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证类
泻焦散证
【原文】
凡六淫之实火,必挟三焦之风火而后发,或上壅乎头目,中积乎胸胃,或趋于下部,其为症固无定也。审系三焦实火,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口齿糜烂,大便结,小便赤,以泻焦散治之。
泻焦散:连翘一钱、栀子一钱、黄芩一钱、荆芥一钱、大黄二钱、芒硝二钱、甘草一钱五分、蜂糖一提[1],呕吐加半夏、生姜;小便淋漓而赤加滑石、赤茯苓;斑疹加葛根、川芎、白芷;鼻血、呕血加当归、生地、知母;喉痛加桔梗、牛子;咳嗽加桑白皮、杏仁;胸下痞满作痛加瓜蒌壳、枳壳;发狂谵语加黄连、黄柏、赤芍;眼生翳障赤涩加生地、菊花、木贼。
【注释】
[1]一提:提,旧时测量液体的计量器具,亦属计量单位,一提计量等于现在的50毫升,即一两。因其能替代固体计量,故“提”又有大小不同,分别有一两提、二两提和半斤提。
【提要】
火郁三焦的证治。
【述评】
火为热之极,外感六淫之火,内应阳盛之体,则生多种病变成为实火,郁于不同部位而发病。其治火郁上焦宜散,中焦宜清,下焦宜泻。作者拟泻焦散为治实火的基础方,再随证加味而治不同部位的火郁。其论治方略,既有提纲挈领地把握整体,又各有侧重的突出重点。
神芎散证
【原文】
如上焦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肿痛,咽喉不利,大小便闭,以神芎散治之。
神芎散:黄连五钱、川芎五钱、薄荷二钱五分、黑丑二钱、滑石三钱、大黄三钱、黄芩三钱。
【提要】
火郁上焦肺卫的证治。
【述评】
风痰壅盛,火郁上焦肺卫,故见头目肿痛、咽喉不利之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肃降失职,肺火不得下降,故见大小便闭。神芎散以黄芩、薄荷清肺热;黄连清心热;黑丑伍大黄泻火通便;滑石利尿引热从小便而出。本方用川芎一味,即可行气开郁,活血祛风,如川芎茶调散之川芎即取此义。该方能使在上之火郁能宣能散,在里之火郁能清能下。
一味神仙煎证
【原文】
如热气结滞经络,常年频发,以一味神仙煎治之。
一味神仙煎:胡荽一斤,阴干水煎服。
【述评】
热气结滞经络,未言何症。查胡荽出《食疗本草》,性味辛温,入脾肺经,主发汗透疹、消食下气[1]。《嘉佑本草》载:“消谷,治五脏,大小肠,通小腹气”。《日用本草》载:“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医林纂要》谓“升散阴气,辟结气……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本草纲目》载:“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综合诸家文献,胡荽主为通心脾之气,而散阴气,破结气,宜诸般气滞气结所致的证候。现如今因其味香宜人,人们将其作为菜蔬之佐料而食用,足见其香气运用的广泛性。大凡本品性温,辛香走窜而理气,专行气分,善散阴破结。故认为凡体质虚弱,或素体阳热偏盛者不为其所宜。如《本草经疏》有言:“气虚人不宜食,痘疹出不快,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不宜用”。《千金食治》有“不可久食,令人多忘”。《食疗本草》载:“不得久食,此是熏菜,损人精神,根发痼疾”。《本草纲目》有“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之训诫。《医林篡要》亦有“多食昏目,耗气”之说。今将诸家论述录此,以供食用者取其所宜,舍其所弊。
【注释】
[1]唐·孟酰.食疗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