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好的人格

完好的人格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质,无数家庭组成了社会。有史以来人类总是以家庭的方式生存,那么我们照顾病人就应该了解其家庭。性爱建立了家庭,并推动家庭向前。爱是蕴藏于家庭的内动力,有爱的家庭才有凝聚力。促进家庭健康的发展,修复家庭爱的动能,家庭医生应有爱的彻悟性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窥见各个家庭及个性的背景。婚姻是生存的代名词,人类为了生存选择了伙伴关系——家庭。家庭医生要介入家庭,首先应对婚姻有所了解。

第二章 爱与成长(家庭的内动力)

第一节 爱与婚姻

家庭是社会的基质,无数家庭组成了社会。有史以来人类总是以家庭的方式生存,那么我们照顾病人就应该了解其家庭。而一个家庭发展的驱动力,则应从家庭的建立、爱的起点谈起。

一、家庭的爱

爱的产生十分古老,只知道传说中的夏娃偷吃了禁果就有了爱。我们不必过于追究爱的起因,但爱总是十分美好的,因为爱繁衍了人类、繁荣了社会、改变了生活,是精神世界的支撑物,世界几乎是以爱为中心。爱虽然抽象,但却有普遍性,有男女的情爱、父母的疼爱、对下一代的热爱、朋友间的友爱、对弱者的怜爱、邻里的关爱、人间的博爱。爱使人有幸福感,获得生活的价值,用情感将人际链接起来。人类社会学派认为,“只要个体受社会环境的同情和支持,遇到的挫折就较少、较小,躯体和心理状态就保持正常”。表明了社会的爱无比重要,是群体健康的保障。爱是一种心药,可以预防精神的扭曲、疾病的萌生,起到了群体预防的作用。

爱的起点是以家庭为圆心,弗洛伊德认为爱是由于利比多(欲、性),性促使了爱的产生。爱结盟于家庭,爱产生了新生命,孩子出生后懂得爱母亲→爱父亲→爱亲人→爱朋友、邻里→爱情人→爱配偶,这使爱不断向外延伸。爱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途径外延,链接了人际间的关系,组成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爱是人类社会发展无尽的推动力。

1.喜爱

喜爱是人类的普遍性,表现为“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喜爱无处不有,指对一切物、事情的特别爱好,比如像喜欢喝茶、喜欢装束、喜欢书法一样,出自于个人的情趣和嗜好,它是人的天性,不论爱的是何物,喜爱的目的很明朗。喜爱之极为酷爱,可因一味的爱,将所爱变成攻击的对象,因此,喜爱夹杂着几分恶意,比如,你喜欢肉食(吃掉它),喜欢花(摘掉它),喜欢酒(喝掉它)。所以,从爱的品味讲,喜爱是出自于利己。

但喜爱确实很真诚,是出自于心灵的驱动,可使事业有成,比如像科学家、艺术家等,由于他们的喜爱之至,升级为执著的追求和理想,使喜爱转能为各个领域的顶峰,成为人类的文化、科学的殿堂。

因此,喜爱带有极大的目的性,存在于人性的良善与邪恶之中,它是爱的底层,虽普遍但却并非完全高尚。

2.情爱

情爱是人类爱的另一种,存在于性情侣之中、长辈与晚辈之间、亲朋好友之交往中。情爱包括亲情、友情、手足之情,母爱、父爱、情侣之爱,它是一个庞大交织的爱的系统,绝不仅指男女间的性爱,但性爱是情爱中主要的王牌。

(1)性爱 性爱是情人、夫妻之间的爱。男女间的性爱是人类的生物遗传性,在机体中产生,性的需要使人如醉如痴,甚至付出生命。性爱是人的基本需求,有醉人的芬芳,能开辟幸福的田园,产生凝聚力,是家庭内燃的能,如果说民以食为天,那么人以性为地,性滋养着家庭。人人都选择情侣,人人都渴望建立家庭,性爱是人类筑巢的原动力,它使家庭系上纽带,是社会发展的原始能。夫妻相爱并为此付出毕生,生儿育女抚养他们成长。性爱建立了家庭,并推动家庭向前。

(2)亲情 亲情包括对父母、亲人及手足之情,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血脉相通。他们血管里流的是同一种血,因此,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感与爱比作手足,随时能感应到相互的皮肉。父母亲情对儿女的爱更加真诚,付出的是一生。母爱是一种伟大的爱,为了小生命可以牺牲自身的一切。我们能保全下来,是因为母爱给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她不会在我们有先天残疾时将我们抛弃,不会在我们身处困境时不给予支持,不会不给我们改过机会,因此,使我们产生了恋母情结。但母爱只是对子女,有时一味的爱也会迷茫,只爱儿女、不能顾及他人。亲情达到了无法抛弃的程度,成为爱的互联网——一个完整的家庭,但亲情只是针对家人。

(3)友爱 友爱是发生在朋友的平台上,产生在相互感觉的一致性。友爱是对朋友、同窗等的深爱,友爱中包含着信任。友爱是家庭爱的延伸,是在亲人互信中得以成长。友爱的升格可以是一往情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成为友爱的象征。我们不可低估友情的价值,但友爱只是针对友人。

情爱既丰富又多样,促使人不断成长。情爱对于人类无比重要,使历史缠绵不断、经久不衰。但情爱只是对情人、家人和友人,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可忘记情爱有着严格的界定,只对所指的对象而言,它虽普遍但仍缺乏广博性。

3.仁爱

仁爱是一种人类的社会现象,像阳光一样的光明和公平,普撒在所有的人与物上。仁爱博大又恢宏,没有任何的狭隘性,不存在目的,不讨价还价,只有无私与奉献。仁爱在我们心目中勾画的是一颗赤诚的心脏,只有给社会输送新鲜血液,而不求任何索取。仁爱颂扬的是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表明人类永远有灵性,人的本性充满了理性的思维,充满了与万物的不同和高贵。

仁爱尊重生命、尊重万物,以无比宽容的情怀面对世界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生态平衡。仁爱不仅给人以爱,并且给人以灵性,是爱的最高维度,它包容天地人生。仁爱从不追求回报,是高洁的利他主义,是医生追求救死扶伤的永恒力量。仁爱的产生,一半是遗传,一半是家庭爱的培养,是人格的社会化与成功。

社会有多彩的爱,但爱的源泉在家庭,家庭使爱不断延伸不断成长,以不同的维度表达个性。爱是蕴藏于家庭的内动力,有爱的家庭才有凝聚力。了解爱的机理,疏通爱的屏障,排除爱的障碍,家庭才有生气,功能才能正常。促进家庭健康的发展,修复家庭爱的动能,家庭医生应有爱的彻悟性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窥见各个家庭及个性的背景。

二、婚姻家庭

婚姻是性的产物,性爱导致了婚姻硕果,没有性的结合,爱情难以实现,家庭难以稳妥。婚姻是生存的代名词,人类为了生存选择了伙伴关系——家庭。在类人猿史前时期,人类就有了组成家庭的习性,但不同的时代,家庭的组成不同。婚姻是家庭的基石,婚姻越牢靠家庭越稳定。由于婚姻的普遍性,使婚姻倍受社会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婚姻越来越具有公平性,规定了一夫一妻制法则,使家庭的权利得到维护。婚姻为人类带来了满足,使社会秩序稳定,代代繁衍、昌盛不衰。家庭医生要介入家庭,首先应对婚姻有所了解。

1.婚姻的形式

婚姻的表达形式是家庭,虽然都是在家庭的平台上,但婚姻的内涵却大有不同,以下来分析婚姻家庭的基本内容。

(1)合法婚姻 合法婚姻是常见的普遍现象,众所周知的一夫一妻类型是公众认可、法律认定的男女相结合。合法婚姻应该建立在真诚相爱的基础上,这样的婚姻大多稳定、地久天长。此类家庭获得了共同的幸福,在人生旅途中互相支持、共同克服困难、共同享受成功。婚姻双方情感相通、价值观一致、彼此协调,使爱步步加深。他们由于爱而理智、扶持互让对方,在人生旅程携手并进,合法婚姻是人类的主流和理想。

(2)强迫婚姻 在全世界都存在着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典型的强迫婚姻,在旧中国也十分流行。但并非现今就绝了踪迹,只是发生的概率下降。婚姻受社会因素的牵制,它是来自于各方的合力,使婚姻强迫症变成了“理智与爱情”。比如,一个少女嫁给一个五六十岁的男子,这是隐晦的强迫婚姻,出自于“利益驱动”。一个女孩被绑架或拐骗到远方,卖给一个陌生的男性,这虽是明显的强迫婚姻,但偶尔也会维持现状。因此,有些婚姻表面合法本质并非自愿,有些婚姻则带有明显的强迫性,对这类婚姻社会并不提倡,这种婚姻的“爱情”打了折扣,家庭的功能常会出现病理。

(3)自由婚姻 在这里之所以称为“自由婚姻”,是因为这种姻缘的自由无度。譬如从不公布于众,从无法律认证,可他们进行着长期的性同居。这种家庭并不计较合法性,也不在乎亲属是否认可,只要他们愿意,就无拘无束地生活在一起。这种类型的婚姻虽未被社会和法律所接纳,但也是社会中存在的客观现象。

(4)特殊婚姻 同性恋者构成了无姻缘的婚姻,因为他们(她们)之间没有异性的吸引和繁衍的生物属性证明他们的性是来自本能,但社会也可包容他们,大自然也有只开花不结果的植物在生长。近年来这种家庭出现在更多的社会中,渐渐被一些国家的法律认可。这样的家庭与传统家庭有两点在本质上相同,那就是“生存和性”。传统的婚姻是男性与女性结合,而同性的结合是由于性认知的差异性,性认知的差异导致角色行为随之改变,他们的心理、疾病、家庭功能有其特殊性。

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婚姻,有无数个不同的内容。家庭医生应懂得社会学知识,能提供对各类问题的照顾,善待各种家庭。

2.婚姻的内涵

(1)婚姻使爱延伸 在文明社会中,婚姻成为创造幸福的追求与向往,由此各民族的婚礼仪式都很隆重,希望夫妻双方能白头偕老相伴一生。婚姻如同爱起跑线上的“接力棒”,你传给我,我再传给后来的人(父母→儿女→子孙),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婚姻使爱在家庭不断成长,爱的延伸是人类的“文化基因”,这使家庭的爱保留于人类。

(2)婚姻稳固了家庭 由于婚姻才结盟为家庭,也由于婚姻家庭保证了爱的合法性。巩固的婚姻使家庭更稳定,如同磐石不动。婚姻使家庭建立起爱的护围墙,警示家庭是一个共同体,预防外界的干扰、外来的侵袭。婚姻使人类具有了牢固的家庭观念,将家庭刻画在我们的意识里,兼顾了共同的利益,如同同舟共济的船,共同努力使得没有翻船的危险。

(3)婚姻将无形的爱变为有形 婚姻意味着男女结合成为一体,它虽以性爱起步,却承盟于一生。爱孕育了婚姻,而婚姻产生了家庭,使爱从无形的资产转为有形的家庭。

(4)婚姻表示独立和责任 婚姻宣布了一个团体的独立,标志着这个新团体走上新的征程。独立的家庭负有责任,需要自食其力,需要爱对方,需要生儿育女,并将他们抚养成长。要顶着风雨磨炼自己,也需要家庭爱的包容,家庭是我们的外壳,没有它我们就没有御寒的外衣。

(5)婚姻使爱与人性相融 在家庭这个小社会里,有血浓于水的特殊亲情,爱倾注于每一个成员,渗透入各人的性格中,使爱与人性悄然地相融,爱滋养了我们的人格与个性。家庭的情感在爱的培养皿中渐渐成长,拥有家庭爱的完整性我们的人格才会更健康。

家庭医生应该理解婚姻的复杂性,家庭这个平台的内涵叠叠层层,家庭的机制产生于这里,家庭的内动力也由此而有所不同。家庭成员的思想如同茂密的森林,有些是看得见的明朗,有些却是隐晦得郁郁葱葱。介入家庭,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修养,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家庭医生。

第二节 抚养与成长

抚养与成长是家庭的基本责任与功能,也是每个人的经历背景。不同的成长过程造就不同的健康状况,它是个体社会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家庭医学极重视家庭中的抚养与成长过程——家庭背景。

一、家庭表示着使命

当走上婚姻的殿堂,象征着社会向我们宣告新的使命:“你们成立了家庭,应承担责任、抚育子女、培养他们成长”,这无声的义务默默地肩负于家庭。家庭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规律,社会赋予家庭历史使命。

1.使命是抚养与成长

建立了家庭,产生了爱的结晶小生命,他们是家庭的新生、也是推动的能,孩子为家庭增添了新的使命——抚养与成长。

(1)抚养 由于孩子,家庭不断发展和情感外延,婴儿为家庭带来新的动能和新的阶段。父母视子女为自己的象征、生命的延续,总是津津乐道于孩子哪些像父亲、哪些像母亲,充满了幸福、爱和憧憬。孩子成为家庭发展的推动力,抚养子女既是使命也是生存的本能。没有孩子的家庭我们称为“丁克家庭”,它缺少社会赋予的使命,停滞在夫妻情感阶段,爱在原地踏步行。中国人的意识“养儿防老”,使下一代成为自己在老年时的帮手。而西方人虽未提到子女是帮手,可子女依旧是父母的精神与希望,其含义更深刻。所以,“抚养”是家庭的希望、心灵的支撑。

(2)成长 父母为下一代的成长呕心沥血,付出了劳动、物质、钱财、爱,甚至生命。每一个家庭都有成长中的烦恼,可总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家庭中要考虑孩子的营养供给与发育;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是否进步,与同龄孩子对比有何不同;关注孩子是否受到某种伤害,是否会产生疾病;他们在进取中是否遇到困难,是否应该受到教训、惩罚、支持还是安慰等等。社会不可能有这样的环境,只有家庭才有无比周密呵护的这种功能。

父母不但肩负养育的责任,并且还要教导孩子精神不断成长。父母给予儿女“独特的爱”,文明是在爱的酵母中酿成,没有爱的孩子也不拥有文明。因为我们得到了爱,才使我们变得具有修养,知道他们爱我们,我们也懂得了爱别人。不但有爱,还有爱护,正是家庭对我们的保护,才使我们健康成长。

·我们每次放学回家,理直气壮地吃饭、睡觉、穿衣,持久的爱培育了我们的“信任感”,这给予孩提时“内心的力量”;

·遇到困难时得到家庭的支持,我们才敢于面对现实、勇敢地坚持,懂得生活不是平坦的,爱给了孩子勇气,形成了“自由意志”;

·当我们沮丧、愤怒、软弱时,家庭的爱总使我们反省,给我们重新整理头绪的时机,考虑如何面对自己,爱,是一个缓冲剂,产生了“包容”;

·从家庭学到了爱和被爱,品尝了爱的滋味和懂得如何去爱他人、同伴、老师、邻里和亲人。爱控制了的氛围,既活跃而又不伤及外围。爱使我们产生灵感和智慧,在家人的爱护中,幼年即开始获得“生存的技能”。

·由于爱塑造了文明,我们懂得同事间的合作与谦让,懂得工作如何尽心尽力、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诚心于自己和他人。我们也看到那些流浪的儿童和劳教所里被扭曲的心灵,那是因为童年失去了家庭完整的爱,成长中受到了创伤。

抚育子女、奋斗一生是家庭的使命与生存的本能,有了使命才有生活的动力——家庭内燃的能。父母渴望子女像鸟儿插上能飞的翅膀,在社会的蓝天独立翱翔,以证明使命已经完成,这是家庭的功能——一个社会化的工厂。

2.使命是人生的体验

生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生命无从谈起人生。有人说人生苦短,有人说人生漫长,这是他们对人生体验不同所发出的感慨与反应。

·在孩提时我们很混沌,因为才刚刚起程。孩童头脑中的世界很小,但有父母为我们操劳,穿衣吃饭全不归我们操心,未经体验无从领略人生。

·当我们迈上了人生的第一步,务须工作和组织家庭,扛起了生存的重担,生活的交响乐酸、甜、苦、辣全向我们奏响,享受了人生的甜蜜和幸福,也经受了磨砺和坎坷,懂得了什么是成功,理解了什么是失败,意会了什么是人生短暂,感受了什么是艰难漫长,我们的一切留在脚下,刻在中年的记忆中。

·当我们进入老年时期,人生的旅程即将完成,意识中保留着童年的一幕一幕图画,中青年时代的一桩一桩业迹,老年的角色退位及功能衰退的体会,这是全部人生的缩影!在此期才会回味人生,更能深刻地体验生活与使命。当老人体验到人生的满意,会感到无比轻松;当体验到人生的困境或症结,会自愧、内疚、遗憾、悔恨等等,甚至感到绝望!不过我们要劝慰老人不要这样想,因为生活就是体验人生,做的是同一种功——一个生命的历程。家庭的使命,使我们方能体验生活的内容。

3.使命是家庭的社会角色

社会是由家庭组成,而家庭是人社会化的工厂,自从开始有家生子,社会即赋予家庭使命——为社会塑造栋梁。社会没有一个团体会为幼儿尽责,瓦解的家庭会将儿童推到社会上,社会虽如此大如此有力量,但却没有对个体尽职尽责的抚养功能,只有家庭具备这种功能。人类的自然规律赋予家庭特殊的使命,家庭有特殊的角色父亲和母亲,家庭有无比爱的力量,有割不断的血缘亲情,有无微不至细心的照料和无限的呵护,任何社会团体都没有这样全的功能。母子的情感十分绝妙,是用十月怀胎、母乳喂养酿成。父母为了家庭艰辛劳作,并为社会奉献力量,各类人才全是出自家庭。不同的家庭环境塑造着不可重复的人性,人性不能书写,人性也无从安排,它只能在千奇百态的家庭中形成。因此,历史赋予了家庭的社会角色,家庭扮演了为社会造就各种人格的工厂角色。

人格产生于家庭,是从幼年开始形成。什么样的人格注定什么样的行为,有人智商虽低却很忠诚,会为社会认真地做一切事情;有人智商虽高但很奸诈,挖空心思地做有损于社会的行动。因此,家庭不但抚育儿童健康的体魄,还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各种人才奉献于社会,所以家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家庭医生剖析家庭的角色与功能,辅佐家庭从开头就促使孩子心理、躯体都正常,让孩童时行为、人格不出什么偏差。

二、家庭是我们的庇护伞

家庭是家庭成员的庇护伞,在呵护儿童健康成长中至关重要,是患病时呵护我们的摇篮。每个人在生存拼搏中都会遇到健康问题,而家庭是最大的关爱、护理、支持的来源。家庭为我们掏钱治病,家人为我们在医院、家里照顾侍奉,身体的康复有赖于在家庭的长期休养,这种现象刻在我们的意识里。社会的规律很平常,人类遵循的几点规律应知晓:第一,生存的伙伴关系必然组成家庭;第二,家庭普遍生儿育女,且抚养他们成长;第三,家庭给予家庭成员最大的支持。家庭,是自然界赋予的生存方式,在这个大伞的庇护下我们才会兴旺,高尚的爱、崇高的人格全靠家庭来培养!

千年的历史文化验证,男婚女嫁成立家庭已是人类的共性。社会是以家庭来演义,那么家庭必然是社会的主体,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所以,家庭式的医疗会更人性。家庭照顾提供综合的服务,包括躯体疾病、心理问题、行为异常、人格成长、家庭的互动、家庭的功能等。家庭医学涉足医学与人文、生物与心理、家庭与社会的宽广领域,以家庭为背景的健康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没有理由仅局限于生物学疾病。社会对于家庭的研究并不明确,没有家庭这一学科,细想是很诧异!家庭被部分地融入社会、心理学范畴,而现代的家庭医学则是专门研究家庭与健康的学科。

在19世纪时,墨西哥教育家胡斯赛拉指出:“墨西哥的学校培养适合于家的男孩和女孩……受教育妇女将真正成为适合于家的妇女;在男人组建家庭中她将是其伙伴和合作者。”这表明了有些国家在早期的教育中就重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人才的培养与家庭相吻合。

家庭医学是专门照顾家庭和家庭成员健康的学科,切合于家庭情境的医疗会更准确,医学更应关注“家庭在健康中的作用”,因家庭对医疗的效果有很大的责任和影响。大众的医疗及医疗的可及性引起各国社会的高度关注,都趋向于发展社区中执业的家庭医生,家庭医学研究家庭医生应具备的一切知识与技能,培养适宜于就近照顾人性化的“家庭医生”。

第三节 人格

为什么家庭医学要讨论人格?因为人格是在家庭中形成,童年的经历对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家庭医生有辅助家庭培养儿童健康发展的责任,识别和纠正偏离的行为。健全的人格是健康的一部分,人格的升华、人性的丰富使人具有爱心和良知,能成为一个完好的人,一个称职的父(母),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医生。

一、完好的人格

人格,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答案,并且对它的讨论恐怕是永无休止。有的书上常常把“个性”、“性格”与“人格”等同混用,其实它们的含义各有不同。个性是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活动表现出的特征,性格是这个人个性特征的分类别型,这两者虽都描述人格,但却有倾向的差异性。而人格是描述人的特征、行为的总称,不但是描述健全人的本性表现,也描述不健全人的本性特征,并且也常用其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如用“我用我的人格担保”、“××的人格不健全”、“那人有毛病”等语言来表述人格。伯格(Jerry M.Burger)把人格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人格是人人皆有的天性特质,正常人有人格,人格不健全的人更表现出明显的人格特征。

人格既反映了一个人的本性,又反映了人的品质与特征。人格与人的本质相联系,良好的人格通指一个健全的人性:第一、懂得情感,理解别人的感情,能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情感;第二、有爱心,不但爱自己,也关爱别人,更能被人所爱,珍惜爱;第三、有责任感,有义务感,即有良知;第四、懂得付出与奉献,为应该而付出,为社会而奉献。这是正态的人格表现,有一个完善的情感内涵。

健全的人格不断积累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对人对己都有益。家庭医学教育十分重视对新学生的挑选,选择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爱心、奉献,为病人积极做事、善解人意人格完善的学生,并在实习医生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将品质培养作为贯穿于全程的技能。

二、异常人格

人格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尺度是相对的,是以群体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作为参照。人格障碍,是人格明显地偏离正常。不同的国度,对于人格障碍的评判并不完全相同。

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人的秉性不健全的表现,其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明显地偏离正常。”人格障碍与在正常人格基础上发生的神经症不同,神经症患者是正常人格的变异,是心理的困惑在折磨自己。而人格障碍是在折磨别人,自己却无所感觉。因此,神经症患者存在着心理障碍的困惑,而人格障碍是生就的脾气,根本不存在心理的困惑,本来就不拥有那部分人格,对错在哪里无所知觉。如果将完整的人格比作一个饼,则人格障碍就如同缺了一块的饼。那么人格障碍者既无认知障碍的原因,又没有智力低下的毛病,为什么会有人格的缺陷?如果不是先天遗传的人格,我们将要追踪到他的幼年与家庭。

人格障碍发生在家庭,在儿童期开始形成,可能是家庭不良的互动模式使他终日模仿;也可能是家庭过于溺爱,使孩子不顾及他人,养成了不良的习性;也可能是他的家庭给他的爱并不完整,他根本没有领受到完整的爱是什么样。因此,人格障碍的根源来自家庭、来自童年,其品行逐渐养成,数年的磨炼使情感、行为模式相对固定,当他成年走向独立的那一刻,向社会展示自己的风姿时方看出他人格障碍的特征。由此可见家庭的功能(完整的爱)对儿时十分重要,它在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人品的第一个工厂”。

为使一个家庭健康成长,必须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合格的家庭医生指导怎样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指导养育儿女,使孩子童年时人格正常成长。

三、心理异常

变态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儿童时期得不到母爱或父爱,或父母对儿童态度的矛盾性,或家庭功能结构的不正常。过分苛刻、过分冷漠、过分纵容或处罚及虐待等等,使儿童潜意识原始本能的道德文化被压抑,心理防御机制自我修整,心理动力的驱动处理不当,导致失去了正常的认知效应,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失去了积极主动自我实现的潜能,使得心理变态异常。培养儿童人格如同培育一株幼苗,第一看种子的质量(遗传),第二看是否有好的土壤(家庭),而第三看是否有充足的营养——水分和阳光(家庭的氛围),良好的氛围方可使幼苗正常成长。

婴儿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伊底”,伊底是人的原始本能,伊底的欲望是饿时要吃、渴时要喝,是生来具有的;在生命的头两年,儿童的人格第二部分“自我”逐渐发展,随着幼儿的成熟,需要了解自然和社会的约束,形成了行为和思考行为的后果;5岁时人格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超我更多地代表父母的价值标准,因此,孩子行为准则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并且牢刻于儿童的意识中。由于家庭不良关系及导致的不良氛围,儿童可能形成病态人格;由于家庭的怪异功能,儿童可能形成人格不全;由于父母的对峙,儿童可以形成攻击性人格,等等。无论是病态人格或人格不全,我们都可在其家庭中找到蛛丝马迹,就如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言:“所有个体现在和未来的行为植根于过去的行为,因为后来阶段的发展是以前面阶段为基础的。”因此,有人说家庭是人格养成的启蒙地。

专家研究发现,家庭的互动可以产生以下影响。

1.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民主-宽容型:父母民主宽容,亲子关系和谐,孩子表现谦逊、亲切、诚恳。

·权威-独断型:父母动辄打骂,使儿童恐惧,缺乏自信,说谎自卫,怯懦而不诚实,性情不稳定,常有攻击行为、抗拒行为。

·放纵-溺爱型:父母百依百顺,使儿童娇横任性,自私无礼貌,缺乏独立性,懒惰。

2.家庭成员态度、行为的影响

父母关系、邻里关系、对老年人的态度、待人接物,这些都会声情并茂地影响儿童。

3.出生顺序、扮演角色的影响

男孩打扮成女孩,会引起心理变态。长子、独女得到母亲的关爱和帮助多。

4.母亲的影响

0~2岁的婴幼儿期是发展信任感的重要时期。母亲是婴儿期心理的第一需要,信任感带来安全和舒适感,使儿童自身行为理解力得到发展,母爱剥夺会滋长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人性的多样使家庭的情感互动变得极为复杂,它对儿童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且尽在默然之中。异常的人格来自家庭,出自于父母对儿童管教的不当,出自于异常的家庭互动,出自于家庭功能的不良。家庭奠基儿童人格,是在塑造一个把握人生航行的舵。

四、意识

不良的行为来自哪里?它出自于自己的意识。

1.我们的意识

每个人都有意识,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活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之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意识在起作用,即使是无意识的举动也是伊底在把握。我们没能深究伊底的准确定义,但我们能够领悟伊底是人的原始本能,也是人在进化中获得的生存本能意识。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为三部分,即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面,他认为人格形成中“意识”很重要,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意识却起着塑造我们自己的幕后指导作用,意识给了我们强烈的暗示,并随时指导着我们的行踪。许多障碍的根源是心理而不是生理,它深深地隐藏在心灵的某一部位,我们的意识很难接近它,但它却不时地折磨着心灵,使我们受苦,使我们的行为失衡。因此,心理对健康产生重要作用,正如弗氏所讲:“我们身上多数真实的东西都不是意识,而我们意识中的多数东西都不是真实的。”

2.意识的启蒙

我们的意识从何时开始,这要回忆人类的历史。原始人需要生存,发现通过劳动能够改善他们在地球上的命运,生存中需要帮手,这使他们形成部落而群居,这是意识的开启;

强壮的男性将妇女留在身边——可及的性伙伴。为了生存繁衍的共同利益,他们组成了家庭,这是人类家庭意识的产生;

人类不是温和的动物,因缔造肉体与精神时就以个体为中心,头脑、思维和心理产生于自己身上,因此,以个人为中心的意识是生物的自然规律,很正常,这是生来具有的自我防卫意识;

人类的意识不断进化和扩张,与基因一样具有“遗传性”,心灵中有许多意识的原型,比如黑暗、寒冷、恐惧等,对其理解生来就有。恋母情结也是一样,虽已成为现代人的无意识部分,但它是长期的记忆隐埋在深层的意识中。

3.意识的重要性

意识,“是指个人同时间、地点、身份,其感情、思想和身体刺激的关系,它是人们正在意识到的想法,即我们可以知觉,只为个人内心所拥有。”几个月的婴儿能够意识到谁是他的母亲,意识到母亲开怀为他哺乳;1~2岁的幼儿能意识到关爱和呵护,比如哄他睡觉;3~4岁的儿童已有了明显的行为约束意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行为是因为母亲及照顾的家人与他发生互动,反复的互动模式刻画为孩子的意识。由于父母的关爱,孩子心领了爱,并懂得爱别人;家庭的和谐,使孩子能够意识到正常的人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使孩子懂得了信任和如何承信他人;父母敬业,孩子也能认真学习。因此,每个人的意识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每个人的行为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如同母亲教2~3岁时的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使这一行为保留于意识中,随时执行。良好的意识,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4.我们构建氛围

意识通过思维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暗暗地起着作用,因此,一些不良的意识像幽灵一样藏在心底,起着破坏一个人前程的作用。比如,父亲的随心所欲愿望十分放纵,在制服父亲的过程中,儿童的报复来自于父亲的惩罚进攻性。青少年的偷窃行为,是因为家庭长辈对儿童细小环节的暗示作用。比如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表现出愉悦;对窃来的东西,父母未表示反对;欺骗了别人,父母表现出赞赏等等;孩子出现过早性行为,是缘于父母性生活的不检点;性变态,则是由于家长喜爱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把女孩当男孩来对待。童年的意识都在不断建立、不断成熟,童年世界是勾画意识最重要的时期,不幸的童年会留下深深的印迹,并将其创伤的记忆保留于心底。幼年时贫穷往往会产生自卑的意识,儿童时受虐会产生恐慌、怯懦的意识,没有关爱会产生渺茫、失望的意识,家庭富有受重视会产生自负、自傲的意识,儿时受到性侵犯会产生羞耻、自毁的意识,等等。潜意识中的不愉快经验积压太多,自然会形成“情结”。人的行为都受着意识的支配,因此,心理健康必须从儿时避免不良意识形成,我们必须懂得家庭不但要供给孩子恰当的营养,还应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灵,即家庭中完整的人格成长。艾里克森认为,“健康人格最基本的一面,是对人、对己的信任感。”因此,培养孩子应该从诚实做起,诚实的孩子很自信,自信的意识陪伴他们成长!无论是家长或是家庭医生,都应为此构建氛围。

家庭医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医生的任务并非只是照顾病人,而是要照顾家庭,要关注儿童的家庭成长,了解家庭的情境,分析家庭的内动力,诊断不利于健康的因素,积极调适,使整个家庭获得健康。

5.孩子们的意识

学龄期的儿童,学习活动逐渐取代了游戏活动,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得到了全面发展,表现在有意注意力延长,观察力提高,有强烈的好奇心,从无意识记忆到有意识记忆得到快速发展,其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其机械记忆向理性记忆过渡,模仿性想象占主导地位。社会化会促使儿童加深对“自我”“他人”的认识和理解,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有了新的发展,使孩子的行为准则逐步内化,调控监督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内部品质更深地评价,驱使其社会化成熟。在小学高年级,使学生的高级情感(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社会道德感)落实于行为。

青春期是人生的巨变期,生理的巨变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个人知识和见解的增长伴随认知的独立。十一二岁的孩子,思维活动已超出了具体感知的事物,凭演绎推理及规律的归纳等辨析抽象问题。初中阶段理解记忆取代机械记忆,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对某一问题的独特性创造性见解有时会更深刻。到高中时智力接近成熟,且具有随意性,注意力能集中在枯燥和困难的学习上,观察力会比成人更全面、精细而深刻,学习意识的动机会更深远。内分泌和性激素的冲动力更是不可抗拒,性意识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从对异性的好奇到眷恋,而性意识的有力动荡与社会生活条件、环境的制约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水平和行为方式。

10~20岁期间,是从儿童逐渐过渡到成人,是依赖与独立、幼稚与自主的复杂错综的意识矛盾时期,也是亲密与孤独的人际关系产生的关键时期,此期心理发展相对于生理发展缓慢,因此呈现非平衡状态,可发生种种身心矛盾,即心理成熟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容易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突变的时期,如同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与意志的胜与负由意识决定,意识是他们的指路灯,并受着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成熟感和独立意志的发展,使自我评价渐趋成熟。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产生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是人格的去向。人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完善自己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也是自我实现、追求社会目标的前提,而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与心理健康是直接相关的。

(王改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