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滞内停,外受风邪

积滞内停,外受风邪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药参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之力增强。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维生素B2缺乏症。近日上述胃肠症状又现,并伴发痒疹。平素饮食无节,胃肠受损,消化不良。积滞生热,郁久入于血分,外感风邪,即发痒疹。治宜消导胃肠积滞,并疏风、清热法。上案风疹为消化不良,积滞内停,外感风寒使然。返京后,经某医院检查,病因不明,施以理疗以及组织疗法,又注射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治疗3个多月未见效果。

第十一章 杂  病

第一节 口腔溃疡(口疮)

一、脾胃积热

范某 女 48岁 病历号 52、1、96

齿龈肿胀,口舌均有浅溃疡,疼痛流涎,咀嚼不便,妨碍饮食,喉间阻闷不畅,头晕,大便干结,小便黄,睡眠不安,病已逾月。

舌尖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立法】

口属脾胃,舌属于心,齿龈肿胀,口舌生疮,是为脾胃积热,心火上炎之症。拟用清泻法。

【处方】

另:生蒲黄粉30克涂搽患处,每日4~5次。

二诊:服药3剂,齿龈肿、舌溃疡有减轻。仍按原法立方。前方去黄柏,枳壳易为枳实6克,加蒲公英15克。蒲黄粉末用完仍继续涂搽患处。

三诊:服药2剂,诸证均愈,大便已畅,食眠亦佳,恐其再发,特再就诊。嘱其效不更方,照前方再服2剂,隔日1剂。

【解读】

口腔溃疡与中医的“口疮”类同。《医贯》:“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症见口腔内唇、颊、上腭等处黏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溃疡面,单个或多个不等,呈椭圆形,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影响进食,痛苦颇甚。论病因有因心火上炎,熏蒸于口;有因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聚于口;有因脾肾两虚,虚火上扰于口。施师治疗此症,常以凉膈散、清胃散、清胃泻火汤、甘桔汤加减为主,并常用生蒲黄粉涂搽患处,或用柿霜饼噙化,每收速愈之效;《千金方》载重舌生疮,蒲黄末敷之,不过三上瘥。柿霜,《本草纲目》载:柿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

大生地——细辛——升麻

大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肾养心。细辛气味香窜,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干地黄之甘寒,直达上焦,共奏清热止痛之效,而无燥烈升散之弊。升麻体轻升散,升阳散郁,清热解毒,引药上行,与大生地、细辛参合,直达病所,清热解毒、止痛之力益彰。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牛蒡子——青连翘(见第36页)。

黄连——细辛

黄连苦寒,清热解毒,泻心胃之火;细辛升散走上,祛风止痛。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黄连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毒、泻火、消炎、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口舌生疮。

黄连、细辛伍用,出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名曰兼金散,善治口疮,并云:“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验之临床,治口疮疗效甚好。

苦桔梗——甘草

桔梗辛开苦降,专入肺经,宣散升提,利咽止痛,为治咽痛、音哑之要药;甘草味甘性平,生用性凉,解毒消肿,泻火利咽,缓急止痛。二药伍用,直奔咽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益彰。

桔梗、甘草伍用,名曰甘桔汤。出自《伤寒论》。桔梗1两,甘草2两,水煎,分3次服。治少阴病咽喉痛。施师用来治疗口腔溃疡,盖桔梗辛开苦降,但辛而不燥,苦而不峻,质轻升浮,载清热解毒之品直达病所。甘草用其生品,取其清热解毒之功是也。诸药参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之力增强。

二、维生素B2缺乏症

汪某 女 25岁 病历号 51、10、434

病起于两年前,初时口唇发痒,夜晚尤甚,继而形成溃疡,流水结成黄痂,经久不愈,饮食俱痛,苦恼异常。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维生素B2缺乏症。近来两腿出现红斑,有热痛之感,头晕痛,心慌,睡眠多梦,习惯性便秘,饮食正常。

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数而细。

【辨证立法】

脾胃郁热,症现口唇肿烂,大便燥结,久则燥热入血,郁滞生斑。心主血,心火过盛则心慌多梦。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活血为法。

【处方】

二诊:服药10剂,口唇痒止,溃疡也极见好转,睡眠安稳,心慌,头晕均效,腿上红斑未现,希望用常方巩固。

仍遵前法,每周服2剂,至愈为度。

【处方】

【解读】

本案原属脾胃郁热日久,致成口腔溃疡,大便燥结,积热之甚矣。以证来论,三黄石膏汤用之甚宜。然以其脉沉数而细,若用苦寒泻下之剂,反致热邪深入,则体力更见衰弱,遂以清热、养阴、润燥、兼用活血之法,两年夙疾,十剂大效。审脉识证,具见巧思。方中升麻、细辛不独载药上升直达病所,配以浮萍,亦取“火郁发之”之意。黄柏、连翘、白薇、夏枯草、紫花地丁、紫草、生甘草清热泻火,桃杏仁、蒲黄活血,寸冬、玄参养阴,麻仁、蚕沙、皂荚润燥通便。

川黄柏——升麻、细辛

黄柏苦寒坚阴,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制膀胱、命门之火,以退虚热;升麻升阳散郁,清热解郁,引药上行。二药参合,直达病所,泻火解毒之力益彰。细辛味辛而厚,气温而烈,升散走窜,与黄柏、升麻参合,滋阴降火,消肿止痛之力倍增。

朱茯神——朱寸冬(见第26页)。

晚蚕沙——皂荚(见第16页)。

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花地丁)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散结消肿的力量增强。

紫花地丁、蒲公英伍用,善治一切化脓性炎症,但用量宜大,30~60克均可。若治尿路感染,宜与益元散、车前草、墨旱莲伍用,其效更著。

笔者尝治一罹腮腺炎男性患儿,主取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伍以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水煎,分为4次服下。药服2剂,热退、痛止、肿消一半有余,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又进2剂,病即告愈。

桃仁——杏仁(见第66页)。

紫草——浮萍

浮萍体轻气浮,偏走气分,善清气分邪毒,以散风、祛邪、透疹、利尿;紫草专入血分,长于清血分热毒,以清热凉血、解毒化斑。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两清,透疹解毒,祛风止痒,其功益彰。

第二节 荨 麻 疹

一、积滞内停,外受风邪

张某 女 19岁 病历号 52、7、586

遍身易起红色痒疹,时发、时愈,已有七八年之久。平时消化不良,大便干燥,有时呕吐,腹部胀痛,喜食酸味。近日上述胃肠症状又现,并伴发痒疹。

舌苔垢腻,六脉滑数。

【辨证立法】

平素饮食无节,胃肠受损,消化不良。积滞生热,郁久入于血分,外感风邪,即发痒疹。治宜消导胃肠积滞,并疏风、清热法。

【处方】

二诊:服药6剂,痒疹全消,大便通畅,食欲增进,消化力好转。嘱留此方,再发庠疹,即连服数剂。

二、湿热久蕴,感受风邪

赵某 女 42岁 病历号 53、4、712

突于昨夜,全身瘙痒,遍起红疹,逐渐连及成片,—夜未能安睡,晨起发现颜面、手足均肿,皮肤自觉灼热,头晕、腰酸,小便深黄。

舌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立法】

血热受风,遍身痒疹,素蕴湿热,随风而发,故作浮肿,急用清血热,疏风邪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4剂,瘙痒全消,惟腰酸痛,四肢关节疼痛,头晕,小便短,风热已消,湿气未净,再进通络利湿为治。

【处方】

【解读】

上案风疹为消化不良,积滞内停,外感风寒使然。本例则因湿热久蕴感风而发,临床常见此病。施师治此病,以柴胡发少阳之火,升麻发阳明之火,防风发太阳之火。诸药味薄气清,升举其阳,通畅三焦,更以山栀清三焦之火,佐以黑芥穗、蝉蜕、豆豉引血中风热,出表而解。配伍紧严,一诊数剂即愈。本案患者,初诊方连服4剂,痒疹全消。但腰酸尿少,关节疼之症未愈,风热虽消,湿滞未净,故又予通络利湿之剂,嘱其服至症状消失为止。另外,证属过敏所致者,施师常与过敏煎(银柴胡、五味子、乌梅、炒防风、生甘草)伍用,以增强疗效,用者宜审。

炒防风——黑芥穗(见第20页)。

青皮炭——陈皮炭(橘皮炭)(见第82页)。

注:荨麻疹证情复杂,累及胃肠者甚伙,故青陈皮炒炭入药,其用意有三:一则去其辛散峻烈之性,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二则用其炭末解毒防腐;三则保护胃肠黏膜,促进水肿的吸收。

炒山栀——淡豆豉(见第2页)。

桑枝——桑寄生(见第182页)。

赤、白芍——柴胡、桂枝(见第11页)。

川黄柏——细辛、升麻(见第336页)。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47页)。

紫花地丁——蒲公英(见第337页)。

生、熟地黄——砂仁、细辛(见第48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石韦——萆薢(见第201页)。

赤芍——白芍(见第6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第三节 脱  发

徐某 男 34岁 病历号 54、1、468

两年前去广州出差,旋即发现头发脱落,日渐增多,头皮不痒不痛。返京后,经某医院检查,病因不明,施以理疗以及组织疗法,又注射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治疗3个多月未见效果。饮食、二便、睡眠均正常。

舌苔正常,六脉沉弱。

【辨证立法】

经云:“肾气实发长。”又《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由是肾气虚则发易脱。发为血之余,养血则发再生。补肾养血为治脱发常法。

【处方】

二诊:前方服10剂,甚平和,病无进退,拟用丸方缓图。

【处方】

共研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三诊:丸药服3个月,已见效,头发新生如胎发,柔弱不长,仍用丸方图治。

【处方】

【解读】

脱发一证,有早秃、斑秃、脂溢性脱发、症状性脱发种种。中医论之,有肾虚使然,有血虚之故,有血热所致,还有精神创伤等。本案原因不明,施师从治本之法入手,拟补肾养血,以丸剂缓图。

生地黄——熟地黄(见第48页)。

桑叶——黑芝麻(见第246页)。

女贞子——黑豆衣

女贞子养阴益精,清补肝肾,除虚热,乌须发,聪耳目;黑豆衣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皮,味甘性凉,清凉滋补,养血疏风,明目益精,解毒利尿。女贞子以滋补为主,黑豆衣以清凉为要。二药伍用,一清一补,滋补肝肾,凉血生发之功益彰。

何首乌——桑椹

何首乌(见第44页)。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发黑须;桑椹又叫桑果、桑实。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味酸,性微凉。入肝、肾经。能补肝益肾,滋液息风,黑发明目。养血祛风,润燥通便。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补益肝肾,养血润燥,乌须黑发、生发之力倍增。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瘤)

陈某 女 29岁 病历号 55、6、661

病已年余,初起未予注意,当时只发觉颈部逐渐粗大,有时心悸、烦躁。本年1月,感觉症状日益增多,脉搏速加(110~120/分钟),多食善饥,两目发胀,怕热多汗,头晕,多疑,疲乏无力,月经行期无定。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曾住院治疗45天,现求诊中医施治。

舌苔薄黄,六脉弦数,颈部显著肿大。

【辨证立法】

瘿瘤古人已详论之,多属情志郁结以致气血瘀滞,结而为瘿瘤,治法以软坚,平肝养心。

【处方】

另:三七3克,研粉2次服。

二诊:药服11剂,心跳好转,脉搏每分钟不越百至,汗出渐少,颈间舒适,已不堵闷。

【处方】

三诊:前方连服5剂,诸症更见好转,睡卧时脉搏恢复正常,起立,行动又稍增速,前方去龙眼肉,加黄菊花10克。

四诊:前方已服22剂,中间曾停药数次观察。停药时,脉搏增速,颈间堵胀,连服数剂,诸症即大见好转,拟用丸方缓图,以冀巩固。

【处方】

共研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案为弥漫性甲状腺肿的甲亢。症见甲状腺肿大,怕热多汗,心烦、心悸,多食善饥,疲乏无力。中医论之,是属“瘿瘤”。其治疗方法,施师习用昆布、海藻、海带之类药治之。此三味药含碘量甚丰,与现代医学用碘剂治单纯性甲状腺肿有相同之处,然中医尚需辨证,另加佐使之药以辅助。玄参和浙贝有软坚之力,患者脉搏过速加用远志、茯神、柏子仁等养心药。丸药连服两料,甲状腺显著缩小,症状消失。

海藻——昆布

海藻咸、寒,软坚、消痰、利水、泄热;昆布咸、寒,清热利水,软坚散结,破积消瘰。二药同为咸寒之品,参合为用,其功益彰,消痰破积、软坚散结、消瘰化瘤之力增强。

海藻、昆布伍用,名曰二海丸。出自《证治准绳》。治气瘿(多因气伤肺气,复被外邪所袭而成。瘤体软而不坚,皮色如常,无寒无热,喜怒时多增大或缩小)。

治疗肿瘤诸症用量宜大,可用到30~60克。

浙贝母——夏枯草

浙贝母又名浙贝、象贝、大贝。因产于浙江象山、新昌、宁波一带,故名浙贝、象贝。开泄宣肺,止咳化痰,清火散结;夏枯草泻肝胆火郁,以解毒明目,畅利气机以散郁结。二药伍用,清肝火、解毒热、散郁结、消瘰疬之力增强。用于治疗瘰疬(类似淋巴腺结核)、瘿瘤诸症。

浙贝母、夏枯草伍用是为治疗瘰疬(颈淋巴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而设。临证之际,常与海藻、昆布,生牡蛎、玄参合用。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生牡蛎——玄参(元参)

玄参苦寒,泻火解毒,清热凉血,甘寒养阴,生津润燥;牡蛎咸寒,软坚散结,制酸止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玄参以解毒为主,牡蛎以散结为要。二药参合,互相为用,滋阴凉血、泻火解毒、软坚散结、治瘰消肿之力益彰。用于治疗痰火凝结,瘰疬、瘿瘤、痰核诸症。

玄参、牡蛎伍用,出自《医学心悟》消瘰丸,以玄参、煅牡蛎、贝母各等份,炼蜜为丸,治疗瘰疬。施老经验,宜与夏枯草、浙贝母等药伍用,其效更著。

石决明——草决明(见第47页)。

注:龙眼肉又名桂圆肉。味甘气温。入心、脾经。有益心脾、补气血、安心神之功。甲亢之证属阴血亏损者甚宜。

第五节 疝

韦某 男 17岁 病历号 53、2、390

左阴囊肿大已8日,按之作痛,卧时可以回缩,站立行动则下坠增大。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腹股沟疝,本人不欲手术,求诊中医治疗。

舌苔正常,六脉沉弦。

【辨证立法】

疝气多属虚寒,盖寒主收引,引抽作痛,虚则气陷故下坠也。脉沉为里,弦则肝气不行,宜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8剂,左阴囊已不下坠,亦未作痛,希予丸方巩固,以防再发。

【处方】

早、晚各服补中益气丸10克;午服茴香橘核丸6克。白开水送服,连服10日。

【解读】

疝之为病,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证。多伴有气痛症状,故有疝气、小肠气、小肠气痛等病名。如突出于腹壁、腹股沟,或从腹腔下入阴囊的肠段。其发病机制,中医认为多与肝经有关,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施师告云:疝气病多见于老年人及幼儿,以其中气不足,气虚下坠,提固不利也。多因寒气引发,古人称之为寒疝,每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随症加减,疗效颇为满意。然须早治,若已年久,治愈较难。须手术者,切勿姑息,以免骤变。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米党参——炙黄芪(见第109页)。

川楝子——延胡索(见第305页)。

橘核——荔枝核(见第168页)。

醋青皮——陈广皮(陈皮、橘皮)(见第82页)。

第六节 多  汗

李某 男 69岁 病历号 52、12、453

7年前曾患夜间多汗,晨起床褥印有人形之湿迹,平素最易感冒,当时转战各地,亦未多加治疗。解放后在京任职,夜汗未现。4个月前,因感冒服阿司匹林,汗出甚多,此后每于晨间3、4点钟时即出汗如洗,醒后遍身冰冷,不敢再睡。两个月来不能安眠,精神疲倦,苦恼异常。饮食、二便如常。

舌苔薄白,舌胖有齿痕,六脉芤大,沉取无力。

【辨证立法】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今阳虚不能卫外,汗液易泄,遂成多汗,拟补气固表为治。

【处方】

二诊:前方服4剂,服至第2剂汗即减少,4剂则汗止,夜汗即除,睡亦通宵安然,精神焕发,希予常服方,以资巩固。

【处方】

另:龙骨、牡蛎各60克,五倍子、五味子各15克,研为细粉,擦身止汗。

【解读】

多汗一证,出自《内经》脉要精微论等篇,指无天热、运动、服药等引起出汗的正常因素而汗出异常者。多由机体功能低下,表虚固摄无能所致。施师以玉屏风散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其风寒之邪侵袭,伍用生龙牡、五味子、浮小麦收敛止汗,“汗为心之液”,多汗易于伤及心液,故以茯神、茯苓、薏苡仁养阴强心而治其本。

炙黄芪——炒防风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黄芪甘温补气固表扶正,防风辛散祛风解表驱邪。二药伍用,防风辛散温通,可载黄芪补气之功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疏散之力而不恋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散泄。二药参合,散中寓补,补中兼疏,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固表止汗之力益彰。用于治疗表虚自汗,四肢酸楚等症以及虚人易患的感冒诸症。

黄芪、防风伍用,选自《王旭高医书六种》玉屏风散。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黄芪、防风各等份,《医宗金鉴》谓之防风黄芪汤。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以防风以驱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

黄芪合防风能固卫疏表,所谓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二药合用,功在防御外邪入侵。古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思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期矣。”近人谓,黄芪含有“干扰素”,能增强人体抵抗力,防御外邪感染,此正前人所述的黄芪合防风之功效。

曾用玉屏风散治一妇人恶风,夏日常以巾裹首,身着夹衣,冬日重絮不敢见风,药十数剂而愈。也常用来治疗经常感冒的患者,以及患风疹块(荨麻疹)非发作时投之,用于扶正,减少发作,减轻症状,巩固疗效。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乌梅肉——五味子(见第227页)。

第七节 艾迪生(阿狄森)病

林某 男 40岁 病历号 54、5、121

病已经年,初起四肢乏力,头晕而痛,逐渐皮肤颜色变黑,而后口腔、舌尖、齿龈亦均发黑,腰酸腿软,心慌气短,睡眠多梦,食欲欠佳,饭后恶心,大便日行二三次,溏便,经沈阳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艾迪生病。

舌尖色黑,薄有苔,六脉沉弱无力。

【辨证立法】

肾者至阴也,其色为黑。《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肺主皮毛,皮毛生肾。”故肤色如墨,其病在肾。《普济方》载:“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呼吸少气,两耳若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冷。”治宜强腰肾,调气血法。

【处方】

二诊:服药6剂,自觉身体较前有气力,大便亦好转,每日1次软便,食欲增强。仍遵原法丸药图治。

【处方】

共研细末,淮山药600克打糊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三诊:丸药1料,3个月始服完。皮肤黑色减退,口腔、舌尖、齿龈均已不黑,精神体力大为好转,小便亦不深黄,腰酸腿软,心跳气短等症大减,再用丸剂,以冀愈可。

【处方】

共研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解读】

现代医学认为艾迪生病,为肾上腺皮质疾患。中医依据脉证断为肾之病也。以桂附八味丸和四物汤为主方,加紫河车、补骨脂、鹿角胶、五味子、沙苑子、杜仲、续断等强腰肾药,使其阴阳两补,气血和调。疑难重症,得此殊效,应用现代医学进一步研究其原理。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生地炭——熟地炭(见第48页)。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35页)。

苍术——白术(见第28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大熟地——砂仁(见第49页)。

川附片——上肉桂

附子大辛大热,气味俱厚,上益心脾阳气,下补命门真火,有卓绝的回阳救逆之功,为温补命门之主帅,温通十二经脉之要药;肉桂辛甘大热,入血分以温通经脉,功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温补肾阳之要药,鼓舞气血,以助气化,更能引火归元以摄元根之火。二药参合,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强心救逆之力倍增。用于治疗阳痿、早泄、不孕、以及寒湿痹痛、脘腹冷痛等症。

第八节 肠绦虫病

侯某 男 29岁 病历号 53、8、417

经常头晕沉重,心跳,气短,脘腹时痛,大便日行二三次。周身酸软无力,食欲尚好,但食后恶心。曾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无甚效果。日前经北京某医院检查,大便有绦虫卵。

舌苔薄黄,六脉细弦。

【辨证立法】

绦虫为患,吸夺人体营养,日久则脾胃孱弱,化血少源,气血逐渐亏损,遂现头晕、气短诸症,当先除虫,再复体功为治。

【处方】

另:雷丸面10克,分2次随药送服。

二诊:药服1剂,今晨腹绞痛,肠鸣漉漉,大便稀,并下一团虫体,用水洗涤,泡入玻璃瓶检查。据查为绦虫,头尾计长1.9米。嘱将前方留作备用,下月再检大便,如有虫卵仍取原方,今日另开丸方,恢复体力。

【处方】

每日早、晚各服人参健脾丸1丸,白开水送服,连服20日。

【解读】

肠绦虫病常见的有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两种。前者因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又称米猪肉)而感染;后者因吃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两种绦虫的成虫都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寿命可长达20~30年。猪肉绦虫的成虫全身长2~4米,牛肉绦虫的全身长2~8米。

花槟榔——南瓜子

南瓜子味甘,性温。入胃、大肠经。本品功专杀虫、驱虫,治疗绦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尤宜治疗绦虫,不论猪肉绦虫,还是牛肉绦虫,均有良效。其治疗机制,正如现代医药研究所知,南瓜子含有脂肪、脲酶、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等,对绦虫有麻痹作用,其作用主要在绦虫的中段和后段。

槟榔杀虫消积,下气通便,利水消种;南瓜子杀虫。据现代医学研究所知:二者又均可麻痹虫体,驱除绦虫。槟榔作用于绦虫的头和未成熟的节片,也就是绦虫的前后段;南瓜子作用于绦虫的中段和后段。故二药伍用,其效益彰,驱除绦虫甚效。用于治疗肠寄生虫(绦虫)病。

槟榔、南瓜子伍用,治疗绦虫最为有效。但中医并不单纯治虫,尚予调理肠胃为辅。虫被驱下,仍宜健脾调理,以恢复体力。

戎聚全报道:南瓜子和槟榔浓缩口服治疗牛肉绦虫50例,均排出有头节的完整活动虫体,随访4~6个月未见绦虫节片。具体用法:南瓜子80克,打碎去壳,水煎过滤浓缩至50毫升,上午1次口服;5~10分钟后,服槟榔80克浓缩口服液50毫升;30分钟后,再服30%硫酸镁100毫升。

炒吴萸——炒黄连(见第84页)。

注:芜荑又叫无夷,芜荑仁。苦辛,温。入脾、胃经。杀虫,消积。治虫积腹痛,小儿疳泻、冷痢,疥癣,恶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