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疸的分类和原因

黄疸的分类和原因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上为了解和观察肝的各种功能状态,包括各种合成、代谢、分泌等功能以及肝的病理变化而进行的实验室检查统称肝功能检查。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酒精性肝病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三、肝功能检查

1.什么是肝功能检查

临床上为了解和观察肝的各种功能状态,包括各种合成、代谢、分泌等功能以及肝的病理变化而进行的实验室检查统称肝功能检查。由于肝是人体最复杂的代谢器官,临床上围绕肝进行的生化学检查种类繁多,本节主要介绍了临床查体中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

2.为什么查肝功能时要在早晨空腹抽血

做肝功能、肾功能和其他很多血液项目检查时,若吃了饭后立即采血样,受血糖和血脂较高的影响,容易产生“溶血”,无法分离出血清或血浆,使检验项目无法开展;刚刚进食后,体内的许多酶会趋于活跃,许多指标也与餐前不同,如血糖,红细胞及白细胞等,进餐前后的参数不一致,饭后抽血当然会造成误差,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检查结果。

3.肝功能指标包括哪些

(1)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由于它们都是由肝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肝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其损伤程度。

(3)反映肝胆汁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

(4)对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有: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LP及γ-GT应用较多。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这些酶会增多并进入血清中。

4.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临床意义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的肝细胞内。正常值均为0~40U/L。如果肝细胞受损,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

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细胞质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另外,由于AST在心肌细胞的含量也比较丰富,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AST溢出心肌细胞外,导致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迅速增高,达到200~400U/L,升高程度和心肌坏死程度和面积有关,一般3~6天恢复正常。

5.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临床意义

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γ-谷氨酰转移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正常参考值为0~40U/L。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移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病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碱性磷酸酶(ALP)几乎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肾含量较多。正常参考值为成人40~110U/L,儿童<250U/L。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另外,成长中的儿童ALP升高,与骨的生长有关,有时可高达300~400 U/L,属于正常生理现象,20岁后逐渐降至正常。

6.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值(A/G)的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值为1.3~2.5∶1。

白蛋白是在肝中合成的,当肝功能受损时,白蛋白产生减少,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白蛋白在体内起到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当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是为了消灭病毒等敌人的,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因此,球蛋白产生增加。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这也是与急性、亚急性肝炎、重型肝炎鉴别的重要指标。

7.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TBIl)的正常值为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的正常值为0~6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7~10.2μmol/L。

人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经肝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8.正常人是否会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

很多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比如饮酒、剧烈运动、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都可以引起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一般为轻度升高<60U/L。这种情况无需治疗,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9.什么是黄疸

当总胆红素>17.1μmol/L,但<34.2μmol/L时为隐性黄疸,肉眼不能发现巩膜和皮肤黄染。当总胆红素>34.2μmol/L时即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最早出现黄疸的部位是巩膜,很多患者往往首先因眼球变黄来医院就诊。当TBIl<17.1μmol/L时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10.黄疸的分类和原因

根据形成原因黄疸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①溶血性黄疸: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尿、粪胆原呈阳性,因间接胆红素不能经肾排泄故,尿胆红素呈阴性。常见原因有溶血性贫血、败血症、大面积烧伤、不同血型输血,服用及某些药物,食用、蚕豆、蘑菇、蛇毒等。

②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血中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均增高。常见原因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③阻塞性黄疸: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血中总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红素呈阳性,尿胆原呈阴性。常见原因有胆管结石、肿瘤或蛔虫阻塞胆道、药物性胆汁淤积。

④先天性黄疸:与遗传有关,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11.出现黄疸就是得肝炎了吗

当肝功能损害时可以引起黄疸,但并非所有黄疸都是肝炎引起的,如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胰腺癌、胆管癌等。老年人突然无明显原因出现黄疸,又无明显的身体不适等,应该特别注意,首先考虑胰腺肿瘤。

12.急性肝炎一定会出现黄疸吗

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后者约占80%。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发病1~2周,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色,伴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痛、腹泻、肝区疼痛、腹泻等,2周时黄疸和不适症状达到高峰,一般1~2个月病情即可康复。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是临床最常见类型,症状较轻,巩膜及皮肤未见黄染,有时可见轻度肝大,病程迁延时间长。

13.出现皮肤发黄就是黄疸吗

当大量食用橘子、胡萝卜、南瓜、番茄等时,食物中大量胡萝卜素就会随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并沉积于组织和皮肤,引起手掌和足底的皮肤发黄,巩膜无黄染,停吃橘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后,黄染一般1~2周消退。

另外,长期服用含黄色素的药物:如米帕林(阿的平)、呋喃类等含黄色素的药物可引起皮肤黄染,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看上去皮肤色泽也是偏黄。

14.胆汁酸(BA)是什么

正常参考值0~10μmol/L。

胆汁酸是在肝中由胆固醇合成,每日合成400~600mg,随胆汁分泌入肠道。胆汁酸可以促进脂类消化和吸收,胆汁的分泌,也是体内胆固醇清除的重要途径。胆汁酸在体内的含量是反映肝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当肝出现损伤时,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汁酸反流入血,血中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15.肝的生理功能和基本特性有哪些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中心站,素有“化学工厂”之称。据统计,在肝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达500种以上。肝对于人体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分泌胆汁,帮助消化食物;可以把吸收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可以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在身体需要的时候给机体提供能量,让我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完成一天的工作;肝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能够氧化、还原、分解体内的毒素,吞噬进入体内的细菌。

肝也是一个特别的器官,肝内的神经对痛觉不敏感,对一些“小毛病”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所以肝被称为“沉默的器官”。一旦感到肝区疼痛,那就是肝大后牵动了周围的组织和肝的外膜所致。

肝的再生能力极强,即使切除3/4后,剩余的肝仍能在4个月内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肝的代偿能力很强,只要还有30%的肝组织在起作用,仍然可以维持日常生活,所以肝又被称为“顽强的器官”。

然而,这种“沉默”和“顽强”又常会导致人们麻痹大意,使人们不太重视肝的疾病,很多人察觉时往往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情况了。

16.脂肪肝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肝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承担着消化、解毒、分泌等重要功能。我们一日三餐吃进去的营养物质都必须依靠肝进行加工,才能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除了物质代谢外,肝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外的毒物、有损肝的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物、废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解毒。

脂肪肝是指肝内中性脂肪过度积蓄所引起的肝病。通常情况下,脂肪仅占肝重的4%~5%,其中大部分为磷脂,其次为中性脂肪,少量为胆固醇。由于营养过剩,特别是由于肝炎治疗中热量摄入和糖类摄入过多,可使中性脂肪在肝内过度积蓄,可超过肝重的30%。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图2-4~图2-6)。在长期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1)长期酗酒:酒精是损害肝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2)肥胖:近半数的肥胖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糖类,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很容易在肝堆积,形成脂肪肝。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高2倍。

(4)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蓄积。

(5)病毒性肝炎: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肝本身的功能受损,机体的代谢紊乱,加之有的患者过分强调“保肝”饮食,热量摄入过多,卧床时间过长,很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遗传、妊娠、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早期和轻度的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而且肝细胞的脂肪化经治疗和饮食控制可恢复正常。但严重的脂肪肝会影响肝功能,从而使肝细胞纤维化而致肝硬化。

图2-4 脂肪肝的病因

图2-5 正常肝脏

图2-6 脂肪肝

17.脂肪肝患者在选择饮食时应注意什么

脂肪肝患者应控制热量摄入,以便使肝细胞内的脂肪逐渐被氧化利用。减少脂肪和糖类的摄入,选用植物油或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高蛋白饮食和新鲜蔬菜。高蛋白食物可保护肝细胞,并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有瘦肉、鱼、虾、家禽、奶制品和豆制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可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不宜多吃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平时可多吃含有蛋氨酸丰富的食物,诸如小米、芝麻、油菜、菠菜、干贝等,这些食物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使肝细胞内脂肪转化。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废物的排泄。

另外,脂肪肝患者应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洋葱、蒜、辣椒、咖啡和烈酒等。无鳞鱼胆固醇含量太高,所以章鱼、平鱼、墨鱼等要少吃一点。

18.防治脂肪肝的常用食物有哪些

(1)燕麦:含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苷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

(2)玉米:含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3)海带:含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及胆汁中的胆固醇;食物纤维和褐藻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其排泄。

(4)大蒜:含硫化物的混合物,可减少血中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5)苹果:苹果是优质高钾食品,且含较多纤维素、有机酸等成分,可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加粪便体积,使其变得松软,易于排出,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苹果生食时应将外皮反复洗净,用沸水冲洗后,可连皮一同嚼食,这样可减少有效成分的丢失。每日食入l~3个苹果,可有效防止胆固醇增加,并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少血糖含量。

(6)洋葱:所含的烯丙二硫化物和硫氨酸,不仅具有杀菌功能,还可降低人体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可激活纤维蛋白的活性成分,能有效地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前列腺素A对人体也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7)甘薯:能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保持人体酸碱平衡。甘薯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吸收胃肠中较多的水分,润滑消化道,起通便作用,并可将肠道内过多的脂肪、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作用。

(8)牛奶:因含有较多的钙质,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可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吸收。

此外,胡萝卜、花生、葵花子、山楂、无花果等也可以起到降脂作用,脂肪肝患者不妨经常选食。

19.脂肪肝患者的常用食疗方

(1)何首乌粥:取何首乌20克,粳米50克,大枣2枚。将何首乌洗净晒干,打碎备用,再将粳米、大枣加清水600毫升,放入锅内煮成稀粥,兑入何首乌末搅匀,文火煮数沸,早晨空腹温热食用。

(2)赤小豆鲤鱼汤:取赤小豆150克,鲤鱼1条(约500克),玫瑰花6克。将鲤鱼活杀去肠杂,加水适量,与其余两味共煮至烂熟。去花调味,分2~3次食用。

(3)灵芝河蚌煮冰糖:取灵芝20克,蚌肉250克,冰糖60克。将河蚌去壳取肉,用清水洗净待用。灵芝入沙锅加水煎煮约1小时,取浓汁加入蚌肉再煮,放入冰糖,待溶化即成,饮汤吃肉。

(4)菠菜蛋汤:取菠菜200克,鸡蛋2枚。将菠菜洗净,入锅内煸炒,加水适量,煮沸后,打入鸡蛋,加盐、味精调味,佐餐。

(5)兔肉煨山药:取兔肉500克,怀山药50克,盐少许。将兔肉洗净切块,与怀山药共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直至烂熟,饮汤吃肉。

(6)赤小豆粥:取赤小豆100克,粳米50克。将赤小豆洗净,和粳米一起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食用。

(7)黑鱼冬瓜汤:取黑鱼1条,冬瓜250克,葱、姜、盐、味精适量。将黑鱼洗净,去鳞和肠杂,冬瓜切块,然后一起入锅煮,加调味品,分2次食用。

20.酒精肝是怎么回事

酒精肝(酒精性肝病)是因为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损伤,肝脂肪代谢紊乱,使肝细胞内的脂肪颗粒难以排除而形成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酒精性肝炎,甚至导致肝硬化。

戒酒是治疗本病最根本的措施,彻底戒酒后病情可明显减轻,甚至可以完全恢复。饮食以清淡为主,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加脂肪的消耗。

21.酒精肝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酒精肝早期无明显症状,但肝已有明显损害,发病前往往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发病时,可以有体重减轻,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全身倦怠乏力,甚至出现腹痛及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症状。

酒精肝常见的症状为:①由于肝细胞坏死而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②由于肝内脂肪浸润而引起肝大及压痛;③脾大、食管静脉曲张及腹水等;④蜘蛛痣等。

酒精肝虽有以上共同症状,但由于脂肪肝、酒精肝与肝硬化可呈不同组合出现,因而临床表现各异。有些患者因反复肝炎发作而发展为肝硬化,而另有些患者过去并无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症状,起病即为肝硬化的症状。有些酒精性肝病患者肝活检虽有肝炎改变,但肝细胞破坏量很小,病程中并不出现临床症状,直到出现肝硬化。酒精肝在病理上常常出现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炎等几种病变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的情况。

22.肝病为何春季多发

春季天气多变,一些慢性肝病患者受到春季气候的影响而复发或使原有症状加重;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偏爱高脂食物、饮酒多,又缺乏运动,代谢一直处在疲劳运转状态,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后,许多到医院体检的人都会在B超检查中被查出患有脂肪肝。

春天也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承受其代谢、解毒的功能,负担最重,易受侵袭。因此,春天是肝病的高发期,应当提防肝病复发或病毒偷袭。如果感觉易疲劳、食欲缺乏,尤其是厌食油腻食物时,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