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云南亚热带山区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梯田农业和梯田文化。梯田文化产业化正成为哈尼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但经济全球化对云南哈尼族来说也是一柄双刃剑,既为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使之面临史无前例的生存挑战。研究哈尼族应如何把握机遇,怎样应对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哈尼族是梯田农业和梯田文化的创造者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而居。历史上,哈尼族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由北向南的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最后部分在红河与澜沧江之间的哀牢山、无量山广阔的山区定居。哈尼族为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40多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和玉溪等州、市。其中,红河是哈尼族最为集中的居住地区。
哈尼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活动中,拓展生存区,保疆卫国,为国家安全和巩固边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创造了我国山地农耕文化一种非常高的典范——梯田文化,也即哈尼族在“梯田”这种特定环境和物质实体中形成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等的总和。
利用山区自然环境开垦梯田是哈尼族的特长,凡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梯田。特别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所创造的梯田蔚为大观。哀牢山山峦起伏,山高谷深,断壑交错,断面多呈“V”形的立体地貌,哈尼族正是利用这种特殊的立体地貌依山开田,依靠这种梯田从事山地农耕活动,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农业经济形式——梯田农业,即“利用哀牢山区地貌、气候、植被、水土等立体性特征,创造出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2]。
哈尼族不仅是中国梯田的首创者之一,也是梯田农耕样式农业形态的最持久发扬者和最完整保持者。梯田成了哈尼人得以绵延繁衍的物质基础,本质上构成了哈尼族文化之魂,成了哈尼族精神的象征。哈尼族梯田文化是一个独特的农业文化形态,在世界农业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哈尼族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处境分析
(一)哈尼族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哈尼族到外地打工、经商、求学、访友。哈尼山寨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方针指引下,迎来了来自国内外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加,哈尼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哈尼族地区的商贸、交通、信息、旅游等各方面都突飞猛进,哈尼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也发生了变化。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哈尼人与外界沟通了信息,促使他们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哈尼族地区的交通和通信的飞速发展,降低了哈尼族与外界交流的成本,有效扩大了交流面;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改变了哈尼族传统的种植结构方式,在开垦梯田、种植水稻的同时,大力发展橡胶、茶叶、优质水果和蔬菜等,开发新的产业,发展多种经济。这些迹象表明,哈尼族也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开始被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激流中[3]。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尼族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是被动的,可以说是被“浪潮”席卷而入的。但无论如何,今天他们得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面对、适应这种浪潮。
(二)哈尼族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所在
(1)生物资源丰富
哈尼族集中聚居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物、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哈尼族聚居地区有属于寒带、温带、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的多种植物和经济林木。这些地区盛产稻谷、苞谷、茶叶、花生、棉花、蓝靛、甘蔗、棕片、紫梗、香蕉、菠萝、芒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近年来又引进发展了橡胶、砂仁、咖啡等经济作物。众所周知,墨江县的紫胶产量居全国首位;普洱地区、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的山区是著名普洱茶的主要产区;金平、元阳、绿春等县近年来逐步成为云南香蕉、菠萝、苹果主产区之一。
哈尼山区崇山峻岭,巍峨苍郁,层峦叠嶂,覆盖着浓荫蔽天的原始森林,出产鹿茸、麝香及三七、杜仲、七叶一枝花、罗芙木等动植物药材,生长着大量的松、柏、棕、油桐、樟脑等优质木材,以及孔雀、白鹇、锦鸡、虎、豹、熊、象、鹿、麝、飞鼠、蜂猴等珍禽异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丰富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哈尼族聚居地区地下蕴藏着金、银、铜、铁、锡、钨、铅、钛、锰、锌、煤、石棉、石墨、石膏、大理石、水晶、硅石、霞石、磺石等丰富矿藏。大家知道,红河州个旧是世界闻名的“锡都”;墨江县在1985年就跨入了我国年产黄金万两县行列;镇沅县将建成云南省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
(3)旅游资源丰富
哈尼族聚居地区很多已划为国家和云南省的自然保护区,如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哈尼族梯田自然风光十分迷人,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美不胜收。哈尼族的人文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其“昂玛突”“开秧门”“莫埃纳”“苦扎扎”等节日都是游客们渴望参与的重要活动,哈尼族的土木结构的蘑菇房等村落民居建筑也是梯田旅游的一大特色景观。
总而言之,哈尼族地区在地理条件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然优势和发展潜力,是块富饶的风水宝地。在人文方面也有着古老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极为丰富系统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举世罕见的梯田农耕文化,这是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哈尼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着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哈尼族致富、腾飞的希望。
2.劣势简析
(1)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哈尼族居深山密林,环境的封闭,交通的不便,使哈尼族创造的梯田文化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偏僻闭塞和交通困难致使该地区商品交换、商品流通渠道不畅,阻碍了商品经济生产发展,抑制了哈尼族群众从事商品经济生产的积极性。在这些地区工业品难以运入,山里农副产品无法大量外运,动员群众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存在很大困难。于是,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哈尼族主要聚居区大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2)现代教育落后,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哈尼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自古以来有“重农轻商”观念。农业是哈尼族的生存之本,称梯田为命根。梯田农业劳动是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个哈尼人,不重视农业,干不好农活,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哈尼人。至于商业,历史上哈尼族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几乎没有自己本民族的商人,而外来的商人往往以不平等交换使哈尼族产生反感,因此,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地方的哈尼族群众以经商为耻,甚至把经商看作是一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环境的长期封闭和历史形成的“重农轻商”的观念使哈尼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商品经济的价值观、行为之间出现较大冲突,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心理。
经济的滞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不足制约着哈尼族人才队伍的建设。哈尼族地区由于边远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外地干部特别是教师、医生、科技人才等进不来或留不住,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严重缺额,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的问题突出。
(3)资源破坏严重,生产方式落后
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旅游业的开展以及过去对教育的轻视、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哈尼族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红河南岸梯田农业区的生态破坏严重,使得许多梯田因水源枯竭而变为干田,甚至倒塌毁坏;民族文化资源同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传统的思想道德失落、风俗礼仪失传、建筑风格变异等。非梯田农业区原来经济就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法还普遍存在。这些地区地理条件方面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大量地毁林开荒,实行掠夺式生产,造成生态的恶性循环,致使这些地方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生态破坏后,长期以来依靠森林的野生植物资源、畜牧业、山货药材、林副土特产品等生财之道被阻塞,资源枯竭,财路中断。
(三)哈尼族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1)在经济方面
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哈尼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将其独特的农业经济形态置于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凸显梯田农耕文化和调整哈尼地区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哈尼地区更多地吸收现代技术、知识、信息和管理经验,分享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总之,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云南哈尼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哈尼地区人民的现代生活水平和质量。
(2)在文化方面
①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速梯田文化的传播
当今时代,交通、信息网络迅速发展,使梯田文化的传播交流更便捷,使得云南哈尼族梯田文化不再封闭于深山,而是备受世人的关注、重视和欣赏。借此机会将哈尼族梯田文化方面的影视作品、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等精品通过互联网向全球传播,进行交流,以树立梯田文化形象和吸引更多的各国旅游者到云南哈尼梯田来参观访问。
②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梯田文化旅游需求
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民族文化成了新的重要资源和商品,这为梯田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和市场。近年来,东巴文化旅游需求的旺盛就是例证,而哈尼族梯田旅游也呈火爆上升趋势。2004年“十一黄金周”仅元阳县旅游人次就突破万人。旅游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的高消费。然而,文化消费的领域十分广泛,除了旅游业外,还有报刊业、出版业、广告业、影视业、体育产业、健身、娱乐等,文化进入这些领域并成为重要的商品。这些都为梯田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外在市场,有了这需求和市场的扩大,梯田文化的发展就有了发展动力和保障。
③ 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梯田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
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的投入以及哈尼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为哈尼族梯田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了坚实和强大的物质保障。哈尼地区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增加哈尼地区现代教育的投入,而教育发展又有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民族是由民众构成的。哈尼族民众文化素质提高,整个哈尼族的文化素质也就会提高。因此,梯田文化的传承、弘扬也就有了可靠的载体保障。
2.严峻挑战
(1)从经济角度看
① 发展目标实现难度增大
哈尼族经济发展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农业,特别是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梯田文化的产业化道路。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是有相当难度的。
② 内外市场开发难度加大
一方面,哈尼族地区发展,特别是旅游的发展,需要开放内部市场,吸引大量的旅游者进入,但随着哈尼族地区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发达地区的各种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凭借其技术、质量、价格优势将会大量涌入,这必然会对哈尼地区的产业和市场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哈尼族地区绿色农业和梯田文化产业的产品必须走出去,这就必须开发外部市场,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和国家会通过质量认证、绿色标准、产品配额等措施对哈尼地区的传统产品进入其市场实行限制,因此,云南哈尼族地区开拓外部市场、国际市场的难度增大。
③ 经济风险增多
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经济风险,国际金融风险等对以农业为主的哈尼族地区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威胁将会日益增大。
(2)从文化角度看
① 梯田文化面临被冲击被同化的生存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富国与穷国,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更加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弱势文化的梯田文化也将面临被强势文化冲击甚至同化的生存危机。
② 梯田文化面临被开发破坏的危机
经济全球化大大地刺激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云南旅游业方兴未艾,哈尼族聚居地区十分重视梯田文化资源的开发,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对梯田原生民族文化的加工。这种加工、开发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破坏。如果加工开发不得法,破坏性将很大。
近年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作为显现哈尼族梯田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的蘑菇房逐渐被拆除,随之建起了许多砖混结构的水泥平顶或水泥瓦顶房屋,盲目的模仿和趋同,使这些地方失去了往日哈尼山寨的风采。所以说,梯田文化面临着被开发破坏的危机。
三、哈尼族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策分析
作为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哈尼族在经济全球化面前,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趋利避害。
(一)开放与保护
1.加强保护
哈尼族的梯田农业及梯田文化是在环境封闭的情况下被保留下来的,在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是必然的,但由于梯田文化的脆弱性,需要采取现代的保护措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以人类的力量来保护它。
2.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产销地
哈尼族所居住的云南亚热带地区绿色资源丰富。梯田农业是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所产农作物没有现代农业的化学污染。
根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要求,进一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保护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改善了哈尼族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不过,在此过程中需要将退耕还林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山区生态移民结合起来,与山区替代能源建设结合起来,使哈尼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和改善。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也符合云南哈尼族梯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哈尼族地区的生态梯田农业。
3.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点开发旅游资源
(1)加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和服务条件,将旅游业办成创汇支柱产业,并使之能直接带动餐饮、宾馆、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2)走特色经济之路
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培育优势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我们可以将哈尼族的食用笋,像龙竹甜笋、苦竹笋等加工成笋干或酸笋;将具有哈尼族特色风味的竹笋菜,像牛肉煮酸笋等,通过加工改进推销给国内外游客;将具有哈尼族民族特色的竹制播种、耕种农具,灌溉、装运、狩猎和捕鱼工具,贮藏用具,乐器等制成旅游商品推销给世人;可以大力发展普洱茶及哈尼族茶文化产业;可以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发生物资源,如三七为主的中药材和香料产品开发,扶持花卉和木瓜汁等饮料产品开发。
4.坚持科学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原则
(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在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开发是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以保护资源为前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的开发者必须想方设法使梯田文化不变味、不走样。
(2) 坚持个性化开发和适当超前原则
始终要坚持梯田文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切忌模仿、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梯田文化的开发需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开发经验教训,应根据时代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是否开发和开发先后顺序,做到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也应从长计议,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开发。
5.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提高哈尼族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哈尼族地区社会稳定
近年来,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哈尼族地区的扶贫力度,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扶贫力度应更进一步加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争取更多国内、国际组织和机构长期在哈尼族主要聚居区开展扶贫工作。
(二)文化建设与对外宣传
1.促进科技教育发展,大力开发哈尼族地区的人力资源
从基础教育抓起,逐渐使哈民族人民获得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哈尼族人口整体素质,并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从目前来看,认真组织、继续做好哈尼族地区在职学历教育是提高哈尼族人才队伍素质的关键,也是哈尼族应对经济全球化,大力开发本民族人力资源的现实需要。我们还要抓好哈尼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发展科技,培养和引进“高精尖”人才,切实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既能适应现代旅游发展需要,又通晓梯田文化知识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2.加大宣传力度,珍惜各种发展机遇
在目前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梯田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哈尼族聚居地区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梯田自然风光等制成电影、电视片等上网宣传或做其他宣传,以提高梯田文化的知名度,使之在市场上形成新的“亮点”与“卖点”。
哈尼族梯田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能够提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国际知名度,塑造红河州的新形象,树立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以及“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等重大工程,对云南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将是巨大的;美国福特基金会与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近10年来所推进的“云南民族文化合作项目”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将是深远的。诸如此类的发展机遇,我们都应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
3.文化产业建设
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手段打造梯田文化产业是哈尼族最终摆脱贫困,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是以其特色走向世界的,因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已是大势所趋。云南哈尼族应冷静、理智、清醒地面对这一历史进程,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地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发展机遇,争取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中赢得自己应有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一句话,只有与时俱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才有哈尼族梯田农业和梯田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注释】
[1]参见王清华、曾豪杰《试论云南哈尼族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学术探索》2006年第3期,第91~95页。
[2]王清华:《梯田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3]戴庆夏主编:《中国哈尼学》(第二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2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