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喆[1]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中国民俗音乐赖以生存的城市文化环境发生着改变。城市文化环境的改变对于民俗音乐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民俗音乐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待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对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的调研,对两者做比较研究,从而得出民俗音乐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字:民俗音乐;城市;发展;苏州评弹;安庆黄梅戏
中国民俗音乐,一般分为民歌、说唱音乐、戏剧音乐、祭祀音乐、舞蹈音乐、民间器乐。它是由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不同历史时期在生产与生活中自发创作的音乐。因此,它反映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感情与思想,跨越时代而形成我国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已呈现多元化状态,人们不再像以往主要选择民俗音乐来进行文化消费,民俗音乐的消费市场日渐缩小。而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其在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等领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并且民俗音乐对建设新型城市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城市中探讨我国民俗音乐的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苏州评弹和安庆地区黄梅戏的个案研究,将这两种民间音乐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民俗音乐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发展现状比较
(一)苏州评弹、安庆黄梅戏PEST分析及比较结果
1.苏州评弹、安庆黄梅戏PEST分析对比
笔者通过走访相关文化局、艺术表演团队以及查阅大量文献,得出了近几年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在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这四大方面的发展情况,并进行了比较。
(1)政策扶持程度影响发展势头。
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政府在近几年对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但是,从对近两年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相关政策的检索中可以看出,苏州评弹的政策保护程度更为完善。
苏州评弹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两年,苏州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制定了一些政策。如《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条例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中明确说明了“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应受到保护,苏州评弹自然被列入其中。这项条例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性政策,并且确定了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的惩治办法。另外,苏州市政府还于2014年1月10日起实行了《苏州市文化“走出去”扶持项目资金补贴办法(试行)》。因苏州凭借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培育了苏州评弹等文化交流品牌,提高了对外传播能力,有关项目得到了文化部、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誉和支持。为进一步提高苏州市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与管理职能,调动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使不同体制、不同经济成分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对外文化交流,苏州市政府制定了此项条例。[2]此项条例对苏州市的文化对外交流提供了资金保障。并且,江浙沪政协还组织一年一度的保护和扶持苏州评弹和地方戏曲联席会。2014年会议的主题是探讨“江浙沪政协保护和传承昆曲评弹与地方戏曲”,上海、苏州、常熟等地评弹团进行了戏曲名段演出,各参会人员及学者就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讨论和建言。关于苏州评弹的发展性政策较完善。
黄梅戏,同苏州评弹一样,也是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一年开始,黄梅戏各国有院团转为企业化管理。当地政府提出“唱响黄梅戏”的口号,并出资辅助黄梅戏演出及黄梅戏下乡等活动,但并未出台相应的专门性政策进行保护。
从政策对比上来看,近两年,苏州市政府支持当地文化发展的行为更为实际,安庆市政府并未出台相应的保护性政策应对黄梅戏的发展。
(2)两者经济发展各有利弊。
苏州评弹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是以政府支持为主,演出为辅。苏州市政府每年注资保护与发展苏州评弹,政府投资1.53亿元新建苏州评弹学校。苏州地区有五十多家书场,其中以光裕书场最有名。这些书场平时的经济来源除了政府扶持外,就是靠演出。然而演出的收费却很低,一个人的票价仅五元,因此演出市场逐渐呈现萎缩状态。不过苏州评弹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的形势较好。在苏州的一些旅游景点或者茶馆,常见到苏州评弹的演出。如苏州著名园林之一的网师园,其夜游活动就结合着演出苏州评弹等当地曲艺,票价一人一百。票价虽高,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参观欣赏,每年收入可观。
黄梅戏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也是以政府支持为主,演出为辅。首先,近年政府对黄梅戏保护所投入的资金已达到6亿元。2009年政府投资8600万元建成“黄梅戏艺术中心”,作为专门的演出场所。政府还为诸多黄梅剧团提供“买方市场”,给予剧团一定的补贴等。其次,政府利用黄梅戏这个戏曲品牌招商引资。“黄梅戏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2012年,安庆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了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2012安庆经贸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通过利用黄梅戏艺术节的平台实现了引资184亿元。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黄梅戏。并且,安庆市已打造出“再芬黄梅戏”品牌,旗下有再芬黄梅戏剧院、再芬黄梅戏公馆、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等。品牌收益除了再芬品牌外,如今民营剧团有60个,民间班底200多个,这些组织收入较为薄弱,有很大一部分为自发性组织,常在公园进行演出,偶尔在婚丧嫁娶方面会有一定的市场。
通过两者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除都有政府经济扶持外,苏州评弹发展的优势在于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较密切,而黄梅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再芬黄梅。
(3)社会推广方式有差别。
在苏州,建有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评弹学校、光裕书场等,2000年以来,政府鼓励“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已举办五届;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标率分别超过90%和95%,送戏等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开展;每年送戏进小学、幼儿园;并且苏州评弹与旅游产业结合完善,当地茶馆与景点市场常见到苏州评弹演出的景况。
安庆市设有黄梅戏博物馆、再芬黄梅戏剧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范学院的黄梅剧艺术学院。此外还有戏曲研究所、“安庆戏曲创作室”等。“黄梅戏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还有专为民间班社展演提供舞台的艺术节;再芬黄梅还经常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戏下乡”等利民活动;民间的黄梅戏组织每周都会在莲湖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免费的演出。
两者从社会发展的对比上来看,都拥有相关的演出场所、博物馆、学校、剧团、惠民活动等。
(4)技术保护方式不尽相同。
苏州市知识产权局推进表演艺术类数字化建设与保护,苏州评弹也列入其中,另外,苏州评弹博物馆中先进的影音设备也为参观者提供了便利。
黄梅戏在技术方面的发展也进行了数字保护,并且黄梅戏博物馆中拥有4D投影技术等。
两者在技术方面别的对比较相似。
2.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PEST分析总结
从两者的PEST分析对比中可以看出,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在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上都各有发展。两者都有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并有专门的博物馆、学校及演出场所。可以看出,两者均有值得互相学习及完善的地方。
苏州评弹发展的优势在于苏州政府有出台相关保护和扶持性的政策,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苏州评弹的惠民活动开展得更加普及,将教育从娃娃抓起,走进幼儿园、小学进行文化宣传。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也是苏州评弹发展的一大亮点。这些在黄梅戏的发展上都值得借鉴。而黄梅戏的发展优势在于具有自己的品牌——再芬黄梅。苏州评弹也应该打出自己的品牌,将民俗音乐做大做响。
从两者的对比可知,各地政府对民俗音乐都有一定的支持,但是仍不够细致。第一,没有出台具体的针对“苏州评弹”或“黄梅戏”的专门性保护条例;第二,教育上,没有从娃娃抓起,只通过一些走进学校的活动并不能实质性地提升学生整体对民俗音乐的了解;第三,城市的发展没有将民俗音乐文化适当地融入其中。
(二)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比较
民俗音乐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民俗音乐的艺术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改变。艺术本体的创新发展对于艺术在不同时期的生存都至关重要。如今的苏州评弹与黄梅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但黄梅戏更胜一筹。
1.剧本创作方面
剧本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是艺术内容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知的转变,民俗音乐的剧本创作应与时俱进。在这个方面,黄梅戏与苏州评弹的剧本创新都各有千秋,但新剧目仍然较少。
苏州评弹的剧本发展上,除主要遵照传统剧本进行表演外,近几年涌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的剧目。例如上海评弹团推出的评弹系列剧《陈云的故事》、中篇评话《野狼谷传奇》、短篇新作《专诸刺王僚》,民营评弹表演团体创作的《海瑞》等作品。2014年,由苏州评弹团打造的中篇苏州弹词《绣神》,凭借“评弹与刺绣”两大苏州元素的巧妙融入,获得好评及奖项。《绣神》用传统曲艺讲述和演绎刺绣的故事,使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融合浑然天成。其中,细节处不乏对苏州民俗风情的描摹,如沈寿客居南通时思念三月苏州的东山杨梅。同时,在表演中既充分展现了传统苏州评弹的音乐元素,又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新创了一些声腔旋律,更贴合剧情发展与人物心路。[3]黄梅戏在剧本创作方面有很大突破。如原创黄梅戏剧《徽州往事》的创作就是典型的例子。剧中女主人公“舒香”是一位在封建社会里有思想、有个性的女性。她因自觉不该是一个可由男人“牺牲”和“转让”的物品,而最终选择离家出走。一个传统戏曲演绎的悲情故事,传递出封建社会传统女性自我觉醒的主题,从而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较之以往的传统戏剧,这样的结局与所传递的精神,不仅“前卫”,而且具有现代色彩。
在民俗音乐剧本创作上的融汇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民俗音乐进步的兆头。民俗音乐的剧本创作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鼓励优秀的创作者推出更多的新剧目。
2.唱腔、语言及伴奏方面
民俗音乐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中,因口传及人物表达等各方面因素,其唱腔、语言及伴奏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变化。再加上为满足现代人的理解及审美,民俗音乐在这一方面也必须适当改进或丰富。两者在这方面对比而言,苏州评弹变化不大,黄梅戏有明显变化。
苏州评弹分为评话和弹词。评话就如说书一般,只说不唱。而弹词为有说有唱,本文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弹词。弹词的唱腔流派众多,不同流派之间会有差异,因此,无法一一概述。就语言方面,苏州评弹主要是运用吴侬软语,即用苏州话演唱。语言在不同时代有所转变,因此苏州评弹也相应地有所改变。伴奏方面,苏州评弹的伴奏乐器主要为琵琶及三弦,如今虽然有些演出场所或剧目中运用到了扬琴、二胡等乐器,但这种现象还是很少。苏州评弹因表演者多自弹自唱,因此在前奏或过门上,伴奏偶尔会即兴地发生一些变化,但这一点主观性比较强,对评弹的影响不大。
当今黄梅戏在唱腔及伴奏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如今黄梅戏演唱基本上是以真声为基础的混声,在保留黄梅戏真声的基础上,运用了深呼吸,借鉴了京剧的高位置发声方法,充分利用头腔共鸣来扩大音域,解决黄梅戏唱高音就发紧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黄梅戏的演唱水平和延长了演唱者的寿命。另外,现代黄梅戏演唱体现在共鸣方面的进步主要有借用头腔共鸣、常用口咽腔共鸣和巧用胸腔共鸣。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4]
3.结论:创新不足,人才紧缺
从艺术形态变迁的比较上来看,民俗音乐仍缺乏更多的优秀剧目,语言、唱腔等各方面的创新也不足。年轻观众大多面临“听不懂”“看不懂”、觉得剧目老旧等问题。民俗音乐的艺术形态需要适当改变,人才紧缺是导致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认知度的比较
1.社会认知度的调查对比
社会认知度往往代表着事物的影响力及发展程度。探讨民俗音乐的发展,不容忽视其社会认知度。本文因此对苏州评弹和黄梅戏做了市场调研。通过问卷及走访的形式,对两者的社会认知度进行了考察。
根据问卷统计得出以下结果,如图1、图2:
图2 市民对黄梅戏了解程度示意图
从图1、图2对比可以看出,居民对苏州评弹和黄梅戏的认知度都普遍较高,了解与有点了解的人数比重较大。黄梅戏的社会认知度更广一些,了解程度更高。
通过对年龄与了解程度的交叉分析,如图3、图4可以看出,苏州评弹和黄梅戏的认知程度与年龄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共性,即各年龄层次的受众对苏州评弹和黄梅戏均有一定的知晓,但年长的人更为“了解”苏州评弹及黄梅戏。
图3 关于苏州评弹了解程度——了解人群年龄示意图
图4 关于黄梅戏了解程度——了解人群年龄示意图
2.结论:了解人群老龄化
除了进行问卷调查以外,作者还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苏州的书场及安庆的黄梅戏剧院等相关场所,发现目前的听众群体仍主要为老年人。老年人不仅了解,有些甚至会哼唱。而年轻人的了解大多是只闻其声,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社会认知度群体老龄化是民俗音乐发展值得思考与改变的问题。
(四)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需求与消费的比较
1.两者需求与消费的比较
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是当代人们的一种生活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在如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城市中,物质的需求与消费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文化的需求与消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需求与消费越高的文化,代表着受众越喜爱,市场越大。因此,民俗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探讨其在城市中的消费与需求情况,可以看出其受众喜爱度与市场化程度。
在这一方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了苏州评弹与黄梅戏的需求与消费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对黄梅戏的观看意向略高一筹。
表1 观看意向示意表
图5 市民对苏州评弹相关文化消费状况图
对苏州评弹有过的消费行为调查可以看出,选择在“旅游景区及休闲场所观看”“购买相关CD、DVD”的比例较高。(见图5)而对黄梅戏有过的消费行为中“观看公益演出”与“在旅游景区及休闲场所观看”这两点选择性较高。因此可以看出,关于苏州评弹的消费,主要存在于民众的自主选择性上,公益普及程度不高。而黄梅戏在民众的自主选择性上不高,但可见公益演出活动较多,这有利于向民众推广黄梅戏。
图6 市民对黄梅戏相关文化消费状况图
2.结论:民众自主选择消费程度不高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人们选择民俗音乐消费的方式主要通过免费表演或在旅游景区、茶馆等休闲场所观看。人们的自主选择性不强,消费需求较低。因此,民俗音乐的普及度仍需提高,需从不同角度扩大需求与消费。
二、城市化背景下我国民俗音乐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引导,产学研同步发展
政府在对民俗音乐的发展上,除了投入资金、出台政策扶持以外,还需主动引导,将民俗音乐发展产业化、教学普及化、研究深入化。
1.引导民俗音乐产业化发展
各地政府可以引导部分民俗音乐相关机构转为企业制经营,并鼓励这些企业做出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化经营,发展相关产业,将当地民俗音乐做大做响。
首先,品牌经营是关键。品牌即是一种符号,一个成功的符号能够整合和强化品牌的认同,并且让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认同更加印象深刻。[5]总而言之,一个好的品牌是可以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会给商家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民俗音乐也应该做出自己的品牌以发展其知名度,开拓消费市场。如“再芬黄梅”“刘老根大舞台”就是成功的案例。
其次,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发展形式,利于民俗音乐全方位发展。如舞台剧创作演出、艺人经纪、剧场运营、影视剧生产、衍生产品开发经营及其他文化产业投资等业务。产业化的运营不仅能够开拓消费市场,而且还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人才的涌现,从而带动新作品的艺术创作。
并且,将民俗音乐与旅游产业结合也是一大创新发展模式。如今,人们在闲暇之余都乐于选择旅游放松身心。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不再只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景观旅游,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旅游的文化内涵。民俗音乐作为各地的传统文化,应与时下的“文化旅游”大力结合。比如,在旅游景点中设置民俗音乐演出、民俗音乐现场教学等活动。各地还可以推出介绍当地特色文化的大戏,如“云南映象”“魅力湘西”等就是典型的案例。
因此,各地政府很有必要引导当地的民俗音乐产业化发展。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模式,打响当地民俗音乐文化、推动民俗音乐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当地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2.学习民俗音乐从娃娃抓起
在如今提倡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民俗音乐应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去。将民俗音乐普及化从娃娃抓起,解决民俗音乐普及度老年化趋势。如可以在小学、初中课本中,适当地加入关于民俗音乐的相关知识或音乐读本。在教学中,加入对民俗音乐的相关学习。引导学生们从小就对民俗音乐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同时,学校也可以与当地的民俗音乐剧团互相合作,邀请民俗音乐演员或表演团体走进校园,让学生们领略民俗音乐的风采,从而培养更多的青少年听众。
3.培养人才,加大对民俗音乐的研究
民俗音乐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家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保护。政府应开启引导人才战略,在政策及经济上鼓励更多的人学习民俗音乐、研究民俗音乐。对相关的人才制定特殊的保护及扶持政策,避免人才流失。通过培养人才以实现对民俗音乐的研究及创作。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通过吸引及培养相关的优秀人才,才能确保民俗音乐长远发展。
(二)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特色发展
在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作为民俗音乐发展依存的空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民俗音乐的发展需要适应这样的潮流。换言之,民俗音乐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在城市中加以重视与保护。
1.将民俗音乐元素融合到城市建设中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乡镇变为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中涌现出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国的不同城市相似度越来越高,毫无特色可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没有能够带动城市文化的高速发展,因此,作者认为,一座城市的建设不能脱离当地的传统文化,应抵制千城一面的现象。
民俗音乐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因此,在城市建设上,可以利用民俗音乐元素。如在城市中建设相关民俗文化雕塑、民俗文化公园,凸显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城市的各大公园、景点里也可以选择性地播放当地民俗音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2.创办民俗音乐节,实现招商引资
民俗音乐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城市中创办民俗音乐节不仅有利于宣传当地民俗音乐,而且可以通过民俗音乐节的平台实现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如2012年安庆市委、市政府就隆重举行了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2012安庆经贸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通过利用黄梅戏艺术节的平台实现引资184亿元。
可见,将民俗音乐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是迫在眉睫的,也是互利共赢的。
(三)应用现代化技术
1.应用新媒体的宣传机制
新媒体较之以往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这四大传统媒体,其信息传播具有“快速”“便捷”“影响力大”等特点。比如如今流行的网络、手机短信、数字杂志、触摸媒体等都属于新媒体。人们通过应用新媒体可以轻松获得信息,信息发出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即时传达信息或者进行宣传活动。因此,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民俗音乐应把握时机,利用新媒体来达到宣传普及的效果。如建立相关网站、微博微信平台、数字杂志等,及时发布最新演出消息及定期传递关于民俗音乐的相关知识,以起到宣传、惠民的作用。
2.建立数字化保护
如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实施数字化保护。数字化技术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新的采集手段和保护方法,而且可以将民族传统音乐的各种档案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更易于保存的数字化格式,从而可以方便地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电脑硬盘或优盘中。这种技术能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保存民族传统音乐资料,达到传统的保护方式所无法实现的保存效果,以便可以对我国珍贵的传统音乐档案进行长期的保护,成为大众随时可欣赏和共享的人类文化精品。[6]
本文在城市化背景下,通过对苏州评弹与安庆黄梅戏的对比研究,得出了民俗音乐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希望对民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值得被更完善地保护与发展。
【注释】
[1]作者简介:张喆,男,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关于下发〈苏州市文化“走出去”扶持项目资金补贴办法(试行)〉的通知》(苏文规字〔2013〕5号)。
[3]顾星欣.苏州评弹唱苏绣传奇 两个国家级非遗“握手”[EB/OL].http://su.people.com.cn/n/2014/0925/c154726-22429766.html.2014-9-25.
[4]李秀琴.黄梅戏唱腔的发展与演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5]张金海,姚曦:广告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卓颐.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