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每年发作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它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多见,所以又简称老慢支。据调查,我国有3千多万人患此病,患病率为3%~5%,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患病率急剧上升至15%~24%,北方的患病率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有1%~2%的患者缓慢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本病多由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不愈而成,也可继发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或心脏病等其他疾病。长期吸烟、吸入灰尘及高寒环境也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因素。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呼吸功能检查,血液检查,痰液检查等。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痰饮”、“咳喘”等的范畴,它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在于外邪侵袭、内伤脏腑两个方面,而主要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脾肾阳虚,尤其是肾阳衰惫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在气候寒冷或突变之时,患者每因感受外邪而促发旧疾,病情加剧,而在夏季炎热之时,患者病情平稳。所以,根据冬病夏治和治病求本的原理,在三伏天采取培补脾肾之阳,增强患者体质,对于控制本病在冬季的发作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天突、肺俞、风门、灵台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天突、肺俞、风门、灵台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2
取穴分3组,第1组为天突、肺俞、丰隆穴;第2组为大椎、定喘、膻中穴;第3组为身柱、肾俞、足三里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祛邪逐瘀、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3
取肺俞、膏肓俞、百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肺俞、膏肓俞、百劳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贴敷第4次以巩固疗效,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补肺益虚、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4
取肺俞、心俞、膈俞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肺俞、心俞、膈俞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宣肺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肾阳虚型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5
取大椎、肺俞、膈俞、膏肓俞穴。用“冬病夏治膏1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1份,甘遂1份,细辛1份,肉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膏肓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6
取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7
取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祛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8
取肺俞、风门、膈俞、膏肓俞、天突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碎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成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肺俞、风门、膈俞、膏肓俞、天突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6~8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9
取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入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软膏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法10
取肺俞、天突、膻中、风门为主穴,配穴取大椎、定喘、丰隆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阳化湿、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支气管炎。
二、热敷熏洗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大椎、风门、肺俞、天突、孔最穴上。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热敷法2
用“姜葱软膏”。取生姜120克,葱子120克,川乌18克,麻黄18克,北细辛18克,白芷18克,羌活24克,肉桂20克。后6味药共为细末,生姜、葱子共捣成绒,加酒水各半调匀,炒热分装2个布袋,轮番熨敷背部大椎、风门、肺俞等穴处,每次热敷1小时左右,每天1~2次。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肺俞、天府、尺泽、太渊、合谷、足三里穴。肺俞穴用1.5寸毫针向脊柱斜刺0.5~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略向上斜刺0.8~1.2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余穴常规刺法,平补平泻。
此方法具有理肺顺气、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针刺法2
取肺俞、膏肓俞、太渊、大椎、足三里穴。肺俞、膏肓俞穴用1.5寸毫针向脊柱斜刺0.5~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大椎穴用1寸毫针向上斜刺0.5~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肩膀传导;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略向上斜刺0.8~1.2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太渊穴用1寸毫针直刺0.3~0.5寸,行捻转补法,使局部沉胀,注意避开桡动脉。
此方法具有补肺养阴、益气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
针刺法3
取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1~1.5寸,有针感后行捻转泻法1分钟,患者可有局部酸胀、咽喉发紧、似有物阻塞不畅样感觉,留针20~30分钟,期间捻泻2~3次。若为风寒咳嗽者,配大椎、列缺穴疏风解表、止嗽化痰;或配风门、肺俞穴,针上加灸以疏风散寒、温肺止嗽。若为风热咳嗽者,用针刺泻合谷、尺泽穴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若为痰湿阻肺者,用针刺泻丰隆、阴陵泉穴祛湿化痰、宣肺止嗽。若为阴虚肺燥者,用针刺泻尺泽穴、补复溜穴养阴清肺、化痰止嗽。若为肝火犯肺者,用针刺泻行间、尺泽穴平肝清肺,镇咳降逆。若为肺气虚弱者,天突穴仅捻泻1次或2次以止咳,多则伤气,配补合谷、太渊穴补肺益气,
此方法具有化痰利气、镇咳止嗽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针刺法4
取大杼、风门、肺俞、风池、天突、列缺、丰隆、合谷穴。针用泻法或灸,也可配合电针或拔火罐。大杼、风门、肺俞穴取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患者取俯卧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针尖向下与背呈45°角斜向背柱慢慢向下捻转而入,进针深度为0.5~0.8寸。针风池穴,针尖朝向鼻尖,使针感放散至眼鼻部。许多患者,在本穴得气后,往往能立即止咳。针天突穴时,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0寸,则有局部酸胀、咽喉发紧、似有物阻塞不畅样感觉。本穴对咳嗽剧烈者,有明显效果。其他穴位均采用泻针法,留针20~30分钟,每5~10分钟行捻转泻法1次。也可接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为5~10赫兹,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出针后,在上背部用多个大口径火罐拔罐,进行多罐疗法。还可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区域进行走罐疗法。
此方法具有疏风散寒、宣肺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袭肺型慢性支气管炎。
(二)艾灸法
取风府、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膏肓俞穴。点燃艾条一端,悬于上述穴位上方,施雀啄灸30秒钟,每秒雀啄灸一下,使热感传导到胸腔,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既要使皮肤有较高的热度,又不烫伤皮肤。每隔2天治疗1次,5~8次为1个疗程。三伏天治疗效果更佳。各类型咳嗽,除针法之外,不论外感内伤,多可取用督脉腧穴及背部胸椎两侧腧穴,如大椎、肺俞、神道等穴,包括背部及前胸出现的病理反应点(如压痛点),若灸治此处则疗效更佳。以上腧穴根据辨证灵活选用,一般每次只取2~3穴,采用艾灸温和灸,每可取捷效。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三)梅花针疗法
取脊柱两侧、气管两侧、膻中穴、天突穴、前后肋间、太渊穴、中脘穴。在穴位表皮0.5~1.5厘米直径范围内,均匀叩打,最少20下,一般叩打40~50下。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气管两侧沿气管两旁,自上而下各叩打3行。前后肋间沿肋间隙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叩打2行。鼻部沿两侧各叩打2~3行。颌下沿下颌骨下缘,由下颌角至颏部下平行叩打2~3行。肘窝沿肘窝皮区横刺2~3行。重点叩打胸部、腰部、气管两侧、阳性反应物处。隔天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休息半个月,根据病情再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手法要求腕力弹刺,一般多采用中等度刺激。本病多在第1~8胸椎两侧、腰部有条索及压痛,颌下有结节和压痛,天宗穴有压痛。咽喉痛、音哑者,加刺颌下、气管两侧、第3~7颈椎两侧;胸闷气短者,加刺前后肋间、膻中、剑突下;大便秘结者,加刺骶部、下腹部;发烧、咳嗽、痰多者,重刺第1~5胸椎两侧、气管两侧、颌下、太渊穴;鼻炎者,加刺鼻部、迎香穴。
此方法具有补肺益气、活血化瘀、散寒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症见长期反复咳嗽,吐痰,并于气候变化时易发作者。
(四)穴位埋线法
穴位埋线法1
取风门、肺俞、膻中、天突、定喘穴。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后,用三角缝针将1号羊肠线带入穴位深部肌层中,用止血钳或持针器夹住羊肠线两端,行拉锯状牵拉刺激数分钟,紧贴皮肤剪断肠线两端,轻提针孔处皮肤而使线头陷入皮下,然后敷以消毒敷料并用胶布粘牢固定,隔20天可做第2次埋藏。埋线法取羊肠线在穴内能延长针刺效应,加强腧穴功效的优点,故有较好的疗效。1次有效率可达90%以上,但应掌握好时机,发病季节20~30天1次,非发病季节或缓解期2~3个月1次。第1次躯干部穴位埋线可用0号肠线。一般能坚持治疗者均能收到满意效果。
此方法具有疏肺理气,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埋线法2
取穴分2组,第1组为肺俞穴透厥阴俞穴;第2组为左定喘穴透右定喘穴。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后,用三角缝针将1号羊肠线带入穴位深部肌层中,用止血钳或持针器夹住肠线两端,行拉锯状牵拉刺激数分钟,紧贴皮肤剪断肠线两端,轻提针孔处皮肤而使线头陷入皮下,然后敷以消毒敷料并用胶布粘牢固定,隔20天可做第2次埋藏。咳甚者加孔最穴;喘甚者加鱼际穴;体弱者加肾俞穴。各组穴位交替使用,20天1次,3~5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益气补肺、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埋线法3
取中府、肺俞穴。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后,用三角缝针将1号羊肠线带入穴位深部肌层中,用止血钳或持针器夹住肠线两端,行拉锯状牵拉刺激数分钟,紧贴皮肤剪断肠线两端,轻提针孔处皮肤而使线头陷入皮下,然后敷以消毒敷料并用胶布粘牢固定。每月或2个月埋线1次,至咳嗽痊愈后,再埋线1~2次以巩固疗效。
此方法具有补益肺气、祛邪止嗽的功效,用于治疗肺气虚或肺阴不足型慢性支气管炎。
(五)耳穴法
取耳穴支气管、肺、肾上腺、咽喉、神门。穴位常规消毒,以1寸30号毫针刺入,使患者产生酸胀感,留针20分钟左右,留针期间可捻动2~3次,或以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双耳同时取穴,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补益肺气、袪寒止嗽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六)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取穴分成2组,第1组为肺俞、足三里穴;第2组为定喘、肾俞穴。对双侧肺俞穴进行常规消毒,用1次性皮试针抽取“卡提素”0.5毫克,将针快速刺入肺俞穴,患者得气后上提少许,回抽无血,每穴缓慢注入“卡提素”0.25毫克。对双侧足三里穴进行常规消毒,用5毫升1次性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3毫升,将针快速刺入足三里穴,患者得气后上提少许,回抽无血,每穴缓慢注入“黄芪注射液”1.5毫升。下次治疗使用第2组穴,每个定喘穴注射“卡提素”0.25毫克,每个肾俞穴注射“黄芪注射液”1.5毫升。2组穴交替使用。“卡提素”为新一代生物免疫调节剂,能促进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提高其吞噬与消化异物的活力;能激活T淋巴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黄芪注射液”具有补正气作用。穴位注射加强了针、穴、药的协同作用,增强针感,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疗效,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夏天“初伏”之日起,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1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此法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注射法2
取大椎、风门、肺俞、天交、膻中穴。一般取2~4穴,选用“黄连素”、“丙种睾丸酮”、“佛卡因”等药物,注射量根据不同药物及具体辨证而定。局部常规消毒,在选定穴位刺入,待局部有酸麻或胀感后,再将药物注入,每天或隔天1次。
此方法具有温肺止咳、理气化痰的功效,此法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补虚平喘汤”治疗。取生地150克,熟地150克,山药120克,山萸肉45克,巴戟肉60克,淫羊藿90克,白术90克,党参90克,灵芝90克。以上各药共研细末,再用鱼腥草30克,佛耳草15克,野荞麦根30克,煎汤代水泛丸,每服6克,每天2~3次。常于每年夏季来临,服用3个月,可改善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功能。当天气转冷、寒潮来临时,具有很强的抗御能力,能减轻发病或不发病。
此方法具有健脾补肾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支气管炎。
中药内服法2
用“加味阳和汤”治疗。取生麻黄6克,白芥子12克,熟地30克,菟丝子30克,鹿角胶9克,桂枝9克,茯苓30克,附子6克,五味子5克,干姜5克,泽泻9克,甘草6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涤痰平喘、补肾壮阳的功效,用于治疗阳虚型慢性支气管炎。
中药内服法3
用“温肺助阳汤”治疗。取生麻黄6克,杏仁9克,苏子12克,白芥子12克,干姜6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姜半夏9克,熟附片12克,补骨脂12克,局方黑锡丹4.5克(分吞)。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肺平喘、补肾纳气的功效,用于治疗阳虚型慢性支气管炎。
中药内服法4
用“紫菀二仁丸”治疗。取紫菀40克,杏仁(去皮尖)80克,胡桃仁80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丸重10克,每服1丸,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此方从“夏至”日始,服用2个月,能减轻慢性支气管炎在秋冬季节的发作。亦可秋冬季节常服,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
此方法具有化痰纳气、降浊润肠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喘多痰,大便偏于燥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