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疾病
第一节 疾病产生的原因
人生来与自然浑然一体,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肉体、精神、自然、氛围,有着可知与未知的奥秘联系,万物的统一是生命的基础,万物的竞争导致了生命的平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自然,但人永远追求对它的了解和兴趣,这是由于人类有意识产生了思维。生存是在自然中、在社会中的拼搏,随时会经受磨砺,会使肉体受伤罹患疾病,也可使心理受到折磨感到困惑。因此,疾病不仅指肉体的罹患,还包含精神的折磨。疾病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影响于人的健康而产生的。
一、自然因素
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自然环境并非到处都一样,大自然造出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改变了人群的行为和习性,因为必须依赖环境来生长,所以与自然不同的互动,产生的疾病也各不相同。
1.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都生活在各自的社区,各个社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贫瘠的土壤、落后的生存环境(如非洲一些地区、我国西部部分地区),社区人群不健康的因素中,首要的是缺少足够的营养,营养不足导致发育不良,且抵抗力降低而易于患病。同时,贫穷的地方总是与外界缺少交往,且文化落后,所以也相应地影响智商。还有环境差带来的不卫生、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等,易在这类社区播散流行。落后还导致了封闭,婚姻只能在近缘中形成,更易产生遗传病,致使人群智商更加下降,这些都是影响这类社区人群健康的因素。
鱼米水乡固然是生存的好地方,但是由于生活在有水的环境,人们在水田劳动或捕鱼为生,这使微生物、寄生虫利用水的途径进入人体,易患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病等。还有水产品的食用方式,生食、腌食、鲜嫩烹饪,也使病原生物趁机入侵体内,招致姜片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嗜盐菌肠炎、甲型肝炎等。且水环境滋生了昆虫媒介,疟疾、脑炎也在这种社区流行。由于环境不同,人群罹患疾病的因素大有不同。
内蒙、西藏高原性社区有开阔的草场,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吃大自然赐予的青稞、奶、动物的肉。由于环境,他们的习惯、性格、生活方式与平原人群截然不同,因此患上了另一类疾病,比如绦虫病、布氏杆菌病、风湿、类风湿病等。
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由于土地稀少,农作物只能满足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狩猎摄取动物的肉和皮毛,甚或以此为药,也靠植物获取利益,例如生漆、桐油、坚果等,因此常见的疾病也不相同,如烫伤、烧伤、红眼病、生漆过敏、植物中毒、动物的攻击伤、猎枪走火、爆炸伤、腰膝劳损,以及蛔虫病、蛲虫病、阿米巴肠病、痢疾、疟疾等在社区多发,妇女病、性病、营养不良较常见,并有更多的先天愚型,严重地影响人群的健康。
生活在南极圈和北冰洋沿岸社区的居民,如格陵兰、因纽特人等,他们的社区环境冰天雪地,虽然很洁净、但却很寒冷,人们不可能依靠田地来生存,只能以捕鱼、猎取海兽等为生,易患的疾病有冻伤、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肥胖、呼吸系统疾病等。
还有一些人住在特别的土地上,土壤中固有的元素过多或过少,使当地的居民患上特有的地方病,如大骨节病、大脖子病、氟中毒、克山病等,这样的环境严重影响当地人群的健康。
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人与自然的互动,人群的疾病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健康的差异(非洲饥民孩子的手与记者的手)
2.自然气候环境
不同地理位置的日照、雨量、温度、土壤各不相同,形成了干旱、潮湿、炎热、温暖、寒冷与风沙等气候条件。气候使某些地方病原生物易滋生,形成了自然疫源地,使某个季节有利于某种病原生物的繁殖,形成了疾病的流行。气候异常给人带来灾祸,如暴雨、洪水、泥石流,冰雹、火灾、龙卷风,使生命直接受到威胁。高热使人中暑,寒冷使人感冒伤风,潮湿使人易患风湿,这是普及于人类的常识。中医“六邪”(风、寒、暑、湿、燥、火)的辨证论述了疾病与气候的相关性,人与自然的互动。大自然给予我们生机,也施与它的力量。与宇宙相比人类如同树下的蚂蚁,我们的活动范围就在社区,不同社区的人群经受着不同气候的洗礼,形成了不同的疾病种类,传染病消长的周期性规律,表达了气候因素导致疾病的原因。
不同的生存环境有不同的健康
3.自然生物环境
地球上有无数种生物,但各个地方的生物都有异同,人是地球生物的一种,也有许多种族。不同种族的人长相、肤色不同,遗传不同的基因类型。有害的基因,使人患上不同的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白化病等。人的行为举止也有遗传性,就像儿子走路姿态同父亲一模一样,人格及品质也会遗传,子代与父代具有相同的品性,或一个家族中出现几位“神经症”。这些都产生于人类的生物性,对健康产生代代相传的影响。
慢性疾病在一个国度、一个社区发生的概率不尽相同,但慢性疾病都在危害健康、缩短寿命,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退行性疾病,等等。我们的饮食欲、行为过度与机体的生理承受度产生了碰撞,导致身体过于肥胖,肝脏增加过多的脂肪,血管壁堆积过多的“营养”;快节奏的生存环境使机体的器官在高效地运转中,脏器的功能都有阈值,长期的超负荷必然透支健康产生疾病;寿命延长器官老化,人不是一个永动机,高寿必然伴随着退行性变化。快节奏的拼搏影响到方方面面,很难预测那一点违背了人体自然,招致人体罹患更多的慢性病。因此,人类一旦逾越了自身的自稳环境,就会以各种方式损毁自己的健康。
当我们高呼传染病的革命已经成功,自然界却不时地敲起警钟,世界并非如此恒定,艾滋病袭来我们以为是偶然的发生,疯牛病出现让我们有些受惊,SARS的突如其来使我们感到很诧异,H5N1禽流感出现让我们有些清醒。我们应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人仅是依赖于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万物不可能以人的意愿自然消亡,而是保持彼此平衡。因此,传染病的不断变更是自然界某些生物在消减,而另一些生物在衍生。
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和我们的慢性病都是为生存而竞争,万物相依相争是自然界的平衡。自然界对人和万物一视同仁,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人人平等,有时并非只是生物在进攻人类,人类本身也在攻击同类,且个体也在时不时地自毁。这些均属生物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人类应该常常自省,如何善待健康!
4.自然改造
人类为自身的利益改造自然,让自然无尽地为“我”所用,这是过于幻想,招致损它不利己的后效应,改变了天然的生存环境。
我们常无视植物的生命,剥夺它们的领地,但自然界并没有宣布它们是我们的奴隶,植物是大地的被褥、地球的绿衣,保护着地质和湿度,保护着地球。保护好大地植物才会给我们带来氧气、透析血液,调节湿度、润泽肺皮,送来绿洲、打造优雅环境,植物给予人类永久的健康与心灵调养,其友谊是永恒的,盲目改造自然是破坏人类自己的栖息地。
生命之水我们一刻也离不开,但人类并不珍惜它有多珍贵,有人亵渎自然的意愿,随意引水改道到处筑堤建坝,使水的脉络中断;也有人肆意污染水体,使生命之水不再那么清澈与自然。没有自然的脉络过滤,人们已不能饮用天然的矿泉。水污染带来的隐患(微生物、寄生虫、化学物质)使疾病传播、缠绵不断。人类不顾及缺水的今天,更少为后代规划明天,不断失去清泉和水的绿洲,人体将失去自然的养育和调理。
我们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因为土地养育了人类,使人类成为地球居民。但人类移山造地,使山峦改成梯田,绿地变成沙地,投放酸碱、肥料、垃圾,挖地几十米,高楼不断崛起,大地已是满目疮痍。将天然的地貌改变,这里是沙尘漫天荒芜一片,那里是洪涝泛滥,我们为生存环境常感困惑不安,身体也越来越不康健。实践验证,自然生态对人最有益,人们操练瑜珈是为亲近自然找回心灵的安逸。
人应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人并非是地球的霸王,而是地球上的一种生命。人类独有智慧和思想,应思考我们的历史进程,不与生物和谐共处保持平衡将会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严重地影响健康。人是自然的产物,应与它一脉相承,自然的生态对健康意义深远,“健康,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家庭因素
人人都应有家庭,若无家可归,生命孤单得像一颗遥远的星星,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1.家庭的爱对健康的影响
爱形成信任和自由意志。婚姻→家庭→子女,这使爱以家庭的方式相传继承。婴儿来到世界上,家庭的第一表达是以“爱”的方式做好准备,小衣裳、奶瓶、摇篮等,发自于内心爱的驱动。母亲喂奶时抱着小生命,抚摸着头发、脸庞,进行心灵的沟通。父亲抱他、拍他,传递爱的感情。家庭爱的传递使婴儿伊底感受快乐,爱信息的日积月累在心灵的感应是“信任”。牢靠的信任感促使孩子心理稳定,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信任使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增长勇气、克服困难,信任是精神的支柱,使人做事时心不慌、神不乱。信任形成了“自由意志”,更坚定了人生的追求与目标。
爱使心态正常。父母的爱应当是协调一致的,有父母的爱,也有兄弟姐妹的爱,这个爱就更完整。家庭成员有爱和被爱的权利,爱的熏陶使儿童从中体验情感的交流、宽慰、谅解和公平,奠定了孩子未来的人际沟通能力,形成了博爱与宽容他人、不自私等人格个性。一个人从小就具有修养,接纳他人,心态就会很正常。
失衡的爱使心理不健康。幼年时家庭中爱的失衡会塑造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灵。父母的袒护和溺爱使儿童性格娇横、蔑视他人;失掉了父母及主要成员的爱,使儿童心灵遭受重伤,其情绪极不稳定,心态失去平衡。母爱是无法替代的,是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母爱有极大的催化力量,促使儿童健康成长,母爱剥夺是残酷的事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十分强烈,往往以尖刻的语言、叛逆的行为泄露出来,厌学拒学也是逆反的一种表现,父母尚若忽视,更增强了他们的逆反性,那就是放纵。放纵的原型是自毁!应该提醒家长,为人父母要有“爱的技巧性”。缺少家庭的关爱,幼小的心灵就没有支撑,人格像塌下来的屋顶,什么坏习性都能滋生,比如在“留守儿童”中,就易产生心理不健康。完整的爱促使了心理健康成长,是人生的“第一免疫力”。
2.家庭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家庭医学关注儿童的启蒙阶段,家庭中第一所课堂、第一任教师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心理学界共识,培养良好的人才应该从儿童2~3岁懂事时家庭的教育开始,从小养成好的习性,让儿童良好的行为意识如同基因一样排列有序。良好的品质是人格的基石,人格形成总是遵照“内心的导师”。家庭父母的教育是关键,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留下的墨迹是抹不掉的。儿童各种行为的形成构建了他们的生活,如穿衣应该整洁,吃饭不应吧嗒作响,坐姿应该端正,对他人应有礼貌,等等。这一点一滴是不可疏忽的,都是在父母的教养、家庭的互动中完成,只要习惯成自然,便如同吃饭穿衣一样有自律性。而从小缺乏家庭中良好的调教,长大后指出他的坏毛病,他会感到你在破坏他的尊严、抵毁他的形象。看看下述案例,体会不良习惯对健康有多大影响。
例3-1
一位神经症女患者
一位退休的女性,隔三差五地来我这里瞧病,她面部不断抽动,上下牙齿不停地搓磨,看得出她十分困惑。她告诉我,敌敌畏就放在床下,她随时准备自杀,理由是丈夫让她已经无法忍受。她告诉我她丈夫饭后从来不洗碗,上午的饭碗不洗,留到下午用;下午的饭碗不洗,留到第二天。丈夫的理由很简单,饭碗里盛的都是饭,何必每次吃后还洗碗。
这位老年女性因为受丈夫长期陋习的刺激患了神经症,反复地进行心理咨询方使她心里稍稍平静,尚未以敌敌畏结束生命,但面部的症状没有一点缓解的迹象。令人惊奇的是,丈夫去世后她的心态慢慢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直至现在她依然很健康,面部抽动及磨牙的毛病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的疾病根源出自于丈夫“长期不洗碗”的劣行,可见家庭中的陋习对成员的身心健康有多大影响!
例3-2
怪癖的行为
某先生的家庭极不和谐,妻子为此而苦恼,讲到丈夫是个怪僻的人,有说不完的坏毛病:睡觉张着大嘴、皱着眉头、流着涎水;吃饭总是过量、打着饱嗝,且自造“e、e”的回声;喜吃甜点、肥肉、臭味食品,咸菜大口进肚,浓茶喝到午夜,食品放置到将坏时才允许食用;午夜不睡觉,早晨不起床,排气不选择场合;头发像大风吹过,不修边幅,衣帽不整;事情总是拖到最后做,只见整日忙碌慌张;不愿与家人沟通,但却为小事争吵不停。
他与众不同的行为确实很怪诞!患病也有其特点:眼睑肿得像水泡,眩晕发作时反复呕吐方能减轻,泌尿系结石发作好几次,开胸只为摘除脂肪瘤,其病因均出自不良的生活行为。
他与家人极不协调,和谐的氛围被他所搅扰,这挫败了家庭的所有成员,根源是出自于他儿时养成的坏习性,不良行为!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家长,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各种病态的人格、不良的习性及价值观都在家庭养成,家庭的教育对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从家庭做起、从儿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使自己和他人都健康!这也是将医疗保健引入家庭的意义,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照顾,应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
3.家庭支持对健康的影响
支持就是力量,支持的最大最持久的源泉是家庭。
(1)支持带来安全和信任感 婴儿饿时母亲立即喂奶,尿了马上给他换下湿尿布;幼儿开始学步,先扶持他站立,再支持他挪步。父母悉心的呵护,给孩子无比的支持,以至孩子饿时会自信地掀开衣襟找乳,渴时会指水瓶。宁静的心态是由于这些支持而形成,安全和信任感不断成长,使孩子获得基本的健康。
幼儿若得不到这些基本的需求,心灵深处会变得不安定。曾有一个女婴,头部缺少一片头发,其母亲讲述是婴儿自己将头发拔掉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仔细观察发现,婴儿在每次得不到母乳时,用小手不断揪扯那片头发。这是来自伊底的冲动,缺乳是幼小心灵深处的痛楚。
(2)支持使儿童理解自身的行为 起初幼儿没有意识到“自我”,一切都是“原我状态”。儿童对自身行为的理解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况且父母的认同应该默契。孩子首先是模仿大人,但并不全是应该做的、正确的,比如小孩爱拿小刀,父母总是加以阻止。孩子在行事时家长常常在说教,哪些是应该的,受到大人的鼓励,哪些是不应该的,受到大人的制止。家长对应该做的事情应大力支持,不应该的行为绝不纵容,态度明确不易给儿童留有坏毛病的暗示。因此,家长的支持使儿童理解自身的行为,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反复地行事促使其成为有目标的人。
(3)支持使儿童发现自己 儿童根据父母的支持及支持的力度形成了许多家庭允许的行为,儿童慢慢发现自己。根据父母的允许与支持,自己的亲身经历,儿童探究自己的环境(家庭和周围),建立并丰富意识,想象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如可不可以逃学,打了小朋友家长会有什么反映,今天得了小红花父母的表情,任性时家长的态度等等,根据这些儿童会见缝插针地做一些好的或坏的事情。有些小事不能小看,它是孩子学坏的开始,就如同小时拿别人一支笔、一块橡皮、贪一些小便宜,长大后会“关注”别人的东西。如果遇上动辄打骂的家长,孩子的心理早已受伤,任何行事不知错与对,使心无所依、情感极不稳定,意识里早已迷茫,不知什么是自己,童年时就被扼杀了意志与理想。这样的孩子不会健康成长,不可能有大的动力成为富于创造的栋梁。因此,家庭的支持促使儿童在体验中发现自己——我是谁。
(4)支持使儿童建立人际沟通 儿童总是对周围有新鲜感,产生对同伴交往的兴趣,他们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同,这种需要带来欢欣和鼓舞,使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丰富多彩。家长们对孩子不该做的加以规范是应该的,但有些家长常常阻止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与其他孩子的接触,限制别的孩子到自己家里玩,也限制孩子去别人家找小朋友,使自己的孩子如同笼中的鸟,缺少孩提时的共同幻想和憧憬。与小伙伴们交往是正常的并很重要,通过交往可以了解个人之外的天地,寻找伙伴间的平衡,沟通情感、交换信息。与小伙伴相处是快乐的事情,通过协作达到共同,童年时已习得了人际沟通。
(5)支持使儿童产生认同 孩提时儿童时时增长自己的看法,家长一致支持的观点使孩子的认知由此产生,共同的看法也使孩子产生认同,因此,认同产生于家庭的氛围中,正确的认同造就了儿童诚实的品格。如果家长之间没有共同的认知或各持己见、强硬专横,就会使儿童产生混淆的意识,思想模糊、内心不稳定,这种冲动反复地刺激神经,会使头脑不清、意志不坚定,不良的心境影响了产生认同。认同的积累奠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它是人生的髓核,也是精神的核心价值,从根本上制约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混淆的认同常使儿童做实事时琢磨不定,缺乏敏捷的行动,甚至使人南辕北辙地做一些事情,人生难以成功。
(6)青春期的孤独 孩提时没有培养好人际沟通,从来没有在真正的亲密关系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一些人甚至回避那种需要爱的承诺或亲密感不断增强的关系,独身生活成为不可取代的所在。虽然这种生活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与伙伴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不但能获得异性的爱,还能得到朋友、邻里的关怀,在爱与被爱的蜜罐中成长,让心理没有阴影,能面对客观与现实,有勇气有志向战胜困难,这表明孩子的自由意志在家庭完整的爱中形成,孩子的生理、心理、免疫系统都很正常。
家庭中爱的支持,父母的良好教养使孩子茁壮成长,获得身心的健康,心理健康能抵御人生的疾风暴雨,是自体的免疫力。家庭医生提供人性化的家庭照顾,应从这些哲理、背景中悟起。
三、社会因素
WHO的全球性调查显示,60%~80%的医学问题与压力有关,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表明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社会文化与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从自我实现的满足中获得心理健康,不能达到个人实现的人是最痛苦的,这透视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因素,指文化和经济背景与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体现于精神文化,精神文明体现在人群的心理行为文明,比如像无烟的城市。一个社区的文化风俗扎根于居民的意识和行为,文明决定了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的提升,文明使居民懂得营养、饮食平衡、劳逸结合和讲究卫生,有预防和安全防范意识,及早察觉疾病症状。文明程度与经济因素相关联,促进了健康和长寿。
一个社会的文明提升也有赖于工农业发展,但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压力突显出社会心理问题,导致亚健康。社会心理因素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折射于家庭,渗透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社会的不良刺激、长期的坏心情会击垮一个人,导致心理失衡、精神疾病、自杀等。长期的不良刺激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各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表明了政府的职责和人们拥有健康的权利。社会的文明与稳定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使人们能享受家庭幸福发挥潜能,得以个人实现,促成了身心健康。
2.集体潜意识与健康
有些可畏的社会现象,如妇女的割礼及限制女性出门、看病、缠足,只将女性视为繁衍的工具,遗弃女婴等现象,其动机是限制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它呈现了“集体潜意识”的一种社会现象,使女性从儿时就形成了意识中的阴影,自认为地位低一等,导致了心理极不健康。以下案例说明落后文化中集体潜意识的危害性。
例3-3
有一个18岁的高中女生,在晚自习回家的路上被人强暴,事发时有人经过,她完全有机会呼救,可她采取了放弃,以至于二次被歹徒强暴,并服服帖帖地饮下歹徒为她准备的毒药,按歹徒的指示挖坑将自己埋掉!
在女孩的潜意识里隐藏着女性的低贱和贞操,认为此类事情将永远是不洁和耻辱,这是许多女性的自毁心理。由于从小未形成健康的心理,缺乏社会免疫力,这使她失去了做人的勇气。这如同急性暴发性肝炎是生理免疫的高度超敏反应,而这个女孩是心理免疫的高度超敏,其结局是一样惨重!它归罪于社会心理意识的不健康。
不良的集体潜意识给人以不健康的心理暗示,是一种群体的“亚健康”。
3.竞争与健康
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文明,减少了体力拼搏,增加了脑力劳动,使体力与脑力失去平衡,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竞争增加了社会压力,产生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会造成焦虑、恐惧、抑郁和失望等,失衡的心态甚至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使疾病趁虚而入、心理问题借势而来,身体健康蒙受危害。
从心理学角度透视健康,人是肉体与心灵的结合体,致病原因绝非是单一的生物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已显露出社会因素致病的证据。微生物因素是从外部入侵机体较为明显,而社会因素损毁心理较为隐匿。不同的时代疾病谱有所更变,WHO的一项世界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当今工业发达的国家65%~80%的人承受着较大的压力,60%~80%的医学问题与压力有关,社会因素已被提升到首要的位置。家庭医学透视一个“社会人”的健康离不开家庭及社会背景。
第二节 疾病的类型
疾病不仅是人体的器官皮肉损伤,还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受到伤害。传统上强调生物医学疾病,但实践循证这种观点具有狭隘性。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le)重审了医学的模式,认为应该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型。其实,1948年WHO成立时的宪章已表明,健康包含了“身体、心理、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医学界从醒悟到实证历经了30载,验证了疾病为躯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不健康。法国人对“健康”的解释更具深刻性,认为“活得幸福才是健康”,真正的健康是生命的质量。人生是为自我实现获得内心的满足,失去了幸福感何为健康?世界上有70%~75%的人虽未生病,但已经处于亚健康。
一、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即是肉体的病,是我们最熟悉的疾病类型,也是生物医学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1.生物性疾病
生物性疾病一般人都理解,是与生物属性相关联的。比如像致病生物寄生虫、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或其他因素导致组织器官产生的病理,这类疾病彰显纯粹的生物致病过程。生物性疾病损伤人的器官或组织,即病原生物→机体→病理过程。生物医学模式的直线思维产生了对抗性治疗,如使用抗生素、化疗药、抗病毒药、疫苗等,是对抗这类生物病理过程的杀手,多年来我们延用的是“对抗医学”。
2.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的病种,因细胞的遗传基因受损或染色体畸变,使体内生来缺乏某种物质及生化过程。由于科学进步,这类疾病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迄今已经发现了上万种遗传病,且在每个健康人身上至少有5个以上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只不过在多数人身上畸变基因没有成对存在而幸免罹患。
现今遗传病已非传统的概念,许多慢性病也具有遗传倾向,被分类为“遗传易感性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等,常常是家族上下代都呈现同种疾病。
在一个家庭中,长辈是神经质类型,子女中也出现了几位神经症,此也属于遗传性的人格不健康。
还有,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常见,研究发现污染的环境也能损害人的基因使其突变,也能造成遗传病。
遗传性疾病已不局限于先天遗传的缺陷,还包含有生理代谢、精神品质、环境因素的遗传。考古验证,遗传病是人在自然环境中某方面受到损害,呈现出一种获得后遗传的特征,是种生态反常。应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防止机体遭受损伤,或优生优育预防下一代的遗传病。
3.慢性疾病
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成功,较有力地控制了传染病。而现代人类享受文明得到安逸生活,过分地摄取、过度地享用则使自己患上了“文明病”,比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由于人的寿命延长,脏器的损耗使人患上了退行性疾病;人口的不断增长,生存的压力使人易患心理疾病;还有经济分配失衡也会招致疾病,贫富的差距所致的营养不良性肝硬化与饮食过度的脂肪肝,是“缺乏与过摄”最好的证明。慢性病的起因很复杂,是生物、心理、行为、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因此,慢性病至今原因不明,它涉及人类的总体神经,应检查我们的行为过度破坏了生态环境,改变了赖以生存的功能,失掉了自己原生态的素质及本能。
人类自己改变了健康的行为,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损毁自身的慢性病。因此,慢性疾病是与时代相伴相生,使我们生存得困惑、降低了生活质量。
二、心理性疾病
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的心绪躁动,人口不断地增长和生存竞争的压力使人越来越紧张,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人际关系越来越错综,人群的心态越来越失衡,精神压力刺激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挤压着我们的心灵。
人群出现了焦虑、恐惧和抑郁,长期的不良刺激导致了心理不健康;持续失衡的心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症结和创伤,形成了心理障碍疾病;长期的不良心理会导致临床病理,使人患上心因性疾病;心理严重失衡可以导致精神病,发生高血压,产生应激性溃疡,或患上癌症等,导致器质性疾病。不良的心理刺激扰乱了机体的内环境,使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失去生理的平衡,破坏了机体的正常功能。
心理疾病已成为现代人突出的健康问题,因此,应告诫人们要讲究精神卫生,保持心态乐观、心理平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一种精神的免疫系统。
三、社会性疾病
社会性疾病是一个新名词、听起来比较陌生,但这种“疾病”却很常见,就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比如你失业找不到工作,感到心境不好、很恐慌;两个孩子一个考不上大学、一个残障,你会感到渺茫和失望;你的父母离异,无端地抛弃了你;社会虽繁华你却找不到生机;你的工作需要人际关系的支持,而你没有办法搞通;你的行业常需要你吃喝应酬,使你损毁了健康;你的能力很强,但常被无能的上级摆弄;虽然神志正常、身体没毛病,可总会感到受伤,甚至发生心灵退缩,你的意志受到挫伤,这些都是社会性疾病。
现代人过于依赖于机器,工业压倒了一切志趣,致富的狂热使人忽视了值得追求的东西。生存方式的明显变异,驱使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偏离健康。不健康的饮食、运动和休闲方式,不健康的夫妻关系,不健康的情感心理,不健康的交友方式等,倾斜的行为追加于机体,使人群处于亚健康——一种社会性疾病。
还有那些大样本的贫穷人群,其身高、体重最基本的指标也难以保证,由于缺乏营养,无从谈及健康。贫穷、失业、无家可归者或留守的儿童、受虐的妇女、弱势群体、性服务、同性恋、结构不正常的家庭、特殊职业等,他们由于社会境遇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健康状况,比如心灵退缩、无助失望、失落感、虚弱、行为倾斜、性病、人格异常、职业病等等,这些都是具有社会背景的罹患历程。
家庭医学重视家庭、社会罹患因素,关注个人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人生,坎坷的境遇常损毁着不同性质的健康。家庭医生应深知一个“社会人”健康的复杂性,家庭、社会问题也可以使人受伤患病。因此,医生不但要治病还要抚慰心灵,才能使病人彻底地放松。我们没有理由将健康问题仅局限于疾病,也没有理由将疾病局限于生物范畴,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实践的循证,验证了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三种类型。
(王改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