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生活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科学生活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恶性肿瘤等。世界卫生组织的危险因素监测报告表明,高血压、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肥胖、高胆固醇和糖尿病是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8个主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虽无症状但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与早发心血管疾病或具有高危风险的患者密切相关的人群。

第6章 科学生活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一、科学生活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1.何谓生活方式病?

生活方式病是指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各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恶性肿瘤等。

2.生活方式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如何?

(1)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证实,人类的健康寿命40%取决于遗传和环境条件(其中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而60%取决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2)目前,我国因生活方式病而死亡的患者比例达67%。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为例:在北京,每20min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有1/3的成年人患上了“生活方式病”。在上海,约85%的白领族有不同程度的生活方式病。在广州,市民中的“生活方式病”也日益增多。有60%~80%的成年人的活动量不足。

(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报告,全世界每年约有1750万人死于以冠心病和脑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居死因的首位。在我国,冠心病和脑卒中同样是居于首位的致死和致残原因。据估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人,现患脑卒中患者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患者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患者200万人;现患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达250万~300万人。200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 6亿人,血脂异常患者1. 6亿人,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人,体重超重2亿人,肥胖6000万人,吸烟3. 5亿人。

3.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病?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心脑血管疾病为生活方式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是人类生活行为因素,如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心理应激、睡眠障碍、过度的性生活等。

4.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的危险因素监测报告表明,高血压、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肥胖、高胆固醇和糖尿病是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8个主要危险因素。不同于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上述8个危险因素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属于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危险因素。

5.哪些人群属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高危人群?

主要包括虽无症状但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与早发心血管疾病或具有高危风险的患者密切相关的人群。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1)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知识分子等。这类人群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度高,易造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脑卒中和冠心病。

(2)烟酒过度、生活无规律者,较易造成神经内分泌失调、血管痉挛、血流不畅,往往过早患心脑血管疾病。

(3)肥胖及饮食不科学者,往往营养过剩,导致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

(4)40岁以上亚健康者,尤其是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记忆力衰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的中老年人群。

除此之外,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青少年更具有影响力,偏爱快餐食品、长时间上网、以车代步等不良生活方式已使现在的年轻人在运动量远远不够的同时,脂肪大量堆积,超重、肥胖的发生率逐年攀升,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积聚。因此,改变现有的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政策,将预防的重点前移至青少年,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6.何谓健康的“四大基石”?何谓健康的生活方式?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明确提出: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已足以预防大多数疾病,人们对其优劣利弊也有能力鉴定。但有四项因素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基石就构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早在1972年就有人提出了以下7项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几十年的验证这样做可以减少生活方式病的发生率,并且可以延长寿命。

(1)维持标准体重;

(2)每天吃早餐;

(3)两餐之间不加餐;

(4)避免过度饮酒;

(5)不吸烟;

(6)定期做一次剧烈运动;

(7)保证睡眠时间。

7.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1)经常不吃早餐;

(2)经常吃薯片等膨化食品;

(3)喜欢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

(4)爱吃烧烤、油炸食品;

(5)饭后吃水果;

(6)吸烟或酗酒;

(7)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h以上;

(8)老是待在室内,即使是周末也很少出去,缺乏锻炼,肢体活动少。

8.健康人群应具有哪些基线特征?

不吸烟、适量的体力活动(每日至少30min中等量的活动,每周活动5~7d)、无超重或肥胖、健康的饮食、血压<140/90mm Hg、总胆固醇(CH)<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mmol/L、空腹血糖<6mmol/L。

9.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带来哪些益处?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40岁左右人的健康程度和20岁左右生活方式不良的年轻人的健康状况几乎一样。

国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55%,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50%,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75%,肿瘤的发病率降低3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10.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使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和癌症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而且45岁以后的病死率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高出数倍。以下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每天吃的食品过咸导致患高血压疾病的概率比正常人高4~5倍以上。

(2)每吸一支烟,减寿5min,终身吸烟减寿18年。

(3)每天吸烟,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不吸烟者增加4~5倍。

(4)心理素质较差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心理素质好的人高2倍。

二、合理膳食

11.一般人群应遵循的膳食指南包括哪十大方面?

应遵循的膳食指南包括: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常吃适量的鱼、禽、蛋或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⑧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12.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的老年人还应注意哪些方面?

食物要粗细搭配、松软、易消化吸收;合理安排饮食,提高生活质量;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多做户外活动,维持健康体重。

13.美国心脏学会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新饮食指南中提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在饮食上具体有哪些要求?

(1)目标为:①食用完全健康的饮食;②积极参与体力活动;③保持标准体重(BMI为18. 5~24. 9kg/m2,中国人应<24kg/m2);④血压正常(120/80mm Hg);⑤合适的血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100mg/dl,高密度脂蛋白女性>50mg/dl,男性>40mg/dl,甘油三酯<150mg/dl);⑥血糖正常(空腹血糖≤100mg/dl);⑦戒除烟草(包括主动和被动吸烟)。

(2)饮食上的具体要求:①均衡总热量摄入和规律运动;②每天运动30min以上以保持健康的体重,运动60min以上以达到减肥的目的;③多吃蔬菜及不太甜的水果,尤其是深色蔬菜;④选用全麦、高纤维食物;⑤至少每周吃两次鱼,特别是富含鱼油的深海鱼;⑥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占每日总热卡量<7%,反式脂肪<1%,胆固醇每日<300mg);⑦尽可能减少加糖的食品和饮料的摄入;⑧选用和制备低盐或无盐食物;⑨如饮酒,必须控制总量;⑩选用脱脂、1%脂肪和低脂乳制品;离家外出吃饭时也应照此办理。

14.可维护心脑健康的10大功效食品是哪些?

由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心血管内科专家陈灏珠院士、北京安贞医院教授洪昭光、国内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胡大一等125位营养学、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中医学等多学科的知名专家携手完成的“推荐维护心脑健康的10大功效食品”专项调查,评出了“维护心脑健康的10大功效食品”,它们是:真菌类中的“蘑菇”、粮谷类中的“燕麦”(又名“莜麦”)、水产品中的“海鱼”、百合科中的“洋葱”、豆类植物中的“黄豆”、食用油类中的“橄榄油(茶油)”、酒类饮料中的“葡萄酒”、蔬菜类中的“番茄”、山货食品中的“山楂”、蔬菜类中的“胡萝卜”。

三、适量运动

15.何谓适量运动?

一般而言,运动后不过于疲劳,休息一晚能恢复正常,则为适量运动。用一个常用的公式计算,是运动后心率+年龄= 170较为合适。比如,一位60岁的老年人,运动后的心率不超过110/min。另外,需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主要是指有氧运动,如快速步行、慢跑、游泳等。

16.何谓有氧运动的“1、3、5、7”原则?

“1”指每天至少运动1次;“3”指每次运动不少于30min;“5”指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7”指运动后的适宜心率为:(170-年龄)。

17.常见的运动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运动类型主要有三大类:有氧运动(运动时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慢跑)、力量运动(以无氧代谢为主的抗阻运动,如举重)及屈伸和伸展运动(以准备和放松运动为主的柔韧性运动,如肩关节、膝关节等的屈伸运动)。

18.何谓最大心率和目标心率?如何简单快速地评估运动强度?

最大心率= 220-年龄,目标心率相当于70%~85%的最大心率。运动强度可用运动时的心率与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来表示。40%~60%为低强度,60%~70%为中强度,71%~85%为高强度,大于85%为极高强度。一般人群的适宜运动强度范围可用目标心率来衡量。

19.美国运动医学学院和美国心脏学会对18~65岁成年人的身体活动量作何推荐?

(1)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0min/d,5天/周;或高强度有氧运动≥20min/d,3天/周;或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0min/d,2天/周+高强度有氧运动20min/d,2天/周。

(2)运动时间可以累计,但每次至少10min。

(3)肌力训练频率为2天/周。

(4)老年人运动以平衡和柔韧性锻炼为主。

20.如何根据不同的有氧运动强度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1)低强度:每天持续步行不超过4000步,5~10min,5~7天/周;每天伸展运动10min,5~7天/周;抗阻运动/肌力训练1~2种/天,1~2天/周。

(2)中等强度:每天持续步行4000~8000步,10~20min,5~7天/周;每天伸展运动10~20min,5~7天/周;抗阻运动/肌力训练2~3种/天,2~3天/周。

(3)大强度:每天持续步行8000步以上,20~30min,5~7天/周;每天伸展运动20min,5~7天/周;抗阻运动/肌力训练4~5种/天,2~3天/周。

四、戒烟限酒

21.戒烟限酒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所谓“戒烟限酒”是指戒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应绝对戒掉;对于酒而言,由于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酒”对于健康来说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过去“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口号改为“酒,越少越好”。对饮酒者应适量,按照“二低”要求,即低浓度(不高于38度)、低量(一天不超过葡萄酒100ml、啤酒350ml、白酒25ml),最好不饮白酒,而饮葡萄酒(干红、干白为佳)。

22.为什么要做到绝对戒烟?

烟草烟雾含有4000余种化学物质,包括几十种致癌物以及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吸烟损害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可引发癌症、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白内障、性功能勃起障碍、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增加6~13倍,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倍,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增加12~13倍。烟草烟雾不仅损害吸烟者的健康,也威胁着暴露于二手烟环境的非吸烟者;被动吸烟导致患肺癌的风险升高约20%,患冠心病的风险升高约30%。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10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12%。吸烟导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戒烟的人,不论吸烟多久,都应该戒烟。戒烟越早越好,任何时候戒烟对身体都有好处,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生活质量。35岁以前戒烟,因吸烟引起心脏病的机会可降低90%,59岁以前戒烟,在15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仅为继续吸烟者的一半,即使年过60岁戒烟,其肺癌病死率仍大大低于继续吸烟者。

23.过量饮酒有何危害?一般成年人应如何把握饮酒的“度”?

高浓度白酒基本上是纯能量食物,含其他营养素很少。经常过量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量减少,从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缺乏、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脂肪肝等,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和酒精性心肌病。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并可导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因此,应该严禁酗酒,尽可能饮用低度酒,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不超过15g。孕妇和儿童、青少年不应饮酒。

24.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饮酒的总原则是什么?

总原则为:①目前的研究结论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适度饮酒有益健康,但考虑到过量饮酒导致的相关疾病和公共健康问题,仍然不提倡饮酒;②不能把饮酒作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手段;③有饮酒习惯的患者经医学评估利大于弊可适量饮酒,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以饮用红酒为佳;④没有饮酒习惯的患者最好不要饮酒。

五、充足睡眠

25.睡眠不足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1)睡眠不足可导致血压升高。睡眠不足可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导致血压升高。2006年美国医学研究所的一份报道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症状越严重,血压升高的现象就越明显。

(2)睡眠不足更有可能患抑郁症。成年人长期睡眠不足更有可能会出现精神压力、抑郁和酗酒现象。青少年也存在这种情况,对高中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他们存在上述现象的概率与成年人类似。中学生出现抑郁的概率更高。

(3)睡眠不足可导致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降低。200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h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是睡眠充足人的2. 5倍;而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6h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是睡眠充足人的1. 7倍。

(4)睡眠不足可导致肥胖。据报道,每晚睡眠时间低于7h的部分人,深睡眠时间会更短,更容易发胖。这可能与睡眠不足时,可抑制食欲的瘦素水平降低,而促进食欲的生长素水平上升有关。

(5)睡眠不足可引发心脏病风险。200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与睡眠时间更多的女性相比,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h的女性更有可能出现心脏病发作的概率是45%。

(6)睡眠不足可导致死亡。据《睡眠和普通精神病学文献》杂志上发表的三项大规模研究显示,不考虑死亡原因,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h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睡眠充足的人约高15%。

26.如何改善睡眠质量,保证充足睡眠?

①生活有规律,避免不良生活方式;②保持每天30min以上的适量运动有助于睡眠;③改善睡眠条件(如光线、温度、湿度、空气、寝具、睡姿等);④睡觉时不思考问题,失眠患者可采取数数的方法来催眠;⑤睡前1h喝杯牛奶,泡脚或洗热水澡;⑥一般成人每天要保证7~8h睡眠。

六、心理平衡

27.心理平衡指的是什么?

简单而言,心理平衡就是指健康的心理,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正视自己、善待他人、乐于助人、爱好广泛、适应社会、降低欲望、目标适度、善于化解等。心理平衡的重要性超过前三大基石的总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尤为重要。

28.心理失衡有哪些主要表现?会带来哪些危害?

(1)抑郁症:有资料表明,抑郁症是造成全球精神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年满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 3%的速度迅速增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全世界大约有1. 5亿人困扰于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还有报道称,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在我国,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固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抑郁症患者呈与日俱增之势。

(2)灰色心理:美国社会医学专家经过调查发现,许多人到中年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闷不乐、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之为“灰色心理”。中年人为什么会患灰色心理疾病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年人在生理上已由旺盛期进入缓慢衰退期,并开始感受到与现代生活、工作的快节奏脱节,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之下,心理开始出现偏差。

(3)情绪饥饿:一般说来,情绪饥饿与人的生活富足与否有很大关系。清贫者由于整日为油盐柴米操劳,思想有所寄托;而生活富足、闲散舒适、无所追求的人,由于长期无所事事,精神毫无寄托,由于不思进取,活力日减,情感麻木,久之心情抑郁、疾病缠身。

(4)信息膨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之快,更换之勤,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这些滚滚而来、五花八门的信息面前,有的人惊惶失措,有的人提心吊胆,不知道是该迎合还是该回避,以致产生心理不适应现象。如果对现代信息的接受,超过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就容易造成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平衡失调,发生现代信息膨胀综合征。

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紧张愤怒和敌意等不良情绪使人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而且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加速人体衰老过程。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认为,心理压抑是20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29.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的心理平衡的10大要诀有哪些?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避免与人为敌。

(4)暂离困境。在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非原则问题时,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学会找人倾诉。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8)助人为乐。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9)积极娱乐。生活中适当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新的知识和乐趣。

(10)知足常乐。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极大的快乐。

30.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

①正确认识所患的疾病,既不掉以轻心,又不过于忧虑,在病情发作时,不紧张惊慌,保持平和心态;②矫正A型性格(主要有针对“匆忙症”和“好胜心过强”的训练);③采用松弛疗法、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动静结合,劳逸适度;④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⑤结交好朋友和好邻居,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

七、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31.何谓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基本措施是什么?

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什么叫治未病呢?这就是一级预防,即在未发病时去防病,对多重危险因素在源头进行综合控制。

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就是“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即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正常体重、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2.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循证医学证据有哪些?

(1)洛杉矶退伍军人研究:始于1959年,入选846名平均年龄66岁的男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双盲分组,干预组424名限制脂肪摄入,胆固醇摄入量为对照组的一半,且2/3的动物脂肪均由不饱和脂肪酸代替。对照组422名不改变日常膳食。随访8. 5年,结果显示干预组血清TC平均下降13%,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31. 3%与 31. 4%(均<0. 05)。

(2)奥斯陆一级预防研究:始于1973年,入选1232名年龄40~49岁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冠心病者,平均血清TC 8. 5mmol/L。干预组604名,通过减少其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5年后干预组平均血清TC较对照组下降13%,TG下降20%~25%,HDL-C升高15. 1%。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较628名未干预组降低43. 6%(<0. 05)。心血管病死率降低46. 7%,总病死率减少33. 3%。

(3)多危险因素干预研究:研究对象为具有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三项危险因素的美国35~57岁的男性12866例,分为两组。干预组限制膳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并劝其改变生活方式。随访第6年时血清TC平均下降12. 1mg/dl,舒张压下降10. 5mm Hg,吸烟量减少50%。结合吸烟与高血压两项危险因素变化的分析,冠心病死亡危险较不干预组降低49%。

(4)欧洲协作研究:研究入选了比利时、意大利、波兰与美国的60881例40~59岁的男性,分为两组。试验组采取低胆固醇饮食,减少吸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及减肥。观察6年后,该组冠心病发生率及总病死率较对照组分别减少10. 2%和5. 3%,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分别减少6. 9%和14. 8%。

33.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如何?

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血栓素A 2的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也是目前唯一有明确证据并被指南强烈推荐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对于40岁以上,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或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易患因素者来说,除应积极治疗这些易患因素外,可每日服阿司匹林75mg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ACC 2009科学年会前夕,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公布了关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最新推荐,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和各种人群的患者正确应用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血管相关疾病。其精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已知冠心病或脑卒中的男性和女性人群,阿司匹林规则服用,男性心肌梗死风险降低32%,而女性脑卒中降低17%。

(2)胃肠道出血的估计发生率,男性45~59岁组为8/1000,60~69岁组为24/1000,70~79岁组为36/1000;而女性则分别为4/1000、12/1000、18/1000。即使没有使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或不存在其他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的因素,胃肠道出血风险也是存在的。

(3)年龄在45~79岁的男性,当降低心肌梗死的潜在益处超过增加胃肠道出血的潜在危害时,鼓励服用阿司匹林(A级推荐)。

(4)如果男性45~59岁组10年心血管风险≥4%、60~69岁组≥9%以及70~79岁组≥12%,阿司匹林降低心肌梗死的价值将超过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5)年龄在55~79岁的女性,当降低脑卒中的潜在益处超过增加胃肠道出血的潜在危害时,鼓励服用阿司匹林(A级推荐)。

(6)如果女性55~59岁组10年心血管风险≥3%,60~69岁组≥8%以及70~79岁组≥11%,阿司匹林降低脑卒中的价值将超过出血的风险。

(7)阿司匹林最佳剂量尚未明确,但小剂量75mg/d似乎与更高剂量一样有效,而后者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34.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以下主题:①什么是心脑血管病,包括哪几种主要类型;②形成脑血管病的基本原因是什么;③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哪些,有何危害;④心脑血管病有哪些早期症状;⑤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⑥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及其重要性。

(2)在教育人们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活动中,下列各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①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应酬者、工作高度精神紧张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②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③克服不良习惯。

35.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可采取哪些形式?

(1)医院健康教育:包括在候诊大厅、门诊和病房举办一些经常性的健康知识讲座。这种形式是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讲授,效果最佳。有条件的医院可在候诊大厅摆放一些科普录像片,或在门诊发放一些科普宣传材料。

(2)社区健康教育: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教育等内容融为一体,全科医生有责任对社区居民提供预防疾病和保健服务。所以应该逐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筛查高危个体、开展经常性的管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3)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健康教育: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医学网站都是可利用的宣传教育媒体,上述媒体面向各个层次的人群,教育的覆盖人口数量会大大增加。

36.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是哪一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议书的内容有哪些?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共同发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将每年的9月1日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并向全国人民提倡。

(1)追求健康,学习健康,管理健康,把投资健康作为最大回报,将“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作为行动准则。

(2)树立健康新形象。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公共场所不喧哗,保持公共秩序,礼貌谦让,塑造健康、向上的国民形象。

(3)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规律用餐,保持营养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4)少静多动,适度量力,不拘形式,贵在坚持。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喜怒有度,静心处事,诚心待人。

(6)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整洁、宁静、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

(7)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反对、抵制不科学和伪科学信息。

(8)将每年的9月1日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不断强化健康意识,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7.请推荐一些和科学生活有关的网站

(1)中国营养学会:http://www. cnsoc. org。

(2)运动处方网站:http://exerciserx. cheu. gov. hk/html/gb/index. asp?n= sec1_index。

(3)健康生活方式:http://www. jkshfs. com。

(4)39健康网:http://www. 39. net。

(5)中国心理网:http://www. psych. gov. cn。

(廖 华 郭小梅)

参考文献

[1] Advisory Bo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rt Health Conference. Victoria declaration on heart health. CMAJ,1992,147(12):1794-1797

[2] Graham I,Atar D,Borch-Johnsen K,et al. European guidelin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full text. Fourth Joint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other societi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constituted by representatives of nine societies and by invited experts).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7,14(Suppl 2):S1-S113

[3] Lichtenstein AH,Appel LJ,Brands M,et al.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Revision 2006: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utrition Committee. Circulation,2006,114(1):82-96

[4] Nelson ME,Rejeski WJ,Blair SN,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in older adults:recommendation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2007,116(9):1094-1105

[5] Goldberg IJ,Mosca L,Piano MR,et al. AHA Science Advisory:Wine and your heart:A science advisory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Nutrition Committee,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and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2001,103(3):472-475

[6]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spi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U. 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Ann Intern Med,2009,150(6):396-404

[7] King DE,Mainous AG 3rd,Geesey ME,et al. Turning back the clock:adopting a healthy lifestyle in middle age. Am J Med,2007,120(7):598-603

[8]顾东风.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75-76

[9]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61-1071

[10]王辰主编. 2007年版中国临床戒烟指南(试行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1]中国营养学会主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12]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