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可达20%~40%,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呈反复发作。发病时间为冬、春季节多发,且反复不已,部分患儿夏天有自然缓解的倾向,一般到学龄期前后明显好转;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至6岁的小儿,1~3岁的婴幼儿最为常见;临床特点是每次发作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防治不当,容易发生咳喘、水肿、痹证等病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临床观察显示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中,人工喂养儿比混合喂养儿多,而混合喂养儿又比母乳喂养儿多,且常有偏食习惯和长期食欲不良的情况。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作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相关,中医认为“稚阴稚阳”是小儿的生理特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机体和功能都较脆弱,所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小儿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为突出。小儿脾常不足,若护理失宜,乳食失节,可致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外功能薄弱,易受外邪侵袭。而且小儿发病后传变迅速,初为感冒,若失治、误治可迅速转化为咳嗽、肺炎喘嗽等症;倘继续调治不当,可致病情迁延,时轻时重,反复难愈,损耗正气,更易感受外邪,形成恶性循环。夏季三伏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缓解期和低发期,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此时应用穴位贴敷以及针灸、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体质,提高其防病、抗病的能力,减少患儿在冬季的复发,减轻症状。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肺俞、心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0.8厘米、厚约0.2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敷贴期间忌食辛辣、海鲜、羊肉等发物。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2
取穴分3组,第1组取天突、肺俞、丰隆穴;第2组取大椎、定喘、膻中穴;第3组取身柱、肾俞、足三里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所取穴位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的三伏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至第3天内各贴敷1次,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头伏选第1组穴位,中伏选第2组穴位,末伏选第3组穴位。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祛邪逐瘀、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3
取肺俞、膏肓俞、百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2克,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肺俞、膏肓俞、百劳穴上,固定1~2小时后揭去。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4
取肺俞、心俞、膈俞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的小圆饼。取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常规消毒,用30号1寸毫针刺0.5~0.8寸,用补法,不留针。针毕,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3厘米×3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1~2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百劳、膏肓、中府、肾俞、脾俞、胃俞、肝俞等穴,亦可取与背俞穴相应的足太阳经第2侧线腧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宣肺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肾阳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5
取肺俞、风门、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1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1份,甘遂1份,细辛1份,肉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取适量药膏(药膏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肺俞、风门、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6
取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上。每次贴敷的时间为0.5~2小时。根据个体差异,敷贴时间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一些时候,待干燥后揭下。贴上后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时,可提前揭去。如起疱较大、较重,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7
取大椎、百劳、肺俞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0.8厘米、厚约0.2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百劳、肺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祛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8
取肺俞、风门、天突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肺俞、风门、天突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9
取百劳、天突、肺俞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入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取适量软膏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百劳、天突、肺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10
取肺俞、膻中、大椎、丰隆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0.8厘米、厚约0.2厘米的小圆饼,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肺俞、膻中、大椎、丰隆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2~4小时。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化湿、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11
取大椎、肺俞、天突、膻中穴。取白芥子10克,半夏10克,淫羊藿5克,细辛3克,补骨脂10克。上药研细末拌匀,使用时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取少量软膏(药膏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肺俞、天突、膻中穴。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贴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每天1次。
此方法具有温阳行气、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12
取肺俞、中府穴。取白芥子20克,元胡12克,甘遂6克,细辛6克,樟脑3克。上药共研细末拌匀,使用时用鸡蛋清调成膏状。取少量软膏(药膏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肺俞、中府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贴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每天1次。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穴位贴敷法13
取内关、合谷、风门、大椎、肺俞穴。取天冬10克,麦冬10克,天竺子10克,百部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冰片6克,川贝1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小饼状,药饼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内关、合谷、风门、大椎、肺俞穴。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贴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每天1次。
此方法具有温经祛痰、利气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热敷熏洗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治疗。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药膏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风门、肺俞、天突、孔最穴。贴敷的时间以每年的三伏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为佳,每天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贴3个疗程,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祛风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肺气虚弱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热敷法2
取芒硝9克,大黄9克,青蒿6克,胡黄连6克。上药共研末,用时米醋调糊。加热后将糊敷于脐部,纱布固定,外用医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直至热退咳止。
此方法具有清热宣肺、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热敷法3
取天冬10克,麦冬10克,天竺子10克,百部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冰片6克,川贝1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小饼状。加热后敷于内关、合谷、风门、大椎、肺俞等穴,每天1次,每次热敷3~4小时,连治5~7天。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化痰行气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大椎、足三里穴。针刺大椎穴时低头坐位,前额枕于双手臂上,向上斜刺0.3~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沉、胀感,或向上、下传导;足三里穴直刺1~1.3寸,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两穴得气后留针半小时,在留针期间可运针2~3次,以加强针感。
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祛风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针刺法2
取风池、大椎、合谷、风门、肺俞穴。风池穴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施捻转泻法,针感可放射到前额;大椎穴针刺0.3~0.8寸,施紧按慢提泻法,令麻胀感放射到腰部或上肢左右两侧,不留针;合谷穴向劳宫穴透刺,施提插行针手法;风门、肺俞穴透穴刺,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5~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每天针1次。大椎、风门、肺俞三穴在留针期间加艾条灸,灸烤热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灸至局部皮肤呈紫红色为度,一般应灸15~20分钟。对2岁以内幼儿只点刺,不留针。
此方法具有疏风清热、解表祛邪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针刺法3
取风池、风门、列缺、合谷穴。风池穴针刺时针尖可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使针感向后头部传导或上行至头顶、前额,针刺时要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因深部为延髓,过深或乱捣易造成危险;风门穴向脊柱斜刺0.5~0.8寸,不可过深或太大幅度的提插,以防刺伤肺脏,一般针刺入后有酸胀感即可,有些患者针感可扩散于胸部,行捻转泻法;合谷穴直刺0.3~0.8寸,多数人可酸胀明显,行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向手指或向肘部扩散;列缺穴向上斜刺0.3~0.5寸,一般不提插,可轻捻,针感以酸胀为准。对2岁以内幼儿只点刺,不留针。
此方法具有疏散风寒、清热宣肺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针刺法4
取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列缺、合谷穴。大椎穴斜向上刺入0.5~0.8寸,施紧按慢提泻法;风门、肺俞穴向脊柱斜刺,施提插捻转泻法。曲池、列缺、合谷穴用泻法。大椎、风门、肺俞三穴在留针期间加艾条灸,一般应灸15~20分钟。对2岁以内幼儿只点刺,不留针。
此方法具有补益肺气、祛风泻热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艾灸法
艾灸法1
取风门、大椎、肺俞、足三里穴。取艾条1根,一端点燃,悬于足三里、风门、大椎、肺俞穴上方,用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以穴位局部红热舒适为度。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还可在背部之大椎、风门、肺俞穴用温灸盒施灸,每次20~30分钟,以背部红热,微微汗出为度,每天或隔天1次。
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疏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艾灸法2
取足三里、风门穴。将艾绒捏成小麦粒炷,直接放在足三里、风门穴上,点燃,当患者略感灼痛时,可在穴周轻轻拍打,以缓解疼痛。每次每穴灸5~7壮,灸后局部皮肤红润,中央略黄,无任何痛苦。
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疏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平素体虚尤其是阳虚之小儿,宜患反复呼吸道感染,行艾炷直接灸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法3
取足三里、风门穴。隔豆豉饼灸。将豆豉捣烂加少量黄酒和面粉做成小簿饼,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再放上中号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疏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三)火罐法
火罐法1
取大椎、风门、肺俞、心俞、膈俞穴。取3号火罐1个,患者俯卧,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涂以按摩乳,应用闪火法拔于风门穴上,走罐至皮肤潮红,拔完一侧拔另一侧,最后停留在大椎穴上,再在其下两侧风门至膈俞穴部位各拔两罐,留罐5~15分钟。
此方法具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火罐法2
取大椎、身柱、肺俞、膏肓俞、内关、足三里穴。采用单纯拔罐法。取1号或2号火罐先在背部大椎穴拔罐,然后在身柱、肺俞、膏肓俞穴拔罐。取5号火罐拔于内关、足三里穴。留罐时间均为5~10分钟,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理气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火罐法3
取身柱、商阳、少商穴。采用刺络(刺血)拔罐法。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婴幼儿用五分毫针代替)身柱、商阳、少商穴,以见血为度。身柱穴点刺后再用2号火罐拔罐1分钟。然后以75%酒精棉球轻按其针孔。2天1次。身柱穴每次点刺、拔罐,少商、商阳穴左右轮流选用,5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疏散风寒、清热宣肺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四、中药内服法
用“复方地龙散”治疗。取地龙30克,全蝎30克,僵蚕30克,蚤休5克,麻黄15克,细辛9克,象贝母15克,甘草15克。先将麻黄、细辛、蚤休、象贝母、甘草加水煎成浓缩药液,再将地龙、僵蚕、全蝎分别炒至焦黄色,研细粉加入煎成的药液中和匀,然后置于太阳下晒干,制成散剂备用。6月至1岁小儿每次服0.5克,1~2岁小儿每次服l~1.5克,3~6岁小儿每次服2克,1天3次。
此方法具有祛风逐邪、温肺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