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分类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分类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必须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效应。传出神经系统是传递来自中枢神经的冲动以支配效应器活动的神经,它包括自主神经系统与运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类。传出神经系统递质主要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于受体和间接作用于递质,发挥拟似作用或阻断作用。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述

学习目标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受体的类型及效应。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及分类。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与代谢过程。

传出神经系统是传递来自中枢神经的冲动以支配效应器活动的神经,包括自主神经系统与运动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传出神经化学传递的过程,表现拟似或拮抗传出神经的功能,从而改变效应器官功能活动的药物。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分类

一、传出神经的递质

递质(transmitter)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出传递神经信号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简称递质。传出神经的主要递质有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A)。

图5-1 乙酰胆碱的代谢过程

(一)乙酰胆碱(ACh)

ACh是胆碱能神经的递质,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胞质内,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催化下合成,然后转运到囊泡中贮存。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囊泡内的ACh以胞裂外排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效应。随后迅速被突触部位的胆碱酯酶(AChE)水解为胆碱和乙酸,部分胆碱被神经末梢重新摄取利用(图5-1)。

(二)去甲肾上腺素(NA)

交感神经末梢分为许多细微的神经分支,分布于效应器之间,其分支都有连续的膨胀部分呈稀疏串珠状,称为膨体(varicosity)。每个神经元约有3万个膨体,每个膨体则含有1 000个左右囊泡,囊泡内含有高浓度的NA(图5-2)。NA主要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部位合成。前体物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催化下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脱羧后生成多巴胺,然后进入囊泡经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生成NA,并与ATP和嗜铬蛋白 结合,贮存于囊泡中。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囊泡内的NA以胞裂外排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然后大部分NA(75%~90%)被重新摄取到神经末梢(称摄取1),小部分被非神经组织如心脏、平滑肌等摄取(称摄取2),或从突触间隙扩散到血液,被单胺氧化酶(MAO)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破坏(图5-3)。

课堂互动

传出神经递质ACh与NA的代谢有什么不同?

图5-2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节后神经末梢分支及膨体结构

图5-3 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过程

图5-4 传出神经递质和分类

二、传出神经的分类

(一)解剖学分类

传出神经由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和腺体等效应器的活动,其活动为非随意性的。它们从中枢发出后,进入神经节中的突触,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所支配的效应器,因此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之分。运动神经自中枢发出后,不更换神经元,直接到达骨骼肌支配其运动,通常为随意活动(图5-4)。

(二)按递质分类

主要有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为了便于阐明药物作用及其机制,并结合相应的受体分类,采用较多的是按递质分类方法。

1.胆碱能神经

胆碱能神经指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运动神经;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及骨骼肌血管)。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指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主要是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除上述两类神经外,某些效应器组织还受其他神经支配,例如多巴胺能神经(肾和肠系膜血管)、嘌呤能神经(肠)和肽能神经(结肠)。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类型及效应

一、胆碱受体

能与乙酰胆碱相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可分为如下两种:

(一)毒蕈碱型胆碱受体(简称M受体)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是能选择性与毒蕈碱相结合的受体。M受体又分为Ml、M2、M3三种亚型。主要位于节后胆碱能神经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如心脏、血管、胃肠道及支气管平滑肌、腺体和瞳孔括约肌等处。当激动时表现为心脏抑制、血管扩张、内脏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效应。

(二)烟碱型胆碱受体(简称N受体)

烟碱型胆碱受体是能选择性与烟碱相结合的受体。N受体有N1和N2两种亚型。N1受体主要位于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兴奋时表现神经节兴奋和肾上腺髓质分泌;N2受体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兴奋时表现为骨骼肌收缩。

二、肾上腺素受体

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相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又分为如下两种:

(一)α型肾上腺素受体(简称α受体)

α受体有α1和α2两种亚型。α1受体主要位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所支配效应器官的突触后膜上,如皮肤、黏膜、内脏血管及瞳孔开大肌、胃肠和膀胱括约肌、肝脏等处,当兴奋时表现为皮肤、黏膜、内脏血管收缩、瞳孔扩大、胃肠和膀胱括约肌收缩、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等效应。α2受体主要位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上,兴奋时负反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二)β型肾上腺素受体(简称β受体)

β受体又分β1、β2两种亚型。β1受体主要位于心脏,兴奋时表现为心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β2受体主要位于支气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肝脏、脂肪等组织,兴奋时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骨骼肌血管及冠状血管扩张、糖原和脂肪分解等效应。

此外,还有多巴胺(DA)受体,能与多巴胺特异性结合,主要分布在肾血管、冠状血管和肠系膜血管等部位,激动后引起肾血管、冠状血管和肠系膜血管扩张。

大多数器官都受胆碱能神经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双重支配,在同一器官上,这两种神经产生的效应往往是互相拮抗的,只是在不同效应器,其支配优势不同。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它们的功能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协调机体功能。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必须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效应。传出神经受体的分布与效应见表5-l。

表5-1 传出神经受体的分布与效应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方式与药物分类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方式

(一)直接作用于受体

药物直接与受体结合,产生激动或阻断受体的作用,表现与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或相反的效应,称激动药(拟似药)或阻断药(拮抗药)。

(二)影响递质

药物通过影响递质的转化、释放或贮存,产生拟似或拮抗递质的作用。如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碍乙酰胆碱的水解破坏,使其在突触间隙浓度增高而间接产生拟胆碱作用。麻黄碱和间羟胺除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外,还可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利血平阻碍去甲肾上腺素的摄取、贮存等环节,耗竭囊泡内递质而呈现抗肾上腺素能神经作用。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见下表5-2所示。

表5-2 常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本章小结

传出神经系统是传递来自中枢神经的冲动以支配效应器活动的神经,它包括自主神经系统与运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类。传出神经如按递质分类:主要有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传出神经系统递质主要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传出神经受体类型为:1.胆碱受体:M受体(M1、M2、M3)、N受体(N1、N2)。2.肾上腺素受体:α受体(α1、α2)、β受体(β1、β2)。传出神经受体分布和效应广泛,大多数器官都受胆碱能神经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双重支配,在同一器官上,这两种神经产生的效应往往是互相拮抗的。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它们的功能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协调机体功能。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于受体和间接作用于递质,发挥拟似作用或阻断作用。根据药物对受体作用的选择性,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为四大类:①胆碱受体激动药;②胆碱受体阻断药;③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④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传出神经受体的分类、主要分布及兴奋时的效应。

2.何谓递质?传出神经按递质的不同分为哪几类?

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分哪几类?各举出一个代表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