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交互分析疗法
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人秉持“我好你不好”的为人态度,而有的人则坚持“我好你也好”的社会原则。究竟哪一种生活态度是值得提倡的呢?这正是交互分析疗法所探讨的基本话题之一。那么交互分析疗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咨询方法呢?本章的主要内容,即是介绍交互分析疗法产生的背景、基本理论、咨询与治疗技术以及咨询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概 述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出回应时,就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叫作交互分析疗法(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又名交流分析、人际相互作用分析或相互作用分析。20世纪50年代,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1910- 1970)创造了交互作用分析疗法并用于心理治疗,很快人们就发现它显然也能用于日常交往。交互分析疗法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以使其能够改进沟通方式,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理论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战后经济发展的繁荣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跃居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因此,大多数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的“幸福时期”,其实这一时期还潜藏着恐慌、贫穷、失业、不平等和种族歧视等问题。这浮华的社会生活背后,人们的传统信仰遭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抑制,导致了时代精神的异化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结果。正是在传统信仰遭受冲击、表面浮华背后暗淡的社会背景下,伯恩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关于交互分析的专著——《心理治疗中的TA》。三年后,随着《人们玩的游戏》的畅销,伯恩闻名国际,而他的理论也几乎全部完成。
(二)科学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及临床神经心理学家潘菲尔德(W.Penfield 1891- 1976)对高级大脑活动做了研究。他用微弱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试图减轻像精神运动性癫痫这类疾病的症状,结果发现,被试回忆起了一些往事,如以往闻到的气味、听过的声音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刺激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时,往事会历历在目,就像放电影一样。潘菲尔德将这种现象称为“倒叙”。
据此,伯恩认为,大脑的这种记忆功能是“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自我状态的生理机制。三种自我状态的表现本质上是记录在大脑中的“父母”信息、“成人”信息、“儿童”信息的重现。
最后,伯恩也受能量守恒定理的影响,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发生作用所导致的。在交互分析理论中,“父母”“成人”“儿童”都有心理能量,当“父母”能量很多时,“成人”和“儿童”就表现的少,反之,当“父母”能量减少的时候,它的能量肯定转移到“成人”和“儿童”身上了。
(三)心理学背景
交互分析疗法的创始人埃里克·伯恩曾接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因此交互分析疗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但又有重大突破。伯恩沿袭了精神分析对人格的三分法,即本我、自我、超我。但创新之处在于,伯恩用更加具体形象的“父母”“成人”“儿童”取而代之,增加了交互分析法的通俗性。另外,与精神分析不同的是,精神分析一般应用于个体咨询,而交互分析疗法还广泛应用于团体咨询中。
虽然交互分析疗法根植于精神分析理论,但其实质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伯恩起初的一部分动机是发展出一种使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时不是隐藏在神秘中,并承认咨访双方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方法。伯恩希望交互分析的语言对来访者来说像对咨询师一样容易理解。他把创造这种能够共享的语言看作是创造一种真正的平等。例如“游戏”“剧本”“安抚”“你好,我也好”等都是简单、容易理解的交互分析语言。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交互分析疗法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是埃里克·伯恩。他向传统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方法提出挑战,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交互分析理论并用于心理治疗。伯恩1910年出生于加拿大,曾经是一名精神科医生,最早跟随弗洛伊德,接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训练,但因不满于经典精神心理分析理论复杂晦涩的理论以及没完没了的治疗、昂贵的要价,他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发现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人际相互作用心理分析构架。这种理论基于古典精神分析发展而来,却又没有古典精神分析那么晦涩难懂,是一种容易理解、便于实施的心理咨询疗法。伯恩认为,大多数心理失常,实质上是日常交往行为中交际态度的失常,因而改变心理失常的良策应来源于人们对交际行为的研究。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就是帮助求助者评估早年所做的决定,从而改写人生脚本,并做出新的、更加适当的选择。
埃里克·伯恩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先驱。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写于1961年的《心理治疗中的TA(Transaction Analysis Psychotherapy)》和写于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Games People Play)》。这两本书奠定了交互分析理论的基础,特别是《人们玩的游戏》一书出版后大受欢迎,极为畅销,使得交互分析理论闻名于世。
伯恩的精力旺盛,除了接受精神科和心理治疗的个案外,也在很多医院和诊所担任精神科顾问。他的看法是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应是能治愈病人,而不只是使病人“进步”。在最后一次公开出现时,他说:“没错,我要治好人,因为我对进步没兴趣——进步像是试着做做看一样,当病人说‘我要试着戒酒’时,你很清楚他根本不会去做!”
三、交互分析发展的阶段
概括地说,交互分析理论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一)自我状态阶段(1955- 1962)
自我状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起点,也是交互分析理论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伯恩对自我状态的定义是:“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借用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
他认为每种自我状态均有独特的风格和语调形式,他把人的自我状态分为“父母式自我(P)”“成人式自我(A)”和“儿童式自我(C)”三种。这三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不正常的情绪和行为主要是父母式自我和儿童式自我的相互影响所致,成熟的性格特征是以三种自我模式平衡地交融在一起形成的,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自我特征可略有不同。对成人式自我来说,父母式自我和儿童式自我均是不成熟的性格特征,需要纠正和治疗。
(二)心理顿悟阶段(1962- 1966)
在这一阶段,伯恩重点研究沟通分析和心理游戏。他发现,内在自我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他人沟通,有些沟通方式具有明显的动机,如需要安慰、得到鼓励等;但有些沟通方式具有不明显的动机,主要是潜意识中的动机或没有充分知觉到的动机,如想贬低咨询师或证明自己是对的等。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要揭穿这种动机,让来访者顿悟(杨宏飞,2006)。
沟通可分为三种形态:
1.互补沟通
当刺激的指向和反应都处在同一自我状态时,回答也是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也就是说A与A、C与C、P与P就是互补沟通。或者只要保持互补的自我状态,即C与P、A与P的模式同样可以永远持续下去。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人的行为表现是恰当的,可以预知的。
2.交叉沟通
当刺激的指向和反应都处于不同的自我状态,回答的指向可能是自发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也可能不是。这种沟通主要是对刺激表现出非预期的反应,引起不恰当的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而中断。此时人们可能退缩、逃避对方或转换沟通方式。但是交叉沟通并非都不好。人有时可能会受困在一种无效的互补沟通中,此时就需要采取交叉沟通来改变他的自我状态或将其引导到另一种自我状态。心理咨询师必须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来回应求助者,使他转回到其他有益的自我状态来面对问题。
3.隐藏沟通
隐藏沟通包含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信息同时从一个或两个自我传达到其他两个自我状态。一方面传达出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另一方面表达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话里有话”,但这个“话”是中性的,没有褒贬之意。
(三)脚本分析阶段(1966- 1970)
这个阶段也称为技术处理阶段。伯恩认为所谓的脚本是指:小时候在潜意识中定下的一生的计划,被父母加强,并用后来的事实证明,并可经选择而改变。脚本约在个体两岁时开始形成,约七岁时大致完成。脚本主要来自成长时父母的影响,但孩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受,他们靠自己的经验做出结论,找出一些理解这世界且让自己的存在有意义的关联。
生活位置是脚本的核心成分。在不同的影响下,儿童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位置。生活位置有四种形态:
1.我好,你也好
这可能是反映儿童如何进入外界时的一种生活位置。只要儿童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以一种喜欢和接受的方式得到满足,儿童就会保持这种位置,并且形成成功者的脚本。
2.我好,你不好
如果儿童受到了错误的对待,他就会觉得别人不行,这实质上是一种对自己“不行”的基本情感的防御。处于这一位置的人经常责备和不信任别人,并且对外界以挫折或愤怒做出反应。
3.我不好,你好
如果儿童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也可能会认为自己某个基本的方面有缺陷。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活位置,经常处于这个位置的人会感到内疚、抑郁、自卑以及恐惧。
4.我不好,你也不好
如果缺少拍打或都是极端消极的拍打,儿童就可能会觉得“我不好,你也不好”。由于没有任何积极的拍打,婴儿就会放弃希望,也就是无法养成希望的品质,往往感到无助。
(四)丰富发展阶段(1970-)
在伯恩逝世之后,他所开创的TA组织蓬勃发展起来。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TA组织的会员达到了一万余人。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一些新的技术被引入到沟通分析的实际工作中。在伯恩逝世后,较为有名的著作有詹姆斯(M.James)和钟沃德(D. Jongward)的《强者的诞生》、哈里斯(T.Harris)的《我好,你也好》等。
四、特点
(一)交互分析疗法强调很多人本主义原则
第一,尊重所有人。交互分析的人本主义原则中最主要的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要求在交互分析实践的内容和过程中表现出“我好,你也好”。这似乎听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复杂精细,常常要求在态度上有微妙且深刻的转换。
第二,个人的责任。这也是交互分析的一个关键原则。对我们自己负起责任是一项十分巨大的承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这可能需要毕生的探索。自我的责任感是对自己选择的力量的训练:选择真实的反应,选择符合自己当前生活方式和身份的反应。
第三,改变是有可能的。除了器质性病变之外,对于其他的情况,治疗通常都能为其带来改变,只要咨询师使用了正确方法,激发了来访者的动机,同时目标又是现实的,而且环境提供了足够支持。
(二)强调游戏的作用
伯恩在他的《人们所玩的游戏》一书中对游戏下的定义:“游戏是一系列不断发展的、互补的隐性相互作用,它将会引出具有明确含义的预想结果,可以把游戏描述为一套原地转圈的相互关系,它们经常是重复的,表面上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有着隐匿的动机,或者说得更通俗一点,这是设置圈套或‘机关’的一系列活动。游戏不同于活动、仪式或消遣,它具有隐匿性和惩罚性。每一场游戏都是不诚实的,其结果不仅有刺激性,而且有戏剧性。在伯恩看来,游戏是一种交互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切游戏都是从童年时代的简单游戏‘我的比你的好’发展而来的,但是当一个孩子争辩说‘我的比你的好’时,他内心的真正感受却是‘我不如你’”。
复习巩固
1.简述TA沟通的三种形态。
2.简述交互分析理论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基本理论与概念
一、人性观
伯恩的人性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先天正向的人性观、后天学习辅导的功效以及人的理性三个方面。
第一,正向的人性观。伯恩对人性持正向的观点。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儿童出生时都是品行高贵的。只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环境的不善,而使儿童的本性发生变化,由高贵而变为低下,也就是伯恩所说的“从王子、公主到青蛙”。
第二,心理辅导的功效。伯恩相信虽然儿童的品质会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环境的不善而发生变化,但通过后天的学习,特别是将学习与应用交互分析结合起来,将交互分析融入生活中,便能再恢复到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尊贵。在儿童进入学校之前的学前阶段,他们已形成了人生脚本的基本雏形,并且也会发展出自己是一个行或不行的人的自我概念,同时也具有对他人是一个行或不行的人的判断能力。
第三,人的理性。在伯恩的观点里,生活是件很单纯的事,然而人们都会发明心理游戏。有些人总要将过去事件及宗教拿来进行自我颠覆。这种人经常抱怨生活是如此复杂,其实这都是他们自己的坚持与固执让生活变得更为艰苦。
伯恩认为,生活就是一件接着一件待决策的决定与待解决的问题。伯恩深信人们拥有理性与自由来做决定及解决个人的问题(互动百科)。
二、心理病理观
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及相应的生活脚本导致了许多不适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致蒙受痛苦、遭受挫折、出现不适应,因而需要咨询师的帮助。
而在健康、成熟的人格结构中,P、A、C三种自我的形式应该占有相同的比重,三者相互联系而不重叠,如图9- 1。其人格特征是:身心发展平衡,有辨认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自主判断的能力,有坦诚的个性和温暖的情感。三种自我形式相互交错在一起,从而就出现了不健康的行为,可称为“心理污染”。心理污染有以下五种形式:
图9-1
图9-2
图9-3
1.P污染A
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受父母式自我所支配,父母式自我在成人式自我中占据着毫不动摇的统治地位,P侵犯了A的领域,如图9- 2。这样的现象也叫作“偏见”。其人格特征为:不顾及事实的逻辑性,一味地依仗头脑中已有的固定观念作为行事的依据,甚至不惜采用完全不相干的论据来进行论证,以维护父母式自我不可动摇的地位,顽固不化。
2.C污染A
儿童式自我储存的情感或经验不合时宜地在当前表现出来,造成了对成人式自我的污染,C侵犯了A的领域,如图9- 3。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错觉。由于先前的惨痛交往经验所形成的恐惧心理没有消失,而造成不信任他人、排斥他人的态度;另一种是感觉。是指在极度压力之下,过去经历过的失意、批评等重新再现,甚至在独处时也会出现,容易造成忽略现实、做白日梦等现象,这是受到外界压力而产生的逃避心理现象。
3.P污染A而缺乏C
父母式自我侵犯了成人式自我,同时将儿童式自我排斥出去,如图9- 4。这种人格结构的个体的典型特点是工作责任心极强,由于童年时期深受严厉双亲的压制,以至于在儿童式自我中很少有幸福感流露。这种人有着强烈的成就欲、责任感和道德,但是过于冷酷无情、严肃、不尽人意,给人以冷漠感。
图9-4
图9-5
图9-6
4.C污染A而缺乏P
儿童式自我侵犯了成人式自我,同时将父母式自我排斥出去,如图9- 5。这种人可能因父母早亡、双亲离异或缺少父母的爱,没有人教给他们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标准,因而遭受诸多创伤或打击,以致他们过多地体验了人生的残酷与无情,抱有一种仇恨的心态,没有内疚、难堪、羞耻或懊悔等心理,极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5.A不起作用
这种人格结构的个体表现为将成人式自我排斥在外,无法协调P、C之间的关系,如图9- 6。这种人由于成人式自我不起作用,无法检查P、C,因此通常表现为精神病来访者。他们通常脱离现实,父母式自我和儿童式自我直接表现出来,喜怒无常,没有原则,情绪起伏太大,行为完全受到当时的情境所控制。
三、基本理论与概念
交互分析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从人格结构和人生态度两方面展开的。同时五种人格结构和四种人生态度也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
(一)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是交互分析疗法的基础。伯恩认为,人格是由三种自我状态构成的:父母式自我、儿童式自我和成人式自我,简称P(父母,Parents)、C(儿童,Children)、A(成人,Adult)。与弗洛伊德的分析理论对应,P相当于“超我”,C相当于“本我”,A相当于“自我”。与弗洛伊德分析理论不同的是,P、C、A都是可观察、可觉察的行为,是经验性、社会性的现实。
以P代表的父母式自我的价值观是父母在教导孩子时将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子女而形成的行为标准,这些行为标准通过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惩罚或奖励等得到强化,并存储于P的记忆中,在与他人接触、交流时,个体会将这些态度予以应用。P存储的被灌输的行为标准常常具有强制性,从而制约一个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群体的规范。P所存储的观念态度,更多的是个人在人生前五年里所接收的外部刺激,是儿时所见所闻的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等,因而人人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父母式自我”。
C是人格结构中童年的本能成分,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听到、感觉到、看到的东西,包括各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它是一些原始的冲动以及为了适应外界环境而储存于记忆中的感受资料。
A反映出的是个体对环境要求的客观评价。10个月前的儿童对周围的环境、要求与刺激只能做出被动的、下意识的反应,不能支配环境,也不能选择反应形式,缺乏控制能力和主动迎接生活的能力。从第10个月开始,儿童开始体验到运动的力量,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排除周围的不愉快刺激,做出一些自己认识到和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成人式自我的开始。孩子能获得与P所传授的“生活概念”全然不同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思索的生活概念”。也就是说,A是指儿童有能力区别父母所灌输的价值观或行为准则等,并建立思考观念的结果和过程。A的功能是检查P和C,权衡一个人的习得观念(P)和感觉观念(C)是否符合现实,然后选择适合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它是一种理智的筛选过程,通过它,人们才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对象做出最合适的行为。
(二)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也称为生活态度,是个体通过童年经验和人生境遇综合形成的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标准。在儿童2岁前,还不能通过语言对他们所见所闻做出解释,但是他们仍会将体验到的情感记录下来,这些情感记录直接和抚爱或冷漠相联系。谁能为个体提供抚爱,谁就是“好”,但儿童对自己的估价却把握不了,因而,他们的“好”总是瞬间即逝,又不断地被“不好”所代替。最后,儿童开始确信“我不好”。到了三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你好,我不好”的平衡状态。这种对自己和他人所作出的结论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一旦个体在早期生活中确立了这种态度,就不会被轻易改变,这种态度就成了被偏爱的态度,在以后的生活中总会自动地回归到这一态度,反之,又会成为他生活中主要保护的心理状态。
交互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态度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我不好,你好;第二,我不好,你也不好;第三,我好,你不好;第四,我好,你也好。儿童在两岁左右便获得了“我不好,你好”的人生态度,但这种态度是一种暂时性态度,在两岁将尽时,这种态度可能会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也可能被第二或第三种态度所取代。一旦儿童确定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他们就会固守他们的选择,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意地使用第四种态度来取代。究竟儿童选择哪一种人生态度,完全取决于成人对孩子采取的是抚爱还是冷漠的态度。前三种态度是在习得语言之前形成的,因而是结论性的,不是解释性的。
秉持“我不好,你好”的人生态度的个体,他们的人生观是“我的生命没有价值”,这种人常常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有十分强烈的自卑感,在和他人相处时,经常表现出退缩、沮丧的态度,是自卑和抑郁症来访者的典型态度。
秉持“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生态度的个体,他们的人生观是“生命本身就毫无价值”,这种人除了自卑以外,对其他人还抱着仇视的态度,认为整个人生都是一团糟,世界是灰暗的,充满了罪恶、混乱和不幸,是重度精神紊乱或厌世症者的典型态度。
秉持“我好,你不好”的人生态度的个体,他们的人生观是“你的生命没有价值”,这种人是典型的自私者,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是受害者,认为别人都信不过,常常把不幸归罪于他人,是多疑者和独裁者的典型态度。
秉持“你好,我也好”的人生态度的个体,他们的人生观是“生命是有价值的”,这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认可自己,也接收他人,能承认他人的存在和价值,分享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复习巩固
1.简述人生状态四种类型。
2.简述心理污染形式。
第三节 咨询与治疗技术
交互分析疗法的主要治疗技术有三种,分别是构造分析、交流分析和脚本分析。
一、构造分析
交互分析理论认为,人们的人格是由P、A、C三种自我状态构成。P代表父母的要求和价值观,是父母的替代作用和内化作用;A代表对环境要求的客观评价,是人格客观的那一部分,不情绪化,也不作批评;C代表人格中童年的本能成分,包含情感冲动和自发性行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包含这样三种自我状态,但是由于后天影响,三种自我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调,其中一种自我状态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任何行为都能反映出并受制于人格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构造分析就是通过仔细聆听求助者与他人交流,发现其占据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
每种自我状态都有独特的风格、形态和不同的言行举止,这便成为鉴别他人自我状态的线索。
(一)父母式自我状态的线索
语言线索:这是最后一次,你不能……必须……应该……无论如何也不能,我警告你多少次了?我要是你的话……常见的语句有:蠢货、讨厌、荒唐、胡说八道、不可爱、行了行了、到底怎么了等等。
肢体线索:摇头、皱眉头、用脚打点、两手叉腰、两臂交叉抱在胸前、叹气、清喉咙等。
(二)儿童式自我状态的线索
语言线索:我想要、我希望、我将要、我不在乎、我猜、等我长大的时候、我不管、不知道等等。
肢体线索:颤动的嘴唇、噘嘴、流泪、耸肩、眼帘下垂、战栗、逗弄、欢快、咬指甲、抠鼻子、傻笑等等。
(三)成人式自我状态的线索
语言线索:为什么、什么、哪儿、什么时候、我个人意见是……相对的、真的、假的、很有可能的、客观的、我明白了等等。
肢体线索:听别人讲话时三至五秒要眨下眼睛,可通过面部、眼睛和肢体动作识别,表情是坦率的。
总而言之,P的特征是父母对子女时的态度,或高压命令,或收买、利诱等使子女就范;C的特征是儿童的天真、委屈、好奇、依赖、任性、无可奈何等,不敢做肯定回答,也不敢反抗,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没有明确的认识;A的特征则是反省、理智、客观、能替他人着想,条理清晰,就事论事。根据上述线索,就可对求助者身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加以分析和判断,客观地认识其人格结构特点。
伯恩把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归纳成三项绝对事实:
第一,每个大人都曾是小孩子。
第二,每个脑部机能良好的人,皆有适当应付现实的潜能。
第三,每位长大成人的个体,都有父母或可取代父母功能的其他人。
他也另外做出三项假设:
第一,童年的一些只言片语,存留下来成为一个个很完整的自我状态。这些遗留物是属于“早期精神的”功能。
第二,现实验证是整体自我状态的功能,不是一项独立的“能力”,这是属于“现今精神的”功能。
第三,一个人的主控权可能被某个自我状态接管,这个自我状态完全是个体所知觉到的一个外人的自我状态,这种运作方式则是属于“外在精神的”(欧嘉瑞,安妮卡, 2006)。
二、交流分析
伯恩认为,多数心理失常,实际上是日常交际中交际态度的失常。交流分析的重点不在于给求助者明确的诊断,而是在交际过程中让其重新认识自己存在的自我状态,认识行为的交流形式,学会正确的交流方式,避免产生人际沟通障碍。人和人之间相处时相互间的交往行为可分为两种:平行交流和交叉交流。
(一)平行交流的特点
P- A- C相互影响的方式是互补的,只要求刺激和反应是平行的,与箭头的指向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交流形式是顺畅、和谐的,或者是志趣相投,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交往能够无限进行下去。平行交流有下列六种类型。
(1)PP对PP:见图9- 7;双方都用命令或武断的态度来判断、评价事物。
例:刺激:今天XX说我了,他就是个小人,嘴碎!
反应:对,他就是,得好好教训他。
(2)AA对AA:见图9- 8;双方都理智客观地对待对方。
例:刺激:看这风,明天就要降温了。
反应:是啊,天气预报也是这样说的。
(3)CC对CC:见图9- 9;双方都从感情出发,而不是处于理智判断。
例:刺激:看我的车,刚买的,奥迪。
反应:没什么好得瑟的,我开的宝马。
(4)PC对CP:见图9- 10;甲方用长辈、权威者的态度对待乙方,乙方也甘愿接受,相处融洽。
例:丈夫生病难受,要求妻子悉心照顾,妻子知道丈夫不舒服,愿意用心照顾,只要妻子愿意,这种状态能够以一种满意的形式无限进行下去。
图9-7
图9-10
(5)CA对AC:见图9- 11;甲方很孩子气,乙方却很理智。
例:丈夫性格优柔寡断,而妻子却精明、果断。当丈夫遇到重要抉择的时候常常像孩子一样愁眉苦脸引起妻子关心,并让妻子替他作决定。
(6)PA对AP:见图9- 12;甲方很理智,但担心自控不了,请乙方担任P的角色监督他。
例:丈夫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要戒烟,又怕自控力不够,请妻子扮演父母式自我,作为监督者。
图9-11
图9-12
(二)交叉交流特点
在P- A- C相互影响的图例中,刺激和反应呈交叉状态,甲方发出信息后,乙方的反应出乎甲的期待,这种人际交流的形式会导致对方情绪不愉快、关系紧张或交往终止。交叉交流有下列四种类型。
(1)PC对AA:见图9- 13;甲方希望他人用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乙方却偏要用高压或命令的方式对待他。
例:丈夫问:“我的包放哪了?”碰巧今天妻子心情不好,对他大吼:“你的包,我怎么知道放哪了!”刺激是成人式自我,但妻子的反应是父母式自我。
(2)CP对AA:见图9- 14;甲方讲道理,就事论事,乙方喜欢使性子,感情用事。
例:丈夫问:“我的包放哪了?”妻子如果回答:“你怎么总会冲我喊叫?”这就是一种儿童式自我的表现方式,也会使交往僵化。
图9-13
图9-16
(3)PC对PC:见图9- 15;甲方采取命令式而乙方不服,也采取同样方式回敬。例:母亲对女儿说:“去收拾收拾你的房间。”女儿回敬道:“别指使我干这干那的,你没有这个权利!”
(4)CP对CP:见图9- 16;双方都喜欢卖弄、夸张,喜欢相互抬杠,交往形成交叉。
例:一位同学对他同桌说:“看见我的钢笔没?我钢笔找不着了。”同桌之前与他有过矛盾,因此幸灾乐祸地回答:“活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人际沟通的障碍通常来源于刺激和反应在P- A- C图例中发生交叉。为了保证咨询的顺利开展,咨询师应尽可能使刺激和反应在P- AC图例中保持平行状态,尽量使每位求助者从P和C的影响中释放出来,使其在与他人交流时,首先保持平行交流,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努力把自己的言语、情感和行为举止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保持愉快的平行交流以保证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然后在培养成人式交流(AA)的同时,引导对方进入成人式交流(AA- AA)。AA对AA的平行交流才是成熟的人际交往类型,是交流分析的重点和目标。AA对AA的平行交流方式能使交往双方平等相处、相互尊重,既有利于各种问题的解决,又会使交往不断深入和持续发展。在使用交流分析法时,咨询师在了解清楚求助者自我状态的基础上,也应该用相应的平行交流的自我状态匹配。
三、脚本分析
交互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幼年时所接受的父母教育和自我的决定写下了一个人一生的脚本,借此决定了在他的成人阶段将采用何种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又决定了生活质量。那么一个人的人生脚本是怎样写成的呢?个体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人生态度呢?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和体验,并凭借他人的“抚爱”加以强化。
脚本分析就是要让求助者表演自幼以来的体验和经历,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剖析,了解自己的人生脚本、人生态度、接受抚爱的方式和内容,从而对症下药,建立起健康的人生态度,让自己生活得快乐、自在。
下面我们审视一下儿童的生命历程。
从怀孕到出生的9个月中,生命开始了,这是一种被称为“共生亲昵状态”的生命存在方式。
然后,在婴儿出生时的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被推到了人间,这是异常恐怖的,在他面前的是粗鲁、噪音、寒冷、强制、分离、遗弃、孤独。在短时间内,婴儿处于一种分离、隔绝、毫无联系的状态,很快,婴儿遇到了救星,一个人把他抱起来,裹好襁褓,使他有了依托,他开始接受“抚爱”,这是一种抚慰,使他恢复了亲密。抚爱和反复的身体接触对婴儿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在他生活的最早两年里,他不断地把自己和人联系时产生的情感记录下来,谁能提供抚爱,谁就“好”,特别是生命中的第一年。
在这一阶段中,婴儿也产生了“不好”的概念,那就是婴儿对自己下的定论。到三岁左右,儿童就会在接受不同方式的抚爱下形成一种固定的人生态度,依次支配自己的行为。抚爱是一种借身体及心灵的接触来表达情绪的方式,它是人类身心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是形成人生态度的基础。抚爱包括正向抚爱和负向抚爱两种。
正向抚爱是一种表达欣赏或赞同的行为,例如微笑、拥抱、点头、轻拍、仁慈的话语,可以帮助儿童认清自己的潜能,同时也能使其接纳别人的存在,欣赏他人的独特性,会使他描绘出人生是快乐、美好的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脚本,形成“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态度。
负向抚爱是忽视儿童的感觉和需求,对他的反应是冷漠、指责、唠叨、批评或蔑视,是一种缺乏关爱的行为,结果将导致儿童形成畏缩、逃避、自卑的心理,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还会造成心理的挫折,产生反抗、仇恨的心理,他所描绘出的人生脚本和体验是痛苦的、丑陋的、消极的,形成“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儿童早年写下的人生脚本所导演的一幕戏剧,而人生脚本是由儿童拿着父母“抚爱”的笔写成的。正向抚爱会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而负向抚爱则是导致后天出现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生活中的心理学
一个初三男生的故事
男生的成长 背景。他从来没见过自己的母亲,听婶婶说她跟人跑了,丢下他和父亲生活。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总被叔婶欺负,那时家里穷,为一丁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发生战争。爷爷偏爱婶婶他们,帮婶婶安排工作,却从不关心父亲。如今,爷爷瘫痪在床,他们不管,全靠父亲照顾。父亲脾气不好,有时打他。他说自己需要关爱。
愚人节愚人愚己的愚蠢行为。上午第四节是体育课,学校11:45放学,11: 20时有同学说可以回家了,他见到有同学走,也跟着走。下午照常来学校,却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被问“为什么私自早退”。他知道自己早退不对,便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随便早退,要遵守纪律;但他没有说是受同学玩笑的捉弄。老师见他什么都不说,便要他先回班上课。他以为此事就此了结。晚自习后回家,见父亲在门口等他。他又被打了,父亲生气地说:“你这不听话的,给我滚!”然后他从那个昏昏暗暗的家里跑了。他一直在外面流浪了一周。
老师和父亲在与他的沟通中处于怎样的自我心态?
家长式自我心态(P)。在师长和他之间构成典型的P- C沟通模式,即父母对儿童式的沟通。孩童犯了错,老师或父亲都会以家长的身份与其沟通,而没有视其为成人。这样的沟通不是平等的协商关系,而是由在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弱势的孩童做出让步。老师和家长以为自己的身份是有力的教育工具,其实不然,在P- C沟通模式中,只有孩童以儿童式自我心态沟通才能保持双方关系的平衡,否则就会出现诸如:儿子不听老子或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而后沟通会进入极端状态——法官审犯人。通常在家里被罚干家务或停止月钱,而在学校就是给予处分。
处于儿童式自我心态(C)的孩童永远不会考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正抵消其内心对犯错的愧疚。所以建议大人们,当您抱怨孩童不懂事、长不大时,请先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处在不恰当的位置,阻碍着孩童的自然成长。
(节选自福建心理网http://www.fjpsy.com/learn/xinliliupai/TAliaofa/ anli/2011/0628/4186.html)
四、其他技术
根据交互作用分析的理论基础,儿童早期的行为很可能导致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满足父母的需要之间存在不平衡,以致儿童最后泛化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不安全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自我结构中三种自我状态的相互污染。伯恩认为理想的自我结构中的PAC是不应该相互重叠的,一旦发生了重叠就意味着被污染。除了被污染之外,还存在排斥。伯恩认为所谓的“排斥表现为带有成见和先入为主的看法。只要面对威胁,这种看法就始终不变,在各种情况下,互为补充的双方之间的防御性排斥,是产生固执‘父母’、固执‘成人’、固执‘儿童’的主要原因”。交互作用分析还认为,精神障碍或者自我状态的功能失调,除了受到脚本的制约,还会受到一系列游戏的强化。
针对这样的理论解释,交互作用理论提出了几种治疗技术。
第一,强化松散的自我边缘技术。向求助者解释自我状态的理论,理解“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的含义,熟悉这三者彼此间交互的功能。求助者能够用上述的知识来处理自己的行为时,则自然可以强化自我边缘。
第二,去污染技术。让求助者了解到自己受污染的状况,并指出谁在污染谁、如何污染,以达到去污染的效果。作为咨询师要及时指出求助者的“成人”受谁的污染,并通过认知的剖析,修正当事人的现有状态,以重建当事人和谐流畅的自我状态。
第三,再倾泻技术。倾泻是指个人由一个自我能够稳健且直接地转换到另一个自我。再倾泻指求助者所排斥的另一个或另两个自我状态被激发出来,使当事人的行为反应能因环境的状况与需要,随时倾泻或呈现更适宜的自我状态。
第四,追溯技术。这是发现求助者受父母影响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要求求助者要申明而不是否认自己的消极情感,找出自己的哪一部分对自己的自然儿童状态产生了伤害,找出最近发生的什么事情触发了自己的消极情感,理解父母对自己说了什么以及它们怎么影响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看看自己现在能做什么不同的事情,看看自己下次能做什么不同的事情。
第五,“澄清”技术。指咨询师将求助者所说的话或想说的相关信息串联起来,或把求助者内隐而外显,且未能明白表达的想法与感受说出来。因此澄清的目的是使求助者对于未来将发生的事情及发生事情的原因,能有深刻地洞察与了解,以便在咨询后,求助者可以很自主、自然地回到现实生活中,以适当的方式去处理日常事务并与人沟通。
复习巩固
1.列举平行交流类型。
2.列举交叉交流类型。
第四节 咨询与治疗过程
一、咨询目标
交互分析理论认为,人有能力做出选择并重新塑造自己的命运,有能力重新做出选择,选择新的目标和行为。虽然过去的人生脚本与计划影响了个体的成长,但通过自我觉察将重新写下新的脚本,一个人过去所决定的可以重新再做决定。
交互分析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一个健全而成熟的成人式自我状态,并凭借着A的洞察力及控制能力,清理内在世界,使P和C以合理及有控制的方式表现在行为中。而健全、成熟的成人式自我状态有如下特征:
(1)一套独立的感觉、态度及行为方式,它能适合目前情境,不受父母式自我状态的偏执及固有状态的影响;
(2)能将外界资料转化为知识,再以过去经验为基础,将这些知识处理、分类;
(3)能同时独立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并予以评价,以此作为行为的基础;
(4)能将事实从幻想、成见、传统和旧有感觉中分离出来,与外界环境保持客观的联系。
最终目标则是达到行为的自主性、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负责、摒弃与实际无关或不适当的行为方式。伯恩认为,一个真正自主的人,必须是具有三种能力的人,即具有“觉识力”“自发力”和“亲密力”。觉识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敏锐地觉察自己行为表露的含义的能力。他能了解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幻的,既不畏缩,也不害羞,思想与行为相一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优缺点、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角色。自发力是指一个人从P、A、C三个层次的行为和感觉中,自由选择适当行为予以表现的特征,不受传统的束缚,不强迫自己生活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不冲动、不迷失于自己的主观偏见,以清澈的心灵去了解自己及反映现实世界。亲密力是指对他人表现出儿童式的关怀,给人以亲切和密切的感觉,能开放自己、表露自己,真诚地与他人交往,能以新的眼光去欣赏别人的独特性。
二、咨询关系
交互分析疗法强调来访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对等关系,在分析求助者的人格结构及人生态度的时候,来访者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人生态度也应做出分析。咨询关系应该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种竞赛,或是两者之间共同分担责任的一个契约,共同努力摆脱个人因素,力求客观地选择好的行为交流形式和理想的人生态度。当竞赛结束,契约履行,则咨询关系也就终止了。
三、咨询过程
交互分析疗法咨询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在咨询早期,与来访者分享关于这五个阶段的信息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来访者就可以对交互分析疗法的咨询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些体验有所理解。
第一阶段:来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咨询师通过聚焦式的倾听、评论以及提问引导他们,让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在这个阶段中,咨询关系将得到发展,当来访者做好了准备的时候,治疗协议就达成了。
第二阶段:来访者发展了洞察和意识,他们开始了解和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性质和起源。症状开始减轻,来访者逐渐地开始感到更有控制感。这时候,情绪开始浮现出来。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被埋藏的情绪以及自由联想的出现,来访者将释放那些被压抑的、与人类愿望和需要相关的情绪,引起对于已经丧失的一些机会的悲痛。这一阶段通常会激起焦虑,因为来访者将要重新评估他们的生活;这也是对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最具有挑战性的阶段。当来访者表达出这些感受,并且释放了过去的悲痛之后,他们将对自身以及生活感到更自由和明朗。
第四阶段:重新决策阶段。来访者开始放弃旧有的角色,对未来将如何生活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选择和决策。无论是在咨询环境中,还是咨询环境以外,他们都将体验到变化。心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来访者提供支持。治疗的契约即将完成。
第五阶段:成功及结束咨询。最后,来访者达到了与咨询师协商的共同目标,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回顾工作,并进行最后的总结工作(Christine Lister-Ford,2005)。
四、评价
(一)贡献
交互作用分析十分重视现实人际关系状态对于人们情绪障碍的制约作用。分析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的游戏,使我们不再陷入心理游戏中而不自觉,不再玩弄游戏行为。
交互作用分析的结构清晰,具有可操作性,所以交互作用分析方法容易培训、容易掌握,而不像精神分析那样充满神秘感。在交互分析作用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求助者,它十分强调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求助者的自主感,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在使用的治疗技术方面种类繁多,善于从其他理论中引入一些技术。这样使得交互作用分析的咨询师能在这个理论框架内自由地选择治疗技术,如在交互作用分析治疗的过程中,适当采用行为治疗的方法,其收益会更加明显。
(二)局限
首先是过于强调“结构问题”,容易把咨询师置身于事外的态度来看待求助者的价值观、感觉等。其次,交互作用分析的观念及程序不能加以客观化验证,因而缺乏科学性。一个科学理论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是逻辑自洽和科学实证。交互作用分析的结构严谨,成一定的体系,各个前提、分论点之间也没有矛盾,但是它与精神分析一样,缺乏科学实证。最后,交互作用理论从头至尾不重视咨询关系,不重视咨询师的个人品质,而这却是影响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显然有失偏颇。
交互分析疗法虽然强调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对等关系,但在实际咨询过程中,求助者依然摆脱不了咨询师的操纵,其人为化的术语概念也易引起求助者的困惑,影响自我分析的效果。过分依赖求助者通过自我觉察来挖掘其早期的决定不仅不可靠,而且还会导致求助者的自我防卫。
复习巩固
1.简述交互分析法的五个阶段。
2.简述交互分析法的贡献。
扩展阅读
交流分析疗法的三种形式
1.个别心理治疗
个别心理治疗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心理医生只接待一个病人的方法。一般是在一个安详、舒适的诊室内进行。如果病人以“儿童”自我状态自居,而与医生的“父母”自我状态匹配交流,就意味着成功。这时让病人尽情地诉说内心的痛苦,发泄内心的情感,时间大约要半小时。最后请病人自己检查引起心理困惑的自己的P- A- C的主要内容,也大约要花半小时。最后请病人自己检查引起心理困惑的自己的P- A- C,找出干扰、影响、混淆A的有害的P和C,并请病人在生活实践中努力发挥A的作用。
2.集体心理治疗
集体心理治疗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医生同时接待多个心理病人,并依靠病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一般在较为宽敞、布置优雅的诊室内进行,数量在20人以下。不是根据病人症状分类,而是把不同症状的病人编在一个组内,首先教病人理解P- A- C的内容,然后请每个人认清、描述自己的P、A、C,要每个人将“成人A从P和C的影响中解放出来,成员之间交流以近期发生的事件和个人的体验为主,不涉及很久以前的事件,鼓励每一个成员以负责的态度来观察、处理与外界的关系,但严禁成员在团体内以儿童”C自我状态比较。
3.家庭心理治疗
家庭心理治疗是指对病人的家属进行P- A- C内容的解释和指导,并请他们配合对病人的治疗。有些病人接受了个别治疗和团体治疗后,病情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家属没有正确地对待他们,而是依旧用原来的不恰当的“父母”或“儿童”自我状态来对待他们,使他们的病情恶化,这种情况必须进行家庭治疗,使病人家属能用P- A- C状态来对待病人以巩固疗效。
交流分析方法已广泛地用在各种临床问题上,如性功能障碍、酗酒、药瘾、虐待儿童、神经性厌食、精神分裂症、恐惧症、暴露癖;也用于各种非临床问题,如家长咨询、发展问题咨询。
引自:车文博.心理治疗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小结
1.交互分析疗法,又名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人际相互作用分析或相互作用分析。它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是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
2.人格结构是交互分析疗法的基础。伯恩认为,人的人格是由三种自我状态构成的:父母式自我、儿童式自我和成人式自我,简称P(父母,Parents)、C(儿童, Children)、A(成人,Adult)。但是与弗洛伊德的分析理论对应,P相当于“超我”,C相当于“本我”,A相当于“自我”。但是与弗洛伊德分析理论不同的是,P、C、A都是可观察、可觉察的行为,是经验性、社会性的现实。
3.心理污染有以下五种形式:(1)P污染A;(2)C污染A;(3)P污染A而缺乏C; (4)C污染A而缺乏P;(5)A不起作用
4.每个个体身上都包含这样三种自我状态,但是由于后天影响,三种自我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调,其中一种自我状态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任何行为都能反映出并受制于人格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构造分析就是通过仔细聆听求助者或与他人交流,发现其占据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
5.交互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幼年时所接受的父母教育和自我的决定写下了一个人一生的脚本,借此决定了在他的成人阶段将采用何种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又决定了生活质量。脚本分析就是要让求助者表演自幼以来的体验和经历,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剖析,了解自己的人生脚本、人生态度、接受抚爱的方式和内容,从而对症下药,建立起健康的人生态度,让自己生活得快乐、自在。
6.交互分析疗法强调很多人本主义原则:第一,尊重所有人。第二,个人的责任。第三,改变是有可能的。
7.健全、成熟的成人式自我状态有如下特征:(1)一套独立的感觉、态度及行为方式,它能适合目前情境,不受父母式自我状态的偏执及固有状态的影响;(2)能将外界资料转化为知识,再以过去经验为基础,将这些知识处理、分类;(3)能同时独立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并予以评价,以此作为行为的基础;(4)能将事实从幻想、成见、传统和旧有感觉中分离出来,与外界环境保持客观的联系。
8.交互分析疗法五大阶段:第一阶段:来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咨询师通过聚焦式的倾听、评论以及提问引导他们,让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第二阶段:来访者发展了洞察和意识,他们开始了解和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的性质和起源。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四阶段:重新决策阶段。第五阶段:成功及结束咨询。
关键术语表
交互分析疗法 自我状态 互补沟通 交叉沟通 隐藏沟通 人格结构 人生态度 脚本分析 正向抚爱 负向抚爱
本章复习题
1.交互分析疗法,又名相互作用分析和( )
A.构造分析;人际相互分析
B.交流分析;人际相互作用分析
C.交流分析;人际相互分析
D.构造分析;人际相互分析
2.交互分析法创始人是( )
A.埃里克·伯恩
B.罗洛·梅
C.柏根塔尔
D.弗吉尼亚·萨提亚
3.儿童式自我侵犯了成人式自我,同时将父母式自我排斥出去的人格结构模型是( )
A.C污染A而缺乏P
B.P污染A而缺乏C
C.P污染A
D.C污染A
4.父母式自我侵犯了成人式自我,同时将儿童式自我排斥出去的人格结构模型是( )
A.C污染A而缺乏P
B.P污染A而缺乏C
C.P污染A
D.C污染A
5.交互分析法的主要咨询技术有( )
A.构造分析
B.交流分析
C.脚本分析
D.产婆术辩驳
E.意象对话技术
6.交流分析法的咨询目标是( )
A.一套独立的感觉、态度及行为方式,它能适合目前情境,不受父母式自我状态的偏执及固有状态的影响
B.能将外界资料转化为知识,再以过去经验为基础,将这些知识处理、分类
C.能同时独立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并予以评价,以此作为行为的基础
D.能将事实从幻想、成见、传统和旧有感觉中分离出来,与外界环境保持客观的联系
E.求助者变得更加协调、自我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