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冬病夏治常用药物

冬病夏治常用药物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炒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难产,死胎,胞衣不下。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本品用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并使苦寒之性减弱,避免伤及肠胃。

第三章 冬病夏治常用药物

【药物名称】白芥子

【药性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药物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临证应用】寒痰喘咳,悬饮,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6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疱用。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药物名称】元胡

【药性归经】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药物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临证应用】气血凝滞所致的心腹及肢体疼痛等症。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5~10克。研末服,每次1.5~3克。用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醋制可加强止痛之功。

【药物名称】甘遂

【药性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药物功效】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临证应用】水肿,腹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1克。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注意事项】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药物名称】细辛

【药性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药物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临证应用】风寒感冒,肺寒咳喘,气逆喘急,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牙痛,鼻渊,风湿痹痛,腰膝冷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3克。散剂每次服0.5~1克。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药物名称】独活

【药性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药物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临证应用】风寒湿痹,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头重,一身尽痛;少阴头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外用适量。

【药物名称】杜仲

【药性归经】甘,温。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临证应用】各种腰痛,肾虚腰痛尤宜;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1.5克。

【注意事项】炒用可以破坏其胶质,更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本品为温补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药物名称】牛膝

【药性归经】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临证应用】跌打伤痛,腰膝酸痛,下肢痿软;瘀血阻滞经闭,痛经,经行腹痛,胞衣不下;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15克。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动血之品,性专下行,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多梦遗精者慎用。

【药物名称】秦艽

【药性归经】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药物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临证应用】风湿痹证,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

【药物名称】茯苓

【药性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药物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临证应用】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9~15克。

【注意事项】虚寒精滑者忌服。

【药物名称】肉桂

【药性归经】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药物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

【临证应用】阳痿,宫冷,腹痛,寒疝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虚阳上浮。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4.5克。宜后下或研末冲服,每次1~2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药物名称】防风

【药性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药物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临证应用】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4.5~9克。

【注意事项】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药物名称】川芎

【药性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药物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临证应用】血瘀气滞痛证,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证,多汗,热盛及无瘀之出血症和孕妇均当慎用。

【药物名称】人参

【药性归经】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

【药物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临证应用】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挽救虚脱可用15~30克。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宜研末吞服,每次2克,每天2次。

【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

【药物名称】甘草

【药性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药物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临证应用】心气不足之脉结代、心动悸,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5~9克。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注意事项】不宜与京大戟、芜花、甘遂、海藻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药物名称】当归

【药性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药物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临证应用】血虚、血瘀而致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15克。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药物名称】白芍

【药性归经】酸,微寒。归肝、脾经。

【药物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临证应用】肝血亏虚之月经不调,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15克。大剂量15~30克。

【注意事项】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反藜芦。

【药物名称】熟地

【药性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临证应用】血虚、肝肾阴虚诸证。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30克。

【注意事项】本品黏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炒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

【药物名称】生姜

【药性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药物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临证应用】风寒感冒,脾胃虚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或捣汁(即生姜汁)服。

【注意事项】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附注说明】生姜汁即生姜捣碎之汁液,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冲服。

【药物名称】透骨草

【药性归经】味辛,性温。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祛风湿,活血止痛。

【临证应用】风湿疼痛,筋骨拘挛,肢体麻木;疮疡肿毒,阴囊湿疹等症。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9~15克。特殊情况可用30克。外用时量可适当加重。

【注意事项】本品有活血作用,孕妇忌用。

【药物名称】伸筋草

【药性归经】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药物功效】祛风湿,舒筋活络。

【临证应用】风寒湿痹,肢软麻木,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5~3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药物名称】苏木

【药性归经】甘、咸、辛,平。归心、肝经。

【药物功效】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临证应用】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胀;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痛经;心腹疼痛,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注意事项】月经过多和孕妇忌用。

【药物名称】海桐皮

【药性归经】苦、辛,平。归肝经。

【药物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临证应用】风湿痹证;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15克。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药物名称】威灵仙

【药性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药物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临证应用】风湿痹证,骨鲠咽喉。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9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服。

【药物名称】红花

【药性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药物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临证应用】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药物名称】鸡血藤

【药性归经】苦、微甘,温。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临证应用】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30克。或浸酒服,或熬膏服。

【药物名称】白芷

【药性归经】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药物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临证应用】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用。

【药物名称】乳香

【药性归经】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药物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临证应用】跌打损伤,疮疡痈肿,气滞血瘀,痛证。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l0克。宜炒去油。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注意事项】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药物名称】没药

【药性归经】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药物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临证应用】跌打损伤,疮疡痈肿,气滞血瘀,痛证。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l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药物名称】川乌

【药性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药物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临证应用】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5~30克。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水煎内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药物名称】麝香

【药性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药物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临证应用】闭证神昏,疮疡肿毒,瘰疠痰核,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3~0.1克。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药物名称】丁香

【药性归经】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药物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临证应用】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阳痿,宫冷。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3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药物名称】冰片

【药性归经】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药物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临证应用】闭证神昏,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克。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药物名称】花椒

【药性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药物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临证应用】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6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药物名称】皂角

【药性归经】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药物功效】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临证应用】顽痰阻肺,咳嗽痰多;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克,亦可入汤剂15~2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证实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药物名称】穿山甲

【药性归经】咸,微寒。归肝、胃经。

【药物功效】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临证应用】癥瘕,经闭;风湿痹痛,中风瘫痪;产后乳汁不下;痈肿疮毒,瘰疠。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研末吞服,每次1~5克。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痈肿已溃者忌用。

【药物名称】葱白

【药性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药物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临证应用】风寒感冒;阴盛格阳。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外用适量。

【药物名称】巴豆

【药性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药物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临证应用】寒积便秘;腹水膨胀;喉痹痰阻;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1~0.3克。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药物名称】半夏

【药性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药物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脾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临证应用】湿痰,寒痰症;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风痰之症。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反乌头。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药物名称】南星

【药性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药物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临证应用】湿痰,寒痰症;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多制用。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药物名称】附子

【药性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药物功效】回阳救逆,补火救阳,散寒止痛。

【临证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5克。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注意事项】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需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药物名称】斑蝥

【药性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肝、肾、胃经。

【药物功效】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

【临证应用】癥瘕,经闭;痈疽恶疮,顽癣,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多入丸、散,0.03~0.06克。外用适量,研磨敷贴,或酒、醋浸涂,或作发疱用。内服需以糯米同炒,或配青黛、丹参以缓其毒。

【注意事项】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应严格掌握剂量,体弱忌用,孕妇禁用。外用对皮肤、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疱,甚至腐烂,故不宜久敷和大面积使用。

【药物名称】麻黄

【药性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药物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证应用】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药物名称】桂枝

【药性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药物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临证应用】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9克。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物名称】知母

【药性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药物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临证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烦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12克。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药物名称】黄柏

【药性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药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临证应用】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湿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痿证;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药物名称】黄芩

【药性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药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证应用】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药物名称】生地黄

【药性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药物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临证应用】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15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注意事项】脾虚湿带,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药物名称】干姜

【药性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药物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证应用】腹痛,呕吐,泄泻;亡阳证;寒饮喘咳。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

【注意事项】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药物名称】吴茱萸

【药性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药物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临证应用】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5~45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药物名称】陈皮

【药性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

【药物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临证应用】脾胃气滞证;湿痰、寒痰咳嗽;呕吐、呃逆;胸痹。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10克。

【药物名称】艾叶

【药性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药物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临证应用】出血证;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10克。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

【药物名称】炮姜

【药性归经】苦、涩,温。归脾、肝经。

【药物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临证应用】出血证;腹痛,腹泻。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6克。

【药物名称】丹参

【药性归经】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药物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临证应用】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证;疮痈肿毒;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9~15克。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注意事项】反藜芦。孕妇慎用。

【药物名称】地龙

【药性归经】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药物功效】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临证应用】高热惊痫,癫狂;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证;肺热哮喘;小便不利,尿闭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4.5~9克,鲜品10~20克。研末吞服,每次l~2克。外用适量。

【药物名称】全蝎

【药性归经】辛,平,有毒。归肝经。

【药物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临证应用】痉挛抽搐;疮疡肿毒,瘰疬结核;风湿顽痹;顽固性偏头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6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

【药物名称】蜈蚣

【药性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药物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临证应用】痉挛抽搐;疮疡肿毒,瘰疬结核;风湿顽痹;顽固性头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5克。研末冲服,每次0.6~l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用。

【药物名称】僵蚕

【药性归经】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药物功效】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临证应用】惊痫抽搐;风中经络,口眼 斜;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痰核,瘰疬。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5~9克。研末吞服,每次1~1.5克。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药物名称】党参

【药性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药物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临证应用】脾肺气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津两伤证。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30克。

【注意事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药物名称】黄芪

【药性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药物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临证应用】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30克。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药物名称】白术

【药性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药物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临证应用】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12克。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

【药物名称】鹿角胶

【药性归经】味咸,性温。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补肝肾,益精血。

【临证应用】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虚劳羸瘦,吐衄便血、崩漏之偏于虚寒者;阴疽内陷。

【用法用量】每次10~15克。用开水或黄酒加温烊化服,或入丸散膏剂。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

【药物名称】淫羊藿

【药性归经】辛、甘,温。归肾、肝经。

【药物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临证应用】肾阳虚衰,阳痿尿频;风寒湿痹,肢体麻木。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9~15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药物名称】续断

【药性归经】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断。

【临证应用】阳痿不举,遗精遗尿;腰膝酸痛,寒湿痹痛;崩漏下血,胎动不安;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9~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

【注意事项】风湿热痹者忌用。

【药物名称】补骨脂

【药性归经】苦、辛,温。归肾、脾经。

【药物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临证应用】肾虚阳痿,腰膝冷痛;肾虚遗精,遗尿,尿频;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肾不纳气,虚寒喘咳。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15克。

【注意事项】本品性质温燥,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服。

【药物名称】肉苁蓉

【药性归经】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药物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临证应用】肾阳亏虚,精血不足,阳痿早泄,宫冷不孕;腰膝酸痛,痿软无力;肠燥津枯便秘。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l0~15克。

【注意事项】本品能助阳、滑肠,故阴虚火旺及大便泄泻者不宜服。肠胃实热、大便秘结者亦不宜服。

【药物名称】菟丝子

【药性归经】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药物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日,止泻,安胎。

【临证应用】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肝肾不足,目暗不明;脾肾阳虚,便溏泄泻;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10~20克。

【药物名称】枸杞子

【药性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临证应用】肝肾阴虚及早衰症。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12克。

【药物名称】麦冬

【药性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

【药物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临证应用】胃阴虚证;肺阴虚证;心阴虚证。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12克。

【药物名称】女贞子

【药性归经】甘、苦,凉。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临证应用】肝肾阴虚证。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12克。因主要成分齐墩果酸不易溶于水,故以入丸剂为佳。本品用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并使苦寒之性减弱,避免伤及肠胃。

【药物名称】五味子

【药性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药物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临证应用】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津伤口渴,消渴;心悸,失眠,多梦。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6克。研末服,每次l~3克。

【注意事项】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药物名称】山萸肉

【药性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药物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临证应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月经崩漏,月经过多;大汗不止,体虚欲脱。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5~l0克。急救固脱20~30克。

【注意事项】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药物名称】蜂房

【药性归经】甘,平。归胃经。

【药物功效】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临证应用】疮疡肿毒,乳痈,瘰疠,顽癣瘙痒,癌肿;风湿痹痛,牙痛,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3~5克。外用适量,研末用油调敷或煎水漱口,或熏洗患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