪,始为万全之策。
案4 童男,78岁
1987年10月16初诊。发热恶寒3天,体温39.8℃,咳喘头痛,胸闷憋气,汗出,嗜睡,周身酸楚,痰黏不爽,色黄量多,纳呆,口苦,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邪热袭肺,肺失清肃,热郁肺胃,治以清热解毒,宣肺疏表,肃肺化痰。生石膏、芦苇根各30克,冬瓜子、生薏苡仁各15克,杏仁、半夏曲、大枣、桑白皮、地骨皮、炙前胡、炙白前各10克,炙麻黄、甘草各3克,西洋参(另煎兑入)3克,羚羊角(分冲)0.5克,3剂。
2剂后热势降至37.9℃,3剂服完又续进2剂,体温为37.2℃,减羚羊角粉,再进2剂,体温正常,苔退神复,脉转弦缓,二便正常,咳喘已平,惟口干纳少。复查胸片肺炎已吸收,随后以养阴益气、健脾之剂调摄。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炒白术、清半夏、焦神曲各10克,炒陈皮、五味子各5克,砂仁(后下)、甘草、西洋参(另煎兑入)各3克,月余痊愈。
原按:此案乃风温侵袭肺卫,肺失肃降,痰浊郁于肺胃,酿毒不解所致。初起病急,发热咳喘,汗出口渴,痰热阻肺,呼吸促迫,急投清热解毒、宣肺定喘、化郁祛湿之剂。以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加芦茅根、地骨皮、羚羊粉以退其热,佐炙白前、前胡、桑白皮止咳祛痰,冬瓜子、生薏苡仁化湿消痈,另煎西洋参以护心益气。治疗老年急症,切记扶正为本,西洋参养阴益气,补而不燥。此方为经验方,取名为“清肺汤”。见热势下降正常,咳喘已平,再进养阴益气健脾之剂,扶正养阴护胃,此是治老年肺炎恢复期很重要的法则。清肺汤治疗老年肺炎,临床几十年验证,疗效显著。
评析:此案初诊,用药虽仅15味,这在李师的处方中算是用药较少的,但方中包含了4组药对,即冬瓜子与生薏苡仁,可清热消痈,渗湿排脓;桑白皮与地骨皮,即钱乙所创泻白散中的两味主药,乃清化肺经痰火最常用之药对;炙前胡与炙白前,虽前胡辛凉偏散,而白前辛温偏降,但相合后善于治外感而痰稠难咳者;炙麻黄与杏仁,即治风寒咳嗽第一方麻黄汤中的两味主药,功可宣肺散寒,止咳平喘,且4组药对均是遵中药应用之“七情和合”中的相须、相使的理论组成的,故能明显增强全方宣肺祛邪,化痰止咳之效。施今墨老前辈为最善用药对的大家,李师继承其衣钵,且更有发挥,学者临证中亦可酌情使用之。
羚羊角一药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之角,咸寒入心肝经,功可平肝息风,清热定惊解毒,主治热病神昏痉厥,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等症,前贤用于治呼吸道疾病者不太多。然李师从《本草纲目》言其“定风安魂,散血下气”及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云其治“烦闷,卧不安”等话中,悟出其还可以用于呼吸道疾病引起高热头昏者,并大胆实践(对呼吸道引起的脑部症状他时投之),果取佳效,可知古书岂可不读乎!然此药毕竟物稀价昂,且质地坚硬,故用时必须研粉冲吞,以免减效并造成浪费。
细观此案,初、复诊中均未用葶苈子,却不知原按中为何说此案是以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的?另原按中还云此方为经验方,取名为“清肺汤”,但该书93页“验方集锦”中的第7方清肺方的组成,却比本案所用之药多出金银花、玄参、桔梗与鱼腥草4味药,不知“清肺汤”究竟以此案中的药物组成为是,还是以“验方集锦”中的组成为对!另如呼吸系统疾病的综述中言,老人易现肺卫气虚之咳,“李老常以桂枝厚朴杏子汤加味治疗,如加浮小麦、糯稻根共奏宣通阳气、肃肺化痰止咳之效,阳气舒展,汗出渐止使咳喘见平。”浮小麦甘咸凉,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而甘平的糯稻根,其功用为益胃生津、退虚热、止盗汗(以上均见江苏新医学院编的《中药大辞典》)。这两味药怎么能与所谓的“桂枝厚朴杏子汤”共奏“宣通阳气,肃肺化痰止咳”之效呢?恐为笔误。故学者在阅读此书(也同样包括读其他书)时,一定要遵照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言去认真思考,对有疑之处要多查找一些资料以判断是非,方可获得较快的提高。
(五)胸膜炎
胸膜炎又称“肋膜炎”,是胸膜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它由致病因素(通常为病毒或细菌)刺激胸膜后所导致的。本病分为渗出性(即胸腔内有液体积聚)与干性(即胸腔内无液体积聚)两种。若为干性胸膜炎时,胸膜表面仅有少量纤维渗出,表现为剧烈胸痛,似针刺状,检查可发现胸膜摩擦音等改变;而渗出性胸膜炎时,随着胸膜腔内渗出液的增多,胸痛减弱或消失,但病人胸部胀闷加重,且常有咳嗽,可有呼吸困难。此外常有发热、消瘦、疲乏、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炎症消退后,胸膜可恢复至正常,或发生两层胸膜相互粘连。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一种,且多表现为渗出性胸膜炎。另如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肺栓塞等,均可导致此病的发生。
由于此病的渗出液中常可检出结核杆菌,故20世纪80年代前,此病常作为肺结核十型中的一型,予抗结核治疗;若胸液过多,致严重胸闷,影响呼吸者,多配合抽胸腔积液,亦可加入中药辨治,效果尚满意,有逐渐被控制的迹象。但90年代后,人口流动加速,肺结核回潮,此病发生率渐反弹。加之抗结核药的较重不良反应,使部分患者无法耐受,中医药对此病的治疗又重新受到重视,故李师对此病也予以了极大关注。他将有渗出液者按中医痰饮辨治,而对无渗出液的干性胸膜炎则按胸痛、肺胀进行诊治,均取得令人叹服之效。
案5,孙女,69岁
1982年7月6日初诊。10余天前有发热畏寒,胸痛干咳,低热不退,入某医院治疗。西医检查诊断为胸膜炎,邀中医会诊。诊其脉滑数,舌红苔腻,体温38.2℃,干咳胸痛,少痰而黄稠,右胁胀痛,神疲纳呆,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呼吸急促,苔白腻根黄,舌暗红,脉滑数。此为痰热蕴结,水湿内停,蓄留为饮。治以清化痰热,散结通阳,化饮逐水。全瓜蒌、冬瓜子各30克,黄芩15克,旋覆花(布包)、薤白、半夏曲、炒枳壳、香附、橘叶、大枣、郁金、柴胡各10克,葶苈子(布包)、黄连各5克,7剂。
二诊:胸胁痛大减,身热已退,寒热往来亦消,便通,但口苦,脉转细滑,苔腻转薄。全瓜蒌、冬瓜子各30克,葶苈子(布包)、大枣、半夏曲、炒枳壳、郁金、青皮、陈皮、橘叶、桃仁、杏仁、桔梗、佩兰各10克,7剂。
评析:本案症状过简,也无X线片佐证,似难断定为何种胸膜炎?又在何部位?但由症状分析,患女右胁胀痛,舌苔白腻,似属右侧有胸腔积液的渗出性胸膜炎,所用之方亦为治渗出性胸膜炎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吴鞠通所创的功可理气通络,化痰燥湿,主治伏暑、湿温、胁痛的香附旋覆花汤(香附、旋覆花、半夏、陈皮、紫苏子、薏苡仁、茯苓)加减,而加入大剂冬瓜子、全瓜蒌,皆是化痰祛饮要药,故由药测症,也基本可诊为湿性胸膜炎。《现代难症论治》一书曾载现代已故四川名医熊寥笙用香附旋覆花汤治湿性胸膜炎之案;《四川中医》1984年5期亦载浙江黄岩市名医牟克祥用该方治胸膜腔积液的病案,《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3期曾发表房才龙用该方治结核性胸膜炎一案,在张伯臾任主编的四版《中医内科学》中,也将此方作为治悬饮病络气不和型的代表方剂,可知此方为治湿性胸膜炎的常用之方。因此在对症状较为错综复杂,且又未经X线胸片确诊之胸胁部胀痛、发热,疑似胸膜炎者,可先按李师之法,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香附旋覆花汤试投,待症状缓解,即可基本宗中医之悬饮(即渗出性胸膜炎)辨治。此做法古称“试药”,在当前经济仍较滞后的边远偏僻地区,“试药”仍有其一定价值,学者切不可忽视。
另考清代名医程钟龄曾创柴枳半夏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枳壳、杏仁、桔梗、赤芍、瓜蒌仁、青皮、甘草;功能和解清热,涤痰开结,理气通络;对湿性胸膜炎(即悬饮)有寒热往来(或但热不寒),汗出热不解,气急痰少,咳嗽胸胁刺痛,呼吸或转侧则剧痛,苔薄黄,脉弦数者,效颇佳。若咳逆气急、胁痛甚者加白芥子、桑白皮、路路通(又称枫球或枫果,功可行气祛湿,活络止痛);口苦干呕,心下痞硬者,加黄连(与半夏、瓜蒌仁合成小陷胸汤,则有利于消痞);热盛汗多,咳甚气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汤,以增强清热宣肺排痰之效;如确为结核杆菌感染,且难以承受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可加入焙百部、功劳叶、制黄精等。马继松在温州苍南县曾按此法,治一例结核性胸膜炎服用西药致肝功能损害者,取效颇佳,学者不妨试用之。
另前贤对悬饮较重者,常遵仲景之法投以十枣汤或清代名医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控涎丹(又称子龙丸,乃盛赞其效如三国时蜀国常胜将军赵子龙也,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而李师认为芫花、甘遂、大戟虽泻下逐饮之力极强,但毕竟为中药中的剧毒药,老迈体弱者不宜轻试,否则不仅会刺激胃肠道致呕、泻太过,食欲全无,且恐发生肝肾功能受损的较严重毒性反应。马继松在《闻过喜医辑·医难为医话》中,亦详细记载了他1965年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时,一慢性肾炎的孕妇因腹水太甚,医用十枣汤初效颇佳,孕妇坚持要求续用,最终导致胎坠血出不止,母婴双亡的全过程,充分证明李师的看法乃数十载临证的心得,故学者应遵照执行,方可提高医疗质量。
(六)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盗汗、胸痛,逐渐消瘦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本病中医称为肺痨,与中风、臌胀、噎膈并称为中医内科的四大难证。从古代四大经典《红楼梦》中患肺结核的林黛玉的早死,到辛亥革命时期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治疗该病未果,似得出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难免有差强人意的结论。但拜读李师治疗肺结核的病案后,则使人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信心倍增。
案6 许男,69岁
1982年7月16日初诊。咳嗽痰中带血丝已3个月,消瘦,潮热,易疲劳,气短,午后低热,后经X线胸片检查确诊为“右肺上部浸润性肺结核”,服抗结核药异烟肼(雷米封)、肌肉注射链霉素等疗效不显。诊时咳嗽,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纳少,便溏,舌红少苔,脉细小数。证属肺肾阴虚,灼伤肺络,虚火上炎。治以滋阴清肺,润肺止血。天冬、麦冬、沙参、生地黄、熟地黄、玄参、炒薏苡仁、山药、仙鹤草、百合各15克,炙百部、地骨皮、阿胶(烊化)、花蕊石各10克,五味子、黄连各5克。
服药近百日,诸症明显好转,咯血消失,经X线胸片复查,结核病变已基本稳定。又以参苓白术散调理肺脾,以补土生金法扶本康复。
原按:本案系脾肺双虚所致,咳久则伤其肺络,故咯血,胸痛;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盗汗潮热;口干舌燥为津液不能输润于上之故。脾胃气虚,生化失常则纳少神疲;脉细小数,舌红少津则为阴虚有热之象,先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加炒薏苡仁、山药、地骨皮、花蕊石、仙鹤草以助健脾润肺,除蒸止血。咯血止,又用补土生金,脾肺同治,加强扶本,根据本病症状表现,常年便溏纳少,为肺脾双虚,治当兼顾。
评析:中医虽然认为本病的病理性质主要在于阴虚,但由于脏腑间有相互资生、制约的关系,故局部的肺脏病变必然会影响他脏,甚至整体,即“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也,其中与脾、肾关系尤密。盖脾为肺之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使脾亦虚(即子盗母气);脾虚则难化水谷为精微去上奉养肺,则肺亦虚(即母病及子),终使两脏同病,此少气、纳呆、便溏、乏力之所由来也。故历代医家对此病缓解期多认为当予培土生金法,只不过多数人受本病之病性属阴虚之拘,主张用吴瑭所创沙参麦冬汤(系根据叶桂治阴虚胃病之案而拟)去“养胃阴以生肺津”,但叶桂本人却常用黄芪建中汤化裁去“补脾气以助肺气”,孰是孰非,仁智互见,学者不妨参与互动去自己评定。
晚清医家章楠(字虚谷)在学习了新安学派名医吴澄的《不居集》后,将吴氏所倡脾阴虚理论上升为“温健脾胃,佐以滋润,以利枢机”为治消化道疾病的重大法则的高度,并渐被移用于治肺痨,因脾阴虚之主症实介于脾气虚与胃阴虚之间也。故后学均喜将补脾胃阴虚的要方参苓白术散用治本病。如曾有一医撰文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杂志上说:其年少时曾患肺结核,闻邻村一老医治此病极好,遂去求治,并观察他对其他患者的治疗,见其处方多为参苓白术散加减,久去即熟,遂询其故,告曰:“肺为脾之子,人子有疾,其母焉能不助乎!参苓白术散乃肺脾同益之方,既补二脏之气,又养二脏之阴,子母并补,焉能不愈?”后此医用此方加减服近半年而痊。说明此方为肺结核最佳调理之方,但因药性中正平和,必须遵“治慢性病当有方有守”之言,耐心久服方可。李师用参苓白术散作肺结核的善后调理之方,乃博览群书、广学百家的结果。由此亦可见,要想成为一代名医,非认真读书则难为也。
(七)肺脓疡
肺脓疡是过时的医学术语,现在已经改称为肺脓肿,多是由于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一些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肺组织化脓性肺炎,继而坏死形成脓腔的一种化脓性疾病。多起病急骤,以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为主症。体温可高达39~40℃,常伴有出汗、畏寒、胸痛、气急,伴有精神萎靡、乏力、食减,有时痰中带血或中等量咯血。约1周,脓腔逐渐自行破溃,痰量骤增,往往每日可咳出300~500毫升的浊性臭痰。此外,少部分人还可出现胸膜炎,支气管不同程度的扩张,脓气胸或脑脓肿。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细菌、原虫或免疫功能降低等因素有关,故现多以抗生素内科治疗为主,如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其次加强痰液引流,如果脓肿较大或内科治疗无效,才考虑手术切除脓腔,以求根治。
肺脓疡(肺痈)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胸痛、咯血,其咳出之痰多且臭,略放置一段时间,可较清晰分出上为痰沫、中为浆液及下为血脓三层。孙思邈的《千金方》说:“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属肺痈。”中医认为此病的排出物实乃为风热火毒,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故治须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一般分作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与恢复期四个阶段,而又以成痈期最为关键,因此期如能用药将内痈清解化散,不使其进展至溃脓期,即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恐惧之感,使其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则可大大缩短疗程,加速痊愈。否则一旦溃脓,患者及家属,则焦虑紧张,甚至认为所患系不治之症,则给下一步治疗带来极大麻烦矣。
案7 魏男,64岁
1982年3月6日。患者5天前在山东某医院诊断为“右肺脓疡”,特来京求治,经某医院X线胸片检查:右上、中肺大片浸润阴影,内有蛋大空洞并有液平线存在,痰中未找见结核杆菌。遂确诊为肺脓疡。刻诊:咳嗽闷痛,痰浊腥臭,胸胁疼痛,低热神疲,便秘溲赤,舌红苔腻,脉滑数。辨证为风温之毒,熏蒸于肺,热壅血瘀结成为痈。治以解毒排痈,化痰通络。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味。鲜苇茎、薏苡仁、白茅根、败酱草各30克,冬瓜子20克,桃仁、半夏曲各15克,桔梗、大枣各10克,葶苈子(布包)、甘草各5克。7剂。
二诊:咳嗽胸痛显轻,痰浊减少,脉细滑,舌红稍减,苔黄白腻。仍守前方加鱼腥草30克,佩兰10克,服10剂。
三诊:药后自觉异常舒适,痰浊大减,胸痛基本消失。复查X线胸片恢复正常。原方再守10剂,巩固疗效。
原按:此案中医称为“肺痈”,以咳逆上气,咳吐痰浊,其味腥臭,胸胁疼痛为主症,由于热壅肺络,血瘀成痈。千金苇茎汤常用于治多种疾病,外感或内伤发热及低热而原因不明者,均有疗效。千金苇茎汤系用苇茎、薏苡仁、冬瓜子散结消痈,桃仁化瘀血散结,全方可化瘀消痈,清热解毒。李师还常用芦根合用,芦根味甘不腻,生津清气分热;白茅根利水不伤阴,而泄血分热,二药同用,气血双清,瘀血清化;重用鱼腥草以增强排脓解毒作用。
评析:自隋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创制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以降,从者如云,凡遇此病,医者均首选此方。若症较重,出现《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之症,一般皆合以仲景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合以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三物白散中的桔梗、大贝(该方中之巴豆多被弃用),再配以清热解毒、消散疔痈的《医宗金鉴》的五味消毒饮,一般可获效满意。然有时因症较重,或患者对不少药物敏感,病情反复缠绵,颇为棘手。
1980年,芜湖县某厂一会计之子10岁,被芜湖市一大医院诊为此病,曾用多种抗生素,均无显效,劝其父改手术治疗。此会计仅此一子,焦急万分,请马继松改用中药,所用之方即上数方出入,连用5剂,亦未见效,且反纳呆泛恶。访得一药农曾治愈过此病,遂登门求救,给予一种植物的根,令加醋煎成浓汁兑入一些冰糖以矫味。3天后,咳先剧渐轻,臭痰脓血先多渐少,热先升渐退,胸痛先重渐减,他症亦均渐缓。又服数日,诸症安然。后马继松要其药请学校中药鉴定老师与张恒春制药厂退休老药师看后,一说为开金锁,一说为金荞麦,对其作用皆言可清热解毒。后查《中药大辞典》未果,复查《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由中医研究院与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3月版)金荞麦条,方知该药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蓼科植物野金荞麦的根茎与块根,主产于四川、陕西,江淮以南及沿海各省均有分布。性味甘涩微苦寒,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祛风湿。主治肺脓疡、肺炎、咽喉肿痛、痢疾,筋骨酸痛及痛经等,研末醋调敷痈疽肿毒,所用有效成分双聚矢车菊素B占1%~2%,酊剂或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均有极好抑制作用。遂又根据书中所提其别名为天荞麦,复查《中药大辞典》的天荞麦根条,方知因此药分布大半个中国,故各地名称不同:诸如酸荞麦、野三角麦、花麦、铁花麦、甜荞、野南荞、野荞子、兰荞头、苦荞麦根(《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荞麦三七(《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等,除上述以“麦”或“荞”所称者外,尚有开金锁、金锁银开等十多个其他名称,这不仅说明该药在国内各地因价廉效验而被广泛应用,也足以证明中药学的知识博大精深也。
在《中药大辞典》该药的临床报道栏目中的第一条,则赫然载录治疗肺脓疡:即取饮片半斤加水或陈黄酒1 250毫升,置陶器中密封,隔水蒸煮3小时,得尽汁约1 000毫升。视年龄与病况,每次20~40毫升,每日3次,一般用水剂,若高热持续,臭痰排不畅,久不愈者用酒剂。曾观察232例,治愈率86.2%。治前大多用过抗生素,药后半月内寒热消退,他症亦见好转,胸透或X线摄片,病灶全吸收200例,好转32例,住院最短6天,最长69天,平均22天。用治小儿脓胸、肺炎亦效。在编写本书朱良春恩师的内容时,发现《朱良春医集·薪火传承篇》中,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教授在所著《从“朱良春现象”看中医的学术继承与创新》一文中,详细回忆他随同朱老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应用朱老发掘的民间医生“三枝花”中的成云龙用铁脚将军草(即金荞麦)治肺痈经验,治疗一位两肺23个病灶(多有液平面),5次血培养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被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伴多发性肺脓疡的患者,在未用任何抗生素的情况下,纯用以金荞麦制剂为主的中药,使其两肺脓肿、空洞均愈合,血培养转阴而痊愈。此项研究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专家合作,系统观察506例(均有治疗前后胸片对照),效果奇佳,胜出当时多种广谱抗生素疗效。20世纪80年代取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及卫生部一等成果奖,是我国对外介绍的13项中医药成果之一。这一铁的事实,足以使“中医只能治慢性病”的荒诞论调灰飞烟灭!马继松现治肺癌亦时用之,故学者如在基层行医,若遇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可放胆试之。如和鱼腥草、败酱草合用,效果更佳。若病不过重,或病之初期,或体弱者,亦可遵李师之法,与葶苈大枣泻肺汤、苇茎汤合桔梗、桃仁等即可,因金荞麦、鱼腥草、败酱草毕竟苦寒,过用、久用难免伤中碍胃也。
考苇茎又名芦茎、嫩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甘寒无毒,入心、肺,《本草纲目》云治“肺痈烦热”。因其多用鲜者,由于含水量过多,易腐烂不耐久贮,故现今药肆均以芦根代之,医生也大多直接开芦根,其实两者性味与治肺的功效原亦基本相同。
(八)肺癌
案7 唐某,男,68岁
1982年6月16日就诊。患者肺癌术后,化疗过程中出现纳呆喜冷饮,胸闷发热,气短气急,神疲乏力,干咳无痰,血白细胞下降为2.7×109/L,血小板减少为45.76×109/L,脉细数无力,舌质红少津,欠润。证属热毒伤阴,脾胃失调,气阴两伤,宜扶正养阴,润肺健脾。处方:苇茎、生薏苡仁各30克,冬瓜子20克,生地黄、玄参、麦冬、黄芪、沙参、百合、炙枇杷叶各15克,炙百部10克,桃仁5克。14剂。
二诊:服药后,干咳消失,自觉津液恢复,咽干好转,呼吸舒畅,愿再进原方,服2个月余,复查血白细胞为5.1×109/L,血小板为90×109/L,诸症恢复。
原按:肺癌术后,在配合化疗过程中,中药起着很重要的扶正作用。临床证明,用养阴润肺、扶正健脾法,功效显著。不但能使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正常,而且使人体气血充盈,精神爽健,体力恢复。肺癌术后,李老常嘱患者:每日用百合煮苡米粥食,能润肺消痈健脾,以达扶正保健之目的。
评析:《我是铁杆中医》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彭坚主任医师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就杀死癌细胞的力量而言,任何中药,包括复方,都比不上西医三大手段厉害,故中医应当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优势,弥补西医的不足,与西医长处互补。西医的短处在没有很好的药物来克服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没有很好的药物,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没有很好的办法来防止经治疗后癌症的再一次复发。在完成了三大疗法之后,失去了治疗目标,基本无所作为,只能消极地等待复发,计算3年、5年存活率。西医的这些不足,使得中医大有用武之地,如能让病人在手术后进行放疗、化疗的同时,服用中药煎剂,可有效减轻放疗、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两次放疗、化疗的间隙期,用中药进行调补,可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在西医的治疗程序结束,病情处于缓解期的阶段,服用能抑制癌细胞增生的中药丸散膏丹,能防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即中西医配合的好,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命,乃至治愈。
李师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与彭坚主任医师不谋而合,故用养阴润肺、扶正健脾法治肺癌,对抑制术后化疗引发的不良反应起到了极好作用,值得我们效仿之。
三、羽翼展读
李老不仅治疗老年人的呼吸系统疾病有颇好的疗效,且对其他系统老年疾病的辨治亦取效非凡,尤其是自拟方,配伍精妙,组方严谨,用药老到。今略作阐述于后,与读者共飨。
(一)消化系统疾病辨治经验
李老注重气血、寒热、虚实的辨证。大凡久病不愈,痛有定处,舌暗或紫;或有瘀斑;或未见紫暗、瘀斑,但胃痛已久,久病入络;或已见痛有定处,常可致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若湿热郁久,症见口臭,苔腻,或黑或黄,均可以化瘀清利湿热法治疗。他极善用活血化瘀法,无论治疗慢性脾胃病,还是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均效若桴鼓。常用方如失笑散、丹参饮、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有当归尾、桃仁、红花、苏木、赤芍、三七等药物,以收活血化瘀而止痛之功。李老常从寒热虚实入手辨治:见胃脘恶寒喜暖,痛则喜按者,以黄芪建中汤、归芪建中汤或理中汤加减;若见口臭口苦,但胃脘恶寒喜暖,脘腹作胀,为肝郁化火,肝郁失疏,以四逆散、小柴胡汤、丹栀逍遥散、金铃子散加茵陈、龙胆草加减;胃痛如现寒热失调、升降失常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临床见胃失和降,肝郁不疏,胃痛泛酸,呕吐胁胀,以旋覆代赭汤合平胃散加减;见肝寒气滞不疏者,以天台乌药散加减;如腑实不通,湿热内积者,以通腑为主,投小陷胸汤合承气汤加减;对气血不足之虚证,又兼肝气郁滞者,以归芍异功散加玫瑰花、玳玳花、白梅花等加减;兼气虚血瘀,以香砂六君汤合失笑散;兼胃阴不足,以石斛、百合、乌药相配,以求养阴而不腻。对腑实不通者,治以扶正通腑,以护胃气。在对该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他尤善用经验方“安胃汤”(党参、炒苍白术、茯苓、陈佛手、乌药、藿香、黄芩、郁金、半夏曲、丹参、蔻仁、砂仁)灵活损益,对多种胃炎、溃疡病、肠炎,均取显效。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辨治经验
冠心病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李老认为:老年冠心病大多为本虚标实,且标本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本虚为主,心脉失养则痛作;由本而标,又会出现虚中夹实;如老年人五脏虚损更会出现诸多兼症,为施治带来较大困难。因此,李老治以补虚固本为主,注重补气血。经几十年临床摸索,创拟益心汤:党参、黄芪、丹参各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龙眼肉、郁金、炒远志、石菖蒲、柏子仁、薤白、枸杞子各10克,治疗此病,可收补气活血、强心祛瘀、通痹止痛之效。对肾虚者加仙茅、淫羊藿、杜仲;脾胃失调者加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体胖多痰湿者加二陈汤;肝阳上亢,眩晕头痛者加珍珠母、生石决明;肝肾不足者加一贯煎;水湿泛溢者加葶苈子、车前子;心肾阳虚欲脱者加附片、生牡蛎、冬虫夏草;挽救垂危者甚多。
李师还认为老年心力衰竭,应抓住其本在肾,下元亏损,累及肺、心、肝、脾等诸脏之病机,采用“益心汤”强心、益气、养血、化瘀,其重视应用活血化瘀的治则,是他治疗其他急、慢性病的辨治特点之一。
(三)泌尿系统疾病辨治经验
泌尿系统中的急慢性肾炎,多属中医“水肿”范围,虽以局部或全身水肿为主,但还可兼蛋白尿、高血压等。《景岳全书》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治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滥行。”说明由于肺、脾、肾三脏俱虚,使肺不能宣化,脾不能运化,肾不能温化,三焦之气机失畅,决渎功能失常,水液升降欠利,导致水因气闭,气因水塞,而渐成肿胀。李老以诸家论点结合自己60余年经验,指出:肺气不宣,阳气被郁,外邪侵袭,当宣肺发表,通利三焦,用越婢汤加减;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宜温脾助阳,行气利水。提出健脾和胃、扶脾健中为治疗关键,临床用益气健脾化湿法使水湿从中焦而分化,与温肾利水兼顾,使脾肾功能恢复,水湿常可速去。提出汗、下、渗、清、燥、温六法,均旨在扶脾胃以健运中焦,使水湿通化,肿胀消退。老年人常见肾气不固,脾气失运,李老则投以健脾固肾、滋阴助阳一法使脾健运,则精气化生而藏于肾,肾气充足,精气不外泄则病获愈。常以五苓散、五皮饮、黄芪防己汤等化裁,合异功散健脾化气利水;肾阳虚较甚者,则改用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他又自拟肾复康:生黄芪、黄精、白茅根、茯苓、猪苓、杭萸肉、党参、败酱草各100克,生龙骨、生牡蛎、生熟地黄、墨旱莲、车前草、冬葵子、川续断、山药、冬瓜子、黄芩、牡丹皮、女贞子、杜仲、菟丝子、枸杞子各50克,共末为丸或装胶囊,用治腰酸腿软,气短神疲,面目虚浮,下肢肿胀的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效佳。
泌尿系感染属中医学淋证、癃闭范畴。以腰痛、尿频、尿急、尿痛为临床特点。本病大多因老年人肾阴亏耗,伤及精血。而其病因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多由膀胱湿热而致肾虚,气化不利,水道不通而引发。李老指出,该病的治疗当扶正滋肾,佐以清热利湿,不可过用清利,因《内经》云:“中气不足者,溲便为之变”,利尿药大多偏于苦寒,大剂或久用必致脾肾的阳和之气受伤,致变症丛生,欲速反不达也!他这种“寓通于补”的施治大法,挽救了不少肾衰竭患者的生命。
(四)神经系统疾病辨治经验
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均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其实证多为痰浊内生,郁火生风,瘀阻脉络而致。丹溪云:“……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火,火生风耳。”李老多先以“加味温胆汤”治疗,以降逆化痰,开窍通络,待痰浊变清,继以自拟的“安脑化瘀汤”(生石决明、白蒺藜、茺蔚子、天麻、当归尾、郁金、菖蒲、黄精、丹参、制何首乌)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安脑通络。出现复视,加谷精草、密蒙花养肝明目。脑出血是由于老年人肝阳偏盛、气血逆乱所致。而对临床因阴虚阳亢,风火交炽,痰涎壅盛而表现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者,在急救期,李老治以芳香开窍、止血醒脑,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羚羊角饮治疗。待神志清醒,血压稳定,尚见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脉弦而无力,苔薄腻,治宜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佐以平肝潜阳,用补阳还五汤随症加减。另李老认为蛛网膜下隙出血多为肾阴不足,气机失畅,血行阻滞,属于中风之一型,急救期要注意防止陷入重度昏迷。李老据此创立经验方清脑息风汤:羚羊角粉、白茅根、天麻、钩藤、黄芩、龙胆草、生地黄、玄参、麦冬、茺蔚子、石斛、天花粉,以清脑开窍,镇痉息风,疗效卓著。
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老年性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难以正常化。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大脑皮质萎缩,并伴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的形成,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或逆转疾病进展的药物。经数十载临床结合对中西医典籍的探讨,李师认为本病病机多为肾精亏乏,不能上荣于脑,其诸多兼证,乃系痰浊蒙蔽清窍或肝郁脾虚或心脾不足或虚阳上亢等导致的。针对此病机,将《局方》中治血分病的基础方四物汤与刘河间《宣明方论》中治“瘖厥风痱”的要方地黄饮子巧妙揉合,独创经验方醒脑复聪汤:制何首乌、白蒺藜、炒远志、桑椹子、珍珠母、钩藤、菖蒲、当归、川芎、赤芍、生熟地黄、肉苁蓉,用以填精补髓、醒脑开窍。经反复临床验证,该方能标本兼顾,使肝肾得养,脑髓得充,精神恢复,病情逆转,功莫大焉!
考肝属乙木,肾属癸水,眩晕一证,李老认为其病之发,前贤虽有属风、属火、属痰、属虚之不同,但老迈之人患此,大多与肾、肝精血之亏馁密切相关,故宗精血同源之论,倡滋补肝肾、乙癸并调之大法。他妙将《医便》中主治肝肾不足致视力减弱,迎风流泪,畏日畏光,甚至目赤肿痛的眼科要方杞菊地黄丸(该方还可治肝肾阴亏的头晕足软,潮热盗汗)加灵磁石、珍珠母、桑椹子,组成乙癸汤,以收平肝潜阳,润水敛风以定眩晕之效,获得了莫大成功,真乃善学前人之经验者也。
(五)运动系统疾病辨治经验
风寒湿邪留滞经络,疼痛剧烈。气血瘀滞不畅,又会加重寒邪的收引,致关节屈伸不利、疼痛。老人大多肾衰骨疏,致痹证发作有加,根据老年人难耐辛热燥烈治痹证的通套方(如用乌头、附子、麻黄、桂枝等)的特点,他遂创拟痛痹汤:功劳叶、威灵仙、怀牛膝、穿山龙、当归尾、生熟地黄、细辛、桑枝、羌独活、川芎、赤白芍,加减治疗,尤其威灵仙用至30克,对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腰腿疼痛等证,壮腰肾,强筋骨,有养血通络、祛风胜湿而止痛的良好效果。
(六)怡养经验
我国正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怡养天年方面的知识也就显得十分迫切需要了,但这似乎没有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直到前不久,出现了“张悟本”之流,用荒谬之极的观点“把吃出来的毛病再吃回去”,骗倒了全国一大批急于想知晓养生保健方面知识的善良的人们,才使吾等医务工作者幡然醒悟:关于养生的知识,我们普及得实在是太少了!
1.老年人养生保健
李老虽年逾耄耋,但却鹤发童颜,耳聪目明,精神焕发,行走稳健,记忆力好,且仍能坚持中央首长的保健工作,并一丝不苟地完成日常门诊、病房与抢救任务,另外还能参与其他社会事务。李老以他的不老常青树的英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彰显出他的养生之道是十分成功的!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李老的养生保健之道吧!
李老说:“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性既自善,则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此养生之大经也。’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七八,那就必须要宽大为怀,学会看得开、想得开、摆脱开。我几十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伤人、不记仇、不报复,事业上不断努力钻研。我始终坚持十条原则:①情志开朗,恬淡虚无;②怡情养性,种花养草;③起居有常,顺乎自然;④适当活动,不至过劳;⑤睡眠充足,早睡早起;⑥居室清洁,阳光充足;⑦宽大为怀,荣辱不惊;⑧吐故纳新,空气新鲜;⑨智能用脑,多作贡献;⑩定期检查,防微杜渐。”李老强调,这十条规则,贵在持之以恒,如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实践,大有裨益,心胸宽广,人定长寿。
关于养生与运动保健,李老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说:“我不做剧烈运动,几十年坚持《十二段锦》。具体来说:①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②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③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④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⑤鼓嗽三十六,神水三口匀;⑥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⑦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⑧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⑨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⑩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神水至,再嗽再吞津;河水搬运毕,想发火烧身。十二段锦一般坐位锻炼,比较适宜体弱的老年人或患病卧床者;本人从中年坚持到现在,早晚各练一次,获益匪浅。此外,我还喜打太极拳,能使全身上下、肌肉关节、四肢百骸均可得到充分活动。再有,我还经常散步。首选平坦幽静的道路,如果有条件者,最好选择周围有花草树木的河边、海边,这样就可以边走边散心,不仅空气清新,而且可获得心旷神怡的效果。就我而言,一般饭后先休息半小时,因饭后马上运动的话,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再运动半小时,时间长短可因人而异,但贵在坚持。散步是老年人最好的锻炼方式,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剧烈运动又不适合老年人,故老年人应坚持散步,因散步不但使下肢气血循环周流,而且使全身气血通畅,能使老年人健康长寿。关于养性,因人的不同爱好而别。我比较喜欢养花和书法,通过欣赏花和书法,可以使我忘掉一天的疲劳和不愉快的事。有些老年人爱好网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运动。但我要提醒老年朋友的是:在平时运动或比赛时,千万不要过于激动,否则易突发心肌梗死、脑出血,很危险!要引起老年朋友的高度重视。只有保持平稳的、愉快的、轻松的心情去参加体育活动,才能达到强身养性的保健目的。”
李老特别强调的是养生应注意四要诀:①达观:人到老年,达观的态度是最明智理想的。所谓达观,就是承认进入人生的晚年是自然规律。每位老年朋友都有丰富的生活及战斗、工作的经验,他们对国家和人民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应充分地享受和领略生活乐趣,在有意义的生活中度过晚年,一切都看透了,保持安然平静放松的心情这就叫达观了。②活动:我除了坚持锻炼身体以外,平时还帮助老伴买菜,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样能疏通筋骨,使气血循环。家中配有健身车,每天和老伴一起锻炼。至今我耳不聋,眼不花,齿不落。③恬淡:不争名利,乐观豁达,敬业为己任,奉献为乐趣,情绪平稳,保持朝气。④灵活:中医最讲究辨证论治,生活中也应辨证地去看待一切事,不要保守僵化,要有通达灵活的态度。要坚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2.老年人的饮食与健康
古有医食同源,从神农尝百草始对饮食与健康、防病、治病开始了研究。《内经》载有“食养”,周代有“食医”,已成为专门学科。秦汉以来有大量的这方面文献记载。《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介绍了50余种有食用价值的药物。《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巨著,创立了“辨证论治”,是“辨证选择食物”和“辨证配膳”的原则依据。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肘后方》,提出很多食疗药物及食物禁忌。隋唐时期,在《千金要方》中专列了“食治篇”,《外台秘要》也有关于食疗、食禁方法的记载,均可说明对食疗的认识与应用皆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宋以后,《太平圣惠方》中有两卷讲了食治,共载方160首,分别治疗28种病证;《圣济总录》中,收载了医方近两万首,其中包括养生、食疗、药膳等内容,食疗方共285个。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养生学的宝库。在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记载了汤、羹、浆、膏、煎、油、茶及各种饼、馒头、粥、面、包子等膳食制作方法,更可贵的是提出有关营养与健康、饮食与卫生之间的关系。明朝《本草纲目》乃本草学一部巨著,丰富了营养学、食疗方面的内容,并收载了大量食疗方法并记载了功效。在这个时期之后,还有《古今医统大全》《食养篇》《随息居饮食谱》以及现代的《药物的食用价值》等有关“食疗”“食养”著作。说明了中医学自古重视养生、营养、食疗等方面的研究。
《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十六字的营养原则。老年人不但要合理营养,更重要的是应具有科学的饮食规律,这对老年人健康长寿至关重要,李老认为要做到以下十宜:饮食宜广食,宜少食多餐,宜软烂,宜细嚼慢咽,宜温,宜新鲜清洁,宜清淡,宜早,宜怡静,宜有所忌。这也是他长期在生活与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后学应广泛学用并推广之。
3.老年人的饮食与防癌
饮食营养的缺乏与过剩,都是癌瘤发病的因素。但食物中有致癌物也有抗癌物,因此,应认真研究食物与致癌、抗癌的内在关系。
中医学有很多膳食有利于防癌,如牛奶粥、薏米粥能降低胃癌发病率,因含多量酪氨酸;胡萝卜粥、玉米粥、菠菜粥含较多胡萝卜素,能防癌保健;百合粥、菱角粉粥均有防癌作用,能降低肺、胃癌发病率;新鲜水果、蔬菜,如西红柿、猕猴桃、橘子、大枣、麦芽、香油、紫菜、金针菇、蘑菇、大蒜及海产品,均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及硒,有防癌作用。
4.老年病的饮食调摄
“民以食为天”,李老在诊治老年病的过程中,特别重视饮食调摄的重要性,对老年病的康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李老关于饮食调摄的经验:
(1)冠心病、高血脂病人的饮食:应常食麦片粥,早晚各1次,可以使血胆固醇浓度下降。蘑菇、黑木耳煮汤,用小火煮1小时,常服可降血脂,稳定血压。百合龙眼粥可养心安神,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常服。生山楂、冰糖煮水代茶,每日1次,可降脂、降压。
(2)糖尿病病人饮食:可常食用小麦麸粥,治疗糖尿病心烦,其他症状亦可明显减轻。蚌肉加水炖汤,有润燥滋阴作用。苦瓜做菜食,山药粥或蒸山药食用,1 日1次,均可起到降血糖作用。
(3)老年便秘病人饮食:每天清晨坚持喝1杯淡盐水;绿豆煮烂加蜂蜜,早餐食用,均可缓解便秘。如能多吃蔬菜、水果,且粗细粮搭配食用,可预防便秘。
(4)哮喘病人饮食:川贝母粉3克,梨1个,百合10克,冰糖15克,共同蒸熟后,与汁一同食用,可治痰热型哮喘。茯苓薏米粥:先将薏苡仁20克煮烂,再入白米15克,茯苓10克煮粥,可治痰饮上逆型哮喘。芡实黑米粥:先将芡实15克煮烂,后入黑米30克煮粥,可治肾不纳气型哮喘。另外,虚喘病人,每天可食用核桃仁,每日2次,每次1个。
(5)腹泻病人饮食:山药莲子粥:山药、莲子各15克,粳米或糯米30克,加水适量煮粥,每日可服用2次,可治脾虚腹泻。腹泻病人忌食油腻厚味,平时可多食大米粥、面片、蛋羹、菜泥及瘦肉、软饭等。
(6)肿瘤病人饮食:薏米菱角粥:先将薏米20克煮烂,后入菱角20克,粳米30克共煮,每日早晚各食用1次,对肺癌、胃癌、子宫癌确有保健抗癌作用。百合薏米大枣粥:先将薏苡仁20克煮烂,后入粳米30克,百合与大枣各20克共煮,对肺癌、胃癌等有保健作用。另外,牛奶、黑木耳、银耳等均含有抗癌物质,老年人可经常食用。
(7)肾病浮肿病人:鲤鱼冬瓜羹:鲤鱼500克,冬瓜(切块)200克,加水同煮炖熟,不放盐,可放葱白一小段(约10克),对肾病有利水消肿作用。赤小豆大枣粥:赤小豆120克,大枣20克,加水同煮粥食用,每日可服1~2次。
5.老年人的药膳保健选录
(1)红杞蒸鸡
配方:枸杞子15克,仔母鸡1只(3斤),绍兴黄酒15毫升,胡椒面3克,姜、葱、盐、酒、味精、盐各适量。
制作:鸡洗净,枸杞子洗净,姜切大片,葱剖开切成段;将鸡开水汆后,沥净水分,把枸杞子装入鸡腹内,腹部向上,撒入姜、葱、盐、酒、胡椒面、盐、高汤,用湿棉纸封口,武火蒸2小时,揭去纸,去除葱、姜,放入味精调好即成。
功效:滋补肝肾。适宜男女肾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症。
(2)山楂肉干
配方:山楂100克,瘦猪肉10克,菜油100毫升,姜、葱各30克,花椒2克,绍兴黄酒30毫升,酱油50毫升,糖15克,味精2克。
制作:把山楂(鲜果拍破)50克,洗净,加水2 000毫升,烧开,加入猪肉(去掉皮筋,冲洗干净,沥去水分),共同煮六成熟,捞出肉,晾凉切成5厘米的条形,加酱油、葱节、姜片、绍兴黄酒、花椒,拌匀,腌渍1小时,再沥去水分,下热菜油锅内炸干水,再入山楂,略炸后,倒入肉干翻炒,微火烘干,即可装盘,淋入芝麻油,撒入味精、白糖,拌匀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化食消积,降低血脂。适用于冠心病,高血脂,消化不良等症。
(3)杜仲腰花
配方:杜仲12克,猪腰子250克,葱50克,姜、葱、绍酒、味精、醋、豆粉、盐、糖、花椒各适量,混合油100毫升。
制作:把腰子片开,去掉腰臊筋膜,切成腰花;杜仲加清水熬成浓汁50毫升;姜切成片;葱切节。用杜仲汁一半,加绍酒、豆粉各15克,用盐调拌腰花;杜仲汁一半,白糖、味精、醋、酱油、豆粉各5克,兑成滋汁,锅热后加混合油,烧成八成熟,放花椒,下腰花、葱、姜、蒜快炒,烹入滋汁,炒匀即可。
功效:补肝肾,健脾胃,降血压,适用于肾虚腰痛,步履不坚,阳痿遗精,老年耳聋,高血压等症。
(4)冬瓜煨草鱼
配方:冬瓜500克,草鱼250克,姜、葱、盐、菜油、味精、绍酒、醋各适量。
制作:把鱼剁好洗净,冬瓜洗净去皮,切长约4厘米、宽3厘米的块,鱼下油锅煎至金黄色,放沙锅内,加冬瓜、姜、葱、盐、绍酒、醋、水,文火煨熟即可,食时加味精少许。
功效:平肝祛风,除热。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眼花、高血压等症。
6.李氏秘方七坛药酒选录
“李氏七坛低度保健药酒”,是李老几十年临床实践经验中的精华。此酒以传统古方为基础,由李老根据自己的独到经验加减药物而成。一些中央首长长期服用后,获益匪浅,或耳聪目明,或身手矫健,纷纷称道,值得推广。
(1)首乌益寿酒
配方:何首乌、黑芝麻、黄精、当归、枸杞子、杭白芍、黄芪各10克。
配法:将上药共煎成浓汁,过箩去渣,兑入500毫升25度高粱白酒中。如多配可按比例类推。
服法:每日2次,每次20~50毫升。
主治:鬓发早白,肾虚腰酸,腿软乏力,气虚血弱。久服无不良反应。
(2)丹参酒
配方:丹参、赤芍、党参各10克,檀香、木香、砂仁各5克等。
配法:将上药共捣成粗末,加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澄清去渣,以不见杂质为佳。
服法:每日3次,每次20毫升。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有活血化瘀、益气强心作用。
(3)养血安神酒
配方:茯神、炒枣仁各10克,五味子、夜交藤、秫米、杭白芍、琥珀粉、桑椹各5克等。
配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兑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两周,再过滤去渣。
服法:每晚服30~50毫升。
主治:长期失眠,入睡难,或醒得早,或多梦惊恐,日久体弱,记忆力差,神疲乏力等症。
(4)枸杞子酒
配方:枸杞子60克,桑椹子、百合各20克,莲子10克等。
配法:将上药兑入500毫升低度白酒内,浸泡2周,澄清去渣。或不去掉原药亦可。
服法: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主治:补肾益精,安神滋阴。治水肿胀满、腰背酸痛等症。
四、教科研与海外交流
曾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4项、部级奖2项、市级奖1项。研制的鼻炎丸1~4号,分别治疗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疗效甚佳;近年研制的心复康,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效果良好。
1988年北京医院授荣誉证书;1990年中医保健委员会颁发“表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的奖状;1991年全国政协委员会发给优秀提案证书;1991年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1993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表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医疗保健和重大医疗抢救中做出了优异成绩”的奖状。李老还长期担任社会工作:1987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继任第八届政协委员;1992年被聘为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学术委员;1993年被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全国中医药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学术顾问。
党和政府为防李师的宝贵经验失传,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曾为他安排了米逸颖、张根腾、张剑、史学军4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高材生作其弟子,其中米逸颖主任医师对诊治老年病与肿瘤积验基丰,曾提出伏邪引发新病的观点,对李师所倡“治老年病注重平调阴阳、顾护脾胃”之学说结合西医予以了更详尽的阐述发挥,尤其是对李师治肿瘤应予综合疗法的思路大胆积极地实践,取得可喜的成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根腾主任医师原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魏龙骧、李文瑞,后又拜在李师门下,擅长治泌尿、消化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张剑副主任医师,自1997—2000年成为李老学术继承人后,随李老学习治老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对老年抑郁症、骨质疏松症及养生保健等方面致力极多,已参与编写多部医学专著。史学军1999年成为李老门人后,2003年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继续随李老工作,除发表介绍李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经验、益气复脉汤治冠心病疗效观察、川芎嗪治疗慢性肺心病疗效观察等多篇论文外,还参与《李辅仁治老年疾病经验荟萃集》《中医瘀血证诊疗大全》《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二续名医类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等书的编写。在李辅仁的悉心指导下,这些学术传人已成为中医事业的中坚力量,在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与开创中西医结合的新局面上,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储成志 马继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