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画品录》主要品鉴了当时一些知名画家的作品,比如顾恺之、姚昙度等人。《古画品录》对后人影响极深,但也有一些争议。比如谢赫只把顾恺之列为第三品,姚最在《续画品》中就对此大加鞭笞。对他生平的考据,只能依靠《古画品录》以及其他著作中所谈及的一些内容,来做出推测。
《古画品录》_阅古拾珍:大学生必读的36部国学经典

经典介绍

《古画品录》本名《画品》,唐人称之为《古画品录》,这个名称流传至今,本名《画品》反倒罕有人提及。从年代来看,《古画品录》并非我国最早的画论,根据唐人张彦远的考证,至少没有顾恺之的《论画》早,《论画》也是目前能看到最早的中国画论。但从贡献上来说,《古画品录》尤为卓著,按照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所说,这是因为《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中国绘画的“六法”能“说出一个完整的轮廓,构成一个朴素的系统”,因而奠定了画论的基础。事实上,《古画品录》的“六法”不仅影响了绘画,还影响到诗歌、戏剧、小说的创作,甚至成为它们最基本的创作精神。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虽然显得颇为夸张,但并没有违背现实。

《古画品录》主要品鉴了当时一些知名画家的作品,比如顾恺之、姚昙度等人。这种构思大概是受到当时广为流传的人物品鉴的影响,把人物品鉴转移到艺术品鉴。这样的方法再加上当时流传的以及我国古典的一些哲学思想,就产生了《古画品录》的“六法”。有趣的是,英国人勃朗(Percy Brown)在《印度绘画》(Indian Painting)中认为,“六法”来源于印度绘画“六支”(Sa-danga),但这种论断纯粹以时间上的先后为依据,并没有严格地考察两者的异同,因而站不住脚。日本学者金原省吾在《支那上代画论研究》、我国学者金克木《印度的绘画六支与中国的绘画六法》中都驳斥了勃朗的观点。

所谓“六法”,指的就是“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钱锺书先生《管锥编》认为应该是“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但这种断句方式没有严格的依据。这六者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气韵生动”,因而这里主要介绍“气韵生动”。通过这一点对前人的继承,对后人的影响的考察,也可以看到勃朗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气韵生动显然受到了顾恺之的影响。顾恺之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人物画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和真人相似,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术语来说,就是画必须真实的模仿或者再现对象,但对于顾恺之而言,外形“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神写照”。因此《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就提到“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因为眼睛(阿睹)是传神的关键所在。为了传神,顾恺之甚至不惜在人物(裴楷)的脸颊上多画三根毛,这是《世说新语·巧艺》第九中提到的,有人问为何如此,顾恺之回答说“裴凯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的人听了解释再去仔细端详,“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元杨维桢《图画宝鉴·序》认为,“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不过,和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之上不同,“气韵生动”把关心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画面。不管所画对象是什么,整个画面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气韵生动”。不过,在这样的改变中,“气韵生动”延续了“传神写照”的内核。那么,该如何理解气韵?

“气”这个观念,来自于汉人的元气学说。王充在《论衡》里说过,“人禀元气于天”,“人之善恶,共一元气”。这是把“气”当作天地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之后,“气”这个观念就被应用到了文学和艺术研究之上。它至少蕴含着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如同徐复观先生所言,指的是艺术家的个性、观念、感情、想象力等,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艺术家的精神和生命力;第二,叶朗先生认为是指宇宙的生气、宇宙的元气。这两者并不矛盾,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他应该领悟,而且能够表现宇宙的元气。

“韵”来源于庄子哲学,庄子对清、虚、玄、远的追求,始终是中国画的主流精神。在此,则体现为“韵”。同时,韵也受到了魏晋人物品鉴的影响,意指人的内在情调、气度、个性,有清远、通达,乃至放旷之美。无论人物画或山水画,当它表现了这种“韵”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无尽的美感,如谢赫所言陆绥的人物画“体韵遒举,风采飘然”,戴逵的山水画“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这种美感,其实质就是“直观的形象与内在的风致的自然融合”。

气韵并提,传统的观念认为是以气为主。清人唐岱《绘画发微》认为“六法中原以气韵为主。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叶朗先生的观点也与此相同。但徐复观先生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能理解谢赫的“气”,有些地方可能气韵相克,也有些地方确实是有气而无韵的。但从绘画史上来看,用墨的技巧出现之后,更偏向于韵,黄山谷在《题摹燕郭上父图》中就认为“凡书画当先观其韵”。

《古画品录》对后人影响极深,但也有一些争议。比如谢赫只把顾恺之列为第三品,姚最在《续画品》中就对此大加鞭笞。《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虽然服膺谢赫,但也认为“谢之黜顾,未为定鉴”。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续画品》又认为谢赫画技高超,“中兴以来,象人为最”,认为其最擅画人物,尤善肖像。联系到顾恺之为了“传神”而不惜在人物脸颊上添“三毛”,又为表现谢幼舆的“丘壑气”而把人物放到岩石中,这可能说明在谢赫看来,顾恺之的画技并没有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他所追求的“神”,因而才认为顾恺之“深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

但无论如何,顾恺之的“得神忘形”在经过谢赫的转换、阐释之后,成了历代中国艺术家必须遵守的法则。

作者简历

谢赫,正史上对其人并无记载,画史上的记载也比较模糊。有人认为谢赫的生卒年为479—502年,但并不可靠。对他生平的考据,只能依靠《古画品录》以及其他著作中所谈及的一些内容,来做出推测。

《古画品录》中论及南齐时画家姚昙度、蘧道愍、章继伯、丁光、刘調、毛惠远,梁朝时陆杲、江僧宝,《历代名画记》则将谢赫列入“南齐”画家,可知谢赫主要生活在南齐,并在当时已经颇有名气。他善画风俗、人物画,所著《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画论,所提出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精彩片段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陆探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以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曹不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

卫协:占画之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说备形妙,颇得壮气。陵跨群雄,旷代绝笔。

张墨、荀勖: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高腴。可谓微妙也。

——《第一品》

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始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如包牺始更卦体,史籀初改画法。常结构层楼,以为画所。风雨炎燠之时,故不操笔;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楼去梯,妻子罕见。画蝉雀,骏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竞矣。

——《第二品》

顾恺之: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

——《第三品》

蘧道愍、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人马分数,毫厘不失。别体之妙,亦为入神。

王微、史道硕:并师荀、卫,各体善能。然王得其细,史传以似真。细而论之,景玄为劣。

——《第四品》

延伸阅读

(谢赫)右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连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然中兴以后,像人莫及。

——(魏晋南北朝)姚最:《续画品》

六法中原以气韵为主。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

——(清)唐岱:《绘画发微》

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

——(清)方熏山:《静居画论》

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故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

——(宋)邓椿:《画继》

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

——(明)顾凝远:《画引》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至于传模移写,乃画家末事。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呜呼!今之人,斯艺不至也。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