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枢神经系统大体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大体解剖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头颈躯干标本、离体脊髓连被膜标本或模型和脊椎胸段横切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脑和脊髓的被膜、脊神经根与脊神经和脊髓的内部结构。利用电动脑干脑神经核模型,指导观察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和躯体感觉核的位置及其与脑神经对应的关系。将学生分成离体脊髓标本或模型观察组和脑标本或模型观察组,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观察,以组别轮换方式完成学生自行观察各种标本或模型的过程。

实验十六 中枢神经系统大体解剖

【实验目的】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辨认脊髓灰质、白质的位置及分部。

2.熟悉脑的分部、脑干的组成和外形。

3.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及第四脑室的位置。

4.了解间脑的位置、分部及第三脑室的位置。

5.掌握大脑半球主要沟回、分叶、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区定位、内囊及侧脑室的位置。

6.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组成,硬膜外隙和蛛网膜下隙的位置。

7.了解脑的动脉供应,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及组成。

8.掌握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实验要点】

1.神经系统的分部和常用术语。

2.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3.脑干、小脑和间脑的位置及外形。

4.大脑半球的分叶及主要皮质功能定位区。

5.内囊的位置、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6.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血管。

7.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实验器材】

1.头颈躯干标本(颅腔及全长椎管后壁解剖示中枢被膜、脊髓和脊神经)。

2.离体脊髓连被膜标本或模型。

3.脊柱胸段横切标本或模型。

4.离体全脑标本(连软膜及血管)。

5.离体脑正中矢状切、冠状切(经脑干)、水平切(经基底核)标本或模型。

6.离体脑干和间脑标本或模型。

7.电动脑干模型(示脑神经核)。

8.离体小脑标本或模型(示一侧水平切)。

9.脊髓和脑的血管色素灌注标本。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演示

(一)脊髓

利用头颈躯干标本、离体脊髓连被膜标本或模型和脊椎胸段横切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表16-1)、脑和脊髓的被膜(表16-2)、脊神经根与脊神经(表16-3)和脊髓的内部结构(表16-4)。

表16-1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表16-2 脑和脊髓的被膜

表16-3 脊神经根与脊神经

表16-4 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脑

1.构成

利用离体全脑标本和正中矢状切标本,指导观察脑各构成部分的位置及其相互位置关系(表16-5)。

表16-5 脑各构成部分的位置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脑干的外形

利用离体脑干和间脑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脑干的外形(表16-6)和间脑外形及分部(表16-7)。

表16-6 脑干的外形

表16-7 间脑外形及分部

3.脑神经核

利用电动脑干脑神经核模型,指导观察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和躯体感觉核的位置及其与脑神经对应的关系。

4.小脑外形

利用离体小脑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小脑的外形及其功能分部(表16-8)。

表16-8 小脑的外形及其功能分部

5.大脑

(1)利用离体全脑标本和脑的正中矢状切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大脑半球的外形(表16-9)。

表16-9 大脑半球的外形

(2)利用离体脑的正中矢状切、冠状切和水平切标本或模型,指导观察脑的内部结构(表16-10)。

表16-10 脑的内部结构

6.脊髓和脑的血管

利用脊髓和脑的血管色素灌注标本,指导观察脑和脊髓动脉(表16-11)。

表16-11 脑和脊髓动脉

二、观察

将学生分成离体脊髓标本或模型观察组和脑标本或模型观察组,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观察,以组别轮换方式完成学生自行观察各种标本或模型的过程。

三、回顾与思考

1.为什么脊髓外形粗细不一?

2.为什么脊髓比椎管短?

3.大脑脑回的形成有何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