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验案

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验案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2型糖尿病病史4个月。随访半年病情无反复。二诊时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各项化验检查较初诊时均下降明显,双足背肿痛消失,故减治疗痛风药物,针对患者痰热体质主用小陷胸汤,配成丸剂,丸药缓图,以收改善体 质之长效。2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无明显异常症状,现血压偏高、出汗多,乏力,舌质红苔黄,脉沉滑。身高180cm,体重82kg。随访1年,血糖控制良好。

第七章 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验案

导读要点:仝小林教授指出针对临床上最常见的糖尿病性失眠、便秘、情绪波动以及感染等血糖难控因素,查因要不忽于细、辨证要抓住主症,治法要灵活多样,使难控的血糖能够下降,降糖药物剂量和种类也可随之减少;仝小林教授运用经方小陷胸汤降糖效佳,在强调清热泻火化痰的同时,亦应注重消膏降脂化浊;仝小林教授善用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肠病变,如葛根芩连汤用于肠道湿热;左金丸用于呕吐吞酸;旋覆代赭汤、小半夏汤、苏叶黄连饮用于降逆止呕;补中益气汤用于糖尿病腹泻等;诸泻心汤用于寒热错杂的糖尿病性脾胃证候;枳术丸用于健脾消痞;黄芪建中汤用于治疗糖尿病性中焦虚寒胃痛;附子理中汤用于治疗糖尿病性中下焦虚寒所致呕吐、泄泻。

一、小陷胸汤治疗2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

(一)病案分析

1.小陷胸汤加减治疗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

阎某,男,52岁。2007年9月3日初诊。

患者2型糖尿病病史4个月。现病史:于2007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体检时发现血糖16mmol/L(静脉),开始口服药物阿卡波糖50mg,每日3次,血糖控制效果尚可;饮食控制欠佳,今日来我院求诊。刻下症:双足背肿痛,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双指尖有时麻木,夜尿次数3次,大便干,日1次。面红赤,舌质红苔厚微腐,舌下脉络增粗发黑,脉沉略滑数。既往史:痛风20年,反复发作。身高174cm,体重86.5kg,6年前为100kg。

【诊断】消渴。

【辨证】痰热互结。

【治法】清热化痰。

【处方】小陷胸汤合自拟痛风方加减。

【方药】瓜蒌仁30g,半夏30g,黄连30g,干姜6g,黄柏30g,苦参15g,威灵仙30g,秦皮30g,生大黄6g,水蛭粉6g(分冲),五谷虫30g,红曲9g,生山楂30g,土茯苓30g,萆30g,金樱子30g,怀山药30g,4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7年10月9日二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40剂,双足背肿痛消失。刻下症:乏力,睡眠正常,小便正常,大便质稀,大便频次2次/日。舌苔厚腻,舌底红,脉沉略滑。血压:130/70mmHg。为巩固疗效,改用丸剂,瓜蒌仁45g,清半夏15g,黄连45g,干姜9g,茯苓45g,五谷虫30g,红曲9g,生山楂30g。同仁堂配水丸,9g/日,3次口服,长期服用血糖稳定,身体状态良好。随访半年病情无反复。

二次就诊前后化验结果列表

【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伤脾,生湿生痰生浊,蕴而生热。痰(湿)热互结,痰热阻遏气机致腑气不通而便秘,湿热下注则双足肿痛。患者体胖,颜面红赤,舌质红苔厚微腐,舌下脉络增粗发黑,脉沉略滑数,考虑为痰热体质,加之20年反反复复发作的痛风现正为急性发作期,故给与小陷胸汤合自拟痛风方加减。小陷胸汤中黄连苦寒,解心下之热,同时苦以制甜;清半夏清化痰湿,降逆下气;瓜蒌仁清热化痰散结,且其延蔓似络,性寒凉而实下行,导心下脉络之结热从下而降也。抵挡汤中水蛭乃吮血之物,灵动迅速,活血通络之力尤强,大黄推陈出新,逐瘀下血,二者活血通络效佳。生山楂消膏解脂,红曲、五谷虫化浊降脂,是减肥调脂常用之品。秦皮、威灵仙二药现代药理学证实能降低血尿酸;黄柏、苦参、土茯苓、萆清热利湿功效强,伍用干姜,辛开苦降,制约诸苦寒药伤胃;金樱子、怀山药用之实为补肾以增驱邪之动力。二诊时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各项化验检查较初诊时均下降明显,双足背肿痛消失,故减治疗痛风药物,针对患者痰热体质主用小陷胸汤,配成丸剂,丸药缓图,以收改善体 质之长效。

2.小陷胸汤加减治疗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韩某,男,41岁,2007年7月23日初诊。

患者2型糖尿病病史2年。2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无明显异常症状,现血压偏高、出汗多,乏力,舌质红苔黄,脉沉滑。曾口服药物消渴丸、六味地黄丸,未服用西药降糖,未系统诊治。平素喜吃肥肉,每日饮酒5两,吸烟20支。家族史:母亲患糖尿病。身高167cm,体重91kg。

【诊断】消渴。

【辨证】痰热互结。

【治法】消膏转浊,辛开苦降。

【处方】小陷胸汤加减。

【方药】瓜蒌仁30g,清半夏9g,黄连30g,干姜6g,黄芩30g,红参6g(另煎),知母30g,炒酸枣仁45g,生山楂45g,红曲9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7年8月24日二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30剂后乏力明显好转,减轻90%。刻下症:眠差易醒,足心热,二便调。血压145/90mmHg。上方减红参,加钩藤30g(后下),夏枯草30g,地龙30g,怀牛膝3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上方15剂后,血压、血糖皆降至正常,嘱咐患者将二诊用药研成粉末,每次9g,每日3次冲服。随访至2008年12月,未有任何不适感。

治疗前后检查结果列表

【按】患者有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之疾,实为不良生活方式所致,其平素喜好饮酒吸烟,喜吃肥肉,长期膏粱厚味使中焦气机壅滞,膏脂痰浊堆积充溢则生肥胖,膏浊入血则见血脂增高,蓄积肝脏则成脂肪肝,痰浊郁则化热而成痰热互结之证。初诊药用黄连苦寒泻热,瓜蒌仁清化痰热;清半夏、干姜、黄芩、黄连辛开苦降,恢复中焦大气运转;红参、知母生津益阴;炒酸枣仁安神;生山楂、红曲消膏降脂化浊。二诊诸症未见明显变化,守方守法继续调治,加怀牛膝、地龙平肝降压。三诊时各项化验指标均有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降低,降糖调脂功效显著,乏力症状好转90%左右,故减红参,加钩藤、夏枯草加强降压力量。

3.小陷胸汤加减治疗1.5型糖尿病

杨某,男,35岁,2007年9月3日初诊。

患者1.5型糖尿病病史3年。现病史:于2年前出现乏力、消瘦、多饮多尿、酮症酸中毒,曾诊断为1.5型糖尿病,间断使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后因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多饮多尿、口干等症状加重,2007年6月3日再次用治疗药物胰岛素(诺和灵)30R:早30U,晚40U至今,空腹血糖1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mmol/L。刻下症:消瘦,口干多饮,纳差,眠差,不易入睡,心悸,多尿,手足麻木,大便正常。既往史:脂肪肝。家族史:其母亲、兄长有糖尿病。血压:120/75mmHg。身高180cm,体重82kg。舌质暗,舌边有齿痕,舌苔黄厚腐,脉弦滑偏数。

【诊断】消渴。

【辨证】痰热互结。

【治法】清热化痰,辛开苦降。

【处方】小陷胸汤加减。

【方药】瓜蒌仁30g,清半夏15g,黄连45g,干姜6g,黄芩30g,炒栀子30g,生山楂30g,红曲3g,五味子9g,茯苓30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7年10月15日二诊:患者口干减轻,心悸减轻。刻下症:多尿,夜尿次数3~4次,大便稀溏,日便2次,舌脉同前。处方:上方加天花粉30g,生牡蛎30g,炒酸枣仁30g,30剂。随访1年,血糖控制良好。

二次就诊前后化验结果列表

【按】患者为1.5型糖尿病,亦称成人迟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此病多有强烈的遗传倾向,大多有“禀赋不足”,易出现失眠、纳差等神经和胃肠系统的病症,因其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功能相对衰竭较快,故发病不久则见消瘦。辨证治疗首当治“热”,此病之关键为因热伤阴,因热耗气,气阴两伤而致消瘦、口干多饮,故“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热为致病之源,热源不清则伤阴伤气更甚,清热则为澄源之治。故以黄连、清半夏、瓜蒌仁清热化痰;干姜、炒栀子、黄芩清热除烦;五味子调肝;茯苓健脾;生山楂、红曲清脂。二诊时清热已明显见功效,故加炒酸枣仁安神、生牡蛎敛气阴、天花粉生津止渴使热清气阴得以回复。

4.小陷胸汤加减治疗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

张某,男,65岁,2007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于200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三多一少症状,于当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9.4~9.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3mmol/L,最高时可达18mmol/L,口服药物消渴丸、二甲双胍半年余后开始服用怡开、迪沙,血糖控制尚可。刻下症:口干多饮,口苦,四肢无力,多汗,急躁易怒,睡眠差,易醒,夜尿2次,大便正常,舌暗红,苔黄厚,脉弦滑。空腹指血血糖7.0mmol/L,餐后指血血糖8.7mmol/L。既往史高血压2年,用酒石酸美托洛尔25mg,2次/日,硝苯地平20mg,2次/日。血脂紊乱4~5年未服任何药物。

【诊断】消渴。

【辨证】痰热互结。

【治法】消膏转浊,辛开苦降。

【处方】小陷胸汤加减。

【方药】瓜蒌仁30g,清半夏9g,黄连30g,干姜6g,生山楂30g,红曲6g,怀牛膝30g,地龙30g,水煎服,7剂,日1剂,分2次口服。

2007年7月5日二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7剂,效果不明显,症状舌脉同前。在初诊方基础上加黄芩30g,知母30g,生大黄3g,炙水蛭6g。

2007年9月17日三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80剂,口干多饮,多汗,病情好转20%。症见:口干,双下肢乏力,动则气喘,运动后心慌,咳嗽无痰,阴囊瘙痒,性欲重度减退,视物模糊,耳鸣耳聋,饮食正常,眠醒后不易入睡,夜尿次数1~2次。血压:140/90mmHg。舌苔黄舌底红,脉滑数。2007年9月14日查空腹血糖7.2mmol/L。处方:初诊方加葛根30g,天花粉30g。

2007年11月1日四诊:患者间断服用上方30剂,双下肢乏力,气喘咳嗽,汗出眠差等症状皆减轻80%。现仍有耳鸣耳聋,性功能障碍,视物模糊。舌苔黄舌底红,脉滑数。血压:130/85mmHg。初诊方加葛根30g,天花粉30g,黄芩30g,知母30g,生大黄3g,炙水蛭6g。随访7个月,血糖稳定,身体状况良好。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常年不愈,病情较重。初诊以清热化痰,调脂降压为基本治疗大法:药用黄连、清半夏、全瓜蒌清热化痰;生山楂、红曲调脂;怀牛膝、地龙降压。二诊时考虑为效果不显药力不够,故增黄芩、知母降糖,生大黄、炙水蛭加大化瘀力度。三诊时患者服药80余剂病情好转20%左右,陈年痼疾稍有起色,故守法守方不变,因口干甚加葛根、天花粉,二药生津止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降糖功用亦显著。四诊时患者总计服药147剂,病情好转了80%左右,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皆明显下降,继续巩固治疗以获全效。

二次就诊前后化验结果列表

5.小陷胸汤加减治疗高血糖

曲某,男,52岁,2007年5月21日初诊。

患者患2型糖尿病15年,于15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始不规律口服药物格列喹酮(糖适平),血糖控制效果不好;3年前开始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早11U,晚13U,诺和灵N睡前6U;今日来我院求诊。刻下症:乏力,右足跟疼痛,偶有手足麻木,视物模糊,饮食正常,睡眠正常,小便泡沫多,大便干结,2~3日1次。舌红,苔黄厚,脉滑。既往史:高血压16年余,脑出血4年,糖尿病肾病Ⅲ期1年,未系统治疗。家族史:父亲为糖尿病患者。身高176cm,体重93kg。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视网膜动脉硬化Ⅰ期。腹部B超结果轻度脂肪肝,颈动脉B超结果颈动脉硬化。

【诊断】消渴。

【辨证】痰热结胸。

【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痰,消膏转浊。

【处方】小陷胸汤加减。

【方药】黄连30g,清半夏9g,全瓜蒌30g,炒栀子30g,干姜6g,水蛭粉6g(分冲),生大黄6g(单包),生山楂30g,黄芩30g,知母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7年5月28日二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7剂,乏力好转,右足跟疼痛,双手麻木,纳少,容易出汗,睡眠正常,大便质少,日便1次,舌脉同前。5月21日上方加生黄芪30g,茯苓30g,鸡血藤30g,首乌藤30g,继服7剂。

2007年6月4日三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7剂,右足跟疼痛好转,双手麻木好转,口干乏力,容易出汗,舌脉同前。5月21日方加黄芪30g,天花粉30g,7剂。

2007年6月11日四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7剂,乏力好转,容易出汗,大便时干时溏,舌脉同前。处方:5月21日方加葛根30g,7剂。

2007年6月18日五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7剂,足跟疼痛明显,右侧半身出汗,乏力轻度,食欲减退,无饥饿感,大便不干,2~3日1次。舌质淡红舌苔黄,脉沉细略滑。5月21日方加葛根30g,桑枝30g,7剂。

2007年7月2日六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7剂,足跟疼痛情况好转,右侧半身出汗好转30%,纳佳,大便稀溏,日便2次。舌淡红,苔薄黄,脉滑。5月21日方加葛根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浮小麦30g,7剂。此例随访至2008年12月,身体状况良好。

六次就诊前后化验结果列表

【按】此患者患糖尿病病史很长,并发症众多,症状错杂,仝小林教授每诊皆详查其症状变化,精心加减调治。初诊以清热泻火化痰,消膏调脂化瘀为基本治疗大法:药用黄连、清半夏、全瓜蒌、炒栀子、黄芩、知母清热泻火化痰,水蛭、生大黄、生山楂消膏调脂化瘀。二至六诊随症加减化裁,增黄芪、茯苓益气健脾;鸡血藤、首乌藤、葛根、桑枝活血通络止痛;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敛气止汗,以收全效。

(二)仝小林临证诊疗心得

小陷胸汤药仅黄连、半夏、瓜蒌三味,法度严谨,体现了清热化痰开结的治法。现代临床常被用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结核性腹膜炎,胸腔积液,急、慢性支气管炎等,仝小林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运用本方治疗2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亦能取得良效。

1.小陷胸汤体现辛开苦降治则

仝小林教授认为本方配伍充分体现了辛开苦降法的原则。辛开苦降法,是将辛温与苦寒两种截然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辛以开气散结、苦以降气泻火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辛温与苦寒同用,不仅可使中焦气机流畅,使邪有去路而不壅阻,而且可以解除苦寒药的不利作用。因苦借辛开,燥湿之中可使湿不得遏伏;寒借辛散,清热之中可使热不得内结。小陷胸汤中的半夏、黄连是辛开苦降的对药,黄连苦寒以泻热,半夏辛温以散结,瓜蒌寒润以涤垢。清 汪昂曰:“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津得热而炼痰,故化痰者必除热源;气壅滞而化热,故除热者必行其气。气行则郁解,气行则痰消。瓜蒌可开胸中大气,又借半夏、黄连辛开苦降之力,散痰热之互结。三者缺一则偏,缺黄连则苦寒降泄之力不足,缺半夏则化痰降逆止呕之力微,缺瓜蒌则清热利痰润下之力弱。三药合用,则痰热各自分消,而无结滞之患。

2.善用药对加减化裁

小陷胸汤药仅三味,针对痰热互结证患者具体、纷杂的症状,仝小林教授善用经方药对加减化裁。如血糖高者用方出自《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干姜降糖;下焦肾火引起的小便不利者用方出自《兰室秘藏》通关丸,黄柏、知母清泻肾火;舌苔厚腻,湿热甚者用方出自《丹溪心法》二妙散,黄柏、苍术清热燥湿;胃肠实热,无明显津伤者用方出自《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清泻胃肠实热;阳明经热盛,或温热病气分热盛,燥热已有津伤者用方出自《伤寒论》白虎汤,石膏、知母清泻气分大热;心火独亢失眠者用方出自《韩氏医通》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阴分不足失眠者用方出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养阴清热安眠;肠燥津枯所致便秘者用方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增液汤,玄参、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润肠;尿频者用方出自《洪氏经验集》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益肾固精缩小便;各种拘挛,疼痛者用方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四肢疼痛者,用方出自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乳香、没药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综上,糖尿病多因长期过食或嗜酒过度,致土壅木郁,日久化热,形成中满内热。饮食内积,易化生膏脂痰浊湿,膏脂痰浊湿又易与热胶结。膏脂痰浊等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故清热泻火化痰的同时,亦应注重消膏降脂化浊,从以上5则病案可见仝小林教授将之作为基本大法,用于所有痰热互结证患者的基础治疗,对病程长呈虚实错杂者,治疗尚需注重虚实并治。但无论病程长短,热势炽盛是糖尿病的共同特点,非重用苦寒不能直折火热,药量平和轻微,恐杯水车薪,无力阻截病势,待至症情平稳,才可减少药量或以丸剂缓而治之。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黄连15~30g,清半夏9~30g,全瓜蒌15~30g,炒栀子15~30g,干姜6~9g,黄芩30g,生山楂45g,怀牛膝15~30g,地龙15~30g等能获降血糖、降血压、降血尿酸、减肥、调血脂等佳效,药专力宏是重要原因。

二、糖尿病性胃肠病变

(一)病案分析

1.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症

白某,女,56岁,2008年1月24日初诊。

患者发现血糖升高10年,呕吐、胃痛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99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食,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始口服药物格列喹酮(糖适平),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刻下症:呕吐,胃痛,无食欲,呕吐物清水痰涎,嗳气频作,睡眠差,大便偏干,2~3日1次。头晕眼花,小便正常,精神不振。舌质淡紫,舌苔白,舌下脉络粗,脉沉细弦数。既往史:有消化道出血史、胆结石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血压:120/70mmHg。辅助检查:2008年1月7日,查血糖(空腹)9.6mmol/L。2007年12月5日;糖化血红蛋白测量6.1%。2007年12月4日:胆固醇:5.65mmol/L,低密度脂蛋白:3.65mmol/L。

【诊断】消渴、胃痛。

【辨证】虚寒胃痛。

【治法】调和营卫,降逆止呕。

【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方药】炙黄芪30g,桂枝30g,白芍30g,黑附片30g(先煎4小时),干姜片30g,炙甘草15g,煅赭石30g(包煎),旋覆花15g(包煎),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服14剂后,诸症已去,随访6个月无恙。

2.附子理中丸合抵挡汤加减治疗呕吐症

黄某,女,53岁,2008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发现血糖升高20年,呕吐10年,加重4年。现病史:患者于1988年于无锡市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1型糖尿病,遂用胰岛素治疗,2005年开始用胰岛素泵,血糖控制效果好。自199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呕吐物开始为胃内容物,后为咖啡色液体,自觉呕吐与血糖关系密切。2006年1月呕吐加重,此时呕吐与血糖无关,频繁呕吐,呕吐持续1年,食后即吐。2008年3月再次发作,持续6个月,呕吐严重未进任何食物,仅靠静脉营养维持。胰岛素泵用量:餐前10U,基础量38~40U。便干,2~3日1次。舌质暗,舌苔薄,舌下脉络瘀,脉沉。血压:114/76mmHg。身高159cm,体重50kg。

【诊断】消渴,呕吐。

【辨证】中焦虚寒。

【治法】温中健脾,活血通络。

【处方】附子理中丸合抵挡汤。

【方药】附子30g,干姜30g,炒白术30g,茯苓30g,红参30g,山药30g,生大黄30g,水蛭粉30g(分冲),黄连9g,桃仁15g,6剂研细末,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008年10月6日复诊:服药半个月后呕吐停止,至今未犯,舌脉同前。上方黄连加至30g,加紫苏梗9g,藿香梗9g,旋覆花30g,研细末,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随访6个月血糖控制良好,无不良症状。

3.左金丸加减治疗反酸症

赖某,男,56岁,2008年6月23日初诊。

患者呕吐、泛酸10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001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欲饮食,消瘦,嗜食甜食,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始口服药物消渴丸,降糖宁,六味地黄丸,阿卡波糖,格列齐特,空腹血糖7~12mmol/L,餐后血糖最高达17~18mmol/L,血糖控制效果不好;2007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胃脘部不适,胃脘痛,泛酸烧心,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及酸水。急查血糖17~18mmol/L,尿酮体(+),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其后症状反复发作,至今发作8次,3天前再次出现呕吐,至我院急诊治疗。

刻下症:胃脘部憋胀疼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严重时呕吐不断,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吃什么吐什么),时夹有血丝,无黄色胆汁;伴有咽部灼热疼痛;呕吐时前胸腹部多汗出,背部无汗,饮食差,口淡无味,至今3~4日未进食,畏生冷,睡眠尚可。大便3~4日未解,时怕冷,手足心发热,皮温正常,面部时有麻木;时有手足指趾及手掌、足背、小腿麻木。舌质紫暗,舌边有齿痕,积粉苔,舌底红,舌下脉络瘀滞,脉虚弦数。

2008年6月22日,检查腹部B超,结果:肝囊肿(多发),右肾囊肿,左肾结石。2008年5月13日,结肠镜检查结果:结肠未见异常,肠镜病理诊断结果:肠功能紊乱。2007年12月18日CT检查结果:肝多发小囊肿。2007年12月8日,胃镜检查结果: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既往史:萎缩性胃炎、肝囊肿(多发),胆囊息肉、右肾囊肿,左肾结石,前列腺增生。

【诊断】消渴,反酸。

【辨证】肝火犯胃。

【治法】疏肝清热,和胃制酸。

【处方】左金丸。

【方药】黄连15g,吴茱萸18g,紫苏叶15g,清半夏30g,干姜30g,煅瓦楞子30g,代赭石30g,红参6g(单煎兑入),酒大黄3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8年7月7日复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14剂效果明显,反酸好转。呕吐消失,体重增加1.5kg,胃烧灼感消失,口水减少。晨起易饥,饮食正常,睡眠正常,前胸、手足常发热出汗,偶有头晕,四肢酸痛发凉,四肢远端麻木,二便调,夜尿次数1~2次。舌质暗红,舌苔根部厚腻,舌下脉络正常,脉偏弦数。血压:90/60mmHg。2008年6月30日检查,空腹血糖(指血空腹)6.3mmol/L,餐后血糖(指血餐后)8.3mmol/L。

【治法】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方药】桂枝15g,白芍30g,鸡血藤30g,片姜黄30g,葛根45g,羌活30g,独活45g,炙甘草15g,继服14剂。

2008年8月25日复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30剂效果明显,病情好转。后半月未发作呕吐,胃痛消失。刻下症:四肢酸痛、乏力、麻木、肘膝关节以下发凉,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干,日便1次。多汗,恶风,无反酸,舌质暗,舌苔白厚腻,舌下脉络瘀滞,脉沉弦细数。血压:96/60mmHg。2008年8月25日检查,空腹血糖(指血空腹)5.4mmol/L,餐后血糖(指血餐后)8.3mmol/L。

【治法】温中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方药】炙黄芪30g,桂枝30g,鸡血藤30g,清半夏30g,干姜15g,黄连6g,吴茱萸18g,6剂研细末,每次9g,每日2~3次口服。患者服粉剂至今,反酸、恶心、胃痛消失,四肢酸痛、乏力、发凉好转一半。

4.小半夏汤加减治疗呕吐、纳呆症

傅某,女,48岁,2008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发现血糖升高13年,纳呆、呕吐3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995年发现血糖升高,一直使用降糖药维持。血糖控制效果尚可;2007年12月因外感持续1月余,期间出现纳呆、呕吐、身体疲乏。先后在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胃轻瘫,慢性萎缩性胃炎,改用治疗药物胰岛素泵22U/天。刻下症:多饮,呕吐,吞咽困难,体重下降1kg,行走困难,需家人搀扶。肢体颤抖,饮食差,每日进食1~3两。周身出汗,大便干,4~5天1次。舌质暗红,舌苔白黄厚如积粉,有黏液,舌底重度络瘀,脉弱。既往史:神经瘤术后3年。2008年3月17日检查,血糖(指血空腹)7.8mmol/L,血糖(指血餐后)10.3mmol/L。

【诊断】消渴,呕吐。

【辨证】中焦痞满。

【治法】寒热并治,降逆止呕。

【处方】小半夏汤加减。

【方药】半夏30g,生姜50g,紫苏叶6g,紫苏梗6g,生大黄6g(单包),红参15g(单煎兑入),枳实15g,炒白术30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8年4月17日复诊:呕吐明显改善,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吞咽困难好转,喜热饮,双下肢乏力减轻。刻下症:肢体颤抖,睡眠差,头皮疼痛,手足发凉,大便干羊粪状,4~5天1次。血压:117/75mmHg。舌质暗红,舌苔白厚,脉沉细弱。2008年4月16日检查,空腹血糖7.4mmol/L,餐后血糖11.3mmol/L。上方加肉苁蓉45g,锁阳30g,桂枝30g,鸡血藤30g,继服30剂,呕吐、便秘告愈。

5.黄连苏叶饮合枳术丸加减治疗恶心、呕吐症

闫某,女,56岁,2008年5月12日初诊。

患者发现血糖升高8年,恶心、呕吐5个月。现病史:患者于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口渴,乏力,于医院检查发现血糖17mmol/l,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始口服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血糖时轻时重,2006年7月症状反复,予诺和灵30R早26U,晚26U,血糖控制情况不详。2007年12月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纳差,2008年4月于协和医院检查后改用超长效胰岛素每晚10U。今日来我院求诊。刻下症:进食后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面色无华,口干,口苦,口渴,多饮,乏力,恶寒,视物模糊,大便不成形,2~3日1次,小便正常,睡眠正常。自春节至今一直住院治疗,5月6日至今未进食。舌质暗淡,舌苔白厚,舌下脉络瘀闭,脉沉细。既往史:眼底出血,8年未予治疗,高血压病3年,最高达180/90mmHg,口服药物控制。

【辅助检查】2008年5月13日,查血糖(空腹)11mmol/L,血糖(餐后2小时)10mmol/L,胆固醇:10.06mmol/L,三酰甘油:3.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1.82mmol/L,低密度脂蛋白:6.23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1.47mmol/L;消化科会诊结果:①食管裂孔功能障碍;②反流性食管炎;③糖尿病胃轻瘫。

【诊断】消渴、呕吐。

【辨证】中焦痞满。

【治法】益气健脾,降逆消滞。

【处方】黄连苏叶饮合枳术丸加减。

【方药】黄连30g,紫苏叶10g,枳壳15g,炒白术30g,清半夏30g,干姜15g,酒大黄6g,炙甘草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4~5次口服。

2008年5月19日复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7剂,前3剂每剂分4~5次服,恶心呕吐好转50%。刻下症:食后胃脘胀,呕吐,少量饮水或豆浆后即吐,吐后胃痛,活动后头晕,静息时缓解,大便干量少,一周内只昨晚行大便1次。舌苔白厚略腐,舌下脉络略滞,脉弱。2008年5月19日查血糖(空腹)6.3mmol/L。上方加黄芪30g,桂枝15g,白芍15g,继服3剂。恶心、呕吐消失,随访7个月无恙。

6.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便黏症

陈某,女,60岁,2007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于5年前因血压高,于房山医院住院,查餐后2小时血糖14.5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刻下症:大便质黏,排便困难,日便3次,痰色黄,咳痰易出,睡眠差,多梦,舌暗红,边有齿痕,苔干,舌下静脉瘀滞。近期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血糖控制良好。

【诊断】消渴、便黏。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调和肠胃。

【处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方药】葛根30g,黄连30g,黄芩30g,干姜6g,茯苓30g,清半夏9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7年5月25日复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14剂,大便黏消失,日1次,但略有排便困难。嘱咐将上方打成粉剂,每日3次口服,每次9g,服用1个月。随访1年血糖稳定,大便黏未再犯。

7.济川煎治疗便秘症

刘某,女,55岁。2008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大便3~4日一行,口服麻仁润肠丸等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后未经系统治疗便秘症状逐年加重。6年前因生气导致晕厥,至当地医院检查,血糖为13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易瑞宁)、马来酸罗格列酮片(文迪雅)等药物,血糖控制尚可。此后便秘症状加重,动辄大便一周方行1次。刻下症:大便干结,成球状便,排便困难,已4~5日未行,无烘热汗出、口干口苦,四肢不温,脚凉尤甚。舌质暗淡,苔微腐,脉沉细无力。既往史:高血压4年,现服硝苯地平,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

【诊断】消渴,便秘。

【辨证】阳虚便秘。

【治法】温阳润肠通便。

【处方】济川煎加减。

【方药】肉苁蓉45g,当归30g,怀牛膝30g,生何首乌30g,火麻仁30g,郁李仁30g,锁阳30g,生大黄6g(单包),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二诊:患者诉服上药后便秘、四肢不温好转,便每日1次,不服药则3~4日大便一行。现仍有便干,排便困难。舌质暗,苔白腐腻,脉沉弦。继用原方,加黄芪30g,改生大黄为10g,并加玄明粉9g(分冲),莱菔子15g,14剂。

三诊:患者诉服上药后大便一日1次,已无便秘症状,排便较前顺畅,大便成形,停药则便干,排便不畅,2~3日一行。现饮食可、眠安,未见明显不适。舌胖大,苔腐腻,舌底瘀,脉稍沉。予:黄芪45g,枳实15g,炒白术30g,当归30g,生何首乌30g,火麻仁30g,肉苁蓉60g,生大黄10g(单包),研细末,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服用1个月。随访至2009年1月,血糖稳定,便秘未发。

8.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腹泻症

李某,男,40岁,2008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发现血糖升高5年,呕吐、腹泻反复发作5年。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高,空腹血糖9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因饮酒过量出现呕吐,治疗后出现胃纳不佳,病情反复发作,今日来我院求诊。刻下症:进食后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呕吐时胃部疼痛难忍,严重时吐血,先吐后泻,进食后腹泻,反酸,腹胀不明显,腹部疼痛,疼痛时不喜按,胃中灼热,肠鸣,日便2~3次,饮食正常,小便尚可。舌下脉络瘀滞,脉虚细弦数,血压:120/80mmHg。身高172cm,体重60kg。

【诊断】消渴、腹泻、呕吐。

【辨证】中焦痞满。

【治法】寒热平调,健脾消滞。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清半夏30g,黄连30g,黄芩30g,干姜15g,炙甘草15g,瓦楞子30g(先煎),茯苓30g,紫苏梗6g,藿香梗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8年3月24日复诊:患者遵医嘱服上方6剂后,腹泻、呕吐病情明显好转,但因饮食不适昨日病情有反复。刻下症:呕吐,呕吐物略带红色,腹泻,面色无华,舌脉同前。

【治法】解表清里,健脾消滞。

【处方】葛根芩连汤合半夏泻心汤。

【方药】葛根60g,黄连45g,黄芩60g,炙甘草15g,清半夏30g,干姜30g,茯苓120g,继服7剂。患者药后腹泻、呕吐、腹胀消失。随访6个月无恙。

9.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肠鸣症

何某,男,38岁,2008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消化不良,肠鸣,腹泻1年,1年前出现肠鸣甚,矢气多,自觉饮食不消化,大便先干后稀,夹食物残渣。近期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刻下症:肠鸣甚,矢气少,胃惧凉,畏冷食,头晕胀,寐不实、多梦,白天尿频、量多,夜尿每晚1~2次,大便先干后稀,每日1~2次,有时2~3次,夹食物残渣。其脉偏沉,舌苔黄白相间、微腻。既往史:2004年胃镜查为胃窦炎伴糜烂。2006年因腰痛查尿常规发现,尿糖(+++),餐前血糖8mmol/L、餐后血糖16.8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阿卡波糖每次1片,每日3次,血糖控制可,1年后自行停药,现未服任何西药。

【诊断】消渴,肠鸣。

【辨证】中焦痞满。

【治法】和胃利水。

【处方】生姜泻心汤。

【方药】生姜30g,黄连9g,黄芩15g,党参30g,茯苓30g,焦楂曲各15g,炙甘草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9年1月3日二诊:患者诉腹泻、肠鸣好转、大便成形2次/日,夜尿每晚1~2次。现仍肠鸣,眠差、梦多,纳可,食后偶有腹胀,不能食生冷。舌苔白腻,脉偏沉。在原方基础上加吴茱萸15g,加炒酸枣仁30g,予14剂,患者服药后痊愈,未再复诊。

10.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腹泻症

韩某,女,50岁。2007年12月20日初诊。

患者3天前因“乏力、消瘦、腹泻”于我院就诊,查空腹血糖9.2mmol/L,未服降糖西药。现症:肠鸣腹泻反复发作日3~4次,倦怠乏力,体重减轻,胃脘胀痛、无恶心呕吐,口干,面色萎黄,纳可,眠差。舌淡,苔薄,脉弦。

【诊断】消渴、腹泻。

【辨证】脾胃虚弱,水湿内停,清浊相干。

【治法】补脾和胃,祛湿化浊。

【处方】甘草泻心汤。

【方药】炙甘草30g,半夏9g,黄连15g,黄芩30g,干姜12g,红参6g(单煎兑入),茯苓6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008年1月3日二诊,口干、乏力好转,肠鸣减轻,大便已成形,日1次,现胃仍胀痛,食欲较差,眠差,舌脉同前。效不更方,上方中黄连改为9g,加炒蒲黄15g,苦参9g,继服。

2008年1月28日三诊,患者空腹血糖5.8mmol/L,食欲好转,胃痛消失,偶有胃胀,乏力,气短,自觉惊悸,舌脉同前。于二诊方中加补中益气浓缩方(黄芪60g,炒白术15g,枳实30g)。随访3个月,患者身体良好。

(二)仝小林临证诊疗心得

上述病案可见仝小林教授喜用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肠病变,现将常用经典名方做一归纳。

1.附子理中汤

方中以附子温补脾肾,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干姜温胃散寒。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述“非附子不能挽救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能培中宫之土气”,人参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五味药配合得当,治疗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证悉可予之。尤须强调,方中甘草干姜合用、附子甘草合用体现《伤寒论》治疗阳虚诸证的大法。凡阳虚之证,不论卫表、脏腑、血脉皆可用,即辛甘合化,通中补阳,用辛温之药,升发阳气;用甘平之品,益气守胃。因阳虚之人,脏腑功能下降,痰、湿、瘀等病理代谢产物不易排除体外而易潴留,故易呈现出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虚中夹实的病理状态。治疗时若单纯的温补阳气,不利于化痰祛瘀。本方温中有散,补中有化,尤适用于中下焦虚寒所致呕吐泄泻者。

2.黄芪建中汤

方中用黄芪甘温益气;甘草、大枣、饴糖培补宗气以缓急,俾纳食增而气血充盈;生姜、桂枝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共奏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效。方中以甘、温药物为主,则气血为之生生不息,脏腑复得温煦和濡养,不仅能培补宗气、调和阴阳,而且对脾胃阳气虚衰者,能甘温扶阳、培补宗气,使“宗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常用于中焦虚寒胃痛,痛剧难忍,甚则痛如刀绞者,疗效满意。

3.旋覆代赭汤

仲景组方用药,重视气的升降平衡,方中用大剂量的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又配伍人参、甘草补中,体现了调脾胃气机、升降相应思想,多用于胃虚气逆,内有痰饮者,疗效满意。

4.小半夏汤

以半夏配伍生姜,治水饮上溢而呕吐者。方中半夏燥湿降逆,散结蠲饮;生姜降逆止呕,并兼制半夏猛悍之性。两药配伍,相辅相成,是一治疗饮邪在胃的有效方剂,并治疗“呕吐,谷不得下者”。另需指出半夏配伍干姜亦为止呕佳药。《金匮要略》云“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之。”此言中阳不足,寒饮内盛,胃气上逆呕吐之证。治用半夏配干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佐以浆水煮散顿服,取其甘酸调中之意。呕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用。

5.枳术丸

枳实配白术,李东垣指出:“以白术苦甘温,其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故先补脾胃之弱,过于枳实克化之药一倍。”枳实味苦寒,主治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二者相配,健脾消痞。对脾弱气滞,失于输转,水气痞结所见的心下坚,如盘如杯者,颇为有效。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力倡脾胃内伤学说,在枳术丸的基础上,强调“临病制之”“随时用药”,创立了橘皮枳术丸、曲桑枳术丸、半夏枳术丸、木香干姜枳术丸、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等系列论治食痞之方,扩大了枳术丸的应用范畴。广泛用于治疗内伤痞证。

6.诸泻心汤

因脾胃同聚中焦,脾喜燥,易寒易湿:胃喜湿,易热易燥,故脾胃为病以脾寒胃热夹杂多见。《伤寒论》以辛开苦降法开辟了治疗脾胃寒热错杂的法门。辛开苦降法即辛温发散之药配伍苦寒通降之品,苦辛相投,可调和脾胃,平其寒热。如诸泻心汤用干姜、半夏宣通脾阳,散寒化湿;黄连、黄芩等沉降胃火,泻热燥湿。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等方中取干姜之辛通,黄连之苦降,和胃泄热,调和脾胃寒热,恢复脾胃功能。上述诸方皆可灵活用于寒热错杂的脾胃病证。

7.补中益气汤

方中用黄芪、人参、甘草补其气,升麻、柴胡升其阳,以生血的当归和之,理湿的白术健之,疏气的陈皮调之。药味虽多,而目标明确,主次分清,配合严密。仝小林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别具一格,将黄芪、枳实、白术三味称为补中益气汤精简方。应用要点:同时重用黄芪、枳实,枳实破滞下行,黄芪升提温通,使气机先降后升,一降一升,升降有序,补气而不壅滞,降气而不伤正,合白术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使中焦得固,气机恢复正常运行,则诸症可痊愈。此法除用于糖尿病胃轻瘫,还常用于糖尿病腹泻、糖尿病频发低血糖等。

8.苏叶黄连饮

黄连味苦,清降上冲之胃火;紫苏叶味甘辛而气芳香,通降顺气,和胃降逆,二药相合适宜胃热呕吐者,加苏梗增强降逆之功,薛氏在《湿热病篇》中曰:“肺胃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必用川连以清湿热,苏叶以通肺胃。”可用于胃热气逆者,临证常紫苏叶、紫苏梗同用,增强降逆止呕之力。

9.左金丸

方中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能清泻肝胃之火,方中重用黄连作为君药,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黄连苦寒和吴茱萸辛热的用量比例关系决定其组成相似但功效迥异。以黄连为主配伍,主要用于去肝火,用治肝火盛之胁痛、呕吐吞酸诸症;以吴茱萸为主配伍,主要用于制酸;二药药量相近配伍,主要用于止泻。

10.葛根芩连汤

方中葛根辛凉,既可解肌表之邪,又能升阳止泻,黄芩、黄连苦寒,善清里热,利湿止痢,生甘草和胃安中,调和诸药。《伤寒论》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多用于糖尿病肠道湿热者,方中每一味药均能降糖,标本兼治,一举两得。

经方有药味少、配伍严谨、药力集中的特点。仝小林教授强调在合用经方时必须详察证候,透过表面现象,把握病机,抓住主症。临床要细审病机,从望神色形态入手,参合舌脉,但见一症便是,辨证准确,选方遣药,守方调理,则能收药到病除之效。

三、血糖难控因素的治疗

2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大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这已为多个国际糖尿病协作中心的观察所证实。然而,临床常遇到一些病人,虽药物剂量和种类不断调整,血糖仍然不能控制,除了常见的药物因素(如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等)、饮食因素(如饮食控制不严格或结构不合理等)、运动因素(如疾病等原因致运动量不足)以外,尚可找到一些严重干扰降糖的诱因,我们把这些诱因称之为“血糖难控因素”。一旦找到,给予恰当的针对性治疗及处理,血糖往往能够下降,降糖药物剂量和种类也可随之减少。在这一方面,中医药具有较大的优势。

(一)病案分析

1.调经降糖

患者女性,37岁,病历号:1004757。1999年9月24日初诊。

患者糖尿病史6年,曾住院检查,被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用美吡哒、阿卡波糖,平时血糖控制良好。但每逢经期前后,血糖明显升高,餐后血糖在经期前1~2天开始升高达10.0~17.8mmo1/L,持续5~6天。月经提前1周左右,量多,色紫红,有血块。面色隐红,口干唇燥,双目干涩,乳房胀痛,腰膝酸软,眼睑微肿。舌红,苔白,脉沉细。证属月经不调(阴虚肝旺、热郁胞络)。药用:生地黄18g,生地榆30g,牡丹皮12g,地骨皮30g,龙胆草9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乌梅9g,石榴皮15g,黄连3g,南沙参30g,天花粉30g。每次月经前4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1周,共服3个月经周期,降糖西药维持原量。此后观察4个月经周期,经期复常,经量、色、质均恢复正常,月经期前后血糖波动时间缩短至2~3天,血糖最高值未超过10mmol/L。

【按】糖尿病代谢异常,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直接影响卵巢的活动周期;糖尿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使神经营养障碍、微循环障碍、卵泡供血供氧不足、发育受阻而致月经不调。而月经不调又可反馈性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升高。该患者消渴日久,阴虚肝旺,热郁胞络,经期提前,量多、有血块,经用养阴清肝、凉血活血之剂,使月经调、血糖降。

2.安眠解郁降糖

患者女性,41岁,病历号:1027611。1999年10月28日入院。

患糖尿病8年。因其母患抑郁证,患者自幼精神抑郁、忧虑,患糖尿病以来,精神负担加重,急躁易怒,严重失眠,每日仅能睡3~4个小时,多梦易醒,口干,便干。平时服用格列本脲(优降糖)、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多年来空腹血糖一直波动在11.1~16.7mmol/L。入院时空腹血糖为12.1mmol/L,餐后血糖为15.6mmol/L,胰岛素释放试验正常。寻找原因,见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抑郁,经抑郁答卷测试,得分22分,属中度慢性抑郁。遂针对性做心理疏导工作,同时给予黄连阿胶汤加味以滋阴降火,镇心安神。经治3天,餐后血糖降至12.2mmol/L,1周后出院,餐后血糖降至8.3mmol/L,近半年来,血糖一直稳定在接近正常范围。

【按】Taptes认为糖尿病是大脑皮质、内脏相关性疾病。精神创伤、心理失衡都会使病情加重。Miller发现动物在紧张状态下,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抵抗胰岛素,使血糖增高。该患者有抑郁家族史,自幼精神抑郁,患糖尿病以来则抑郁加重,心理负担重,情绪急躁,严重失眠,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经过心理疏导,病人情绪转佳,主动配合治疗,用黄连阿胶汤加味,滋其肾水,降其心火,安其心神,遂使血糖得到理想控制。

3.通便降糖

患者女性,78岁,1999年5月28日初诊。

患糖尿病6年,平时服用格列吡嗪(美吡哒)、阿卡波糖等,血糖控制尚可。1998年起大便秘结,2~7天一行,伴口苦口干,胃脘灼热,食欲不振。舌红瘀癍,苔白厚,脉沉细。病人对便秘产生恐惧,常一天登厕数次,心情焦躁。此后血糖居高不下,空腹血糖11.1mmol/L,餐后达21.2mmol/L,加用胰岛素治疗,血糖仍在11.1~16.9mmol/L。中医辨证为肠燥便秘。给予黄连4.5g,生石膏30g,火麻仁60g,生大黄6g,玄明粉6g(冲服),生山楂15g,乌梅9g,天花粉30g,地骨皮30g,玄参15g,生地黄30g,加减治疗2周,降糖西药剂量不变。服药后,大便通畅,每日一行。空腹血糖降至5.6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8.3mmol/L左右。此后仍以原方加减调治近1年,血糖一直稳定,降糖西药亦随之减少。

【按】便秘是血糖难控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产生的原因可由高血糖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动力减弱;也可由于高血糖直接造成胃肠的病理损害,肠壁增厚、肠腔扩张、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严重便秘之病人,往往心理负担很重,甚至影响情绪、睡眠,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老年人胃肠动力障碍所导致的便秘,可引起心梗、暴盲,同时也影响磺脲类药物的吸收,使血药高峰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是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成因之一。该患者为老年女性,阴分不足,加之糖尿病阴伤肠燥,大便秘结,故用黄连、石膏清其胃热,大黄、玄明粉、火麻仁润肠通便,乌梅敛阴,玄参、生地黄滋阴,玄花粉、地骨皮协助降糖。

4.缩泉降糖

患者男性,69岁,病历号:918953。

患糖尿病30余年,糖尿病肾病Ⅲ期,合并冠心病、房颤。平时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尚可。1997年3月以来,夜尿次数明显增多,多达8~10次,严重影响睡眠,口干,乏力,餐后血糖升至14.95mmol/L。中医辨证给予益气养阴,固肾缩泉,兼以活血,药用:黄芪30g,太子参15g,天花粉30g,熟地黄15g,山茱萸9g,五味子6g,芡实15g,金樱子30g,桑螵蛸30g,丹参15g,桃仁9g。治疗半个月,胰岛素剂量不变,夜尿减少至1~2次,睡眠转佳,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9.95mmo1/L。

【按】糖尿病之夜尿多,在病史长的老年人尤为多见,其原因是由于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夜尿过多,可严重影响睡眠,精神倦怠,心情烦躁,而使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中医认为老年糖尿病夜尿增多,其核心病机是肾气衰弱,开阖失司,缩泉无能。本例老年男性,消渴日久,肾气衰弱,开多阖少,故夜尿过多。给予黄芪、太子参、天花粉益气养阴,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补肾敛阴,芡实、金樱子、桑螵蛸缩泉,兼以丹参、桃仁活血,而收缩泉降糖之效。

5.消痈降糖

患者男性,54岁,病历号:1025194。

患者糖尿病史5年,平时服用格列吡嗪(美吡哒)、阿卡波糖等,血糖控制平稳。1999年9月20日因“右下肢红肿热痛3天”收入我院。红肿处破溃流脓,口干多饮,便干,舌暗红,少津,苔白。空腹血糖升至20.5mmol/L。降糖西药不变,给予清热解毒消痈,滋阴通便之中药,药用:生石膏30g,知母9g,黄连6g,黄柏9g,败酱草30g,土茯苓30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30g,赤芍30g,牡丹皮15g,生地黄60g,玄参15g,南沙参30g,生大黄6g,枳实9g,木瓜9g加减治疗。同时请外科给予清创引流。经上方治疗十余天后,右下肢皮肤溃疡愈合,口干便秘消失,血糖降至7.7mmo1/L。

【按】糖尿病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加之高血糖状态,有利于微生物生长,易并发各种感染。感染时,全身代谢包括胰岛素代谢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胰岛素反调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皮质醇等增加,遂使血糖、血糖/胰岛素比值明显升高。

糖尿病并发丹毒,俗称“流火”,特点为病变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可伴全身发热等,为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皮下组织淋巴管及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中医认为本病为感染湿热邪毒,湿毒下注,稽留肌肉之间,热盛肉腐,邪毒炽盛,引发丹毒。本例丹毒发病3天,血糖骤升,给予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之药,配合清创引流,使丹毒治愈,血糖亦随之下降。

6.止痛降糖

患者女性,54岁,病历号:1017599。

糖尿病史10年。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优降糖)、阿卡波糖,餐后血糖控制在6.7~8.3mmo1/L。1998年7月患肩周炎,左上臂不能上抬,疼痛较剧,畏寒,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餐后血糖亦升高至15.0mmol/L左右。给予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药:制川草乌各6g,桂枝9g,羌活12g,片姜黄9g,当归12g,川芎9g,鸡血藤30g,制乳香没药各6g,水蛭9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针灸、火罐及推拿。经治1周,疼痛明显缓解,夜能安睡,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7.8mmol/L左右。

【按】糖尿病并发症可累及软组织和大关节,其中之一就是伴发肩关节周围炎。国外有报道,在800例糖尿病中,肩周炎发病率为10.8%;在肩周炎患者中,有7.3%的患者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之间肩周炎发病率分别为19%和3%,糖尿病与肩周炎的发病率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肩周炎导致疼痛,肢体活动不便,可影响病人情绪和睡眠,使血糖升高。此时的治疗,增加降糖药物往往效果不好,必须急则治标,从疼痛入手,多种方法配合治疗肩周炎,方能取得较好的降糖效果。

7.止带降糖

患者女性,70岁,病历号:905189。

糖尿病史10年,糖尿病肾病(氮质血症期)。平时服用格列喹酮(糖适平),血糖控制理想。1999年4月血糖升高,餐后2小时血糖升至11.1mmol/L,加用阿卡波糖仍效果不佳。经详审,得知病人近来黄带较多,臭味较大,伴阴痒,舌苔白厚而腻。给予清热利湿,健脾止带之药:黄柏9g,土茯苓30g,椿根白皮30g,生薏苡仁60g,芡实15g,茯苓30g,苍术9g,车前子30g,鸡冠花6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服14剂后,黄带消失,血糖亦降至正常。1999年秋,黄带又多,血糖又升,治疗如前法,血糖再度下降。

【按】黄带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阴道炎。中医认为黄带为脾虚肝郁,湿热下注,肾气不足,下元亏损,导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病。本例为老年女性、糖尿病病史较长,脾虚而湿热下注,故黄带阴痒。方中黄柏、土茯苓、椿根白皮、车前子清利湿热解毒,芡实、鸡冠花、生薏苡仁、茯苓、苍术健脾醒脾、渗湿利湿燥湿,白鲜皮、地肤子解毒止痒,遂收止带止痒降糖之效。

(二)仝小林临证诊疗心得

下面介绍在治疗血糖难控因素方面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1.查病因要不忽于细节

血糖难控因素,临床上最常见的有失眠、便秘、情绪波动以及感染等数种。

失眠患者因血糖居高、口渴饮水多,或病史长、年老的病人合并有肾功能减退,或老年男性伴前列腺肥大,常导致夜尿增多,严重影响睡眠。有的患者睡前喝咖啡、茶等饮料,不易入眠;有的因老年瘙痒症或糖尿病皮肤病变引起的瘙痒症导致失眠,有的患者因病情或医疗费用导致心理负担过重而产生忧虑、心烦引起失眠。总之,导致失眠的因素很多,须细心查找。此类患者往往失眠越重,血糖越高。

糖尿病病人由于糖尿病性胃(胃肠动力减弱),纤维素摄入过少,或服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或运动过少等原因而引起便秘。便秘不但使代谢发生障碍,毒素排出减少,而且常给病人带来严重的思想负担,使得便秘越来越重,血糖亦越来越高。

糖尿病病人极易产生情绪波动。有的为自己的病情转归担心,有的因医疗费用过重而忧虑,有的为家庭不和、亲友的冷落而心情焦躁。曾遇一病人,平时用胰岛素血糖控制良好,和妻子吵架当天,血糖就急剧升高,超过400mg/dl,胰岛素剂量加倍,仍然降不下来。

糖尿病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机会增加。而感染又常常成为血糖升高的诱因。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背上痈疖、牙龈脓肿、急性扁桃体炎等也会引起血糖波动。曾治一病人,全身各处小脓疖此起彼伏,餐后2小时血糖一直在200~250mg/dl范围内波动,用清热解毒中药消除脓疖后,血糖迅速下降至正常,且口服降糖药也大大减量。此外,妇女月经不调(尤其是痛经可引起血糖增高)、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引起的肢痛、糖尿病合并肩周炎、喝酒(尤其是白酒)、零食过多(尤其是吃花生、瓜子、腰果)、过劳等亦常为血糖居高不下的诱因。因此,寻找血糖难控因素时,必须不忽于细,必谨于微。有一老年女性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理想,自诉带下较多、色黄来诊,仝小林教授按“湿热下注”给予清热利湿止带治疗,意外地发现血糖也随之下降了。进一步追查病史发现她在1年内2次血糖较大波动期间均有带下量增多,治疗后血糖随带下消失而下降,是意外的收获。

2.辨证要抓住主症

对血糖难控因素的治疗,仝小林教授主要采取辨证论治。辨证时,一定要抓住主症,才能纲举目张,如治疗失眠,若伴有烦躁,即使舌红、苔少、尿黄、脉细数等症不甚,仍应按心肾不交论治,投以黄连阿胶汤加减,则效果理想;而失眠伴有恶梦、惊恐,则主以黄连温胆汤;若失眠伴胃脘胀,辗转反侧,则主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消导药。治疗便秘,若粪如羊屎,则润肠通便;若腹胀便干,则行气通便;若大便不干,大便时气喘汗出,则益气通便。再如治疗夜尿多,对老年肾小管功能减退出现小便失禁者,用白果缩泉汤(白果、桑螵蛸、金樱子、芡实、五味子、黄芪等)煎汤送服杞菊地黄丸;对前列腺肥大致小便不畅、尿流中断为主的夜尿多者则用矾倍缩泉汤(白矾、五倍子、益智仁、橘核、荔枝核、山楂核、沉香粉、琥珀粉、三七粉等)。再如治疗情绪波动,以抑郁为主者,重在疏肝,药用加味逍遥散;以焦躁为主者,重在敛肝,药用当归、白芍、乌梅、酸枣仁等;以面红目赤、头胀耳鸣为主者,重在镇肝、清肝、泻肝,宜选择镇肝息风汤、当归芦荟丸、龙胆泻肝汤等方加减治疗。

总之,治疗上要审证求因,抓住主症。有时舌症不符或脉症不符,要舍舌、舍脉从症。

3.治法要灵活多样

血糖难控因素多种多样,因此,除了辨证论治以外,治疗方法应灵活多样,以解决病人痛苦从而稳定血糖为目的。如对老年性瘙痒或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的瘙痒,常用鲜皮止痒汤外洗(白鲜皮30g,地肤子30g,黄柏30g,苦参30g,樟脑30g。煎汤取汁1000毫升,涂痒处),瘙痒症多于当天即明显减轻;对皮肤干燥脱屑,呈鱼鳞状发黑者,加服大黄蜇虫丸(1丸,2次/日);对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粗硬、皮肤粗糙、脱屑、瘙痒者,用紫苏叶、白矾、蜂蜡按3:2:6比例制成水丸口服(每次6g,1日2次),以软化血管。再如合并肩周炎,宜采用肩凝散(当归180g,川芎180g,白芍120g,羌活150g,桂枝150g,片姜黄120g,制成水丸,每次服9g,1日2次)配合针灸、火罐、按摩等治疗,疗效理想。末梢神经病变导致的肢痛采用肢痛宁(654-2注射液100mg,红花油100毫升,黄酒200毫升,混匀)外涂,用纱布蘸药汁用力搽擦痛处,以药物渗透皮肤为要。

总之,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注意到“血糖难控因素”的寻找,并予以恰当的中医辨证治疗,在降糖方面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