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性急性结膜炎怎么治疗

病毒性急性结膜炎怎么治疗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腺病毒性角结膜炎症是一种重要的病毒性结膜炎,主要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常合并有角膜病变。腺病毒性角结膜炎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型,即流行性角结膜炎和咽结膜热。它是由腺病毒3、4和7型引起的一种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病毒性结膜炎,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分泌物。可参考流行性角结膜炎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第四节 病毒性结膜炎

病毒性结膜炎(viral conjunctivitis)是一种常见感染,病变程度因个体免疫状况、病毒毒力大小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有自限性。临床上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组,以前者多见,包括流行性角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咽结膜热、单疱病毒性结膜炎和新城鸡瘟结膜炎等。慢性病毒性结膜炎包括传染性软疣性睑结膜炎、水痘-带状疱疹性睑结膜炎、麻疹性角结膜炎等。

一、腺病毒性角结膜炎

腺病毒性角结膜炎症是一种重要的病毒性结膜炎,主要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常合并有角膜病变。本病传染性强,可散在或流行性发病。腺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可分为37个血清型。已经从眼部感染灶分离到2,3,4,7,8,9,14,16,19,29,31和37型,病毒的体外培养需使用接种细胞如人胚肾细胞,通过荧光抗体、补体-固定抗体实验、中和实验或血细胞凝集抑制实验等可进行分型。不同型别的腺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结膜炎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样的临床表现也可由几种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所引起。腺病毒性角结膜炎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型,即流行性角结膜炎和咽结膜热。

(一)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

它是一种强传染性的接触性传染病,由腺病毒8、19、29和37型腺病毒(人腺病毒D亚组)引起。潜伏期为5~7天。

【临床表现】起病急、症状重、双眼发病。主要症状有充血、疼痛、畏光、伴有水样分泌物。疾病早期常一眼先发病,数天后对侧眼也受累,但病情相对较轻。急性期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48小时内出现滤泡和结膜下出血,色鲜红,量多时呈暗红色。伪膜(有时真膜)形成后能导致扁平瘢痕、睑球粘连。发病数天后,角膜可出现弥散的斑点状上皮损害,并于发病7~10天后融合成较大的、粗糙的上皮浸润。2周后发展为局部的上皮下浸润,并主要散布于中央角膜,角膜敏感性正常。发病3~4周后,上皮下浸润加剧,形态大小基本一致,数个至数十个不等。上皮下浸润由迟发性过敏反应引起,主要是淋巴细胞在前弹力层和前基质层的浸润,是机体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这种上皮下浸润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逐渐吸收,极个别情况下,浸润最终形成瘢痕,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结膜炎症最长持续3~4周。原发症状消退后,角膜混浊数月后可消失。患者常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且于眼部开始受累侧较为明显,是和其他类型结膜炎的重要鉴别点,疾病早期或症状轻者无此表现。需注意儿童睑板腺感染时也可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儿童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中耳炎、腹泻等。

【诊断】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和炎症晚期出现的角膜上皮下浸润是本病的典型特征,结膜刮片见大量单核细胞,有伪膜形成时,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病毒培养、PCR检测、血清学检查可协助病原学诊断。

【治疗】必须采取措施减少感染传播。所有接触感染者的器械必须仔细清洗消毒,告知患者避免接触眼睑和泪液,经常洗手。当出现感染时尽可能避免人群之间的接触。治疗无特殊方法,局部冷敷和使用血管收缩剂可减轻症状,急性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如干扰素滴眼剂、0.1%无环鸟苷、0.15%更昔洛韦、0.1%三氮唑核苷、4%吗啉双胍等,每小时1次。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出现严重的膜或伪膜、上皮或上皮下角膜炎引起视力下降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病情控制后应减少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的点眼频度至每天1次或隔天1次。应用中要注意逐渐减药,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复发;另外还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二)咽结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

它是由腺病毒3、4和7型引起的一种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病毒性结膜炎,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分泌物。多见于4~9岁儿童和青少年。常于夏、冬季节在幼儿园、学校中流行。散发病例可见于成人。

【临床表现】前驱症状为全身乏力,体温上升至38℃以上,自觉流泪、眼红和咽痛。患者体征为眼部滤泡性结膜炎、一过性浅层点状角膜炎及上皮下混浊,耳前淋巴结肿大。咽结膜热有时可只表现出1~3个主要体征。病程10天左右,有自限性。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结膜刮片中见大量单核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

【治疗和预防】无特殊治疗。可参考流行性角结膜炎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发病期间勿去公共场所、泳池等,减少传播机会。

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epidemic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是由70型肠道病毒(偶由A 24型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自限性眼部传染病,又称“阿波罗11号结膜炎”。1969年在加纳第一次爆发,1971年曾在我国大范围流行。该病在许多国家和岛屿发生过流行。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18~48小时(病程短5~7天),常见症状有眼痛、畏光、异物感、流泪、结膜下出血、眼睑水肿等。结膜下出血呈片状或点状,从上方球结膜开始向下方球结膜蔓延。多数患者有滤泡形成,伴有上皮角膜炎和耳前淋巴结肿大。少数人发生前葡萄膜炎,部分患者还有发热不适及肌肉痛等全身症状,印度和日本曾报告个别病例出现类似小儿麻痹样下肢运动障碍。

【诊断】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的症状,同时有显著的结膜下出血,耳前淋巴结肿大等为诊断依据。

【治疗和预防】无特殊治疗,有自限性,加强个人卫生和医院管理,防止传播是预防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