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S)为常见风湿病之一,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病因不明且表现为进行性、独立性、全身性的疾病,由骶髂关节向上至髋关节、椎间关节、胸椎关节侵犯性发展性疾病,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并常波及其他关节及内脏,可造成人体畸形及残疾。此病多见于青年男性患者,16~32岁发病较多,多数患者呈隐匿发病。本病发展缓慢,可迁延10~20年。病变早期呈转移性、上行性腰背疼痛,以下腰痛最多见,并伴有困倦乏力、消瘦气短、贫血症状,少数伴有低烧,以及晨僵、夜间翻身困难、起床费力或活动受限,且一种姿势保持越长久,症状越明显。严重者脊柱功能活动受限,X线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椎小关节正常。病变中期,腰背、下肢关节疼痛较著,脊柱活动受限,部分韧带钙化,小关节骨质破坏。此时若能得到正确、彻底的治疗,大多可以治愈。病变发展到后期,进展较快,很短时间内形成驼背畸形,关节强直,X线显示骶髂关节融合,脊柱竹节样变,并出现全身症状及内脏受累,有少数患者瘫痪卧床,甚至死亡。实验室检查可见轻度贫血、Hb降低,血沉呈轻度增快或中度增快,但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性不大,而C反应蛋白则较有意义。90%~95%的患者H LA~B27阳性,但一般不依靠LHA~B27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放射线证据。X线检查对AS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98%~100%病例早期即有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学无强直性脊柱炎之病名,但在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中医的文献中早有类似于本病症状的描述。如《灵枢·寒热》:“骨痹,举节不用而痛。”《素问·痹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督之为病,脊强而厥”。通过其脊柱强直、驼背畸形以及关节肿大、变形、骨质受损等临床特征,可知本病痹在体为骨,在脏为肾,故当属“骨痹”、“肾痹”范畴;其病性顽固而缠绵难愈,又称“顽痹”、“尪痹”,晚期发生驼背畸形,又称龟背。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肾督亏虚,卫阳空疏,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深入骨骼脊髓。由于正气亏虚,邪气深伏于内,痰浊瘀血交互产生,壅滞督脉,邪正混淆,如油入面,胶着难解,终致脊柱强直、变形而发本病。本病在冬季寒冷季节症状加重,夏季症状趋于缓解,甚合“冬病夏治”。根据“冬病夏治”之理,在夏季阳气隆盛之时,应用补肾壮督、袪寒化痰、温经通络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内服,以及中药熏蒸、药浴、热敷、针灸、推拿等法治之,不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积极地预防作用。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骶部疼痛取大肠俞、秩边、次髎、环跳、足三里穴;腰骶部疼痛取肾俞、大肠俞、秩边、腰眼、环跳、次髎穴;胸腰部疼痛取肺俞、膏肓、至阳、脾俞、肾俞穴;颈胸部疼痛取风池、天柱、颈4夹脊、大椎、风门、肺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穴位。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化痰、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之关节强直、疼痛。
穴位贴敷法2
骶部疼痛取大肠俞、秩边、次髎、环跳、足三里穴;腰部疼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足三里、悬钟穴;胸部疼痛取大椎、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穴;颈部疼痛取风池、天柱、颈5夹脊、大椎、风门、肺俞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穴位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化痰、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症见腰膝酸软、晨僵、骶髂关节隐痛、体倦身重。
穴位贴敷法3
取骶部疼痛取大肠俞、秩边、次髎、环跳、足三里穴;腰部疼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足三里、悬钟穴;胸部疼痛取大椎、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穴;颈部疼痛取风池、天柱、颈5夹脊、大椎、风门、肺俞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穴位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穴位贴敷法4
骶部疼痛取大肠俞、秩边、次髎、环跳、足三里穴;腰部疼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足三里、悬钟穴;胸部疼痛取大椎、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穴;颈部疼痛取风池、天柱、颈5夹脊、大椎、风门、肺俞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好穴位后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祛湿、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所取用的穴位上。取骶部疼痛取大肠俞、秩边、次髎、环跳、足三里穴;腰部疼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足三里、悬钟穴;胸部疼痛取大椎、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穴;颈部疼痛取风池、天柱、颈5夹脊、大椎、风门、肺俞穴。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肾阳虚衰型强直性脊柱炎。
热敷法2
用“湿热敷方”治疗。取透骨草30克,伸筋草30克,苏木20克,海桐皮20克,嫩桑枝15克,威灵仙15克,红花12克,鸡血藤12克,白芷12克,乳香9克,没药9克,川乌9克,草乌9克,秦艽9克,全当归9克。先将上药用布包裹后放入锅中,加入1 000毫升的清水煎煮40~50分钟后取出药包,然后将两条毛巾浸于药液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8~42 ℃时,取出毛巾将其敷于患处。每次敷30~40分钟(要保证药液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8~42 ℃)。患者每天可敷1~2次,每治疗1周后休息2天,21天为1个疗程。一般每剂药可连用2~3天。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之颈项强直,骶髂关节隐痛。
热敷法3
用“二乌散”治疗。取生首乌20克,生川乌20克,山奈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后置于棉垫上,再将棉垫敷于患处并用胶布固定,然后用热水袋在棉垫外热敷。患者可每天敷1次,15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灼热肿痛者忌用。
热敷法4
用“除痹散”治疗。取荆芥20克,防风20克,秦艽20克,丁香20克,肉桂20克,草乌20克,没药20克,胡椒20克,细辛20克。上药共研细末混匀。先用凡士林在腰背痛处涂一层,然后将药末撒于腰痛部位,用数层醋浸透的纱布盖在上面,在纱布上洒95%的酒精或高度白酒少许,用火点燃,当患者感觉腰背部热烫时立即熄灭,外加温水袋保温。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阻痹经络型强直性脊柱炎。
(二)药浴法
药浴法1
用“祛寒温阳药浴方”治疗。取巴戟天150克,桂枝50克,艾叶90克,制附子50克,淫羊藿150克。将上药放入大沙锅内煎煮40分钟,将药汁倒入大木桶内,兑水至适宜温度的量,人进入木桶内浸泡,木桶上口用物围严,头露在外,每次浸泡30~40分钟。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药浴法2
用“强脊炎浸浴方”治疗。取川椒目30克,海藻30克,鸡血藤3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半夏15克,昆布15克,木瓜15克,桂枝15克,制川乌5克,制草乌5克。上药纱布包之,用水3煎20分钟,倒入浴缸温水中,水量以能浸泡整个人体为度。每次浸浴半小时,每周2次。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络、化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疼痛,活动受限者。
(三)熏蒸法
熏蒸法1
用“祛除风湿方”治疗。取麻黄24克,木瓜24克,五加皮24克,防风24克,三棱24克,鸡血藤24克,泽兰叶24克,伸筋草24克,透骨草30克,寻骨风30克,生乳香18克,生没药18克,文术18克,钩藤18克,桃仁18克,牛膝18克,当归15克,红花12克,血竭10克,甘草12克。将上药粉碎成粗末,装入熏蒸治疗床容器内,注水,水煮沸后患者即可上床治疗,熏蒸病变部位。每天蒸熏1次,每次30~40分钟,12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继续下1个疗程。每剂药可用3天。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熏蒸法2
用“化瘀止痛方”治疗。取威灵仙60克,生甘草60克,羌活30克,独活30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土元20克。用蒸熏治疗机,每天蒸熏2次,每次30~40分钟,3~4周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痛重者。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腰俞穴及相应夹脊穴。合并坐骨神经疼痛者,选用环跳、坐骨、委中、承山等穴。用2寸针从一侧夹脊穴脊柱对侧斜刺,两侧交替刺入,用泻法,针感可沿针尖放射至对侧背部。髋关节病变重用急脉、居髎穴,急脉穴用3寸针深刺,避开血管,行泻法,针感向髋关节内传导。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除湿蠲痹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针刺法2
取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肾俞、阳关等穴;合并坐骨神经疼痛者,选用环跳、坐骨、委中、承山等穴。用捻转法进针。风寒湿邪偏盛者,用泻法;肝肾亏虚者用补法。每次选4~5个穴位,每天1次,12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肾、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针刺法3
取华佗夹脊穴。先从华佗夹脊穴的起点(即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半寸),用拇指向下按压滑动,找出敏感点(压痛甚或有酸、麻、胀感处),然后用1.5寸毫针向脊椎方向斜刺,待针下出现电击样或胀麻感传导时,则停止进针,以相应手法加强针感。按上法在脊柱对侧也刺1针,然后将两针分别拔罐留针2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针刺法4
取天柱、风池、大椎、大杼、风门、身柱、心俞、至阳、膈俞、肝俞、脊中、命门、肾俞、关元俞、腰阳关、膀胱俞、八髎、腰俞、秩边、环跳穴。以上穴位用热补法,不留针,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益肾壮督、温通经脉、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二)艾灸法
艾灸法1
取阿是穴,用温筒灸法。取荆芥60克,防风60克,乳香60克,没药60克,白胡椒60克,艾绒500克。将前5味共为细末,与艾绒拌匀,分20份。将其中一份药料制成药柱置温筒中,在患部施灸。每晚睡前灸40~5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艾灸法2
取命门穴及阿是穴。用艾条灸法。以艾绒30克,乳香1克,没药1克,丁香1克,穿山甲1克,皂角1克,细辛1克,桂枝1克,川芎1克,独活1克,杜仲1克,松香1克,甘松1克。将上药粉碎,与艾绒以1∶2的比例拌匀做成艾条。点燃一端,在所取穴位上方灸之,控制好距离,勿使烫伤皮肤;亦不可距离皮肤过远,影响效果。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再继续下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三)铺灸法
取穴以背部督脉为主。取督脉后正中线,上自大椎穴,下至腰俞穴的脊柱段,共计13个穴位。用铺灸法。将附子、桂枝、桑枝、伸筋草、透骨草、海风藤、川乌、草乌、丁香、肉桂等药各等量,粉碎制成药粉,将斑蝥适量研成粉状,再加少许麝香或冰片,用陈醋、蜂蜜调成泥状。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背部。用75%的酒精在施术部位常规消毒。用药棉醮取蒜汁涂擦施灸部位。在自“大椎”至“腰俞”的脊柱段,沿督脉正中线将制好的药泥铺成带状,厚1~2厘米、宽约4厘米,轻轻按压药泥带的中间部位,使两边微高,中间凹陷。将艾绒搓捻成三角形条状,长度在10厘米左右,分段放在药泥带中央的凹陷槽中。分别在每节艾条的两端点火施灸,艾炷一壮燃尽后,可用手轻轻按压,移去灰渣,重新铺置艾绒(新的一壮最好提前半分钟点燃,以使与上一壮的艾火温度相当),继续施灸,需灸5~10壮。待有强烈灼热痛感觉时,可用手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通过按摩使灼痛感扩散,减少痛感。灸后可移去药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擦干即施灸结束。施灸后可见背部充血潮红,随渗出液增加而局部表皮出现小水疱。水疱小的如粟米,大的如鸡蛋,应保护其不被碰破,以免造成感染。灸后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禁食海腥甘肥食物,以免留恋病邪。睡时应侧卧或俯卧,因天热出汗过多,可用热毛巾轻轻擦干。水疱应尽量养得“老”一些,超过3天后才可挑破放水,这样可使病邪排除干净。小水疱逐渐增大成熟后,用消毒针引流出水,自上而下,逐一引流。引流时出水务尽,以使病邪排净。最后涂上甲紫即可。铺灸选择在每年盛夏三伏天进行,以天气晴朗、气温高、白天为佳。因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百脉通畅,是铺灸的最佳季节。盛夏时节每月铺灸1次,连续3月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益肾壮督、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面积广、艾炷大、火力足、温通力强,是一般灸法所无法比及的。对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使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其他有关检查指标也有明显改善,有改善症状和减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四)麝火灸法
取阿是穴。用麝火药块(由麝香12克、明雄黄8克、朱砂8克、硫黄210克加工而成)如黄豆大,用镊子夹住,点燃后迅速放在阿是穴上,使之继续燃烧,并用手轻轻按揉灸部周围,以减轻疼痛。每次灸10处左右,灸后敷贴用麻油、黄丹熬制的膏药。一般灸后第2天,可见灸部起疱,皮肤脱落。在灸处贴敷一张膏药,以后每天换药1~2次,直至伤口痊愈,约40天。并同时进食发性食物(如雄鸡、鲤鱼、黄花菜、猪蹄等)。灸后忌生冷、避风寒、禁房事,伤口不宜用水浸泡,防止外伤。孕妇、哺乳期、月经期,伴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者禁用。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五)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根据疼痛部位选取注射点,取“洋金花注射液”,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适量药液,皮肤常规消毒,刺入皮下,徐徐进针至一定深度,上下提插,穴位有酸胀感时,注入药液。洋金花注射液,规格为每支2毫升,每毫升含生药相当于东莨菪碱量0.5毫克。成人注射液量每次从0.5~1.0毫升,以后每3~5天增加药量。待递增至每天注射液量为6~7毫升时,即为每天常用量。一般以3个月为1个疗程。亦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用药量及持续时间。一般于注射洋金花注射液15分钟左右,患者即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口干、眼花、头晕、嗜睡等症状,重者有一过性恶心、呕吐、谵语,一般无需处理,必要时可在用药前服用安定或三溴合剂以预防副反应的出现。药物反应均可在次日明显减轻或消失。
穴位注射法2
取大椎、身柱、大杼、至阳、腰阳关、命门穴。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追风速注射液”5毫升,取上述穴位3~5个,穴位常规消毒,刺入穴位有酸沉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0.5~0.8毫升。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温阳解毒汤”治疗。取巴戟肉15克,补骨脂15克,生鹿角20克,肉苁蓉20克,仙灵脾10克,沙苑子10克,炒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大熟地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紫花地丁15克,土茯苓15克,丹参15克,白芥子10克,炙甘草6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阳解毒、祛湿蠲痹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缓解期郁热伤阴。症见颈、项、背微有拘急隐痛,腰酸腿软,或下肢隐痛、口干、烦躁、夜间低热(体温37.5 ℃上下),舌质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四肢厥逆、小便清长、脉沉微、阳虚寒盛者,加炮附子、肉桂;腰痛明显、有晨僵者,宜加元胡、葛根、金毛狗脊;腰膝酸软无力、阳痿早泄者,以鹿角胶易生鹿角,并加山萸肉、金樱子;气短乏力、倦怠、纳呆气虚脾弱者,加党参、白术、生黄芪;肢节酸沉、舌苔腻、脉有滑象属湿浊毒盛者,加生薏仁、防己、车前草。
中药内服法2
用“益肾通督汤”治疗。取鹿角胶10克(烊化),龟甲胶15克(烊化),菟丝子10克,大熟地30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0克,生川断15克,生白芍10克,骨碎补10克,净地龙10克,生鹿角10克,大生地3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通调督脉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隐匿期肾阴虚督脉瘀滞型。症见腰背酸痛,休息后痛稍减,活动受限,早起有晨僵感,骶髂隐痛,有时灼热胀痛,两腿足跟痛,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低热梦多,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或弦数。
中药内服法3
用“益肾蠲痹丸”治疗。取生熟地各150克,全当归100克,鸡血藤200克,淫羊藿100克,鹿衔草100克,淡苁蓉100克,炙乌蛇100克,炙全蝎20克,炙蜈蚣20克,炙蜂房100克,炙僵蚕100克。上药共研细末,另以老鹳草120克,徐长卿120克,苍耳子120克,寻骨风120克,虎杖120克,甘草30克,煎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8克,每天2次,食后服。
此方法具有益肾壮骨、蠲痹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督阳虚型。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忌服。阴虚咽干口燥者,另加生地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泡茶饮服。
中药内服法4
用“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取炮附子10克,人参6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肉桂6克,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鹿角胶10克,泽泻10克,蜈蚣1条(研末,冲服)。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补脾肾、通调督脉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隐匿期,脾肾阳虚,督脉瘀滞型。症见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胃脘满胀,疲倦无力,肢冷怕寒,小便频数,大便溏薄,晨僵,腰膝疼软,骶髂冷痛,脊柱活动受限。
中药内服法5
用“人参养荣汤加减”治疗。取人参6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大熟地20克,甘草6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肉桂6克,紫河车15克,牛脊髓1具,鹿角胶10克(烊化)。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400~5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补气养血、通调督脉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隐匿期,气血两虚,督脉瘀滞型。症见面色苍白,唇、舌、指甲淡白,头晕,心悸怔忡,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精神疲乏,喜卧懒动,晨僵,腰脊疼痛,骶髂刺痛或疼痛。
中药内服法6
用“补肾袪寒治尪汤”治疗。取熟地24克,川断18克,补骨脂12克,淫羊藿12克,炙山甲9克,防风10克,制附片12克,骨碎补20克,桂枝15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5克,羌独活各12克,松节10克,土元10克,麻黄6克,苍术10克,威灵仙12克,伸筋草30克,牛膝15克,豹骨(或熊骨)l2克(另煎兑入)。如豹骨、熊骨均购不到,可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9克,三药同用,以代豹骨。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500~6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表现为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故需耐心竖持服用,不可仅服几剂即改方。服药2~3个月(或更长)收到显著效果后,可将此方2~3剂,研为细末,每次服3克,每天2~3次,温开水送服,以防复发,从而渐达痊愈。
中药内服法7
用“右归丸加减”治疗。取鹿角胶15克(烊化),菟丝子10克,炮附子10克,肉桂6克,炒杜仲15克,大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0克,狗脊10克,骨碎补10克,北细辛4克,川乌6克。若嫌通督之力不足,可加蜈蚣1条,研末冲服,攻而通之,疗效更佳。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通调督脉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隐匿期,肾阳虚,督脉瘀滞型。症见背脊腰骶疼痛、隐痛、刺痛互见,背冷恶寒,两腿无力,足跟痛,髋臼周围深部痛甚,夜眠时能痛醒,动后能缓解,早起有晨僵感。
中药内服法8
用“四逆散合左归丸加减”治疗。取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白术10克,鹿角霜20克,菟丝子10克,怀牛膝15克,鸡内金10克,枸杞子1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舒肝解郁、益肾通督的功效,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隐匿期,肝郁肾虚,督脉瘀滞型。症见头痛,目眩,两胁胀痛,胸闷叹气,食欲不振,精神抑郁,晨僵,腰酸胀痛,骶髂隐痛,脊柱活动受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