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泌尿系统大体和微观解剖
【实验目的】
1.正确认识肾的位置、形态、肾区、肾的被膜。
2.掌握输尿管的分布,三狭窄的位置。
3.熟悉膀胱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理解膀胱三角及其意义。
4.在显微镜下能区分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5.特别注意球旁细胞及致密斑。
6.掌握男性尿道和女性尿道的区别。
【实验要点】
1.在模型或标本上指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连接关系。
2.在模型或标本上比较各器官的位置及大体形态特点。
3.仔细观察肾的剖面结构,解释膀胱三角的概念。
4.通过显微镜观察肾组织切片,区分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5.光镜辨认肾小球、肾小囊、近曲小管和集合管,高倍观察球旁细胞和致密斑。
【实验器材】
1.大体标本和模型。
(1)男、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离体概况标本。
(2)男、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标本或模型。
(3)显示腹后壁及盆腔器官的标本或模型。
(4)离体肾和肾的剖面结构标本或模型。
(5)离体膀胱标本或模型。
2.组织切片标本。
(1)示教片:输尿管、膀胱、尿道。
(2)观察片:肾。
3.多媒体。
4.显微镜。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演示
(一)大体
1.组成
利用男、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离体概况标本,指导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连接关系(表10-1)。
表10-1 泌尿系统的组成、连接关系和主要功能
2.位置和毗邻
利用腹后壁及盆腔器官标本或模型以及男、女性盆腔正中矢状面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毗邻(表10-2)以及输尿管狭窄的位置(表10-3)。
表10-2 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毗邻
表10-3 输尿管狭窄的位置
3.肾的形态与结构
利用离体肾和肾的剖面结构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肾的形态与结构(表10-4)。
表10-4 肾的形态与结构
4.膀胱的形态结构
利用离体膀胱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膀胱的形态与结构(表10-5)。
表10-5 膀胱的形态与结构
(二)多媒体图片演示微观结构
1.肾(图10-1,图10-2,图10-3,图10-4,图10-5,图10-6)
图10-1 肾的微细结构
图10-2 肾皮质
图10-3 肾髓质
图10-4 肾小体和球旁复合体
图10-5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图10-6 远曲小管直部和集合小管
2.输尿管(图10-7)
图10-7 输尿管的微细结构
3.膀胱(图10-8)
图10-8 膀胱的微细结构
4.尿道(图10-9,图10-10)
图10-9 男性尿道的微细结构
图10-10 女性尿道的微细结构
二、示教
1.输尿管
2.膀胱
3.尿道
三、观察
将学生分成大体解剖观察和微观解剖观察两大组。大体解剖观察组又分成男(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离体概况标本观察组、腹后壁及盆腔器官标本或模型观察组,以及离体器官标本或模型观察组和显微镜观察组,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分组观察,以组别轮换方式完成学生自行观察各种标本(或模型)和切片的过程。
光镜观察:
(一)肉眼观察
可见肾组织染色深浅不一,染色较深的为皮质,较浅的为髓质。并可见皮质与髓质之间的血管断面。
(二)低倍观察
1.皮质
肾皮质内许多散在的圆形红色切面结构即为肾小体。周围密布的管腔切面为肾小管。
2.髓质
居皮质深部,无肾小体结构,可见切面形状不一、密集分布的肾小管和集合管。
(三)高倍观察
1.皮质
(1)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血管球为一盘曲的毛细血管团。血管球周围的空隙为肾小囊腔,囊壁内层紧贴毛细血管球而不易分辨,外层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
(2)球旁复合体:①球旁细胞:入球小动脉近肾小体的管壁平滑肌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边形,核呈圆形。②致密斑:近肾小体出、入球小动脉夹角处的远曲小管,与肾小体贴近面的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呈高柱形,核圆形,多位于细胞游离面。
(3)肾小管:①近端小管:管腔小,管壁厚,腔面见刷状缘;管壁上皮细胞呈立方或锥形,细胞境界不清,胞体大,色深红,圆核近基底部。②远端小管:管腔大而规则,管壁较薄,无刷状缘;管壁上皮细胞呈立方形;细胞境界清晰,着色淡,圆核近游离面。
2.髓质
(1)细段:管腔最细,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胞质着色浅,核凸向管腔。
(2)集合管:管腔较大,管壁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境界清晰,染色淡,核圆形居中。
四、回顾与思考
1.简述激光碎石后碎石排出体外的过程。
2.简述临床膀胱穿刺导尿的部位;何谓膀胱三角?
3.近端小管有刷状缘,为何远端小管没有?为何肾小管要形成细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