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肠过敏症候群

大肠过敏症候群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发作突然,疼痛剧烈,但老年体弱者腹痛可不突出,少数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胰区压痛,称为无痛性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疼痛除与胰腺本身病变范围有关外,还与其周围炎症涉及范围有关。腹痛的性质和强度大多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如果机体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作。除胆结石,暴饮暴食也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因素。

第8章 消化系统急症

第一节 急性胰腺炎

1.胰腺炎的分类

根据病程胰腺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酶消化胰腺本身组织而引起的化学性炎症;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的复发性的或持续性的炎性病变。其发病原因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或胰管梗阻。其他如创伤和手术,某些感染、药物、高血钙或高脂血症等,也是胰腺炎诱发因素。本病属于中医“脾心痛、脘痛、结胸”等范畴。

2.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是突然发作的持续性的上腹部剧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血清和尿淀粉酶活力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腹膜炎和休克。慢性胰腺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功能不足的征象,可有腹痛、腹部包块、黄疸、脂肪泻、肉质下泄、糖尿病等表现。

3.如何诊断胰腺炎

(1)急性上腹痛的病人,具有急性胰腺炎的相关症状,经血、尿淀粉酶测定,必要时做腹水淀粉酶检查,升高达到诊断标准即可确认为本病。

(2)临床需随时要与消化道溃疡、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肠梗阻等病症相鉴别。

4.胰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轻者进低脂、低蛋白流食;较重者应禁食,以减少胰腺分泌。严重者则须胃肠减压,减少胃酸避免促进胰腺分泌。禁食及胃肠减压时,宜输入营养物质(如合成营养液)并根据胃肠减压及出液量补充水、电解质等,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

①减少胰腺分泌:如阿托品1次0.3mg,1d3次;溴丙胺太林1次15mg,1d3次口服;胰高血糖素有抑制胰腺分泌的作用,剂量为1mg,间隔4~6/h静脉给药1次。

②降低胰酶活性:抑肽酶每日8万~12万U,溶于5%葡萄糖内静脉点滴。爱茂尔2万~4万U,每日2次静脉点滴。

③止痛;疼痛剧烈可用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或吗啡加阿托品合用,以减轻腹痛。

④抗菌药物治疗:为预防和控制感染,常用庆大霉素8万U肌内注射,每日2次。氨苄西林6~8g/d,静脉点滴。

(3)抗休克治疗:常因血容量不足所致,以输入全血、清蛋白、血浆及其代用品和晶体溶液为宜。血压仍不恢复时加用升压药物及激素。

(4)手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5.胰腺炎的预防

避免酗酒及暴饮暴食,积极治疗胆管疾病和蛔虫病,如上腹部外伤或手术损伤,必要时可早期应用抑制胰酶活性药物。

6.急性胰腺炎腹痛的特点

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95%以上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多数发作突然,疼痛剧烈,但老年体弱者腹痛可不突出,少数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胰区压痛,称为无痛性急性胰腺炎。

发病初期,腹痛一般位于上腹部,其范围常与病变的范围有关。腹痛以剑突下区为最多;右季肋部次之;左季肋部第三;全腹痛约6%,如病变主要在胰头部,腹痛偏右上腹,并可向右肩或右背部放射;病变主要在胰颈和体部时,腹痛以上腹和剑突下为著;尾部病变者腹痛以左上腹为突出,并可向左肩背部放射;病变累及全胰时,呈上腹部束腰带样痛,可向背部放射。随着炎症发展,累及腹膜,扩大成弥漫性腹膜炎时,疼痛可涉及全腹,但仍以上腹部为著。

胰腺的感觉神经为双侧性支配,头部来自右侧,尾部来自左侧,体部则受左右两侧神经共同支配。急性胰腺炎的疼痛除与胰腺本身病变范围有关外,还与其周围炎症涉及范围有关。

腹痛的性质和强度大多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水肿型胰腺炎多为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常可忍受。因有血管痉挛的因素存在,可为解痉药物缓解。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多为绞痛和刀割样痛,不易被一般解痉药缓解。进食后促进消化酶分泌,可使疼痛加重。仰卧时加重。病人常取屈髋侧卧位或弯腰前倾坐位,借以缓解疼痛。当腹痛出现阵发性加重时,病人表现为扭转翻滚,不堪忍受,此与心绞痛不同,后者多采取静态仰卧位,鲜见翻滚者。腹痛可在发病一至数日缓解,但此并不一定是疾病缓解的表现,甚或是严重恶化的标志。

腹痛原因主要是胰腺水肿引起的胰腺肿胀,腹膜受到牵扯,胰周炎性渗出物或腹膜后出血侵及腹腔神经丛,炎性渗出物流注至游离腹腔引起的腹膜炎,以及胰管梗阻或痉挛等。

7.急性胰腺炎体征

(1)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其范围在上腹或左上腹部,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故一般较轻,轻型者仅有压痛,不一定肌紧张,部分病例左肋脊角处有深压痛。当重型者腹内渗出液多时,则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明显、范围亦较广泛,但不及溃疡穿孔那样呈“板状腹”。

(2)腹胀:重型者因腹膜后出血刺激内脏神经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使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呈现“安静腹”,渗出液多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其淀粉酶含量甚高,对诊断很有意义。

(3)腹部包块:部分重型者,由于炎症包裹粘连,渗出物积聚在小网膜腔等部位,导致脓肿形成或发生假性胰腺囊肿,在上腹可扪及界限不清的压痛性包块。

(4)皮肤瘀斑:部分病人脐周皮肤出现蓝紫色瘀斑(Cullen征)或两侧腰出现棕黄色瘀斑(Grey Turner征),此类瘀斑在日光下方能见到,故易被忽视。其发生是胰酶穿过腹膜、肌层进入皮下引起脂肪坏死所致,是一晚期表现。

8.胰腺炎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

三四月份节令交替之时,冷热突变,机体免疫力下降。如果机体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作。急性胰腺炎出血坏死性的病死率高达50%,治好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较长时间才能康复。怎样防治胰腺炎呢?

(1)胰腺“小器官”担重任:胰腺位于身体上腹部深处。胰腺作用巨大,可以说,它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兼有内、外分泌功能的腺体,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都与生命息息相关。

胰腺“隐居”在腹膜后,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好几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角”的作用,特别是对脂肪的消化。

在分泌方面,虽然胰腺体积细小,但含有多种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如分泌高糖素、胰岛素、促胃液素、胃动素等等。这些细胞分泌激素除了参与消化吸收物质之外,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功能。如果这些细胞病变,所分泌的物质过剩或不足,则会出现病症。

(2)节食、疏导防病之本:造成胰腺炎的原因主要有酗酒、创伤、胆道疾病等。国外引起胰腺炎的原因主要为酒精中毒,而我国主要是由于胆结石致胰液引流不畅、反流而导致胰腺炎。近年,我国胰腺炎发病率有所升高,其中,由于胆结石导致的胰腺炎,即胆源性胰腺炎占发病人群的50%以上。

胆结石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国内外也有区别,如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结石在形成的机制上就有很大不同。现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不当造成的胆结石也逐渐增多,所以,预防胆结石的方法很明确,一是提高卫生水平,二是少吃脂肪类、高胆固醇类的食物。

除胆结石,暴饮暴食也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因素。暴饮暴食促使胰液大量分泌,乙醇直接刺激胰液分泌,乙醇进入十二指肠会引起乳头水肿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于是没有“出路”的胰液对胰腺进行“自我消化”;合并胆石症者也可因胆汁反流或胰液“出路”不畅发生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发生急性胰腺炎患者,绝大多数有暴饮暴食的经历。因此,不论何时都要荤素搭配,合理饮食。

综上所述,要预防胰腺炎,最主要还是要针对其致病原因,少饮酒、预防或及时治疗胆道疾病、避免暴饮暴食以减少胰腺负担、避免外伤等等。

(3)扼住凶恶杀手!——警惕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分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两类。水肿性表现为暴食后突然发生的上腹部持续剧痛,治疗3~5d后渐渐缓解。出血坏死性病情严重,甚至少数病人在上腹痛症状未表现时即进入休克状态,因呼吸衰竭而猝死,病死率达40%以上!慢性胰腺炎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消瘦,二是脂肪泻,三是疼痛,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痛感有轻有重,呈连续性,饭后疼痛更重。因胰腺属于腹膜后器官,所以还有后背痛。胰腺炎的治疗,通常有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壶腹成形术、奥狄括约肌成形术、胆肠内引流术、胆结石去除术、全胰腺切除术;而非手术治疗也就是内科治疗,包括止痛;纠正营养不良;戒酒;调节饮食,限制脂肪摄入,胰腺外分泌酶和内分泌激素的补给等。急性重症胰腺炎现在治愈率提高了,但治疗费用很高,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它属于急腹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坏死症。

(4)管住嘴巴、警惕并发、加强营养: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出院后,即使已恢复正常饮食,也并不意味着身体已完全康复。因此,术后的恢复、调理、随访非常重要。及时去除病因,在我国,大多数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因此,待急性胰腺炎病情稳定、病人全身情况逐渐好转后,即应积极治疗胆道结石。酒精性胰腺炎病人,首要的是禁酒。暴饮暴食导致胰腺炎者,应避免重蹈覆辙。高脂血症引起的胰腺炎者,应长期服降脂药,并摄入低脂、清淡的饮食。定期随访,防治并发症。胰腺炎恢复期,炎症只是局限消退,而炎性渗出物往往需要3~6个月才能完全被吸收。在此期间,一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胰腺囊肿、胰瘘等并发症。如果病人发现腹部肿块不断增大,并出现腹痛、腹胀、呕血、呕吐等症状,则需及时就医。加强营养促进恢复,如果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无明显损害,可以进食以糖类及蛋白质为主的食物,减少脂肪的摄入,特别是动物脂肪;如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则可在胰酶制剂的辅助下适当地加强营养。

(5)饮食禁忌多: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急性期应完全禁食,待症状逐渐缓解,可进食无脂蛋白流质,如果汁、稀藕粉、米汤、菜汁、稀汤面等,以后可逐渐改为低脂半流质。此外,患者须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肉、花生、核桃、芝麻、油酥点心等,忌食刺激性、辛辣性食物,并绝对禁烟酒。急性胰腺炎的食疗验方包括萝卜汁、荸荠汁、银花汁、鲜马铃薯汁等。

(6)胰腺炎引路、糖尿病紧跟: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尤其是动物蛋白,是优质的蛋白质,然而如果在一次进餐时摄入大量的蛋白质,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急性胰腺炎。如果在吃大量蛋白质食物的同时,又过量饮酒,则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机会更大。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孙美珍大夫说,假如在短时间内一次吃大量蛋白质及脂肪类食物,就会刺激胰腺急速分泌大量的胰液,若胰管排泄不畅,胰液就会倒流入胰腺组织内。将导致胰腺本身消化,引起死亡,即使病情轻者,部分胰腺也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患了急性胰腺炎后,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外分泌功能损害表现为消化功能减退,特别是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降低。病人胃口差、体重下降、腹胀、腹泻,往往还伴有特征性脂肪泻。这种外分泌功能的损害通常不容易恢复,因此,治疗上只能采用胰酶替代疗法。而胰腺内分泌损害,就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要看胰腺炎的炎症程度,如果是水肿性胰腺炎,则恢复较快,而如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则会影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使胰岛素分泌的过少甚至分泌不出来,从而导致糖尿病,这种由于别的病症引起的糖尿病叫继发性糖尿病,因此,保护好胰腺是很重要的。

第二节 消化道出血

1.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知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的出血,是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痛、应激性溃疡等。

2.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与黑粪,可伴有相关病症的临床表现。

(1)根据临床表现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即可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

(2)临床还可根据病史,选择X线钡剂造影、纤维胃镜、B型超声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

3.如何来鉴别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习惯上将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等部位的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空肠、回肠和大肠出血被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必有黑粪,多为柏油便。大量出血时,也可排出暗红色便,甚至呈鲜红色便。还可伴有呕血,多呈咖啡色或黑褐色,出血量较大时,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则呈暗红色血块或鲜血,如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一般来说,病变位置越低,出血量越大,出血速度越快,便血颜色越鲜红;反之,病变部位高,出血量较少,速度慢,在肠道停留时间长,大便也可呈黑色。此外,肛门直肠的病变导致的便血,多不与粪便相混,而附于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若大便表面带血同时有大便形状变细,应警惕有直肠癌的可能性。

根据出血时间和出血量,一般又分为:仅用化验方法证实大便隐血阳性而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慢性隐性出血,有呕血和(或)黑粪而无循环障碍症状的慢性显性出血,伴有循环障碍症状的急性大量出血。

慢性隐性出血患者因无明显呕血或黑粪而不易被识别,有些患者因慢性隐性失血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和面色苍白等症状,而长期被误诊为心、脑血管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被错误治疗。急性大量消化道出血患者有典型的呕血、黑粪或便血症状,一般容易识别。但对未出现呕血和黑粪的病人突然出现的头晕、无力、口渴、虚汗、心慌、恶心等症状时,应警惕有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间。

应与其他部位的出血进行鉴别。呼吸道出血在医学上被称为咯血,此时血液呈鲜红色,或是伴有痰中带有血丝或有气泡和痰液,常呈碱性,病人有呼吸道病史和呼吸道症状。而呕血多数呈咖啡色,混有食物,呈酸性,病人有消化道病史和症状。鼻腔、口腔疾病出血时,血液也可从口腔流出,或者血液被吞下后出现黑粪,但可根据有无口腔和鼻咽部疾病病史加以识别。此外,还应与口服铋剂、木炭、铁剂等引起的黑粪相鉴别,此类黑粪颜色较消化道出血颜色浅,大便隐血实验阴性。还应注意,食用动物肝脏、血制品和瘦肉以及菠菜等也可引起黑便。

4.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本病应及时到医院,在医生严密监督下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安静休息,大出血者禁食,一般则给予流质饮食。

(2)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①补充晶体液及胶体液(中分子右旋糖酐,宜慢滴,每日不超过1000ml),临床以先补胶体液为宜。

②中度以上出血,根据病情需要适量输血。

(3)根据出血原因和性质选用止血药物

①炎症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可用H2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200mg,加小壶;法莫替丁20mg,加小壶,每日2次),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20mg,加小壶,每日1~2次)。

②亦可用冰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

③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同时以垂体后叶素10U加小壶,再以10U加入200~500ml葡萄糖或糖盐溶液中静点,维持4~6h,再重复,直至血止,原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慎用。

④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以静脉注射维生素K110mg,每日1次,连续使用3~6d;卡巴克洛10mg,肌内注射或经胃管注入胃腔内,每2~4h用1次。以适量的生理盐水溶解凝血酶,使每毫升溶液含50~500U,口服或经胃镜局部喷洒,每次常用量2000~20000U,严重出血者可增加用量,每1~6h用1次。

(4)内镜下出血

①食管静脉曲张硬化药注射。

②喷洒止血药,即5%~10%孟氏液50~100ml,局部喷洒,具有强烈收缩作用,能使血液凝固和血管闭塞,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恶心,呕吐及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

③高频电凝止血。

④激光止血。

⑤微波组织凝固止血。

⑥热凝止血。

(5)外科治疗:经非手术治疗,活动性出血未能控制,宜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5.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下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是消化道疾病本身所致,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出血现象,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是必要的诊断步骤。一般来说,出血部位越高,则便血的颜色越暗;出血部位越低,则便血的颜色越鲜红,或表现为鲜血。还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数量,如出血速度快和出血数量大,血液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短,即使出血部位较高,便血也可能呈鲜红色。仔细收集病史和阳性体征,对判断出血的原因很有帮助,如鲜血在排便后滴下,且与粪便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或直肠息肉;中等量以上便血多见于肠系膜及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回肠结肠憩室和缺血性结肠炎,甚至上消化道病变出血也可表现为大量便血,在诊断时加以区别。血与粪便相混杂,伴有黏液者,应考虑结肠癌、结肠息肉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粪便呈脓血样或血便伴有黏液和脓液,应考虑菌痢、结肠血吸虫病、慢性结肠炎、结肠结核等;便血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应考虑肠系膜血管栓塞、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伴有腹部肿块者,应考虑结肠癌、肠套叠等。便血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出血征象者,要注意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重症肝病、尿毒症、维生素C缺乏症等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临床诊断困难,需作下列一些检查。

(1)胃管吸引:如抽出的胃液内无血液而又有胆汁,则可肯定出血来自下消化道。

(2)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直接窥视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HunT统计55%结肠癌和4.7%~9.7%腺瘤性息肉可由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

(3)纤维结肠镜检查:内镜检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肠道出血的诊断,具有直视的优点,并能在检查过程中做活检及小息肉摘除等治疗,也可发现轻微的炎性病变和浅表溃疡。

(4)钡灌肠和结肠双对比造影:钡灌肠不能显示结肠内微小病灶,如在注入钡剂后,自肛管通过气囊注气1000ml左右,在透视下观察肠曲扩张满意后即可拔除肛管,让病人作数次360°翻转,使结肠形成良好的双对比显影,采用分段摄片的方法,包括直肠侧位、乙状结肠仰卧、俯卧及斜位片,一般摄片10~15张,除能显示病变轮廓外,还能观察结肠的功能改变,后者是内镜检无法观察到的。

(5)选择性血管造影: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检查。诊断符合率达88.9%。但选择性血管造影须通过股动脉插管的操作,属于损伤性检查,是其缺点。

对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应先作纤维结肠镜检查,钡灌肠和结肠双对比检查仅适用于出血已停止的病例。但在急性大量出血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肠腔内大量积血时,内镜检查常受到一定限制,且肠镜也难到达小肠,无法检出小肠的出血病变。放射性核素显像虽对显示肠道出血的敏感性很高,但其特异性太差,其显示的出血部位常不确定,故实用价值不大。凡钡灌肠、双对比造影以及内镜检查未能找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时,尤其是急性大量肠道出血以及肠道血管畸形、血管发育不良等病例,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其指征,且在某些病例还可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

第三节 腹  痛

1.消化不良会引起腹痛

消化不良并非一个确切的病名,实际是一种健康状况。凡有上腹部不适、胃灼热(烧心)、胃胀、恶心、胃酸反流、呃逆、腹泻、便秘等任何一种或多种症状,一般皆称消化不良。

这些症状通常不是由严重的病症引起的,暴饮暴食,情绪紧张,过多摄入烟、酒等刺激品,都可以导致消化不良;有时起因却是严重的疾患,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等消化道疾患与心力衰竭、贫血等非消化道疾患。假如医生已经排除严重的病因,就不必为此担心,倒应该留意症状有无变化,如不适的频度和强度有否增加,不适的感觉有无改变;有则需做检查。

2.感到肚子发胀、有肠气、胃灼热、不时嗳气等症状是怎么引起的

从根本上说,嗳气是吞咽了空气所引起的。进食时交谈、喝汽水、嚼口香糖、吸烟,都能引起发嗳气。

平常吸入的空气总是通过食管、胃进入肠管,在肠管或被吸收掉,或作为直肠气排出(俗称放屁)。空气基于种种原因经食管和嘴巴释出,就是嗳气。治疗的方法很简单:停止做一切能引起吞咽空气的事情。有些人以为嗳气越多,症状就消失得越快。实际上嗳气本身即能加重症状。

咽下的空气若到达小肠和大肠,滞留不散,就引起闷胀感。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也会产生这些症状,肠管可能感觉膨胀。腹内隆隆作响,表明肠气的存在,医学上称为肠鸣。

嗳出的气体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直肠气则由五种气体组成,除了氮气氧气之外,还有氢、二氧化碳和甲烷,后三种是结肠中的细菌使尚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特别是糖类)发酵产生的,直肠气的气味也就是这时加入的。

要减少导致腹胀的直肠气,喝液体时应慢慢吸饮而非大口吞咽,进食时保持心境平和,慢慢咀嚼食物,缓缓咽下,一次不要吃得太多。活性炭能吸收多余的气体,帮助消除症状,但是可能与患者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结合,或妨碍基本矿物质的吸收,因此,服用活性炭之前必须咨询医生。

胃灼热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病症,是消化系统发生疾病而引起的,胸骨后烧灼般的感觉有时伴随着胃酸反流,带酸性和馊味的食物残渣反流至口中。要想解除胃烧热或胃酸反流的不适感,有多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度使用解酸药中和胃酸,消除胃部不适;避免进食或饮用刺激胃部的食物和饮料;腰带不要束得过紧;饮后勿立即躺下,让胃部有时间先消化食物;睡觉不要俯卧,以免压迫胃部,睡时要枕一个枕头。

3.憩室病

憩室是管状器官薄弱处外壁向腹腔凸起的小囊,可出现在消化道任何一段的管壁上,只是最常生长于结肠上。有些憩室是无害的,也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可不加理会。那些能产生不适的憩室则极易感染和出血,患者须服用抗生素,甚而手术加以切除。医生会仔细研究,看看问题是否严重到非动手术不可的地步,才建议是否施行外科手术。

胃痛的人往往服用解酸药,解酸药究竟有什么不良反应,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

解酸药如果运用适当,是解除胃病的良药,问题是并非所有解酸药都适宜任何人使用。举例来说,碳酸钙解酸药能快速消除症状,但是会增加胃酸分泌,医生通常不加采用,尤其不开给溃疡患者。

少数解酸药含有钠,那些需限制食盐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如果症状轻微,服用药片即可;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试用液体解酸药,疗效比片剂更强。某些解酸药可能引起便秘,有些则可能引起腹泻。如果发现有前述不良反应,应另选一种较适合自己体质的解酸药,或尝试交替使用不同的解酸药,以减轻不良反应。在急需的情况下,如果无须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可服用一种自制药——把小苏打溶解在开水里。

4.大肠过敏症候群

大肠过敏症候群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胃肠道疾患之一,问题在于大肠的压力波紊乱,结果残余物不能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这种状态又称为大肠过敏或大肠痉挛,与结肠炎不同,结肠炎是一种结肠炎症。

大肠过敏症候群的典型症状,是腹疼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胀气。患者多为固执紧张、事事一丝不苟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症状维持数天至数月,然后可能消失,数月后再度出现。大肠过敏的典型症状与多种其他病相似,只有肯定了既非器质性病,也非身体消化不了乳糖,才能作出正确诊断。X线检查、内镜检查和粪便化验可能是必需的。

许多医生认为,情绪问题是触发此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此病常常发作于患者精神紧张的时期。心理辅导有时是很有效的。除此以外,某些食品也能加重患者的不适,患者须注意忌口。

便秘患者服用轻泻药,可以软化粪便,但是最好尽量少用。绝大多数医生建议患者多吃偏纤维食物以减轻便秘,但是必须记住,纤维的摄入量必须逐渐增加,不能一下子吃得太多。止泻药可治疗令人讨厌的腹泻。一些医生则处方肌肉松弛药,以减轻肠管痉挛。

治疗大肠过敏症候群的目的是把症状减轻到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同时安慰患者,增加其活力,以期减轻他们的烦恼和痛苦。

5.便秘

从医学观点来说,便秘是症状而非病症。简单地说,便秘即大便的次数较正常为少,或者难以排出粪便。有些人把排便次数少于每天一次定为便秘,另一些人则把排便次数一星期少于两次定为便秘。其实,排便习惯人人不同,排便次数是否正常,应该取决于个人平常的习惯。

甲状腺功能减退、精神疾患、赘生物阻塞,都会引起便秘,甚至使用某些药物也能减慢排泄物通过结肠的速度,造成麻烦和不适。

各不同类型的便秘,以直肠便秘最常见。预防直肠便秘的最有效方法是:每当有便意时立刻如厕,不要拖延。高纤维饮食有助于预防便秘。每天喝6~8杯水,多吃干梅子之类的天然轻泻剂,也有助于预防便秘。

6.注意饮食健康的人常说高纤维食物对消化系统有益

纤维质是食物中的一种非营养物质,不能被消化道中的酶分解,曾经被认为是没有食用价值的,如今却公认是饮食中一种重要的成分。高纤维饮食有时在调理便秘和腹泻方面很有效,医生也常常建议憩室病患者和大肠过敏症候群的患者采取高纤维饮食方式。

食物的纤维质分成两大类:非吸收性和吸收性的。非吸收性纤维质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液体含量,使粪便松软,易于从肠管排出。这类纤维质减少肠管对致癌物质的吸收,也减少致癌物质留在消化系统内的时间,因而减低患结肠癌的可能。由于粪便易于排泄,肠管所受的张力较小,从而降低了形成痔疮的可能。非吸收性纤维质存在于所有粮食作物、豆科植物和多种果蔬中。

吸收性纤维质在通过胃和肠管的过程中吸收水分,产生饱胀感,抑制食欲,也减慢消化道对食物的吸收,因而往往有助于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这些纤维质存于燕麦、豆科植物和多种果蔬之中。改食高纤维食物,重要的是逐渐增加纤维质的摄取量,以把胃肠气胀减到最低程度,同时适当饮水以防止便秘。

如果某些纤维质食物太难消化,应该避免食用,改吃较易消化的纤维食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