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常拔火罐常艾灸,闲暇穴位多按揉,保你健康又长寿
很多人喜欢在家里用艾灸、按摩、拔罐、等中医疗法治疗疾病或自我保健,却由于方法不当或没有对症适用,反而损害健康,现就有关常识介绍如下。
第一节 艾灸
艾灸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功效。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灸法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作用、腧穴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清代吴仪洛著《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意思是说,艾绒制成的艾炷,能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并且艾灸一些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穴位,故而能够达到扶正祛邪,强身保健的作用。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的生成物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作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效果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变血液成分,增加白细胞、血色素、红细胞数量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功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用艾灸的方法“治未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具有温阳补气、疏经通络、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前列腺炎、肩周关节疼痛、颈椎病等疗效明显。一般在家里用艾灸法保健养生可选择灸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三个穴位。这些都是身体保健的重要穴位,艾灸这三个穴位具有补肾壮阳、理气和血、强壮脾胃、补虚益损、壮元气等作用。关元穴位置在腹部脐下3寸处,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约在膝盖凹陷处往下三指的位置,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脚踝尖往上三指处。灸关元穴的最好时机是在夏秋之交,灸者可每两天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左右。用艾条灸足三里和三阴交可以一星期灸一次,一次15分钟左右,尤其是女性可以多灸三阴交这个穴位,对腰膝酸软、月经不调有很好的效果。艾灸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艾灸。即将点燃的艾条直接悬于要施灸的穴位上熏烤。直接艾灸时,注意要将点燃的艾条离皮肤3厘米左右,待皮肤发热发红,但又没有产生灼痛和烫伤皮肤为宜。另一种是隔物灸,即艾条不直接悬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条之间加上其他材料,如姜片、蒜等。常用的隔姜灸就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为了使用方便,防止烫伤,灸者可以购买木质的艾灸盒配合使用。即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然后放在穴位上即可。艾灸者要注意循序渐进,初次使用可先少量、短时间,然后逐渐加大剂量。另外,皮肤较薄的部位和关节部位不要艾灸;过度疲劳或是在进食前后、在醉酒和情绪不稳时不能艾灸;病人在高热、昏迷期间不能艾灸;女性经期忌灸;精神病病人等没有行为能力的人不能艾灸;有大动脉、静脉血管处、心脏部位疾病者不能艾灸;孕妇和男女下体也不能施灸。
第二节 拔火罐
拔罐在我国晋、唐时代就已成了流行的治疗和保健方法。拔罐有火罐和气罐之分。火罐是借助热力形成负压并吸着于皮肤,气罐则是通过拉动活塞形成负压,不需要点火加热,且吸附力度可以调节,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更易掌握。拔罐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许多疾病都借用拔罐疗法来治疗。由于火罐的加热程度较难掌握,很容易烫伤皮肤,建议大家选择气罐使用,如果在家拔罐,不用太计较穴位,可以“哪儿痛拔哪儿”,时间为10~15分钟即可。取罐时不要强行扯拉,可一只手将罐向一方倾斜,另一只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这样罐子就容易取下。拔罐分为留罐和走罐。一般人在家操作的都是留罐,专业且效果好的操作手法称为走罐,即火罐在身体部位上、下、左、右推行,这样按穴位经络走罐可以一次治疗多个部位。但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和罐子口涂抹一些凡士林或甘油等润滑剂,以免拉伤皮肤。拔罐也有禁忌,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不宜拔罐;有严重肺气肿、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宜拔罐;皮肤有溃疡或破裂处不宜拔罐;孕妇、外伤、肌肉和韧带撕裂者不可拔罐。
第三节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指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照各种特定技巧的动作作用于病人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操作的方法。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柔和、自然,并有一定深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推拿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疗法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民间医师扁鹊运用按摩成功抢救了尸厥病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痹症、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揉、捏、弹、拨、点、摇、滚、拍、击、拔伸、牵引、复位等。临床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病症、部位及目的等采取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推拿按摩法主要具有疏筋通络,理筋整复,行气活血,祛瘀等作用,通过刺激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以及手法方向的变化等各种不同性质和量的刺激,对具体脏腑起到治疗作用。
1.推拿按摩治疗八法
1-1 温
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使能量深入肌肉或脏腑组织,以达到温热祛寒的目的,适用于虚寒症。
1-2 补
运用推法、摩法、揉法等重点在腹部的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上,再用按法、摩法、推法、点法作用于背部膀胱经和华佗夹脊穴上,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重点补后天之本脾胃和先天之本腰肾。
1-3 通
运用推、拿、搓、等法作用于四肢疏通经络,拿肩井通气机,行气血,点按背部腧穴通畅脏腑气血,以达到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1-4 泻
运用按揉法、推法、弹拨法等作用于腹部,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的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本法之长在于无药物之俊猛,且无毒副作用。
1-5 汗
用先轻后重的手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使全身汗出,使病邪从表解,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适用于风热外感和风寒外感。
1-6 和
运用滚、按、揉、搓、等手法作用于四肢和背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主要用于病在半表半里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可调脉气,和经血,气血不和经络不畅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
1-7 散
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都可以使用,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疏通、结聚消散。
1-8 清
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
2.10大养生穴位 按一按治病长寿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2-1 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正坐屈膝垂足取穴,是足阳明胃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灸5分~2寸。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腿屈膝,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压在两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两拇指同时用力按揉50下。双手掌同时拍打两腿足三里各50下。能主治胃脘痛、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水肿、消化不良、便秘、偏瘫、下肢痛、口歪、乳痛、咽喉肿痛、发热、感冒、失眠、高血压、遗精、早泄、阳痿等,且能降虚火、安神定志、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
2-2 内关穴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度,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2-3 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内取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5~7分。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食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能主治发热、高血压、肩肘臂痛、咽喉肿痛、上肢不遂或抽搐、扁桃腺炎、关节炎、月经不调等。
2-4 合谷穴
拇、食指掌骨之间,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主要穴位。针3~7分,孕妇忌针灸。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能主治头痛、感冒、目赤痛、鼻炎、鼻衄、齿痛、臂痛、咽喉肿痛、中风、口眼歪斜、无汗、多汗、便秘、经闭等。
2-5 殷门穴
在大腿后侧、臀横纹至腘横纹正中央联线中点,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8分~1寸。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凳椅上,用两手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主治腿痛、腰背臂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腰间盘突出等。
2-6 昆仑穴
在外踝后5分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也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主要穴位。针5分,针刺角度向内踝前缘,孕妇忌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食指按在右足昆仑穴,拇指按在右足内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时用力捏拿50下;换左手捏拿左足昆仑穴50下。两拇指分按两足昆仑穴同时揉捻50下。能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鼻衄、腰背痛、足跟痛、背拘急、坐骨神经痛、小儿惊风、腓肠肌痉挛等。
2-7 后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是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一主要穴位。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换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针5~8分。能主治头项强痛、鼻衄、耳聋、上肢抽搐、肘臂疼痛、咽喉肿痛、手指挛急等。
2-8 风池穴
在项后枕骨下,与乳突后凹陷处,是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针5~8分,针刺角度向对侧眼窝方向刺进。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能主治头痛、头晕、失眠、感冒、高血压、发热、颈项强直、目赤痛、目眩、流泪、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鼻衄、耳鸣、腰背酸痛、中风等。
2-9 环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是足少阳胆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5~8分。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两手抱两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能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等。
2-10 阳陵泉穴
在小腿外侧,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也是足少阳胆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8分~1寸。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鹤膝风、高血压、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
3.中医六大救命穴位
3-1 点压合谷穴治晕厥
当病人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原因导致晕厥、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时,可用拇指掐捏病人的合谷穴。持续按揉2分钟至3分钟后,晕厥等症状可消失。
3-2 点压劳宫穴治疗血压骤升症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病人可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3-3 点压足后跟止鼻衄
当发生鼻出血时,可以迅速掐捏足后跟(踝关节与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掐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掐捏左足跟,可立即止血。
3-4 点压阳陵泉穴治胆绞痛
病人胆囊炎、胆结石症发作时可出现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则可用点穴法止痛。方法为: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寻找压痛点,即阳陵泉穴。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两小腿的阳陵泉穴。持续按摩两分钟,即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5 点压三阴交穴治肾绞痛
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上方3寸处。肾绞痛是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肾区急性剧痛。疼痛突然发作时,病人可用大拇指点压、揉按三阴交穴位。反复按压揉3~5分钟,肾绞痛即可缓解。
3-6 点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即取卧位、垂臂时,两侧肩胛角下缘经脊背连线的正中点处。心绞痛发作时,病人常伴有胸部压迫感和窒息感。此时,病人可手持一枚5分硬币,用硬币边缘按压至阳穴。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若每日定时按压3~4次至阳穴,即可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