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反射是怎么回事

人体反射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反射活动是本能的、从遗传获得的,如食物反射、性反射、防御反射等,称为非条件反射。这是完成反射必需的结构,生理学上称为“反射弧”。其次,感受器对受到刺激做出的反应其幅度是基本恒定的。它是由于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通过大脑皮质下各中枢完成的反射。另一种是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人体反射是怎么回事

不自觉的反射活动

反射就是人或是其他高级动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本来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十七八世纪以来,生理学家逐渐使用“反射”一词来描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

例如,我们常见的强光刺激引起瞳孔收缩,外物刺激角膜引起眨眼,叩击膝部引起小腿的弹跳等都是一些简单的反射。

有些反射活动是本能的、从遗传获得的,如食物反射、性反射、防御反射等,称为非条件反射。当然还有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训练所形成的众多条件反射。

一般我们身体活动是包括五个环节的。由感受器接收——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是完成反射必需的结构,生理学上称为“反射弧”。下面我们就对这五个环境进行详细的说明。

感受器

感受器就是我们身体的一些器官直接受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比如听觉、味觉、视觉还有触觉以及许多反映内脏活动情况的感受器,这些都可感觉内外界的刺激。

另外,专门感受机体内环境变化状况的称为内感受器,专门感受机体外环境变化状况的称为外感受器。

这种神经冲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生物电的脉冲信号,而感受器实质上也就是一种转换装置,它可把外界刺激的不同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脉冲,表现为神经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感受器一般由神经末梢构成,分布在体表或器官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并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外界刺激(如光对视网膜的刺激,声波对耳蜗的刺激,按摩的触压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等)转变为神经的冲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感受器的机能特点。

首先,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这样才能使感受器发出电脉信号,这个临界强度称之为阈值。假如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无论作用时间多长,感受器均不发出电脉冲。

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的时候,刺激强度与所需的作用时间大致呈反变关系,即:如使用较大的刺激强度,就会使感受器在短时间内发出电脉冲信号;反之的情况下,强度不够,就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

其次,感受器对受到刺激做出的反应其幅度是基本恒定的。它是以峰电位或动作电位作为代表的。在刺激强度未达阈值以前,输出的电脉冲为零;在刺激强度达到和超过阈值以后,不论如何加大刺激的强度,输出电脉冲的振幅大小是一常数。

也就是说,峰电位具有“全或无”的性质,或者等于零,或者等于一个常数。刺激强度加大的话,只改变峰电位的频率,而不改变峰电位的大小。

总之,受外界刺激只要强度达到了顶端,就算是再强的强度,人体所做出反应幅度也是恒定的。

另外,如果刺激一直作用于感受器,感受器会自动出现适应现象。发出的电脉冲振幅大小虽然保持不变,但是频率将逐渐减少到零。就像日常中的足部按摩时,如果长时间固定不动按压一个部位,其刺激效果并不是太大。

传入神经

人体所受的刺激就是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的,而传入神经由100万个以上的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构成。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迅速传输到神经中枢。它就像桥梁一般连接着感觉器官和中枢神经。如皮肤触压觉的传输速度为每秒3O~70米,皮肤痛觉的传输速度为每秒12~30米。它的传输特点为:

传输神经的表现是一定的峰电位,它是生物电脑冲的信号。峰电位能保持一定的振幅大小,在短时间内不需要耗氧供能而不衰减。

峰电位的性质为“全或无”。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刺激强度的大小只能影响频率的高低,而不改变峰电位的振幅大小,因而它所传输的信号是一种“数字信号”,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一般情况下,这些才会保证把准确可靠的信息传达给中枢神经。

所谓神经中枢,指的是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中枢神经主要包括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统帅。

脑又包括脑干(延髓、脑桥和中脑)、小脑、间脑和大脑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由数以亿计的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组成的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

大脑是各种高级反射活动(包括感觉分析、运动、内脏活动及语言、学习、记忆等条件反射)的中枢。脊髓和脑干是较低级的反射活动的中枢,如前述的膝跳反射中枢即在脊髓腰段。

此外,在脊髓还有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排粪排尿及发汗反射等初级反射中枢。脑干则有吞咽中枢、呼吸中枢、呕吐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一些重要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髓和脑干既有反射机能,又有传导机能,它们将传入神经的冲动传至大脑,并将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前述的角膜反射(眨眼动作)中枢在脑干的脑桥部位。

另外,传入神经在通过几个节段进入脊髓后可分为几个分支。分别为上行或下降的分支;上行或下行的分支在脊髓的其他节段又发出侧支与该节段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及传出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这些分支将刺激传到全身然后做出反应。

中枢神经冲动具有的特点

单向性:其传导的方向只能是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不能是逆向传导的。

传入神经冲动的频率与传出神经冲动的频率是不相同的。

神经冲动在中枢内传导速度较慢。这是因为越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比较浪费时间,每通过一个突触需要0.3~0.5毫秒。与大脑皮层相联系的多突触反射,有时则需要500毫秒。

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神经冲动。

若干个神经纤维传入中枢才会引起反向传出的效应,单根神经纤维一般是不能引起反射性传出效应的。

在反射活动中,突触部分很容易疲劳,也容易受内环境变化(如缺氧,二氧化碳,麻醉剂等)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神经冲动的传导。

当效应器是内分泌腺时,起反射的变换过程为: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腺——分泌出激素由血液传运——效应器,这种反射的过程主要是人体体液调节,由于要经过血液传布,作用比单纯的神经调节要缓慢,但影响更广泛而持久。

反射活动就是人体对于内外部的刺激,然后经过几个环节的传导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线小知识

高等动物和人的反射有两种:一种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因而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非条件反射。它是由于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通过大脑皮质下各中枢完成的反射。另一种是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是由信号刺激引起,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