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喘止咳化痰最快方法

平喘止咳化痰最快方法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支气管炎常先有鼻塞、流涕、畏寒、发热、肌肉酸痛,继则出现咽痒、咳嗽、吐痰,胸闷不舒。中医论之,职是外感之故,临证之际,需分寒热,施师立清解为法,随证组方遣药。本案患者是风寒咳嗽,服药三剂诸证全解。桑白皮以降气平喘为主,桑叶以宣肺平喘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清热平喘止咳甚妙。屡经治疗,效果不大,经西医检查,透视化验均未发现结核病变,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今就出差之便,来京就诊。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咽炎(喉痹)

王某 男 27岁 病历号 51、10、598

前日起作寒热,咽喉疼痛,吞咽时咽痛更甚,喉内灼热不适,似有梗塞,有时刺痒欲咳,声音低哑难出,眠食欠佳,大便微干,小便黄。

舌苔微黄,脉浮数。

【辨证立法】

肺胃蕴热,外感风邪,邪热上炎咽喉,以致肿痛,声音难出。治宜疏解清热为法。

【处方】

二诊:服药2剂,各症均大减轻,仍有咽痛,音哑不出。

【处方】

【解读】

《灵枢经•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又名吸门,为声音之户,风热邪毒,蕴袭肺胃,上冲咽喉,攻于会厌,以致咽肿喉痛,语声难出,是为喉痹,其症多与现代医学中咽炎,喉炎相似。虽属轻病,临床若不细察邪正,分清缓急,每易由急性转变为慢性,甚至缠绵终年不愈。本例方用鼠粘子散合甘桔汤加减,疏解清热,以利咽喉,服药后,外邪已解,内热尚未全清,用出声散合发声散加减以治。患者二诊后,服药3剂即愈。

白茅根——白苇根(见第3页)

轻马勃——青黛

马勃辛平,清热解毒,宣肺气,利咽喉;青黛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马勃辛平,宣散之力颇著;青黛苦寒,清热之功力胜。二药伍用,并走上焦,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的力量增强。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马勃、青黛伍用,原为治疗咽喉肿痛而设,若伍以锦灯笼、金果榄、桔梗、生甘草其效更著。

轻马勃——玄参(元参)

马勃轻虚上浮,解散上焦风热;玄参甘苦咸寒,壮水制火,清咽利膈,除上焦之烦热,退时行之温邪。二药参合,相互促进,清上彻下,清热利咽,消炎止痛之力益彰。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喉痹)诸症。

诃子(生煨各半)——苦桔梗(生炒各半)——生甘草(生炙各半)

诃子涩肠止泻,敛肺利咽;桔梗宣肺祛痰,散瘀利咽,排脓;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诃子以收敛肺气,降火开音为主;甘草以泻火解毒清咽为要;桔梗宣开肺气,而散外邪,又可载诃子、甘草直奔咽喉。诸药参合,宣肺清咽,开音止咳,消炎止痛甚妙。

诃子、桔梗、甘草伍用,出自《赤水玄珠》诃子汤,此方原为治疗音、音哑而设,故又名诃子亮音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喉炎所引起的音嘶、音哑,均有良效。尝治喉头结节一妇女,药服一剂而愈。

笔者体会,上药可入煎剂,若系多年陈疾,或喉部长结节、息肉者,可加至十倍量,熬膏,纳入冰糖,做成糖块,含化,其效更佳。

注:凤凰衣又名鸡蛋膜。味甘性平,入于肺经,有养阴润肺止咳之功,善治大咳、失音、咽痛、口疮等症。施师常与蝉衣伍用,以求亮音是也。

金果榄——牛蒡子(大力子)

金果榄又叫地苦胆、九牛胆、地胆。本品苦寒,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牛蒡子辛苦而寒,疏散风热,消肿止痛。二药均入肺、胃,协力而行,直达病所(咽喉),清利咽喉,消肿止痛之力倍增。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咳嗽)

一、风寒咳嗽

白某 女 35岁 病历号 52、1、305

昨日天气酷寒,晨起外出,旋即发冷发热,继而咽痒欲咳,晚间则咳重,但无痰,头痛如裂,全身骨节酸楚。

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立法】

脉浮为风,紧则为寒,时届冬日,原蓄内热,风寒暴感,腠理紧闭,阳气不越,寒热互争。肺为娇脏,最畏寒冷,遂致咳嗽不停。《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急拟辛温解表并清里热,用七解三清法治之。

【处方】

【解读】

急性支气管炎常先有鼻塞、流涕、畏寒、发热、肌肉酸痛,继则出现咽痒、咳嗽、吐痰,胸闷不舒。中医论之,职是外感之故,临证之际,需分寒热,施师立清解为法,随证组方遣药。本案患者是风寒咳嗽,服药三剂诸证全解。冬日酷寒若有内热,常致暴感,病势甚急,治宜既解风寒又须兼清内热。本案以麻黄汤解风寒,用黄芩清里热,七解三清为法。

炙白前——炙前胡(见第7页)。

杭白芍——桂枝(见第2页)。

桑白皮——桑叶

桑叶(见第19页)。

桑白皮辛散苦降,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叶辛凉,轻清疏散,清热祛风,清肺止咳。桑白皮以降气平喘为主,桑叶以宣肺平喘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清热平喘止咳甚妙。

旋覆花——浮海石

浮海石又叫浮水石、海浮石,本品咸寒,体虚轻浮清肺降火,润肺化痰,侧重一个化字;旋覆花辛温开肺,突出一个宣字。二药参合,一化一宣,痰可去,嗽可宁。用于治疗痰热咳嗽,痰吐不易,以及胸闷不舒等症。

瓜蒌皮——瓜蒌根(天花粉)(见第24页)。

苦桔梗——白杏仁

桔梗(见第4页)。

桔梗辛开苦降,但辛而不燥,苦而不峻,开宣肺气,泻火散寒,利肺清咽;杏仁辛苦甘温,辛可散邪,苦能泻火,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桔梗以升散为主,杏仁以润降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调和气机,疏风宣肺,止咳祛痰,行气止痢之功益彰。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吐不爽等症以及痢疾初起,表现为半粪不痢者。

炙麻黄——白杏仁(见第6页)。

二、风热咳嗽

韩某 男 29岁 病历号 52、31、477

3日前感冒并发高热,自购西药服后,下午体温仍在38℃左右。咳嗽,痰不易出,胸胁阵痛,口渴思饮,小便黄,食欲不振,夜寐不安。

舌苔微黄,脉浮数。

【辨证立法】

风邪乘肺,内热被束,遂发高热,肺失清肃而为咳。治宜疏表清热宣肺,以五解五清之法治之。

【处方】

【解读】

肺主皮毛,为五脏之华盖,风邪袭表,肺热被束,肺气肃降失司,壅而不宣。方用止嗽散加减,其中苇根、芥穗、淡豆豉、桑叶解表,茅根、栀子、酒条芩、桑白皮清里,半解半清,再用前胡、白前、杏仁等止咳化痰,枳壳、冬瓜子通络道止胸痛,患者后以他病来诊时云:前病服药1剂热退,又服2剂而痊愈。

鲜茅根——鲜芦根(见第3页)。

炙白前——炙前胡(见第7页)。

桑白皮——桑叶(见第55页)。

炒香豉(淡豆豉)——炒栀子(见第2页)。

苦桔梗——炒枳壳(见第4页)。

第三节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张某 男 45岁 病历号 52、5、53

10数年来咳嗽痰多早晚较重,每届秋冬为甚。近时眠食欠佳,大便不实。屡经治疗,效果不大,经西医检查,透视化验均未发现结核病变,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今就出差之便,来京就诊。

【辨证立法】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肺两虚,不能摄养,故咳嗽多痰,大便不实,多年不愈。治宜补肺健脾为主。

【处方】

二诊:服药6剂,咳嗽大减,食眠亦均转佳,二便正常,原方加玉竹10克,冬虫夏草10克。

三诊:服5剂后,咳嗽基本停止,返里在即。嘱将前方剂量加5倍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并嘱其加强锻炼,防止外感。

【解读】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各种致病因子(吸烟、大气污染等)和长期呼吸道的反复感染所引起的。其特点是慢性咳嗽、吐痰,清晨和傍晚为甚。病史在2年以上。施师治之,创宣、降、润、收诸法辨证为治,最后常用气管炎丸巩固疗效。肺司呼吸,其主皮毛,形如华盖,以覆脏腑。外感之邪,首先犯肺而为嗽。内伤五脏六腑,影响及肺而为咳。外感之证,其来多暴。内伤之证,其来多缓。外感之咳,实中有虚。内伤之咳,虚中有实。临床必须审其新久虚实而施治。此例是为脾肺俱虚,初用延年紫菀散、四君子汤加味以治,继用丸剂收功。

炙白前——炙百部

白前辛甘温,清肺降气,祛痰止嗽;百部苦甘温,润肺止咳,灭虱杀虫。白前突出一个降字;百部侧重一个润字。二药伍用,一润一降,降润相合,故祛痰止咳甚效。

百部、白前伍用,出自《医学心悟》止嗽散。治外感咳嗽,日久不止,痰多不爽,或微恶风,头痛,舌苔白,脉浮缓。

治疗咳嗽,当辨新患还是久罹。新感不久。咳嗽初起,宜宣肺止咳,取前胡、白前治之;咳嗽已久,咽已不痒,肺气不降,气逆作咳,宜白前、百部为治。百部、白前治咳嗽时,施老仍用蜜炙之品。

炙化橘红——炙紫菀(见第25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南沙参——北沙参(见第40页)。

半夏曲——枇杷叶

半夏曲(见第13页)。

半夏曲辛平,健脾和胃,燥湿化痰、止咳;枇杷叶苦平,润肺化痰、止嗽。半夏曲突出一个燥字,枇杷叶侧重一个润字。二药伍用,一燥一润,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祛稀痰、止咳嗽甚妙。

杏仁——川贝母

杏仁、川贝母伍用,功专润肺降气,化痰止咳。盖杏仁辛苦微温,辛可散邪,苦能下气,润可通便,温能宣滞;川贝母味甘苦性凉,甘以润燥,苦以化痰,凉以清热,杏仁以宣降肺气为主,气降喘咳自平,郁滞散、痰浊自消;川贝母以化痰为要,痰化喘咳自平,热去肺金安宁。二药参合,一温一凉,一润一降,痰气并治,润降合法,气畅痰消,咳喘自平。

第四节 大叶性肺炎(肺胀)

班某 女 50岁 出诊

高热4日,咳嗽喘息胸胁均痛,痰不易出,痰色如铁锈。经西医诊为大叶性肺炎,嘱住院医治,患者不愿入院,要服中药治疗。初诊时体温39.6℃,两颧色赤,呼吸急促,痰鸣漉漉,咳嗽频频。

舌苔白,中间黄垢腻,脉滑数,沉取弱。

【辨证立法】

风邪外束,内热炽盛。气逆喘满,是属肺胀。热迫血渗,痰如铁锈。气滞横逆,胸胁疼痛。急拟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葶苈大枣汤主治,表里双清,泻肺气之胀满。

【处方】

二诊:服2剂痰色变淡,胸胁疼痛减轻,体温38.4℃,咳喘如旧。

拟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汤、旋覆花代赭汤、竹叶石膏汤、泻白散诸方化裁,另加局方至宝丹1丸。

三诊:服药2剂,体温37.5℃,喘息大减,咳嗽畅快,痰易咳出,痰色正常,胁间仍痛,口渴思饮。

【处方】

四诊:前方服2剂,体温已恢复正常,咳轻喘定,痰已不多,胁痛亦减,但不思食,夜卧不安。病邪已退,胃气尚虚,胃不和则卧不安,调理肺胃,以作善后。

【处方】

【解读】

大叶性肺炎以突然发病,恶寒战栗、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急促为特征。现代医学以抗生素治之其效颇速,中医治之疗效亦高。施师每以表里双清为法,使邪有出路,再加泻白散、葶苈大枣汤及旋覆花代赭汤等,使肺气得降,气逆胀满咳喘,逐步解除,体温恢复正常。初诊,二诊均用西洋参者,以其六脉沉取力弱,益气强心,防其心衰。四诊处方为善后之剂,拢肺气、生胃气,使正气日渐恢复。

鲜茅根——鲜苇根(见第3页)。

炙前胡——炙白前(见第7页)。

葶苈子——大枣

大枣甘缓补中,补脾养心,缓和药性;葶苈子苦寒沉降,泻肺气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药伍用,以大枣之甘缓,挽葶苈子性急泻肺下降之势,防其泻利太过,共奏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之功。

葶苈子、大枣伍用,出自《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医宗金鉴》中又名葶苈大枣汤。治痰涎壅盛,咳喘胸闷不得卧,或面目浮肿等症。明•孙一奎以葶苈子6克、大枣10枚,治肺痈胸膈胀满,上气喘急,或身面浮肿,鼻塞声重。施老经验,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治喘确有实效,但用量不宜过大,亦不可久服,否则肺气大伤,以致喘息再发,终不可挽回也。

炙麻黄——白杏仁(见第6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辛寒,入肺中气分,泻肺中邪热,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地骨皮甘寒,入走血分,清肺中伏火,清热凉血、补阴退蒸。桑白皮以清气分之邪为主,地骨皮以清血分之邪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泻肺气、去痰嗽、平喘逆的力量增强。

桑白皮、地骨皮伍用,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或发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用以治肺火,大肠火,喘急之症。清•吴谦《医宗金鉴》:“[集注]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制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白者肺之色,泻白泻肺气之有余也。”

施师取其鲜品入药,意即增强清热润肺之功是也。

据临床实践体会,二药合用,功效有三:①清肺泻热,治身热,气逆而喘,疗肺热咳嗽(各种肺炎可用);②清肺热、导火气,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治肺气不降之浮肿(颜面浮肿);③地骨皮能裕真阴之化源,治骨蒸劳热,合桑白皮能益阴气、泻虚火,所谓“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治午后低热效果很好。

黛蛤散——浮海石

黛蛤散清泄肝肺郁热,化痰止咳,凉血止血;浮海石咸寒,咸能软坚,寒可清热,功专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消石通淋。二者参合,相得益彰,清肺热、泻肝火、化老痰、去顽痰、止咳、止血之功增强。

治痰之法,当辨稀痰、稠痰、顽痰各症。咳吐稀痰,取半夏曲、旋覆花为治;咳吐稠痰,用旋覆花、浮海石为治;咳吐顽痰,选用浮海石、黛蛤散为治。施老常云,只有辨证明确,组方精细,才能取其良效。

浮海石——旋覆花(见第56页)。

半夏——秫米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秫米甘寒,和胃安眠。半夏和胃消食,通阴阳和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秫米和脾胃,制半夏之辛热,以使安睡。二者参合,阴阳通、脾胃和,即可入睡。故《内经》谓“饮药后,复杯即瞑”,言其效之神速也。

半夏、秫米伍用,出自《内经》秫米半夏汤。治胃不和,夜不得眠之症。明•张景岳谓:“治久病不寐者神效。”笔者体会,凡胃脘不适以致不能入睡者,屡用有验。

二者伍用之理,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观此方之义,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秫米即芦稷之米(俗名高粱),取其汗浆稠润甘缓,以调和半夏之辛烈也。”

施老临证,时而以半夏曲与秫米为伍,意即增健脾和胃之功。

注:何为秫米,其说不一《简明中医辞典》说:“秫米出《名医别录》。别名小米,糯粟,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子。”《本草逢源》云:“秫米俗名糯米。”张锡纯谓:“秫米即芦稷之米(俗名高粱)。”施师遵张氏之说,习用高粱米是也。

冬瓜子——青橘叶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青橘叶辛平,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冬瓜子以利水为主,青橘叶以行气为要。二药参合,相互促进,理气止痛、行气利水、消胀排脓之力增强。

施师每遇肺痈、胸膜炎诸症常常配伍为用,验之临床,确有实效。对于渗出性胸膜的用量,冬瓜子宜重,30~100克均可。

笔者曾治一位罹渗出性胸膜炎男性患者,投以冬瓜子、甜瓜子、青橘叶、葶苈子、大枣,药服十余剂,症征悉除。

生谷芽——生麦芽(见第13页)。

川贝母——杏仁(见第59页)。

知母——生石膏(见第25页)。

第五节 肺脓肿(肺痈)

冯某 男 59岁

病历2月,初患咳嗽,胸部不畅,未以为意,近日咳嗽加剧且有微喘,痰浊而多,味臭,有时带血,胸胁阵痛,稍有寒热,眠食不佳,小便深黄,大便干燥。

舌苔黄厚,脉滑数。

【辨证立法】

外感风寒,未得发越,蕴热成痈。治宜排脓解毒,涤痰清热为主。

【处方】

二诊:服药5剂,寒热渐退,喘平嗽轻,痰减仍臭,已不带血,眠食略佳,二便正常,尚觉气短、胸闷,仍遵原法。

【处方】

三诊:服药6剂,诸症均减,惟觉气短、身倦,脉现虚弱,此乃病邪乍退,正气未复之故。

【处方】

【解读】

肺脓肿一症,多涉风寒咳嗽之后郁热而发,治应排脓为主。不论已成、未成皆当涤荡痰垢,无使壅塞,则余症易愈。处方先以千金苇茎汤、桔梗汤和泻白散加减以排解脓毒,涤痰清热,益气止血,逐去有形之秽浊,免使肺组织再行腐败。继用六君子汤加味,养肺补虚,以竟全功。

鲜茅根——鲜苇根(见第3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杏仁——薏苡仁

杏仁苦辛而温,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邪降气;薏苡仁甘淡补中渗利,升少降多,健脾渗湿,利水消肿,排脓消痈。二药参合,理气行水、排脓消痈肿甚效。

桑白皮——地骨皮(见第62页)。

陈橘红——陈橘络

橘红燥湿化痰,理气健脾;橘络行气化痰,通络止痛。橘红善走肌表,以下气消食为主;橘络善走经络,以顺气活血,通络止痛为要。二药伍用,理气宽胸,下气化痰,通络止痛益彰。

炙白前——炙百部(见第58页)。

冬瓜子——甜瓜子

冬瓜子甘寒,清肺化痰,利湿排脓,去面 ,润肌肤;甜瓜子和中止渴,破痰散结,清肺润肠,利水消胀,开痰利气。二药伍用,使沉降的力量增强,利水消胀、利湿排脓、破瘀散结甚效。

施师告云:肺化脓症,肺水肿、渗出性胸膜炎等病,单用二药亦有良效,然必须重用,各取120克,打碎煎水代茶饮之。

炙紫菀——炙橘红(见第25页)。

枇杷叶——半夏曲(见第59页)。

桃仁——杏仁

桃仁甘苦性平,得春气最厚,入血分化瘀生新,其色乳白,富有油脂,可滑肠润燥,破血行瘀;杏仁行气散结,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桃仁入于血分,偏于活血(化血络之凝瘀);杏仁入走气分,偏于降气(降肺气之上逆)。二药伍用,一气一血,其功益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白及——三七

三七活血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白及补肺生肌,收敛止血。三七走而不守,白及守而不走。三七以散为主,白及以收为要。二药伍用,一走一守,一散一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补肺生肌、行瘀止血之力增强。

三七、白及伍用,善治出血性病症。根据用药习惯,多采用粉剂吞服,一般每次服1.5~3克。日服2~3次。入煎亦可,常用量为6~10克。

第六节 支气管扩张(肺痈)

巩某 男 47岁 干部 病历号 54、4、50

咳嗽15年,半年前曾咯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现症:痰量极多,每日约有500毫升,色黄绿如脓,且有晦暗血色,味腥臭,两胁疼痛,食欲不振。

舌苔黄垢,脉弦数。

【辨证立法】

内热久郁,浊气熏蒸,痰涎煎熬,腐化如脓,气失宣畅,咳嗽胁痛,拟祛痰清热解毒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5剂,未见效果,一切如旧,仍拟前法再增药力治之。

【处方】

三诊:服药4剂,除两胁疼痛减轻之外,余症未见大效,拟用丸药服20日观察。

每日早服气管炎丸20粒;午服犀黄丸5克;晚服白及粉5克,三七粉1.5克。

四诊:服前方丸散20日,已见效,诸症均有所减,遂又多服10日,痰量减少一半,已无血色及黄绿脓痰,较前略稀,仍有臭味。

【处方】

1.大瓜蒌一个剖开,纳入整个半夏,塞满,用线扎紧,外用盐泥封固,灶下火灰煨透去泥皮,研细末每日早、午、晚各服5克。

2.海蜇皮500克,荸荠1000克,洗净,连皮切碎加水慢火煎熬如膏,早晚各服1汤匙,服完再制,共服1个月。

五诊:服药1个月,痰量每日180毫升左右,咳亦随之减少,但觉心跳头晕,拟配丸方服。

【处方】

共研细末、蜜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10克,每日中午服犀黄丸5克。

六诊:服药期间病即减轻,中间曾停服数日,诸证又行加重,现在痰量又增至每日180毫升左右。臭味已除,痰稀色黄,心跳头晕。

【处方】

每日早服二陈丸10克;午服犀黄丸3克;晚服强心丹16粒。

七诊:服丸药咳减痰少,症状大为减轻,近日天寒,痰量又多,咳嗽亦增,气短心跳,暂用汤剂补充。

【处方】

八诊:服药6剂,精神好转,心跳、头晕、气短,亦均见效,有咳嗽,痰稀白,量不多。

【处方】

每日早服茯苓丸10克;午服犀黄丸6克;晚服气管炎丸20粒。

【解读】

支气管扩张的特点:病程较长,反复咳嗽,咳脓痰,痰液静置后可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黏液,下层为残渣。反复咯血,血量不一。其治疗原则:促进脓液排除,控制继发感染。本案为一个慢性支气管扩张病例,病程长达15年,治之极为棘手。一至三诊,病情毫无减轻,但辨证已清,即应守法有恒。治疗历经13个月,各诊方药有变,而化痰清热解毒之法,则贯彻始终。尤以犀黄丸,一用到底。此药本治痈肿,其解毒排脓之力甚强,用于支气管扩张,化脓痰,清肺热,疗效也佳。四诊所用海蜇皮与生荸荠熬膏,名曰雪羹汤,润燥化痰最效。

炙白前——炙前胡(见第7页)。

炙紫菀——炙苏子(见第7页)。

陈橘红——陈橘络(见第66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冬瓜子——甜瓜子(见第66页)。

莱菔子——白芥子(见第39页)。

枇杷叶——半夏曲(见第59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花蕊石——钟乳石

花蕊石性平,酸涩收敛,止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化瘀不伤新血,故为止血之要药;钟乳石甘温,善于温肺纳气,以平喘逆。二药伍用,益气强肺,祛瘀生新,下气止血之力增强。

《十药神书》载,煅花蕊石为末,谓之花蕊石散,用于治疗咯血诸症。施师经验,若与钟乳石伍用,其功益彰,不仅止血神速,且无留瘀之弊。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知母——川贝母

知母苦寒,气味俱厚,上行入肺,中行归胃,下行走肾,功专滋阴降火,消痰止咳,润燥润肠;川贝母苦甘而凉,气味俱清,走上焦、入心肺,能润肺散结(散心胸郁结之气),化痰止咳。二药伍用,并走上焦,清气滋阴、降气润燥、化痰止咳的力量增强。

川贝母、知母伍用,名虫二母散,出自《和剂局方》。治阴虚咳嗽发热。

海蜇皮——荸荠

海蜇皮又名白皮子、皮、罗皮。味咸涩,性温。入肝经。化痰、消积、祛风、除湿。荸荠又叫地栗、马蹄。甘、寒。入肺、胃经。清热、化痰、消积。

海蜇皮以化痰、消积、散痞为主,荸荠以清热、化痰、散痞为要。《王圣俞手集》云:“消痞,白皮子、荸荠同煮,止食荸荠。”施师用其治疗支气管扩张颇效。

第七节 支气管哮喘

向某 男 33岁

喘息经常发作已有3年,秋冬较重,夏日略轻。发作时咳喘,心悸,痰吐不利,呼吸有水鸡声,胸部胀满而闷,不能平卧,影响食眠,最近1年来病情增剧,据述曾经医院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每日服用氨茶碱片为治。

舌苔白稍腻,六脉均滑。

【辨证立法】

经云“诸气愤郁,皆属于肺”。痰湿壅肺,肺气不降,呼吸不利,咽喉有声如蛙鸣。治宜降气、定喘、止嗽、化痰法。

【处方】

二诊:服药5剂,第2剂后诸症逐渐减轻,痰涎排出较易,呼吸畅利无声,胸部胀满尚未全除,已能平卧但睡不实,饮食乏味,大便二三日一行,脉滑,拟原方加减。

【处方】

三诊:服药4剂,喘息基本消失,呼吸平稳,痰涎减少,胸满亦爽,饮食睡眠均有好转,大便虽通而不畅,脉象由滑转缓,病甫向愈,尚须精心护理。

【处方】

【解读】

喘息之证,其因甚多,病情变化亦甚复杂,但治疗之法不外未发时以养为主,既发时以祛邪为先。临床切须辨明邪正消长情况,分清主次,灵活用药。本例处方以葶苈子大枣汤泻肺消胀,三子养亲汤和射干麻黄汤治咳平喘,止嗽散止嗽化痰,瓜蒌、薤白为治胸部胀满常用药物,桔梗与枳壳行气,一升一降俾收理气开胸之效。先用降气定喘、止嗽化痰以去邪,最后始用冬虫夏草补虚养肺,肉苁蓉强壮益肾润便,党参助气益肺,远志益心祛痰。以期根除夙疾。

葶苈子——大枣(见第61页)。

炙紫菀——炙苏子(见第7页)。

白芥子——莱菔子(见第39页)。

嫩射干——炙麻黄

射干苦寒,清热解毒,降肺气、消痰涎、利咽喉;麻黄辛温发散,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射干以降气为主,麻黄以宣肺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消痰下气平喘甚妙。

射干、麻黄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治水饮伤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上气而作水鸡声的病机是什么?清代张璐作了这样的解释,他说:“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凝其气,气触其痰,风寒入肺之一验耳。”

据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射干有清除上呼吸道炎性渗出物之力。二药相合,宣肺、祛痰、平喘甚妙,善治咳嗽痰喘诸症(支气管哮喘可用)。为加强祛痰作用,亦可伍用黛蛤散、浮海石之类。若喘甚者,伍以葶苈子、大枣,其效更著。

五味子——细辛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宜宣。外感风寒,则致肺气抑郁,应以宣通肺气,温散寒邪为治。咳嗽伤气,气伤则涨,故云肺气宜拢、宜敛。细辛宣肺散邪、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二药伍用,以细辛之辛散,制五味子之酸敛;五味子之酸敛,又制细辛之辛散。二药参合,一散一敛,一开一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止咳平喘甚妙。

五味子、细辛伍用,即古人谓,五味子之敛,细辛之升发,二者参合,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矣。盖“肺气阳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子合细辛升降皆备,所以阳邪伤阴,固宜清阳,以之收阳;阴邪伤阳,亦宜此辛温畅阳,而寓收阴。”此即细辛合五味子治咳喘之机制也。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五味子、细辛的用药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取五味子。

炙前胡——炙白前(见第7页)。

陈橘红——陈橘络(见第66页)。

瓜蒌——薤白

薤白辛苦性温,温中通阳,行气散结,活血止痛;瓜蒌甘苦性寒,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薤白辛散苦降,温通滑利,以辛散温通为主,散阴结而开胸痹;瓜蒌甘寒滑润,以清降为要,宽胸利膈而通闭。二药伍用,一散一收,一通一降,通阳行气,清肺祛痰、散结止痛、润肠通便益彰。

瓜蒌、薤白伍用,出自《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

瓜蒌、薤白伍用,古人善治胸痹。然胸痹一证,以痰浊、血瘀二者较为常见。属痰浊者,参合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治之。属血瘀者,常伍以紫丹参、葛根、降香为治。若辨证准确,用药配伍恰当,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矣。

桔梗——枳壳(见第4页)。

第八节 肺气肿(喘证)

李某 男 38岁 病历号 52、11、129

喘息已8年,近年发作频繁,稍动即喘,呼长吸短,不能自制,喘甚则不得卧,自汗,食减,身倦,消瘦,四末发凉。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屡经治疗,未获显效。

舌有薄苔,脉虚细。

【辨证立法】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心力衰弱则气短,身动即喘。治宜强心益肺纳肾气为法。

【处方】

二诊:服药4剂,汗出止,喘稍定。前方加核桃肉25克,蛤蚧尾1对,研极细粉分2次随药送服。

三诊:服8剂,喘息已平,余证均轻,欲到南方疗养。改拟丸剂常服。

【处方】

共研极细末,蜜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

【解读】

久患喘息,证属肺心俱虚,肾不纳气,方用黑锡丹以镇摄肾气,生脉散加味以强心益肺,蛤蚧、胡桃肉补肾纳气,杏、橘等味化痰止咳,丸方仍循前法配制,冀巩固疗效。半年后患者来信云,服丸剂后其喘息至今未发,体力较前大有好转,复函嘱将丸方再配服一料。

人参——西洋参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止渴,宁神益智;西洋参甘凉,补肺降火,养胃生津,益气强心,镇静安神。人参偏于燥,西洋参偏于润,二药伍用,一燥一润,燥润参合,互制其短而展其长,补益心脾,扶正固本之力增强。

黑锡丹——大枣

大枣甘缓,补中养血,补脾和营,养心安神,缓和药性;黑锡丹护真阴、扶真阳、强心气、纳肾气,定虚喘。二药参合,以大枣之甘缓,制黑锡丹之重坠,共奏益气强心、温肾纳气、镇逆平喘之效。

黑锡丹定虚喘,非真阳衰微者不可妄用。用黑锡丹者,必须咳喘,痰饮稀薄,颜面或四肢浮肿,四肢不温,真阳虚惫者方宜。若乍寒乍热,痰黏不易咳出,误用黑锡丹者,必致阴竭阳脱之祸,患者痰浊涸恋,阳气未振,阴霾未散,真阳反伤,以致加重病情,故用此药时,须千万慎重,切勿妄投。

注:黑锡丹为黑锡(去渣净秤)、硫黄(透明者)各60克,胡芦巴、补骨脂、小茴香、沉香、木香、附子(炮)、川楝子、肉豆蔻各30克,肉桂15克组成。先将黑锡和硫黄放新铁铫中如常法结成砂子,放地上出火毒,研极细末,余药也研成极细末,然后和匀再研至黑色光亮为度,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备用。

陈橘红——陈橘络(见第66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五味子——紫河车

五味子(见第73页)。

五味子温而不燥,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敛肺气归肾,以收止咳平喘之功;紫河车别名衣胞、胞衣、人胞、胎盘,为健康产妇的胎盘。其为精血所生,有大补气血,培补元气,强壮治喘之效。二药伍用,扶正培本,止咳平喘之效益彰。与蛤蚧尾参合,纳气平喘之力更著,故施师常入丸剂之中参合使用,以资巩固疗效。

沙参——冬虫夏草

沙参甘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冬虫夏草甘温,益肾补阳,止血化痰。沙参以养阴为主,冬虫夏草以温阳为要。二药伍用,一阴一阳,阴阳互生,润肺平喘之力增强。

补骨脂——胡桃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呼、纳相合,呼吸功能是属正常,人即安康。胡桃肉甘温,补肾助阳,敛肺定喘,润肠通便;补骨脂辛温,补肾助阳,纳气归宅,温脾止泻。二药伍用,一肺一肾,金水相滋,敛肺纳气,止咳平喘甚妙。

补骨脂、胡桃肉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青娥丸。治肾虚腰痛如折,俯仰不利,转侧艰难。清•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载,青娥丸治肾虚腰痛,《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故纸十两(酒蒸),胡桃二十两(去皮研),蒜四两,姜四两,杜仲一斤。虚寒喘嗽郑相国方,肺肾虚寒,为喘为嗽,除蒜姜仲除去三味加蜜送。”

补骨脂与胡桃肉同用,有水火相生之妙。气足则肺不虚寒,血足则肾不枯燥,久服利益甚多,不独上疗喘嗽,下强腰脚已也。古云:“黄柏无知母,破故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按:水母,海蛇也)。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也说:“胡桃……诸书皆言能通命火,助相火,利三焦,温肺润肠,补气养血,敛气定喘,涩精固肾,与补骨脂一水一火,大补下焦,有同气相生之妙。”

根据临床体会,肺源性咳喘,心源性咳喘,凡表现为吸气短,肾不纳气者均宜使用。尤其于缓解期,更须长服,定有益矣。

巴戟天——肉苁蓉

巴戟天辛甘而温,温阳助火,祛风除湿;肉苁蓉甘咸而温,质地滋腻,性柔不燥,补肾壮阳,润燥益精,滑肠通便。巴戟天以燥为主,肉苁蓉以润为要。二药参合,一燥一润,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肾壮阳之力益彰。

第九节 浸润型肺结核(肺痨)

宋某 男 27岁 职员 病历号 52、7、179

咳嗽已半年,音哑近4个月,经某医院检查为浸润型肺结核。现症:咳嗽不多,音哑喉痛,食欲不振,腹痛便溏,日渐消瘦。舌苔白垢,脉象滑细。

【辨证立法】

久嗽不愈,伤及声带,遂致发音嘶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腹痛便溏。脾胃不强则消化无力,食欲减退,营养缺乏,身体消瘦。幸无过午潮热、夜间盗汗之象,阴分未见大伤,尚冀恢复可期。拟清肺健脾以治。

【处方】

二诊:服药2剂,大便好转,日只1次,食欲渐增,咳嗽甚少,喉痛减轻,音哑如旧,仍遵前法治之。前方去桑叶,加南、北沙参各6克,炒苍术6克。

三诊:前方服4剂,大便已正常,食欲增强,精神甚好,咳嗽不多,音哑虽未见效,但觉喉间已不发紧。

【处方】

四诊:前方服4剂,尚余音哑未见显效外,他症均消失,拟专用诃子亮音丸治之。

【处方】

共研细面,冰糖118克熬化兑入药粉,做成糖球,含化即可。

【解读】

肺伤音哑,即古人所谓“金破不鸣”,治宜清肺。便溏纳少,治宜健脾,即前世医家所谓“培土生金”之意。本案通过脾肺双治,咳嗽便溏等症状消除甚速。治声音嘶哑,用诃子亮音丸最有效,施师用之多人,演员每以此方作为保护声带之常备药。

炙白前——炙百部(见第58页)。

炙橘红——炙紫菀(见第25页)。

半夏曲——枇杷叶(见第59页)。

白术(野於术)——云茯苓

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白术以健脾燥湿为主;茯苓以利水渗湿为要。二药伍用,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肿可消、饮可化、诸恙悉除。施师用二药治疗肺结核诸症,即遵培土生金之意也。

茯苓、白术伍用,名曰茯苓汤,出自《景岳全书》。治湿热泄泻,或饮食泄泻。张元素《医学启源》以茯苓、白术为君治疗水泻。

苦桔梗——诃子肉——甘草(见第53页)。

炒苍术——炒白术(见第28页)。

注:土杭芍即土炒白芍: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为度,以增加温中止呕、止血之功。

第十节 渗出性胸膜炎(悬饮)

王某 男 39岁 病历号 52、10、419

数日以来,寒热、咳嗽、气促、胸痛,咳时尤剧,食欲不振,周身倦怠,经某医院诊断为胸膜炎,胸腔有少量积液。

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立法】

外邪乘肺,表里不和,水饮停积,以致寒热,咳嗽,胁痛,气促。综观脉症,是属悬饮。治宜和表里,调气机,清热逐饮。

【处方】

二诊:服药2剂,寒热稍退,诸症减轻,原法加力。

【处方】

三诊:服药3剂,寒热全除,小便增多,日十余次,不甚痛,咳嗽亦轻,经医院透视胸腔积液消失。脉现濡软,正气未复,拟用六君子汤加味,嘱多服以愈为度。

【处方】

【解读】

渗出性胸膜炎,中医无此病名,临床所见有胸腔积液者,多与悬饮之证相类。症见咳嗽、胸痛、胸闷、气促等。方用柴胡、芦根解表,白茅根、赤芍、牡丹皮清热,冬瓜子、甜瓜子、车前子、车前草、赤苓、橘红、杏仁驱痰逐饮,丹参、旋覆花、赭石、橘叶、橘络、枳壳、桔梗、青陈皮活血调气止痛。诸药配合,服药5剂即使胸腔积液吸收,疼痛减轻,寒热消除,收效迅速。

注:北柴胡又名硬柴胡,主产于北方各省。其退热作用较好,诸凡普通感冒、流行感冒、疟疾、肺炎之发热均可选用。

冬瓜子——甜瓜子(见第66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冬瓜子——青橘叶(见第63页)。

陈橘红——陈橘络(见第66页)。

赤茯苓——赤芍药(见第21页)。

鲜茅根——鲜芦根(见第3页)。

牡丹皮——丹参(见第15页)

车前草——车前子(见第13页)

干薤白——全瓜蒌(见第74页)。

青皮——陈皮(橘皮)

青皮与陈皮,同为橘的果实,幼果为青皮,成熟果皮为陈皮。因老嫩不同,而功效有异。陈皮辛散苦降,偏理脾肺气分,长于行气健胃,燥湿化痰;青皮苦辛酸烈,沉降下行,偏于疏肝胆气分,兼能消积化滞。二药伍用,青皮行气于左,陈皮理气于右,左升右降,升降调和,共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调中快膈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