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连、吴茱萸各等份,张景岳命名为黄连丸。施师认为,寒热错杂之证,临证之际颇为多见。但寒热的比重,却是千变万化,故用药的分量,也应随着寒热的变化而增减。施师临证处方,所用广皮炭即陈皮炒炭存性,其用意一去其挥发油,减少对胃的刺激,二则解毒,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的消散。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止呃逆甚妙。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呕吐(食积)

杨某 女 18岁 病历号 53、2、484

昨日午饭后,突然恶心不适,旋即呕吐,胃脘疼痛,胀满颇剧,嗳气,稍进饮食疼痛更甚,大便微溏,小便黄,身倦,夜寐不安,月经正常。

舌苔厚腻,脉沉弦。

【辨证立法】

饮食积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遂有嗳气、恶心、呕吐、胀满不适。治以调气和中,消导化滞。

【处方】

【解读】

经云:“食则呕,胃脘病,腹胀善噫,心下隐痛,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也。”张洁古以三焦分别三因:“上焦吐属于气,中焦吐属于积,下焦吐属于寒。”张景岳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秦景明云:“胸前满闷嗳气作痛,痛则呕吐,得食愈痛,按之亦痛,此食积呕吐之症也。”本方以左金丸、温胆汤、丹参饮加减为主方。藿香、蔻仁调气和中以止痛,姜半夏、竹茹、炒黄连、枳实、鸡内金和胃化滞以止呕。

2个月后,患者陪同其母来诊病时云:“前病服药2剂,诸证悉除。”本方可治急性胃炎呕吐者。

紫苏梗——藿香梗

紫苏梗辛香温通,长于行气消胀,温中止痛,理气安胎;藿香梗气味芳香,醒脾和胃,化湿止呕,行气止痛。二药伍用,相得益彰,芳香化浊,理气宽中,消胀止痛的力量增强。

吴茱萸——黄连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杀虫。黄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症。

黄连、吴茱萸伍用,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按照6∶1的比例组成,治肝经火郁,吞吐酸水,左胁作痛,少腹筋急为疝。肝为风木之脏,气行于左,应受肺金的克制,方不致过亢而正常生化。本方用黄连泻心火,使心火不克肺金,肺金不受克,方能有力制约肝木,肝(左)得肺(金)制,所以叫左金丸。《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四》说:“胡天锡曰:左金丸独以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其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扦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上下虚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

北宋《太平圣惠方》中,黄连、吴茱萸按1∶1比例配伍,称茱萸圆方,主治虚寒型下痢水泄。黄连、吴茱萸各等份,张景岳命名为黄连丸。用于治疗肠红便血(大便出血)、痔疮肿痛等症。还用于治疗肝火胁肋刺痛,或发寒热,或头目作痛,淋秘泄泻,一切肝火诸症。

施师认为,寒热错杂之证,临证之际颇为多见。但寒热的比重,却是千变万化,故用药的分量,也应随着寒热的变化而增减。如热较甚者,多取黄连,少佐吴茱萸;反之寒甚者,则多用吴茱萸,少取黄连;若寒热等同,则二者各半为宜。

姜半夏——姜竹茹(见第15页)

砂仁——白蔻仁(见第17页)

陈皮(橘皮)——枳实

橘皮味辛善行、故能开气,味苦善泄、故能行痰,其气温平、善于通达,故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枳实辛散苦降,破气消胀,泻痰消积。橘皮升多降少,以升为主;枳实降多升少,以降为要。二药合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相互促进,相互为用,行气和中,消胀止痛之力增强。

施师临证处方,所用广皮炭即陈皮炒炭存性,其用意一去其挥发油,减少对胃的刺激,二则解毒,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的消散。

丹参——檀香

檀香辛香温通,入肺胃气分,长于宣发气滞,畅膈宽中,散寒止痛;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血分,扩张冠状血管,活血化瘀,散瘀定痛。檀香以行气为主,丹参以活血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力量增强。

《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本草正义》:“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故积聚消而癥瘕破,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则腰膝健而痹着行。”《本草述》:“白檀之用,在洁古云引胃气上升,进饮食,而时珍所谓治噎膈吐食,不几能升者又能降乎?东垣所说,白檀调气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而《日华子》更言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是则其调气不止在上焦而已也。总之,元气根于肾,畅于脾胃,统于肺,由下而升,即得从上而降,盖原其所自始,义固如是;而胸膈之上,咽喉之间,乃主气之肺,其所主在斯耳。”

盖丹参专入血分,以活血祛瘀,安神补心、排脓、止痛为主;檀香专走气分,以理气、和胃、止痛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理气散结,行气通脉,活血祛瘀、止痛之力倍增。《医学金针》中丹参饮即是丹参30克,檀香、砂仁各5克,水煎服,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

注:酒丹参即丹参片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锅上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可增强活血调经之功。

第二节 呃逆(胃虚气滞)

曲某 男 30岁 病历号 51、9、543

两个月以来,呃逆频频,胸脘满闷,不思纳食,大便不畅,睡眠不实。

舌苔白,根部略厚,脉象沉弦。

【辨证立法】

胃虚气滞,出入升降失其中和,治宜降逆和中顺气法。

【处方】

二诊:前方服3剂,呃逆大减,仍有时发作,胸脘微觉不舒,食欲增进但仍不如常,大便通畅。

前方加谷麦芽各10克以助胃气。

【解读】

呃逆之证,临床所见以寒热错综者较多,故用药亦多寒热相兼。本案以丁香柿蒂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降逆顺气为主,佐白芝麻、枳壳、荷叶、厚朴花、玳玳花、谷麦芽润燥、利胸膈以和胃调气。施师治呃逆常用白芝麻合群药取效,时亦有独用白芝麻30克,生研沏水代茶饮而治愈者。白芝麻润燥除噎,下通脾约便难,治呃逆嗳气颇有实效。《本草纲目》曰能治呕呃不止。

公丁香——干柿蒂

丁香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丁香树的花蕾及果实。其花蕾叫公丁香,气香力足,功效较佳;其果实称为母丁香,气味较淡,功效较弱,临床上以公丁香应用较多。味辛,性温。入胃、脾、肾经。本品气味芳香,辛散温通,既能暖脾胃、散寒止痛、降浊气之上逆,又能温肾助阳;柿蒂为柿树果实的果蒂。味苦、涩,性平。入肺、胃经。本品酸敛苦降,善降气逆,为止呃逆之要药。丁香以升散为主,柿蒂以涩敛下行为要。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止呃逆甚妙。

丁香、柿蒂伍用,出自《济生方》柿蒂汤。治疗胸满呕吐,呃逆不止。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说:“柿蒂味苦气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笔者认为黄氏之说有理,“要使药与病对”为治病的关键,丁香与柿蒂参合,运用于寒热错杂的呃逆,临证不可不辨,否则无效。若兼虚者,伍以人参(党参代之亦可)、生姜,其效更佳。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厚朴花——玳玳花(见第21页)。

苍术——白芝麻

苍术性温而不燥,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邪,祛风湿;白芝麻多脂而润,补虚润燥,补肝肾,通血脉。二药伍用,以白芝麻之润制苍术之燥,可谓一燥一润,相互制约,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润燥降逆甚妙。

根据施师之经验,亦可单取白芝麻15~30克,研为细末,用滚开水浸泡半小时服下,仍有显效。刘宗厚曰:“呃逆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苍术、白芝麻作用对药适用于虚证是也,切不可妄投。尤其对于胃气将败、呃逆不止,用之甚宜。

呃逆一证,辨证准确实属重要。曾遇一风湿性心脏病男性患者,突然呃逆半月余不解,投以旋覆花代赭石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未见少效;详查病情,职是气机不调之故,以柴胡疏肝散加味,主取柴胡、杭白芍、川芎、陈皮、香附、薤白、杏仁、桔梗、枳壳、甘草,药服3剂,呃逆顿除,观察半年,未见再发。

马宝——沉香

马宝为马科动物马的胃肠道或膀胱中的结石,可清肝镇静(惊),化痰,解毒,平上逆之气;沉香为沉香树含树脂的心材,因置于水中则下沉而得名。本品辛苦芳香,可降气平喘,温肾助阳,温中止痛。马宝镇静平上逆之气为要;沉香善于沉降,直达入肾,能引逆上之气归于下宅为要。二药伍用,相互促进,降逆之功倍增。

根据施师经验,临床上习惯用马宝、沉香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服0.9~1.5克,白开水冲服,每日服2次。

马宝、沉香伍用,原为治疗胃气上逆而设,若与旋覆花、赭石合用,其效更彰。治疗食管癌时,施老常与旋覆花、赭石、桃仁、杏仁、茜草根、牛膝伍用,亦可与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诸药参合,以资提高疗效。

注:米党参即用米作辅料炒党参,用以增强补气健脾之功。

第三节 胃阴不足纳呆

秦某 男 45岁 病历号 51、7、554

经商十数年,往来南北,饮食起居无有定时,食欲渐减,遂致不知饥饿,虽有佳肴亦不欲食,懒言、倦怠、精神大不如前。

舌苔薄白,脉缓而细。

【辨证立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受水谷之气以生,劳倦思虑,耗伤津液以致脾胃失调,运化功能紊乱,致使胃纳呆滞,拟调气机养胃阴生津液为治。

【处方】

二诊:服8剂,能稍进饮食,自觉精神较好,前方续服。

【解读】

纳呆又叫食欲不振、饮食乏味。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者,有热性病胃阴受损者,有癌瘤放、化疗后伤及阴液者,有罹各种慢性病证胃气不足、胃阴缺乏者种种。施师常用养胃阴、生发胃气为治,本案用沙参、石斛、乌梅养胃阴,生胃津;鸡内金、生谷麦芽、荷叶、白梅花(又叫绿萼梅、绿梅花)疏肝气、生发胃气,健脾和胃以助气开胃增食之效。

白术——鸡内金

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补脾化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鸡内金甘平无毒,生发胃气,养胃阴、生胃津、消食积、助消化,固摄缩尿,化结石。二药伍用,白术偏于补,内金善于消。白术多用、久服有壅滞之弊,故与鸡内金伍用,其弊可除。二药相合,一补一消,补消兼施,健脾开胃之力更彰。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焦白术、生内金伍用。白术炒焦,意即加强健脾止泻作用;鸡内金多取生品,目的是为保持其有效成分,以增强治疗作用。

乌梅——木瓜

乌梅为梅树未成熟的果实(青梅)经加工蒸制,待变为乌黑色而成。其味酸,清凉生津,益胃止渴;木瓜为海棠的成熟果实。本品实小如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木瓜。本品酸温,和肝脾、生胃津、助消化。二药伍用,其功益彰,疏肝和胃,理脾化湿,养胃阴、生胃津、开胃口、增食欲之力增强。

乌梅、木瓜伍用,出自《临证指南》。叶天士创脾胃之疾养胃阴之说,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则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叶氏养胃阴者,取甘平或甘凉之品,药用石斛、麦冬、生白芍、沙参、生白扁豆、乌梅之类,以使津液来复,通降和合,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

施师遵叶氏之法,在辨证施治精神的指导下,对热性病后期,消化系统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不饥少纳,或不饥不纳,口干、舌红少苔、欠润,脉细数者,在养胃阴的基础上,加上生发胃气之品,诸如乌梅、木瓜、生谷(麦)芽、生内金之类,其效更著。尝治一男性胃溃疡患者,久治不效,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年余,仍然纳谷不佳,甚则毫无食欲,进食发愁,患者形体瘦弱,舌红无苔,六脉细弱,以生内金、紫丹参、生谷芽、生麦芽、木瓜、乌梅、生白芍、佩兰叶、节菖蒲诸药调治,药服十余剂,饮食倍增,体力好转。可见药证相符,数剂而愈。

生谷芽——生麦芽(见第13页)。

注:绿萼梅又叫绿梅花,味酸涩,性平。入肝、胃经。疏肝解郁,开胃生津。治肝郁气滞,胸胁胀闷,脘腹疼痛,食欲不振,梅核气,暑热烦渴。

第四节 食管狭窄(噎膈)

一、阴亏气滞

贾某 男 79岁 病历号 52、8、342

平素嗜酒,数月来情怀抑郁,食减便燥,渐至进食有时作噎,咽下困难。现只能进半流质食物,硬食已有2个月不能进矣。胸际闷胀微痛,饭后尤甚,有时吐白黏沫,口干,不思饮,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夜寐多梦,精神萎顿,体重减轻,经某医院检查,谓食管狭窄,未发现癌变。

舌苔白而燥,脉沉涩。

【辨证立法】

平素嗜酒,加之情志怫逆,气郁积聚,致使阴阳不和,三焦闭塞,咽噎不利,拒格饮食,渐至津液干枯,口燥便难。治宜顺气开郁,养阴润燥。

【处方】

二诊:前方服3剂,诸证如前,胸际略畅,大便仍燥。加晚蚕沙10克、皂角子10克,再服五剂。

三诊:服药5剂,自觉诸症有所减轻,能稍进馒头类食物,大便仍微干,2日一行,身倦少力。

【处方】

【解读】

中医无食管狭窄病名,综观脉证,是属噎膈之症。张景岳云:“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何梦瑶云:“酒客多噎膈,食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

施师治疗此病常用调气润养之剂屡屡奏效,以旋覆代赭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为主,佐以桃、杏仁、油当归滑润之药,二冬滋阴养津,郁金、枳实、茜草、陈皮等开郁顺气。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糖瓜蒌——薤白(见第74页)。

桃仁——杏仁(见第66页)。

天冬——麦冬

天冬甘苦而寒,养阴清热,润燥生津,润肺止咳;麦冬甘苦微寒,清心润肺,养胃生津,养阴润燥。二药伍用,其功益彰,滋阴润燥,畅利三焦,改善咽下功能之妙用。

天冬,麦冬伍用,名曰二冬膏。出自清•张璐《张氏医通》。用以治疗肺胃燥热,咳嗽少痰,咽喉燥症。施师用其治疗糖尿病之上消诸症,具有降低血糖之功。

张锡纯说:“天冬,味甘微辛,性凉,津液浓厚滑润。其色黄兼白,能入肺以清燥热,故善利痰宁嗽;入胃以消实热,故善生津止渴。津浓液滑之性,能通利二便、流通血脉、畅达经络,虽为滋阴之品,实兼能补益气分。”又说:“麦冬,味甘,性凉,气微香,津液浓厚,色兼黄白。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即引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以归膀胱。盖因其性寒凉、液浓、气香,而升降濡润之中,兼具开通之力,故有种种诸效也。用者不宜去心。”

笔者体会,天冬、麦冬均为甘寒清润之品,二者养阴润燥之功相似,故相须为用。麦冬入肺经,养肺阴;天冬兼入肾经,润肾燥。二药相合,有金水相生之妙用。

火麻仁——郁李仁

火麻仁滑利下行,走而不守,润燥滑肠,通便泻下;郁李仁体润滑降,下气利水,行气通便,滑肠泻下。火麻仁偏走大肠血分,郁李仁偏入大肠气分。二药伍用,一气一血,相互为用,气血双调,通便泻下的力量增强。

火麻仁、郁李仁均为植物的成熟种子,都含有丰富的油脂,二药伍用,润肠通便力增。笔者体会,火麻仁、郁李仁伍用,尤善治疗习惯性便秘。尝治一青年女子,大便秘结已十余年之久,每4~5天大便1次,粪便状如羊屎,主取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瓜蒌30克,风化硝10克,水煎服。服药两剂,大便干象缓解,又服2剂,每日大便1次,状如常人。

晚蚕沙——皂荚(皂角子)(见第16页)。

瓜蒌——枳实

瓜蒌甘寒滑润,既能上清肺胃之热、涤痰导滞,又能宽中下气、开胸散结,还能下滑大肠、润肠以通便;枳实苦温降气,善于破气滞、行痰湿、消积滞、除痞塞,为中焦脾胃之要药。瓜蒌以守为主,枳实以散为要。二药参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共奏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肠通便之功。

注:油当归即当归放置日久以后走油者,称为油当归。用当归身代之亦可。

二、积滞气逆

程某 男 65岁 病历号 51、10、482

患胃病已20余年,膨闷胀满,时常作痛,经治多年,时轻时重,迄未痊愈,近年来每服沉香化滞丸病痛减轻,遂赖此药维持。近2个月虽服前药,不但症状不减,又增咽下困难,固体食物尤为困难,咽下旋即吐出,嗳气频频,口涎极多,每日只食流食少许,日渐消瘦,大便隔日1次。经医院检查为食管下端狭窄。患者吸烟,无饮酒嗜好。

舌苔垢腻,脉象沉涩。

【辨证立法】

久患胃病,脾胃已伤,气机不顺,上逆而呕。消化力弱,积滞不散,胀满嗳气频频,当以降逆行气消积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4剂,胀痛、呕逆、嗳气均见好转,惟食欲不振,仍不能咽固体食物。前方去牛膝、鸡内金、北沙参,加丁香2克、柿蒂6克、茜草根6克。

三诊:连服2剂,呕逆已止,胀痛减轻,嗳气渐少。

【处方】

四诊:服药4剂,除仍不能咽固体食物外,余证均大为减轻,食量亦增。

前方中加娑罗子10克作常服方。

【解读】

本病为食管狭窄症,据患者之子云:“医院检查食管下端有萎缩现象,原因未明。施师则以降逆、理气、消积之法治之,症状逐渐消失。前后曾用旋覆代赭石汤、瓜蒌薤白散、丹参饮、济生瓜蒌实丸、半夏汤等方化裁。白芝麻润燥除噎、通便。治呃逆嗳气,颇有实效。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瓜蒌——薤白(见第74页)。

砂仁——蔻仁(见第17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桔梗——枳壳(见第32页)。

半夏曲——建神曲(见第34页)。

注:分心木为核桃果核内的木质隔膜,书云:其味苦涩收敛,固肾涩精,为施师经验。本品善理胸膈之气,有消胀宽胸止痛之功。

第五节 食管癌(噎膈)

常某 男 38岁 干部 病历号 54、1、9

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食管癌,已半年佘,近来每日只能食流质,喉间堵闷,胃部胀满,泛酸嗳气,口中痰涎多,背痛,精神倦怠,医院拟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故用中医治疗。

舌苔厚腻,脉细软。

【辨证立法】

痰气交结,气血运行受阻,久则气血痰结,遂成噎膈之证,拟化痰解郁,调理气血为治。

【处方】

二诊:服8剂,噎减轻,泛酸,嗳气及背痛均减轻,已能食馒头及挂面等物,但食后不易消化。

【处方】

三诊:月余之后,患者由山西家乡带信来云:第2次方又服10剂,现在每顿饭可吃1个馒头、1碗面条,咽下慢,饮食在入胃时感到滞涩,不易消化,有时吐白沫,背仍常痛,精神觉比前强些。复信嘱其将二诊方加3倍量,研极细末分成200小包,每日早、午、晚各服1包,白开水冲服。

【解读】

食管癌与中医的“噎膈”类同。临床表现:咽下困难,食后即吐,逐渐加重,胃镜检查、钡剂造影均可确诊。施师告云:癌症余不会治,若能早期确诊,即可手术切除病灶,术后还应施以放疗、化疗。我辈中医,尚可配合中药施治,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是也。

施师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用旋覆花、赭石、牛膝引气下行,降逆止呕,瓜蒌、薤白、厚朴(《雷公炮炙论》:“丸使厚朴,要用紫色味辛为好。”)、绿萼梅宽胸理气、行气止痛,茜草、丹参活血化瘀,牛蒡子、山慈菇、半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块,桃仁、杏仁行气活血、润燥散瘀、消肿止痛。

祝谌予老师在师门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又加藤梨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对癌肿的治疗又前进了一步。

桃仁——杏仁(见第66页)。

旋覆花——代赭石(见第39页)。

瓜蒌——薤白(见第74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注:米丹参即丹参与米同炒是也。盖丹参味苦而微寒,米炒之目的一是去其苦寒伤胃之弊,二是增活血止痛之力。

第六节 脘胁胀痛(肝胃不和)

张某 男 38岁 病历号 52、2、305

胸脘胁肋胀满窜痛已十余日,甚则掣及后背,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有时欲呕,大便较干,易发烦躁,夜寐欠安,周身倦怠乏力。

舌苔薄黄,脉沉涩微弦。

【辨证立法】

综观脉证,乃因血虚不能养肝,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气机郁滞所致,拟用疏肝和胃治之。

【处方】

【解读】

经云:“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脊,下则两胁胀满,《金匮翼》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胃不和一证多由七情郁结于中,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而为病。方用柴胡疏肝汤以疏肝理气,丹参饮以益血调气,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阴阳而和胃,加旋覆花、赭石及沉香曲降逆止呕、止痛,和肝胃、助消化。

半月后患者因感冒来诊,谓前治胁痛药服药3剂,诸症顿除,至今未再复发。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瓜蒌——薤白(见第74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丹参——檀香(见第85页)。

半夏曲——沉香曲

半夏曲辛平,和胃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下气宽中;沉香曲苦温,疏肝和胃,行气消胀,化滞止痛。二药伍用,相互促进,疏肝和胃、健脾燥湿、行气止痛、化滞消胀益彰。

注:沉香曲由沉香、木香、厚朴、砂仁、豆蔻、郁金、青皮、枳壳、谷芽、麦芽、白芷、防风、葛根、前胡、桔梗、陈皮、乌药、槟榔、藿香、檀香、羌活、甘草等药组成,诸药共研细末,用面粉打糊,与药粉充分搅拌和匀,用模型压成小块备用。

第七节 消化性溃疡

一、肝肾两虚

齐某 男 42岁 病历号 55、9、1

13岁起即患胃酸过多之病,中间曾一度好转,约有十余年未发,近几年来病势又渐发展,腰痛,胃痛,大便燥结,劳累过度时大便检查即有隐血,曾经医院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舌淡苔白,脉沉弦而细。

【辨证立法】

经云:“肾主二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泛酸责在肝,肾为肝之母,标在胃肠而本在肾虚,因证用药,益肝肾为法。

【处方】

二诊:服10剂,腰痛好转,大便正常,食欲渐增,服药后腹中鸣,其他无变化,仍依前方增加药力。

【处方】

三诊:服药10剂,诸恙均除,时届深秋,天气稍凉,只觉腹中时鸣,仍依前方增损药味为治,以期巩固疗效。

【处方】

四诊:服药10剂,已完全恢复正常,期内离京返闽,要求丸药常服,巩固疗效。

【处方】

按二诊处方将药量加5倍为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水送服。

【解读】

历诊方药——青蛾丸,治腰痛;二仙胶通督任,甘枸杞补冲督之精血;山茱萸,固阴补精。并化裁养血润肠丸以通便润燥,芪、术、炙甘草益气补中,此案本属消化性溃疡病,而施师立法用药着重于肾,诸症逐渐缓解。胃病治肾而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之特点。

龟甲胶——鹿角胶(二仙胶)

龟甲胶为龟甲熬制成的胶,鹿角胶为鹿角熬成的胶块,二者合用,名曰龟鹿二仙胶。其伍用机制,明•李中梓说:“人有三奇,精、气、神,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具,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二物气血之属,味最纯厚,又得造化之元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二药参合,一阴一阳,阴阳双补,通调任、督之脉,故能大补肾阴肾阳,疗虚扶羸也。用于治疗虚损诸症。

杜仲——续断(见第48页)。

当归身——炙黄芪

当归辛甘温润,能走能守,入心肝能生阴化阳,养血活血,走脾经而散精微,化生补血;黄芪甘温,大补脾肺之气,振奋元阳,升举清阳,以资生血之源,为补气升阳之要药,二药相合,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共收补气生血之效。

当归、黄芪伍用,名曰当归补血汤,出自《兰室秘藏》,黄芪一两,当归二钱,水煎服。功能为补气生血,治疗血虚证。本案施师处方,当归身6克、生黄芪25克,意即益气补血,缘由溃疡病出血之故,导致血虚正衰是也,此乃治之妙法矣。

油当归——肉苁蓉

油当归质润多油,功专养血润燥、滑肠通便;肉苁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偏于温润,滋肾润燥,滑肠通便,与油当归伍用,相互促进,养血润燥、滑肠通便的力量增强。

肉苁蓉(见第78页)。

油当归、肉苁蓉伍用之理,即遵《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义,为温热病后期,津枯肠燥,无力送下大便而设。笔者体会,诸凡老年人、体虚者、妇人产后津液不足,血虚肠燥,大便秘结者均宜使用。笔者曾治一位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兼见大便困难,每4~5日才排便一次,主取当归身、肉苁蓉、火麻仁、郁李仁之类,则腑行通畅,大便转为日行1次。

生熟地炭(生地黄炭、熟地黄炭)(见第48页)。

黑升麻——黑芥穗(荆芥穗)

升麻属阳,性升上行,既能引清气上升,又能扶助阳气,捍御阴邪;荆芥穗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长于祛经络中之风热,并能散瘀止血。二药炒黑入药,令其入于血分、出于气分。二药伍用,升清阳、除败血、止出血之功增强。

施师治疗出血性疾病颇有经验,若中、下焦出血者,习惯以黑升麻、黑芥穗伍用治之。其治疗机制是血见黑则止,还有升清降浊,散瘀止血的作用。另外,二者炒黑入药,既能入于血分,又可出于气分,以引邪外出,故善治产褥热之发热等症。

注:漂白术:白术用米泔水浸漂后捞出,切片,晒干入药,其用意是减其燥性,并皆谷气益脾,增强白术利湿止泻之效。目前市场上缺货,可用土炒白术代之。

二、寒湿困脾

何某 男 23岁 病历号 53、1、405

胃痛已经年余,饥时较重,稍进饮食即可缓解,然食欲不振,有时欲吐,身倦,少力,月前曾见黑色便,近又复作胃痛,既往就诊于某铁路医院,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舌苔白垢,脉弦。

【辨证立法】

时届壮年而身倦少力,是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之精微营养身体之故。舌苔白垢,寒湿凝滞,脉弦主痛,当拟化湿开郁,补中健脾法。

【处方】

二诊:服药3剂,恶心已止,疼痛稍缓,仍用前法加川厚朴、乌药温中调气,鸡内金开胃健脾,重用炙甘草,甘以缓之,止痛和中治之。

三诊:服药6剂,痛已减,仍食欲不振,空腹尚隐痛,勉强多食即感泛酸,脘觉灼热,拟常服方。

【处方】

【解读】

本案为脾胃虚弱健运不力,以致营养不良,初诊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后用参术健脾汤,以檀香、沉香取其降气、止痛、开胃,海螵蛸粉可以制酸,井促使溃疡面愈合。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砂仁——白蔻仁(见第17页)。

丹参——白檀香(见第85页)。

白术——茯苓(见第79页)。

白术——鸡内金(见第89页)。

半夏曲——沉香曲(见第98页)。

注:焙鸡内金即取净鸡内金置沙锅内,用文火焙至焦黄色为度,晾凉,备用。可增强健脾消食之功。

三、中焦郁结

王某 男 40岁 病历号 54、1、22

胃脘疼痛半年余,屡愈屡发,断续不止,痛甚时掣及腰部,进食后稍感舒适,2~3小时后,痛又发作。食不甘味,大便燥结色黑,3~4日1次,腹胀而有矢气。前曾在某市医院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舌苔黄垢,脉弦数。

【辨证立法】

结郁中焦,腑气不行,逆而作痛,宜润燥和胃,消导为治。

【处方】

二诊:服药6剂,胃脘痛见轻,食欲渐增,大便仍结,1~2日1行,带有黑色,舌苔仍垢。

【处方】

三诊:服8剂,此间只痛1次;食欲转佳,大便已畅,日行1次,色黄,有时仍感脘腹胀闷不适,拟方常服。

【解读】

本案属于胃气不降,腑气不行,中焦郁结,以致胃脘作痛。施师以甘酸和阴法治之,芍药甘草汤为主方,佐以化瘀润燥之桃杏仁、丹参、火麻仁以通腑更新,并用莱菔子、厚朴、香附、枳壳行气止痛。常服以香砂六君子汤补养脾胃,以恢复消化功能。

白芍——甘草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去痰,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二药伍用,有酸甘化阴之妙用,共奏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用。

白芍、甘草伍用,名曰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实验研究证明:有镇静,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解除横纹肌、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白芍、甘草伍用,治脚挛急之理,近代医家曹颖甫云:“一以达营分,一以和脾阳,使脾阳动而营阴通,则血能养筋而脚伸矣。”

笔者体验,治疗血虚头痛,宜与制首乌、蒺藜、僵蚕参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宜与生地黄、细辛、全蝎、蜈蚣伍用。

桃仁——杏仁(见第66页)。

白术——茯苓(见第79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半夏曲——沉香曲(见第98页)。

砂仁——白蔻仁(见第17页)。

四、阳虚寒凝

时某 男 52岁 病历号 53、2、461

胃脘痛10余年之久,时发时止,饮食失调或遇凉或饥饿则发作,得食稍缓。平素喜热饮,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病。

3日前,不慎于食,又复感寒,以致引发痼疾,脘痛不休,嗳气频频,泛酸,有时食后欲呕,嘈杂不适,热敷减轻,但不能止,影响睡眠,身倦少力,大便微溏。

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立法】

胃阳久虚,寒滞阻于中宫,胃气不得和降。宜用温中、散寒、理气以治。

【处方】

二诊:服药5剂,1周未发疼痛,食量稍增,但有时仍觉胃脘不适,大便每日1次,原方加力。

【处方】

【解读】

本案由于饥饱不节,七情失偏,或劳役过度,致伤胃阳,其痛多在心下。经云:“中脘穴属胃,隐隐痛者,胃脘痛也。”又云:“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此一类型临床较为多见,施师常用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之义,疗效显著,方以附子理中汤、二姜丸加味,温中散寒,旋覆代赭汤降逆止痛,并用砂仁、檀香、厚朴(厚朴姜炙,用以散寒快膈,和胃止呕,缓解对咽喉的刺激),丁香、刀豆等理气、开胃、止痛、散郁。

高良姜——干姜

高良姜辛热温散,行气止痛,温胃散寒,温中止呕;干姜辛开温通,通心助阳,祛寒止痛。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散寒止痛作用增强。

高良姜、干姜伍用,名曰二姜丸。出自孙一奎《赤水玄珠》。二药各等份,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食后陈皮汤下。功效主治:养脾温胃,去冷消痰,治心脾痛。宽胸下气进饮食,一切冷物所伤并皆治之。

制附子——干姜炭

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外通于皮毛而除表寒,里达于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诸脏各腑,果有真寒,无可不治;干姜气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阳通脉以救逆。二药伍用,温中止痛,回阳救逆之力倍增。前人谓“附子无干姜不温”,即是此意。

干姜、附子伍用,名曰干姜附子汤。出自《伤寒论》。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良方》用以治疗霍乱转筋,手足逆冷,或吐逆身冷,脉微,急用此药救之。

明代医家孙一奎以干姜15克,附子10克,名曰姜附汤。治中风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者。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砂仁——白蔻仁(见第17页)。

注:刀豆子甘温,入手、足阳明经。温中下气,益气补元,治虚寒呃逆,呕吐,腹胀,肾虚腰痛,咳喘。

第八节 胃下垂(脾胃两虚)

闫某 男 27岁 病历号 51、8、632

数年以来,每于饭后即感脘腹痞满不适,有时微觉坠痛,嗳气,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睡眠欠佳,头晕,腰酸,身倦,四肢无力,精神萎顿,体重日渐下降,郑州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胃下垂。

面色苍白,舌苔白,脉细缓。

【辨证立法】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失其健运则胀满、嗳气、嘈杂、便结等症随之而起。元气因之不充,身倦,肢乏,消瘦等衰弱之象,亦由之而现,治宜补中益气为主。

【处方】

二诊:服药5剂后,诸症均有减轻,食欲仍不振,自觉精神好转,前方内加焦内金10克,再服5剂。

三诊:服6剂后,食欲增进,诸症大减,即返河南,仍按原意改拟丸剂常服。

【处方】

每日早服:香砂六君子丸9克。每日临卧服:补中益气丸9克。连服30日,均用白开水送下。

【解读】

胃下垂为内脏下垂的一种,多是功能性(促胃动力学紊乱)病变。症见体型瘦长,脘腹胀痛,食后尤甚,平卧减轻,时有恶心、嗳气、胃痛,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中医责之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师门治疗此症,每用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取效,除药物治疗外,尚须饮食调摄,即少食多餐,食后平卧,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热量。平日宜保持起居有节,生活规律,情绪愉快,精神饱满。另外,可经常锻炼腹肌,以增强腹肌张力。操作方法:取仰卧位直腿高举及仰卧起坐,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米党参——炙黄芪

米党参即米炒是也,意即增强补中益气之功。甘温补中,和脾胃,促健运,益气生血;黄芪蜜炙,即增强补中益气之功。甘温,补气升阳,实腠理,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党参补中气,长于止泻;黄芪固卫气,擅长敛汗。党参偏于阴而补中,黄芪偏于阳而实表。二药相合,一里一表,一阴一阳,相互为用,其功益彰,共奏扶正补气之功。

党参、黄芪伍用,出自《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引起的身热有汗、口干口渴、喜用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症。

升麻——柴胡

升麻辛甘微寒,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柴胡苦辛微寒,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升麻以引阳明清气上行为主,柴胡以升少阳清气上行为要。升麻行气于右,柴胡行气于左。二药参合,一左一右,升提之力倍增。

升麻、柴胡伍用,出自《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张锡纯创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呼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柴胡、升麻伍用之理,张锡纯说:“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近年来,祝谌予老师亦常用其治疗肺癌手术后,或放疗、化疗之后,证属气虚下陷,整体功能衰弱者,也有良效,但宜与党参、黄芪、半枝莲、藤梨根配伍使用。

小於术(白术)——云苓块(见第79页)。

半夏曲——建神曲(见第34页)。

枳实——枳壳

枳实、枳壳,同系一物二种。未成熟的果实为枳实,成熟的果实为枳壳。枳实破气消积,泻痰除痞;枳壳理气消胀,开胸快膈。枳壳性缓,枳实性烈。枳壳性浮,枳实性沉。枳壳主上,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枳壳行气于胸,枳实行气于腹。二药伍用,气血双调,直通上下,行气消胀、消积除满益彰。

施老临证之际,习以炒枳实、炒枳壳并书。取炒品入药的用意有二:一则减少药物的刺激性;二则能增强治疗效果。

枳壳、枳实伍用,善行胸腹之气。明•李士材说:“自东垣分枳壳治高,枳实治下;好古分枳壳治气,枳实治血。”二药参合,气血双调,直通上下,理气之力倍增。笔者临证之际,除用于治疗气机不调,胸腹胀满者外,尚多治疗各种内脏下垂,证属气虚者,伍以黄芪、升麻、桔梗等药,其效更著。

第九节 急性肠炎(泄泻)

刘某 男 72岁 病历号 62、5、10

病起3天,因饮食不慎,损伤脾胃,症见腹胀、肠鸣、泄泻,呈水样便,1日3~4次,自昨日起,又兼见脓样便,小便黄少。伴有双目干涩,纳呆不欲饮食,口干口苦,不欲饮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腻,脉濡数。

【辨证立法】

年过七旬,正气已衰,饮食不节,脾胃乃伤,升降失职,遂致泄泻,急拟清热解毒、健脾化滞治之。

【处方】

二诊:前方服3剂,腹胀、肠鸣已除,泄泻已止,惟胃口不佳,仍不欲食。

前方去黄芩、黄连、葛根,加生谷、麦芽各10克,鸡内金6克,以善其后。

【解读】

患者连服3剂,泄泻即愈。施师治疗急性泄泻,多取黄芩、黄连、葛根清热解毒,用苍术、白术、陈皮、云茯苓、薏苡仁、建曲、厚朴健脾化滞,以泽泻、滑石、甘草梢分利小便,即所谓“利小水而实大肠”是也。至于用炭药者,它既可吸收水分,解毒消炎,又可吸附于肠壁,以保护肠黏膜,促进组织的修复。此乃古法今用也。

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黄芩——黄连(见第12页)。

葛根——黄芩——黄连

葛根轻扬升散,既能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止渴,又能解肌退热,透发斑疹,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厚肠止痢、止泻。葛根以升为主,芩、连以降为要。三药伍用,升降兼备,厚肠止泻、止痢之功益彰。

葛根、黄芩、黄连伍用,出自《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这是一个消炎止泻的良方,用之临床颇效。

第十节 慢性肠炎(慢性泄泻)

一、脾肾阳虚

于某 女 63岁 病历号 54、2、130

曾患急性胃肠炎,调理不当,病转慢性。现症:大便泄泻,日行七八次,腰冷胃寒,腹痛里急,心悸气短,食后则停滞腹胀,两胁不舒,食欲不振,夜寐不安,时自汗出,小便短黄。

舌淡、苔白,六脉沉弱。

【辨证立法】

清阳不升,大便作泻,浊气在上,两胁腹胀,升降失常,脾胃不和,纳食虽少,犹停滞胃脘不消,胃不和则夜寐不安。腰为肾府,腰冷则属肾阳虚。阳虚卫气不固自汗出。湿郁小肠,腹痛里急,舌淡苔薄、六脉沉弱,均为虚寒之象。拟以理中温阳为法。

【处方】

二诊:服药2剂,大便转溏,次数已减,余症均轻,仍以前方加力。

【处方】

三诊:前方服4剂,见效,又因腹部受寒,变泻复作,仍遵前法加减。

【处方】

四诊:服药6剂极效,每日溏便1~2次,小便少,色黄,余症均基本消失。

【处方】

五诊:服药17剂,诸症悉除,拟改服丸药,常服巩固疗效。

【处方】

每日早服七宝妙灵丹20粒,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

【解读】

年逾花甲,脾胃虚寒,心气不足,脾阳不振,形成慢性肠炎。张三锡说:“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每诊均以健脾理中温肾阳,兼佐以渗利之品。“少火生气”,肾关乃固,脾胃温暖,热腐水谷,脾气以升,胃气得降,故诸证随药而解。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禹余粮——血余炭

血余炭苦平,和血止血,厚肠止泻,通利水道;禹余粮甘涩性平,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伍用,厚肠防腐、涩肠止泻、和血止血的力量增强。用于治疗久泻、久痢等症以及慢性肠炎,肠黏膜有损伤者。

禹余粮、血余炭伍用,治疗慢性腹泻、慢性痢疾均有良效。尤其对肠黏膜有损害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更堪选用。施师认为,本品除有收敛止泻的作用之外,其分子颗粒尚可吸附肠黏膜,起到防腐和保护黏膜,使溃疡面早期愈合的作用。

慢性痢疾,属于阿米巴痢疾者,应伍以鸦胆子10~20粒,用馒头皮包裹,吞服之,其效更佳。

若湿气重者,可参合淡渗之法,伍以车前草、墨旱莲、益元散之类,收效更著。

黎明前作泄,名曰五更泄、晨泄、瀼泄。多为肾虚所致,常与四神丸方参合使用。

杜仲——续断(见第48页)。

茯苓——茯神(见第29页)。

车前子——车前草(见第13页)。

附子——干姜(见第107页)。

晚蚕沙——血余炭

蚕沙甘辛温,得清气纯净,虽出浊道,但无异味,专走下焦浊部,化湿浊使之归清;血余者,为血所养,炙炭入药,厚肠止泻,散瘀止血,补阴利尿。蚕沙以升清化湿为主,血余炭以厚肠止泻止血为要。二药伍用,厚肠止泻,散瘀止血之力益彰。用于治疗急、慢性泄泻。

车前草——旱莲草(墨旱莲)

车前草味甘性寒,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通淋,渗湿止泻,尤擅清无形之湿热;墨旱莲甘寒滋阴泻热,酸寒凉血止血,若以鲜品入药,清热止血之力更强。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利尿、行水、清热、止血的力量增强。用于治疗尿频、尿急、尿

车前草、墨旱莲伍用,名曰二草丹。出自《赤水玄珠》。治淋及尿血等症。

根据临床体会,凡各种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尿血等症,用之均有良效。笔者曾会诊一慢性肾炎女性患者,腹大如鼓,小便不利,卧床不起,舌淡,苔白滑,脉象濡软,投以车前草、墨旱莲、附子、白术、茯苓、桂枝、猪苓、泽泻之品,服药3剂,旋即小便通利,腹水即消,遵效不更方之旨,再取3剂,依法服用。

补骨脂——肉豆蔻

肉豆蔻又名豆蔻、肉果。辛温气香,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收敛涩肠止泻;补骨脂辛苦温,补肾壮阳,补脾止泻,固精缩尿。肉豆蔻以补脾为主,补骨脂以补肾为要。二药伍用,一脾一肾,脾肾双补,补肾阳、温下元,以除下焦阴寒,温中土、运脾阳,以化湿止泻。

补骨脂、肉豆蔻伍用,名曰二神丸。出自《普济本事方》。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泄泻不止。明•孙一奎用其治疗脾胃虚弱,全不思食,服补脾药不效者。清•张璐以补骨脂、肉豆蔻各等份,治肾阳虚,五更泄泻。

夫慢性泄泻,有脾虚不能制水者,有肾虚不能行水者。前者以肉豆蔻之辛温,温脾以制水;后者用补骨脂之辛燥,补肾以行水。二药相合,脾肾双补,泄泻可除。二者取舍多少,应随证化裁。肾虚为主者,主取补骨脂,佐以肉豆蔻;脾虚为甚者,主选肉豆蔻,佐以补骨脂。

厚朴花——玳玳花(见第21页)。

注:煨草果即面裹煨熟,取仁入药。

二、脾胃虚寒

朱某 男 69岁 病历号 52、3、322

病已年余,大便溏泻,每日少则一二次,多则五六次,近来食后觉胀,腹部喜热,别无其他症状。

舌质淡,苔白,六脉均沉软。

【辨证立法】

年届古稀,气血已衰,久患溏泻,脾胃均弱,腹部喜热,是属寒象。拟四君理中汤并和胃固肠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4剂,大便每日1次,仍溏,胃部仍胀。前方去罂粟壳,加壳砂仁5克,陈皮炭6克。

三诊:前方又服4剂,试停药2日而大便次数并未增多,已不溏泻,成为软便,疗效甚显,要求配丸方以资巩固。

【处方】

共研细末,荷叶2张煎水,六神曲60克打糊共合为丸如米粒大,每日早晚各服6克,白开水送下。

四诊:丸药服40日,效果甚好,大便迄未溏泻,有时饮食不甚注意,腹部即感不适,大便不成条状,消化力尚弱。

前方去罂粟壳、附片、干姜,加莲肉60克再服1个月。

【解读】

本案病情单纯,治之较易,一诊以四君理中汤治之,二诊则加平胃散,丸药则以四君理中、左金丸、平胃散、曲术丸诸方合剂,不只补气;又应和胃健脾,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故用荷叶以升清阳。

苍白术炭(苍术、白术炭)(见第28页)。

血余炭——禹余粮(见第115页)。

晚蚕沙——左金丸

左金丸由吴茱萸与黄连组成,它的含义,汪昂云:“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木平矣;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肝),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以热治热,从其性而治之,亦曰反治),故能相济以立功也。肝居于左,肺居于右,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

左金丸清热泻火,和胃制酸,厚肠止泻;蚕沙祛风湿,化痰浊,缓拘挛,辟秽防腐。二药伍用,升清降浊,理脾和胃,除湿化浊,厚肠止泻、止痢之功益彰。

左金丸为市售中成药。施师临证处方,善用丸、散之辈入煎剂共煮,收到了良好效果,可谓是一大亮点,可师可法矣。

附子——干姜(见第107页)。

黄连——吴茱萸(见第84页)。

注:御米壳又叫罂粟壳、米壳、鸦片烟果。酸、平。入肺、肾、大肠经。《本草求真》:“功专敛肺涩肠固肾。凡久泻、久痢脱肛,久咳气乏,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笔者体会,本品易于上瘾,不宜久用。常用量6~10克。

三、命门火衰

吴某 男 29岁 病历号 52、4、686

4年前曾患腹泻,未经医生治疗,服成药数日,腹泻次数减少。以后逐渐形成晨醒即急入厕便泻1次。初不介意,近两年则感体力日虚,消化无力,有时恶心,小便短少。

舌苔白垢,六脉沉弱。

【辨证立法】

鸡鸣之泻是属肾虚,肾司二便,故有便泻溲少,六脉沉弱,虚寒之征,舌苔白垢,寒湿不化,拟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味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2剂,无变化,症如前,药力未及,前方姜、附各加5克。

三诊:服药10剂,见效,大便时间已可延至中午如厕,仍属溏便。体力较好,食欲增进,已不恶心,小溲也多,改用丸剂。

【处方】

七宝妙灵丹,早晚各服半瓶,服20日。

四诊:服七宝妙灵丹不如服汤药时效果明显,大便每日1次,仍溏泻,肠鸣不适,拟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合四神丸治之。

五诊:前方服7剂,大便每日1次,已成软粪,肠鸣止,食欲强,拟用丸方收功。

【处方】

每日早服四神丸10克,晚临卧服附子理中丸l丸。

【解读】

天明初醒即须入厕,即所谓鸡鸣腹泻。中医文献均载为肾虚之候,缘以“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因而寒从中生,非自外受。治之以温肾阳。然泄泻无不与脾胃有关,不独温肾,亦应温补脾胃,则收效甚速。本案即本诸此法,4年夙疾,五诊治愈矣。

肉豆蔻——补骨脂(见第116页)。

炒萸连(炒吴茱萸、炒黄连)(见第84页)。

附子——干姜(见第107页)。

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血余炭——禹余粮(见第115页)。

四、脾虚泻利

唐某 男 44岁 病历号 52、7、76

4个月前曾患急性肠炎,日久不愈,又成慢性腹泻,多则日行十余次,少则四五次,屡治无效。目前,如厕频频,二便量少而不畅,左下腹隐痛,且有硬块,口渴而不思饮。

舌苔垢腻,脉象濡滑。

【辨证立法】

急性肠炎,治之不及时,日久难愈,久泻脾弱,运化失职,消化力减,口渴而不思饮,湿重之故,法应健脾利湿,消积行气。

【处方】

二诊:服药3剂,感觉非常舒适,遂又连服6剂。胀满减轻,大便每日三四次,腹痛已愈,食欲增进,但觉气短头晕。前方去鸡内金、车前草、墨旱莲、白通草,加党参10克,紫苏梗5克,桔梗5克。

三诊:前方服6剂,大便稀软,有时可成条状。日行一二次。晚间感觉腹胀,左下腹中硬块,触之较前柔软,亦不疼痛。

【处方】

【解读】

本案为脾湿不运之慢性肠炎,先用平胃散加味,后用除湿汤,共服药20余剂,慢性肠炎遂得痊愈。其左下腹硬块为炎性积滞,用鸡内金消导化积,瓦楞子、浮海石软坚去滞。

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瓦楞子——浮海石

浮海石咸寒,体质轻浮,入于肺经,清肃水之上源,而通利水道,软坚散结,消石通淋;瓦楞子为海产软体动物蚶的贝壳,其壳似瓦屋之垄,故又名瓦垄子。本品醋煅,是为引药入肝经,增强软坚散结,化瘀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相得益彰,软坚散结、散瘀消除硬块的力量增强。

浮海石、瓦楞子伍用,确有软坚化瘀之功。治肝、脾肿大宜与合欢皮、白蒺藜参合;治胆结石宜与金钱草、茵陈、栀子参合;治尿路结石宜与鱼枕骨、益元散配伍。

晚蚕沙——血余炭(见第115页)。

禹余粮——血余炭(见第115页)。

炒萸连(炒吴茱萸、炒黄连)(见第84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五、脾虚湿寒

刘某 男 41岁 病历号 55、10、89

便溏近两年,日行四五次,便前后腹部隐痛,曾经某医院检查为功能性肠蠕动过速,如厕频频,而大便不爽,颇以为苦。

舌质淡、苔白薄、脉象濡弱,右关独甚。

【辨证立法】

经云:“湿多成五泄。”但久泄则伤脾,右关濡弱,舌淡苔白即为脾虚湿寒之征。《金匮要略》云:“脾气衰则骛溏。”故以温中健脾利湿,兼防滑脱为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8剂,腹痛见轻,而腹泻次数未减,便亦较前畅快,因服汤药不便,要求丸方常服。

【处方】

早服参苓白术丸10克;午服七宝妙灵丹半瓶;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

三诊:服丸药1个月,溏泻次数减少,有时大便正常,腹痛消失,但有时作胀。仍用丸药收功。

【处方】

早服香砂六君子丸10克;午服七宝妙灵丹半瓶;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四神丸6克,居二丸剂之间。

【解读】

本案为久泻伤脾,偏于虚寒之证,故用参苓白术合附子理中治之,肾者胃之关,中阳不足,肾阳亦衰,加用四神丸以善其后。

附子——干姜(见第107页)。

禹余粮——白石脂

禹余粮(见第115页)。

禹余粮功专涩肠止泻、收涩固脱、收敛止血;白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又名陶土、高岭土。本品甘酸性平,入走气分,功专养肺气、补脾气、疗虚损,厚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伍用,固肠止泻之力益彰。用于治疗久痢、久泻诸症。

注:茅苍术: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佳,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

六、脾肾两虚久痢滑脱

刘某 32岁 男 病历号 52、12、298

患肠炎5年,经常发作,迄今未愈,半月前,病势加重,曾便出腐肉状物一块,近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少腹作痛,便利红白之脓状物甚多,日行八九次,里急后重。

苔薄白,舌质淡,脉象沉迟。

【辨证立法】

久痢多属虚寒,观察脉证,是属中阳不足滑脱之象。脾阳不振,胃气不和,则食欲不振。以温补收涩为法,佐以理气燥湿之剂。

【处方】

二诊:药服9剂,诸证均减,但矢气甚多,饮食已复正常。拟改服丸药收功。

【处方】

早服附子理中丸1丸;午服七宝妙灵丹半瓶;晚服四神丸6克。

三诊:服丸药15天,大便日行一二次,脓血已少,希配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处方】

共研细末,怀山药500克打糊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下。

【解读】

久痢,则气血亏损,元气耗伤,治之较难,初诊仿仲景理中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之意,收涩固脱,温中散寒,并化裁四神丸,温补肾阳。又以湿滞未净,寒热夹杂,兼用平胃散、左金丸以行气导滞,调和平衡之效.二诊则用温补脾肾法,以附子理中、四神丸诸方化裁图治。三诊则综合运用前方,配制丸剂常服收功。

赤石脂——禹余粮

赤石脂以其色赤,膏凝如脂而得名。其酸涩性温,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禹余粮甘涩性平,涩肠止泻,敛血止血。赤石脂善走血分,禹余粮入于气分。二药伍用,相互促进,一血一气,气血兼施,止泻、止痢、止血、止带益彰。

赤石脂、禹余粮伍用,出自《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伤寒下利不止。《医宗金鉴》用于治疗久痢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柯琴曰:“然大肠之不固,仍责在胃,关门之不闭,仍责在脾。二石皆土中精气所结,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明•孙一奎以赤石脂、禹余粮各60克,水煎服,治大肠府欬,咳而遗溺。张洁古云:“咳而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笔者体会,凡属久泻、久痢(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之证均宜使用。若参合补骨脂、肉豆蔻、黑升麻、黑芥穗等,其效更佳。

青广皮炭(青皮、陈皮炭)(见第82页)。

晚蚕沙——血余炭(见第115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炒萸连(炒吴茱萸、黄连)(见第84页)。

补骨脂——煨肉果(见第116页)。

注:煨肉果即用面粉加水适量混合制成适宜的团块,将肉豆蔻逐个包裹,置沙锅内,用武火炒至面皮呈焦黄色,并闻到肉豆蔻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剥去面皮,碾碎。目的是增强其涩肠止泻作用。

赤石脂——干姜

赤石脂善走血分,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干姜辛开温通,温中散寒。赤石脂以敛为主,干姜以散为要。二药伍用,一涩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中涩肠止泻之力益彰。

赤石脂、干姜伍用,出自《伤寒论》桃花汤。治下痢腹痛便脓血,日久不愈,腹部喜温、喜按,舌淡,脉迟弱或微细。

注:石榴原称安石榴,为外来移植品,有酸、淡两种,其皮均可入药,其味酸涩、性温,功专涩肠、止血、止泻、杀虫。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

第十一节 痢  疾

一、湿 热 痢

马某 男 70岁 病历号 51、7、241

前日饮食不慎,骤患腹痛泄泻,一日四五次,腹痛即急如厕,便后有下坠感,微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

舌苔薄白,脉象弦数。

【辨证立法】

年已七旬,脾胃本弱,饮食不节,再受外感,则发寒热、腹泻,水谷不分,病出中焦,脉象弦数,内蕴有热。即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治之。

【处方】

【解读】

患者连服3剂,腹痛泄泻、寒热均愈。湿热下利兼外感者病来甚急,以仲景葛根黄芩黄连汤治之多效。但因水谷不分,必须加消导利水诸药,其效更著。施师治泻痢诸病常用炭类药,既可促进吸收水分,又可保护肠壁黏膜,用之多效。

黄芩——黄连(见第12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血余炭——车前子

血余炭味苦性平,祛瘀生新,散瘀止血,补真阴,利小便;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渗湿泻热,通利小便。血余炭以补为主,车前子以利为要。二药伍用,一补一利,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散瘀止血、利尿消肿止泻之力益彰。用于治疗急、慢性泄泻,痢疾等。

白术——鸡内金(见第89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注:煨葛根是指将葛根用湿纸包好,埋入热炭中,煨至纸呈焦黑色为度,取出,去纸。其目的是减轻走表发汗的作用。

二、食积兼外感

杜某 男 26岁 病历号 51、7、58

昨晨起发热恶寒,头晕而痛,身肢酸楚,旋即下利赤白,里急后重,日行20余次,腹痛不欲食,小便短赤。

舌苔薄白而腻,脉象浮滑。

【辨证立法】

头痛寒热,表邪方兴,小便短赤,湿郁热蕴,里急后重,腹痛下坠,职是积滞未消。以疏表利湿为法治之。

【处方】

二诊:药服2剂,寒热晕痛已解,大便脓血减少,已成溏便,日行4~5次,微感腹痛里急,小便现赤涩。表证已罢,着重清里化湿,消导积滞。

【处方】

服2剂,诸恙悉除,痢止病愈。

【解读】

痢疾又名滞下、肠癖、下利。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病之一。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临床表现:起病甚急,畏寒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泄泻,里急后重,大便初为水样,继则黏液脓血,日行数次。每遇此证,施师多用表里双解之法以柴葛桂枝汤解表散邪,解肌清热,平胃散燥湿运脾,炒萸连解毒厚肠,炒红曲、神曲、山楂消食化积导滞,青皮、陈皮、枳壳、厚朴行气消食,化极导滞,行气消下坠后重之苦。运用炭者,乃施师治病之特色。痢疾的病理变化为痢疾杆菌在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进行繁殖,以致肠壁发炎,黏膜充血水肿以及淋巴结大量增生,继则坏死、脱落、溃疡形成。药理研究表明,炭类药物的本身就有吸着和解毒作用,当炭之颗粒吸着于肠黏膜之后,能起防腐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促使溃疡面早期愈合。

赤、白芍——桂枝、柴胡(见第11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青、广皮炭(青皮、橘皮炭)(见第82页)。

炒萸连(吴茱萸、黄连)(见第84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血余炭——车前子(见第127页)。

炒红曲——车前子

红曲又名赤曲、红米。为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寄生在梗米上而成的红曲米。其色呈红色,故名红曲。本品甘温,健脾燥湿,和胃消食,活血化瘀;车前子甘微寒,渗湿利水,利小便以实大便,止泄泻、下痢。二药伍用,和胃止痢、行水消胀的力量增强。

血余炭——炒红曲

血余炭消瘀止血,补阴利尿;红曲健脾消食,活血化瘀。二药伍用,和胃消积,健脾祛湿,止血止泻之力益彰。

血余炭——晚蚕沙(见第115页)。

扁豆衣——扁豆花(见第29页)。

第十二节 阿米巴痢疾(寒热错杂)

赵某 男 42岁

自述12年前曾患鸡鸣泻,每日晨醒即急入厕,久治未愈,亦未发展。5年前返乡,吃辣椒甚多,从此大便经常带血,久治不效,后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阿米巴痢疾,治疗后,时轻时重。本年2月症状加剧,一日间大便曾达二三十次,里急后重,甚至腹急不可忍,矢气粪即排出。经用鸦胆子内服并煮水灌肠,大便次数减少,下血好转,但继续使用即不生效。目前,大便仍带血及黏液,日行五六次,有下坠感。

舌苔薄白,六脉滑大。

【辨证立法】

脾肾俱虚,虚、实、寒、热纠结不清,久治而不愈。遇此等病,不宜墨守成法,理应活用,拟补脾虚,温肾阳,消导肠滞之法。

【处方】

二诊:服药4剂,大便次数反多,日行8~9次,非全脓血,兼有粪便,下坠感减轻。仍遵前法以白头翁汤、桃花汤,黄宾江之实肠丸合剂加味治之。

【处方】

三诊:前方服5剂,大便次数减少,日只2~3次,下血色鲜,黏液甚少,大便通畅,已无下坠感,惟腰酸甚,药效渐显,法不宜变,略改药味再服。

【处方】

四诊:药服5剂,其间有2日大便无脓血,正常粪便,为5年以来从未有之佳象,遂又再服5剂,大便每日只1~2次,有时稍带黏液及血,要求配丸药,返乡常服。

【处方】

以第三诊处方,加4倍量,研细末,山药360克,打糊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下。

五诊:患者由西安来信云,服丸药50日很见好,现已上班工作,大便每日1~2次,软便居多,子时尚有微量出血,曾在西安医院多次检验大便,未见阿米巴原虫。复信,除再配一料丸药外,另附一汤剂方作补充用。

【处方】

【解读】

阿米巴痢疾是感染阿米巴原虫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有急、慢性之别。急者起病较急,每日腹泻数次至十余次,腹痛,稍有里急后重。可有发热、纳呆、腹胀等不适感。粪便混有黏液、脓血,呈果酱色,便量较多,有腐败腥臭。慢性者多由急性期过后症状迁延不愈,常有五更泄泻、胃肠功能紊乱等,也可有反复急性发作。粪便检查,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本例为一屡治未愈病程极长之阿米巴痢疾,证情复杂,虚、实、寒、热四证错综纠结。补虚唯恐助邪,泻实又虑伤正,清热过,其阳更衰,温阳甚,其肠更燥,治疗时稍有不当,病便难瘥。

施师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施温、清、补、消四法于一炉即补其虚,又行其滞,清其肠热,又温肾阳。所立之方,似甚庞杂,仔细分析,均有法度,温清补消之比重,恰如其分,体现了施师用药注重比例,配伍精确,组方严谨的风格。

施师根据白头翁、苦参、秦皮、黄连、黄柏、椿根皮、石榴皮诸药有抑杀阿米巴原虫的药理作用,故在各诊处方中,均选用之,施师在治病中,经常参照中西医理,不断探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新途径。

注:椿根皮即椿树的根支,有香椿、臭椿之分。历代本草中常合并叙述,两者功用大体相同,故均可入药,统称为“椿根皮”或“椿白皮”。炒炭入药,涩肠止泻作用益彰。

赤石脂——血余炭

赤石脂甘温,色赤质重,专走下焦,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生肌收口;血余炭和血生血,厚肠防腐,通利小便。赤石脂以敛为主,血余炭以利为要。二药伍用,一敛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厚肠防腐,涩肠止泻,和血止血之力益彰。用于治疗慢性泄泻、痢疾。

干姜——黄连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干姜辛开温通,黄连苦寒降泄。二药参合,辛开苦降,一温散、一寒折,除寒积、清郁热,止呕逆、制泛酸,和胃止泻,散痞开结甚效。

干姜、黄连伍用,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满疼痛。

久泻、久痢之人,往往寒热错杂之证甚多,临证之际,宜详细辨证,二药取舍多少,宜灵活运用。若热多寒少,则多用黄连,少佐干姜;如热少寒多,则多用干姜,少佐黄连;寒热等同者,则黄连、干姜各半。

生熟地炭(大生地炭、熟地炭)(见第48页)。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炭、荆芥穗炭)(见第102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赤石脂——禹余粮(见第125页)。

阿胶——仙鹤草

阿胶因产于山东省阿县而得名。其味甘气平,色黑质润,为血肉有情之品,善补肝血滋肾水,润肺燥养心神;仙鹤草收敛止血,解毒疗疮,收缩内脏血管,升高血压,强心,兴奋呼吸。阿胶以补血养心为主,仙鹤草以强心、调整心率为要。二药伍用,补心强心、调整心率的作用增强。

阿胶、仙鹤草伍用,善治各种心脏病变,尤证属心阴不足者宜用。若伍以人参、五味子,其效更佳。亦可略加木香、香附等药,使之气血沟通,疗效更著。

心脏病若属瓣膜病变者,施老常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丹,令其久服,亦每获效。

晚蚕沙——血余炭(见第115页)。

鸦胆子——龙眼肉

鸦胆子苦寒有毒,凉血解毒,杀虫止痢,防腐生肌,燥湿清热,除肠中积垢;龙眼肉甘温,补心安神,养血益脾,润五脏、治怔忡。鸦胆子以驱邪为主,龙眼肉以扶正为要。鸦胆子腐蚀作用较强,内服易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胸闷腹痛等症,故用龙眼肉之甘缓护胃补中,以减少胃肠刺激症状,而展其治疗作用。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和热性痢疾。

鸦胆子去壳取仁(不宜打碎),外用龙眼肉包裹(亦可用馒头皮包裹吞服,其效也可),饭后吞服,成人每服5~20粒,日服3次,连服10~14天。

第十三节 脱  肛

桂某 男 41岁 病历号 52、7、600

前年曾患痢疾,因之脱肛,迄今已有两年.大便经常每日2次,溏泻兼有黏液脓样物,每便必脱肛,疼痛,时常出血。腹胀闷,不思食。

舌苔黄垢,脉象沉数。

【辨证立法】

积热于肠,久痢未愈,苔黄脉数职是其征。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气日虚,脱肛症现。宜分清浊,除肠热。后议补中气治脱肛。

【处方】

二诊:服药4剂,大见功效,大便每日1次,已无脓样溏便,胀闷消,食欲增,脱肛未效,拟补中益气汤治之。

【处方】

三诊:服药6剂,大便每日1次,服药期间脱肛只现2次,疼痛大减,食欲增强,拟用丸药巩固。

【处方】

早服七宝妙灵丹1瓶;晚服补中益气丸l0克。

【解读】

治病宜分层次,慢性痢疾引起脱肛,若先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清浊不分,肠热未清,脱肛亦必不效。施师先治腹泻,主取血余炭、青陈皮炭、苍白术炭、椿根炭、葛根炭、条芩炭诸药,解毒防腐,厚肠止泻,后再补中,2年夙疾,10剂而效。先后缓急,层次分明,可师可法矣。

血余炭——禹余粮(见第115页)。

青皮炭——橘皮炭(陈皮炭)(见第82页)。

苍术——白术(见第28页)。

炒萸连(炒吴茱萸、炒黄连)(见第84页)。

黄芪——党参(见第109页)。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荆芥穗炒炭)(见第102页)。

第十四节 慢性结肠炎(中气不足)

阴某 男 23岁 病历号 52、2、57

患病已4年,经常大便下脓样物,腹痛重坠,屡治未效,食欲日渐不振,全身无力,时有脱肛现象,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舌苔薄白,六脉濡弱。

【辨证立法】

病历4年,脾胃虚弱已甚,中气不足,形成脱肛,应以补中益气治之。

【处方】

二诊:前方服2剂,症与前同,未见效果,嘱以原方服4剂再诊。

三诊:两次诊方共服6剂,已见效果,脱肛现象大为好转,体力较强,食欲亦增,大便仍有脓样物,腹仍时痛,下坠依然。前方加厚朴5克,葛根6克。

四诊:又服4剂,诸虚更见好转,脱肛未发,重坠之感亦消,精神旺健,食欲日增,大便间或有脓样物,腹痛也轻,要求常服方。

【处方】

每周2~3剂,至愈为度。

【解读】

慢性结肠炎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以腹泻、左下腹疼痛,伴有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排便后症状缓解。本案患者病程日久,脾胃大伤,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体力日减,清阳不升,中气下陷,遂有脱肛之症。施师谨守补中益气法为治,并用苍白术炭、血余炭、焦薏苡仁之类防腐解毒,去湿消肿,促进炎症吸收痊愈,最后用五味异功散为主方补养脾胃,以收全功。

党参——黄芪(见第109页)。

苍术——白术(见第28页)。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升麻——柴胡(见第110页)。

晚蚕沙——血余炭(见第115页)。

血余炭——赤石脂(见第133页)。

第十五节 肠结核(肠痨)

一、气阴两亏

侯某 男 52岁 出诊

患肺结核,已有20余年。病情时轻时重。曾两度在疗养所疗养,症状尚稳定。近1年来,又患肠结核,久治不效,患者面色苍白,体质瘦弱,短气少神,倦怠无力。咳嗽,痰多,大便日行四五次,为脓样物,间有血色,有时溏泻,腹隐痛,小便少。

舌光无苔,脉象沉细。

【辨证立法】

面色苍白,体质瘦弱,短气少神,舌光无苔,脉象沉细,消耗殊甚。脾胃虚弱,气血双亏,病在发展,不宜峻补,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兼顾,先拟清肺理肠,健脾和胃法,一俟病邪消退,再施培补之剂。

【处方】

二诊:患者久病,深感治愈甚难,已全无信心,屡经家人劝说,始服2剂,旋又停止,再进数剂,即又不服,15天共服6剂.咳嗽较好,大便脓血依然。

前方去白前、百部、北沙参。加赤、白石脂各10克,炒萸连各5克,炒地榆10克,炒远志10克。

三诊:前方于8天内共服4剂,脓血减少,溏泻增多,然食欲转佳,精神也好,患者服药后感觉腹内舒适,前时之无信心治疗,有所转变,但畏服汤药,拟用丸药治疗。

【处方】

早服硫黄3克冲服(煮粥);午服附子理中丸1丸;晚服参苓白术散6克。

四诊:丸药服20日,大便次数减少,但仍溏泻,腹痛已较前大为减轻,唯觉口干。

【处方】

早服硫黄2克、午服香砂六君子丸5克、晚服四神丸5克。

五诊:前方共服1个月,效果甚好,食眠均较前为佳,大便日行2~3次,有时溏,有时软便,已无脓血月余,治愈之信心更强,求配丸药治之。

【处方】

共研细末,怀山药600克,打糊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六诊:丸药共服3个月,病情好转,时届暑日,返农村居住半年,未能服药,近来大便又行溏泻,食欲不佳,精神萎顿,气短心慌,返京求诊,再服丸药治疗。

【处方】

共研细末,用雄猪肚一个煮极烂,捣如泥合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七诊:前药共服100天,大便每日1次,食欲甚好,精神已渐恢复,唯睡眠梦多。前方加琥珀15克,酸枣仁30克,再服100天。

八诊:丸药服完后,经去医院检查,肠结核已愈,肺结核为硬结期,停药4个月,偶食多脂肪物即行腹泻外,无其他症状。拟用调糊做粥法以健胃肠。

【处方】

怀山药、真糯米、土炒於术、薏苡仁,云苓块,诸药各等份,研细末,每用30克,打糊如粥加冰糖调味,每日当点心服2次。

【解读】

肠结核为结核杆菌引起的病变。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早期症状并不显著,久病可见食欲不振、反胃、恶心、呕吐、腹部胀气,右下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隐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呈糊状,或为水样便,右下腹有压痛点,亦可出现肿块。

本例患肺结核20余年,合并肠结核。列入消化系统篇者,以其主治在肠。初诊时,患者因病已久,屡治未愈,已失去信心。二诊后病情见好,患者求治之意转为殷切,返乡半年,未能服药,症状有所复旧。再依原法,重用参类,共服药200天,多年夙疾,竟已痊愈。整理此案时,曾追访患者,据云:10年来肠结核病,从未再发,打糊为粥之方,仍时常服,并介绍久患腹泻者,亦多显效。

综观全案,初治肺肠,未补气血,继而着重补养脾胃,此即所谓“培土生金”之法;且以营生中焦,若使脾胃健旺,饮食精微以濡养脏腑,生血有源,正气日复,病邪遂退,终于痊愈,势所必然。患者虽然久病气血双亏,法宜补益,但因其脾胃虚弱,又有结核病变在肠,即使投以补益气血之品,也难以吸收。故从脾胃入手。倘若补益过早,邪无出路,闭门缉盗,反致他变。结核病患者,多现阴虚,而施师治疗本病,运用硫黄,不独未现阳燥,病情却日见好转,治病如用兵,既守法度,又不拘泥。

注:硫黄又名天生磺、硫磺。出自《纲目拾遗》,系含硫温泉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中,捞取浮于表面者。本品为浅黄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状,闪烁发光,有臭气。味酸、性热。入肾、脾经。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

龙涎香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呈不透明的蜡状胶块。色黑褐如琥珀,有时有五彩斑纹。质脆而轻,嚼之如蜡,能黏齿。气微腥,味带甘酸。可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治咳喘气逆,气结癥积,心腹疼痛,淋病。内服:研末,1~3分。

茯苓——茯神(见第29页)。

赤石脂——禹余粮(见第125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白杏仁——白薏仁(见第66页)。

白前——百部(见第58页)。

橘红——紫菀(见第25页)。

赤石脂——血余炭(见第133页)。

赤石脂——白石脂

赤、白石脂同为矿石类之石脂。色白者为“白石脂”,色赤者为“赤石脂”。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固下;白石脂收涩固脱,厚肠止泻,止血止带。赤石脂偏走血分,白石脂偏入气分。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收敛固涩之力更强,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更彰。二者分子颗粒均有吸着作用,内服能吸着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异常食物发酵的产物等。对肠胃黏膜的局部炎症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异物刺激,并吸着炎性渗出物,使炎症得以缓解。另外,对肠胃出血者,也有止血作用。

赤石脂、白石脂,二药伍用,善治久泻,久痢,前、后二阴出血诸症。伍用机制,《本草求真》说:“赤入血分,白入气分。”二药参合,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收敛止泻、止血益彰。

二、气虚表里不和

赵某 女 22岁 病历号 51、71、382

病已经年,曾在天津某医院治疗,诊断为肠结核症。现症肠鸣腹痛,大便溏泻,日行3~5次,且有黏液。胸胁胀满,呕逆不思食,每日下午自觉发热,小溲短赤。

苔白质淡,六脉沉细而数。

【辨证立法】

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泻,浊气在上,则生胀。”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升降失调,既胀且泻,病患经年,正气已虚,表里不和,寒热时作,拟升清降浊调和表里法治之。

【处方】

二诊:前方服2剂,疗效未显.前方去扁豆花、扁豆衣,改白扁豆30克,去车前子加姜竹茹6克,陈皮炭6克,服6剂再诊。

三诊:服药4剂,尚有2剂未服,寒热已退,呕逆亦减,大便次数已少,但仍溏泻,肠鸣依然,因需赴津一行,故来求诊。前方未服之药,仍要服完,再拟一方,须进10剂。

【处方】

四诊:去津半月,共服12剂,诸症大为好转,腹痛肠鸣已止,大便每日1次,已呈软便,食欲渐增,呕逆已止,精神旺健。拟常方巩固疗效。

【处方】

【解读】

肠结核病多属虚证,但治法宜分清步骤。本案先以升清降浊、调和表里治之,继而健脾、固肠为主,最后则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收功。黄连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始终用之。施师常嘱;“凡属慢性病,绝非数剂即愈,患者求愈心切,每服2~3剂,未及显效,即欲改方,而医者若无主见,屡易方剂,必致步骤紊乱。古人所谓:辨证难,守方更难,病有规律,医有治法,辨证精确,胸有成竹,常见初服无效,再服则效显。

赤、白芍——柴胡(见第11页)。

苍、白术炭(苍术、白术炭)(见第28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炒萸连(炒吴茱萸、黄连)(见第84页)。

血余炭——禹余粮(见第115页)。

扁豆衣——扁豆花(见第29页)。

山药——扁豆

山药甘平,健脾止泻,养肺益阴,益肾固精,养阴生津;扁豆甘温,清暑化湿,补脾止泻,解毒和中。山药偏于补脾益阴,扁豆善于和中化湿。二药伍用,健脾化湿、和中止泻益彰。

半夏曲——霞天曲

霞天曲由半夏、冬白术、茯苓、党参、灸甘草、广陈皮、霞天膏共同发酵制成。味甘性温,入脾、肺经,健脾胃,化痰饮。

半夏曲燥湿化痰,健脾和胃;霞天曲健脾胃,化痰饮。二者伍用,健脾胃、化痰祛邪之力益彰。

注:霞天膏即用黄牛肉熬成的膏。

第十六节 便  血

一、脾虚下血

丛某 女 25岁 病历号 51、11、510

产后调摄不当,4个月以来,大便溏泻,每日4~5次,腹不痛不坠。最近1个月,大便时屡屡下血,色黑。曾赴医院检查,云非内痔,但直肠有破溃处。饮食尚好,睡眠正常。

舌有薄苔,六脉濡数。

【辨证立法】

溏泻数月,脾虚之象,大便下血,肠络受损,拟健脾止血固肠法。

【处方】

二诊:服药3剂,大便次数依然,血已减少,前方加怀山药24克,罂粟壳12克。

三诊:前方服6剂,下血已止,大便次数减至每日1~2次,微溏,时见软便,饭后胃脘觉胀,以四君子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及左金丸之合剂治之。

【处方】

【解读】

便血又叫下血,是指血从肛门出而言。有火邪热毒迫血妄行者,有湿毒蕴结大肠者,有风邪结于阴分者,有脾胃阳虚者,有思虑伤脾及气虚下陷者,有肛裂、痔疮者。施师治之,多用益气止血、养血止血、收敛止血、固中止血、升清止血等法。

施师治泻痢及大便下血,时常用炭类,因其即能促进水分吸收,又可保护肠壁,而中医对出血疾病又有“血见黑则止”之说,此种用法,临床多效。清•张璐氏云:“下血虽曰大肠积热,亦当分虚实,不可纯用寒凉,必加辛散为主,久之不愈,宜理胃气,兼升举药。”本方用黑升麻、芥穗炭者,即下病上取升清止血之意。木耳炭、柿饼炭治诸种肠出血症,如肠风下血、痔疮下血等均有效,用阿胶亦可增加止血之效力。

赤石脂——禹余粮(见第125页)。

血余炭——炒红曲(见第129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木耳炭——柿饼炭

木耳色黑,炒炭入走血分,益气活血,凉血止血;柿饼质润,富有营养,健脾润燥,涩肠止血,炒黑入药,有增强止血之意也。二药参合,均走血分,止血之功益彰。用于治疗肠风下血和痔漏下血。

木耳、柿饼伍用,为施师之经验,二者均炒黑入药,以增强止血之功。病程日久,中气不足,与参、芪伍用;清气下陷,与黑升麻(升麻炭)、黑芥穗参合。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炭、荆芥穗炭)(见第102页)。

血余炭——左金丸

左金丸疏肝泻火,和胃止酸,厚肠止泻;血余炭厚肠止泻,散瘀止血,补阴利尿。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疏肝和胃,泻火制酸,解毒防腐,厚肠止泻,散瘀止血。

左金丸、血余炭伍用,除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外,更多用于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施老经验,凡肠黏膜有损害,或有剥脱者,均宜使用。吾侪曾伍以地榆炭、苍术炭、山楂炭、陈皮炭、生地黄炭、全当归、香附米、台乌药、益元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多例,均以2~4剂治愈。

炒地榆——炒槐米(槐花)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味苦、酸,性咸寒。入肝、大肠经。能凉血止血,泻火敛疮。槐花又叫槐米、槐米花、槐蕊,为豆科落叶乔木槐树的花蕾。味苦,微寒。入肝、大肠经。本品苦寒,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降压,现代研究证明,本品含有芸香苷,具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可改善血管壁的脆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防止脑血管破裂的功效。地榆苦酸寒,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主;槐花清热、凉血、止血为要。二者均入肝与大肠,参合而用,凉血止血之力益彰。

二、气阴两亏

安某 男 74岁 病历号 54、9、621

便血半载,日夜十数次,大便燥结呈球状,有时纯血无粪便,气短腹胀,胀即如厕,颇以为苦。

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辨证立法】

年逾古稀,中气已衰,脾失统摄,血不循经,运化无权,以致便血频频,阴亏肠燥粪结如球。拟补中益脾,理气润燥为法。

【处方】

二诊:服药6剂,下血次数减少,大便已成条状,余症悉除,仍以原方加减。

【处方】

三诊;前方又服6剂,便血极少,日行2~3次,仍依前方增强药力收功。

【处方】

【解读】

本案年高久患便血重症,清补并施,涩通兼顾,立法用药均有尺度,初诊以四君子汤、槐角地榆丸化裁为主。二诊以赤石脂禹余粮丸合黄宾江之实肠丸及苍术地榆汤治之。三诊以黄土汤化裁。蚕沙、皂荚有软便润肠之效。末诊重用黄芪、山药,合黄土汤以收功。

炒地榆——炒槐米(见第147页)。

生、熟地炭(生地炭、熟地炭)(见第48页)。

阿胶珠——仙鹤草(见第133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木耳炭——柿饼炭(见第146页)。

黑升麻——黑芥穗(见第102页)。

晚蚕沙——血余炭(见第115页)。

赤石脂——禹余粮(见第125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党参——黄芪(见第109页)。

第十七节 便  秘

一、津亏血少

刘某 女 55岁 病历号 52、9、220

便秘六七年,经常燥结,五六日一行,屡治未愈,去年冬季病势加重,腹中冷,背痛,食少,食即胸满闷胀。

舌淡苔薄,脉沉滞而细。

【辨证立法】

脾气不升,胸满闷胀。胃气不降,便结不润,虚人血少津亏,非属火郁结燥。脉证相合,当宜缓通油润。拟以养阴润燥为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6剂,食欲渐增,大便好转,小溲多,背痛已轻,但饭后仍有胸腹胀之感,前方加减治之。

【处方】

三诊:前方连服4剂甚效,大便已趋正常,仍遵前方增损收功。

【解读】

本案为津亏血少之便秘,数年未愈,拟旋覆代赭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枳术丸之意,理气降逆,并化裁麻仁丸养阴润燥。兼用北沙参、丹参、当归等味,和血生津,谷麦芽、砂蔻仁升发胃气,施治妥当,久病得愈。

全瓜蒌——薤白(见第74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火麻仁——郁李仁(见第93页)。

桃仁——杏仁(见第66页)。

砂、蔻仁(砂仁、白豆蔻)(见第17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二、气虚阴亏

王某 女 60岁 病历号 51、12、819

近二三年来,大便秘结,每3~5日一行,少腹胀痛,有坠感,曾服泻药,反觉不适,食不甘味,睡眠尚好。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尺脉甚弱。

【辨证立法】

年事已高,体力衰弱,肠血少,蠕动缓,因此大便结,非火盛之象,肾司二便,肾虚则无力排出。拟补肾虚润燥结法。

【处方】

二诊:服药7剂,大便已通畅3次,少腹胀痛减,惟食欲欠佳,宜升清阳降浊阴。

【处方】

三诊:服药6剂,大便每日1次,已属正常,腹不胀,食欲增,拟丸方巩固。

【处方】

按第一诊处方加大5倍剂量,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

【解读】

便秘又名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结,指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通常2~3天以上不大便者。致病原因,有气虚阳弱、推动无力者;有阴虚血少,肠燥便结者;有实热痰湿壅结者;有气滞不行者。其治疗方法有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法,有瓜蒌、风化硝润燥通便法,有硫黄、半夏温阳通便法,有橘红、杏仁行气通便法,有皂荚、蚕沙升清降浊通便法等。

年高之人,常见便结,不宜轻用泻药,愈泻愈虚,肠之蠕动更现迟缓,宜用油润滑肠之药。且肾虚腰脊无力,亦致排便困难,肉苁蓉含脂甚多,有益肾之功,胡桃肉油润养血,通命门,助相火。火麻仁、油当归润便,晚蚕沙伍皂荚,有软便之功。便通之后,清阳未升,故现食欲不振。二诊又以升阳益胃之法,最后则用膏丹培补本元。

油当归——肉苁蓉(见第101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桃、杏仁(桃仁、杏仁)(见第66页)。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桔梗——枳壳(见第4页)。

苏梗(紫苏梗)——桔梗

紫苏梗辛苦微温,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桔梗辛苦性平,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清利咽喉,升提利水。紫苏梗偏于下降理气,桔梗长于升提上行。二药伍用,一上一下,开胸顺气、理气止痛、消胀除满益彰。用于治疗一切气机不畅,以致胸闷不舒、气逆等症。

大腹皮——大腹子(槟榔)

大腹皮又名槟榔皮、槟榔衣。味辛,性微温。入脾、胃、大肠、小肠经。本品具有宣发之力,性善下行,既能行气异滞、宽中除胀,又能利水消肿;大腹子又名槟榔。味辛、苦,性温。入胃、大肠经。本品辛温通散,苦温下降,既能消积导滞、下气平喘、行气利水,又能化湿杀虫。现代医药研究证明,槟榔中含有挥发性生物碱、槟榔碱,为有效驱虫成分,其中以生槟榔含量最高。据实验表明,槟榔能使绦虫体引起弛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易断,所以能把全虫驱除。槟榔的麻痹作用,主要在绦虫的头和未成熟节片,也就是绦虫的前段。槟榔为驱绦虫佳品,对猪肉绦虫、短小绦虫疗效较好,对姜片虫、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等亦有驱除作用。

大腹皮质体轻浮,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气而散气宽中,利水消肿;槟榔质体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积滞,以消积、行水。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之力倍增。诚如《本经逢源》:“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臌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大腹皮、槟榔合并伍用。二者即一物二种,其成熟的种子为槟榔(即大腹子),种子的成熟果皮为大腹皮。二药协同为用,行气消胀、利水消肿、去滞除满的力量增强。

青皮——陈皮(橘皮)(见第82页)。

第十八节 病毒性肝炎(黄疸)

姜某 男 27岁 病历号 51、7、219

半月前曾发热两日,旋即眼球皮肤发黄。在机关诊所治疗,发热虽退,黄疸未除,且现胸肋刺痛,呃逆不思食,小便深黄,大便干结。

舌苔黄厚,脉弦数。

【辨证立法】

湿热蕴郁,胃肠积食不消,遂为黄疸,当以清热利湿并助消化为治。

【处方】

二诊:服4剂,大便通利,呃逆已止,黄疸稍退,食欲渐增,再遵前法增加药力。

【处方】

三诊:前方连服7剂,黄疸全退,小便清长,大便通利,惟觉消化力弱,食欲尚未恢复正常。

【处方】

每日早、晚各服曲麦枳术丸10克,连服10日。

【解读】

黄疸一证,多由感受时邪,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道所致。主症:身黄、目黄、小便黄。急性黄疸,治之尚易,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前世医家对此类证候,积累经验颇多。施师常以茵陈三物汤、小柴胡汤加利湿健胃药治之,疗效甚显。急性肝炎可参考用之。

绿豆芽解毒清热,利三焦,与豆黄卷同为再生之品,治黄疸颇效。施师重用茵陈(茵陈蒿),以增强清除湿热退黄疸之功。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注1:豆黄卷又叫大豆黄卷,为豆科植物黑大豆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味甘、平,入脾、胃经。有清解表邪,分利湿热之功。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注2:绿豆芽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经浸罨后发出的嫩芽,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李时珍云:“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豆之芽,白美独异,令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施师于本案用之,实为解毒者也。

柴胡——黄芩

柴胡苦辛,味薄气升,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黄芩苦寒,体轻升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柴胡泻半表半里之外邪,黄芩泻半表半里之里邪。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火。二药相合,升清降浊,调和表里,和解少阳,清少阳之邪热甚妙。柴胡又长于开郁,黄芩又善于泻热。两药伍用,既可疏调肝胆之气机,又能清泻内蕴之湿热。

柴胡、黄芩伍用,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症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谵语;并治伤寒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半里也。程应旄曰:“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沏。”二药伍用,通调表里,和解少阳,清泄肝胆之热益彰。若胃不和,痰饮内停者,伍以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即和胃通阴阳也),以增强柴胡、黄芩和表里之功。

《济生方》曰:“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份,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本草汇言》云:“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

黄芩——半夏(见第51页)。

炒枳壳——川郁金

枳壳辛苦微温,行气消胀,宽胸快膈;郁金辛苦微寒,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枳壳行于气分,以理气消胀为主;郁金既入气分,又走血分,以行气解郁,凉血散瘀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行气活血、解郁止痛的力量增强。

枳壳、郁金伍用,善治肝气犯胃,两胁胀痛,证属气滞血瘀者,临证宜审。

笔者每遇慢性肝炎,除见有胁肋疼痛,以刺痛为主,胃脘不适之症外,尚有瘀血指征(如面色青暗,舌质紫,且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瘀滞等)者,用之甚宜。

厚朴花——玳玳花(见第21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全瓜蒌——薤白(见第74页)。

野於术(白术)——焦内金(见第89页)。

半夏曲——建神曲(见第34页)。

第十九节 肝硬化(癥瘕)

李某 男 43岁 病历号 53、5、469

曾于1938年右肋间发生刺痛,以后又患过肠伤寒、回归热、恶性疟疾等病。1943年右肋骨间逐渐形成如鸡蛋大之肿块,西医诊断为良性肿瘤。当年已行手术剜除,但长期发觉肝区压痛。于1950年经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单位。1953年转回北京,由某医院诊断亦为肝硬化兼慢性胆囊炎。经治疗未见好转,肝区压痛日渐增剧,近来每日发寒热如疟疾状。

舌苔薄白,脉象弦数。

【辨证立法】

病历复杂,诊断不一,肠伤寒、回归热、恶性疟疾等,均可损及肝脏,肝功异常是其一证,就主诉而论,右胁痛,逐日增剧,亦为肝之范围,寒热如疟,均在日晡,加之脉弦而数,是属肝郁日久,邪实正虚,寒热互结、拟疏达养阴清热保肝,随证施治,以应变化。

【处方】

二诊:服药5剂,仍发寒热如疟疾,每日发作7~8小时。舌苔边白中黄而厚。

【处方】

三诊:服前药1剂即不发冷,体温下降至37℃。连服3剂后,寒热全无,体温正常,颜面苍黄无神,有时鼻衄。

【处方】

四诊:服药8剂,神气好转,鼻衄已愈,睡眠梦多。

【处方】

五诊:又服10剂,病情稳定,预防肝胆炎复发,改为常方。

【处方】

六诊:前方每周服3剂,连用半年,全身症状稍减,惟肝部压痛如旧。暂用利胆道,化坚结,通大便兼以安眠。

【处方】

另加:当归龙荟丸10克,每晚服1次。

七诊:服药十数剂,大便正常,睡眠好,肝部压痛如旧,长期有 轻度黄疸症,兼腰痛。

【处方】

八诊:自1953年就诊以来,迄今已近5年,服药百余剂,病势趋向好转,此后每觉症状加重,患者自选二诊及七诊方交替服用,诸症即见减轻,惟肝区压痛逐渐增重,如大石重压之感,肝脏内部跳动如化脓状,在睡眠时不敢右侧卧压,右上肢发麻。

【处方】

【解读】

服上药十余剂后,右肋部压痛逐渐减轻,一日晨起大便时,便内混有长约寸余黄绿青三种颜色的条状物。又于10月8日中午大便时混有手掌大之圆形灰色囊状物两个半块。此物排下以后,右肋部发空,原叩诊时之浊音界已恢复正常范围,疼痛区域亦大为缩小,相隔3~4天后进行灌肠,又便下一部分灰色破碎的黏膜。此后肝区压痛完全消失,再经医院检查肝功能,麝香草酚试验为4个单位,恢复正常。本案究属何病,迄未确诊。临床经过如此,仅录全案以供参考。

赤、白芍——柴胡(见第11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车前子——车前草(见第13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白茅根——白苇根(见第3页)。

煨草果——黄常山(见第51页)。

知母——生石膏(见第25页)。

黄芩——黄柏

黄芩(见第12页)。

黄芩苦寒,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有解热、利尿、镇静、降压之功;黄柏苦寒,沉阴下降,善解下焦之火。二药参合,上下俱清,泻火解毒之力益彰,尤其对肝病之低热甚为相宜。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白蒺藜——白薇(见第48页)。

石决明——草决明(决明子)(见第47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陈橘红——陈橘络(见第66页)。

朱茯神——朱寸冬(见第26页)。

杭白芍——桂枝(见第2页)。

生酸枣仁——熟酸枣仁

酸枣仁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味甘、酸,性平。入心、肝、胆经。临床应用有生、炒两种。生枣仁即是酸枣仁的生品入药。酸枣味酸性收,枣仁则甘润性平,能宣通肝、胆二经之滞,以通利血脉、清泻虚热,治疗胆热好眠、心腹寒热、邪气结聚、血痹等症。熟枣仁即是酸枣仁炒熟入药,能收敛肝、脾津液,以补肝体制肝用,治疗肝胆不足、虚烦不眠、烦渴、多汗等症。

熟枣仁补肝宁心安神,生枣仁清肝宁心安神。熟枣仁收敛津液,以补肝体为用,生枣仁以疏利肝胆血脉,以清虚热为用。二药参合,一补一清,清补合法,宁心安神的力量增强。

酸枣仁善治失眠诸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本草逢源》云:“酸枣仁,熟则收敛精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

经谓:肝藏血,心主血,肝藏魂,心藏神。故取枣仁以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治失眠是也。

冬瓜子——冬葵子(见第13页)。

瓦楞子——滑石块

瓦楞子味咸性平,入于血分,软坚散结,化瘀止痛,滑石色白滑利,甘淡性寒,清热渗湿,祛暑,滑窍通淋。瓦楞子突出一个化字,滑石侧重一个利字。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软坚化石、通淋止痛之力增强。

滑石入药有滑石块和滑石粉两种。施老临证处方时,常取滑石块入药。

瓦楞子、滑石块伍用,是为治疗尿路结石症而设。临证之际,也常与车前草、墨旱莲等药参伍,以便加强利尿通淋作用。

桃仁——杏仁(见第66页)。

盐知母——盐黄柏

知母甘寒滋肾润燥,苦寒清热泻火;黄柏苦寒坚阴,清热燥热,泻火解毒,善退虚热。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滋阴清热退热,泻火解毒、除湿止带益彰。

知母、黄柏伍用,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滋肾丸。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点滴不通。李杲曰:“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此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闭塞而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法当用黄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气自化,小便自通。”李时珍曰:“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本草正》载:“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张元素《医学启源》曰:“凡小便不利,知母黄柏为君,茯苓、泽泻为使。”

知母、黄柏、甘草伍用,张景岳定名为“正气汤”,治阴分有火盗汗等症。

施师用盐炙之入药,意即引药直达下焦肝肾是也。

半夏曲——建神曲(见第34页)。

火麻仁——郁李仁(见第93页)。

生酸枣仁——生栀仁

酸枣仁甘酸而润,养心安神,清心除烦,益阴敛汗;栀子味苦性寒,质体轻浮,能升能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心除烦。酸枣仁以补为主,栀子以泻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泻,相互为用,清心凉肝,泻热除烦,安心神、疗失眠的力量增强。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生枣仁、生栀仁配伍应用。酸枣仁生品善清,熟品善补。栀子仁生品入药,也是取其清心热之长。二药协同为用,清热除烦、安神增眠的力量增强。

生酸枣仁、生栀仁伍用,善治心热火旺的失眠诸症。不论虚火、实火,均堪使用。属虚火者,常与女贞子、墨旱莲参合;属实火者,可与黄连、肉桂伍用,但肉桂用量不宜太大,少佐即可。

磁朱丸——秫米

秫米为谷物之辈,善补中脏,和胃安眠;磁朱丸为矿石之属,故重镇去怯,镇静安神,益肾平肝。二者参合,滋肾平肝、镇静安神、和胃安眠的力量增强。

注:磁朱丸出自《千金方》,系孙思邈创制。本品由磁石60克,朱砂30克,六神曲90克,制成小丸。诸药参合,能滋肾明目、镇静安神,可治疗心悸、失眠、寐而不安、视物昏花等症。

鲜生地黄——鲜石斛(见第26页)。

紫石英——紫贝齿

紫石英为一种含氟化钙的矿石。色紫而有光莹,故名紫石英。本品味甘,性温。入心、肝经。既能镇心安神定惊,又能降逆气、暖子宫;紫贝齿为宝贝科软体动物的贝壳。味咸,性平。入肝经。能清肝明目、镇静安神。

紫石英入于血分,上能镇心,定惊悸,安魂魄,镇逆气,重以去怯是也;下能益肝,填补下焦,散阴火,止消渴,暖胞宫。紫贝齿亦走血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镇惊安神,为去怯佳品。二药相互为用,镇静安神、平肝潜阳、降低血压益彰。

瓦楞子——牡蛎

瓦楞子咸平,善走血分,破血结、消痞块,祛瘀定痛,和胃止酸;牡蛎咸寒,质体重坠,软坚散结,消散痞块。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化瘀散结,消除痞块之力增强。

滑石块——浮海石

浮海石体虚轻浮,善于清肃肺气,通利水道,软坚散结;滑石上能发表(即荡上、中焦之湿热)下可利水道(即荡中、下焦之湿热),功擅荡热燥湿,通利六腑、九窍。浮海石以清为主,滑石以利为要。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热渗湿、软坚化石、通淋止痛之力增强。用于治疗石淋、砂淋(尿路结石),以致小便淋漓不畅、尿道疼痛等症和前列腺肥大诸症。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三棱——莪术

三棱甘平,为血中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以破血通经;莪术苦温,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以破气消积。二药伍用,气血双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积消块力彰。

三棱、莪术伍用,出自《经验良方》三棱丸。用于治疗血滞经闭腹痛。

张锡纯谓:“三棱、莪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单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18克,三棱、莪术各10克,或减黄芪10克,加野台党参10克,其补破之力皆可相敌,不但气血不受伤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旺壮,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又说:“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事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痛,一切血凝气滞之症。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增食,调气和血。”

注:水红花子为植物荭草的干燥果实。味咸、性寒。消瘀破积,健脾利湿。治胁腹癥积,水臌,胃痛,食少腹胀,失眠,疮肿,瘰疬等症。

第二十节 结核性腹膜炎(腹痛)

都某 男 58岁 病历号 52、8、285

病程8个月,腹痛而胀大,小便短赤,腿足均现浮肿,且有麻木及冷感,心跳气短,食睡尚如常。最近1个月兼患疝气,曾经某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

舌苔薄白,六脉沉迟。

【辨证立法】

肾阳不充,寒湿凝聚不化,腹痛胀大,水道不利,下肢浮肿,近发疝气亦属寒凝之象,当以温肾阳,利水道,调气机治之。

【处方】

二诊:药服3剂,小溲增多,浮肿渐消,余症仍无变化,病属慢性,丸方图治。

【处方】

共研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三诊:丸药共服两个半月,近将服完。腹痛大减已不胀,下肢浮肿全消。惟行路过多仍现浮肿,两腿麻木冷痛亦大好转,小便通利,食睡均佳,疝气亦愈十分之八,再用丸药治之以冀痊可。

【处方】

共研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解读】

结核性腹膜炎大多继发于其他结核病灶,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盆腔结核等病灶直接蔓延而形成。少数病例可由血行播散而引起。中医是属“腹痛”、“腹胀”范畴。本案恙由寒邪久聚,水气凝结而肢肿,水道不利,导致气机不调,遂有腹痛而胀之症。寒水凝聚,多由命火不充,故施师治此症从温肾阳着眼,兼施通利法。釜底火盛寒水得从气化,三焦通利,肿胀得消,诸症遂除。

杭白芍——川桂枝、柴胡(见第11页)。

盐橘核——盐荔核

橘核沉降,入足厥阴肝经,功专行气、散结、止痛;荔枝核善走肝经血分,功擅行气、散寒、止痛。二药参合,专入肝经,直达少腹,祛寒止痛、散结消肿之功益彰。

橘核、荔枝核伍用,应用范围甚广,治小肠疝气,阴囊、睾丸肿痛者,习惯与炒小茴、吴茱萸合用;治气滞血瘀,胃脘疼痛,少腹疼痛,宜与香附、乌药参合。

施老经验,橘核、荔枝核均以盐炙入药,意即令其专走下焦,提高治疗作用。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大腹皮——大腹子(槟榔)(见第153页)。

冬瓜子——冬葵子(见第13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注1:均青皮又叫个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气清香,味辛苦。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

注2:盔沉香是指进口沉香而言。实为植物沉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多呈盔帽状而得名。表面呈褐色,常有黑色与黄色交错的纹理,平滑光润。质体沉重,能沉于水,或半沉半浮。有特殊的香气,味苦。燃烧时有油渗出,香气浓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