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方面有关系,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本病发病率高,女性多于男性,女男之比为(2~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者居多。实验室检查提示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大多增快。滑液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学无类风湿关节炎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痹症”、“历节风”、“痛风”、“尪痹”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医学准绳六要·痛风》:“痛风,即内径痛痹。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气合而为痹……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是也。”其发多因素体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外邪侵袭关节,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关节肿胀酸痛、屈伸不利或畸形,是冬季的多发病、常见病。到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回升旺盛,病情缓解,症状减轻,此时若给予恰当的治疗,到冬季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穴,腕指关节疼痛取外关、曲池、合谷、中渚及阿是穴;踝趾关节疼痛取肾俞、阳陵泉、解溪、昆仑、照海、足临泣、太冲、八风及阿是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敷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穴位贴敷法2
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穴,腕指关节疼痛取外关、曲池、合谷、中渚及阿是穴;踝趾关节疼痛取肾俞、阳陵泉、解溪、昆仑、照海、足临泣、太冲、八风及阿是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敷贴。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止痛、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穴位贴敷法3
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穴,腕指关节疼痛取外关、曲池、合谷、中渚及阿是穴;踝趾关节疼痛取肾俞、阳陵泉、解溪、昆仑、照海、足临泣、太冲、八风及阿是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敷贴。固定3~4小时后揭去。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穴位贴敷法4
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穴,腕指关节疼痛取外关、曲池、合谷、中渚及阿是穴;踝趾关节疼痛取肾俞、阳陵泉、解溪、昆仑、照海、足临泣、太冲、八风及阿是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取相应穴位,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祛瘀镇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热敷法1
用“袪寒蠲痹散”治疗。取生川乌30克,生草乌30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细辛20克,花椒40克,白芥子30克,吴茱萸30克,元胡30克,甘遂20克。上药共为粗末,加60°白酒适量润湿,置于锅内炒热,纱布包裹,做成药袋。将药袋置于肢体疼痛部位热敷,外以“神灯”或周林频谱仪照射患部。每天1~2次,每次0.5~1小时,以患部或全身微微出汗为度,2天后更换新药,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脉、祛湿蠲痹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之疼痛、麻木。
热敷法2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加60°白酒适量润湿,再置于锅内炒热,做成药饼。趁热敷于肢体疼痛部位,外以油纸或薄膜盖定,绷带包扎,至局部及全身发热或微汗出为度。每天1次,每次2~4小时,3天后更换新药。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热敷法3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加60°白酒适量润湿,再置于锅内炒热,纱布包裹,做成药枕或药袋。将药枕或药袋置于肢体疼痛部位,外以电熨斗或电吹风热熨患部,使药力直透肌腠筋骨,以局部感觉发热为度。每天2次,每次30分钟,3天后更换新药。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热敷法4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置于瓶内,浸泡于60°白酒2 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天振摇1次,7天后备用。用时将药酒少量倒于杯碗内,用脱脂棉团蘸药酒适量,以长柄镊挟持,火柴点燃,引燃碗内药酒。用手将燃烧之药酒快速涂于肢体疼痛部位,并迅速用手掌拍熄,再涂再拍熄,同时揉擦患部,以局部潮红为度。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热敷法5
用“关节炎热敷方”治疗。取豨莶草20克,当归15克,海风藤30克,天南星10克,白芷10克,生大黄10克,川乌12克,生半夏10克,川独活12克,羌活12克,麻黄12克,豹骨适量。上药共煎之,用毛巾蘸药热敷于患处。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热敷法6
用“姜葱软膏”治疗。取生姜120克,葱子120克,川乌18克,麻黄18克,北细辛18克,白芷18克,羌活24克,肉桂20克。后6味药共为细末,生姜、葱子共捣成绒,用酒水各半调匀,炒热分装2个布袋,轮番熨敷患部,每次0.5~1小时,以局部微微出汗为度,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热敷法7
用“二乌散”治疗。取生首乌20克,生川乌20克,山奈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后置于棉垫上,再将棉垫敷于患处并用胶布固定,然后用热水袋在棉垫外热敷。患者可每天敷1次,15天为1个疗程。关节灼热肿痛者忌用。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热敷法8
用“湿热敷方”治疗。取透骨草30克,伸筋草30克,苏木20克,海桐皮20克,嫩桑枝15克,威灵仙15克,红花12克,鸡血藤12克,白芷12克,乳香9克,没药9克,川乌9克,草乌9克,秦艽9克,全当归9克。先将上药用布包裹后放入锅中,加入1 000毫升的清水煎煮40~50分钟后取出药包,然后将两条毛巾浸于药液中,待药液温度减至38~42 ℃时,取出毛巾将其敷于患处。每次敷30~40分钟(要保证药液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8~42 ℃)。患者每天可敷1~2次,每治疗1周后,要间隔2天,21天为1个疗程。一般每剂药可连用2~3天。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热敷法9
用“热敷膏”治疗。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然后将药膏分别贴敷于患者相应穴位上,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药浴法
药浴法1
用“三枝熏洗方”治疗。取樟树枝120克,桑树枝120克,柳树枝120克,家艾叶120克。上药加水50千克,放入大锅内煎煮10分钟,备用。先预备大水缸一只,放在避风之密室。缸内高低小木凳各一个,将煎好的药水连药渣倒入缸内,患者赤身入缸,坐在高木凳上,脚踏低木凳。以厚布将患者颈部以下(头露在外)和缸周围覆盖后熏之。待周身汗出透时,须用干毛巾拭净全身汗水,出缸上床,盖被避风静卧。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四肢疼痛。
药浴法2
用“蠲痹沐方”治疗。取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马钱子10克,酒白芍20克,透骨草15克,细辛10克,莪术15克,制乳没各15克,制南星12克,威灵仙15克,桑寄生15克,淫羊藿10克,皂角刺15克。将上药研细末装入布袋内,用适量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50分钟,制成药液。将患病部位浸泡在药液中,要略加活动。然后再将药渣袋趁热外敷患处,每天治疗1~2次。每剂药可使用2天,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蠲痹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药浴法3
用“行痹熏洗方”治疗。取八角枫鲜叶30克,香樟树叶30克,紫苏30克,水芹菜30克,薄荷叶18克。将上药加水适量,煎汤熏洗患处。
此方法具有舒筋活血、散风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药浴法4
取当归15克,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雷公藤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川草乌15克,赤芍12克,羌独活各12克,川芎9克,细辛9克,桑枝30克、鸡血藤20克。病证偏热型者,去细辛、桂枝,加石膏90克、土茯苓30克、防己15克。上药煎汤一脸盆,熏洗患部半小时,每天1~2次,汤药可连用2天。
此方法具有散寒祛湿、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药浴法5
取刘寄奴6克,独活12克,秦艽12克,川乌9克,海桐皮12克,草乌9克,艾叶9克,花椒6克,透骨草12克,生姜30克,伸筋草12克,大葱4根。煎后趁热泡洗患部,每天1~2次,每次1~2小时;每剂药可用3~4天,每次用时均须加热至适宜温度。
此方法具有散寒、除湿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较重者。
药浴法6
取豨莶草30克,刺五加15克,石菖蒲15克,石楠藤15克,水皂角15克。将上药加水适量,煮煎药液,待温后洗浴,每天2次,每次0.5~1小时。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利湿消肿、通经活络、利湿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熏蒸法
熏蒸法1
用“祛除风湿方”治疗。取麻黄24克,木瓜24克,五加皮24克,防风24克,三棱24克,鸡血藤24克,泽兰叶24克,伸筋草24克,透骨草30克,寻骨风30克,生乳香18克,生没药18克,文术18克,钩藤18克,桃仁18克,牛膝18克,当归15克,红花12克,血竭10克,甘草12克。将上药粉碎成粗末,装入熏蒸治疗床容器内,注水,水煮沸后患者即可熏蒸身体疼痛部位。每天蒸熏1~2次,每次30~40分钟,12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休息3天再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每剂药可用2天。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法2
用“化瘀止痛方”治疗。取威灵仙60克,生甘草60克,羌活30克,独活30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土元20克。将上药粉碎成粗末,装入熏蒸治疗床容器内,注水,水煮沸后患者即可上床治疗,熏蒸病变部位。每天蒸熏1~2次,每次30~40分钟。每剂药可用3~5天。
此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药酒擦法
药酒擦法1
用“温经止痛酊”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置于瓶内,浸泡于60°白酒2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天振摇1次,7天后备用。用时直接用棉球或纱布蘸药酒适量,涂于肢体疼痛部位,用手掌揉擦至发热为度,每天3~4次;亦可将药酒装入压力瓶内,先按摩疼痛部位片刻,再将药酒喷洒于患部,揉擦片刻,使患部发热为度。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药酒擦法2
用“消尔痛酊”治疗。取川乌60克,马钱子40克,乳香60克,细辛40克,栀子40克。上药泡入700毫升高度白酒中,密封,15天后备用。用纱布蘸取“消尔痛酊”外涂患部,每天3~5次,7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除湿蠲痹、活血通络、散节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灸法
针灸法1
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阳、筋缩、肝俞、肾俞、委中、太溪穴,上肢病变加天宗穴,下肢病变加秩边穴。上肢病变加配肩髃、曲池、阳溪、阳谷、阳池、八邪穴;下肢病变加配内外膝眼、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穴。寒湿兼血瘀型,主穴用轻捻浅刺补法,背部督脉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湿热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后浅徐疾泻法,背部督脉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气血亏虚兼血瘀型,主穴用轻捻浅刺加刺足三里穴补法,背部督脉刺络不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浅刺。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针灸法2
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足临泣穴。肩关节疼痛较甚加肩三针、臂臑穴;肘关节疼痛较甚加手三里、曲池穴;腕关节疼痛较甚加阳池、腕骨、阳溪穴;指(趾)关节疼痛较甚加八邪、后溪(或大都、八风)穴;髋关节疼痛较甚加环跳、秩边、居髎穴;膝关节疼痛较甚加血海、膝眼、委中穴;踝关节疼痛较甚加太溪、解溪、丘墟穴。均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后接电针仪,留针30分钟;或用艾炷直接灸5~7壮。
此方法具有疏通经脉、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针灸法3
取华佗夹脊穴、大椎、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穴。先取背部华佗夹脊穴,从第1胸椎排刺至第2腰椎,左右间隔交替针刺;然后取大椎、肾俞穴,后取四肢穴位。选用30号1.5寸毫针,进针得气后于针柄上插入1.5~2厘米艾条,并将艾条点燃,待艾条燃尽后取针。四肢穴疗法相同。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针灸法4
以关节窜痛、游走不定为主之行痹,取膈俞、血海穴;以关节酸痛重着为主之着痹,取足三里、商丘穴;以关节冷痛且剧、遇热痛减为主之痛痹,取肾俞、关元穴;以关节红肿且胀,热痛为主之热痹,取大椎、曲池穴。肩部加肩髃、肩髎、臑俞穴;肘部加曲池、合谷、外关、肩井、尺泽穴;腕部加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穴;背部加水沟、身柱、腰阳关、夹脊穴;髀部加环跳、居髎、悬钟穴;股部加秩边、承扶、风市、阳陵泉穴;膝部加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穴;踝部加申脉、照海、昆仑、丘墟穴。行痹、热痹用泻法;着痹、痛痹用补法,温针加灸,灸后拔罐。
此方法具有疏通气血、活络止痛、祛风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铺灸法
取穴以背部督脉为主。取督脉后正中线,上自“大椎”,下至“腰俞”的脊柱段,共计13个穴位。用铺灸法。将附子、桂枝、桑枝、伸筋草、透骨草、海风藤、川乌、草乌、丁香、肉桂等药等量粉碎制成药粉,取斑蝥适量研成粉状,将少许麝香或冰片,用陈醋、蜂蜜调成泥状。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背部。用75%的酒精在施术部位常规消毒。用药棉醮取蒜汁涂擦施灸部位。在自“大椎”至“腰俞”的脊柱段,沿督脉正中线将制好的药泥铺成带状,厚1~2厘米、宽度约4厘米,轻轻按压药泥带的中间部位,使两边微高,中间凹陷。将艾绒搓捻成的三角形条状,长度在10厘米左右,分段放在药泥带中央的凹陷槽。分别在每节艾条的两端点火施灸,艾炷一壮燃尽后,可用手轻轻按压,移去灰渣,重新铺置艾绒(新的一壮最好提前半分钟点燃,以使与上一壮的艾火温度相当),继续施灸,需灸5~10壮。患者有强烈灼热痛感觉时,可用手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通过按摩使灼痛感扩散,减少痛感。灸后可移去药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擦干即施灸结束。施灸后可见背部充血潮红,随渗出液增加而局部表皮出现小水疱。水疱小的如粟米,大的如鸡蛋,应保护其不被碰破,以免造成感染。灸后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禁食海腥甘肥食物,以免留恋病邪。睡时应侧卧或俯卧。因天热出汗过多,可用热毛巾轻轻擦干。水疱应尽量养得“老”一些,超过3天后才可挑破放水,这样可使病邪排除干净。小水疱逐渐增大成熟后,用消毒针引流出水,自上而下,逐一引流。引流时出水务尽,以使病邪排净。最后涂上甲紫即可。铺灸选择在每年盛夏三伏天进行,以天气晴朗、气温高、白天为佳。因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百脉通畅,是铺灸的最佳季节。盛夏时节每月铺灸1次,连续3月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益肾壮督、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其面积广、艾炷大、火力足、温通力强,是一般灸法所无法比及的。对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使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其他有关检查指标也有明显改善,有改善症状和减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三)麝火灸法
麝火灸法1
上肢关节取曲池、外关、手三里、阳池、八邪、腕骨、合谷等穴。下肢关节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丘墟、解溪、商丘、阴陵泉、太溪、太白、大敦等穴。关节僵硬、疼痛比较严重配阿是穴。用麝火药块灸法。取麝香2克,明雄黄2克,朱砂2克,硫黄50克。先将硫黄置于铝锅内,取文火熔化,至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将碾细和匀的其余3味药倒入锅内迅速搅拌均匀,待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端锅,立即倒在备好凉干的土砖上摊平。此时药料似在燃烧,用备好的黄草纸盖在药料上,火焰即灭,冷却后分成小块装瓶密封备用。拔毒膏是用麻油100克和黄丹40克,同置于锅内,文火煎熬20分钟左右,至滴水成珠,不黏手即成。用干净竹片取少许药膏,薄摊于16.7平方厘米的油纸上备用。取好穴位之后,将麝火药块(如绿豆大小)点燃,用镊子夹住,并迅速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使其继续燃烧,用指头在所烧的皮肤周围轻轻拍打、揉按,以减轻疼痛,8秒钟左右药尽火灭。烧后第2天,所烧处呈Ⅰ度烧伤,将拔毒膏贴上,每天换1次,3~5天伤口自然愈合。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麝火灸法2
上肢关节取曲池、外关、手三里、阳池、八邪、腕骨、合谷等穴,下肢关节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丘墟、解溪、商丘、阴陵泉、太溪、太白、大敦等穴。关节僵硬、疼痛比较严重配阿是穴。用麝火药粒灸法,取麝香0.2克、冰片0.4克、乌头0.3克、雄黄0.03克、上药打碎锻制成颗粒状,每粒分别重0.3克、0.2克、0.1克。选取穴位(多为疼痛处及附近的穴位),以毫针剌入,得气后迅速出针,在针位上放置麝香(据病情和穴位的主次,酌情选用各种剂量的麝香颗粒),将其点燃,患者即感药性猛窜入穴位内,用一大小适当的伤湿膏布,覆盖于燃烧的麝粒上,24小时后取下,每隔1~2周1次。一般治疗3~4次后症状明显改善。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穴位注射法
上肢取外关为主穴,肩髃、曲池、阳池、合谷、曲池为配穴;下肢取阳陵泉为主穴,血海、梁丘、鹤顶、犊鼻、绝骨、解溪、昆仑、太冲为配穴。腰背取大杼为主穴,大椎、身柱、至阳、阳关、命门、华佗夹脊穴为配穴。以上各组穴位随证加减,并结合“以痛为腧”的原则配穴。每次选取3~6个穴位,每个穴位注入“追风速注射液”药液0.5~0.8毫升,隔天l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休息2~4周,再继续注射。
此法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益肾蠲痹丸”治疗。取生熟地150克,全当归100克,鸡血藤200克,淫羊藿100克,鹿衔草100克,淡苁蓉100克,炙乌蛇100克,炙全蝎20克,炙蜈蚣20克,炙蜂房100克,炙僵蚕100克。上药共研细末,另以老鹳草120克,徐长卿120克,苍耳子120克,寻骨风120克,虎杖120克,甘草30克。两药共煎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8克,每天2次,饭后服。
此方法具有补肾壮骨、祛湿镇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忌服。阴虚咽干口燥者另加生地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泡茶饮服。
中药内服法2
用“补肾袪寒治尪汤”治疗。取熟地24克,川断18克,补骨脂12克,淫羊藿l2克,炙山甲9克,防风10克,制附片l2克,骨碎补20克,桂枝15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5克,羌独活各12克,松节10克,土元10克,麻黄6克,苍术10克,威灵仙12克,伸筋草30克,牛膝15克,豹骨(或熊骨)l2克(另煎兑入)。如豹骨、熊骨均购不到,可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9克,三药同用,以代豹骨。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500~6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虚寒盛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故需耐心竖持服用,不可仅服几剂即改方。服药2~3个月(或更长)收到显著效果后,可将此方2~3剂,研为细末,每次服3克、每天2~3次,温开水送服,以防复发而渐达痊愈。
中药内服法3
用“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取秦艽9克,独活9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地龙15克,黄柏15克,苍术9克,穿山甲9克,没药6克,醋灵脂9克,桃仁9克,红花9克,青黛6克,木瓜12克,薏苡仁30克,萆薢15克,豨莶草15克,老鹳草15克,乌蛇3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理血祛风、逐瘀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夹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药内服法4
用“加减痛风方”治疗。取生麻黄10克,川桂枝10克,制苍术10克,熟附片10克,防风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l0克,鸡血藤15克,全蝎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60分钟(首次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祛风宣湿、化痰消瘀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屈伸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
中药内服法5
取蕲蛇20克,当归20克,蜈蚣2条,全蝎5克,苏土虫5克,穿山甲7.5克,淫羊藿15克,熟地黄25克,白芍25克,秦艽15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关节肿痛、变形僵直、手指足趾关节呈梭形、疼痛如锥刺,严重者功能丧失、几成残废、肌体消瘦、肌肉萎缩、皮肤枯燥等。
中药内服法6
用“蠲痹汤”加减治疗。取羌活6克,姜黄9克,当归9克,黄芪15克,赤芍9克,防风6克,秦艽12克,茯苓9克,桑寄生15克,细辛3克,牛膝15克,甘草6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药内服法7
用“黄芪五物汤加减”治疗。取黄芪30克,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先煎),当归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淫羊藿10克,狗脊15克,地龙10克,炙全蝎5克(研吞)。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肾助阳、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阳气虚型,多见于痹久不愈、肝肾受损,出现全身阳虚体征,舌质淡,脉细弱者。
中药内服法8
用“大乌头煎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方”治疗。取制川草乌各9克(先煎),黄芪15克,细辛3克,麻黄6克,桂枝6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威灵仙15克、蕲蛇肉10克,炙全蝎5克(研吞),炙马钱子0.5克(分冲)。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祛风湿、化痰瘀、温经袪寒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非发作期寒痹型。患者表现为病程较长,关节肌肉疼痛较剧烈,受累局部有冷感,手趾关节肿、痛,不红不热,脉多弦紧或沉迟、沉缓。若关节变形,功能障碍,则为挟痰瘀、寒湿,凝结筋络。马钱子属剧毒药,用时必须炮制,成人每次口服量以0.33~0.55克为宜,由于机体对马钱子敏感性不同,故临床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渐增至适宜剂量为好。
中药内服法9
用“乌头桂枝汤加味”治疗。取制川乌9克,草乌9克,炙甘草9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独活12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桑寄生15克,细辛3克,蜂房9克,红花9克,肉桂9克,菟丝子12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补肾阳、活血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药内服法10
用“复方三蛇酒”治疗。取白花蛇1条,蕲蛇30克,乌梢蛇30克,蜈蚣5条,防己30克,防风30克,全蝎10克,蜣螂虫10克,露蜂房5克,生地30克,羌活30克,忍冬藤30克,海风藤30克,金雀花根30克,桑枝30克,黄芪30克,甘草30克。将上药捣碎,浸入高粮酒2 500毫升中,2周后可服,每次10~15毫升,水酒调服。本方亦可制成丸(片)剂,均有良效。
此方法具有散寒逐瘀、祛风定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剧,或久痹痛发顽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关节所致者。
中药内服法11
用“风湿寒痛片”治疗。主要中药成分为青风藤、桂枝、附子、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黄芪、黄芩等。每次6~8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16片,不超过20片)。每天2~3次。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的功效,用于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稳定期。
中药内服法12
用“痹苦乃停片”治疗。主要中药成分为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成人每次5~7片,每天4次。儿童酌减。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温通化阳、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偏重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