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眼睑位置、功能和先天异常
正常眼睑位置应是:(1)眼睑与眼球表面紧密相贴,中间有一潜在毛细间隙。(2)上下睑睫毛应充分伸展指向前方,排列整齐,不与角膜相接触,能阻挡灰尘、汗水等侵入眼内。(3)上下睑能紧密闭合。(4)上睑能上举至瞳孔上缘。(5)上下泪点贴靠在泪阜基部,使泪液顺利进入泪道。获得性或先天性眼睑位置异常可引起眼睑功能的异常,造成眼球的伤害。
一、倒睫与乱睫
倒睫(trichiasis)是指睫毛向后生长,乱睫(aberrant lashes)是指睫毛不规则生长。两者都可致睫毛触及眼球。
【病因】能引起睑内翻的各种原因,均能造成倒睫,其中以沙眼最为常见。其他如睑缘炎、睑腺炎、睑外伤或睑烧伤,由于睑缘部或眼睑的瘢痕形成,睫毛倒向眼球。乱睫也可由先天畸形引起。
【临床表现】倒睫多少不一,有时仅1~2根,有时一部分或全部睫毛向后磨擦角膜。患者常有眼痛、流泪和异物感。由于睫毛长期磨擦眼球,导致结膜充血、角膜浅层混浊、血管新生、角膜上皮角化、角膜溃疡。
【诊断】肉眼下检查即可发现倒睫或乱睫。检查下睑时,应嘱患者向下视,方能发现睫毛是否触及角膜。
【治疗】(1)若仅有1~2根倒睫,可用拔睫镊拔除,重新生长时可予再拔。(2)较彻底的方法可在显微镜下切开倒睫部位除去毛囊,或行电解法破坏倒睫的毛囊。(3)如倒睫较多,应手术矫正,方法与睑内翻矫正术相同。
二、睑内翻
睑内翻(entropion)是指眼睑,特别是睑缘向眼球方向卷曲的位置异常。当睑内翻达一定程度时,睫毛也倒向眼球。因此睑内翻和倒睫常同时存在。
【分类与病因】睑内翻可分为三类。
1.先天性睑内翻(congenital entropion)。多见于婴幼儿,女性多于男性,大多由于内眦赘皮、睑缘部轮匝肌过度发育或睑板发育不全所引起。如果婴幼儿较胖,鼻梁发育欠饱满,也可引起下睑内翻。
2.痉挛性睑内翻(spastic entropion)。多发生于下睑,常见于老年人,又称老年性睑内翻。是由于下睑缩肌无力,眶隔和下睑皮肤松弛失去牵制睑轮匝肌的收缩作用,以及老年人眶脂肪减少,眼睑后面缺少足够的支撑所致。如果由于炎症刺激,引起睑轮匝肌、特别是近睑缘的轮匝肌反射性痉挛,导致睑缘向内倒卷形成睑内翻,称为急性痉挛性睑内翻。
3.瘢痕性睑内翻(cicatricial entropion)。上下睑均可发生。由睑结膜及睑板瘢痕性收缩所致。沙眼引起者常见。此外结膜烧伤、结膜天疱疮等病之后也可发生。
【临床表现】先天性睑内翻常为双侧,痉挛性和瘢痕性睑内翻可为单侧。患者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刺痛、眼睑痉挛、磨擦感等症状。检查可见睑板、尤其是睑缘部向眼球方向卷曲,磨擦角膜,角膜上皮可脱落,荧光素弥漫性着染。如继发感染,可发展为角膜溃疡。如长期不愈,则角膜有新生血管,并失去透明性,引起视力下降。
【诊断】根据患者年龄、有无沙眼、外伤、手术史等,以及临床表现,容易作出诊断。
【治疗】(1)先天性睑内翻随年龄增长,鼻梁发育,可自行消失,因此不必急于手术治疗。如果患儿已5~6岁,睫毛仍然内翻,严重剌激角膜,可考虑手术治疗,行穹窿部-眼睑皮肤穿线术,利用缝线牵拉的力量,将睑缘向外牵拉以矫正内翻。(2)老年性睑内翻可行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如无效可手术切除多余的松弛皮肤和切断部分眼轮匝肌纤维。对急性痉挛性睑内翻应积极控制炎症。(3)瘢痕性睑内翻必须手术治疗,可采用睑板楔形切除术或睑板切断术。
三、睑外翻
睑外翻(ectropion)是指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常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外,常合并睑裂闭合不全。
【分类与病因】
睑外翻可分为三类。
1.瘢痕性睑外翻(cicatricial ectropion)。眼睑皮肤面瘢痕性收缩所致。睑皮肤瘢痕可由创伤、烧伤、化学伤、眼睑溃疡、睑缘骨髓炎或睑部手术等引起。
2.老年性睑外翻(senile ectropion)。仅限于下睑。由于老年人眼轮匝肌功能减弱,眼睑皮肤及外眦韧带也较松弛,使睑缘不能紧贴眼球,并因下睑重量使之下坠而引起。
3.麻痹性睑外翻(paralytic ectropion)。也仅限于下睑。由于面神经麻痹,眼轮匝肌收缩功能丧失,又因下睑重量使之下坠而发生。
【临床表现】
(1)轻度:仅有睑缘离开眼球,但由于破坏了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毛细血管作用而导致泪溢。
(2)重度:睑缘外翻,部分或全部睑结膜暴露在外,使睑结膜失去泪液的湿润,最初局部充血,分泌物增加,久之干燥粗糙,高度肥厚,呈现角化。下睑外翻可使泪点离开泪湖,引起泪溢。更严重时,睑外翻常有眼睑闭合不全,使角膜失去保护,角膜上皮干燥脱落,易引起暴露性角膜炎或溃疡。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临床表现,容易诊断。
【治疗】(1)瘢痕性睑外翻须手术治疗,游离植皮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原则是增加眼睑前层的垂直长度,消除眼睑垂直方向的牵引力。(2)老年性睑外翻也可行整形手术,作“Z”形皮瓣矫正,或以“V-Y”成形术。(3)麻痹性睑外翻关键在于治疗面瘫,可用眼膏、牵拉眼睑保护角膜和结膜,或作暂时性睑缘缝合术。
四、眼睑闭合不全
眼睑闭合不全又称兔眼(lagophthalmus),指上、下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导致部分眼球暴露的情况。
【病因】(1)最常见原因为面神经麻痹后,眼睑轮匝肌麻痹,使下睑松弛下垂。(2)其次为瘢痕性睑外翻。(3)眼眶容积与眼球大小的比例失调,如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先天性青光眼、角巩膜葡萄肿和眼眶肿瘤引起的眼球突出。(4)全身麻醉或重度昏迷时可发生暂时性功能性眼睑闭合不全。少数正常人睡眠时,睑裂也有一缝隙,但角膜不会暴露,称为生理性兔眼。
【临床表现】(1)轻度:因闭眼时眼球反射性上转(Bell现象),只有下方球结膜暴露,引起结膜充血、干燥、肥厚和过度角化。(2)重度:因角膜暴露,表面无泪液湿润而干燥,导致暴露性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而且大多数患者的眼睑不能紧贴眼球,泪点也不能与泪湖密切接触,引起泪溢。
【诊断】根据眼部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1)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针刺疗法可能对部分面神经麻痹患者有效。瘢痕性睑外翻者应手术矫正。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球突出时可考虑对眼眶组织行紧急放射治疗,减轻组织水肿,制止眼球突出;否则可考虑眶减压术。(2)在病因未去除前,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角膜。对轻度患者结膜囊内可涂抗生素眼膏,然后牵引上下睑使之互相靠拢,再用眼垫遮盖。或用“湿房”保护角膜,方法是用透明塑料片或胶片做成锥形空罩,覆盖于眼上,周围以粘膏固定密封,利用泪液蒸发保持眼球表面湿润。
五、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ptosis)指上睑的提上睑肌和Müll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即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超过角膜2 mm。上睑下垂眼向前注视时,上睑缘的位置异常降低。轻者并不遮盖瞳孔,但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功能。
【病因】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1)先天性:主要由于动眼神经核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可有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2)获得性:因动眼神经麻痹、提上睑肌损伤、交感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及机械性开睑运动障碍,如上睑的炎性肿胀或新生物。
【临床表现】(1)先天性:常为双侧,但两侧不一定对称,有时为单侧。常伴有眼球上转运动障碍。双眼上睑下垂较明显的患者眼睑皮肤平滑、薄且无皱纹。如瞳孔被眼睑遮盖,患者为克服视力障碍,额肌紧缩,形成较深的横行皮肤皱纹,牵拉眉毛向上呈弓形凸起,以此提高上睑缘位置;或患者仰头视物。(2)获得性:多有相关病史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动眼神经麻痹可能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提上睑肌损伤有外伤史;交感神经损害有Horner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所致上睑下垂具有晨轻夜重的特点,注射新斯的明后明显减轻。
【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治疗】(1)先天性: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遮盖瞳孔,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尤其是单眼患儿。(2)获得性:因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药物治疗,如大量维生素B类药物、能量合剂、活血化瘀中药和理疗等,系统治疗半年以上无效再考虑手术。(3)较为合乎生理和美容要求的手术方式为提上睑肌缩短术。
六、内眦赘皮
内眦赘皮(epicanthus)是遮盖内眦部垂直的半月状皮肤皱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异常。在所有种族3~6个月的幼儿中常见。在有些民族中,出生前即已消失,但在蒙古人中持续存在,黄种人中也多见。可能的病因是因颅骨及鼻骨发育不良,使过多的皮肤形成皱褶。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的病例无遗传关系。
【临床表现】常为双侧。皮肤皱褶起自上睑,呈新月状绕内眦部走行,至下睑消失。少数患者由下睑向上延伸,称为逆向性内眦赘皮。患者的鼻梁低平。捏起鼻梁皮肤,内眦赘皮可暂时消失。皮肤皱褶可遮蔽内眦部和泪阜,使部分鼻侧巩膜不能显露,常被误认为共同性内斜视,须用交替遮眼法仔细鉴别。
本病常合并上睑下垂、睑裂缩小、内斜视、眼球向上运动障碍及先天性睑缘内翻。少数病例泪阜发育不全。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治疗】一般不需治疗。待鼻梁充分发育后,此皱襞大多消失。如为美容可行整形手术。如合并其他先天异常,应酌情手术矫正。
七、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congenital blepharophimosis syndrome)的特征为睑裂较小,亦称先天性小睑裂。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为胚胎3个月前后,由于上颌突起发育抑制因子量的增加,与外鼻突起发育促进因子间平衡失调。本症还有两眼内眦间距扩大,下泪点外方偏位。
【临床表现】与正常相比,睑裂水平径及上下径明显变小。有的横径仅为13 mm,上下径仅为1 mm。同时还有上睑下垂,逆向内眦赘皮、内眦距离过远、下睑外翻、鼻梁低平、上眶缘发育不良等一系列眼睑和颜面发育异常,面容十分特殊。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治疗】可分期进行整形手术。
八、双行睫
双行睫(distichiasis)为正常睫毛根部后方相当于睑板腺开口处生长另一排多余的睫毛,也称副睫毛。为先天性睫毛发育异常,可能为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副睫毛少则3~5根,多者20余根。常见于双眼上、下睑,但也有只发生于双眼下睑或单眼者。一般副睫毛短小细软,且色素少,但也有与正常睫毛相同者。排列规则,直立或向后倾斜。如果副睫毛细软,对角膜的刺激并不重;如果副睫毛较粗硬,常引起角膜刺激症状,裂隙灯检查可发现角膜下半部荧光素着染。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治疗】(1)如副睫毛少而细软,触及角膜不多,刺激症状不重者,常可涂用眼膏或戴软角膜接触镜以保护角膜。(2)如副睫毛多且硬,可电解其毛囊后拔除,或切开睑缘间部加以分离,暴露副睫毛毛囊后,在直视下逐一拔除,再将缘间部切口的前后唇对合复位。
九、先天性眼睑缺损
先天性眼睑缺损(congenital coloboma of the lid)为少见的先天异常。动物试验表明,胚胎期受X线照射及注射胆碱或萘,第2代可发生眼睑缺损、先天性白内障及小眼球。有的患者家族有血亲结婚史。有母亲和女儿、或兄弟两人同时患本病的报道。
【临床表现】多为单眼。发生于上睑者较多见。缺损部位以中央偏内侧者占绝大多数。缺损的形状多为三角形,基底位于睑缘。但也有呈梯形或横椭圆形者。如缺损较大,可使角膜失去保护而发生干燥或感染。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治疗】手术修补,以保护角膜或改善面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