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血糖最怕三大运动

糖尿病血糖最怕三大运动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基层医疗就诊病人进行的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病人长期失眠,可能导致严重的机体和心理疾病。这些睡眠问题发生在脑区和控制睡眠的神经传递素发生变化时,或者由于服用控制其他紊乱症状的药物而发生。因心理因素导致失眠者,亦占相当部分。中医认为,失眠主要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引起的。对身患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安眠的病人,应当首先治疗原发病,再纠正继发性失眠。

第九章 重点病症的养生

第一节 失眠的调养

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是季节变换的自然规律,而人体也属于自然界的一分子,也有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昼夜睡眠规律,这两者是相关的,中医理论称之为天人相应。天是指自然界,人类生长在自然界的怀抱里,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衡协调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睡眠与觉醒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昼夜节律)的一种自我调节的生理表现,是人与自然协调一致、赖以生存的生理规律,这个规律顺之则生、逆之则害。因此,人类必须重视睡眠,遵循睡眠与觉醒规律,身体才会健康。对于每一个人的健康而言,良好的睡眠犹如一个人正常的饮食、呼吸一样,显得太重要了。当今失眠症发病率甚高,很多失眠症病人既受失眠困扰,又摆脱不了对镇静催眠类药物的依赖,非常痛苦。

1.失眠的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基层医疗就诊病人进行的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我国成年人约30%以上,学生约50%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失眠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有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病人长期失眠,可能导致严重的机体和心理疾病。比如,中风和哮喘这样的问题就经常发生在夜晚或凌晨,这可能就是因为激素、心跳速度以及与睡眠有关的其他特性变化引起的。几乎患有精神失常的人都有睡眠方面的问题,如心情沮丧的人经常在凌晨时醒来,而且无法再入睡。同时,缺乏睡眠还会引发癫痫症。健康的人如果极度缺乏睡眠,可能会导致进入精神疾病的偏执狂和幻觉阶段,而中断睡眠则会引发躁狂抑郁症病人的癫狂(兴奋和极度活跃)。有其他身体功能紊乱的人,包括阿尔茨海默症、中风、癌症和头部受伤等,也经常会出现睡眠问题。这些睡眠问题发生在脑区和控制睡眠的神经传递素发生变化时,或者由于服用控制其他紊乱症状的药物而发生。一旦发生睡眠问题,就有可能损害人的健康,或者引发混乱、挫折、沮丧等情绪。不能睡眠的病人会更注意身上的疼痛,也许会增加止痛药的服用量。所以说,睡眠太少就会造成“睡眠债务”,就跟信用卡透支一样,最终,“睡眠债务”一定会让你的身体来偿还的。

2.失眠的原因

起居失常生活不规律,劳逸失度,工作任务紧时就长期开夜车,造成神魂颠倒,破坏了“睡眠—觉醒”节律,使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是造成失眠常见的原因。

⑴心理因素:中医称此类因素为情志过极,白天过度紧张或整日忧心忡忡,恼怒、恐惧、抑郁都能造成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失常,以致夜晚失眠。临睡前大怒大喜或激动悲伤亦可造成大脑局部兴奋灶强烈而持久的兴奋,引起失眠。因心理因素导致失眠者,亦占相当部分。

⑵身体因素:来自身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刺激,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如过饥、过饱、大渴大饮、腑实便秘、疼痛、瘙痒、呼吸障碍等。

⑶环境因素:不良的卧室环境,也能引起失眠,如噪声、空气污染、蚊蝇骚扰、强光刺激、大寒大暑以及地域时差的变化等。

3.现代医学失眠的分型

失眠,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其表现有夜晚难于入眠,白天精神不振,工作和学习效率低。失眠可分为偶然性失眠与习惯性失眠。偶然失眠不能算作疾病,它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长期、反复的失眠称习惯性失眠,又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习惯性失眠就是病态了。失眠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现代最常见的失眠分类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⑴起始失眠:又称入睡困难型失眠。特点为夜晚精力充沛、思维奔逸,上床后辗转难眠、毫无困意,直至后半夜才因极度疲劳而勉强入睡。这种类型人占失眠大多数,通常是“猫头鹰型人”,以青壮年多见。

⑵间断失眠:又称熟睡困难型失眠。特点为睡眠程度不深,夜间常被惊醒,醒后久久无法再眠。这种类型人通常有焦虑痛苦。常见于体弱有慢性病及个性特殊的人。

⑶终点失眠:又称睡眠早醒型失眠。特点是早早醒来,后半夜一醒即再难入睡。白天精神状态差,常常打盹,至下午精神才好转,常见于动脉硬化病人及年迈的老人。

4.中医失眠的发病机制

⑴属于虚证者:情志创伤,影响五脏及脑神,皆可使人发生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过悲为常见;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人崩漏日久;身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肝气郁结,气郁不舒,郁而化火,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心虚胆怯,决断不定,遇事易惊,心神不安,导致不寐;思虑过度,所求不得。

⑵属于实证者:外感风寒;饮食不节,胃不和则卧不安;情绪过度紧张、兴奋、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此血府血瘀。

5.中医失眠分类

⑴肝郁化火:难以入睡,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渴喜饮,口苦目赤,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⑵痰热内扰:不寐,心烦,口苦,头重,目眩,胸闷,恶心,嗳气,痰多,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⑶胃气不和:不寐,脘腹痞满,甚或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不畅,舌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⑷心脾两虚:不易入睡,或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饮食无味,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⑸心胆气虚: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⑹阴虚火旺:心烦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6.调养失眠原则及失眠的防治

中医认为,失眠主要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引起的。因此,对失眠病人应着重调治脏腑及气血阴阳,如补益心肺、滋阴降火、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等。另外,本病的治疗,也应以辨证论治为主,首先辨清虚实,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基本治则。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理气解郁,清火化痰。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为治。不论虚实,皆宜宁心安神。治疗除用药物以外,尚需要注意病人的精神因素,劝其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激动,睡前不吸烟、不喝酒和浓茶、咖啡,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配合气功治疗。

失眠的防治,自古至今方法很多,可概括为病因防治、心理防治、体育防治、食物防治、药物防治、气功防治、针灸按摩几方面,概括介绍如下:

⑴病因防治:对于身体因素、起居失常、环境因素等造成的失眠,宜采用病因疗法,即消除失眠诱因。对身患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安眠的病人,应当首先治疗原发病,再纠正继发性失眠。

⑵心理防治:平素宜加强精神修养,遇事乐观超脱,不过分追求能力以外的名利,是避免情志过极造成失眠的良方。青年人则应学会驾驭自己情感,放松思想;老年人则要学会培养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每天对生活内容做出紧凑的安排。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即上床前放松精神,建立自信心,并对自己说:“今晚我一定能睡着”,躺好后默念,“我头沉了,我疲劳了;我肩沉了,我很累了;我臂沉了,工作完成了;我腿沉了,我要睡了”。长期进行这样的自我训练,可以形成良好条件反射,乃至上床就睡着。

⑶体育防治:《老老恒言》中说:“盖行则身劳,劳则思息,动极而反于静,亦有其理”。体育锻炼不仅改善体质,加强心肺功能,使大脑得到更多新鲜血液,而且有助于增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稳定,对防治失眠有良好作用。一般在睡前2小时左右可选择一些适宜项目进行锻炼,以身体发热微出汗为度。

⑷药物防治:安眠药治疗失眠应用面最广,但一般说,不到不得已时不宜使用,或尽量少用。安眠药一经服用往往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对肝、脑以及造血系统还有不良作用,易发生药物中毒反应。安眠药会打乱睡眠周期节律,影响脑力恢复。所以安眠药偶尔服、短期用较好,对于中老年人以及失眠不严重的人宜选中成药为佳。

⑸食物防治:失眠者可适当服用一些有益睡眠的食物,如蜂蜜、桂圆、牛奶、大枣、木耳等,还可配合药膳保健。药膳种类很多,可根据人的体质和症状辨证选膳。常用药膳有茯苓饼、银耳羹、百合粥、莲子粥、山药牛奶羹、黄酒核桃泥、芝麻糖、马铃薯蜜膏等。此外,玫瑰烤羊心、猪脊骨汤效果亦好。

⑹气功按摩法:失眠者可于睡前摆卧功姿势,然后行放松功。调节呼吸,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可帮助入静安眠。失眠者亦可躺在床上进行穴位按摩,如按揉双侧内关穴、神门穴、足三里穴及三阴交穴,左右交替揉搓涌泉穴等都有助于催眠。在气功按摩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心平气和、思想放松,如此效果才好。

⑺做好睡前调养:睡前的重点是调养精神,心藏神,夜卧则神醒于心,心静神安才能保证高质量的睡眠。睡前调养的第二个方法是睡前稍事活动。睡前调养的第三个方法是睡前泡足,按摩涌泉穴,用40℃左右的温水泡洗摩擦双足,既可沟通阴阳,促进经脉流通,又利于消除疲劳。若选用适当的药液泡足还可防治多种疾病。除上述三法外,还要注意睡前禁用烟、酒、茶、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切忌酒后醉卧以免因胃中不和造成卧不安。

治疗或改善失眠症状的食物有很多,但要根据体质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常用的食疗方:

1)桂圆肉30克,西洋参6克,白糖少许,加水煲,适用于心悸、气短、健忘者的失眠症。

2)莲子、百合各30克,猪瘦肉200克,加水煲,适用于体质较弱者的失眠。

3)核桃仁6个,五味子3克,蜂蜜适量,捣成糊状服食,适用于肾虚耳鸣、盗汗、腰膝酸软者的失眠。

4)当归15克,枸杞子12克,羊肉100克,加水煲,适用于血虚失眠,特别是女性血虚者。

5)冬虫夏草6枚,甲鱼400克,加水煲,适用于各种虚症引起的失眠,对先天发育不良、体弱及老年病人的失眠更为适宜。

第二节 “三高”病人自我保健

“三高症”指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它们是现代文明派生出来的“富贵病”,可以单独存在,互相之间也紧密关联。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休息5分钟以上)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症。高脂血症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症通常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当空腹(8小时内无糖及任何含糖食物摄入)血糖高于正常范围,称为高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4.0~6.1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7.8毫摩尔/升,也可以称为高血糖。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者也较多地伴有高血压,因此将两者称之同源性疾病。糖尿病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压。由此可知高血压与糖尿病都与高脂血症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与糖尿病都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1.高血脂自我保健

1-1 分类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⑴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⑵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⑶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⑷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小于0.91毫摩尔/升。

1-2 发病原因

⑴遗传因素: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

⑵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作用比较复杂,高脂蛋白血症病人住院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的。

1-3 临床表现

根据程度不同,高脂血症的症状也表现不一,主要表现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轻度高脂血症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定期检查血脂至关重要。

⑵一般高脂血症的症状多表现为: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有的病人血脂高但无症状,常常是在体检化验血液时发现高脂血症。另外,高脂血症常常伴随着体重超重与肥胖。

⑶高脂血症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表现。

⑷长期血脂高,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间歇性跛行(肢体活动后疼痛)。

⑸少数高脂血症还可出现角膜和眼底脂质化改变。角膜弓又称老年环,若发生在40岁以下,则多伴有高脂血症症,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多见,但特异性不强。高脂血症眼底改变是由于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引起光折射所致,常常是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

1-4 危害

⑴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脂血症是引起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及猝死)、脑梗死以及周围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这些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危害大,病情进展凶险,其死亡率占人类总死亡率的半数左右。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衰老的病理基础。血脂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外源性的,就是我们每天进食中脂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而成;另一条是内源性的,就是在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由肝脏、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释放入血液。人体除脑组织及成熟的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都可合成胆固醇。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体内胆固醇70%~80%由肝脏合成,10%由小肠合成。老年人不像年轻人,肝脏分解代谢减慢,分解脂肪的脂酶活性减弱,易造成脂肪堆积,再加上自由基的作用,使血脂在动脉壁上沉着,从而造成动脉硬化,这是老年人血管衰老的表现,也是老年人病理性衰老的病理基础。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疾病都与高脂血症有关,因此血脂增高是困扰老年人健康的祸根。

⑵高脂血症会导致高血压:在人体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以后,会导致心肌功能紊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会大量激活,促使血管动脉痉挛,诱发肾上腺分泌升压素,导致血压升高。影响血压升高的因素还有血管的外周阻力、动脉壁弹性、血液黏度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种因素与高脂血症有直接关系。正常人血管内膜是光滑流畅的,血脂增高会在血管内膜下逐渐沉积呈黄色粥样斑块,久之破溃、出血、管腔变狭、血流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血脂增高,血脂在动脉内膜沉积可造成血管硬化,使血管壁弹性减弱,血压升高;当血脂增高时血黏度就增高,使血流阻力增加,从而血压就升高。高脂血症还能降低抗高血压药的敏感性,增加降压治疗的难度,因此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降血脂。人体一旦形成高血压,会使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而脑血管在硬化后内皮受损,导致破裂,形成出血性脑中风,而脑血管在栓子式血栓形成状态下瘀滞,导致脑血栓或脑栓塞。

⑶高脂血症与高血糖的相互促进:很多糖尿病病人都伴有高脂血症,因此人们通常把糖尿病与高脂血症称为姐妹病,并认为高脂血症是糖尿病的继发症。据统计,大约40%的糖尿病病人脂代谢紊乱,其特点是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糖尿病引起血脂增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不足时,体内脂酶活性是减低的,因此容易血脂增高。另一方面糖尿病本身除糖代谢紊乱外同时还伴脂肪、蛋白质和水、电介质的紊乱。经常有游离脂肪酸从脂肪库中动员出来,使血中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再一方面2型糖尿病病人进食过多,运动少,促使体内脂类合成增多,这也是造成血脂增高的原因。而肥胖伴高脂血症者,由于胰岛素受体数相对减少,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易诱发糖尿病。血脂增高者还易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

⑷高脂血症会导致冠心病:高脂血症会危害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大量脂类物质蛋白,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并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当人体由于长期高脂血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变小、血管腔变窄,心肌注血量减少,造成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形成冠心病。

⑸高脂血症会导致肝部功能损伤:长期高脂血症会导致脂肪肝,而肝动脉粥样硬化后受到损害、肝小叶损伤后,结构发生变化,而后导致肝硬化,损害肝功能。

1-5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分析

⑴饮食因素:嗜食肥甘,膏梁厚味,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生痰生湿,痰湿中阻,精微物质输布失司,酿为本病。

⑵情志因素:长期情志不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膏脂布化失度,或思虑过度,伤及脾胃,内生痰湿,可导致本病。

⑶体质因素:素体肥胖或素体阴虚,也是造成本病原因之一。“肥人多痰湿”,痰浊中阻可致本病。阴虚者多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木旺克土,伤脾胃生痰,或劳欲过度,更伤肾脏,因生命原动力缺乏而致代谢失调,发为本病。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

⑴痰湿内阻:此型多见于肥胖之人,平时经常头晕胀痛,胸脘痞闷,甚则呕恶痰涎,身沉肢重,乏力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来濡滑。

⑵肝胆郡滞:病人平素性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伴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脘痞嗳气,泛酸苦水,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⑶肝肾阴虚:多见于中年以上形体并不丰腴者,常眩晕、耳鸣、头痛、肢麻、腰膝酸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健忘难寐,舌红、少苔,脉来细数。

⑷脾肾阳虚:病人多形体肥胖,形神衰退,常头昏头晕、耳鸣、齿摇、腰膝酸软、形寒怕冷、手足欠温、腹胀纳呆、肠鸣便溏、阳痿滑精;舌体淡胖,边有齿印,苔中根白腻,脉象沉细而迟。

1-6 高脂血症自我保健原则

高脂血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病长时间内病人可能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而仅表现为血脂检查异常。这也就成了大家忽视的原因,大多数人因被健康假状态迷惑,使心脑血管疾病突然爆发。心脑血管疾病看似发病急骤,其实却有着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高脂血症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壁上不断沉积,要发展到影响心脏供血的50%~75%才会有表现。高脂血症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渐进和全身性的,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致残或死亡。高脂血症是从青壮年甚至幼儿时期就开始侵蚀血管,到了中年时病情发展,但可能没有任何感觉,直至它造成了心脑血管疾病并产生了心绞痛、心肌梗死、偏瘫等严重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时候,人们才真正引起警惕。

发现高脂血症后,首先应进行饮食调整,改善生活方式。如果超重可减轻体重,停止吸烟,减少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总量,加强锻炼,如有必要,服用降血脂药物。保健原则如下:

⑴限制高脂肪食品:严格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不过,不能片面强调限制高脂肪的摄入,因为一些必需的脂肪酸的摄入对身体是有益的。适量的摄入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控制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是合理的。各种植物油类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类如猪油、羊油、牛油则主要含饱和脂肪酸。食物的胆固醇全部来自动物油食品、蛋黄、动物内脏、鱼籽和脑等,含胆固醇较高,应忌用或少用。

⑵改变做菜方式:做菜少放油, 尽量以蒸、煮、凉拌为主。少吃煎炸食品。

⑶限制甜食: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所以应限制甜食的摄入。

⑷减轻体重:对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以每月减重1~2千克为宜。降体重时的饮食原则是低脂肪、低糖、足够的蛋白质。

⑸加强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体力活动不仅能增加热能的消耗,而且可以增强机体代谢,提高体内某些酶,尤其是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有利于甘油三酯的运输和分解,从而降低血中的脂质。

⑹戒烟,少饮酒:适量饮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因此,适量饮酒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下降。酗酒或长期饮酒,则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因此,中年人饮酒要严格限量。嗜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

⑺避免过度紧张: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可以引起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凡有这种情况,可以应用小剂量的镇静剂(遵医嘱)。

1-7 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

⑴高胆固醇血症:对仅有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的病人,饮食治疗的要点是限制食物胆固醇,每天总摄入量少于200毫克。病人一方面应忌吃或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每只鸡蛋蛋黄含250~300毫克胆固醇)、贝壳类(如蚌、螺蛳等)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籽等)。另一方面病人应该摄食适量的胆固醇含量不太高的营养素,如瘦的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类和奶类。这些食物胆固醇含量并不高,例如,每瓶牛奶仅含30毫克,其他几种食物每100克中也仅含胆固醇100毫克左右,不必过分忌口,当然也不要吃得太多。其次是限制动物性脂肪,适当增加植物油。计算表明,如烹调不用动物油,则每个病人每个月可吃植物油(豆油、玉米油、菜油等)500~750克比较理想。素油虽好,但也不宜吃过多,否则也会带来不利的作用。还要多吃蔬菜、瓜果,以增加纤维的摄入。最后,多吃些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洋葱、大蒜、金花菜(草头)、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中,有的还同时具有抗凝血作用,对预防血栓形成和冠心病也有好处。

⑵高甘油三酯血症:对于仅有血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而胆固醇含量正常的病人,其饮食治疗的要点与上面不同。第一,关键在于限制进食量,降低体重,达到并维持在标准范围的体重。标准体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男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女性107.5)。第二是限制甜食,此类病人对糖类特别敏感,吃糖可使其甘油三酯含量更加增高。因此,白糖、红糖、水果糖、蜜糖以及含糖的食品和药物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第三,禁酒。酒可使这类病人的甘油三酯含量增高。第四,适当增加蛋白质,尤其是大豆蛋白。第五,适当限制胆固醇,每天低于300毫克,允许病人每周吃3个鸡蛋,其他含胆固醇食物也可适当食用,只要总摄入量不高于上述界限即可。第六,适当限制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

⑶混合型高脂血症:此型病人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都增高,饮食治疗的要点是将上面两型结合起来,即适当限制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控制食量以降低体重,忌甜食、戒酒,适当增加植物油、豆类及其制品,多吃蔬菜、瓜果和某些有降脂作用的食物。不少人为血脂增高而烦恼,而血脂增高是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元凶。因此,血脂高者应在饮食上注意“两低一高,两限一倡”的原则,即低脂、低胆固醇和高纤维饮食,限制饮酒、限制总能量、提倡饮茶。只有注意调整饮食习惯,才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医生建议,血脂高的人应多吃下列食品。①豆制品:豆制品中不含胆固醇,还能阻止肠道吸收食物中的胆固醇,含有的卵磷脂能使胆固醇不沉积在血管壁上,形不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含有的大豆蛋白又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水平。②黑木耳、香菇:黑木耳有抗血小板凝集和降低血脂及阻止胆固醇沉积的作用。香菇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降血脂、降血压作用,并能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③荞麦、燕麦:荞麦、燕麦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能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据研究,血胆固醇高的人每天吃100克燕麦片,数周后血胆固醇可降低5%。④大蒜、洋葱:大蒜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和阻止胆固醇合成的作用。洋葱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有降血脂、降血压和抗动脉硬化作用。⑤鱼:鱼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动脉硬化。尤其是海鱼,因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降脂作用更好,像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因大量食用海鱼,竟无人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⑥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中的纤维素含量多,摄入一定量纤维素,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⑦茶:研究证明,各种茶叶均有降低血脂、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其中以绿茶降血脂作用最好。因此,高脂血症的病人不妨多饮茶。另外,中年之后,人的基础代谢率减低,能量需要量降低。有高脂血症的人则更应严格控制能量的摄入,每人每天的能量摄入要控制在29千卡/千克之内,折合主食每天不宜超过300克。

1-8 常用食物

⑴大蒜:大蒜中的蒜辣素等成分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液中的浓度,并能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对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有增加作用,使人们患冠心病的危险大为减少。大蒜的提取物能减慢心率,增强心脏的收缩力,扩张末梢血管,起到防治高血压和预防脑中风的作用。大蒜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有益于防止心血管疾病。另外,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蒜还能抑制亚硝酸盐致癌物在人体中的合成与吸收,从而发挥抗癌作用。大蒜还可降低血糖,提高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动脉硬化病人,每天坚持吃3瓣大蒜,可使病情出现逆转,逐渐得到改善。大蒜还可阻止血小板凝聚,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

⑵洋葱:洋葱几乎不含脂肪,却含有前列腺素A、生理活性物质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硫氨基酸等成分,是天然的血液稀释剂。其中,前列腺素A是较强的血管扩张剂,能激活血溶纤维蛋白活性成分,可以降低人体外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阻力,对抗体内儿茶酚胺等升高血压的物质,并能促进引起血压升高的钠盐等物质的排泄,具有降低血压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硫氨基酸有预防血管硬化及降低血脂的功能。高脂血症病人经常吃洋葱,体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水平均会明显下降。常吃洋葱可以防止血脂代谢紊乱,长期稳定血压,改善血管硬化。对人体动脉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病人,每日吃50~70克洋葱,其作用比常吃的降血脂药物还要理想。此外,洋葱还具有利尿和防癌作用。每天只需半个生洋葱,便可起到防病作用。

⑶香菇:香菇营养丰富超过蘑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降血脂物质等。中医药学认为,香菇性平,味甘,有消食、去脂、抗癌、抗病毒、降血压等功效。香菇所含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香菇还含有香菇嘌呤等核酸物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有验方“香菇降脂汤”,鲜香菇60克,以植物油炒过,放砂锅里加水煮沸10分钟,每日饮用。对患有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的病人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⑷黄瓜:又叫王瓜、胡瓜,按外形分有刺黄瓜、鞭黄瓜,有清热、解渴、利尿作用,还含有大量纤维素,能促进肠道排出食物废渣,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可抑制体内糖类转变成脂肪,有减肥和调整脂质代谢的特殊功效。患有高脂血症且体重超重的人多吃黄瓜,能降血脂、降血压,利于减肥。黄瓜还含有丰富的钾,能加速血液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有益于肾炎、膀胱炎病人的康复。

⑸甘薯:别称白薯、甘薯、山芋、地瓜,含有大量胶原和黏多糖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维护关节润滑,防止肝肾结缔组织萎缩。近代营养学发现,甘薯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质沉积及动脉粥样硬化,促使皮下脂肪减少,避免出现过度肥胖,是有效的降血脂保健食品。所含大量钾和胡萝卜素,有益于心脏功能和血压正常,预防脑中风。同时,辅助治疗夜盲症。

⑹茄子:又叫落苏,有白茄、紫茄之分,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P能增强细胞黏着性,改善微血管弹性,防止微血管出血。近代临床医学研究证实,茄子能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防止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损害,对于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出血以及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等病人,茄子是降脂保健的最佳蔬菜。

⑺绿豆:也叫吉豆。伏天,清凉甘美的绿豆汤是祛暑的大众饮品。绿豆还能降低血脂、保护心脏、防治冠心病。绿豆粉做成的食品,能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观察发现,高脂血症病人每日进食50克绿豆食品,血清胆固醇下降率达70%,甘油三酯变化不大。食绿豆无副作用,可补充蛋白,减少饥饿感,适用于血脂升高伴有肥胖或糖尿病者。

⑻花生:花生含有大量植物蛋白,所含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和甾醇。花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有效率达12%~15%。因为花生在小肠内经消化后与胆汁接触,能吸收胆汁内的胆固醇,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含量。花生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使血液中血小板沉积在血管壁的数量降低,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改善凝血因子缺陷,使血管保持柔软通畅,对防治冠心病有积极作用。花生还含有卵磷脂,可益智健脑,延缓衰老。对于各种出血症,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都有辅助疗效。

⑼山楂:山楂含有三萜类、生物类黄酮和丰富维生素C成分,具有扩张血管壁、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降低血压等作用。另外,还含有山楂酸、柠檬酸,均有显著的降血脂功效,只是有的老年人食用山楂会引起反酸等胃部不适,须酌情慎用。山楂含钙量最高,对中老年人补钙有益。

⑽玉米油:玉米胚中含植物脂肪52%,玉米油是从玉米胚芽中提炼出来的一种优质油,消化率高,稳定性好,而且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作用。玉米油还含有极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类固醇和胆酸的排泄,阻止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使胆固醇不易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此外,玉米油含谷胱甘肽,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并含有极丰富的硒、维生素A、维生素E、卵磷脂及谷氨酸,益智健脑,延缓衰老。

1-9 高脂血症的药物选择

根据主要治疗作用的不同,血脂调整分为两大类:以降低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为主者首推他汀类,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降低甘油三酯为主者以贝特类为代表,如非诺贝特和诺衡等。它们是防治血脂异常的一线药物,又都具有增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在我国已广泛应用,深得专家的好评。

他汀类可使血总胆固醇降低25%~35%,低密度脂蛋白减少30%~40%,但对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疗效略差,所以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这类药物一般只需每天服药一次,以晚餐后服用效果最好。如辛伐他汀(舒降元)每晚口服5毫克,约4周后疗效便很明显。普伐他汀(普拉固)和氟伐他汀(来适可)每晚服用10~20毫克。上述各药如服用一个月后效果不佳,可适当增量。国产的血脂康也含他汀类降脂成份,疗效亦佳,可每天服用两次,每次0.6克。近年已有很多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充分证明这类药物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使冠心病人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或复发率大为降低,脑卒中(中风)和死亡人数都明显减少,因而受到广泛好评。凡已患冠心病者,最好长期服用本类药物,使血总胆固醇控制在4.7毫摩尔/升以下。

贝特类可降低甘油三酯30%~40%,高密度脂蛋白上升20%~30%,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首选药物,其中以非诺贝特(立平脂)和诺衡(去非诺齐)为常用。

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也可联合应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症即同时有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者。

其他调整血脂药物还有比较常用的鱼油制剂,它们都含有从海洋鱼类中提炼出来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国产者以多烯康为代表。近年许多病人服用的美国深海鱼油与多烯康同类,并无特殊不同的功效,没有受到专家们的大力推荐。这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肝功能受损甚至视力下降,其安全性与疗效还有待更多的临床验证。至于过去常用的烟酸肌醇酯和许多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降脂药物,尚缺乏大规模的科学临床验证,难以确定它们的治疗效果,通常不作为一线调整血脂的药物。

2.高血压自我保健

高血压常伴有脂肪、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由于部分高血压病人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

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另外,血液中缺乏负离子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将红细胞凝聚成团。负离子能有效修复老化的细胞膜电位,促使其变成正常带负电的细胞,负负相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沉减慢。同时负离子能加强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负极性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保持血液的正常健康状态。因此,若血液中的负离子含量不足,就会导致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的细胞膜电位不能被修复,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其他如肥胖、长期使用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是发生高血压的原因。高血压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研究表明,摄入食盐量与高血压发病率成正比,每人每日食盐小于2克,几乎不发生高血压;每日食盐3~4克的人,高血压发病率为3%;每日食盐4~15克的人,发病率为23.15%;每日食盐超过20g的人发病率高达30%。

2-2 高血压分为3级

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150毫米汞柱,舒张压90~95毫米汞柱。

一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90~99毫米汞柱。

二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100~109毫米汞柱。

三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毫米汞柱,舒张压≥110毫米汞柱。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

注:若病人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等级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一、二、三级。

2-3 易患人群

⑴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属有高血压病史者。

⑵肥胖者,酸性体质(体内负离子含量不足)者。

⑶过分摄取盐分者。

⑷过度饮酒者。

⑸孤独者,美国科学家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孤独感会使年龄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概率增加,这项研究也证明朋友和家庭对人们的健康有益。

⑹过度食用油腻食物者。

2-4 临床表现

⑴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⑵眩晕:女性病人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有所感觉。

⑶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⑷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⑸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⑹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2-5 血压自测的意义

把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但能延缓靶器官的损害,而且能够降低脑卒中、冠心病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而经常、准确地了解血压值及波动情况,是有效控制血压的基础。由于血压的特点有明显波动性,需要于非同日的多次反复测量才可判断血压升高是否为持续性。自测血压有以下六大意义:

⑴区别持续性和“白大衣”高血压。在家中自测的血压值不应超过135/85毫米汞柱。

⑵评估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

⑶改善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⑷可能降低治疗费用。

⑸自测血压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例如,部分高血压病病人血压多在5~6点或19~20点升高,依靠诊室偶测血压易漏诊,而自测血压易于发现这部分病人。

⑹可经常性观测。随时了解治疗中血压的变化,为诊疗提供更加完善的资料。

2-6 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

2-6-1 注意劳逸结合

要想防治高血压带来的危害,最主要的环节还在于早期预防,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否则等出现并发症就为时已晚了。总的说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收缩压为130~13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为85~89毫米汞柱)的人中,约有41%将在4年内发展为长期高血压。所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的人群也应接受降压治疗。由于大脑皮质过度紧张是发生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在生活上高血压病人要结合病情适当安排休息和活动,每天要保持8小时睡眠与适当的午休,并轻松愉快地与家人在林荫道、小河边、公园散步,这对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是适宜的。当然适当地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对保持体力、促进血压恢复也十分有好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骑自行车、游泳也未尝不可。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老年人及重度高血压病人,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安排活动,切不可逞强斗胜,贪一时快活而造成终身遗憾。对于一些能引起高血压的疾病,应该尽早到医院治疗。

2-6-2 注意合理饮食

高血压病人的饮食应遵守低盐、低脂、低热量的原则,并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饮食不宜过饱、过快;最好忌不良嗜好,如烟、酒等。从预防高血压的角度还应注意适当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改变饮食“口重”的习惯。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群中约有20%的人就是由于食盐过量而患有高血压,这部分人医学上称为盐敏感者。此外,还有一些食品是天然的“降压药”,平时注意适当进食有助于降压。

⑴香菇:研究证实,香菇可降低血内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和血管变性,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理想食物。

⑵牛奶:含有羟基、甲基戊二酸,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此外,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也可降低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

⑶生姜:生姜内含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该物质的稀溶液是血液的稀释剂和防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防止血栓形成有很好的作用。

⑷甲鱼:具有滋阴、进补作用。实验证明,甲鱼能有效地降低高脂饮食后的胆固醇含量。

⑸海带:海带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清除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海带中的食物纤维,能调顺肠胃,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控制胆固醇的吸收;海带中钙的含量极为丰富,能降低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压。海带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素、钙的协同作用产生的降血脂效果极好,有很高的食疗价值。

⑹苹果:含极为丰富的果胶,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浓度,还具有防止脂肪聚焦的作用。有报告指出,每天吃一两个苹果的人,其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可降低10%以上。

⑺燕麦:含极其丰富的亚油酸,占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52%。维生素E的含量也很丰富,而且还含有皂苷素,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的浓度。北京20余家三级大医院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证实,燕麦确有明显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脂蛋白的作用,并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2-6-3 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避免精神刺激及情绪过度激动,医学研究证明,一切忧虑、悲伤、烦恼、焦急等不良刺激及精神紧张和疲劳,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而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引起脑出血。

2-6-4 生活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可使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加重。而老年高血压病人,一般体质较差,抗病能力弱,故应科学地安排生活,做到劳逸结合,防止因娱乐活动、家务劳动或外出旅游等过度劳累而加重病情。

2-6-5 戒烟忌酒

研究证明,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而过量饮酒特别是饮烈性酒也会使血压升高。

2-6-6 注意防寒保暖

避免在寒冷大风天气外出,如需外出应戴口罩围围巾,避免逆风走路,防止寒冷刺激。

2-6-7 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秘结时,排便憋气用劲,血压会急剧升高,松劲时血压又迅速下降,特别是以蹲的姿势大便,更容易出现这种大幅度变化,以致在大便时引起脑出血和心肌梗死。故平时应多吃蔬菜、香蕉、蜂蜜,必要时口服通便药,便秘严重而又不能排出时,可使用开塞露。

2-6-8 药物治疗及降压药物选用的原则

对于那些一般预防措施无效者,就需要积极药物治疗了。当然服药也不是随便了事,必须遵照有关原则来进行。建议高血压病人平时服药切勿间断或断断续续,坚持服药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需在服药过程中不断摸索,以求最小、最合适的剂量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药物选择原则如下:

⑴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

⑵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

⑶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物时,宜向病人说明,从坐位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

⑷缓进型第一期病人,症状不明显,一般治疗(包括镇静剂)即能奏效,可不必应用降压药物,必要时用少量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利尿剂、萝芙木类或复方降压片即可。第二期病人多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治疗,如利血平、肼屈嗪和利尿药合用或再选加酶抑制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或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第三期病人多需用降压作用强的药物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如盐酸可乐定、长压定等治疗。

⑸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几种降压药物治疗,其优点是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可减少各药的单剂量;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或使一些副作用互相抵消;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最常用的联合是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合用,利尿剂既可增强多种降压药疗效,又可减轻引起水肿的副作用;利血平和肼屈嗪,β受体阻滞剂和米诺地尔合用时,各自减慢和增快心率的副作用互相抵消。

⑹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治疗措施和缓进型第三期相仿。如血压持续不降可考虑用冬眠疗法;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则降压药物以选用甲基多巴、肼屈嗪、可乐定为妥,血压下降不宜太显著,以免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功能衰竭。

⑺对血压显著增高已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过多,病人往往因不能适应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压而感不适,且有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时要采用紧急降压措施。

2-7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病是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的结果。阴虚为本,阳亢为标,病变与五脏有关,最主要涉及心、肝、肾,在标为肝,在本为肾,临床表现以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为主要症状,以阴损于前、阳亢于后为主要特点,到了病程后期,发展为阴阳两虚。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是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则。

2-7-1 高血压食疗10方

⑴芹菜粥:芹菜连根120克,粳米250克。将芹菜洗净,切成2厘米长的段,粳米淘净。将芹菜、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米烂成粥,再加少许盐和味精,搅匀即成。

⑵菊花粥:菊花末15克,粳米100克。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天两次或晚餐食用一次。

⑶大雉鸡蛋:日常食用大雉鸡蛋,有预防高血压及平衡血压作用。蒸、煮食用都可。

⑷荷叶粥: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将荷叶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同粳米、冰糖煮粥。早晚餐温热食。

⑸醋泡花生米:生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后食用,每天早上吃10~15粒,有降压、止血及降低胆固醇作用。

⑹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各100克,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他2味同煮成粥。可长期当晚餐食用。

⑺毛冬青红糖水:毛冬青根50~100克,红糖适量。将毛冬青根和红糖一起加水用文火煎煮。每天饭后分两次服用。降压顺气。

⑻决明粥:石决明粉30克,草决明10克,白菊花25克,粳米100克,冰糖6克。将草决明放在锅中炒至有香味即起锅,然后将白菊花、草决明、石决明放在砂锅中煎汁,取汁去渣。粳米洗净之后与药汁一起煮成稀饭加冰糖即可食用。每天1次。清肝明目,降压。

⑼夏枯草粥:夏枯草10克,粳米50克,冰糖少许。将夏枯草洗净放入砂锅内煎煮,过滤后去渣留汁,再把粳米洗净放进药汁里,用小火继续煎煮至粥熟,放进冰糖调味后即可食用。每天2次,温热服用。清肝、降压。

⑽花生壳水:花生壳120克。将花生壳洗净,晾干,然后加水用文火煎煮,直到药汁变成褐色即可。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适用于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病人。

2-7-2 高血压茶疗10方

几千年来,通过各种茶疗实践,人们逐步了解到茶具备的27种药用功效:安神除烦、少寐、明目、清头目、下气、消食、醒酒、去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疗疮、利水、通便、祛风解表、益气力、坚齿、疗肌、减肥、降血脂、降血压、强心、补血、抗衰老、抗癌、抗辐射。针对高血压有以下几种茶疗方式可供参考:

⑴杜仲茶:美国哈佛大学胡秀英教授研究认为,杜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质量的天然降压药物。美国夏威夷大学姚香雄教授认为,杜仲是最温和而安全的降血压药物。杜仲茶性温,适合大部分体质,适合单纯性的、临界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

⑵菊花茶: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天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有显著疗效。

⑶山楂茶: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同时经常饮用山楂茶,对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

⑷槐花茶:将槐树生长的花蕾摘下晾干后,用开水浸泡后当茶饮用,每天饮用数次,对高血压病人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同时,槐花还有收缩血管、止血等功效。

⑸首乌茶:首乌具有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饮首乌茶疗效十分明显。其制作方法为取制首乌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后,待温凉后当茶饮用,每天一剂。

⑹葛根茶:葛根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功效。经常饮用葛根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制作方法为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⑺莲子心茶:所谓莲子心是指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其味极苦,但却具有极好的降压去脂之效。用莲心12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天早晚各饮一次,除了能降低血压外,还有清热、安神、强心之特效。

⑻决明子茶:中药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经常饮用决明子茶有治疗高血压之特效。每天数次用15~20克决明子泡水代茶饮用,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⑼桑寄生茶:中草药桑寄生为补肾补血要剂。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桑寄生茶的制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干品15克,煎煮15分钟后饮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⑽玉米须茶:玉米须不仅具有很好的降血压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泻、止血、利尿和养胃之疗效。泡茶饮用每天数次,每次25~30克。在临床上用玉米须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疗效尤为明显。

2-7-3 按摩或自我按摩

按揉风池、太阳及耳穴,抹额及掐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可助降压和消除症状。

2-8 自我管理

⑴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⑵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⑶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及现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弹。

⑷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

⑸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⑹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⑺老年人服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要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⑻不需要严格禁止性生活。性生活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饭后不要立即进行房事。②酒后应禁止性生活。③若有头晕、胸闷等不适,应停止性生活,并及时就医。

2-9 预防保健

⑴中午小睡:工作了一上午的高血压病病人在吃过午饭后稍稍活动,应小睡一会儿,一般以30分钟至一小时为宜,老年人也可延长30分钟。无条件平卧入睡时,可仰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使全身放松,这样有利于降压。

⑵晚餐宜少:有些中年高血压病病人对晚餐并不在乎,有时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喝,导致胃肠功能负担加重,影响睡眠,不利于血压下降。晚餐宜吃易消化食物,应配些汤类,不要怕夜间多尿而不敢饮水或进粥食。进水量不足,可使夜间血液黏稠,促使血栓形成。

⑶娱乐有节:睡前娱乐活动要有节制,这是高血压病病人必须注意的一点,如下棋、打麻将、打扑克要限制时间,一般以1~2小时为宜,要学习控制情绪,坚持以娱乐健身为目的,不可计较输赢,不可过于认真或激动,否则会导致血压升高。看电视也应控制好时间,不宜长时间坐在电视屏幕前,也不要看内容过于刺激的节目,否则会影响睡眠。

⑷睡前泡脚:按时就寝,养成上床前用温水泡脚的习惯,然后按摩双足心,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解除一天的疲乏。尽量少用或不用安眠药,力争自然入睡,不养成依赖催眠药的习惯。

⑸缓慢起床: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遵守“三个半分钟”原则(见后)。应先在床上仰卧,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伸一下懒腰,使肢体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引起头晕。然后慢慢坐起,稍微活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这样血压不会有太大波动。

⑹适量运动: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有持续运动的习惯,最好是做到有氧运动,才会有帮助。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有氧运动。

⑺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毫米汞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⑻心理平衡:高血压病人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病人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

3.高血糖(糖尿病)自我保健

当空腹(8小时内无糖及任何含糖食物摄入)血糖高于正常范围,称为高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4.0~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7.8毫摩尔/升,也可以称为高血糖。高血糖不是一种疾病的诊断,只是一种血糖监测结果的判定,血糖监测是一时性的结果,高血糖不完全等于糖尿病。

3-1 导致糖尿病的原因及病机

⑴偶然的高血糖:血糖检查前如果食用大量的甜食,当然会出现血糖高的结果。所以检查出是高血糖,不要过于担心。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看看血糖结果。

⑵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喜欢肯德基一类的快餐,不喜蔬菜和水果,长久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血糖偏高。空气负离子是存在于空气中的自然因子,能有效降低高血糖,但环境的污染导致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剧减,人体摄取的负氧离子不足,这也是导致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原因。

⑶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冠心病等与高血糖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旦确诊是高血糖,应该尽量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糖,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高血糖的工作。

⑷在排除了以上的引起高血糖的诱因之后,那么高血糖就极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目前糖尿病患病人群体已经越来越年轻,甚至出现儿童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知道的是,高血糖要及早治疗。

⑸遗传等原因也可以导致高血糖。

⑹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是胰岛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2型糖尿病的病机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为什么会发生胰岛素抵抗?主要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导致基因异常,形成“毒糖”造成一系列的危害。

3-2 糖尿病症状

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引发渗透性利尿,从而引起多尿的症状;血糖升高、大量水分丢失,血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从而引起口渴、多饮的症状;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从而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需要多进食;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病人的多饮、多尿症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病人吃得越多,血糖就越高,尿中失糖也越多,饥饿感也就越厉害,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即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有些2型糖尿病病人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这是由于病人的肾糖阈增高所致。

3-3 糖尿病的危害及我国糖尿病现状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这两大调节系统确保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维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在遗传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与环境因素(如不合理的膳食、肥胖等)的共同作用下,两大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就会出现血糖水平的升高。那么,高血糖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高血糖的危害短时间、一次性的高血糖对人体无严重损害。比如在应激状态下或情绪激动、高度紧张时,可出现短暂的高血糖;一次进食大量的糖类,也可出现短暂高血糖,随后,血糖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然而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胰腺功能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等。高血糖可引起微血管病变,使病人的微循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随着病程的延长和治疗不及时会促使微血管病变的加重和发展,使病人致盲、致残。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心肌、神经组织及足趾,使病人身受病痛折磨。高血糖还会引起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症病情较重、病死率高。在大部分国家,糖尿病是第四大致死原因。在发达国家,失明和视力损害的最常见原因就是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是非意外性截肢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病人的下肢截肢率比一般人高15~40倍。2型糖尿病病人80%以上都会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率较普通人群要高出2~3倍。2型糖尿病病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与心血管病人相同,一般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病人发生中风、失明的可能性高出4~10倍,糖尿病伴高血压的病人中风风险是单纯高血压病人的2倍。高血压病与糖尿病并存时,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估计达50%,远远超过单独患有其中一种疾病的比例。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中,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人高8倍。在糖尿病死亡原因中,44%与高血压有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是糖尿病无高血压病人的2~3倍。除了威胁生命,并发症还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直接费用约为188亿元人民币,有并发症病人的治疗费用占全部糖尿病病人治疗费用的81%。因此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是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也就是说,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是引发冠心病、脑出血和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012年7月,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科普巡讲社区行”及“慢病防治健康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宣布,我国目前糖尿病患病人数达9240万之多,患病率达9.7%,据此估算糖尿病病人在中国每天新增1万人,每小时新增400人,每分钟新增7人;糖尿病病人在中国不但多,发展速度也令人吃惊;95% 为2型糖尿病,其中90%为中老年病人。

3-4 预防保健

3-4-1 一般原则

糖尿病“三五防糖法”。第一,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多懂一点,少吃一点,勤动一点,放松一点,药吃一点。

第二,预防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

第三,监测糖尿病的“五项达标”:体重达标,血糖达标,血压达标,血脂达标,血液流变学达标。

我们要对糖尿病采取“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无糖尿病者不得或晚得糖尿病;二级预防,好好治疗糖尿病,使糖尿病病人不得并发症或晚得并发症;三级预防,好好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残废不早亡。

⑴不可任意停药。

⑵按医护人员及营养师的指导进食。

⑶平日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常检查血糖值。

⑷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防感染。

⑸如有恶心、呕吐或发热时,不可任意停药,应立即求医诊治。

⑹找出高血糖发生之原因,避免下次再发生。

⑺注意保暖。

⑻多摄取水分。

⑼加重时应就医治疗。

3-4-2 生活方式的干预

3-4-2-1 饮食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

⑴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包括血糖、血脂、血压),有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饮食治疗应个体化,即在制定饮食计划时,除了要考虑到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到糖尿病的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是否肥胖、治疗情况、并发症和个人饮食的喜好。对于年轻的1型糖尿病病人,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使饮食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得到良好的配合。对于年轻的2型糖尿病病人,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减少胰岛素抵抗,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使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运动得到良好的配合。对于妊娠和哺乳妇女,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胎儿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使代谢得到良好的控制。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来说,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要考虑到心理社会因素。对于使用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者,通过教育病人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减少或防止低血糖(包括运动后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膳食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和油料,其中少于1/3的热量来自于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要达到平衡。

⑵糖尿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1)主食一般以米、面为主。但是,我们比较喜欢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血糖高病人的蛋白质来源,大豆及其制品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大豆及其豆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等。

3)在控制热量期间,仍感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后加一些佐料拌着吃。蔬菜所含膳食纤维多、水分多,供热能低,具有饱腹作用,是糖尿病病人必不可少的食物。

4)禁用食物有:白糖、红糖、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淇淋、甜饮料等。另外,含糖类较多的马铃薯、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5)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羊油、奶油、黄油等少用,最好不用。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动物油,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当多,尽量不吃或少吃或减少油类摄入。

6)蛋黄和动物内脏如肝、脑、腰等含胆固醇相当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7)水果中含葡萄糖、果糖,能使血糖升高,故在血、尿糖控制相对稳定时,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0毫摩尔/升时,可在两餐或临睡前食用,但也要减少相应主食。

8)酒类,主要含酒精,产热高,而其他营养素含量很少,故不饮为宜。

9)血糖高的病人的饮食除控制总热卡外,还应做到食品多样化,但因为限制糖、盐,使菜肴味道较单一。针对这一点,市场上生产了多种甜味剂如甜味菊、甜味糖,其不产热、不含任何营养素,近两年有一种甜味剂为蛋白糖,由氨基酸组成,也不产热,无任何副作用,是目前较理想的甜味剂,如纽特糖、元真糖。

10)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病人,同样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饮食控制,对肥胖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除了较严格的饮食控制外,忌食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严格控制动物油如黄油、猪油、牛油等,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利。

11)对于合并肾脏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除控制总热量外,应根据病情注意少盐、无盐或少钠及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供应不宜过高,并且忌食豆制品,对于尿毒症应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每天在30克左右,主食以麦淀粉代替米、面,蛋白质供给首选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⑶降血糖食物一览:

1)苦瓜:苦瓜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暑、清肝明目、解毒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瓜含苦瓜苷、5-羟色胺、谷氨酸、丙氨酸及维生素B1等成分。苦瓜的粗提取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能降低血糖,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洋葱:味甘、辛,性微温,与葱、蒜性味相近,具有健胃、增进食欲、行气宽中的功效,与大蒜一起食用有降糖效果。经常食用洋葱,既可充饥,又能降糖治病。

3)麦麸:味甘、性平、偏凉,除充饥、补充营养外,尚可养心安神。麸小麦可益气、除热、止汗;麦麸调中、清热、止虚汗,可根据病情所需而选用。用麦麸、面粉按6∶4的比例,拌和鸡蛋,做成糕饼,可作为糖尿病病人正餐或加餐食品。

4)魔芋:魔芋是一种低热能、高纤维素食物。因其分子质量大,黏性高,在肠道内排泄缓慢,能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升高。魔芋中所含的葡萄甘露聚糖对降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有较好的效果。又因为它吸水性强,含热能低,既能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感,又能减轻体重,所以是糖尿病病人的理想食品。

5)猪胰:性平,焙干研成粉末,长期服用对降血糖和维持血糖稳定有明显疗效。

6)南瓜: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的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南瓜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7)紫菜:紫菜含有丰富的紫菜多糖、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其中的紫菜多糖能显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尿病病人可于饭前食用紫菜,以降低血糖。

8)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和钾、钠、钙、铁等矿物质,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动物实验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炖汤,也可作为配料。

9)藕:味甘,性寒。归心脾胃经。生用具有清热解渴凉血止血散瘀醒酒之功效;熟用具有健脾养胃滋阴补血生肌止泻之功效。适用于多饮仍烦渴不止饥饿形体消瘦型糖尿病,兼有吐血衄血及热淋者尤为适宜。

10)莱菔(萝卜)子:味辛甘,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食积胀满型糖尿病。

11)韭菜:味辛,性温。入肝胃肾经。具有理中行气散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病人。

12)山药:能有效改善高血糖,山药中的黏滑成分也是由黏蛋白形成的。黏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缓慢地吸收。这一作用能抑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也可以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使血糖得到较好调控。

13)银耳:性味甘平,具有滋阴调燥生津养胃的作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誉为“菌中明珠”。银耳热能较低,又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糖尿病病人食之有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银耳中含有较多的银耳多糖,对胰岛素降糖活性有影响。

3-4-2-2 运动

具有充沛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可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压和血脂。经常性的运动可改善血糖的控制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因此,运动治疗应成为所有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管理方案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有病人均应在制定运动计划之前进行医学检查。

⑴运动治疗的原则: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运动计划的制订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为每日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但是,运动项目要和病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即运动的项目和运动量要个体化。应将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如尽量少用汽车代步和乘电梯等。运动的强度可根据运动一小时后的心率与预期最大心率间的关系(有自主神经病变者不适用)来估计。

⑵糖尿病病人运动的好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轻中度高血压;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情况;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适合运动的情形有这样几种;病情控制稳定的1型糖尿病;体重超重的2型糖尿病和稳定期的妊娠糖尿病。也有些人不适合运动,如合并各种急性感染,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并且活动后加重,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严重的眼底病变,新近发生过血栓,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不佳,空腹大于14毫摩尔/升或血糖波动大者,血压收缩压大于180毫米汞柱者,经常有脑供血不足头晕者。

⑶运动前准备要充分:糖尿病人的运动前准备,首先应到医院做一次全面的检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功能和神经系统检查。其次要与医生共同讨论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运动、运动量多大最合适、哪种运动更适合、运动中应该注意什么等。

⑷糖尿病病人如何运动:糖尿病病人在运动前应当先热热身,在正式运动前先做15分钟左右的热身运动,这样可以使肌肉先活动起来,避免运动时肌肉拉伤。例如,在跑步或快走前先缓缓地伸腰、踢腿,然后慢走10分钟左右,再逐渐加快步伐,一直到心率达到要求频率。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肌肉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的供应,因此血液循环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小血管扩张,从而保证氧气和葡萄糖的供应,一般情况下应保持运动20~30分钟。但当你刚刚开始运动计划时,可以先保持运动5~10分钟,然后逐渐加量,一般在1~2个月内将运动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然后是恢复过程,运动即将结束时,最好再做10分钟左右的恢复运动,而不要突然停止,以防造成肢体的瘀血,回心血量下降,引起晕厥或心律失常。例如,当你慢跑20分钟后,再逐渐改为快走、慢走,渐渐放慢步伐,然后伸伸腰、压压腿,再坐下休息。

⑸运动的禁忌:糖尿病病人在运动中有些事项应该着重注意。第一,运动疗法要在原有药物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轻度至中度的耐力性运动。第二,糖尿病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选择适合个人特点和有兴趣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安排在较为方便的时候,制订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第三,运动时间的选择应避开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血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同时应避免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以免胰岛素吸收加快,出现低血糖。第四,要避免短时间突然剧烈运动,以免因突然剧烈运动导致的应激性血糖升高。但活动量过小、时间又短的活动对降低血糖没有显著的作用。第五,定期检查血糖,随时观察运动疗法过程中的身体反应,以便及时调节和掌握运动量。第六,一般运动时间选在餐后30分钟至一小时为宜。运动前或运动后可酌情减少胰岛素剂量,同时在运动前、后或中间也可酌情增加饮食,以免出现低血糖,也可在运动时随身携带些饼干或水果糖,以防低血糖发生。

⑹运动治疗的安全性:运动治疗不应只强调运动的益处,还要注意和避免运动可能引起的危险,如运动有导致冠心病病人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病人有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可能性;有神经病变的病人有发生下肢(特别是足部)外伤的危险性。所有糖尿病病人在运动之前应做相应的检查。

1)运动与血糖变化:所有接受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均应了解运动对血糖的急性影响。除非在非常高的血糖水平(如>15毫摩尔/升)的情况下,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可在运动中和运动后降低血糖的水平,增加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因此,应注意根据运动前后血糖的变化调整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的剂量,和在运动前和运动中增加糖类的摄入量。相反,高强度的运动可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增高血糖的水平并有可能造成持续性的高血糖,在1型糖尿病病人或运动前血糖已明显增高的病人,高强度的运动还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因此,应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进行运动。运动前,应避免在运动中要使用的肢体注射胰岛素。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和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避免在空腹时运动,运动的时间应在餐后一小时开始。酒精可加重运动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

2)运动与糖尿病的并发症。①血管疾病。有如下表现者,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运动有加重潜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应在运动前对病人的心血管疾病进行评估。年龄>35岁,2型糖尿病病程>10年,1型糖尿病病程>15 年,其他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微血管病变,如增殖型视网膜病变、肾病(包括微量蛋白尿)、外周血管病变、自主神经病变。②外周血管疾病。根据病情不同,可从事轻到中等强度的运动。③视网膜病变。有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的病人不适合从事负氧运动、阻力运动、跳跃运动和包含憋气动作的运动。④肾病。可从事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⑤神经病变。有保护性感觉丧失的病人,应避免负重运动和需要足部反复活动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机、长距离行走、慢跑、踏楼梯运动;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划船、坐在椅子上的运动、上肢运动和其他非负重运动。应注意运动时所穿鞋子的舒适性,在运动前后常规检查足部。

3-4-2-3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监测的结果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血糖水平的监测可通过检查血和尿来进行。但检查血糖是最理想的,如不能查血糖,可检查尿糖作为参考。血糖监测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方法、治疗的目标、病情和个人的经济条件。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是病人的自我血糖监测。

⑴血糖的自我监测:由病人在家中采用便携式的血糖仪所进行的血糖自我监测,对改善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是必需的。测血糖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和妊娠期的糖尿病病人必须自测血糖,用口服降糖药的病人也最好自测血糖。医生或糖尿病教育者应每年检查1~2次病人的自我监测技术,尤其当自我监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相符时,必须检查其监测技术的质量控制情况(包括对照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监测和自我血糖监测的一致性)。

⑵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病人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Ⅰ型糖尿病病人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生病或血糖>20毫摩尔/升(>360毫克/分升)时,应同时测定血酮或尿酮体。检测时间为每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的血糖。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病人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血糖控制良好并稳定者监测的次数可更少。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病人或患有其他急性病者,应每日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一般2~3月监测一次。血浆葡萄糖水平比全血葡萄糖水平高10%~15%,在解释血糖水平时应注意所采用的仪器是检测的血浆葡萄糖还是全血葡萄糖。尿糖的自我监测是血糖自我监测不能实行时的替代方法,尿糖的控制目标是阴性。

⑶医院中的血糖监测:因血糖控制差,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和其他伴随疾病而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病人,血糖监测应在医院检查,检查次数适当增加。

⑷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之间形成的非酶催化的稳定糖基化产物,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与血糖的浓度成正比。因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反映约120天内的血糖平均水平。目前绝大多数的检测方法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因此HbA1c已成为公认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检测金指标。但因目前各种商业化的HbA1c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同,所以各种方法的人群正常值可能不同。HbA1c因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控制水平,且DCCT(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实验)和UKPDS(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研究均采用HbA1c作为血糖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HbA1c值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因此。HbA1c目前仍被当作评价糖尿病病人所采用的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如条件许可,血糖控制达到目标的糖尿病病人应每年检查2次HbA1c,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糖尿病病人应每3个月检查1次HbA1c。

⑸糖化血浆蛋白:因人类血浆蛋白的半衰期为14~20天,因此,糖化血浆蛋白可反映1~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常用的糖化血浆蛋白检测方法检测的是果糖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性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糖化血浆蛋白可能更能准确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因目前尚未建立糖化血浆蛋白值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糖化血浆蛋白不能作为检测血糖控制的指标。

⑹尿糖和酮体的监测:

1)尿糖的监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包括单次尿糖监测和分段尿糖监测。尿糖监测不能代替血糖的监测。因尿糖不能精确地反映血糖的动态变化,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血糖水平在肾糖阈值(多数人为180毫克/分升)之下时尿糖监测就不能反映血糖的变化。尿糖的控制目标应为阴性。对于接受血糖强化控制处于药物调整期的病人,尿糖阴性时应依靠血糖监测来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

2)酮体的监测:尿酮体的监测是1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病人日常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病人,尿酮体的检测阳性提示已有酮症酸中毒存在或即将发生酮症酸中毒,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血糖的控制和及早控制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任何糖尿病病人在应激、发生其他伴随疾病或血糖超过16.7毫摩尔/升(300毫克/分升)时,均应进行常规的尿酮体监测。应注意的是,目前所采用的尿酮体的检测方法并不能准确地诊断酮症酸中毒和检测对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因血β-羟丁酸的检测可以更准确、更早期地诊断酮症酸中毒和检测对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开展血β-羟丁酸的检测。

3-5 高血糖的控制

⑴增加活动量或进行更多的运动锻炼,2型糖尿病病人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病人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下顿饭少吃点儿、去掉一次零食或改吃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的食物。

⑵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只需让自己的体重减轻5%~10%,就能够显著地改善血糖情况。所以,只要适当地减少热量摄入,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一般的经验是:减少15克糖类(约相当于50克米饭或30克馒头、150克苹果或梨、400毫升牛奶或300毫升无糖酸奶)大约可以使血糖降低1.7毫摩尔/升。比方说,如果您在吃饭前测的血糖值是10.0毫摩尔/升,那么您可以在吃饭时少吃50克米饭并少喝一杯奶,这样就可以使您的血糖值接近6.6毫摩尔/升。不过,由于每个人对这种调整的反应都各不相同,所以这只是给大家进行饮食调整时提供了一个大概的依据标准。

⑶调整用药(增加药量、增加服药次数或加用另一种降糖药),尽管运动和调整饮食的方法很经济而且副作用很少,但是当这些做法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水平时,就提示我们有必要调整用药了。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药物的确可以更快地、更有效地治疗。如果您正在接受小剂量的口服药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增加剂量或是让您把本来一天吃一次的药分为早一次晚一次来服用,如果药量已经很大了,医生就可能会给您另外增加一种降糖药物。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这类病人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增加每天的注射次数并不就一定意味着您的病情恶化,这样做是为了让你能够根据血糖及饮食活动情况更灵活地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一般的经验(胰岛素的调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是一个单位的普通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1.7毫摩尔/升。例如,如果餐前血糖是10.7毫摩尔/升,那么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3个单位的胰岛素,就可以让血糖降至5.6毫摩尔/升左右。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糖尿病病人的是,这一规律不适用于经常运动的病人(由于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的需求量会减少)和生病中的病人(由于胰岛素抵抗加强,将需要更多的胰岛素)。血糖过高时,胰岛素的效力也将会被显著削弱。

⑷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放松运动(如深呼吸、配合着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⑸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感冒、感染等),感冒、感染等问题都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的增多,这将会导致血糖的升高。尽管这种变化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却不利于您的血糖控制。因此,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胃口不好,吃得较少,仍然需要继续用药来控制血糖,有时甚至还需要增加药物的用量。在患病期间,具体该怎样办,您需要去征求医生的建议。

⑹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及进行其他检测,血糖超过了医生为你制定的血糖范围时,你就需要每2小时测一次血糖,直到血糖降至正常为止。这样做可以帮助您调整治疗来更快地将血糖降至正常。不要等到下顿饭前或去看医生时再测,那样将会延误治疗。此外,通过血糖监测还可以了解您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当血糖超过了13.9毫摩尔/升的时候,您还需要做酮体的检测(用试纸查尿酮或扎手指来测血酮)。如果发现了酮体,应该每一小时测一次,直至酮体消失。

⑺增加无糖液体的摄入,脱水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人(不论是否患有糖尿病)每天都应该摄入2~3升的无糖液体(水、饮料、汤等)。当血糖升高时,喝水除了可以冲淡血糖还可以避免食物的过多摄入。患有心脏病或肾脏并发症的病人则需要适当限制液体的摄入,具体细节应该去咨询医生或营养师。高血糖,最重要的策略就是预防。通过良好的自我血糖监测一般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如果您已经清楚了饮食、运动及药物对你的血糖的影响情况,规划起一天的生活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可以更好地避免血糖的过度波动。

第三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以心脏和大脑血管病变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病变在血管,部位在心脑,危害在全身,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脑出血、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等。因发病和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位,故被称为危害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1.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

年龄、性别和职业、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饮食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脂血症,高血黏、高血糖等疾病;缺乏运动、超重等。

2.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对我国居民健康危害最大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几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许多家庭因病致贫,是与医药费用控制高度关联的重大卫生问题之一。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全国每年约200万人),占国民死因首位。

3.心脑血管病——脑中风的先兆

⑴容易头痛,头晕加剧。

⑵一过性(一瞬间)视物不清。

⑶吐字不清,流口水,舌根发硬、发麻。

⑷舌、面、四肢麻木,肢体不灵或无力,无故跌跤。

⑸恶心、呕吐、有时伴有头晕、眼花、耳鸣。

⑹全身无力、心悸、出汗有时有低热。

⑺无原因嗜睡、打哈欠。

⑻性格突变,短暂的判断力或智力减退。

4.心脑血管病——冠心病先兆

⑴心慌、气短、胸闷,偶有刺痛,一般1~2秒消失。

⑵激动时心跳过快,胸部有明显不适,却消失较快。

⑶干轻活时就感觉很累,饭后憋胀,有时冒冷汗。

⑷睡觉经常醒来,胸闷出冷汗。

⑸莫名其妙牙痛,肩、颈痛。

5.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我们如何预防?中医早在三千年前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元代名医朱丹溪《不治已病治未病论》进一步解释说:“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养人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疾病要早预防,早治疗。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健康基本知识。

5-1 合理膳食、科学生活

5-1-1 科学配餐五项原则

①确保膳食构成的食物结构合理,各种食物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保持营养平衡。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占总热量的百分比应分别是10%~15%,20%~30%,60%~65%。②一日三餐的能量比例应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③保证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食物的供给量。蛋白质除部分由粮食提供外,总量的1/3~1/2必须由大豆、肉类、蛋类供给。除植物油和食物本身所含的脂肪外,还应搭配部分动物脂肪,即通过食物中适量搭配肉类来解决。④蔬菜水果的供给量每人每天需800克左右(其中4/5为蔬菜、1/5为水果)。蔬菜中最好有一半是绿色或有色的叶菜,品种应当多样化,不仅包括根、茎、叶、花、果类蔬菜,还要搭配豆类蔬菜、菌类和藻类。⑤膳食搭配要注意酸碱平衡;主食要做到杂与精、干与稀的平衡;副食调配要做到生熟菜搭配、荤素搭配平衡。在荤菜方面,既要有四条腿的猪、牛、羊(任选其一种),又要有两条腿的鸡、鸭、鹅,还要有一条腿的菌类和没有腿的鱼类。由于烹调食物原料的品种与食用部位不同,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因此,通过科学搭配,就能保证每道菜所含的营养更全面、合理。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重庆市政府提出的“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的口号,在一定意义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膳食平衡的思想。

5-1-2 膳食纤维必须充足

膳食纤维是一类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物质,包括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藻类多糖等,除木质素外都是多糖。它们虽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它们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膳食纤维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的作用。爱尔兰及英国报道,新鲜蔬菜的消耗量与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是:男性为-0.5476,女性为-0.8029。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每日每人膳食纤维摄入量宜在20~40克,我国尚无明确的标准。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城市居民每人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11.6克,农村为14.1克,上海城乡居民每人每日摄入仅9.1克。膳食纤维的来源是蔬菜、水果、麦麸、米糠等,因此,应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摄入以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结构金字塔中建议每人每日500克的蔬菜是必需的。

5-1-3 尽量减少摄入油炸食品

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2002年4月24日公布,由斯德哥尔摩大学与瑞典食物安全机构——“国家食物委员会”完成的研究表明:炸薯片和炸薯条、汉堡包、面包、饼干等食品中含大量丙烯酰胺(acrylamide),可导致基因突变,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每千克食品中所含的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但“洋快餐”的炸薯条中丙烯酰胺高出约100倍,一包普通的炸薯片超标约500倍。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糖类、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140~180℃为生成的最佳温度,而在食品加工前检测不到丙烯酰胺。在加工温度较低,如用水煮时,丙烯酰胺的水平相当低。水含量也是影响丙烯酰胺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烘烤、油炸食品最后阶段水分减少、表面温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更高。咖啡除外,咖啡在焙烤后期反而下降。

5-1-4 尽量减少摄入含色素食品

可乐、汽水、辣椒酱等食品含色素较多。苏丹红一号(Sudan1)是汽油、鞋油和地板蜡的添加剂,是有致癌性的工业染料,欧盟严禁在食品中使用,2005年发生了著名的苏丹红事件。

5-1-5 限制食盐摄入

食盐即氯化钠,血压上升与钠盐的摄入量有关,日均摄钠量每增加l克,平均收缩压就增加约2毫米汞柱(0.27千帕),平均舒张压升高1.7毫米汞柱(0.26千帕)。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人每日摄盐量宜小于6克。目前我国的人群摄盐量,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城市为13.3克,农村为13.9克,均超过生理的需要。因此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不食或少食腌制食品,对降低血压、预防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是有利的。

5-1-6 增加抗氧化营养素的摄入

抗氧化的营养素有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它们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能降低血中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质过氧化物,防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1980年,美国对34~59岁的870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维生素E摄入量高的人群比摄入量低的人群患冠心病的机会低33%。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各国人群血中维生素E浓度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成负相关,亦有研究报道血中维生素C浓度高的人与血中维生素C低的人相比,其高浓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的水平亦较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水平就较低,其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亦较低。HDL水平高,LDL水平低,对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维生素E在血中的浓度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微量元素硒能消除兔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人体补充硒后能降低血中的脂质过氧化物,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5-1-7 饮酒要有节制

少量的红葡萄酒,因其中含有白黎芦醇,有益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但过量的饮酒,摄入酒精过量,可增加脂质过氧化物,反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烈性酒,不但不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易造成酒精性的脂肪肝和肝硬化,对人体健康有害。

5-2 加强有氧体育运动

运动后能增强体内的氧气吸收、运输和利用的运动叫有氧运动。经常运动会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调节食欲、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老年人运动要掌握合理的时间(出太阳后),170-年龄=运动后最佳心率(每天0.5~1小时),要根据年龄掌握运动量。《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要求,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人群比例达50%以上(现为34.1%)。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即增加体重,久之发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

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汉代华佗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利,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蠹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牵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5-3 合理用药

⑴尽量少服用干扰脂肪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⑵尽量选择副作用小的药品,老年人体质较为虚弱,选择副作用小的药品能减少对其身体的损害。纯中药制品,无副作用,对老年人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5-4 定期检查,积极治疗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⑴控制高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高血压与脑卒中(中风)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血压病人应认真规范地服降压药,不能只根据自己的症状来服药。不要有了头晕、头痛,也不测量血压,自认为血压高了,服药以后感到舒服一点就停药。这样高血压无法真正得到控制,起不到预防中风和心肌梗死的作用。因此要定期测量血压,规范地服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⑵保持正常体重,预防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超重和肥胖,保持正常体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十分重要。

保持正常体重的关键是控制总热能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保持平衡状态。假如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能量就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积累起来,体重就会增加。对超重和肥胖的人来说,应当使总热能略低于消耗的热能,以使体重逐渐下降。低热能的饮食应当是低脂肪、低糖类、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充足、高膳食纤维的饮食,以防止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在降体重的同时仍能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平衡。

⑶保持血脂的正常。由于血浆中的脂质多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形式,故高脂血症必然伴有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三大诱因(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吸烟)之一。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的饮食措施除控制总热能保持正常体重外,脂肪摄入量在总热能摄入量中的比例应小于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小于10%,多不饱和脂肪宜占10%~15%,糖类占总热能的50%~60%,蛋白质占10%~20%,胆固醇应小于300毫克/日。对2级高脂血症者,饱和脂肪酸应小于7%,胆固醇应小于200毫克/日;避免食含胆固醇高的猪肝、猪心、鱼子、蟹黄、鸡蛋黄等食物。

5-5 保持健康的心态

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时间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学会养心,幽默养心,巧克力护心,家庭最爱心,愤怒会伤心。人要心胸宽阔,世界上最宽阔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地方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地方是胸怀。应该多笑,“笑一笑十年少”“笑是人类独有的功能”,笑可以使脑产生内啡肽,有止疼的功能。笑是一种有益的运动,贵在坚持。

第四节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预防保健

慢性阻塞性肺炎(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又称阻塞性肺气肿,系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胀,并伴有气腔壁的破坏。近数十年来,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这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和肺部慢性感染等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进一步演变为本病。根据我国针对6千多万人所做的调查,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3.9%,50岁以上达15%或更多患病率全国分布不一致,最低为0.6%,最高为4.3%。该病为慢性病变,病程长,影响健康和劳动力,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1.慢性阻塞性肺炎的诊断

早期诊断较不易,应结合病史、体征、胸部X线检查及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凡有逐渐加重的气急史,肺功能测验显示残气及残气/肺总量增加,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减低,最大通气量降低,气体分布不匀,弥散功能减低;经支气管扩张剂治疗,肺功能无明显改善,诊断即可成立。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个慢慢积攒起来的病,由于肺部的代偿功能很强,肺部一些小的病理改变不易察觉,感冒咳嗽咳痰也常被忽视,加上目前医学上对肺功能检测的轻视和手段局限,使得呼吸系统疾病在人们悄然不觉中慢慢种下祸根,一旦出现咳、喘、憋等症状,肺功能已明显受到损伤。直到中晚期,呼吸系统一旦被急性感染而转为慢性炎症,药物治疗效果差,易形成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对肺功能的损伤特点呈现为进行性不可逆转。病人呼吸道黏膜炎性水肿,大量分泌痰液,气道变窄或阻塞,使得呼吸阻力加大,通气量减少,痰液不易及时排出,反复感染,炎症难以消散。长此下去就会产生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障碍,重要的是呼气力量减弱,使得吸气的能力降低而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有痰阻塞时,使小气道极易产生痉挛闭合而阻塞,更加重了通气功能障碍和呼吸肌疲劳,形成越堵越憋、越憋越喘的恶性循环。

2.慢性阻塞性肺炎的自我保健

国内外学者们认为,慢阻肺的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与营养状况,特别是与气道的营养不良密切相关。只要病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机体素质,就可改善气道营养,促使慢阻肺的可逆变化,有助于病情好转和康复。

2-1 坚持运动

不少慢阻肺病人天气一冷便缩在屋里“猫冬”,不敢出门活动。须知,适度的户外运动有益无害。病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中老年健身操等;身体状况较好的也可爬山、游泳等。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后以自我感到舒适为度。

2-2 耐寒锻炼

病人开始进行耐寒锻炼时,先用冷毛巾擦头面部,逐渐扩展到四肢。对体质较好、耐受力强、呼吸功能Ⅲ级以下者,可全身大面积冷水擦浴,坚持到9月或10月后再恢复到面、颈部冷水摩擦,耐受力强者可坚持到冬季。冬季冷水的温度在15~20℃,每次5~10分钟。使身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增强耐寒能力,可有效地改善气道营养,防止慢阻肺的发作。

2-3 呼吸锻炼

有一种反自然式的呼吸锻炼方法,坚持做可有效地增强支气管动脉供血,改善气道营养。病人取仰卧姿势,全身放松,双目微闭,排除杂念,自然入静,意守丹田,吸气时要即刻提肛缩腹,在吸气过程中应慢、深、匀,以逐渐增加腹压,随着腹压增大腹腔内血管的阻力也随之增大,而此时胸腔内为负压,气道也处于相对扩张状态,可促使主动脉的血液向胸腔和头部流动,有利于支气管动静脉血液顺利通过气管平滑肌。呼气时慢慢舒肛展腹,将气徐徐呼尽。每晚睡前和清晨各做两次,每次30分钟。只要坚持下去,可使呼吸肌得到有效锻炼,既能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又有利于对大脑的血氧供应,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2-4 生活规律劳逸有度

慢阻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生活无度的结果。诸如劳力过度、劳心过度、房事过度、大量吸烟等均可损及身心健康,伤害呼吸系统,引发慢阻肺。因此,慢阻肺病人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千万不要干力所不及的劳动,有心慌气短者更应掌握好自己的活动量,以减轻心脏负担。

2-5 必须戒烟

吸烟是引起慢阻肺的主要原因,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使气道分泌和渗出物增多,吸烟刺激气管平滑肌使之收缩,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气道黏膜下的静脉丛瘀血,加重病情。所以,戒烟是慢阻肺病人防范发作的必然选择。

2-6 要有良好的心情

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倾注一片爱心,针对病人病情、体质、家庭状况、外界因素、精神状态,以及最大的顾虑和牵挂等问题,进行分析,排忧解难;对如何用药、使用氧疗,怎样加强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这样可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病人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莫为鸡毛蒜皮之事劳心费神,做到遇事乐观豁达,荣辱不惊,淡泊超脱,这样,对早日摆脱病魔威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7 防范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易引起慢阻肺急性发作。因慢阻肺病人多体弱抵抗力差,稍受寒冷刺激,上呼吸道黏膜血管产生反射性收缩,气道缺血,抵抗力下降,存在于上呼吸道黏膜的细菌或病毒便会乘机侵入黏膜上皮细胞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者可引发肺部感染,使病情恶化。因此,慢阻肺病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天和早春,要注意防止受凉,寒冷天气更要防寒保暖。在雨雪或多雾的天气,不要外出,可在室内活动。在冬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减少感染机会。室内要保持一定温湿度,这样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以进行流感、肺炎等疫苗的接种以及定期口服免疫增强剂对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有帮助的。如果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尽快请医生治疗,控制消除感染。

2-8 有痰尽量咳出来

秋冬季天气干燥,年老体弱的慢阻肺病人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因呼吸道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加重呼吸困难。因此,要及时给予祛痰止咳药,鼓励病人有痰尽量咳出来,解除呼吸道阻塞。对于无力咳痰的老年病人,可采取坐位或俯卧位,医务人员或家属将手掌蜷曲呈覆碗状,自胸廓边缘向中间,胸下部向上中部有节奏地拍击,增加空气振动力量的同时,让病人自动咳嗽,或在病人用力咳嗽时用双手用力压迫下胸部或上腹部以增加膈肌的跳弹力量,促使痰咳出,以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证老年病人进行正常呼吸。

2-9 提倡家庭氧疗

对于慢阻肺的病人,有条件的可进行家庭氧疗。长期氧疗是一种有效缓解慢阻肺症状的方法。长期氧疗能纠正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慢阻肺病人的生存期,降低病死率。但是,并非所有的慢阻肺病人都需要长期氧疗,是否需要长期氧疗比较专业,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并做相关检查。氧疗要特别注意:一个是低流量,一个是持续,就是吸入氧的浓度不能高,持续的时间要长。每天要进行15小时以上,否则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要说明的是使用氧气不会成瘾。氧气不会爆炸,但会助燃。给氧方式有两种,鼻导管或氧气面罩,氧疗的装置有氧气瓶、电动氧气发生器、液态氧气等。

2-10 增加机体的营养状态

多数慢阻肺病人存在营养不良、身体消瘦、低蛋白血症,致使免疫力低下,易感冒引起复发。因此,合理调配好膳食,让病人吃好,也是自我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在做到膳食平衡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和锌、铁、钙等营养素的摄入,以保证身体的需求。摄入的营养比例为:糖类50%,脂肪35%,蛋白质15%。如体重为65千克的男性慢阻肺病人,每天可给予糖类(主要是米饭、面食等)282克,脂肪88克,蛋白质84克。对食欲不好,消化吸收差的病人,必要时可静脉输入脂肪乳、多种氨基酸等,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3.慢阻肺病人的食疗原则

“药补不如食补”。人们一向重视食物疗法在养生治病方面的独特作用,慢性支气管炎也一样。由于它是一种病因复杂,不易治愈的老年慢性、常见多发病,饮食调理在本病治疗、恢复和巩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必须给予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病情较稳定时,可给予鸡蛋、牛奶(以新鲜牛奶为主,少用炼乳及奶粉)、瘦肉、新鲜淡水鱼、豆类制品等。天冷时可选用羊肉、牛肉、狗肉等。但发作期最好暂时停用狗肉、羊肉等。可适当给予多种维生素,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为主,菠菜、番茄、柑橘及带绿叶的各类蔬菜含量较高,可适当选用。

发作期宜用理气、止咳、化痰的食物,如莲子、百合、枇杷等,缓解期可用健脾、补肾、养肺之品,如核桃肉、大枣、白木耳等。前面提及的烟、酒,不管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均应严格禁之。糖类及含糖较高的食品,因其在代谢过程中易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增加肺部的排气负担,减少氧的有效利用,故应少用。燕窝、蛤蚧、鲍鱼及剑花、草莓、白果等,都被认为有益于支气管的养护。

4.慢阻肺病人饮食禁忌

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首先强调要严格限制烟、酒,不吃辛辣等剌激性食物。因为烟酒及辛辣食品均可使气管、支气管扩张,使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及黏液等分泌物增多,甚至导致气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轻则使咳嗽增加,痰量增多;严重者往往造成呼吸道通气障碍而出现气喘、呼吸困难、紫绀等,使病情加重。此外,痰湿较多的虚寒性病人,也不宜食用生冷瓜果之品,如西瓜、苦瓜等;痰热型病人不宜食用煎、炸、炙食品,如炸鱼、烧蟹、炙虾等。各种含糖多的甜品,往往助生痰饮,最好少吃。椒、蒜、韭菜等食之能令人气上逆,生枣、石榴食之令人气壅生胀,均不宜食用。其实,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桂枝汤方》后提到的生冷、黏滑、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饮食禁忌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均可列入忌食之列。

5.慢阻肺缓解期治疗

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在缓解期仍应坚持治疗以减轻症状,防止急性发作,减少门急诊和住院次数,维护肺功能和提高生命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⑴改善病人一般状况:肺气肿病人每因呼吸道感染而症状进一步加重,肺功能也更趋减损。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感冒和下呼吸道感染至关重要,可采取耐寒锻炼、肌内注射核酪或卡介苗素等。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负荷加重,呼吸功能增加,能量消耗增高,但饮食摄入由于气急、缺氧、右心衰竭或使用药物等原因不能相应增加甚至反而减低,因此常常合并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不仅损害肺功能和呼吸肌功能,也能削弱机体免疫机制,故应重视营养素的摄入,改善营养状况。全身运动如步行、踏车、活动平板、广播操、太极拳等不仅增加肌肉活动度,而且也锻炼呼吸循环功能。

⑵呼吸训练:(见本节2-3)

⑶呼吸肌锻炼:肺气肿病人因肺过度充气、营养不良和缺氧等因素,对呼吸肌产生不良影响。在肺部感染等情况下,呼吸负荷进一步加重,可引起呼吸肌疲劳,是呼吸衰竭的诱因之一。通过阻力呼吸或二氧化碳过度通气锻炼,可改善呼吸肌功能。

⑷家庭氧疗:经过抗感染、祛痰和支气管解痉剂治疗,缓解期动脉血氧分压仍在55毫米汞柱以下者应进行家庭氧疗。对于那些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或顽固性右心衰竭的肺气肿病人可适当放宽氧疗指征(见本节2-9)。

⑸其他:非创伤性机械通气的开展为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家庭机械通气提供了条件。一般经鼻罩或口鼻罩和呼吸机连接,也可应用负压通气机。家庭间断机械通气可以使呼吸肌休息,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呼吸肌功能。阿米脱林甲磺酰酸(almitrine bismesglate vectarin)不仅能刺激呼吸改善通气,并且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可用于阻塞性肺气肿缓解期治疗。

6.慢阻肺常见并发症

⑴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并发于阻塞性肺气肿者并不少见,多因胸膜下肺大泡破裂,空气泄入胸膜腔所致。若病人基础肺功能较差,气胸为张力性,即使气体量不多,临床表现也较重,必须积极抢救不可掉以轻心。肺气肿病人肺野透亮度较高,且常有肺大泡存在,体征不够典型,给局限性气胸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⑵呼吸衰竭:阻塞性肺气肿往往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在某些诱因如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干结潴留、不适当氧疗、应用静脉剂过量、外科手术等的影响下,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可诱发呼吸衰竭。

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以及肺泡毛细血管床破坏等,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在心功能代偿期,并无右心衰竭表现。当呼吸系病变进一步加重,动脉血气恶化时,肺动脉压显著增高,心脏负荷加重,加上心肌缺氧和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诱发右心衰竭。

⑷胃溃疡:尸检证实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约有18%~30%并发胃溃疡。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⑸睡眠呼吸障碍:正常人睡眠中通气可以稍有降低,而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睡眠时通气降低较为明显。尤其是病人清醒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已经低达8.00kPa(60毫米汞柱)左右时,睡眠中进一步降低,就更为危险。

第六节 颈椎腰腿痛病人如何养生

1.颈椎病的日常保养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用医学理论来分析,主要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颈椎间盘蜕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1-1 颈椎病发病因素

⑴自然生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基础。另外,小关节和各种韧带的蜕变也是重要的因素。

⑵慢性劳损:慢性劳损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较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⑶外伤引起:在颈椎蜕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病人往往在轻微外伤后突然发病,而且症状往往较重,合并骨折、脱位者则会给治疗增加困难。

⑷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往往容易产生颈椎病。

⑸精神因素:从医学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病人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

颈椎上承头颅,下接躯干,既是脊椎数最多的部位,也是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一旦发生故障,后果是很严重的。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还是比不上未雨绸缪更能一劳永逸。与其等到颈椎受伤,再去接受长期繁琐的治疗,还不如提前做好颈椎的保养工作。

1-2 颈椎病分型

⑴颈型颈椎病:反复出现“落枕”及颈中风现象。平时肩胛骨内上角和内侧缘常有酸胀疼痛感。

⑵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突出表现,常有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麻,转侧不利等症状。

⑶脊髓型颈椎病: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常有两下肢的波浪型、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病人感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步态笨拙,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

⑷椎动脉型颈椎病: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如位置性眩晕,精神萎靡,乏力嗜睡,耳鸣、耳聋,视力降低。

⑸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突出症状为慢性头痛,头痛往往呈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眼压下降,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类冠心病综合征;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脸上总感觉有一根头发或蜘蛛网。

⑹椎间盘突出症:①外侧型突出。颈神经根受压,支配区麻木,重者剧烈疼痛,小便或咳嗽时加重。有痛性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②旁中央型突出。颈神经根和脊髓共同损伤为特征。既有上肢放射性神经痛,也存在下肢传导束压迫的现象。除有椎间盘侧方突出的症状、体征外,尚有单侧脊髓受压症状。③中央型突出。以下肢症状为主,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截瘫。可引起下肢瘫痪或步态不稳,部分病人出现排尿障碍。

1-3 日常保健

⑴枕头要求:以圆形枕头或前面弧形后面稍低的枕头,枕头高度按颈长短决定,一般12~15厘米。枕头应置于颈后,保持头部轻度后仰的姿势,符合颈椎的生理曲度。侧卧时枕头应与肩同高,保持头与颈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可以使颈肩部肌肉放松。

⑵睡眠习惯:选好合适的床铺,软硬度适中,不要伏案而睡,更不要在车上打瞌睡。睡眠时不要将手放在头顶,以免影响手臂的血液循环。

⑶工作姿势:坐位工作时应尽量避免驼背、低头,不要伏在桌子上写字;看书不要过分低头,尽量将书和眼睛保持平行(最好有一个20~30度的斜板放书),看书、写字、使用电脑等时间不宜太长,学习间隙应活动颈部,一般工作50~60分钟做1~2分钟的头颈部活动或改变姿势。

⑷日常生活:行走要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坐要坐直;不要躺在床上看书,因床上看书很难保持正确姿势;看电视时屏幕应与眼睛在同一水平上,时间不宜太长。常拍肩膀,常耸肩,常做伸颈运动,对颈椎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2.腰腿痛的保健

2-1 腰腿疼的病因

⑴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且善行而数变”:意为风邪是外感致痛因素,且致病有游走窜行的特性。其他致病因素,如寒邪、热邪及湿邪均可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寒邪附于风入人体,也会随之走窜,继而致病。《素问·痹论》中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意为寒邪入体后,可致经脉气血凝闭阻滞,不通则痛。此外,寒邪可引起经脉拘急收引,而导致肢体屈伸不利,故此腰腿痛的主要病因是风寒之邪的入侵。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而避风寒。

⑵西医认为腰腿痛常见的原因:

1)急性或慢性损伤:腰部或腿部的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的急性或慢性损伤、脊柱的骨折或错位、椎间盘损伤等。

2)因退行性变:脊柱骨关节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行性变、椎管狭窄症等。

3)先天性发育不良:脊柱隐性裂、椎体或附件畸形、脊柱滑脱症、髋关节畸形、股骨头先天性发育畸形、膝骨骺分离、膝软骨发育不全、膝关节屈曲畸形等。

4)炎性变: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或肌筋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炎、膝关节炎等。

5)功能性缺陷:姿势不良、怀孕、扁平足、下肢不等长、臀部肌力不足等。

6)内脏疾病:泌尿及生殖器官疾病、肝病等。

7)肿瘤:原发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神经肿瘤等。

8)其他:过度肥胖、血液疾病、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床的影响等。

2-2 老年人腰腿痛的原因

人到老年,随着身体内分泌、免疫等方面功能的老化,中老年人脊柱的正常组成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失去了正常的力学特征,从而导致腰腿痛的发病率升高。此外,还有不少老年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骨质疏松,小部分人还有单节段或多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这类人群如得不到良好的治疗,轻者会给生活带来不便;重者可导致瘫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有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老年人有过腰腿痛的经历,其中4%~6%的病人属于病情严重范围。

尽管老年人的腰腿痛病因复杂,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与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长期保持不良姿势会引起椎间盘或小关节结构紊乱,加重腰部肌肉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可能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加速椎体的改变,导致腰腿疼痛的产生。而对中老年人及产后妇女而言,低温和潮湿也是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缺乏运动也可能会引起腰腿痛。人体的骨骼和姿势是依靠肌肉来维持的。经常坚持做腰背腹部的肌肉锻炼活动可以增强腰背腹部肌力,不仅可以避免脊柱畸形的发生,更可以保持脊柱关节的稳定,对预防腰腿痛十分有效。但是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剧烈运动易引发腰部创伤、骨折等情况。因此最好选择如倒走、游泳、打太极拳等轻松、稳健的运动,同时选择一双舒适的平底鞋,以起到减振及保护腰腿、足部的作用。

2-3 腰腿痛的分类

中医常将腰腿疼痛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寒湿腰腿疼痛。多因为劳作出汗后,未能及时更衣,衣着湿冷,当风受寒;居处阴冷潮湿之地、或淋雨等,导致寒湿之邪滞于经络,由于寒性凝滞、湿性趋下、重浊,致气血阻滞发展为腰腿疼痛。主要症状为腰部重痛、酸麻、或活动不利,有逐渐加重趋势,且喜暖怕寒,遇阴雨天加重。二是劳损腰腿疼痛。因跌仆闪挫、撞击、弯腰过度劳作等导致经络受损,气滞血瘀,发展为腰腿疼痛。主要症状为腰部酸痛、活动不利,痛处固定不移。三是肾虚腰腿疼痛。因老年肾亏、久病肾虚、房劳过度等导致精血不足,筋骨关节缺乏滋养,导致衰退,发展为腰腿疼痛。主要症状为腰部隐隐作痛、缠绵不已。若伴有头晕耳鸣、精神倦怠、四肢发冷、男子遗精,稍运动易出汗,是为肾阳虚;若伴有虚烦不眠、咽干口燥、小便黄等,是为肾阴虚。临床上三者亦可夹杂互见。

西医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其实,由它引起的腰腿痛仅占全部腰腿痛病例的10%左右。据统计,能引起腰腿痛的疾病有数十种之多,大致为三大类:一是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特别是脊柱及脊旁组织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滑脱、腰椎椎管狭窄、脊柱骨折脱位、腰椎骨质疏松、棘上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损伤、腰肌劳损、肌筋膜炎疼痛综合征以及腰椎先天性畸形等;二是内脏疾病的牵涉痛以及脊椎急慢性炎症与肿瘤引起的疼痛,如肾脏疾病、男性前列腺病变、女性盆腔、子宫和附件病变、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后腹膜病变、消化道溃疡、脊椎及椎旁炎症与肿瘤等;三是精神心理性疾病,如癔病和抑郁症。

根据起病的缓急,大致可分为急性腰腿痛和慢性腰腿痛。①急性腰腿痛,疼痛突然发生,多较剧烈。②慢性腰腿痛,疼痛持续发生,多是程度较轻或时轻时重。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分为钝痛、酸痛、胀痛、麻痛、放射痛、牵涉痛、关联痛、持续性痛、间歇性痛、阵发性痛等。具体分类如下:

2-3-1 腰椎间盘突出症

⑴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遭受较重的外力作用,或长期弯腰、承重,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多发于第四至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至第一骶椎。

⑵常见症状:髓核多从一侧(少数可同时在两侧)的侧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也可由中央向后突出,压迫马尾神经,造成大小便障碍,如纤维环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组织进入椎管,可造成广泛的马尾神经损害。

⑶临床症状: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腰背部板滞、活动功能障碍。病程较久者,常有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的主观麻木感。

⑷诊断:直腿抬高试验及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严重者坐位屈颈试验不能完成。下肢后伸试验阳性。腹压增高时,则腰痛加剧,且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第四至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至第一骶椎棘间韧带侧方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点,按压痛点时,可引起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疼痛。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膝、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2-3-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特点是第三腰椎横突部位明显压痛为特点的慢性腰痛,又称腰三横突周围炎、腰三横突滑囊炎。症状为腰部一侧酸痛或钝痛,腰部活动受限,对侧腰部可有牵掣痛。腰部健侧侧屈和旋转活动时,疼痛尤甚。在第三横突外缘,相当于第三腰椎棘突旁4厘米处,可触及明显压痛及局限性肌紧张或肌痉挛,并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物,并有弹响感。按压时由于第二腰神经分支受刺激而引起大腿及膝部的放射痛。

2-3-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其症状为腰痛,或臀部痛、大腿痛;间歇性跛行、阴部麻木及小便失禁或尿潴留。腰背部板滞,活动受限,腰部屈伸活动时可加重症状,滑脱节段可触及“台阶感”。

2-3-4 骶髂关节紊乱症

⑴坐骨神经痛:骤然起病,患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或“触电感”,呈“歪臀跛行”,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患肢呈半屈曲状,主动或被动伸屈均明显受限并剧烈疼痛,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极重者往往由旁人搀扶或持拐就诊。慢性病人上述症状缓和,自觉下腰部隐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酸软、麻胀、怕冷等。

⑵盆腔脏器功能紊乱:患侧下腹部胀闷不适和深压痛,肛门急胀感,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或痛经等。

⑶骶髂关节炎:患侧骶髂关节压痛和酸胀不适,患肢外侧牵掣痛、麻木;腰骶部酸软乏力,需经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部分病人表现为骶尾部顽固性疼痛和触痛;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⑷体征:急性病人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腰脊侧弯畸形(健侧凸),患侧骶棘肌痉挛,骶髂关节压痛并可往同侧下肢放射,直腿抬高明显受压;慢性病人,只有关节局部的压痛和患侧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

⑸临床常见:右侧骶髂关节以前错位居多,左侧骶髂关节以后错位多见。

2-3-5 强直性脊柱炎

⑴概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椎间关节、骶髂关节、椎旁韧带,最后导致整个脊柱强直、畸形的疾病。北方多见,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⑵病情起止:始于骶髂关节而极少累及四肢小关节;关节滑膜炎不明显而韧带钙化、骨化明显;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并且不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

⑶病因:强直性关节炎病人85%左右有前列腺炎及膀胱炎,故认为该病与泌尿生殖系感染、遗传,寒湿有关。该病最早出现于骶髂关节,渐进性向上蔓延,至下段颈椎依次受累,主要表现为“慢性炎性浸润”,关节软骨增生、骨化;韧带钙化和骨化,关节囊和韧带附着部的骨质遭侵蚀破坏,代之以骨赘生长;椎间盘的软骨板和纤维环外层炎症引起软骨内骨化,并与前韧带形成的韧带赘融合成骨桥,使整个脊柱最终发生强直。

⑷检查:X线检查可见椎体之间形成骨桥呈“竹节样”改变。

2-3-6 退行性脊柱炎

⑴概论:退行性脊柱炎又称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等,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腰椎发病较高。

⑵主要特征:椎体边缘增生和小关节肥大性变化。

⑶临床症状:腰背部酸痛不适,僵硬板滞,不耐久坐、久站,晨起后症状较重,活动后减轻,但过度活动或劳累后加重;腰部屈伸活动不利,但被动运动基本达到正常;急性发作时,腰痛加剧,且可牵掣到臀部及下肢;若骨刺压迫或刺激马尾神经时,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2-3-7 背肌筋膜炎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组织炎或肌肉风湿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2-3-8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又称为腰臀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扭伤,导致局部无菌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

2-4 腰腿痛预防保健需要注意的事项

2-4-1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重复同一动作,如打电脑、上网、打牌、打麻将等。同一姿势持续30~50分钟后,要做2~3分钟的头部和腰部放松运动。避免精神高度紧张;避免过度房事。

2-4-2 纠正不良姿势

(见前)

2-4-3 避免感受风寒湿邪

⑴生活起居,工作环境要干燥温暖。

⑵淋雨后要及时更换衣服。

⑶剧烈活动和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冷水澡。

⑷冬季的睡床要保证温暖,可使用电热毯。

⑸夏季时空调不宜开过冷,电风扇不要对着颈部、肩部、腰部吹。

⑹睡硬板床。

⑺每天做颈保健操。

2-4-4 饮食方面的调节

⑴颈椎病肝肾不足,长服枸杞子,菊花平肝明目,芝麻、桂圆滋阴补肾,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⑵颈椎病以中老年人为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之品。

⑶视力模糊、流泪者,宜多食含钙、硒、锌类食物如豆制品、动物肝、蛋、鱼、蘑菇、芦笋、胡萝卜等;伴高血压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绿豆。

2-4-5 身体锻炼应坚持

⑴伏卧位:两手和上臂后伸,躯干和下身也同时后伸,两膝伸直,使之成为反弓状。

⑵仰卧位:双手抱头,用力向前,头后仰做对抗运动。

⑶倒行(但是要注意安全)。

⑷缓慢向后、向左、向右做腰部活动,不宜向前过度弯腰。

⑸平时多散步,不宜做剧烈运动。

⑹双手摩擦后轻扣腰部。

2-5 预防腰腿疼痛

⑴摩腰 温经通络:直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双手掌心相对摩擦至有温热感后,迅速将两手掌掌侧置于两侧腰部皮肤上,上下来回摩擦49次,使腰部皮肤产生温热感。手法要求动作轻巧、往来流利、紧贴皮肤,但避免擦破皮肤。

⑵旋腰髋 舒筋活络:直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以腰臀部为中心,上身按左、前、右、后方向匀速旋转,画椭圆形49次,速度适中,然后向相反方向重复49次。

⑶适寒温 避风寒湿:腰腿部受风寒湿邪侵袭后,较易产生疼痛,风寒湿邪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所以要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衣服被淋湿或汗湿以后要及时更换;居处环境要保持干燥,避免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

⑷调姿势 保持腰曲:恰当的体位和姿势,适时变换体位,能使腰椎生理曲度正常,避免腰腿疼痛的发生。日常保持正确的姿势体位,如“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等,站立、坐位每30分钟左右更换一次体位。

1)坐姿:平时腰要挺直,大腿与地面平行,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30分钟活动一下;如需要长时间坐着,可加护腰给与支撑,用软靠垫来保持腰背的生理弧度。

2)站姿:要抬头,下巴要收起来,肩要放松,胸部要稍微前倾,小腹内收,不含背,保持腰部的生理弧度,使背部的肌肉放松。

3)睡姿:最好睡加垫有5厘米左右床垫的木板床,这样可使腰部完全得到休息。如实在要侧卧,腰部要直,膝关节微曲;仰卧时可在腰部垫放毛巾卷。起床时要先侧着转身,然后将双脚放到床旁,用手臂把身体支撑起来。

4)提取重物时的姿势: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坐低臀部,并弯曲膝关节,背部保持挺直,注意物体要尽可能贴近身体。提重物时要动作连贯缓慢,避免忽动忽停,用身体的重量拉起,然后用脚力撑起,把重物提起。

⑸伸懒腰 叉腰挺腹:伸懒腰是通过全身的运动以舒活筋骨,调和气血,调节呼吸,起到积极的健身效果;叉腰挺腹是直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双手叉腰,将腹部尽量前挺,并维持5~10秒,重复3~6次即可。本法可调节腰腹部肌肉的紧张度,一定程度地调整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尤其是在久坐以后,效果明显。

⑹动起来 经暖血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强身健体,滑利关节,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增强抗病康复的能力,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运动。动起来,动能生热,热可暖经,经暖血活,腰腿疼痛可以减轻或消除,但同时应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扭撞伤。

2-6 坚持运动可防治腰腿痛

养生已经是每个人都开始关注的话题,许多老年人也都是养生的专家。但是养生专家提醒千万不要走进养生的误区。专家介绍说,正确的腰椎锻炼原则是不增加腰椎负担。

首先,腰痛时尽量不做锻炼。其次,锻炼强度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突然用力或需爆发力的锻炼对腰椎不利,应尽量避免。第三,锻炼要有规律,一般一周三次或三次以上、每次20分钟为宜。

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有氧运动能减轻腰椎负担,并能增强腰椎柔韧性和肌肉力量,能有效缓解和预防腰痛。首选运动是快走和慢跑。进行这两项运动时应穿有弹性的运动鞋,抬头挺胸,每天或隔日活动30分钟左右。建议腰椎术后病人快步行走,腰肌劳损等退行性腰椎病病人活动时间应有所限制,一旦发生腰痛症状应立刻停止活动。其次是骑自行车。骑车时车座尽量降低,把手高一点。骑车对腰椎管狭窄病人最有利,它可以增加腰椎管宽度和腰椎柔韧性,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为宜。第三是登山运动。登山可锻炼大腿肌肉和腰肌力量,但过度劳累会增加腰椎负担。登山时应尽量避免斜坡角度大的山路,不应背着重物登山。登山时有意让腹肌用力,膝关节稍微屈曲。此外,游泳也是安全有效的对腰椎有利的运动,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水中行走和跑步。

2-7 如何选择慢性腰腿痛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腰腿痛,其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式是不一样的。绝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慢性腰腿痛,非手术疗法有良好的效果,是大多数病人首选的治疗方法。少数经长期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肯定,或虽有一定效果但症状反复发作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少数因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肌肉麻痹、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应当尽早手术。另外,少数病人症状急性发作,疼痛剧烈难忍,严重影响生活,估计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者,可考虑尽早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一般是由于腰椎老化退变或者劳损引起的腰椎关节骨质增生、腰椎不稳定、腰椎滑脱等因素导致腰椎椎管狭窄,神经受到压迫而使病人出现腰腿痛症状。多数病人非手术疗法难以有效缓解症状,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目前微创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2-8 腰腿痛病人有哪些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非手术疗法简单方便,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病人易于接受。正确地综合应用各种非手术疗法,大部分病人可望得到治愈。即使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在手术前后进行各种有效的非手术疗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因种种原因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可以试用非手术疗法,但多数病人疗效较差。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各种非手术的治疗方法,包括卧硬板床休息,腰围制动保护,口服或外用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腰背肌肉练习,局部热敷理疗等措施,可以减轻突出的腰椎间盘或骨刺等因素对腰神经根刺激压迫后的炎症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人的腰腿疼痛症状。这其中,卧硬板床休息是确保非手术疗法有效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病人最好绝对卧床休息一段时间。

2-9 腰腿痛病人如何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腰间盘突出症病人,多数仅仅从腰椎后方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可以有效地缓解病人腰腿痛的症状,疗效满意。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如果合并有腰间盘突出,而没有明显的腰椎不稳定,手术也比较简单,通过微创介入治疗就可以缓解病人腰腿痛的症状,疗效也很满意。目前上述的腰椎手术比较成熟,并发症少,手术切口小,绝大多数病人疗效满意,术后能迅速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合并有明显腰椎不稳定的病人,手术时需要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以解除对腰神经根的压迫。同时需要选用适当的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的方法,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从而解除不稳定因素刺激压迫腰神经根而引起的腰腿痛症状。这类手术相对复杂一些,手术操作技术的要求也要高一些,出血较多,某些病人甚至可能需要先后或者同时从腰椎的后方和前方进行手术操作。

核磁共振是腰椎病人常规的检查项目,许多病人手术后还需要做核磁共振复查,以了解手术后腰神经根减压的情况,也是病人病情复发后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目前纯钛或者钛合金制成的脊柱内固定物,与磁场没有相互作用,使病人手术后仍然能够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此手术提高了腰椎疾病的治愈效果,对于需要使用内固定的病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第七节 肿瘤的预防保健

1.认清小症状早发现肿瘤

很多癌症的早期症状都不明显,但只要我们提高警觉性,还是可以做到“早发现”的。一旦出现下列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1-1 头痛、呕吐或眼胀痛

此常为颅内肿瘤的危险信号,有时头痛呕吐与进食无关,眼胀痛或视力下降与眼疾无关。

1-2 进行性吞咽困难

这往往是食管癌的信号,应到医院做吞钡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

1-3 鼻涕带血或颈部肿块

晨起鼻涕带血丝或发现耳后下方肿块,这是鼻咽癌的信号。鼻咽癌还可引起鼻塞、耳鸣;颈部肿块则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所致。

1-4 腹痛、腹胀、便血

凡中老年人感到腹痛,或便血、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应考虑结肠癌的可能。腹胀是结肠癌引起肠梗阻所致,腹部还可扪及包块。

1-5 右上腹隐痛或胀痛

肝癌首发症状往往是感到右上腹胀痛,其他症状可以没有,影像学检查可以在没发生任何症状时确定肝癌的存在。

1-6 眼白发黄或全身皮肤发黄

此可为胆管癌或胰头癌的信号,因癌瘤阻塞胆管,胆汁瘀积而致黄疸。

1-7 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

白血病、淋巴瘤常常有发热,同时可出现贫血、消瘦等症状。白血病经血液化验可发现异常,淋巴瘤可出现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

1-8 痰血

患肺癌的病人,由于肿瘤生长在支气管壁,破坏小血管,引起痰血,往往是肺癌一个重要的信号。

1-9 黑便

患慢性胃炎或溃疡的病人,疼痛变得没有规律伴有黑便时,应首先检查是否患胃癌。

1-10 乳房肿块

40岁以上的女性应经常自行检查乳房有否肿块,乳头有否溢血,如有异常,应做铝靶摄影检查,以期早期发现乳腺癌。

1-11 阴道异常出血

子宫颈癌的信号,多表现为阴道接触出血,常因性交、排便活动后或检查后出血,量很少。

2.从细节中预防肿瘤

新的研究发现,肿瘤的致病因素目前来看基本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外界因素。如机械摩擦、紫外线的照射,病毒、细菌、一些病源微生物侵入人体造成细胞变异与增生,还有一些药品、添加剂、保鲜剂也容易致癌。第二类是自身因素。如遗传因素,人体自身组织细胞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过度增生;人体内分泌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增加,精神压力往往持续较大,造成内分泌失调,致使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导致肿瘤发生。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促进癌症的发生。

要真正做到让肿瘤低头就需要从小处着手。首先,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生活不规律、吸烟、喝酒、偏食、吃特别刺激、过度油腻的食物等。有一些药物和食品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比如说基因食品预防目前在国外比较盛行,基本趋于成熟。另外,定时查体很重要。每年从身体检查中心得到的信息反馈表明,肿瘤发现率达1%~5%,也就是说,在100个接受查体的人中可能有1~5个人有肿瘤的症状体征。许多人借口工作忙不重视查体,实际上,肿瘤在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现已经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总之,为预防肿瘤,我们不能放过身体上任何的小变化——也许它就是肿瘤的前兆。

3.肿瘤的预防原则

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良性肿瘤可在任何部位出现,但它不会扩散,而且通常在切除后,不再复发。虽然良性肿瘤只固定生长于某处,但它也应及早切除,因为它不仅有时会压迫附近的器官,有少数良性肿瘤还会逐步变成恶性的。与良性肿瘤相反,恶性肿瘤会扩散至其他部位,而且即使切除后,仍可能复发。恶性肿瘤应尽早治疗。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来预防肿瘤呢?

⑴积极防治癌前病变:有不少恶性肿瘤很可能是在一些慢性疾患或良性肿瘤的基础上经过某些致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尽管癌前病变不一定都会演变成癌,但及时合理的治疗这些病变对预防肿瘤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癌前病变主要有皮肤、黏膜的白斑、溃疡、糜烂、瘘管、黑痣、结节、角化症等;口、唇、舌等的糜损、擦伤、裂痕、增生等;消化道的溃烂、息肉、炎症等;子宫颈的糜烂、撕裂、息肉、炎症等;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导管乳头状瘤、卵巢囊肿、葡萄胎、隐睾、包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对于这些疾患都应积极预防,尽力治疗。

⑵改进生活习惯消除致癌因素:肿瘤的形成与环境及饮食两大因素有关。在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一些可能引起肿瘤的危险因素,所以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饮食多样化、不偏食,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控制脂肪的摄入,不吸烟,不嗜酒,不吃霉变食物,少吃或不吃腌制或熏烤的食物,不吃烫饮食,不暴饮暴食,注意卫生,不吃被污染的不洁食物、避免接触生活中有毒害物质,注意厨房通风,不滥用农药、杀虫剂等,不要长期在烈日下暴晒,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注意性生活、性道德、性卫生,预防艾滋病等。当病人改变饮食习惯,并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后,有些人的肿瘤会变小,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合理的饮食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⑶戒烟限酒: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要酗酒,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手,睡前按摩脚心、手心,都有一定帮助。生活要规律,不好的生活习惯,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⑷培养和调动自身抗癌能力:人体内在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平衡,我们应注意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保持心理健康,增强防癌抗癌意识,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注意个人防护和保健,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瘀、毒火内陷等。另外,用药物预防肿瘤生长的化学预防剂尚在研究之中,而采用中医药强身保健方法进行肿瘤的预防,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4.女性须特别警惕乳腺肿瘤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是女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已超过子宫颈癌的发病率。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4万人死于乳腺癌,成为城市女性的“第一杀手”。中国主要城市近1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7%,死亡率增长了38.9%,农村死亡率增长了39.7%。

乳腺疾病包括乳房发育不良、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肿瘤、乳腺纤维瘤、导管瘤等。最新的医学资料表明,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占成年女性的48%,若长期得不到治疗,容易引发乳腺肿瘤。其中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占全部乳腺病的75%。若没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就有转为乳腺癌的危险。

专家建议,女性在30岁之后必须定期做乳房检查。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月经初潮年龄在12岁之前、绝经年龄在55岁以后、未婚或婚后不孕、初次分娩前曾有过多次人工流产、产后不哺乳、乳房有良性肿瘤病史、过多食用高脂肪食物以及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等人群,要予以特别注意。

乳腺癌变如果能在早期发现,治疗是比较容易的。比如乳腺肿瘤在一期普查出来,只需要做一个很小的手术,没什么痛苦,就可以恢复健康,对乳房也没什么影响。当肿瘤发展到二期、三期,那治疗的费用就比较高,另外还有复发的可能性,并且乳房切除、放疗、化疗也会给病人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为乳房轮廓及弧度改变,乳头溢液,大多为纯血性浆液血性乳样或水样液,并且区域淋巴结肿大,乳房有肿块,病人有疼痛感,多为钝痛。当肿瘤侵犯皮肤时,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点,称为“酒窝”征。随着肿瘤继续发展,可出现皮肤变粗增厚等“橘皮样变”与皮肤粘连现象,此症多见于肿瘤位置较浅者。肥胖或悬垂乳病人,乳房下方常出现水肿,继之肿瘤周围又可出现皮下小结节,即所谓“卫星结节”,癌瘤继续发展侵蚀皮肤便可发生破溃。

乳腺疾病可以自查出来。医学专家指出,乳腺健康更有赖于定期乳房自检等健康习惯的养成。相对于去医院做检查,虽然不够精确,但日常自查乳房更为方便。如果准确掌握了自查的方法,就可以及时“捕捉”乳腺病变。有关报道显示,有90%的乳癌是通过自查发现,后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的。

要养成每个月自我检查乳腺的习惯。对于30岁以上的女性,很多医生提倡一年一次或半年一次去医院检查乳腺。实际上,即便是半年一次也显太长了,妥帖的做法是一个月一次,比如固定在月经后8~10天,不需要上医院,在家洗澡或者睡前自己检查就可以了。

专家建议,女性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乳房自查:

⑴站在镜子前双手叉腰,身体左右旋转,从镜子里查看两边乳房的皮肤有无异常。然后,双手举过头顶,观察乳头有无异常,注意双侧乳房外形的变化,是否对称,有无局部的皮肤隆起、凹陷和橘皮样改变,以及乳房表面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症状。

⑵坐着或站着检查乳房内部是否有肿块。将左手高举放在脑后,用右手去检查左侧乳房,此时右手手指要并拢,在乳头上方、锁骨下方按顺时针按摩,注意不要用指尖压或是挤捏。同样方法检查右侧乳房。检查完乳房后,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挤压乳头,如果有带血的分泌物,则表明乳房有病变的可能。

⑶触摸到凹凸不平的软组织或肿块不必惊慌,这可能是小叶增生。区分小叶增生与乳腺癌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肿块是否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变化。但小叶增生导致的经前期乳房胀痛同样需要重视和治疗。

自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的乳房体征,就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检查确诊。

第八节 老胃病养生保健

老胃病是指胃病反复发作,经正规治疗,超过两个月仍不能治愈的胃病,被称为难治性胃病,民间俗称为“老胃病”,包括西医的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老胃病的病情往往很复杂,几种疾病交织在一起,比如慢性胃炎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的甚至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中医把胃病又称做脾胃病,中医认为是脾胃虚弱所致。

1.形成原因

进食过冷、过热、过硬,暴饮、暴食,饮用烈酒、浓茶、浓咖啡等,导致胃黏膜炎性病变;食物腐烂或不卫生,导致消化系统细菌感染;蔬菜、水果上的农药残留,大鱼、大肉中的激素残留等,导致肠内菌群失调,产生消化不良。现代人误把服用各种药物当作身体健康的保障,其实各种药物成分会直接破坏胃的保护组织,导致胃炎、胃溃疡病的发生。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强大的精神压力以及不良情绪等也是导致胃病的原因之一。不管是任何新老胃病、胃炎、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症,都和胃酸分泌过多及胃动力不足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病位在胃,关键在脾”,因为脾是决定胃酸、肠液分泌和胃肠动力是否正常健康的主要器官。

2.危害

胃病主要表现为胃痛、胃酸、胃胀、腹泻、腹痛、下坠、脓血便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诱发癌变,如胃癌、结肠癌等。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麻痹大意,肠胃不适一定要早检查、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3.“胃病五养”原则

⑴保暖护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⑵饮食调养:胃病病人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⑶忌嘴保养:胃病病人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并应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⑷平心静养: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⑸运动健养:肠胃病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4.胃病保养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

⑴从日常生活小节上做起,起码一天三顿要按时定量,给自己订立一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

⑵一般慢性胃病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硬的、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建议少吃,最好不要吃。

⑶胃病的人要绝对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汽水),避免胃癌的出现。

⑷豆奶虽好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添加牛奶。

⑸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⑹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应该足量。

⑺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可以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缓和再开始工作。

5.胃病的饮食调养原则

⑴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⑵少吃腌制食物:其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⑶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⑷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⑸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⑹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⑺细嚼慢咽: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以减轻胃肠负担。

⑻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⑼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⑽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⑾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6.溃疡病饮食原则

⑴少量多餐。每日5~6餐,注意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选用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及保护胃的食物。

⑵烹调方法:宜用蒸、熬、煮、氽、烩等烹调方法,忌用煎炸的食物。

⑶忌用粗纤维多、硬而不消化的食物以及过甜、过酸、过冷、过热、、辛辣食物。

7.浅表性胃炎饮食原则

⑴除少量多餐外,可增加无糖牛奶、苏打饼干、多碱馒头等。

⑵烹调方法:宜用蒸、熬、煮、氽、烩等烹调方法外。忌用煎、炸、烹、溜、烧、生拌的食物。宜进食奶油和黄油。

⑶忌食粗纤维多的蔬菜、咖啡、浓茶、烈酒、辣、酸、芥末及过甜的食物。

8.萎缩性胃炎饮食原则

⑴除少量多餐,每日6餐外,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可适量增加醋调味并助消化。

⑵进食含优质蛋白质及铁丰富的食物。进食新鲜绿叶蔬菜,如番茄、油菜、菠菜、胡萝卜等。进食肉汁及浓肉汤有助于胃液分泌。

⑶限制含碱多的面条、馒头、奶油、黄油等能中和胃酸分泌的食物。

9.胃切除术后饮食原则

⑴选用排空较慢的黏稠性、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根据吸收情况逐渐增加饮食中的质和量。

⑵宜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低糖类、少渣、易消化食物。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及铁、钾、钠、氯等。少用单糖及双糖,预防诱发倾倒综合征。

10.吃饭注意事项

吃饭要定时定量,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少量多餐可以避免胃涨或胃酸过多,胃酸过多可能会逆留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除三餐外并于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点心。食用温和饮食,每餐在六大类食物中广泛的摄取各种食物,以获得均衡的营养,不要纯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饭后不要躺下休息。

11.生活方面

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减少无谓的烦恼,心情保持愉快;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避免太紧的衣服;体重超重者要减重。

12.食疗方子

木瓜鲩鱼尾汤

[用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

[制法]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入油锅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放适量水,共煮1小时左右。

[功用]滋养、消食。对食积不化、胸腹胀满有辅助疗效。

[食物功效]番木瓜的木瓜蛋白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对消化不良、痢疾、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均有疗效。番木瓜的脂肪酶,可分解脂肪成脂肪酸,有利于对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吸收。木瓜蛋白酶还能够促进和调节胰液的分泌,对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治疗作用。鲩鱼,味甘,性温。功能:暖胃和中、消食化滞。

参芪猴头炖鸡

[用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段、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段、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

[功用]补气健脾养胃。

[食物功效]猴头菌又名猴头菇,有助消化及利五脏的功能。适用于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母鸡益气养血,健脾胃,疗虚损,善补五脏。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促进造血,抗溃疡、抗炎等。党参补中益气,益血生津。大枣能健胃补血,滋养强壮。

砂仁黄芪猪肚

[用料]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

[制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功用]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食物功效]砂仁能行气和胃,醒脾,用于胃呆食滞。临床服用砂仁适量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猪肚能健脾胃、补虚损。

黄芪内金粥

[用料]生黄芪12克,生薏米、赤小豆各10克,鸡内金粉7克,金橘饼1个,糯米80克。

[制法]将生黄芪加水煮20分钟,取汁,加入薏米、赤小豆、糯米煮成粥,加入鸡内金粉即可。

[功用]消食和胃。用于脾虚湿滞食停所致的脘腹胀闷、食欲不振、体困便溏等。

[食物功效]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薏米健脾渗湿,除痹止泻。赤小豆能利湿退黄,清热解毒。鸡内金消食健脾,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的运动功能增加,排空加速。糯米能补中益气。

怀山药蜂蜜煎

[用料]怀山药30克,鸡内金9克,蜂蜜15克。

[制法]怀山药、鸡内金水煎取汁,调入蜂蜜,搅匀。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功用]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之食积不化、食欲不振等。

[食物功效]怀山药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用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怀山药所含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故有增进食欲的作用。蜂蜜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对创面有收敛、营养和促进愈合作用。

第九节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性痴呆症(Alzheimer,AD),是一种慢性的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我国审定公布的规范的表达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老年性痴呆症只是中国人的一种俗称。德国的阿勒斯•阿尔茨海默医生在1906年11月首次发现了本病,1910年以命名和分类大脑疾病著称的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瑞佩林提议将此病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症。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称病人是老年痴呆是一种带有辱骂意味的歧视行为,“痴呆”带有一定贬义色彩,病人因此有“病耻感”、自卑心理,讳疾忌医,逃避就诊、治疗,使病情不断加重,不利于早发现早干预,强烈呼吁更改名字。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在2012年9月21日“世界老年性痴呆宣传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专业机构已经启动申请为“老年痴呆症”更名工作。有人建议更名为失忆症,有人建议改称脑退化症。我国台湾地区将此症命名为老人失智症,在日本被称为认知障碍症。

阿尔茨海默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表现为进行性远近的记忆力障碍、分析判断能力衰退、情绪改变、行为失常,甚至意识模糊,最后死于肺炎或尿路感染。起病也可以在老年前期,但老年期的发病率更高。在65岁以前起病的类型常有痴呆家族史,病情进展较快,有明显颞叶和顶叶损害的特征,包括失语、失用等,锥体系症状也较多,称早发型。65岁以后起病者病情进展较慢,以广泛高级皮层功能障碍(即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脑部特征病理为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称迟发型,临床多见。

1.如何早期发现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症先期症状:

⑴记忆力减退:经常丢三落四,特别是对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也没有记忆,似乎事情已完全消失,即使经过提醒也记不起。

⑵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病人对日常生活活动愈来愈感到困难,洗澡、进食、穿衣或上厕所都可能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完成。

⑶智力低下: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减退,不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甚至外出经常迷路,不能记住物件放在哪里,不会计算收支。

⑷性格改变:原本沉默寡言的人变得滔滔不绝,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变得淡漠少语,情绪大幅度波动,性格变得多疑。怀疑配偶不忠,怀疑儿女不孝,爱与人生气,甚至打架。

⑸行为怪异:这类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临床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表现,有的老人会把好吃的藏起来,不给家人分享;有的老人不缺钱,但却爱捡破烂,在家里堆满了垃圾;有的老人跟踪到儿女的房间里,窃听甚至窥视别人在做什么;有的出现了幻听幻视,拿着棍子追打自己在幻视中看到的物体……非常可悲的是,有许多老人出现了这样怪异的症状,被家里人看做是精神病,送进了精神病院。

老年痴呆的早期发现是很专业的工作,需要专业医生进行鉴别,因此当家中老人出现症状时,家人一定要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别误了老人的病情,给老人带来伤害。

2.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功能减退症状。阿尔茨海默病通常起病隐匿,为特点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均病程为8~10年,但也有些病人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临床症状分为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失用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根据疾病的发展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主要表现如下。

⑴轻度:轻度语言功能受损;日常生活中出现明显的记忆减退,特别是对近期事件记忆的丧失;时间观念产生混淆;在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做事缺乏主动性及失去动机;出现忧郁或攻击行为;对日常活动及生活中的爱好丧失兴趣。

⑵中度:变得更加健忘,特别常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及人名;不能继续独立地生活;不能独自从事煮饭、打扫卫生或购物等活动;开始变得非常依赖;个人自理能力下降,需要他人的协助,如上厕所、洗衣服及穿衣等;说话越来越困难;出现无目的的游荡和其他异常行为;在居所及驻地这样熟悉的地方也会走失;出现幻觉。

⑶重度:不能独立进食;不能辨认家人、朋友及熟悉的物品;明显地出现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在居所内找不到路;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在公共场合出现不适当的行为;行动开始需要轮椅或卧床不起。

常见并发症包括:行为方面的并发症包括不友善,激动,迷路与不合作;精神方面的并发症包括抑郁,焦虑与偏执狂反应等;继发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3.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因此父母或兄弟中有老年性痴呆症病人,本人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可能性要比无家族史者高出4倍。低教育者,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其发病年龄比未受过教育者可推迟7~10年。离婚丧偶者、长期情绪抑郁、离群独居、丧偶且不再婚、不参加社交活动、缺乏体力和脑力活动等社会心理因素也易致阿尔茨海默病。重金属摄入者,随饮食或呼吸进入体内的有害元素比如铜、汞和铝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诱因。除此之外,许多疾病也可诱发阿尔茨海默病,如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内分泌疾患、营养及代谢障碍、肿瘤、药物及其他物质中毒、艾滋病、梅毒等。

4.老年性痴呆的鉴别诊断

既然阿尔茨海默症不是简单的“老年”加上“痴呆”,那我们怎么知道一个出现类似症状的人确实得了这种病呢?这要通过更详细的观察。医学上,人们根据大量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典型症状作为判断标准。把它们归为7个阶段:

⑴阶段一:无症状,病人表现一切正常。对,别奇怪,当我们的身体细胞开始出现功能异常时,并不是马上就显现在行为上的。这个阶段神经细胞只是异常,还没开始成群结队地坏死,因此病人的认知功能还不受影响。

⑵阶段二:非常轻度的认知功能下降。这个阶段病人开始忘记一些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细节,比如熟人的名字、熟悉的地名,自己的眼镜、钥匙之类。都是比较轻微的健忘,周围人不会觉得病人有多异常。

⑶阶段三:轻度认知功能下降。有一些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人在这个阶段被诊断出来。健忘已经到了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步,包括很明显的忘记人名、地名、日常物品的名称,没法记住陌生的人名,阅读出现障碍,弄丢贵重物品或把它们放在不该放的地方,做事变得无计划无条理性等。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这些已经是比较明显的异常,但并不是出现症状的人都被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症。

⑷阶段四:中度认知功能下降。这个阶段的症状可以成为医生诊断的依据,属于轻度或早期阿尔茨海默症。例如,病人对最近发生过的事没有印象,不能进行较为复杂的心算,忘记一些个人经历,性格变得不积极不主动,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的社交场面或者很需要脑力去做的事的时候显得很畏惧等等。

⑸阶段五:中偏重度认知功能下降。有这些症状的人通常被诊断为中度或中期阿尔茨海默症,他们的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出现大的障碍,开始需要人陪护。病人有可能忘记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记不得在哪读的小学和中学,搞不清现在是哪个月份或什么季节,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哪儿,需要人帮着挑选合适的衣着。但他们通常还是记得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吃饭、入厕也能自理。

⑹阶段六:重度认知功能下降。这些症状属于中偏重度或仍属于中期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记忆力变得更差,性格变化开始明显,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他们可能完全忽略周围的人和事,出现睡眠障碍,吞咽困难,频繁大小便,幻听幻视,神经质地重复某个动作,无目的的闲逛并迷路。在此阶段病人仍知道自己是谁,可能叫不出家人名字,但还能分辨熟人和陌生人。

⑺阶段七:极重度认知功能下降。这是最后的阶段,属于重度或晚期阿尔茨海默症。病人失去了对环境的感知力,说话和行动都有困难。他们可能念叨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或句子碎片,大小便失禁,要人喂饭,走路要人扶,甚至坐不稳、不能抬头或微笑,肌肉僵硬、出现不正常的条件反射等。

值得指出的是,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渐进过程。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个病人都会出现那些列举的症状,症状出现的时间也有个体差异。如果怀疑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切忌仅凭此信息自行对号入座,而要去医院找医生,让医生根据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标准来诊断。平均来说,被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人存活时间是4~6年,但个体差异很大,从3~20年不等。

阿尔茨海默症病因未明,目前诊断首先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做出痴呆的诊断,然后对病史、病程的特点、体格检查、脊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查与辅助检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出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才能确诊。根据病史及精神检查其主要临床为痴呆综合征,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可有一段时间不恶化,但不可逆。病程在4个月以上,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CT检查排除脑动脉硬化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脑电图检查,第一阶段多数正常,第二阶段可见到慢波明显增多,第三阶段可见到全面的慢波为重度异常。脑部CT检查,第一阶段多数正常;第二阶段可见到脑室增大及脑沟变宽等异常,也有少数病人检查结果正常;第三阶段CT检查结果为全面的脑萎缩。

在鉴别诊断方面,应注意与血管性、维生素B缺乏、恶性贫血、神经梅毒、正常压力脑积水、脑肿瘤以及其他脑原发性病变如匹克病和帕金森病所引起的痴呆相鉴别。此外,亦要注意与抑郁症导致的假性痴呆及谵妄相鉴别。

5.老年性痴呆的预防与养生保健

⑴防止老年痴呆要从0岁开始:北京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首席专家盛树力教授提出,预防老年痴呆应从胎儿期开始。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的危险性和胎儿期以及婴儿期的脑发育密切相关,妊娠最后3个月的胎儿直到出生后的2年内,人的大脑都属于发育阶段。母乳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能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因此,婴儿在2岁前应坚持母乳喂养。

⑵饮食要三低和六七分饱:饮食要低糖、低盐、低脂肪。如果长期高糖、高盐、高脂肪,易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年老时易患痴呆。所以饮食,特别是中老年人的饮食,应低糖、低盐、低脂肪,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长期饱食,特别是暴饮暴食,易致脑血管硬化,脑供血不足,大脑早衰和智力下降,形成痴呆。每餐六七分饱,既能保证能量,又能预防痴呆。

⑶常吃含有胆碱和维生素B的食物:胆碱有助于乙酰胆碱的生成,乙酰胆碱能增强记忆力,有防痴呆的作用。含胆碱丰富的食物有豆类及其制品、蛋类、花生、核桃、鱼、瘦肉等。维生素B能有效地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臭豆腐、贝类、海带、动物肝、肾、白菜和萝卜等。

⑷戒烟限酒:吸烟历史长,每天吸烟多,使动脉硬化,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脑组织萎缩,导致痴呆。酒精能使大脑细胞密度降低,脑组织萎缩,脑功能降低,反应迟钝导致痴呆。

⑸防治便秘:肠道内细菌能将未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硫化氢、吲哚等有毒物质,并被血液吸收。便秘时大便滞留于大肠过久,上述有毒物质随血液循环过量进入大脑,可导致智力下降。

⑹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铝质炊具:铝与酸、碱、盐都发生化学反应,常用铝质炊具加工或盛放含酸、碱、盐的食物,食物易被游离出来的铝元素污染。过量进入人体的铝元素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智力下降,反应迟钝,易导致痴呆。

⑺加强脑功能锻炼:大脑和其他器官组织一样,用进废退。多动脑多学习,如看书、看报、读书、下棋、看电视、与人交谈等,大脑经常接受信息刺激,脑细胞才能发达,促进大脑思维活动,并帮助保持和增加记忆功能,预防痴呆的发生。

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大脑供血量增加,脑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大脑细胞活力加强,达到健脑防痴呆。老年朋友最好的锻炼方法是快走双手甩开,大步快走,超过30分钟,可增强体内氧气、减肥、降压、防骨质疏松,促进新陈代谢。

⑼早上做深呼吸:老年人记忆减退,神经细胞老化,要增吸氧气,越多越好。办法之一是早上做深呼吸,用腹式呼吸,小腹外胀,再向内收缩,呼吸要长、细、匀、缓,每分钟一呼一吸18次。吸气长、呼气短,吸氧多,为内养功。呼气长,吸气短,神经放松,血管扩张,是放松功。高血压者适宜放松功。左侧呼吸可增强记忆,任何时间地点都可行,即姿势要端正、身体要放松,用右手拇指压右鼻孔,由左鼻孔慢慢吸,呼与吸要长,在8秒以上,3分钟便有效果,做30分钟效果更好。左侧呼吸可刺激右脑,提高记忆中枢神经功能,有头凉脚温的效果,脑细胞增强活力,可健脑防痴呆。

⑽心胸开阔,遇事乐观,保持好奇心:心胸开阔,遇事乐观,广交朋友,特别是多和青少年接触,多交青少年朋友,会使自己感到年轻,延缓衰老。保持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促进大脑思维活动,防止脑细胞老化萎缩。

⑾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不发脾气,情绪稳定,保证脑组织供血正常。睡眠要深,每天以7~9小时为宜,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大脑细胞活力和精神旺盛。

⑿按摩足和手反射区:医学研究证明,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可预防老年痴呆,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是每天坚持按摩足和手反射区,足和手处于肢体末端,如果血行不畅,就会影响到心脏输出的血液不能顺利回流,这样包括大脑在内的全身血液循环也受到影响,因此改善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刺激其中的相关反射区,加强手和足的运动,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好方法。

具体做法是采取全足按摩,重点加强。一般从左脚开始,按摩三遍肾→输尿管→膀胱三个反射区后,按脚底反射区→足趾反射区(拇趾→小趾)→脚内侧反射区→脚外侧反射区→脚背反射区的顺序进行,结束时再按肾→输尿管→膀胱三个反射区三遍,然后再按照上述顺序按摩右脚,按摩时大的顺序不能乱,小的变化没关系。重点按摩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头部→前额(拇趾)→垂体→大脑→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鼻一颈项→甲状旁腺→甲状腺→前额(二、三趾)→眼→前额(四、五趾)→耳→胸部淋巴腺→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手与脚反射区相对应,按摩时手以十指和手心反射区为重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随地按摩手相关的反射区。足和手反射区按摩,特别是足部反射区的按摩以晚饭后两小时,睡觉前进行为好。

6.老年性痴呆的治疗

目前医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还仅限于对症治疗,即只能改善症状、延缓进展(对早期和中期病人效果较好),而不能根治。为了改善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具有极为重要意义。老年性痴呆治疗药物研究与开发的范围除脑血循环改善剂、脑能量代谢激活剂外,还有脑神经传递功能改善剂(包括神经递质前体物质、神经递质合成促进剂、神经递质分解酶抑制剂等)。关于老年性痴呆的治疗设想,有研究者提出从4个方面着手:治疗行为方面的症状,如躁动、攻击、压抑、焦虑、冷漠、睡眠或食欲改变等;治疗痴呆的基本症状,如记忆、语言、注意力、定向力、智能等;减低疾病的进展速度;延缓疾病的发生。还有的学者提出从3个方面设想:短期的治疗设想是指代替或促进现有的神经元功能,主要指神经递质系统;中期的治疗设想是建立防止神经元死亡以延缓疾病进展的方法;长远的治疗设想进一步理解老年性痴呆的病因及病理过程,来控制发病过程,从而达到预防、改善、治愈或阻止疾病的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药物治疗只是老年性痴呆防止措施中的一个环节。除了服药以外,还应重视病人的心理调节、智能训练、睡眠、护理等诸多方面,即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目前的国内状况是,真正到医院就诊的痴呆病人往往已经发展到中重度,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困难。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仍有大批痴呆病人长年不能接受治疗,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繁重的负担。在此,我们建议:一旦老年人出现了痴呆的表现,则应尽早就诊,以寻求早期治疗和对家庭照顾者的教育和辅导。

⑴改善胆碱神经传递药物: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胆碱不足,导致病人记忆减退、定向力丧失、行为和个性改变等。因此,具有增强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在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药物是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包括他克林、安理申、艾斯能、加兰他敏;另外有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

⑵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代谢的药物: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存在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质等代谢障碍,同时其脑血液流量及耗氧量明显低于同龄正常人。因此,脑代谢激活剂和脑循环改善剂,尤其是具有脑血管扩张作用的脑代谢激活剂成为老年痴呆治疗的一大类可供选用的药物。此类药物有脑复康、都可喜、喜得镇、己酮可可碱、脑通等。

⑶钙拮抗剂:此类药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减少因钙离子内流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或死亡,从而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

⑷激素类药物:使用雌激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以缓解女性病人的症状,并可以延缓或防止病人病情发展。研究认为,雌激素的这方面作用与其抗氧化,减少淀粉样蛋白沉积对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元的修复,防止神经细胞死亡等有关。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男性睾丸素可以用来治疗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内的多神经退化性疾病。该国医学界几十年来一直在用男性睾丸素治疗男性记忆力丧失、抑制等病症,并使用睾丸素增强女性精力和性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⑸非甾体抗炎药物:经常服用阿斯匹林或消炎镇痛药物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恶化,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增强脑血流量,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此外,正在研究的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双氯芬酸、奈普生等都有可能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有效药物。

⑹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有人利用具有自由基清除作用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发现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改善作用。维生素E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自由基代谢的神经保护作用,还可能通过抑制和清除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产生延缓衰老的作用。其他自由基清除剂还有,退黑素、姜黄素、去铁敏、艾地苯醌、甲磺酸替拉扎特等。维生素C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能够稳定细胞膜。

⑺毒蕈碱受体激动剂:高剂量服用毒蕈碱M1受体激动剂占诺美林,可明显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认知功能和动作行为能力。但由于该药在胃肠及心血管方面的严重副作用,许多病人不能继续治疗。为此,研究者正在寻求避免此类副作用的经皮给药方案。

老年性痴呆症服药的注意事项

凡经医生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无论病程长短,常常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一般以口服给药为主。在家照料老年痴呆病人服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常忘记吃药、吃错药,或忘了已经服过药又过量服用,所以老人服药时必须有人在旁陪伴,帮助病人将药全部服下,以免遗忘或错服。

⑵对伴有抑郁症、幻觉和自杀倾向的痴呆病人,家人一定要把药品管理好,放到病人拿不到或找不到的地方。

⑶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常常不承认自己有病,或者常因幻觉、多疑而认为家人给的是毒药,所以他们常常拒绝服药。这就需要家人耐心说服,向病人解释,可以将药研碎拌在饭中吃下,对拒绝服药的病人,一定要看着病人把药吃下,让病人张开嘴,看看是否咽下,防止病人在无人看管后将药吐掉。

⑷阿尔茨海默病病人服药后常不能诉说其不适,家属要细心观察其有何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⑸卧床病人、吞咽困难的病人不宜吞服药片,最好研碎后溶于水中服用。昏迷的病人要下鼻饲管,应由胃管注入药物。散步等改善昼夜生活节奏,将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纪念品等放置在病人旁边给予安心感等药物以外的手段也被认为对病人的失眠、不安等症状有效。

老年性痴呆症的中医辨证

⑴脾肾亏损:病人表现为表情呆板,行动迟缓,甚至终日寡言不动,傻哭傻笑,饮食起居皆需人照料。本证可兼头晕眼花、腰膝酸痛、气短、心悸等症。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滑,两尺脉弱。

⑵脾虚痰阻:病人表现为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不受,与之污秽则无辞,与之衣不衣,重症者不能自理生活,其面色白或苍白不绛,气短乏力,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脑髓空虚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肾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

老年性痴呆症的中药治疗

人参、刺五加、银杏、石杉等均具有一定的益智和提高记忆效果。一些中成药在抗痴呆方面的作用引起专家的关注。如对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复方手参益智胶囊五种传统补肾中药研究后证实,都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对于早老性痴呆、神经衰弱及健忘均有疗效。

⑴从虚论治、补肾填精:肾藏精,生髓通脑。鉴于肾与脑髓的关系密切,补肾成为目前治疗虚证痴呆的重要一环。对髓海不足型老年痴呆宜补肾填精,方用补肾益髓汤加减。补肾健脾,脾肾不足者,宜健脾补肾,方用还少丹加减,并认为本型病人多缠绵时日,需长期治疗始可见效。对脾肾阳虚者用当归芍药散、金匮肾气丸健脾补肾;对脾肾阴虚者用地黄饮子、黄连阿胶汤、二至丸滋养脾肾。滋养肝肾用左归丸加味治疗。调补心肾,用调心方(党参、茯苓、甘草、石菖蒲、远志等)及补肾方(天冬、麦冬、生地黄、山茱萸等)治疗。痴呆属心脾不足者,宜健脾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合养心汤较为有效。

⑵祛邪为主、涤痰化瘀:“怪病多痰瘀”,治从痰瘀入手,药用半夏、陈皮、苍术、石菖蒲、郁金、茯苓、薏苡仁、制南星、地龙、全蝎、钩藤、僵蚕、炙甘草、天麻。化痰活血法用川芎、红花、石菖蒲、郁金、天竺黄、水蛭、琥珀、益智仁。活血化瘀:以癫狂梦醒汤治疗血瘀型老年痴呆;或以复元活血汤加减,均收到较好效果。理气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菖蒲郁金汤、逍遥散合涤痰汤。

老年性痴呆症的针灸治疗

⑴体针:多针透刺(如百会透四神聪; 神庭透当阳,再透上星;首面透鼻交;定神透水沟; 足三里透丰隆;风府透哑门;大椎透身柱;命门透肾俞;内关透神门;复溜透太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效果显著。另有临床研究取中脘、丰隆、内关及涌泉、人迎、风池两组穴位,以益智化浊针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⑵穴位注射:临床观察用人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于双侧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行穴位注射,效果显著。

⑶针药并用:交替针刺人中、四神聪、本神、足三里、太溪、悬钟及百会、大椎、命门、肝俞、肾俞2组穴位,配合口服中药复元汤,结果针药并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需注意,针灸治疗一定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经过医生的诊断处方后进行。

7.老年性痴呆的护理

首先,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应耐心解说,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病人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使之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更不能因为病人固执、摔打东西而对其进行人格侮辱,或采用关、锁的方法来处理。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病人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老年痴呆病人早期除了具有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等一般精神衰老的表现以外,个性改变是最常见和最引人注目的症状,如病人变得孤僻、自私、冷淡、情绪不稳、活动减少、睡眠障碍等。通过发现这些早期精神异常现象,可以及时进行医治,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对于意识障碍且处于兴奋状态者,要认真观察其有无发热、尿潴留等异常,若有应及时予以解除。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以理睬。对于有冲动、伤人、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病人要严加防备,进行精神安慰,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对立情绪。家中剪、刀、绳子、火柴、灭鼠药等要收藏好,以免发生意外。对有严重特殊行为或病情不稳的病人,尽量避免其外出活动,必要时可住院治疗。

老年人只要患有老年痴呆症,就容易忘东忘西的。我们除了要给老人做治疗以外,还需要对老人加强护理,那么老年痴呆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呢?正确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帮助很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⑴生活起居的照顾。比如,随时根据气温变化而变化,为老年人增减衣服;菜宜清淡,富营养,易于消化,若吃鱼虾,应代将鱼刺取出,虾壳剥掉,以免鱼刺噎喉;老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应放在其看得见的地方。

⑵老年痴呆病人出门后常常不记得回家的路。因此出门时要备一份小卡片放在老人衣袋中,卡片上写明系痴呆老人,同时写上电话号码及家庭住址,便于与家庭取得联系。

⑶老年痴呆症病人的睡眠常常与正常人不一样,日夜颠倒。可能还会严重的影响到家人睡眠和工作,晚上可给老人服“安定”片。

⑷对于饮酒和吸烟、喝浓茶,这些都千万不要给老人用,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⑸人老了反应会变得迟钝,现加上老年痴呆。有了病痛有时也不会及时的告诉家人,因此要观察病人有无脸红发热、面部痛苦表情,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⑹要预防老年人卧床不起:对老年性痴呆病人,家人往往很容易产生过度的保护倾向,这是造成病人卧床不起的最大原因。病人一旦卧床不起,可出现许多并发症,这将会加重痴呆症状,加快缩短其寿命,因此对早期痴呆病人应该让他们在家人看护和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家人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绝对不能疏远病人,要帮助病人排除心理障碍及行为障碍,帮助病人恢复记忆。这对早期病人的防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⑺要注意饮食和营养:老年痴呆症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饮食障碍和吞咽障碍。再则,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及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基础代谢减少和身体活动减少等原因,使体内对营养素的利用、吸收容易产生障碍,导致病人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贫血。因此对痴呆症病人的饮食要考虑量和质的平衡,要选用容易消化、容易吞咽的食物,对蛋白质、脂肪的摄入不必加以限制。低营养状态,会进一步促使疾病的发展。

⑻要保持日常卫生习惯:对早期老年痴呆症病人要尽可能帮助其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居、穿衣、刷牙、洗脸等,即使做得不规范,也要尽可能让他自己去做。因为这也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所不可忽视的环节。对卧床不起病人,必须给予护理,清洁口腔,要定时给病人洗澡、洗头,要勤换衣服。在老年痴呆病人中时常出现大小便失禁,一旦出现大小便失禁,即病情已到了相当严重的时期。但排便、排尿要及时处理,清洗干净,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⑼要预防感染:老年痴呆症病人肺炎的发病率很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据国外调查资料报道,老年痴呆症病人的死亡原因90%以上是因并发肺炎而死亡。一旦并发,病程进展迅速,尤其是卧床不起病人,身体各方面功能下降,如呼吸系统功能下降,机体感染防御能力下降,以及意识障碍、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生压疮时,这就很容易并发肺炎。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旦并发感染应及时治疗。

⑽要预防压疮:所谓压疮是指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使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预防压疮的发生,首先要对卧床不起病人,进行全身和局部管理。全身管理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全身状态的改善,保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预防感染等。对卧床不起病人2~3小时变换一次体位,进行局部护理注意观察皮肤、保持皮肤清洁,不能使用酒精、清毒剂清洗,用温水洗比较好。局部可以用棉垫、枕头、泡沫软垫枕于臀部、肋部等好发部位。

老年性痴呆症防治之歌

查与不查不一样,早期检查辨真伪,

晚年生活巧安排;治与不治不一样,

积极治疗好处多,任其自然更痴呆;

早治晚治不一样,早期治疗是关键,

延缓病情不发展;长治短治不一样,

维持治疗最重要,功能保持减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