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胃下垂的治疗方案
胃下垂是指胃部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患者在站立位时,胃小弯的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胃的下缘到达盆腔内。此症多见于无张力型胃(鱼钩型胃),尤以瘦高型女性多发。胃下垂往往同时伴有肾、胆囊等其他脏器的下垂。胃下垂由于常引起胃排空障碍,因而容易伴发慢性胃炎。
产生原因是由于膈肌和其他悬吊胃的有关韧带力量不足,腹内压下降和腹肌松弛等。经产妇女、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以及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卧床少活动者,容易产生胃下垂。
中医将胃下垂归为“胃缓”,认为是由于长期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或劳倦过度,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而发病。益气、健脾、升陷是治疗本病的原则,中医辨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疗效。
王女士的胃下垂症状,要采取药物加按摩的治疗方法,同时配合食疗更能加快病情的好转。
(一)西医治疗胃下垂
1.西医药物治疗的原则
(1)加强腹肌锻炼:加强腹肌锻炼,增加腹肌张力,餐后仰卧休息,避免过久站立及过度劳累。
(2)加强营养:口服助消化药,如多酶片、酵母片、胃蛋白酶合剂等。
(3)治疗腹痛、腹胀:腹痛、腹胀等恶心、嗳气患者可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
2.用药时间的掌握 药物的用药时间和药效的发挥有着紧密地联系。在现代医学、生物学基础上诞生的新兴学科——时辰药理学便应运而生。目的就是在患者使用药物时,既让药物产生最大效力,减少用药量,又避免和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具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物钟”。在生物钟的控制协调下,人们的基础代谢、血糖水平和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和波动性。就药物而言,其药效与生物钟也有微妙的关系。
随着机体组织器官、激素水平等变化,胃肠道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而胃肠道的环境对药物的吸收及疗效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药物的性质、治疗目的及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都决定了不同药物有不同的时间要求。
药物的代谢都有一定的半衰期,只有掌握了药物的半衰期,才能及时用药,维持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治疗目的。半衰期长的药物,可能1天只需用1次药,而半衰期短的药物则应该1天内多次用药。
3.服药时的注意事项 医生还提醒王女士,由于不能理解或错误理解药物学原理,在服药时间上经常出现以下误区,建议她注意
(1)三餐服药:很多胃下垂患者都认为服药时间应该在餐后,但是有的药1日服2次,应每隔12小时1次,如果也在三餐后服药,肯定会导致白天血药浓度过高,夜间血药浓度不够,影响治疗。所以服用时间应该根据药物在机体的代谢时间,如一天服用2次的药物,早上8点服用第一次后,第二次就应该在晚上8点,间隔12小时左右,而不是在午餐以后。
(2)忘记服药:很多胃下垂患者因为工作、生活太忙、进餐时间不规律等出现忘记服药的情况。通常会因为早上的药没服用,就把早上的药和中午的药一次服下,以为这样不会影响药效。其实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每种药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如果不按时服药,或将两次的药一次服用,将不利于维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没服药的时候起不到药效,加量的时候,又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
(3)时断时续:还有胃下垂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漠不关心或者由于太忙,无暇顾及,经常是记得就用药,不记得就停药,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时高时低。如果达不到比较恒定的血药浓度,就无法控制疾病的发展,导致治疗失败,甚至使机体产生耐药性。
(4)根据治疗目的制订用药时间:胃肠病的药物针对性很强,一般应根据治疗目的选择合理的用药时间。如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制酸药宜饭后服用,缓泻药宜睡前服用等。
(5)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制订用药时间: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也是决定用药时间的重要因素。比如胃肠病患者在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时,应该在饭后服用,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兴奋作用的药物应该尽量避免晚上服用。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应该避免在白天工作时间服用,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二)中医治疗胃下垂
1.中医按摩疗法 王女士除了采取药物治疗以外,还进行了按摩疗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医院学会后,回家还让她的丈夫进行按摩,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1)自我按摩:①患者用中指点按百会穴,按至有酸胀感时轻揉数分钟,再以拇指点压合谷穴,双手交替按压,然后弹拨足三里穴、丰隆穴,揉三阴交穴。②患者仰卧位,用左手食指掌指关节按在中脘穴,用右手掌根重叠在左手食指掌指关节背面随着呼吸的节奏而向下按压,待有得气感觉后松指,此时患者感觉有温热感向下传递,随后可按揉腹部。③患者仰卧位,放松身体,然后用左手小鱼际托起下垂至骨盆的胃底部,向上轻轻托至右肋下,如此反复数次。
(2)腹部按摩:患者屈膝取仰卧位,医者坐在患者右侧,先用轻柔的推法、揉法,以拇指揉按其胸腹部的膻中穴、鸠尾穴、中脘穴,然后揉按腹部的脐周和气海穴、关元穴、天枢穴等约10分钟。再用右手小鱼际把下垂的胃部自下向上托住,左手用指振法和掌振法分别于中脘穴和上腹部振动。最后在腹部以逆时针方向按摩15分钟。
(3)背部按摩:选取胃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肝俞穴。医者先以拇指用推法按摩患者背部的两侧膀胱经,来回推按约5分钟,然后揉按上述穴位3分钟。接着患者改成坐位,再以插法,医者右手四指并拢,掌心向后上,指尖由左肩胛骨内下缘,向斜上方插入肩胛骨与肋骨间约2~4厘米,同时左手掌按住患者左肩部,两手呈合拢之势,持续1~2分钟,此时,患者的胃有上提之感,然后慢慢把右手收回。施插法2~3次后,再以左手运用同种插法施术于右肩胛内下缘。
2.中医拔罐疗法
(1)选取大椎穴、肝俞穴、脾俞穴、气海穴位为第1组,另取筋缩、胃俞穴、中脘穴为第2组,运用刺络加拔罐法,每次用1组,每日1次,两组交替。
(2)选取百会穴、大椎穴、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气海穴等,先用艾条灸百会穴5分钟,再用抽气罐法吸拔百会穴,然后对大椎穴、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气海穴施拔罐法。每次留罐15分钟,每2日做1次。
3.中医气功治疗 王女士的同事还建议她学习气功治疗胃下垂的知识,经过两组的学习,王女士也掌握了一点气功知识。
(1)仰卧式腹式呼吸功:①患者仰卧位,屈膝或平伸,全身放松,上肢放在身旁,右手掌放在小腹部,拇指正对肚脐。左手拇指放在右手拇指与食指之间,其余四指放在右手四指之上,盖住气海穴和关元穴,手指轻贴小腹部,可随小腹上下活动。头部自然正直,垫枕稍高于一般睡眠时的枕高,口唇微闭,舌轻抵上腭,两眼平视,保持心情舒畅。初练者可先采用曲膝姿势,这样容易感到小腹随呼吸而动,熟练后则采用平伸双腿的姿势。②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吸气时胸腔不要向上扩张,小腹部自然凸起,呼气时小腹自然凹回,呼吸过程中尽量做到自然,放松。③练功中排除杂念,意念集中在小腹部。当呼气将尽时,意想肚脐随呼气向命门穴靠贴。吸气时意想命门穴中的内气向两掌扩散。④练功完毕,呼吸慢慢恢复成自然呼吸,同时静守小腹部片刻。然后两手搓热,擦摩面部和头部,再活动一下腿脚(伸缩几下)。一般每次练1小时左右,每天3~5次。仰卧式腹式深呼吸能增加胃底活动范围,较坐式增大4~5厘米,而且能锻炼胃壁的弹性,对于松弛变形、伸缩功能下降的胃壁有一定的疗效。
(2)强胃功:此式配手势的上下导引,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加上意念活动,利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的生理特点,通过气功疗法,从而增强脾胃功能。具体动作如下:
松静站立,双手重叠,大拇指下方的鱼际穴放在肚脐上,手心劳宫穴正对丹田(气海穴),然后呼气。呼气时,舌尖从上牙龈移至下牙龈,发嘘音,同时双手轻按腹部,并屈膝下蹲,臀略后坐,下蹲至双膝略超过趾尖停止。嘘气后勿起,双手抬起,恢复舌抵上牙龈,并用鼻吸气,吸气后,从下蹲式起立,并进行自由呼吸。如此重复3遍,接着双手在丹田处变为双手拇指相对,手指向前,手掌沿丹田水平线八字形外开,至离胯半尺处停止。翻掌使两手心相对,向中心线内合,合到两掌指相接后停止。如此开合3次,并配合呼吸。
出左脚,脚跟着地,左脚逐渐落平。右手手心朝下,从体前升起至右耳上方10厘米处翻掌向上,呈虎爪状,意如摘物。同时左掌在左胯旁,亦呈虎爪,意如抓一坛口,两掌上下相分。右手向上,意似摘桃,只是意念向上摘取,并无形体动作。摘3次的同时,身体向右转,小腹随摘桃动作而内收,以达到活跃脾胃的作用,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右手翻掌向下,劳宫穴对着百会穴。左手翻掌向上,与右手掌心遥相对应,形成两掌相合之势。右手随之向下导引,离面部和身体近些,好似捋髯。右手至膻中穴时,身体向前移动,左手开始向上启动,手心朝下,从体前慢慢升起。右手至丹田时,体重完全移至前(右)脚。然后上左脚,左手上举呈摘物状,右手在右胯外呈抓坛状,三个动作如原先一样完成。配合两手一升一降的姿势及两脚一虚一实地慢慢行走,头腰随之左右自然转动。以每分钟行走2~3步的速度,行走20~30分钟即可收功。
练此法时,意念向上摘桃和手向下抓坛口时,要注意两臂的放松,要做到用意不用力。两脚跷步缓行要虚实分明,连绵不断,以调动足三阴和足三阳之经气。做本功时须微闭二目,因此要选平坦的练功场地,要防止惊扰。
(3)导引站桩功: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挺胸拔背,全身放松。两手心朝上,指尖相对放在脐上,随吸气两手上升至膻中,随呼气至脐下。如此反复,呼吸要求“静、松、缓、细”,不要故意憋气。吸气时意想两手托胃缓缓向上升,呼气时意守丹田。每日坚持练功,胃下垂可望康复。
4.中医贴敷疗法 药物贴敷疗法治疗胃下垂症状能够使药物迅速通过皮肤渗透,达到治疗的效果。胃病无论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可以选择药物进行贴敷,“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发作频率,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虽然贴敷疗法简、便、廉、验,但若选穴、药物选择运用不当,也会影响疗效,甚至带来不良后果,故也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使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活血逐瘀药时,应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2)过敏体质或有皮肤过敏史的患者应慎用贴敷疗法,如果选择应用,须严密观察,一旦有过敏迹象,要立即停用。
(3)凡用水、酒、鲜药汁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随用。使用大蒜、白芥子、斑蝥等发泡剂时,可用适量蜂蜜调敷,以缓和对皮肤的强烈刺激。
(4)有毒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敷药时间不宜过长,应有间隔期,以防产生毒副作用,久病体弱及有严重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患者尤应注意这一点。
(5)颜面、五官部位、大血管处和肌腱处应禁敷或慎敷。妇女妊娠期间腰骶部、小腹部及一些可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禁用。
(6)敷药时要注意药物的软硬、干湿度,并及时更换,以防影响疗效,刺激皮肤。在第二次敷药前,可用消毒干棉球蘸各种植物油或液状石蜡揩去第一次所涂敷的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水擦洗。
(7)儿童皮肤娇嫩,药物透入较容易,故贴敷后要注意护理。防止儿童搔抓,且贴敷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8)贴敷时尽量避免一穴重复贴10次以上,对于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应辨证选择两组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治疗时应间断用药,疗程不宜过长,贴敷不宜过久。
(9)贴敷后一般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和游泳等体育活动,饮食上也要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