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尼族梯田文化考察感悟

哈尼族梯田文化考察感悟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尼男子打猎砍柴,妇女采集野菜野果,两眼看到的还是山。看来,哈尼人离不开山的怀抱。山,也深深地留有哈尼人的生活印迹——梯田就是哈尼人给大山的最好印痕。哈尼人特别爱护水。哈尼人最重要的日子是“龙日”。哈尼人把“祭龙”的主持人称为“龙头”。狗通人性,是哈尼人的把门将军之一,也是哈尼人的忠实伙伴。
哈尼族梯田文化考察感悟_七彩云南 印象边疆:云南民族文化考察研究

感悟之一

山:哈尼人生命依托

哈尼人生活在大山里,大山注定会深深地影响着哈尼人,看山吃山,唱山睡山,哈尼人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看山。祖先选择大山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哈尼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之中,哈尼人刚一生下来躺在阿妈那温暖如春的怀抱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山。幼儿时代,玩耍的地方就在山腰蘑菇房。有时被阿妈用背箩或者布包背到山上干活,看到的也是山。上学时,哈尼小孩走着崎岖的山路,艰难而开心地爬着,看到的又是山。哈尼男子打猎砍柴,妇女采集野菜野果,两眼看到的还是山。阿波[1]放牛,阿皮[2]捕香巴虫,在他们那安详的视线里还是山。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急风暴雨;无论是农忙,还是农闲,群山高矮不说,大小不管,美丑不计,都会厚着脸皮争先恐后地跃进哈尼人的双眼,生怕人家看不见,毫无疑问,哈尼人眼里全是山。

吃山。各种青菜种满山上,各种野菌(如鸡枞)生满山里,各种野菜(如酸腊角)长满在山间,各种野果(如黄泡果)结满山坡。梯田谷子栽在山下,多依花、茶花、杜鹃花、棠梨花开满山冈。鸡、猪、牛养在山腰,麂子、马鹿藏在山后。哈尼人喜爱到山上采摘野菜野果,喜欢到山上猎捕野兔,喜爱到山田里抓黄鳝、泥鳅,捕香巴虫。哈尼人终生靠山吃山,没有山也就没有哈尼人。

唱山。不论月明星稀,还是风雨交加;不论客自远方来,还是近邻串门;不论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时候;不论吃饱穿暖,还是饥寒交迫;不论是农忙干活,还是农闲休息;不论是谈情说爱,还是迎亲嫁娶;不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哈尼人喜欢纵展他那或酸甜苦辣或通俗的歌喉,用山歌来寄托情感。

睡山。哈尼人一出生就躺在山腰蘑菇房中开始看山。长大了上山干活,困了脱下蓑衣躺在上面开始梦山,死后还要选一个风水宝地安息,灵魂永睡于大山。看来,哈尼人离不开山的怀抱。

哈尼人与山同生,与山同长,与山同玩,与山同眠。山深深地烙印在哈尼人身上,连同山的外形——魁梧,山的个性——坚强、勇敢、豁达。山,也深深地留有哈尼人的生活印迹——梯田就是哈尼人给大山的最好印痕。

哈尼人特别爱护水。让大山戴个大绿帽,使山上山下所有有生命的东西有个活的源泉。哈尼人害怕水会摔疼,让大山长出数以百计的血管,让血液缓缓流淌在山间,让生命之泉轻轻地顺沟流进梯田。哈尼人十分节约水资源,煮菜煮饭用几碗,洗脸洗脚用一盘,废水脏水冲进田,生态环保又循环。

哈尼人爱水一生,水,也给哈尼人许多回赠。绿色的山尖,青青的梯田,香香的野菜,甜甜的山泉。水通人性,因为她是哈尼人的生命源泉。

感悟之二

哈尼人的宠物[3]

一、哈尼人与宠物龙

哈尼人没有见过龙,但坚信自己也是龙的传人。千方百计不忘记龙,何以见得,我们可以从哈尼人的现实生活中略见一斑。他们用龙命名尊贵的东西,如在哈尼族村寨,他们把最神圣的树称为“龙树”;把龙树所在地称为“龙树林”。龙树不能随意碰摸,更不能随便砍伐。哈尼人最重要的日子是“龙日”。龙日除了作为整个村寨的纪念庆典日之外,其他任何个人不管家里干什么事都不能选用此日。在哈尼族村寨中央有一个地方叫龙口,龙口所在地会建一个龙塔。龙塔上雕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哈尼人把“祭龙”的主持人称为“龙头”。哈尼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昂玛节”,“昂玛节”实际上就是祭龙节。祭龙节,全寨男女老少都出动,摆上“长街宴”,场面十分壮观。

二、哈尼人与宠物狗

哈尼田寨内村民,几乎家家养狗,有的人家甚至养了五六条。狗通人性,是哈尼人的把门将军之一,也是哈尼人的忠实伙伴。哈尼人出门,狗去送主人;哈尼人归屋,狗会亲热地远迎。那场面之亲热,令我十分羡慕。在哈尼田村的日子里,有两条狗最令我难忘。一条是“龙头”邻居哈尼田村支部书记家的狗,另一条不知主人名字。

不知多少次,每当我从哈尼田村“龙头”家出去或从外返回“龙头”家时,书记家的狗会飞快地跑到书记家的铁门口,蹲下来,眼睛死死地盯着我,好像生怕我进它主人家偷东西似的。然而,在我离开哈尼田村等车来接我回昆明的那天上午,“龙头”带我去书记家坐一会儿,没想到书记家的狗不仅不叫,反而靠近我,不停地摇尾巴,用嘴在我身上嗅来嗅去,亲热地跟我打了老半天招呼。后来,“龙头”示意我抚摸几下它的头。我鼓足勇气在它的头上摸了几下,赶紧收手。因为我虽然明白它是在对我表示友好和欢迎,但我还是害怕被它咬中,只是对它笑了笑。不久,它便摇了摇尾巴出去了。这时,我突然感到哈尼人养的狗学会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似乎有点哈尼人的个性:只要是跨进门槛的人便是朋友,以礼热情相待。

哈尼人的狗活着为主人看家迎客,死了也要把自己“奉献”给主人,或被砍去尾巴和脚悬之于寨门守护全寨的安危,或者被主人煮来美餐一顿。

三、哈尼人与宠物牛

3月的金平是比较暖和的。每天清晨,6∶30左右我就会早早地醒来,准备同“龙头”同吃同住同劳动。

每天7∶00左右,“龙头”大哥一般准备去放牛。我说:“大哥,我跟你去放牛。”“龙头”说:“不要去,太远了,我马上就回来。”我又补了一句:“我跟着去看看,也马上跟你回来。”“龙头”看了看我,说:“好,走吧。”“龙头”大哥放牛不用绳子牵牛鼻子,我见了有点不敢相信。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家乡的牛,别说不用绳子牵牛鼻子,就是一不小心没拿住牛绳,那牛都会乘机逃之夭夭,到处狂奔乱跑,会将主人气得半死。“龙头”把自家一头牛赶到其邻居杨忠志家门口时,牛停了下来,不久,“龙头”又赶了两头没有系绳索的牛出来了。这时,“龙头”家的牛才开始慢慢地往前走。哦,我明白了,“龙头”是顺便帮书记家放牛,这几天书记忙于开会,他的家人忙于准备修建杂房。真有些奇怪,是不是牛也会交朋友。走到书记家时,“龙头”家的牛会耐心地等待。等到书记家的牛出来后,一块儿听着“龙头”的呼唤。哪像我在湖南老家见过的那样,只要两头牛一见面,即使你用力拉勒住牛绳,它们还是会眼红,要拼命地打一架,不打不安心。三头牛慢慢地沿着水沟,走过进寨的马路,经过一条长长的水沟,缓缓地听候“龙头”大哥的“指示”。走到有水的地方,牛没有躺到泥里打滚,要是我们家乡的牛,早已像野马疯狗一样到处乱窜,哪里还听什么主人的话。牛在水沟里往前走,“龙头”大哥在梯田田埂上一边使唤着牛,一边招呼我慢点、小心点,别掉到梯田里去了。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田十分熟悉,走田埂并不害怕和陌生,但走哈尼梯田田埂还是头一次。我们家乡属于丘陵地区,田埂既矮又宽,然而梯田田埂却又高又窄,走在上面,我还是有些不适应;加之有时想拍一些照片,有时想遥望远处,有时要抓紧时间追上“龙头”,在梯田田埂上晃来晃去,幸运的是没有掉进梯田。

当我随“龙头”大哥和牛经过长长的窄窄的水沟来到一个山谷河边时,又看到几个背着小孩的妇女每人赶着二三头牛朝我们这边走来。

“嘣!”吓了我一跳,原来是一头小牛不听话,不沿水沟走,偏偏要走在梯田边。它为了赶上那头母牛,一不小心从上一丘梯田摔到下一丘梯田里去了。看来真是不听话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没想到其他几头牛也马上赶过去,用头去推了推小牛,好像是在扶小牛站起来并招呼它要听话不要乱走,然后又带着小牛经过山谷小河和“龙头”的牛一块儿到那个山坡边吃起草来。

“这么多牛集中在一块儿放养,又都不系绳索,牛会不会乱跑?牛会不会斗架?”我好奇地问“龙头”大哥。他告诉我:“没事,不会的。”

“龙头”看了一会儿牛说:“走吧,我们回家吃饭去。”

“什么?把牛放在这随它去?”我心里默想了一会儿,“这样放牛,怎么不像我小时候放牛那样,要牵着始终不放,等牛吃饱了再牵它回去。”

“那什么时候把牛再赶回去?”我又问“龙头”大哥。“今天下午四五点钟左右。”“龙头”大哥边说边往回走。

“没人偷?”我又问了一句。“没有,不会的。”“龙头”一边示意我走路小心点一边回答我说。

怎么啦?这哈尼人的牛就这样通人性,听主人的使唤,和睦地与其他家的牛相处,不乱跑,不打架,不在梯田里打滚。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哈尼人的牛一出门就上下山,没有力气?还是哈尼人训练有方?经过好几天的观察,我老觉得哈尼人与牛可以互通情感。哈尼人特别地爱牛,总是让牛吃得饱饱的,让牛住在冬暖夏凉的蘑菇房底层,任其自由,而哈尼人的牛很少多事或不听话,哪像我们家乡的牛,吃草不安分,主人稍不注意就偷吃庄稼,如稻谷、蔬菜和豆子,这样我们不得不时时刻刻盯着牛。还有我们家乡的牛似乎见到同类,不是友好相处,而是打斗一场,没有监督就难守本分。真神啊,哈尼人把牛驯得如此善良真诚,热情地对待同类,不喜好争斗。

通过观察哈尼人的宠物们,我觉得哈尼梯田文化有许多神奇之处。这种文化不仅让哈尼村寨人与人之间十分和睦,而且让哈尼人与自然和宠物之间十分和谐。我相信这神奇的哈尼族梯田文化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对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十分有利。不信,到哈尼山寨看一看他们所养的狗和牛等宠物便可见一斑。

感悟之三

不平凡的女性:哈尼族妇女[4]

一、家庭生活全能主持

每天6∶40左右,鸡叫了几遍之后,燕子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外面开始有狗叫声。我起床穿好衣服,打开门往外看一看,天空开始明亮多了,燕子飞来飞去,大嫂已经起床忙碌了,一会儿把鸡放出来,一会儿淘米煮饭,一会儿切割野菜和青菜,一会儿生火煮猪食,一会儿扫地,一会儿烧水,一会儿开始煮菜,一会儿……约摸两个小时之后,早餐准备好了。大嫂先架好矮竹圆桌,并摆好凳子,然后将菜碗端到桌上,接着备好碗筷并倒好酒,再叫大爷、大哥和我吃饭,自己则去洗脸刷牙了。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时,大嫂又开始忙忙碌碌淘米煮饭,热菜或煮菜,架桌、置碗、备酒等,为家人准备好晚餐。大概是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也许是我在她家做客的缘故,大嫂每晚都要为大爷、大哥和我准备好夜宵,而自己一般只是像哈尼田村其他妇女一样一天只吃两顿饭。

除了为全家煮好两顿饭菜和宵夜之外,大嫂每天还要为全家洗衣服,打扫卫生。

有时上午或下午,大嫂拿出针线为家人缝补衣服。

晚上,每当男人们喝完酒吃完饭之后,大嫂则为我们准备好茶水并端递过来让我们享用,自己则开始收拾饭碗,并将桌子和凳子复归原处。

大嫂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劳,干着各种各样的家务,在现代都市人看来,这种生活十分单调和枯燥,但哈尼大嫂就这样默默地为家人流淌自己的汗水,为家人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为家庭幸福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大嫂既是家人吃喝的准备者,又是家庭卫生的保持者。总之,是家庭生活的全能主持,家里方方面面都有大嫂的贡献。

二、农业生产得力助手

生产方面,据大哥介绍,妇女是得力的助手。养殖方面,狗、猪、猫、鸡等一日几餐一般都是由大嫂负责。梯田耕作方面,栽秧、薅秧、收割、打谷、背谷回家,大嫂都会样样到场。旱地耕种方面,农闲季节,大嫂跟着大哥去挖地、播种,等到黄豆、玉米熟了时,又和大哥一块儿去收割,并将之背回家再悬挂于二楼阳台上。

听大哥说,平时空闲时,大嫂还常到梯田捕香巴虫用油炸着吃,捞各种野菜野草等回家喂猪,到山上砍柴、背柴,到山里摘野菜和野果回来吃。我调研期间,大嫂就多次摘来她并不知道汉语名字的野菜和野果给我们吃。

到稻谷收割完毕后,大嫂开始在梯田养鱼。由于我调研时间是在三月,已经开春了,梯田的鱼早已在过年前后被捕捞上来吃到肚子里去了。至于梯田养鱼,我也只能听大哥和大嫂介绍了。

总之,哈尼族梯田农业生产的各种活动都留有大嫂的足迹,养殖也好,种植也罢,都离不开大嫂。

三、家庭和社会和睦使者

每当夜幕降临之后,大嫂收拾好饭桌,洗好碗,打扫好卫生,喂好猪、鸡、狗等家畜家禽。如果大爷和大哥要吃宵夜,大嫂则又开始忙着准备好宵夜。睡觉前,则备好热水并端送到大爷、大哥座前,让他们洗脸洗脚。我调研期间,大嫂首先准备好热水并端到我面前,招呼我洗脸洗脚。我极不好意思,觉得怎么能让大嫂为我准备洗脸洗脚水呢?更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每次等我洗完脸和脚后,大嫂都要帮我倒洗脸洗脚水,使我内心感到惭愧,人家比我大,怎么好意思让大嫂来帮我倒洗脸和洗脚的水呢?后来,我发现大嫂还给大爷、大哥备早晚洗脸水,有时也帮他们倒。我才发现,大嫂是多么地孝敬长辈和悉心照顾丈夫。难怪他们家庭关系十分融洽。这些举动在其他一些地区的人看来似乎有点男女不平等,但在哈尼族大嫂看来并不是那么回事,而是一种习惯。

晚上,大嫂家经常有附近的其他大嫂过来聊天。她们一般用哈尼语聊,经常哈哈大笑,欢声笑语,我时常感到莫名其妙。有时,她们也会用不太流利的汉话问我一些事情,并告诉我她们刚才在说些什么,我觉得她们是如此淳朴、真诚,根本找不到我在都市见过的尔虞我诈式的吹牛现象。大嫂有时也去其他亲朋好友家串串门,拉拉家常。寨内其他人家如有事,大嫂会主动去帮忙。也难怪大嫂所在的哈尼田寨,寨内的人际关系十分融洽友好,这与人们像大嫂一样真诚、淳朴是分不开的。

四、民族文化传承和创造者

农闲时,大哥一般跟村里的亲朋好友一边抽水筒烟或者一边喝酒,一边闲聊,而大嫂则拿出针线编织哈尼族传统服饰花纹,有时也会缝织一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新花纹,缝成后会兴高采烈地跟亲朋好友吹嘘一阵子。有时,哈尼田也举行一些文娱活动,如庆祝“三八妇女节”“昂玛节”。各种民族节日活动少不了大嫂们的参与,像2006年哈尼田“昂玛节”,大嫂就参与了好几个舞蹈和唱歌节目。我看完金平县及金河镇政府支持的2006年金平县金河镇哈尼族春节联欢晚会VCD光碟,看到大嫂参与了好多舞蹈节目,那精彩的表演令我难以忘怀并赞叹不已。

平时,我还见到大嫂教育阿春(大嫂的儿子)和阿玲(大嫂的女儿),教他们如何诚实做人。就像这样,哈尼族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地传承下来了。

大嫂在哈尼田村只是一位极其平凡的哈尼族妇女。看到大嫂辛勤的一天,就可以想象她一年的辛劳,一生的勤劳。再想想大嫂一天两顿简易的“经济快餐”,想到……不禁感到哈尼族妇女是多么的伟大。难怪在调研前后,有朋友劝我找一位哈尼族姑娘做媳妇,因为她们更诚实善良,更勤劳贤惠,更体贴温柔……听后,我开怀地笑了笑,并不停地说:“好,好!”

感悟之四

情定哈尼,精耕梯田[5]

红河南岸哀牢山,既是哈尼人山清水秀的家乡,又是哈尼人生生不息的天堂。那壮观的梯田是怎么来的,又怎样影响着哈尼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呢?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王清华研究员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的《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见图2-1)一书给了我们全面而又满意的答案。哈尼族梯田的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哈尼族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实际上它就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哈尼族的政治制度、经济变迁、文化形态,甚至其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学艺术等文化单元都是从梯田文化中生发出来的,从而形成梯田文化系统。哈尼族梯田和梯田文化是哈尼族社会生活的轴心,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着梯田这一文化实体而展开的。

可以这么说,想研究哈尼族也好,想了解梯田文化也罢,想绕过《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想避开王清华先生,恐怕要么孤陋寡闻,要么无知者无畏,要么自不量力。

图2-1 王清华著《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封面

《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由导言、正文十章、附录两章构成。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此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体系宏大,内容丰富。

导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梯田、西南梯田及梯田农业的历史由来,并简要地说明了文化与梯田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还概要地介绍了哈尼族支系与名称及哈尼族与梯田文化的关系情况。

第一章“梯田:自然生态的翻版”:详细地说明了哀牢山区的自然生态及独特的梯田农业生态系统,让世人明白哈尼人在独特的生态自然基础上选择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及农耕文化的原因,为后文奠定了逻辑起点与基点。

第二章“梯田:平坝农耕文化的移植”:首先从云南亚热带山地农业的角度阐述了不同农业形态会导致不同社会形态的原理;然后从哈尼族的迁徙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哈尼族在云南亚热带山地移植古老农耕与平坝农耕文化的经过。

第三章“梯田:社会结构的基础”:首先详细地阐述了哈尼族进入哀牢山区后,如何建立封建领主制及封建领主制内在社会结构;然后通过哈尼族以血缘为核心的父子连名与地名连名制度及以非血缘为核心的摩匹师徒连名制来透视哈尼族社会结构演变情况。

第四章“梯田:物质生活的依托”:首先说明了哈尼族地区的高山区森林、中山区小型村寨和下半山区梯田这种独特而又平衡的三位一体的生存空间缘由;然后分析了梯田农业对哈尼族居家建筑、饮食习俗、服饰、交通等方面自然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梯田:自然人生观的桥梁”:首先通过分析哈尼族民间史诗《十二奴局》、民间故事《三个世界的诞生》及祭词《斯匹黑遮》来探讨梯田对哈尼人“上层神、中层人、下层鬼”的自然宇宙观形成的影响;然后分析说明梯田对哈尼人注重今生、灵魂不灭、艰辛苦难、豁达快乐、顺应天命的自然人生观,凡事折中、不走极端的人生哲学及取名、结婚、丧葬等人生礼仪形成的影响。

第六章“梯田:民族性格的写照”:详细地说明了梯田与梯田农业开创及迁徙对哈尼人忍辱负重、谦让无争、委曲求全的温和柔顺性格特征,热情好客、情动于中、思想感情表露于外的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不屈不挠、坚强的富于坚韧性的性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第七章“梯田:社会人际关系的纽带”:详细地分析了梯田与梯田农业对哈尼族夫妻、父子、婆媳、祖孙等家庭关系,丧葬、命名、婚庆、盖房等时候的邻里关系,村寨间的血缘与生产关系,与彝族、苗族、瑶族、傣族、汉族、拉祜族苦聪人、布朗族莽人等其他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的影响。

第八章“梯田:人神交流的祭坛”:首先描绘了哈尼人在“苦扎扎”“昂玛节”等节庆中的天地、火、水等自然崇拜;接着描述了哈尼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牛、狗、阳雀、布谷鸟等动物崇拜,及葫芦、蓝靛叶、荨麻叶、芭蕉叶、龙树、森林等植物崇拜,然后又介绍了哈尼人在农耕生活中的祖先崇拜;最后描述了哈尼人在集体性与家庭性的育秧前和插秧前后的祭田神、叫谷魂等梯田崇拜与梯田农业祭礼情况。本章内容实际上就是分析梯田与梯田农业对哈尼人的宗教信仰形成的影响。

第九章“梯田:生命情调的源泉”:描述了梯田与梯田农业生存与生活环境下哈尼人从事摔跤、武术、荡秋千、转磨秋、打陀螺、打鸡毛球等传统体育活动,以及服装、诗歌、舞蹈等艺术中体现的梯田的健康美、群体美、自然美、深沉美等。实际上也就是反映梯田与梯田农业对哈尼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情调、文化艺术等形成的影响。

第十章“梯田:文化传承的载体”:首先介绍了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传承中的示范身教,家庭性与社会性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然后介绍了哈尼梯田文化中专门性文化传承人,即摩匹传承情况,还介绍了哈尼梯田文化中的连名制记忆系统与歌词连名特殊记忆系统,也即词记忆系统。

附录部分,实录了王清华老师参加的1984年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的哈尼族“昂玛节”与则洞村的哈尼族婚礼情况。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加深读者对哈尼族文化的有关情况的理解。

第二,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全书分析了哈尼人梯田文化的形成,从地理、历史方面阐述了梯田对哈尼族的独特社会结构、物质生产、自然宇宙与人生观、民族性格、社会人际关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形成的影响,介绍了梯田文化传承的方式与特殊记忆系统。从全书内容来看,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段与段之间都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十分严谨和严密。

第三,语言朴实,风格独特。

该书章的标题都采用拟人化或者比喻性质的词语,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该书节的标题都十分精练,开门见山地说明中心思想,给人通俗易懂的感觉。总之,全书文字流畅,语言朴实,给人以原创、淳朴、雅俗共赏的风格印象。

第四,价值重大,影响深远。

该书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梯田与梯田农业文化的系统研究专著,出版后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普遍关注,曾荣获200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曾于2012年入选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社科联共同编辑的“云南文库·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于2013年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审议和表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对宣传与传播哈尼梯田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其他哈尼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总体上看,《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的生态农业》,不仅是王清华老师在滇南哈尼族地区十余年调查研究的成果,也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哈尼族梯田农业文化的专著。其对哈尼族历史发展和生产实践的相互依存、演变和适应,最终形成了以梯田农业生态为中心的哈尼族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资料翔实,主要来自长期的田野考察及历史文献。该著作不仅运用人类学及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逻辑严密,理论性强,而且文笔优美。

总之,笔者觉得读此类学术书受益匪浅,也觉得此书值得推荐阅读,值得珍藏。

感悟之五

我的哈尼学导师王清华

我的哈尼学导师是云南社会科学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王清华老师,他是河北景县汉族人,1955年1月出生,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1983年毕业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开始从事民族学研究工作,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任民族学研究所所长。

王清华老师为人善良朴实,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崇尚原创。王清华老师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是民族学及影视人类学方面。其中,王老师在哈尼族文化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

王清华老师自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田野工作,足迹遍及云南的山山水水,主要研究基地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对哈尼族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曾出版过《南方陆上丝绸路》《西南丝绸之路考察记》《哀牢山中》《云海中的奇婚女性》《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的生态农业》(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3年再版)、《浪漫的云霞——云南民族舞蹈》(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版,2000年12月再版)、《被雕塑的群山——走入哈尼族的云山梯田》(台湾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畅游民族走廊》(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凝视山神的脸谱——红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等学术专著,主编过《三江腹地的傈僳族文化王国——维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峨山民族志》(1999年);出版过多种画册;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台湾发表5篇,在泰国发表4篇,均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其专著《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一书,在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请“红河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基础,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梯田的系统研究专著,曾荣获200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被雕塑的群山——走入哈尼族的云山梯田》一书在台湾出版后有较好的反响,当地部分学者撰文评论,给予较高评价。

1995年,云南社科院成立“影视人类学研究摄制中心”,王清华老师任中心主任,开始进行影视人类学新学科建设,并且硕果累累。在理论研究方面,他发表《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等论文;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对策研究”,参与组建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任副秘书长。在人类学、社会学与民族学影片拍摄方面,他先后拍摄了《澜沧江》《来自湄公河的考察报告》《珠江》(6集)、《红土高原的期盼》《红土高原的穆斯林》(8集)、《为了这片红土地》《承诺与见证》(中英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电视报告片,2006年)等影视片20余部(集),这些影视片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较好影响,多部作品获得奖励。

在20多年的学术研究中,王清华老师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先后有1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云南省、社科院的奖励,多次被评为优秀科研工作者,2000年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作为其得意门生之一,我为老师的原创学术成就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

自1990年以来,王清华老师在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院校开设“民族田野工作”“云南民族史”“哈尼族文化”“梯田农业生态”“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等课程和讲座,并担任云南大学马列部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清华老师十分平易近人,对学生生活和学业相当关心,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作为其开门弟子,从生活到学习,从理论研究到田野工作,王清华老师对我都是无微不至,倾注了大量心血,我感到十分荣幸,也十分感激:是他引导我走进民族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知识海洋,是他让我有条件游学云南众多民族地区,是他让我有许多机会感受哈尼族地区壮观的梯田与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他教给我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他原创、朴实、通俗的风格让我受益匪浅……

难忘恩师,恩师难忘。

【注释】

[1]阿波,哈尼语,汉语中意为老爷爷。

[2]阿皮,哈尼语,汉语中意为老奶奶。

[3]金平县金河镇哈尼田村考察有感。

[4]金平县金河镇哈尼田村“龙头”家做客有感。

[5]读《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有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