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柴胡补中汤证

柴胡补中汤证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方亦是《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去人参、炙草加青皮而成,其方名相同,但证治用药有所区别。本方即有补中益气汤之义,即李东垣方去升麻加鳖甲、半夏而成。疟疾,持续月余不愈,疟邪深入,伤及气阴,扰动心神,已属疟疾重证。标本同治,如此重剂,方可救此逆证。疟疾,间日一发者,谓之“间日疟”,名出《圣济总录》,是疟疾证中疟邪深重的一个类型,亦是临床常见证型。其治疗临床医生多主张用常山截疟,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

疟证类

【原文】

疟证原不专在少阳也,第[1]少阳主枢[2],凡六经之邪,欲藉枢而转出不能,或开而欲,或而欲开,邪气出与阳争则热,入与阴争则寒。寒热往来有定时,是谓疟也。夫既由少阳而发,自宜专从少阳以治,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随症加减则又在乎临时之变通耳。

【注释】

[1]第:因果连词,“因为”的意思。

[2]枢:门上转轴,又有枢纽之意。此处指疾病不同病位层次相互联系的中心枢纽环节。

【提要】

概说疟证寒热往来的病机(原文未著录方剂)。

柴胡桂枝汤证

【原文】

疟证,先寒后热,汗出口不渴,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柴胡八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酒炒白芍三钱、桂枝三钱、青皮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口渴去桂枝加花粉三钱、知母三钱。

【提要】

寒疟的临床特点及辨治。

【述评】

本条系寒疟,特点是“先寒后热,汗出口不渴”。柴胡桂枝汤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和解表里,去人参、甘草是恐其补气恋邪;青皮疏肝理气以行气滞;桂枝温阳散寒,在本方中又有调和营卫之意。如口渴则说明热甚伤阴,即去桂枝,加花粉、知母滋阴清热生津。本方亦是《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去人参、炙草加青皮而成,其方名相同,但证治用药有所区别。仲景方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节,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讲义》144页)。系为伤寒少阳未解,内有水饮结于胸胁证而设。今作者以此化裁用治疟疾寒重热轻者,甚为贴切,可谓是对仲景方的运用发挥。

柴胡葛知汤证

【原文】

但热不寒,口渴者,以柴胡葛知汤主之。

柴胡葛知汤:柴胡四钱、知母三钱、鳖甲二钱、银花二钱、常山二钱、前仁一钱。

【提要】

疟疾热盛伤阴的证治。

【述评】

寒热往来,热多寒少,口渴是其辨证要点,说明已伤及阴分。药用鳖甲补阴,知母、银花清热养阴,柴胡引疟邪转出于表,常山专截疟邪。此方用前仁一钱,引热下行,李东垣认为“车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宜用于疟证恢复期的治疗。本条有省文,当为疟疾以热象偏重,如单以“但热不寒,口渴”而言,可以是多种热病伤阴的共有症状,本条则单指疟疾病,临床应仔细辨证。

柴理汤证

【原文】

但寒不热,口不渴者,以柴理汤治之。

柴理汤:柴胡八钱、法半夏三钱、桂枝二钱、干姜二钱、白术二钱五分、炙党参二钱、常山二钱、炙甘草二钱五分、槟榔一钱、生姜三片。

【提要】

疟疾,寒盛伤阳的特点及证治。

【述评】

与前条并列,素体阳虚,复感疟邪,寒湿内盛郁遏中阳。但寒不热,口不渴是其临床特点。柴理汤用柴胡、半夏、党参、炙草、生姜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白术温中散寒,槟榔、常山截疟除湿。适宜于疟疾证属中焦虚寒的治疗。

柴胡补中汤证

【原文】

久疟,气血大虚,以柴胡补中汤治之。

柴胡补中汤:柴胡八钱、当归三钱、炙党参三钱、鳖甲三钱、炙黄芪二钱、法半夏二钱、陈皮二钱、白术二钱五分、炙甘草二钱五分。

【提要】

虚疟的证治。

【述评】

本条未述症状,据方义分析,当为《证治汇补》所指虚疟,劳疟。多因久疟未愈,或素体虚弱,复感疟邪,症见寒热不甚,神疲乏力,自汗不止,纳差,脉虚等。正如《普济方·诸疟门》说:“劳疟不瘥者,以久疟,气血俱虚,故虽间歇,劳动则发,故谓之劳疟。邪气日深,真气愈耗,表里既虚,故食减肌瘦,色悴力劣,而寒热如故也”(《中医内科学》226页)。治当补虚扶正。本方以党参、黄芪、炙草补气,当归、鳖甲补阴,白术、陈皮、半夏健脾燥湿,柴胡引经而和解枢机。全方共使气阴双补,达到扶正以驱邪的目的。本方即有补中益气汤之义,即李东垣方去升麻加鳖甲、半夏而成。可互相参看,以悟其精义。

鳖甲扶正汤证

【原文】

疟证,月余不愈,每发则先寒而后壮热,惊狂口渴,以鳖甲扶正汤主之。

鳖甲扶正汤:鳖甲三钱、当归三钱、阿胶三钱、生牡蛎三钱、生龙骨三钱、炙党参三钱、川芎三钱、槟榔三钱、酒炒白芍三钱、丹皮三钱、干姜二钱五分、黄芩二钱五分、炙甘草二钱五分,用子母灰[1]澄水煎,煎好入火酒一盅为引。

【注释】

[1]子母灰:民间农村以柴禾为炊,其燃烧后的红灰,即未冷却的灰,俗称“子母灰”,“红子母灰”。

【提要】

疟疾重证,气阴俱伤的证治。

【述评】

疟疾,持续月余不愈,疟邪深入,伤及气阴,扰动心神,已属疟疾重证。治本以鳖甲、当归、阿胶、白芍、川芎滋阴补血,党参、干姜、炙草益气温阳;治标用黄芩、丹皮清热凉血,槟榔通下湿浊,生龙牡重镇潜阳而止惊狂。标本同治,如此重剂,方可救此逆证。至于用子母灰澄水煎药,未查明机理,留此以做参考研究。

提疟散证

【原文】

有渐发渐晏[1]者,以提疟散治之。

提疟散:柴胡四钱、羌活三钱、升麻三钱、桔梗三钱、法半夏三钱、鳖甲二钱、草果一个。

【注释】

[1]晏:迟的意思。此处指时间推迟。

【提要】

疟邪入里,气陷不能鼓邪达表的特点及治法。

【述评】

疟疾,恶寒发热,发作有时,至期而发,至期而止。如每次发作时间有延迟现象者,是气欲下陷,不能鼓邪达表之兆。治以升提举陷。药用升麻、柴胡、羌活、桔梗,皆升提举陷散邪之品,半夏、草果能燥湿化痰降其秽浊。因上药均为辛温散邪之品,故用鳖甲养阴以护正。

驱疟散证

【原文】

有渐发渐早者,以驱疟散治之。

驱疟散:柴胡四钱、法半夏三钱、青皮三钱、龟板二钱、鳖甲二钱、常山三钱、草果一个,炙甘草一钱、苏叶一钱。

【提要】

疟疾顺证的表现特点及治法。

【述评】

承前文,与前文并列,言疟疾每次发作时有逐渐提前倾象,即缩短发作间歇时间,是正能胜邪,疟邪有转出于表的征象。治宜因势利导,驱疟外出。药用柴胡、青皮行气破结,且促常山、草果、半夏截疟辟秽,燥湿化浊,甘草和中,苏叶为引。因上药均为辛温驱邪之品,故用龟板、鳖甲以养阴固正。

本条与前文,分别讲疟疾发作周期的提前与延后,就此联系临床,现已用体温图表示病人发热时间和发热幅度的升降曲线,可印证中医之说,故认为中西医在此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沟通。临床辨证时,可利用疟疾病人的体温曲线图进行量化辨证。诚然,这仍需要进一步在临床中探索研究。

僧糖酒证

【原文】

有间日一发者,以僧糖酒治之。

僧糖酒:密陀僧六分,小儿二三分,研末,白糖五钱,未发时烧酒煨热调服。

【提要】

间日疟的治疗。

【述评】

疟疾,间日一发者,谓之“间日疟”,名出《圣济总录》,是疟疾证中疟邪深重的一个类型,亦是临床常见证型。其病机正如《素问·疟论篇》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疟疾的治疗,《中医内科学》主张“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结合其他治则”(《中医内科学》226页)。作者遵循“祛邪截疟”的原则,用白糖烧酒送服密陀僧治疗,许是个人临床经验,可于临床参考。

乌术煎证

【原文】

有三日一发者,以乌术煎治之。

乌术煎:首乌五钱、苍术三钱、甘草一钱五分、知母一钱,煎好,鸡鸣时服。

【提要】

疟疾,疟邪流滞经络的证治。

【述评】

疟证,三日一发者,谓之“三日疟”,是疟疾证中的疟邪深重型。其治疗临床医生多主张用常山截疟,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今本证作者拟乌术煎,用首乌、知母滋阴清热,苍术、甘草燥湿化浊,这是本方证治与常规治法的区别。

神效煎证

【原文】

有疟十余日者,以神效煎治之。

神效煎:常山酒煮二钱、知母二钱、贝母二钱、草果二钱。煎好,五更热服。

【提要】

疟疾,疟邪入阴,留滞脏腑的证治。

【述评】

疟证迁延不愈,是疟邪入阴在脏,《药品化义》谓之“老疟”。其论疟疾道:“……若不速治,因循延久,则风暑与湿合为痰涎,流滞经络,名为老疟,则风暑入阴在脏,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后以此(指常山)截疟。第因常山气味薄而性升上,上必须吐,恐为暴悍,特酒制助其味厚,又佐以槟榔为使,沉降逐痰下行,加知母益阴,贝母清痰,共此四味为截疟神方。世嫌其性暴,不能善用,任疟至经年累月,则大愚矣。但勿多用久用耳”。其说甚详,其治精到。本证作者拟神效煎,即是遵上所述之法则,以草果易槟榔而成。揣作者此意是因草果辛温芳香而能醒脾,又能燥湿化痰,入本方配伍,可谓优于槟榔。可互相参阅。本条要求“五更热服”,其机理有待探讨,古人很讲究服药时间的重要性,五更为黎明前,系阴气渐减,阳气渐旺之时,对久疟之人,当有阴弱,再据本方用知母、贝母有养阴清热化痰之功。此时此证用此药,揣其意,可认为是为使黎明时阴阳交接的阴消阳长之际,以护阴的药物达到维护阴阳平稳顺利交接的目的。

截疟饮证

【原文】

又久疟不愈者,以截疟饮治之。

截疟饮:常山一钱五分、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共炒热,冲火酒四、五杯,候滚[1],取起露一夜[2],次早温服。

【注释】

[1]候滚:在火上煮,等候沸腾。

[2]露一夜:药物炮制方法。将药置于室外,接收夜晚旷野空气中沉降的雾露。

【提要】

久患疟证,正胜邪实的证治。

【述评】

疟疾之发作机理,乃正邪交争而发,即疟邪出于阳分则发热,入于阴分则恶寒。如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说明正气未衰,邪气亦盛。此仍可以攻邪。故认为本条与前条有疟十余日,以神效散治之的证治有相同之处。若有区别,就在于本条言“久疟不愈”,许指病程更长。其用药亦与前条同义,区别是前证截疟养阴并治,本证则以截疟为主,本方以常山截疟,兑酒服可缓其暴悍之性;配槟榔降气下痰;用丁香佐常山之涌吐,合奏截疟之功。又用乌梅滋阴生津,且籍以夜晚旷野沉降的雾露以滋其阴。仍在次早黎明阴阳交接之际温服,与前条神效煎服法相同,可谓是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运用。

补阴汤证

【原文】

有夜间发者,以补阴汤治之。

补阴汤:柴胡四钱、当归三钱、知母三钱、鳖甲三钱、乌梅二钱、枳实二钱、健曲二钱、炙甘草二钱五分。煎好,露一夜,次早煨热服。

【提要】

疟证,阴津亏虚的特点及证治。

【述评】

疟证,于夜间发作,《医宗金鉴》名“三阴疟”,主张治宜先用汗法,后按疟疾常法治疗。作者于此证用补阴法,揣其意,许是本为阴亏之人,复感疟邪,疟邪进一步耗伤阴液,深入阴分。夜属阴,阴虚者,不足以抗邪,故于夜间发作。补阴汤以当归、知母、鳖甲滋阴清热;乌梅滋阴生津;以柴胡、枳实、健曲、炙草疏肝健脾,祛邪转出阴分;又将药置于室外,接收自然界夜晚下降雾露之阴津,取其同气相求之理。可见作者辨治疟疾夜晚发作的思路,与常法辨治又别出一般。

单方塞耳丸、枣斑饼

【原文】

凡疟,以塞耳丸治之均愈。

塞耳丸:蜘蛛大一个,小三个,人言[1]一钱,黑豆四十粒,为末,水糊为丸,先一夜以一丸献于北斗[2],次早塞耳,男左女右。又以枣斑饼贴之。

枣斑饼:大枣二个去核、斑蝥一个焙枯,同研匀,以化猪油调成饼,帖于印堂[3]上一夜即愈。

【注释】

[1]人言:即砒石之别名,名出《开宝重定本草》。

[2]北斗:即天上北斗星,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按类划分,将不同星的集合体称为星宿,如“北斗星”。

[3]印堂:经外穴名,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两眉连线中点,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

【述评】

蜘蛛,《唐本草》“主蛇毒,温疟,霍乱,止呕逆”,《日华子本草》:“斑蜘蛛治疟疾,疗肿”。人言,味辛,大热大毒。《本草纲目》载:“凡痰疟及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越顿开故也”。《本草汇言》载:“砒石,祛时疟,除齁喘,化腐肉之药也。凡时行疟疾,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倾消,故疟疾可止”(《中药大辞典》下册,1622页)。《丹溪心法附余》、《普济本事方》等文献都有用砒石治疟疾的记载。斑蝥,辛寒,有毒。有报道治疟疾:“斑蝥七只、麻黄、雄精各一钱二分、朱砂五分,共研细未,每次一至三分,调放在膏药上,贴头颈项第二骨节处。”上述三物,均有大毒,其治疟之效,亦见诸古今文献,只是各自配伍及用法有异。今作者外用塞耳,贴印堂,自有区别。其于“先一夜以一丸献于北斗,次早塞耳”的用法仍是接受夜晚旷野空气中的雾露之意,与前条用意相同。疟疾一证,今已为现代医学阐释清楚,其防治方法已为医界普遍掌握,故此类单方疗法现已较少运用。不过此类单验方的治疗机理仍有其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