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似弥勒,县名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红河州弥勒文化神奇而丰富多彩。开发红河州锦屏山弥勒寺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是经济和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群众文化精神生活和保护弥勒文化的需要。
一、弥勒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弥勒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它当做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植和发展。弥勒自古以来就有“南天福地”之称。它是阿细跳月的发祥地,是红河烟的故乡,是云南红的家园,是优质米、蔗糖生产基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弥勒县烤烟、红酒、甘蔗等产业在短短20多年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弥勒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旅游经济和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弥勒县各级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开发弥勒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将之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这既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和体现,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和促进弥勒县域经济的需要和体现。锦屏山弥勒寺作为滇南名胜名寺之一,作为弥勒县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的基地之一,在如此大好经济和政策环境及形势之下,开发其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是情理之中和理所当然的事。
(二)弥勒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被人们称之为“无烟窗”工业。随着人们对文化认识的深入,文化产业化和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和时尚。弥勒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世界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故居,有彝家将张冲故居,有清末“钱王”王炽的“三代一品坊”,有一代联圣孙髯翁墓地及髯翁公园,有地下奇观白龙洞,有东方波尔多“万亩葡萄园”,有山水园林明珠湖泉生态园,有庆来公园,有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有神秘的东方狂欢节,有阿细斗牛和阿细摔跤,有彝族文化旅游村可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开发实在是有些可惜。
随着近几年来弥勒旅游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弥勒县委和政府欲在弥勒规划实现“六个一”旅游格局,即“拜一尊弥勒大佛,洗一个温泉热澡,探一个白龙洞,喝一杯云南红酒,舞一曲阿细跳月,抽一支‘红河香烟’”。在如此大好的旅游和政策形势之下,不搞好弥勒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将会错失发展良机。所以说,开发弥勒寺文化旅游资源是弥勒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弥勒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宗教及其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一般而言,宗教在与其主体意识形态不矛盾的社会中,具有满足社会成员某种精神需求,个人自身认同与群体认同,人性化,进行社会整合,维护社会稳定等五大正功能。[3]宗教在我国,特别是多民族地区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正因如此,虽然宗教也具有负功能,但就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水平,我们不能人为地消灭它和抑制它,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对此,较好的办法是进行疏导和加强管理。于是,开发弥勒寺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是满足佛教信仰者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满足佛教文化观光旅游爱好者的需要。
(四)弥勒文化保护的需要
锦屏山有千年古刹弥勒寺,数百年来弥勒寺香火不断,是滇东南最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弥勒县与笑佛同名,系有“南天福地”之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以弥勒佛命名的地方。还有数百年来形成的“山似弥勒,县名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至今还令人觉之神秘,这也说明弥勒人们与弥勒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弥勒县虽然是多宗教汇合、多民族聚居之地,但自古以来,弥勒人们从未因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发生过大的纷争,人们对此地文化更加倍感神秘。许多人认为这与弥勒佛思想和文化相关联,特别是弥勒人深信自己与弥勒佛有“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也说明弥勒人民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宗教文化。这种具有宗教特色的地域文化遗产,纵使人为破坏和历经沧桑,依然影响深远,我们与其抑制之,还不如顺应人们要求,好好地保护和开发它,使之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使之成为弥勒旅游亮点之一。
二、弥勒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1.道路建设所缺资金
山门西路需60万元,盘山路需120万元,大佛东路需40万元,大佛西路需50万元。再如游道,大智院至大香炉段,大智院至大雄宝殿,大智院至大佛段,大运院至大佛段。共需70万元。由此计算,光修路就需270万元。
2.风景区征地所缺资金
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寺周围土地曾分给农民经营,时至今日,为了便于景区的管理和发展需要,锦屏山腰及山脚的土地需要征回,据当前当地征地预算就需1 000万余元。
3.寺院恢复与修建所缺资金
藏经楼需60万元,地藏殿需40万元,观音殿需20万元,祖师塔需60万元,海慧塔需300万元,安养院需60万元,万氏祠堂及碑林需60万元。
4.办公及住宿楼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所缺资金
僧舍需80万元,办公楼需400万元。其他的像引水管道(花口龙潭至大雄院)至山门需要150万元。锦屏山玉下(瀑布)需要60万元。佛泉水厂需200万元,素食品房需100万元,锦屏山庄需900万元,停车场5个需150万元。
(二)人才极其缺乏
锦屏山风景区目前共有106人。其中,管理委员会共9人,常住家僧尼共26人,其他均为普通职工。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文化仅管理委员会主任1人,中专以上共16人,其他均为高中或初中及小学文化,并且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和僧尼占主体地位。从专业角度来分析,谈不上专业布局合理,而是严重缺乏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导游、经济管理、宗教文化艺术等专业人才。从锦屏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员来看,除了主任大学毕业,见多识广,管理经验丰富之外,其他不少人在许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样一个日常管理团队是难以适应当前弥勒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的。从住家僧尼来看,大多是初中文化水平,甚至小学文化水平。他们虽然通过学习佛法、佛经之类,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与弥勒寺之名寺称号相比,还是不相称的,有待进一步提高。众所周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实,寺庙也是如此,“庙不在大,有高僧则名”。要想恢复弥勒寺的应有名位,不培养大量的高僧等佛教人才是难以满足弥勒县文化旅游的发展要求的。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弥勒寺目前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从可浏览的景点设施来看,除了有19.99米高的露天大佛,1.999米高的露天铜制弥勒佛,大雄宝殿、大智院、大运院、露天佛掌等可供游览之外,其他许多景点,如茶马古道、祖师塔、祖师洞、海慧塔、安养院、万氏祠堂、万佛堂(露天大佛底座)、碑林、藏经楼、地藏殿、观音殿、锦屏山庄等都亟待修复或重建或新建。从路道建设方面来看,除了从山门至山顶露天大佛有一条1 999级石阶大道比较气派、经久耐用之外,其他各路道都比较破烂或狭窄。至于其他服务性娱乐设施几乎还没有开工建设。正因现在许多服务性基础性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客源流失难免。
(四)景点维护费用高
现在,几乎每个旅游风景区每年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作为景点维护工作专用。其实,弥勒寺也不例外,并且弥勒寺景点维护费用相对而言还有点高。在弥勒寺,如大雄院、大智院、大运院等,维护费用还不算很高,最主要的是露天大佛的维护费用。由于风吹雨打,日晒夜露,用钛、铜合金漆涂的弥勒大佛容易出现褪色或剥落现象。“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露天大佛每十年需要一次大的维护,一次维护费就得花销100万左右。这样一来,弥勒寺平均每年得积累10万元资金留作装饰露天大佛专用。
三、弥勒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战略规划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锦屏山风景区而言:
一是要在建设、管理和服务中注意以人为本,如为现有工作人员和住家僧人创造良好的工作和修行环境,为游客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宾至如归”的旅游环境,并以感化旅客和服务游客至上。
二是要注意景区建设的战略规则。从硬件建设方面来看,既要考虑现代和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又要注意尽量原汁原味地保护和开发弥勒寺原貌和原有特色文化。
从软件建设方面来看,既需要加强现有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工作,又需要做好景区今后的人才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规划工作。
从实地调查来看,弥勒寺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需要做一个具有整体性、逻辑性、前瞻性的规则来指导景区的开发和投资建设,并深深打上弥勒佛思想和文化精华烙印,以便满足现在和未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游客对弥勒寺旅游的需要。
(二)重视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是事业发展之本。锦屏山风景区的建设,弥勒寺文化旅游的发展,弥勒佛优秀文化思想的弘扬和传播,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艰苦奋斗,也需要一大批高僧为之努力践行。对于管理人才,锦屏山风景区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志之才,也可以请教相关专家为之把脉。对于佛教人才,佛教协会可以有意识地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也可以经常性地请其他省内外名僧来讲经弘法。当然,对现有的人才可以采取培训进修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还可以实行宽带薪酬工资制以改革现有平均工资制,以调动人才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在弥勒寺工作的普通人员,如售票员、验票员、食堂工友、水电维修工等,也不能忘记提高他们的服务素质和能力。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于风景区亦不可缺少,既关系到弥勒寺更好的日常运转,又关系到弥勒寺的服务形象等。总之,对普通工作人员也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如送他们去进修学习,或去其他风景区考察学习。
(三)广筹社会和民间闲散资金
锦屏山弥勒寺自2001年对外开放以来,每年的门票收入不断上涨,并且涨幅较大,如2005年就收入200余万元,而2006年上半年就已经收入160余万元。弥勒寺虽然旅游年收入不断增多,但众多景点修复和建设所需开支也多。相对来说,目前还处于远远入不敷出的状态。为了加快景区各项建设,早点给世人提供一个集朝拜、祭祀、观光、娱乐、食宿、购物、休闲等于一体的现代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还需鼓励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继续关注弥勒寺建设。不过,笔者调查研究后认为也可以与有实力的公司企业采用股份合作制进行共同开发。
当然,对于弥勒寺旅游现状,锦屏山风景区门票可以根据旅游淡季旺季、淡日旺日,团队、个人、学生等进行优惠浮动,最好不要一年四季都是一个价位的门票。旺季像黄金周、旺日像周末,人很多,门票可以是全票,其他时间可以推出25或20元的价位票。对于团队和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这样可以增加平时游客量和经济收入。
(四)加强文化宣传和品牌培育
随着旅游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强旅游经济核算和市场调研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了解、分析和扩大客源,提高经济效益。
笔者调查发现,弥勒寺的对外宣传和营销活动几乎还处于原始待开发状态。于此,笔者认为锦屏山风景区可以向佛教名山之南岳衡山风景区学习。近年来,南岳衡山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活动十分频繁,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大型登山比赛、名人高空走钢丝活动及佛教音乐大型文艺汇演等,充分注意抓文化旅游发展机会,努力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扩大影响。
于此,笔者认为:锦屏山风景区可以在各级电视台做公益广告,也可以适当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节日活动,如品茶、象棋、围棋、书法、歌舞、登山梯等比赛。
品牌是现代各种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助推器。对于风景区也是如此,如云南香格里拉、丽江、大理等都无一不是响当当的名牌。锦屏山风景区也应十分注意弥勒这个品牌的培育。
例如,在景点建设方面,高质量、高规格地进行,处处都深深地打上弥勒特色。
又如,从服务入手,让工作服务人员深刻学习和体味弥勒文化思想精华,通过他们再去传播,让弥勒佛精华造福游客和人类。
总之,不论景区建设,还是服务方面都要十分注意弥勒品牌的培育。
【注释】
[1]参见曾豪杰、唐善友《弥勒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调查分析》,《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57~59页。
[2]《全球化:宗教怎么办?》,《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1期。
[3]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研究》,内部资料,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98年,第38~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