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地道滇院人的青春史

一个地道滇院人的青春史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给这个群体一个共同的名字:地道滇院人。在过去三年多留校任职的时光里,杨超老师几乎将一分一秒都给了学校,给了班级,给了学生,实实在在地扮演了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杨林校区一名普通辅导员最为低调而又务实的角色。天道酬勤,聚沙成塔,因为付出,因为热爱,在学院年年的学生工作评比和测算中,杨超老师所带班级均是出类拔萃的。2012年6月,杨超老师参加完毕业典礼,拿着大小行李从滇池学院正式毕业回到家乡普洱。
一个地道滇院人的青春史_谁的青春不奋斗: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物访谈录

付 裕 赵舒鑫 唐雨欣

在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伴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而进步,见证了校园的一切辉煌与锦绣。他们年轻,有朝气,充满活力;他们执着,有梦想,敢于追求;他们视校园为家,在岗位上坚守,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是真正把学院当作自己人生腾飞起点的又一代追梦人。

他们,就是滇池学院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留校教师,因为优秀,因为担当,因为学有所用,因为才华横溢……我们给这个群体一个共同的名字:地道滇院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人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留校教师——杨超。

“我就是一只蜜蜂,飞得虽然辛苦,心里很甜。”杨超说。

因为责任在肩,杨超老师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飞舞在“宿舍—食堂—教室—办公室”之间,这种忙得不可开交的生活比起大学那会儿又多了些完全不同的意义。在过去三年多留校任职的时光里,杨超老师几乎将一分一秒都给了学校,给了班级,给了学生,实实在在地扮演了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杨林校区一名普通辅导员最为低调而又务实的角色。

低调,是他的为人风格。务实,是他的处事原则。于此之外,他还沉稳,也足够严谨。这与我们对一位仅仅毕业不到四年的青年教员之判断,确实多有难得的闪光之处。正如他所说,人生总有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不越俎代庖,不逾越底线,那么,事情总会如愿,也会圆满。

确实,过去的三年多时间,杨超老师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会同伙伴们高标准、严要求地践行了学院关于做好辅导员工作的一切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不出大事,没有小事。“我也许就是一个纯粹的完美主义者吧,希望对工作不留死角,力争比别人做得好。”说到这里,眼前这位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长,愁眉略锁,收起笑颜。自2012年8月留校工作以来,杨超老师就一直陪伴着新入学的大一学生留在了杨林校区,先后担任外国语学院2012级和2013级总共10个班的辅导员,人员之众,数量之大,让他几乎快成了别人眼中的辅导员专业户。同时,他还兼任着外国语学院团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可想而知这三年中他所承受的工作之巨。然而,他没有悔意,也从未抱怨……

天道酬勤,聚沙成塔,因为付出,因为热爱,在学院年年的学生工作评比和测算中,杨超老师所带班级均是出类拔萃的。其中,2013级5个班在2014至2015学年保持着零违纪、零作弊的校级纪录,学校临时和突击出勤率抽查则为100%,学年平均到课率达98%以上。另外,他所带4个班级被评为了学校“优秀团支部”,2个班级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唐代罗隐在《蜂》中写道:“无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成绩,写在了校史里,更写在了杨超老师的脸上,荡起着欣慰的涟漪,学生们总有一天会懂……

“回忆中那个叫大学的地方,是可以做梦的,也是可以翱翔的。”杨超说。

“云南大学知名教授石鹏飞说,大学是可以做梦的。我觉得这很正确,我从大学走来,做了一些梦,翱翔过一段里程,不后悔。”在提及自己的大学生活时,杨超老师的眼中充满了回望的神采,仿佛大学时代就在眼前。“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自由而潇洒,想到的事情就放手去做,遗憾总比后悔好,其实犯错也是一种成长。”年轻时谁不会犯错?正因为我们都充满热血,才更要去放手一搏。

2008年上大学之初,为减轻家庭负担并锻炼自己的能力,杨超开始思考如何平衡自己的多种校内外时间,这种思考意味着成长。此后,多数同龄人的闲散时光被他们用来逛大街或者游翠湖,而杨超的身影则出现在兼职场所或是家教中心,早出晚归,风雨无阻。“自己去尝试这些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社会交往,都收获了很多。尝试那么多份工作,真的成长了很多,累并快乐着。”杨超老师如是理解大学时代兼职的意义。

杨超老师说,当一名老师,一直以来都是他不可遗忘的梦想,大学家教的经历更是让他对此心驰神往。“我喜欢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感觉,专注并且投入,台下的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讲,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我很享受与他们一起交流、进步和成长的过程。”这是个梦,而今杨超老师已然将其实现。对于这样一份单纯的工作,杨超老师从不掉以轻心,反倒是仔细揣摩学生的心思,试着将心比心,把当下的学生换做多年前的自己来看,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宽容学生,与他们成为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努力,感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分享他们的拼搏追求,分享他们的成功胜利。“时至今日,我依然是努力地在做一个温暖的人,帮学生安上翱翔的翅膀,而我则在一旁观看翅膀划过的美丽弧线。”现在的他,除了每天的工作外,许多在大学时的爱好也依然坚持着,让生活又丰富了不少,跑步、唱歌、练字、打球、看书,忙中带着悠闲,享受着滇院带给他的岁月静好。

古人言:男儿志在四方,三十而立。在谈到事业、家庭话题时,杨超老师兴高采烈地表示正是母校给了他事业,让他这个地道滇院人又回到母校,也更加坚定地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妻子李娟则在他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给了他安稳和乐的家庭,背靠小小的家,杨超老师说他仿佛能安稳地背靠着整个世界。要说遗憾,可能唯独就是考研之事。2011年那会,他正全身心地投入考研备战之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家里突发的事情让他几乎辍学。在那之后,他一直有些消沉,身在校园,心在故园,但仍然坚持着靠兼职工作把大学念完。“我今年已经27岁了,希望能在30岁之前考上研究生”,讲到这里,我们约略能从他坚毅的目光里感受到志在必得的决心。

“懂得感恩,不忘回报,是大学教会我的一种品格。”杨超说。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

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鼓舞它翱翔;

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援手它高扬。

2012年6月,杨超老师参加完毕业典礼,拿着大小行李从滇池学院正式毕业回到家乡普洱。跟所有大学毕业生一样,为了离父母更近,可以照顾到家人,7月份去了离家乡不远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即普洱市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任村官。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子女来看,已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访农户的过程中,他发现当地很多家庭生活不是一般的贫困,虽然有着国家的各种扶贫政策和财政支持,但因贫穷而上不起学的孩子还是大有人在。“有些家庭养活几个孩子,穿的、吃的、用的、睡的……与我们判若洞天,无法想象,特别是上学的困难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我不能欺骗自己,我想出手帮助。”这让刚大学毕业的杨超老师,心疼至极,万分感慨。

在走访该县惠民镇某村周姓农户时,了解到其家庭生活条件极为艰难,两个孩子面临辍学,杨超当即决定资助他家正在上初中三年级的孩子上学,从那时起直到回校工作的这四年时间里,杨超每个月都会给孩子汇一笔生活费。他说:“虽然资助并不是很多,每个月拿出几百元钱,但这事实上代表了我的一种感恩态度吧,我希望她不要辍学,不要无学可上。因为,设身处地地说,曾陷入两难的我也得到太多人的关心、帮助和扶持,此生无以回报。”幸运的是,这个孩子非常争气,现在已经是昆明某高校的学生,同时杨超老师也表示,这样的资助一直会持续到她大学毕业。

常怀感恩之心,常思苦楚之境。“我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学生时代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困难,但遇到了良师和益友,正是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让我一步步地成长。现在成为老师,每每遇到家境贫寒或需要帮助的学生时,总会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这种感恩,是大学教会我的一种良好品质。”

“在最美的年华里,做喜欢的事。在滇院的时光里,做地道的滇院人。”杨超说。

留校三年多来,这个地地道道的滇院人,一直在辅导员岗位上努力地践行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感恩,学会分享”的校训,从不忘记自己身上的使命感与担当感,把自己当作一个永不褪色的“滇院人”。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采访结束时,杨超老师说:“希望大家都不要浪费大学的美好时光,因为当你将来步入社会,才会真正怀念大学的那段美好而又静谧的校园时光。用你所有的时间,努力丰富大学生活,不要过后才追悔莫及。愿每个人都可以在最美的年华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滇院人……”

那一刻,杨林校区最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脸上,不卑不亢地有了师道尊严的温度……

◎杨超:男,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2012年留校工作。

◎付裕:女,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赵舒鑫:女,2014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

◎唐雨欣:女,201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