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纤维环破裂症。椎间盘组织发育不良或发生退行性变,是本病发生的内因,而腰部外伤,如弯腰持重、挑担扭挫、跌扑撞击或腰部慢性损伤等则是本病发生的外因。由于上述原因,可引起老化的椎间盘破裂,其髓核突向后纵韧带之外,使腰椎孔或椎管内狭窄而压迫神经根。若纤维环与髓核同时变形、椎间隙狭窄、纤维被挤致突出,也可压迫神经根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多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好发于活动量最大、负重最多的腰4~5椎间隙。其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最初有腰痛史,然后感到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先从臀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咳嗽、喷嚏或用力排便时疼痛加重。病程久者,小腿后外侧、足背有麻木区。脊柱可有侧弯,多凸向病侧,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腰椎活动受限。腰3至骶1棘突旁有压痛,且向下肢放射。患腿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0°)。发生于腰3/4时可出现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跟腱反射早期亢进,病程长者可消失或减弱,CT及MRI可以确诊。
本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腰腿痛”范畴,多因肝肾阳虚、气血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凝筋脉、气血闭阻不通而致;也可因素体虚弱、用力不当、损伤筋脉、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发。本病多发于冬季寒冷季节,或于寒冷季节症状加重,而在夏季少发或趋于缓解,此时若给予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的药物恰当治疗,到冬季就可以少发或不发病。所以应用“冬病夏治”的原理治疗该病,不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飞扬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飞扬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祛瘀镇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穴位贴敷法2
取大椎、肾俞、大肠俞、环跳、风市、委中、承山、飞扬、昆仑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肾俞、大肠俞、环跳、风市、委中、承山、飞扬、昆仑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化痰、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穴位贴敷法3
取肾俞、命门、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昆仑、足临泣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肾俞、命门、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昆仑、足临泣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穴位贴敷法4
取大椎、肾俞、气海俞、秩边、风市、阳陵泉、昆仑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大椎、肾俞、气海俞、秩边、风市、阳陵泉、昆仑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祛湿、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热敷法1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制川乌80克,制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加60°白酒适量润湿,再置于锅内炒热,做成药饼。趁热敷于患者腰部或臀部、小腿后外侧疼痛部位,外以油纸或薄膜盖定,绷带包扎,至局部及全身发热或微汗出为度。每天1次,每次2~4小时,3天后更换新药。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热敷法2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制川乌80克,制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加60°白酒适量润湿,再置于锅内炒热,纱布包裹,做成药枕或药袋。将药枕或药袋置于患者腰部或臀部、小腿后外侧疼痛部位,外以电熨斗或电吹风热熨患部,使药力直透肌腠筋骨,以患者局部感觉发热为度。每天2次,每次30分钟,3天后更换新药。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热敷法3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制川乌80克,制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置于瓶内,浸泡于60°白酒2 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天振摇1次,7天后备用。用时将药酒少量倒于杯碗内,用脱脂棉团蘸药酒适量,以长柄镊挟持,火柴点燃,引燃碗内药酒。用手将燃烧之药酒快速涂于患者腰部或臀部、小腿后外侧,并迅速用手掌拍熄,再涂再拍熄,同时揉擦患部,以局部潮红为度。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热敷法4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制川乌80克,制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置于瓶内,浸泡于60°白酒2 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天振摇1次,7天后备用。用时直接用棉球或纱布蘸药酒适量,涂于患者腰部或臀部、小腿后外侧疼痛部位,用手掌揉擦至发热为度,每天3~4次;亦可将药酒装入压力瓶内,先按摩膝关节部位片刻,再将药酒喷洒于患部,揉擦片刻,使患部发热为度。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热敷法5
用“腰痛热熨方”治疗。取肉桂30克,吴茱萸90克,生姜120克,葱头30克,花椒60克。上药共炒热,以绢帕包裹,熨痛处,冷则再炒再熨。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药浴法
药浴法1
用“蠲痹沐方”治疗。取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马钱子10克,酒白芍20克,透骨草15克,细辛10克,莪术15克,制南星12克,威灵仙15克,桑寄生15克,淫羊藿10克,皂刺15克。将诸药研粗末,装入布袋内,用适量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50分钟,制成溶液。用毛巾蘸取溶液擦洗腰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溶液的温度,不能过热烫伤皮肤,亦不可凉,凉时加热。再用药渣袋趁热外熨患部,每天治疗1~2次,每剂药可使用2天,一般7~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蠲痹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药浴法2
用“腰腿痛浴方”治疗。取艾叶120克,川椒3克,透骨草30克。煎水2 500毫升,熏洗患处。每天1~2次,每次30~40分钟。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腰椎4~5或腰椎5至骶椎1华佗夹脊穴、环跳、殷门、阳陵泉、飞扬穴。针刺华佗夹脊穴时视患者的胖瘦选用1.5~2寸毫针,斜向椎间盘方向刺入,用泻法,使患者感局部有较强的针感。环跳穴用3寸长毫针,用泻法,要求针感下达足底心。余穴用1.5~2寸毫针均用泻法,留针半小时。其解痉镇痛疗效颇为满意。足跗痛者加昆仑或跗阳穴;急性期针后加罐;慢性期患肢畏寒者,用温针灸法。
此方法具有舒筋活络、解痉镇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法2
取肾俞、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飞扬、昆仑穴。肾俞、大肠俞穴略向脊柱斜刺,进针0.8~1.2寸,行“烧山火”补法;环跳穴用3寸长毫针刺入,行蜻蜓点水手法,使针感向下传导至足心;殷门穴用2寸,委中、飞扬穴用1.5寸长毫针直刺,使针感向下传导;昆仑用1.5寸长毫针略向上斜刺,使针感向腘窝部传导。针毕,肾俞、大肠俞、飞扬穴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舒筋活络、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法3
取肾俞、环跳及阿是穴(与居髎、环跳呈一等边三角形,在其下方)、阳陵泉、飞扬穴。环跳、阿是穴选28号3寸长针,泻法。针刺环跳穴时针感达足心,则疗效更佳,其余穴均要有较强的针感,留针半小时,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急性期针刺加拔火罐,或配合弹拨腓总神经;慢性期患肢畏寒,用温针灸法,以温阳活络;伴有腰痛者加大肠俞穴,针刺加拔罐。
此方法具有舒筋活络、解痉镇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组织致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水肿,刺激坐骨神经干以致臀部及小腿疼痛,其痛大多涉及太阳经、少阳经,故取太阳经的飞扬穴,少阳经的环跳、阳陵泉等穴。按照现代解剖知识,环跳穴下系坐骨神经干所在,阳陵泉穴下系腓总神经所在,故取以上5穴,直接作用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共奏舒筋活络、解痉镇痛、标本同治之功效。
针刺法4
取大肠俞、秩边、委中、阳陵泉穴。刺大肠俞穴时取俯卧位,直刺2~2.5寸,用提插的泻法,令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跟部或足趾端。刺秩边穴时取俯卧位,直刺3~3.5寸,用提插的泻法,令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趾端,下肢抽动3次为度。刺委中穴时取仰卧位,抬腿取穴,令针感向上传导至足趾端,用提插的泻法,令下肢抽动3次为度。刺阳陵泉穴时针尖向下斜刺,深度2寸,用提插的泻法,令针感传导至足趾端。刺人中穴时施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痛久不愈者加人中穴。
此方法具有疏通经络、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法5
取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穴为主,配穴取腰2~5夹脊、上髎、次髎、秩边、承山、悬钟、昆仑、足临泣及阿是穴。每次选用3~5个穴位,用强刺激或中等刺激,使麻电感向远端放射。其中,肾俞穴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5~2寸,使腰部酸、胀感或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白环俞直刺1~2寸,使局部麻、胀,并向臀部放射。环跳穴直刺,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深2~3.5寸,使局部酸、胀感向下肢放射。承扶与殷门穴均直刺2~3寸,使局部麻电感或酸、胀感向下肢放射。委中穴直刺0.5~1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足底放射。阳陵泉穴直刺,向胫骨后缘斜向刺入,深2~3寸,使酸、胀感向下扩散。在急性期每天针治1次,症状好转后,可隔天针治1次。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法6
取肾俞、腰阳关、委中穴为主,寒湿者配大肠俞、关元俞;肾阳虚者配命门、腰眼穴;肾阴虚者配志室、太溪穴;疼痛较甚者配水沟、腰痛点及阿是穴。寒湿型则针、灸并用,针刺用补法。外伤,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主穴直刺1.0~1.5寸,留针20~30分钟,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活血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法7
取穴分2组,第1组为志室、环跳、殷门、承筋穴。第2组关元俞、秩边、承山、飞扬穴。两组穴位交替轮换使用,用热补法,留针20分钟,每天针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补肾培元、舒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法8
取环跳、阳陵泉穴。针刺用强刺激手法。当针刺入5分深时局部出现酸麻感,进针到3寸左右针感即从局部沿大、小腿放散到足背外侧的足趾上,并呈线条牵扯样感觉,留针25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炎镇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取阿是穴或在突出之椎间盘水平患侧、棘突顶点旁开2厘米处取穴。注射部位需常规消毒,取10毫升注射器抽取“透明质酸酶”3 000单位,再抽取“利多卡因注射液”10毫升,针头与皮肤呈45°角进针4~5厘米,以患者有麻胀感向下肢放射为佳,退针稍许,回抽无血,则注射药物。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球覆盖针眼,胶布粘紧,用拇指重按揉局部。
此法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穴位注射法2
取第4腰椎夹脊穴或阳陵泉穴。注射部位需常规消毒。取10毫升注射器抽取“参附注射液”7毫升,再抽取“地塞米松注射液”7毫升,针头与皮肤呈直角进针3~5厘米,遇骨质时,退针稍许,回抽无血,则注射药物。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球覆盖针眼,胶布粘紧,用拇指重按揉局部。
此法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温阳蠲痹汤”治疗。取制川乌30克,制附子30克,麻黄10克,细辛10克,桂枝20克,干姜30克,菟丝子30克,杜仲15克,白术15克,白芍45克,生地黄60克,甘草3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制川乌、制附片、甘草3药先煎30分钟,而后再下余药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阳补肾、蠲痹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内服法2
用“地乌蠲痹汤”治疗。取生地黄60克,制川乌9克,威灵仙9克,蚕沙15克,秦艽5克,乌梢蛇6克,怀牛膝9克,豨莶草15克,五加皮15克,独活9克。行痹者,加防风10克、桂枝10克;痛痹者,加细辛5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着痹者,加薏苡仁15克、茯苓15克、苍术9克;热痹者,加知母、黄柏各9克,白芍15克;若痰湿留滞经络者,则生地黄减量,酌加白芥子9克、海桐皮15克;瘀血阻滞经络者,可加丹参15克、川芎9克、桃仁9克;肝肾阴虚者,可加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肾阳不足者,可加杜仲9克、狗脊9克、菟丝子15克、川断9克。病在上者酌加羌活、桑枝、桂枝;病在下者酌加防己、木通、黄柏。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制川乌先煎15分钟,而后再下余药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重者每天2剂,分4次服。
此方法具有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内服法3
用“补益风湿汤”治疗。取菟丝子15克,制狗脊15克,炒杜仲15克,生川断15克,大熟地20克,怀牛膝15克,肉桂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当归15克,炒白芍15克,炙川乌15克,细辛15克,独活12克,防风12克,威灵仙15克。气虚者,加黄芪15~3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血虚者,加川芎12克、炒阿胶15克;风胜者,加赤芍20克、鸡血藤30克;寒胜者,加炮附子30克、制草乌10克;湿胜者,加苍术15克,生薏苡仁25克;上肢痛甚者,去独活,加羌活10克,肉桂改桂枝15克或桑枝30克;下肢痛甚者,加木瓜18克、千年健15克;肝血不足者,加阿胶15克、制首乌25克;肾阳虚甚者,加巴戟肉15克、鹿角胶10克;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30克;肾阴虚甚者,加盐龟板15克、山萸肉10克;大便干燥者,加玄参3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补肝肾、益气养血、祛风散寒燥湿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内服法4
用“乌附麻桂姜辛汤”治疗。取制川乌10~60克,制附子10~60克,麻黄10克,细辛10克,桂枝30克,干姜10~30克,甘草10~30克,蜂蜜30~120克。制川乌、制附子先煎1~4小时,以不麻口为度,后下诸药再煮半小时,汤成去渣,分3次温服,可连服数剂。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除湿宣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此方治疗痛痹,疗效卓著,但因煎煮时间不够而中毒者亦不少,宜慎。
中药内服法5
用“益肾蠲痹丸”治疗。取生熟地各150克,全当归100克,鸡血藤200克,淫羊藿100克,鹿衔草100克,盐苁蓉100克,炙乌蛇100克,炙全蝎20克,炙蜈蚣20克,炙蜂房100克,炙僵蚕100克。上药共研细末,另以老鹳草120克,徐长卿120克,苍耳子120克,寻骨风120克,虎杖120克,甘草30克,煎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8克,每天2次,食后服。阴虚咽干口燥者,另加生地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泡茶饮服。
此方法具有益肾壮骨、蠲痹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忌服。
中药内服法6
用“补肾袪寒治尪汤”治疗。取熟地24克,川断18克,补骨脂12克,淫羊藿12克,炙山甲9克,防风10克,制附子l2克,骨碎补20克,桂枝15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5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松节10克,土元10克,麻黄6克,苍术10克,威灵仙12克,伸筋草30克,牛膝15克,豹骨(或熊骨)l2克(另煎兑入)。如豹骨、熊骨均购不到,可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9克,三药同用,以代豹骨。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皂刺6克;腰腿疼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核桃(炙)1~2个;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薏苡仁30~40克、木瓜9~12克、茯苓12克、白僵蚕9~12克;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术、牛膝,加金毛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蚕12克,羌活改为20克;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可再加草乌6~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焦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出现热象者,可减少桂、附用量,加黄柏12克、秦艽20克,把熟地改为生熟地各15克,或生地2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400~5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肾虚寒盛型,症见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
中药内服法7
用“乌头桂枝汤加味”治疗。取制川乌9克,制草乌9克,炙甘草9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独活12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桑寄生15克,细辛3克,蜂房9克,红花9克,肉桂9克,菟丝子12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补肾阳、活血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内服法8
用“何氏腰脱方”治疗。取淫羊藿12克,骨碎补10克,川断12克,丹参15克,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灸甘草6克,木瓜10克,制川乌10克,桂枝10克,土元10克,当归10克,威灵仙10克,蜂房6克,羌独活各1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补肾活血、温阳祛湿的功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