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基本概念的探讨

对基本概念的探讨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岁时,受聘“济生会”施医之席,设案开诊,并取得当局法定中医师资格。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病理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广泛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7.治疗原则 因本病属瘟疫范畴,周师指出当以清瘟解毒为基本原则,但同时应区别各个病期的不同病理特点,辨证应用相应的治法。

第17讲 通泻滋利愈疫热——周仲瑛疫热医案理法方药思路评述

周仲瑛,男,1928年生。祖籍浙江宁波,后迁至江苏南通市如东县,玄祖敬庵公至其父筱斋四代业医,并设寿松堂药铺,其父13岁恰逢辛亥革命,家境多难而失学,后去堂叔大德堂药号,白天任药徒,日暮攻医书。22岁时,受聘“济生会”施医之席,设案开诊,并取得当局法定中医师资格。在家乡行医26年,筱斋公通过“识方的深切,用方的熨贴,制方的精当”,而挽救时令危急症极多,后赴南京供职,渐转向以治慢性危难重症(如肿瘤、红斑狼疮、脑震荡后遗症)等为主。故从小即从父学医的周师,对急慢性危难大症的施治亦因耳闻目睹,渐有积验。1947年又去上海医学院进一步深造,返回即独自悬壶。1955年复入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后被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流行性出血热肆虐欧亚大陆,他率医疗队去基层走村串户,在了解大量第一手资料并认真复习相关医籍后,结合其父治急性热病之经验,采用通下泻瘀、滋阴利水法,使该病少尿期急性肾衰竭的病死率降为4%(西医对照组为22%),1988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被送前苏联,代表我国中医治疗该病的最高水平进行国际交流,震惊世界医坛,同时入选1979-1989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病理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广泛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周老通过对上千例患者的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的分析,结合其父周筱斋治麻疹、天花、猩红热等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之经验,制定出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挽救了很多重危病患者。近30年来,此病虽未见明显的流行趋势,但散发病例仍时可见之,故笔者根据《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与其高足陈四清博士等著编的《周仲瑛医案赏析》两书中关于辨治该病的内容,结合笔者感悟,撰文于后,以期对中医临证辨治该病时有所助益。若今后国内外有类似疾病发生,或可提供借鉴。

一、对基本概念的探讨

1.病名 周师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系西医病名,虽可涵括其传染性特点,点出了主要临床症状(即发热、出血),但难以反映该病与脏腑的关系;而“肾综合征出血热”虽点出了该病与肾的关系,却忽略了该病流行、传染的特点,使该病的严重危害性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加以认真研究。故先生以“肾性疫斑热”名之,“疫”者指流行、传染也;“斑”即皮下出血之谓;“热”即发热,而冠以“肾性”,殆明言此病与脏腑中的肾关系最为密切,后期大多因出现肾实质性损害,甚至发展为肾衰竭而难救。此命名不仅点出了该病主症,发病特点,且指出了该病的特异性及预后,提示医生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肾脏功能,这对中医的辨治极具助益,且因未雨绸缪,将更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实乃“名正则言顺”也。

2.病因 周师认为该病是感受瘟邪疫毒所致的病毒性疾病,鼠类乃其主要传染源,因有明显的流行性、地区性和季节性,故应列入疫病范畴。他根据自己所治上千例患者的病情分析,并结合所参阅到的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总结该病应分为温热疫、伤寒疫与湿热疫三大类,前者占绝大多数。而伤寒疫虽发病高峰在冬季,有医家称为“冬温时疫”,但因伏寒化温,从表入里,仍具热病特点,故他指出有必要将寒温合统于一体。

3.发病学 经对上千例患者的观察,周师发现过劳、猝受严寒、冒雨涉水或感冒后尤易发病,因此时肾精常相对亏虚,使疫毒之邪极易乘虚直犯下焦,而致传变迅速,病情凶险,出现腰酸、少尿、血尿、多尿等肾伤之症。此虽与前贤所谓“邪伏少阴”复加新感诱发相类似,但总以新感温病为多见,表现为短暂的卫分证或气营两燔证。很少见伏而后发,由里出表,初起即见里热阴傷证。

4.病理特点 多见瘟邪疫毒化火酿生“热毒”,与血相搏成“瘀毒”,瘀热遂与水合成“水毒”,故而本病常表现为三实(瘀、水、毒)一虚(肾虚)的病理特点,此三“实”贯穿于疾病的全程,发热、低血压休克期以热、毒、瘀为主;少尿期以瘀、水、毒为主,而后2期多尿则为肾虚余毒不尽。而“虚”则多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

5.临床特点 他总结大量病例,指出随病的进展,绝大多数病人均会出现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脏损害(少尿、血尿、多尿),并编顺口溜(高烧脸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像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对加强记忆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大有裨益。

6.辨证要领 周师通过细心观察,指出该病的病理转变可出现温病的卫、气、营、血的全部发展过程,涉及三焦所属肺、胃(肠)、心、肾诸脏,并可表现出伤寒的六经形证。如病邪入里化热后,其病理表现常顺、变、险、逆各异,可出现证候重迭、虚实夹杂的局面。故他强调此时必须以症状为据,采取按卫气营血辨证法为主导,结合三焦和六经辨证法,宗寒温一统之大法遣方用药,才可取得理想之效。

7.治疗原则 因本病属瘟疫范畴,周师指出当以清瘟解毒为基本原则,但同时应区别各个病期的不同病理特点,辨证应用相应的治法。他还结合中药的药理研究,研制出具有抗出血热病毒作用的系列方药,以冀加强针对性而提高疗效。

二、治法方药的确立

(一)清气凉营法

周师通过对上千例患者卓有成效的诊治,总结了广而化之的六大治疗方法,现遵其《流行性出血热治法概要》一文的要旨,浓缩条陈于后。

1.立法依据 由于本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极为迅速,故气营两燔症状基本贯穿于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三期(有时甚至在卫分阶段已出现邪热波及营血的危证),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的系列症状。故周师强调此时只要见身热、目赤、面红、肌肤黏膜隐约有出血点、舌红等热传营血之先兆,即当气营两清,这可防热毒内陷营血;同时还应宗叶桂“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旨,参以透泄之品,此为应用清气泄热、凉血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适应证 气分证、气营两燔证、营分证。即西医的发热期或发热与低血压休克、少尿期重叠阶段。

证候诊断标准

(1)气分证:必具有①、④、⑤项及②、③项中之一项。①发热或壮热,或日晡热盛,不恶寒,有汗或多汗;②烦渴欲饮,气粗,面赤,颈胸潮红;③恶心呕吐,脘痞,腹痛拒按,便秘或便溏不爽;④腰痛,小便短少色黄;⑤舌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脉数或滑数。

(2)气营两燔证:必具①、④、⑤项及②、③项中的一项。①身热或潮热,或身热暮甚,有汗;②腹满,腹痛,便秘或便溏不爽;③心烦不寐,时有谵语,神志恍惚,甚则神识欠清;④面红目赤,肌肤或黏膜斑疹隐露;⑤苔黄或黄燥或焦黑,舌红或红绛,脉小数。

(3)营分证:必具①、④项及②、③项中的一项。①身热夜甚,或热反不显,口渴不欲饮;②心烦不寐,神志恍惚或神昏谵语;③面红赤,出血点增多,瘀斑显露;④舌质红绛,苔少无津甚至干裂,舌卷缩,脉细数。

3.基本方药

(1)专用方:清气凉营注射液:取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为君;金银花、生大黄、知母泻火解毒、滋阴泄热、气营两清为臣;野菊花、竹叶清热除烦为佐使。清瘟口服液:在注射液基础上,臣药加生石膏、赤芍、青蒿以增强清热透泄、凉血化瘀之力;佐使药用鸭跖草代竹叶加强清热解毒,加白茅根清热凉血、生津利尿,法半夏化湿和中。

(2)主药:生石膏60克,大青叶、金银花、青蒿、野菊花、白茅根、鸭跖草各30克,知母、赤芍各15克,大黄10克。如脘痞呕恶,便溏,脉濡而数,苔腻色黄,去大黄、知母,加法半夏、藿香各10克,厚朴6克,黄连5克。

(3)临床观察:清气凉营制剂治疗435例,治愈率98.89%,病死率1.11%;对照组281例,治愈率94.92%,病死率5.0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

(二)开闭固脱法

1.立法依据  在本病发展过程中,因热毒内郁、阳难外达,可现热深厥深的厥闭证候,并可导致阴伤气耗,正虚邪陷、气血瘀滞,内闭外脱;甚至出现阴伤及阳、阳虚阴盛,阳气难达四末的寒厥、阳亡脱证。此期病理特点为由于气滞血瘀致正虚欲脱,故周师以开闭(通过行气活血以开其窍,醒其神)固脱(旨在益气养阴,回阳救逆)法急救之。

2.适应证 热毒内陷证(含热厥气脱证),气阴耗竭证。即西医低血压休克期。

热毒内陷证:必具下列①、②、⑤项,及③、④项中的一项。①发热或高热,胸腹灼热,四肢凉或厥冷;②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甚至神识昏愦;③口渴欲饮,气促息粗;④便秘,尿少色黄;⑤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燥,脉小数或沉数。

附:热厥气脱证。为热毒内陷证,同时出现身热骤降,汗出清冷,萎靡,反应迟钝等脱象。

气阴耗竭证:必具下列①、②、⑤项,及③、④项中的一项。①胸腹灼热,肢端欠温,或身热骤降,出黏汗;②神萎倦怠,嗜睡,甚至由躁烦而趋向昏昧;③气短息促,心慌不宁;④颧红,口渴,小便赤少;⑤舌质红少津,苔黄,脉细数无力。

兼证 气滞血瘀:面暗,口唇青紫,皮肤有瘀斑、花纹,胸闷腹胀,四肢清冷,舌质暗紫,脉结或叁伍不调。

3.基本方药 在扩容纠酸的基础上,血压不能回升者,分别辨证用药。

(1)专用方:升压灵注射液(即陈皮制剂):功可理气宣郁,使气行血行,血压遂可自行回升。用于热毒内陷证。抗厥注射液:取枳实行气宣郁升压为君,川牛膝化瘀通脉为臣使,山茱萸收敛元气防脱为佐,共奏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之伟功,用于热厥急危之证。救脱1号注射液:取生晒参补气,玉竹养阴为君,枳实为臣,川牛膝为佐使,共奏益气养阴、行气活血佳效。主用于气阴耗竭证。

(2)主药:早期热厥闭证阶段,治予清热宣郁,行气开闭。药用枳实、丹参、鲜石菖蒲各15克,柴胡、大黄、知母、广郁金各10克,连翘心5克。热盛加生石膏60克,黄连5克;表现“窍闭”现象者,配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若邪热伤阴耗气,势已由厥转脱,则当行气活血开闭,益气养阴固脱。药选牡蛎30克,龙骨20克,西洋参或生晒参、麦冬、山茱萸、玉竹各10~15克,青皮、陈皮、枳实、丹参、赤芍、石菖蒲各10克,川芎、五味子、炙甘草各5克;阴阳俱脱者复入制附子、干姜各6~8克。此外,由于低休期一般多有阴伤气耗过程,少见气脱阳亡证,故多从辨病角度,给予益气养阴固脱,阴竭阳亡者结合辨证配以回阳救逆之法。

(3)临床观察:升压灵治疗112例,总有效率95.5%,病死率4.5%;对照组50例,总有效率84%,病死率16%。抗厥、救脱1号治疗136例,总有效率95.59%,显效率90.44%,病死率4.41%(其中辨证组治疗78例,显效率94.87%,不辨证组治疗58例,显效率79.32%);对照组66例,总有效率74%,显效率50%,病死率26%。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另心率、尿量及主症恢复正常时间,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三)泻下通瘀法

1.立法依据 热毒入里后与血相搏,致瘀热内结,影响三焦气化,此时瘀、(热)毒、水相互为患,使阴伤而尿少尿闭。周师倡用泻下通瘀、滋阴利尿,以望增液生津,畅利二便,达到排解热毒之效。

2.适应证 此法可广泛用于本病几个主要病期,如早期腑实者可阻断传变成热厥证(低血压、休克期),可使邪去厥复;瘀热水结证(即少尿期中医辨证为蓄水证或蓄血证,)可改善肾功能。

瘀热水结证诊断标准:必具下列①、②、③、⑤项,或伴有④项。①小腹胀满,腹痛或拒按,便秘,呕恶频繁;②小便赤涩量少甚至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1 000ml为少尿倾向,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尿闭),或有血尿;③肾区叩击痛,有明显肾脏功能损害;④烦躁,甚至神志不清,或有身热,外渗现象明显;⑤舌质红绛或绛紫,苔黄燥或焦黄,脉滑数或细数。

3.基本方药

(1)专用方:泻下通瘀合剂:取大黄、桃仁为君,合泻下与通瘀为一法;臣以芒硝加强通腑泻热,枳实通利腑气,川牛膝化瘀利尿,共助君药以增效;佐以生地黄、麦冬滋阴增液,猪苓淡渗利水,白茅根清凉生津、利尿止血,并借川牛膝之力为使,以导瘀热下行。

(2)主药:即泻下通瘀合剂之药。若瘀热在下,加牡丹皮、赤芍;血尿加焦栀子、石韦;水毒犯肺加葶苈子、生桑白皮;阴伤明显加玄参。

(3)临床观察:应用泻下通瘀合剂治疗202例,显效179例,有效15例,死亡8例,占3.92%,总有效率96.08%,对照组77例,显效33例,有效27例,死亡17例,占21.18%,总有效率78.8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

(四)凉血散血(化瘀)法

1.立法依据 由于本病疫毒极易从营入血,热毒炽盛不仅可炼血成瘀,亦能迫血妄行,因血热、血瘀、出血常互为因果,故通过凉血清其内热,可使血液黏稠度降低,而不致成瘀,亦可使因热妄行之血复行于常道矣。

2.适应证 主用于瘀热型血证。他如低血压休克期之热厥夹瘀证,少尿期之下焦蓄血证,亦俱可结合各期病机病证特点及主要治法配伍应用。

瘀热型血证诊断标准:必具下列①、②、④项,及③、⑤两项中的一项。①出血量多,血色暗红或深紫,或夹有血块;②肌肤斑疹显露,或瘀斑成片;③发热夜甚,烦躁,谵语如狂,甚至昏迷;④舌红绛或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数或细涩;⑤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DIC改变;有甲襞微循环障碍或血液流变学异常。

3.基本方药

(1)专用方:丹地合剂:系周师将犀角地黄汤(以水牛角代犀角)加大黄、焦栀子、紫珠草、人中白、白茅根组成。取水牛角与大黄为君,通过二药功力之互补,有极强的清解凉血、泻火逐瘀之能;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协同为臣,可通过滋阴散瘀、泻血中伏热,以增强君药凉血止血之效;佐以焦栀子、紫珠草、人中白清热解毒,直接止血;白茅根生津止血为使。或地丹凉血针:即在上方基础上,以血余炭代紫珠草,且去白茅根,以增强化瘀止血作用。

(2)主药:鲜生地黄60克,白茅根30克,水牛角片15克,牡丹皮、赤芍、黑山栀子各12克,大黄(或土大黄)10克,出血量多加紫珠草15克,血暗有块加血余炭10克,瘀热阻窍加牡丹皮、丹参各10克;血热伤阴动络加阿胶10克(烊冲)。

(3)临床观察:凉血化瘀剂治瘀热型血证62例,总有效率97.39%,显效率90.43%,无效2.61%。西药对照组24例,总有效率87.27%,临床治愈显效率74.55%,两组相比,P<0.05。

(五)滋阴生津法

1.立法依据 因本病火毒炽盛,传变迅速,极易伤阴耗液,而前贤明言:“治温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线生机”,故此法可增强体质,有利抗邪。

2.适应证 由于本病发热期常现肺胃津伤证;低血压休克期热厥证易见心肾阴虚证;少尿期现肾阴耗伤证,故周师认为此法对本病各期均可配合用之。

3.基本方药

(1)专用方:养阴针由生地黄、麦冬组成;而增液针则再加玄参。均有养阴生津凉血作用。

(2)主药:西洋参10克,芦根30克,生地黄、鳖甲、龟甲各15~30克,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玄参各12~15克,阿胶10克(烊冲)。

(3)临床观察:采用养阴、增液等大型输液的病例,可使阴伤程度转轻,恢复时间缩短,而起到重要的辅助支持作用,表明此法为治本病不可忽视的大法之一。

(六)补肾固涩法

1.立法依据 本病后期常因疫毒伤肾,使肾关开多合少,固摄无权,从少尿转入多尿期,此时邪少虚多,极需补肾培元,固摄保津。

2.适应证 多尿期阴虚热郁证、肾气不固证。阴虚热郁证:必具下列①、②、④项。①小溲颇多,色黄而灼热;②手足心热,心烦,口干多饮;③ 腰酸,头晕,夜寐不佳;④舌质红少津,脉细数。肾气不固证:必具下列①、②、④项。①小便频数,尿多清长;②乏力多汗;③眩晕,嗜睡,腰酸;④舌淡,苔黄或白,脉细无力。

3.基本方药 周师自拟固肾缩泉汤:炙黄芪15克,地黄、山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茯苓、牡丹皮各10克,甘草5克。该方以六味地黄汤中的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合五味子补摄下元,黄芪益气补虚,共为君药;取覆盆子、桑螵蛸固肾缩尿为臣;茯苓、牡丹皮渗湿清瘀热为佐,生甘草和中解毒为使。共奏补肾缩尿、清化下焦湿瘀之功。若虚中夹实,下焦蕴热,酌加黄柏、知母、泽泻各10克;瘀毒不净加赤芍、赤小豆各10克,去螵蛸、五味子;肾阴虚甚酌加阿胶、天冬、玄参各10克;气虚加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阳虚加鹿角胶、益智仁、菟丝子各10克。

少数病人,病程进入少尿期,尿量虽然还算正常,但有尿毒症症状者,则应考虑为多尿型尿毒症,当及时检查确诊,不得误认为越入多尿期而延误治疗。

此外,恢复期证见气阴两伤、脾虚湿蕴、肾阴亏损者,当分别辨证论治。

三、典型案例赏析

案1 气营两燔、热毒内陷证

严男,26岁,农民。1981年11月20日入院。3天前突发寒热,头、腰痛,体温持续在39℃以上,伴呕恶,不食,乏力,口渴,口苦,心烦不寐,胸闷,3日未便,尿偏少。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收治入院。体温39.7℃,呼吸24次/分,血压90/60mmHg,神清,萎靡,烦躁,面色潮红,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颈胸部充血,口腔黏膜及背腋部见散在性出血点,肢末不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心率120次/分,律齐,各心瓣膜区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腹略隆起,轻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肝脾肋下未触及,两侧肾区叩击痛(++),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血常规:红细胞4.06×1012/L,血红蛋白154g/L,白细胞19.2×109/L,中性粒细胞0.61,淋巴细胞0.39(异淋0.10),血小板50×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 0~11/高倍镜,白细胞2~3/高倍镜,管型1~3/高倍镜,血尿素氮8.2mmol/L。

辨治经过:以瘟疫重症气营两燔治疗,予清气凉营注射液(大青叶、金银花、大黄、知母、竹叶)4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入院后2小时血压降至0,烦躁不安,不能入睡,肢末凉,压指试验3分钟,发热、低血压休克两期重叠并见。立即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碳酸氢钠。抢救40分钟血压仍未升,证属邪毒内陷,热深厥深之候,随用升压灵(陈皮)10ml加入10%葡萄糖液20ml中静注,10分钟后血压升为60/40mmHg。继取升压灵2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3小时后,血压上升至90/40mmHg,再用升压灵15ml加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5小时后,血压稳定在120/70mmHg左右,7小时后停用升压灵,血压未再下降。药后4小时体温开始下降,1天半降至正常。继用清气凉营注射液静滴,3天后自觉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越过少尿期及多尿期,直接进入恢复期,治愈出院。

评述:患者入院时血压90/60mmHg,但2小时后却降为0,且烦躁失眠,肢冷,用西药抢救40分钟未效。周师诊为邪毒内陷、热深厥深之危候,当此千钧一发之际,他却用升压灵(陈皮)10mg加入10%葡萄糖液20ml中静注,仅10分钟升至60/40mmHg,后连续用之,7小时后血压正常且稳定,后改清气凉营注射液静滴而终获成功。由此观之,几乎一文不值随手丢弃的橘皮却成了胜过多种升压西药的救命之品。

案2 营血同病、瘀热里结证

张女,40岁,农民。1982年11月27日入院。4天前突发寒热,当晚寒罢,高热持续,头、腰痛,眼眶痛,烦渴,不纳,便干溲赤。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收入住院。T 39℃,软腭、腋下有出血点,酒醉貌,“V”字胸,球结膜充血水肿,两肾区有重度叩击痛。尿蛋白(++),白细胞17×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4(其中异淋0.06),血小板68×109/L,尿素氮12.3mmol/L。经用免疫抑制药、能量、纠酸及水电解质紊乱等,体温有所下降(波动在37.5~38℃)。但斑疹显露,密集成片,舌红绛。苔黄中剥,脉细数,病未静止,乃转中医治疗。

辨治经过:初从营血热盛治疗,投犀角地黄汤(以广角粉冲服代替犀角)、清营汤加减,未效。斑色加深呈紫赤色,病至第7天,口干不欲饮,舌绛无津,心烦不寐,按腹胀痛,便秘,溲赤少,发热、少尿两期重叠。病入营血,阳明瘀热里结,转方凉血活血护阴,加硝黄通腑,逐血分郁结之瘀热。鲜生地黄60克,生大黄(后下)、麦冬、白茅根各30克,芒硝(分冲)15克,枳实、桃仁、牡丹皮、怀牛膝各10克,药后便解,黑如羊屎,后为稀便,日行3次,腹胀痛消失,次日斑色转淡,原方去枳、硝,大黄改为10克,并加玄参、竹叶各15克,续服,斑疹渐退,小便增多,胃纳大增,舌不复红绛,热退脉静。复查尿素氮3.8mmol/L,尿蛋白阴性,血小板9×1010/L,白细胞3.6×109/L,中性粒细胞0.74,淋巴细胞0.26,继以竹叶石膏汤加减获愈。

评述:患女初用千金犀角地黄汤合吴瑭清营汤却未效,后改用吴瑭桃仁承气汤,舍弃辛温动血的当归与酸敛的芍药,合以其所创增液汤,加枳实、牛膝、白茅根,护阴凉血、通腑逐瘀,使日排稀便3行,诸症由险化夷,后改仲师竹叶石膏汤收功。吴瑭不仅创立三焦辨证法,对温病的辨证立汗马之功,且所拟之方确有服后覆杯即安之效。然若想取此效果,当具周师明察秋毫之目力及当机立断之胆识。另周师承其祖训,博采众家,将经时方妙冶于一炉,亦为成功的关键。当今有些医者,自诩“经方派”“时方派”“火神派”“寒凉派”,阅罢此则佳案,有何感想耶?窃以为不论哪一派,均不及“辨证论治派”。

案3 热毒壅盛、血瘀水停证

陈男,52岁,1982年12月23日初诊。患者5天前形寒发热,全身酸痛,继之身热加剧达40℃,头身疼痛,恶心呕吐。在乡医院拟诊为“流行性出血热”,采用西药补液、纠酸、抗感染、激素等治疗1天,热退神萎,腰痛明显,尿少,日400ml左右,尿短赤,口干苦,渴而多饮,5日未便,时发呃逆,舌红绛,苔焦黄,脉细滑。因病情加重,转至本院住院治疗。体温36.9℃ ,心率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4/96mmHg。患者呈急性病容,神萎倦怠,颜面潮红,双睑轻肿,球结膜下出血,胸、背、两侧腋下有散在出血点,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80次/分,心音稍低钝,无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压痛,肝脾(-),两肾区有叩击痛,神经系统(-)。查血:红细胞5.8×1012/L,中性粒细胞49%,淋巴细胞14%,异淋巴细胞36%,血小板210×109/L,血红蛋白135g/L,尿素氮23.2mmol/L。尿检:色黄,蛋白(++),脓细胞少,红细胞少。证属热毒壅盛,弥漫三焦,血瘀水停,治以泻下通瘀:生地黄60克,猪苓、白茅根、生大黄(后下)各30克,芒硝24克(分冲),桃仁、牛膝、泽泻各12克,配合西药支持疗法。

药服2剂后,大便日行六七次,溲随之增多,呃逆亦除,原方去芒硝加车前子15克,继服4天,小便日行5 600ml,渴喜冷饮,寐差多言,烦扰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50/110mmHg;红细胞1.69×1012/L,中性粒细胞92%,淋巴细胞8%,血小板66×109/L,尿素氮33.9mmol/L。热毒伤耗心阴肾液,治以滋肾清心、养阴清热:生地黄、龙骨、白茅根各30克,北沙参、石斛、覆盆子各15克,玉竹、山药、山茱萸各12克,牡丹皮、知母各10克,莲心3克。服4天后烦渴解,神静,尿量递减至每日2206ml,尿检(-)。查血常规:红细胞6.2×1012/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尿素氮9.9mmol/L。转以滋阴固肾善后。

原按:泻下通瘀法是以攻下祛瘀的药物为主,佐以滋阴利水之品,以冀通过通利二便达到泻下热毒、凉血祛瘀、滋阴生津的目的。陈男正处于“少尿期”,病机显系热毒壅盛,弥漫三焦,血瘀水停。故周师施以泻下通瘀大法,药用生大黄、芒硝、桃仁、牛膝、生地黄、麦冬、猪苓、泽泻、车前子攻腑实,逐水毒,活血散结,使热瘀尽荡,急下存阴。故药仅2剂,即便通尿增,呃逆亦除,然因二便过多,转现心肾阴液双戕之危象,遂急续以北沙参、石斛、生地黄、玉竹、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知母等药滋阴固肾,诸症霍然而愈。

案4 热毒瘀闭、津伤水停证

杨女,56岁,农民。1985年12月31日入院。5天前突发寒热,体温39.5℃,头腰痛,眼眶痛,周身酸痛,病日重,身热不解,腰痛明显,尿量减少。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收治入院。体温37.6℃(腋下),呼吸20次/分,血压130/90mmHg,心率89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腹满无压痛,肝脾(-),两肾区有叩击痛,神经系统检查(-),神萎极,面潮红,咽充血,上颚见散在性出血点,胸部、两侧腋背隐布出血性疹点,咳痰带血,便秘两日,尿少(450ml/日),舌红绛,苔薄黄,脉细弦滑。血红蛋白160g/L,红细胞6.12×1012/L,白细胞20.8×109/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4,异淋0.01,血小板48×109/L。尿素氮13.6mmol/L;尿常规,黄微混,蛋白++++,红细胞+++,脓细胞少许。

辨治经过:疫毒内犯营血,瘀热里结,津伤水停,防其变生痉厥,治予清营凉血、解毒通腑、滋阴利水。药用鲜生地黄60克,白茅根50克,半边莲、大黄、车前草各30克,玄参20克,丹参、蚤休、玄明粉(冲)各15克,牡丹皮、赤芍、紫草各12克,通草6克,日1剂。另:广角粉、羚羊角粉各2克,分2次调服,逾2日突发神昏、抽风,咯血,尿血,尿量日250ml,瘟毒内闭,邪犯心肝,瘀热动血,病情险笃。治守原方,另加开窍息风之剂,安宫牛黄丸1粒,紫雪丹3克化服,日2次。越日夜9时许苏醒,但躁烦不寐,大便泻下稀溏约1 000ml,小便黄褐,日350ml,舌光燥多裂纹,脉细滑。原方加麦冬20克,猪苓、滑石各15克,去玄明粉、通草继进。1天后尿量日1 050ml,色黄,便溏,口渴欲饮,夜寐少有躁动,上方再投。翌日24小时排尿2 710ml,病势向多尿期移行。渴饮,夜不能寐,腹胀,只能少量进食,苔中根部黑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滑,血压160/80mmHg。热毒瘀蕴、营阴耗伤,转予滋阴生津、凉血解毒。药用生地黄50克,炙鳖甲(先煎)、玄参、麦冬、牡蛎、芦根各30克,北沙参、大白芍、丹参、紫草各15克,牡丹皮、广郁金各10克,莲子心3克,连服3天后,尿减至日1 500ml左右,尚腹胀,泛恶,噫气,纳差,口苦,苔根焦黄浊腻,质暗红,脉细弦。脾虚湿蕴、胃气不和,予白茅根、芦根各30克,太子参15克,焦白术、茯苓、川石斛各10克,法半夏、陈皮、竹茹各6克,黄连3克。连服6天,症状消失停药,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均正常。

评述:初诊虽按瘟毒内闭,邪伤心肝,瘀热动血立方,予犀角地黄汤合大黄、玄明粉、通草、白茅根,意欲从二便引出蕴里的血热瘀毒,但未能应手。周师未感药证不合,而断为杯水车薪,续投前方,改以麦冬、茯苓、滑石以代玄明粉(恐久用碍脾少纳)、通草(嫌利水力微也),翌日尿量急增,病向多尿期移行。若心无定见,朝秦暮楚者难为也。后因腹胀纳少,苔中根部黑燥,舌红少津。周师并未宗叶桂《外感温热论》“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之言,继予硝、黄,而改用吴瑭三甲复脉汤,弃龟甲、阿胶、炙甘草(恐过滋腻碍胃)、麻仁(防滑肠)。而配入丹皮参、北沙参、紫草、牡蛎、郁金、莲子心、芦根,使尿量渐减至1 500ml,尿液的减少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阴津的消耗,使前贤治温所言“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线生机”得以实现。此乃整个治程中的关键,学者切不可忽之,更不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均盲目通利二便,本欲使内里疫毒瘀热从二便而泄,然终因津液亦随二便过耗,反致正气衰竭而病剧,甚至一蹶不起,悲夫!

案5 瘀毒内闭,血热阴伤证

蒋男,35岁,农民。1981年12月27日入院。5天前突发畏寒,继发热,不恶寒,频繁恶心呕吐,面颈潮红,目赤且有出血斑,口渴唇裂,口秽喷人,上腭、胸、腋密集红疹,呈条索状,头痛目痛,腰痛拒叩,唇紫,舌红绛,苔黄,脉小数,诊为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入院时体温正常,血压为0,经扩容纠酸,血压升至130/80mmHg,但皮肤红疹进行性增多,臀部现瘀斑,烦躁谵语,扬手掷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1.8×109/L,血小板84×109/L,凝血酶时间大于正常对照61秒,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大于正常对照78秒,纤维蛋白原1.4g/L,血尿素氮17.5mmol/L,尿检:蛋白(++)。

辨治经过:热毒犯营,势将动血,瘀热蕴结,内闭心包,病情重笃,亟先清心凉营,开闭防脱,牛黄清心丸一粒化服,1日2次。翌日神志仍欠清,时谵语,眼结膜见瘀斑,尿少,舌面芒刺,舌深绛,苔焦黄。予凉血化瘀,养阴解毒,清心开窍:鲜生地黄60克,水牛角(先煎)30克,石斛、生大黄各15克,玄参、牡丹皮、赤芍、麦冬、连翘各10克,龙胆草3克,另用牛黄清心丸1粒,日3次。连服2日,神清尿多,皮肤潮红仍明显,红疹甚多,舌光绛,守前法续清其邪:水牛角(先煎)、茅芦根各30克,生地黄、玄参、赤芍各15克,牡丹皮、紫草、生大黄各10克。逾日进入多尿期,皮疹减少,它症亦轻,再予凉血化瘀,养阴解毒,经6日进入恢复期,各项检验恢复正常,症消出院。

评述:患者病发虽仅5日,但入院已现明显的热入营血之证,故周师先急予清心凉营、开闭防脱之牛黄清心丸。因症未稍减,且见昏谵,舌绛,故即改吴瑭之清营汤,去金银花、黄连、丹参、竹叶,易入赤芍、石斛、生大黄、龙胆草,增强了通腑凉血之功。周师用60克生地黄、15克生大黄,独具特色,乃取胜之关键,彰显出超凡脱俗的大师风范。

(林 波 孔 洁 林 杰 林 贤 马继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