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和抗惊厥药
学习目标
■苯二氮 类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知识。
■巴比妥类的用途、不良反应和急性中毒解救;硫酸镁的作用、用途、给药途径、用药监护、中毒判断及处理。
■镇静催眠药的概念和分类;水合氯醛的作用特点和应用。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是指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缓解过度兴奋和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和其他效应的药物。本类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 类、巴比妥类和几种新型催眠药。
传统的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等)都是普遍性中枢抑制药,在较小剂量时起镇静作用,随着剂量增大,依次出现催眠、抗惊厥和麻醉作用,中毒量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但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的苯二氮 类药物并不符合上述规律,即使很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和中枢麻痹。此外,苯二氮 类药物还有明显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由于苯二氮 类有较好的抗焦虑和镇静催眠作用,安全范围大,目前几乎完全取代了巴比妥类等传统镇静催眠药。
当前应用较广的是苯二氮 类及新型的催眠药。新型催眠药佐匹克隆和唑吡坦相对延长深睡眠,较少或不影响REM睡眠,可明显提高失眠病人的睡眠质量。
一、苯二氮 类
苯二氮 类(benzodiazepines,BDZ)药物多为1,4-苯二氮 的衍生物,结构相似,但不同衍生物之间,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和安定作用各有侧重。
作为抗焦虑和镇静催眠的目的,苯二氮 类几乎完全取代了巴比妥类,这类药物的优点是:①安全性高,即使过量也不会引起麻醉和中枢麻痹;②对肝药酶无诱导作用,耐受性轻;③停药后反跳现象比巴比妥类轻;④嗜睡和运动失调等不良反应轻。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有地西泮(diazepam,安定)、氟西泮(flurazepam,氟安定)、氯氮 (chlordiazepoxide,利眠宁)、奥沙西泮(oxazepam,舒宁)和三唑仑(triazolam,酣乐欣)等。现以地西泮为例,介绍此类药物。
地西泮(diazepam,安定)
【药理学特点】地西泮口服吸收良好,1~2 h达血药峰浓度。肌内注射给药吸收缓慢,且不规则。地西泮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脂溶性很高,静脉注射时首先分布至脑和其他血流丰富的组织和器官,然后再分布而蓄积于肌肉、脂肪等组织中。脑脊液中浓度约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相等,并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影响新生儿。
地西泮在体内生物转化所生成的去甲地西泮和奥沙西泮具有与母体药物相似的活性。最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排出。还可从母乳中排出,使乳儿嗜睡。也可自胆汁中排泄,形成肝肠循环。地西泮成人的血浆t1/2为20~43 h,而去甲地西泮t1/2则为60 h。连续应用,应注意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在体内蓄积。新生儿由于肝功能发育不完善,t1/2延长,可达40~100 h。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地西泮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抗焦虑作用、镇静催眠作用、抗惊厥作用和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1.抗焦虑作用
地西泮小剂量(每次2.5~5mg,3/d)能减轻或者消除紧张、忧虑、激动和失眠等。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症有显著疗效。适用于焦虑症、焦虑性抑郁、各种躯体疾病如脑血管病等引起的焦虑状态等。地西泮还可产生暂时性记忆缺失,麻醉前给药,可以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量,增加其安全性,使患者对手术中的不良刺激在术后不复记忆。同理,临床也常用于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给药。多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知识链接
生理性睡眠
生理性睡眠包括快动眼睡眠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和非快动眼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onREM),二者交替出现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整个睡眠过程包括4~5个周期。REM的睡眠特点为眼动活跃、多梦、呼吸快、心率快、血压高、骨骼肌极度松弛等,此成分与智力发育、学习记忆和躯体休息有关。非快动眼睡眠又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非快动眼睡眠,特别是深睡眠期间大脑皮层高度抑制,生长激素分泌达高峰,此成分与大脑皮层休息和躯体生长发育,消耗物质的补充有关。理想的催眠药应能依需要纠正各种类型的失眠(难入睡、易醒、早醒等),引起完全类似生理性的睡眠,从而改善睡眠(包括加速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等)。
2.镇静催眠作用
随着剂量增大,地西泮有镇静催眠作用(每次5~15 mg,临睡前服),可明显缩短睡眠诱导 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地西泮对REM的作用比巴比妥类要弱得多,因而不易造成停药时的REM代偿性反跳延长,而使梦魇增多。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有效。
现有镇静催眠药或多或少缩短REM睡眠和/或深睡眠,主要延长浅睡眠,因此会不同程度地引起某些不良反应,如停药后出现REM睡眠“反跳”现象,引起多梦、噩梦、加重心血管疾病症状等。应用长效催眠药物,翌日易出现乏力、头晕、嗜睡等。催眠药物久用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3.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破伤
图11-1 GABAA受体-Cl-通道复合体
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和药物中毒性惊厥。缓慢静脉注射地西泮(每次5~20 mg),是目前用作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详见第十二章)。
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地西泮具有中枢性肌松作用,特别是静脉给药作用尤为明显。这种中枢性肌松作用可能是因为小剂量时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对脊髓酌神经元的易化作用,较大剂量增强脊髓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从而抑制多突触反射。临床上可用于大脑麻痹患者、脑血管意外或者脊髓损伤引起的肌肉僵直,也用于缓解关节病变、腰肌劳损所致的肌肉痉挛。
【作用机制】 酌-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抑制性递质,其受体有GABAA和GABAB型。苯二氮 类与GABA结合于同一GABAA受体-Cl-离子通道复合物,苯二氮类通过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易化GABA功能,氯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使细胞外的Cl-大量进入细胞内导致神经元超极化,从而发挥其镇静、催眠、抗焦虑、中枢性肌松和抗惊厥作用(图11-1)。
【不良反应】 地西泮药物毒性小,安全范围大,很少由于用量过大引起死亡。治疗量连续用药可出现头昏、嗜睡、乏力等反应。大剂量可导致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口齿不清、精神错乱。过量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但严重后果者少。
地西泮虽无明显肝药酶诱导作用,但长期用药仍可产生一定耐受性。产生耐受性时,用量逐渐增加以维持疗效。久服可发生依赖性和成瘾,不仅有精神依赖,也有躯体依赖,一旦停药即出现反跳和戒断症状(失眠、焦虑、激动、震颤等)。一般在连续用药4~12个月即可产生,戒断症状多在停药后2~3 d发生。为了防止发生戒断症状,要逐渐停药,不可突然停药。与巴比妥类相比,本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发生较迟、较轻。
地西泮长期应用可引起畸胎,孕妇禁用。偶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白细胞减少等。
【用药须知】 由于地西泮具有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特别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吗啡和乙醇合用时,作用加强,严重者可致死,如临床需合用宜降低剂量,并密切监护病人。
氯氮 (chlordiazepoxide,利眠宁)
氯氮 口服和肌肉注射可完全吸收,但后一种情况吸收较慢。口服4 h血药浓度达高峰,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6%,消除t1/2为5~30 h。由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为去甲氯氮 、地莫西泮、去甲地西泮等,这些代谢产物均有药理活性,并且在体内代谢缓慢,久用有蓄积性,代谢产物及少量原形自肾脏排出。临床主要用于焦虑症、神经官能症和失眠。
氟西泮(flurazepam,氟安定)
氟西泮作用与地西泮相似,但催眠作用较强。口服易吸收,血药浓度1 h达到高峰,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去烷基氟西泮,后者t1/2为40~100 h,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代谢产物和少量原形经尿排出。主要短期用于治疗各种类型失眠,尤其适用于对其他催眠药物不能耐受的病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眩晕、嗜睡、共济失调等。肝、肾疾病者和孕妇及儿童不宜服用。
硝西泮(nitrazepam)
硝西泮口服吸收不规则,有明显个体差异,2 h血药浓度达到高峰。作用与地西泮相似,临床用于治疗失眠,30 min左右起作用,维持睡眠6~8 h,醒后无明显的后遗效应。还可治疗多种癫痫,尤适用于婴儿痉挛及肌阵挛性发作。
氯硝西泮(clonazepam)
氯硝西泮口服吸收良好,1~4 h血药浓度达高峰,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t1/2为20~40 h,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7-氨基氯硝西泮仅有微弱活性。临床用于治疗癫痫和惊厥,氯硝西泮对各种癫痫均有效,尤其小发作和肌阵挛发作疗效最佳。
阿普唑仑(alprazolam,佳静安定)
口服吸收迅速,1~2 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t1/2为12~15 h。可产生抗焦虑作用,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还有抗癫痫、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适用于焦虑、抑郁、顽固性失眠、癫痫及术前镇静。
艾司唑仑(midazolam,速安眠)
口服吸收较快,消除t1/2为12~18 h。催眠作用强,口服20~60min可入睡,维持5~8 h。临床上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麻醉前给药。
三唑仑(triazolam,酣乐欣)
三唑仑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速效、强效和极少蓄积是其优点,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类型失眠。常见不良反应是嗜睡、头晕和头疼,应用较大剂量时顺行性记忆缺少和异常行为发生率增高,长期用药可产生依赖性。
二、巴比妥类
巴比妥类为巴比妥酸的衍生物。本类药物长期以来用于镇静、催眠,但现已被比较安全、有效的苯二氮 类所取代。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其中某些药物的抗惊厥、抗癫痫和麻醉作用。根据作用时间长短分为4类,见表11-1。
【药动学特点】 巴比妥类难溶于水,其钠盐则易溶于水。口服巴比妥类均快速而完全吸收,钠盐吸收更快,一般10~60min起效。静脉注射给药一般是为了控制癫痫持续状态、各种惊厥、诱导麻醉或维持麻醉。
表11-1 巴比妥类作用与用途比较
硫喷妥钠脂溶性高,静脉注射后很快进入中枢发挥作用,因很快分布到全身组织,特别是贮存在脂肪组织,使血药浓度快速降低,所以作用持续时间较短(15min)。苯巴比妥脂溶性低,吸收、入脑、起作用均慢,主要经肾排出,消除慢,作用维持较久(6~8 h)。其他药物作用的快慢及维持时间介于上述两药物之间。
尿液pH值对苯巴比妥的排泄影响较大。碱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这可作为其中毒时的一项解救措施。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巴比妥类药物是普遍性中枢抑制药,随剂量增加依次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和麻醉作用。
1.镇静、催眠
小剂量可引起安静,缓解焦虑、烦躁不安的状态。中剂量催眠,能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但明显缩短REM睡眠和深睡眠。久用停药出现反跳现象,患者停药困难,被迫继续用药,进而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治疗失眠已被苯二氮 类取代。与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药物如氨茶碱、麻黄素配伍,以消除这些药物引起的失眠副作用;与镇痛药、解热镇痛药配伍以增强疗效;也可用于其他镇静催眠药撤药引起的反应。
2.抗惊厥、抗癫痫
大于催眠剂量的巴比妥类具有抗惊厥作用,可用于小儿高热、子痫、破伤风和药物中毒等各种惊厥。常用苯巴比妥和异戊巴比妥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苯巴比妥也可用于抗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
3.麻醉和麻醉前给药
硫喷妥钠静脉给药用于麻醉或诱导麻醉。
课堂互动
比较地西泮与苯巴比妥镇静催眠作用有何异同?
此类药物需用至镇静剂量时才显示抗焦虑作用。由于本类药物的安全性远不及苯二氮 类,且较易发生依赖性。因此,目前已很少用于镇静和催眠。其中只有苯巴比妥和戊巴比妥仍用于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硫喷妥钠偶尔用于小手术或内镜检查时作静脉麻醉。
【作用机制】巴比妥类在非麻醉剂量时主要抑制多突触反应,减弱易化,增强抑制。此作用主要见于GABA能神经传递的突触。它增强GABA介导的Cl-内流,减弱谷氨酸介导的除极。但与苯二氮 类不同,巴比妥类是通过延长氯通道开放时间而增加Cl-内流,引起超极化。较高浓度时,则抑制Ca2+依赖性动作电位,抑制Ca2+依赖性递质释放,并且呈现拟GABA作用,即在无GABA时也能直接增加Cl-内流。
【不良反应】
1.后遗效应
作为催眠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服药后次晨仍有嗜睡、头晕、乏力、精神不振等,应减少服用剂量。
2.反常的兴奋现象
某些病人在服药后,尤其老年、体弱者,易产生反常兴奋作用,超过了抑制作用,表现为兴奋、欣快、不安,严重时可发生谵妄状态。因此,要注意小剂量用药。
3.耐受性和依赖性
巴比妥类久服会产生耐受性,与其诱导肝药酶加速自身代谢和机体对巴比妥类药物产生适应性有关;其肝药酶诱导作用也可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影响药效。长期应用会产生依赖性,突然停药易发生“反跳”现象。此时,快动眼睡眠时间延长,梦魇增多,迫使病人继续用药,终致成瘾。成瘾后停药,戒断症状明显,表现为激动、失眠、焦虑,甚至惊厥,故应避免滥用。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催眠剂量的巴比妥类对正常人的呼吸影响不明显。大剂量对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静脉过快也可引起呼吸抑制,深度呼吸抑制是该类药物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肺功能不全和颅脑损伤致呼吸抑制者禁用。
5.急性中毒
一次吞服大量或静脉注射过量过快,均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剂量为催眠剂量的5~10倍,主要表现为深度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甚至消失、反射 减弱或消失、体温降低等症状,患者多死于呼吸衰竭。解救原则:清除毒物(洗胃或灌肠),维持血压、呼吸和体温,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促进药物排泄。严重时可输血、血液透析。
6.其他
偶见过敏性反应,如皮疹、剥脱性皮炎、发热、肝功能损害等,还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因此在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象。
案例分析
患者,女,38岁,因工作生活失意,口服大量苯巴比妥,入院时出现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多种反射减弱等症状,试分析原因?应如何处理?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
水合氯醛是186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的经典的催眠药,是氯醛的水合物,为有刺激性的液体,对口腔、胃黏膜都有较强的刺激性,而且有特殊的臭味。本药吸收快,口服或直肠给药,一般15 min起效,维持6~8 h。具有见效快,醒后一般无头晕、困倦等不适感,无后遗作用。由肝代谢、经肾排泄。微量可通过胎盘,也可从乳汁中排出。水合氯醛吸收后,在体内大部分在肝内还原为三氯乙醇,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大剂量也有抗惊厥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顽固性失眠患者。此药不缩短快动眼睡眠的时间,停药时也无代偿性快动眼睡眠时间延长。大剂量有抗惊厥作用,但安全范围比巴比妥类小。
甲丙氨酯(meprobamate,眠尔通)
口服给药吸收良好,1~3 h血药浓度达高峰,大部分在肝脏代谢,10%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血浆t1/2为6~16 h。本药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和弱的肌松作用。临床上短期用于治疗焦虑和失眠,与镇痛药合用治疗肌痉挛。对癫痫小发作有一定疗效,单用对大发作无效甚至加重。
此外,近年来开发出几种的新型抗焦虑药物,如丁螺环酮类、佐匹克隆(zopiclone,依梦返,Imovane)和唑吡坦(zolpidem)等。
丁螺环酮类
包括丁螺环酮、依沙哌隆、吉吡隆等。此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类似,仅以丁螺环酮(busprione,布斯哌隆)为例加以介绍。
丁螺环酮与苯二氮 类不同之处在于此药没有抗惊厥、催眠和中枢性肌松作用。在未达到镇静作用的剂量就可以明显缓解焦虑。它是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作用机制也与GABA系统无直接关系,对苯二氮 类或其他镇静催眠药的撤药症状无影响。对镇静催眠药、乙醇、三环抗抑郁药等中枢抑制药没有明显增强作用。与苯二氮 类相比,丁螺环酮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发挥稳定的抗焦虑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普通焦虑状态,对于恐怖症无效。
口服快速吸收,有明显首关效应,消除t1/2为2~4 h,肝脏代谢主要是羟化和N位脱烷基,肝功能低下作用时间延长。
对精神运动系统影响比苯二氮 类轻,但心悸、神经过敏、胃肠功能紊乱、知觉异常等较苯二氮 类常见。服用MAO抑制剂的病人可能会使血压升高。
佐匹克隆(zopiclone)
佐匹克隆具有同苯二氮 类类似的镇静、抗焦虑、肌松和抗惊厥作用。口服吸收迅速,达峰时间0.5~1.0 h,t1/2为3.5~6 h,血浆蛋白结合率45%左右,体内分布广泛,主要从尿排出,也可经唾液和乳汁排出。作用于GABAA受体Cl-通道复合体中不同于苯二氮 类的结合位点。主要用于催眠,其特点是入睡快,延长睡眠时间,明显增加深睡眠,轻度减少REM睡眠,睡眠质量高,醒后舒适。
不良反应少,部分病人可有口干、口苦、恶心、便秘、晨间嗜睡、肌无力等,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也可出现戒断症状。
唑吡坦(zolpidem)
唑吡坦是咪唑吡啶类药物,其药理作用机制与特异性的中枢GABA受体激活有关。口服吸收迅速,存在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约70%,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2%,消除t1/2约2 h。
作用类似于佐匹克隆,但抗焦虑、肌松和抗惊厥作用均较弱,而镇静催眠作用较强。失眠者服用后入睡快,睡眠时间长,增加睡眠,睡眠质量高,醒后感觉良好,常规剂量不产生耐受性,停药后无“反跳”现象。催眠特点与佐匹克隆相似,但不减少REM睡眠。不良反应常见眩晕、嗜睡、乏力、恶心、头痛等,少见记忆障碍、噩梦、烦躁、腹泻和精神压抑等。
第二节 抗惊厥药
惊厥是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肌不自主地强烈收缩。常见于小儿高热、破伤风、癫痫大发作、子痫和中枢兴奋药中毒等。常用抗惊厥药有巴比妥类、水合氯醛、地西泮以及硫酸镁。
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
硫酸镁口服难吸收,有泻下和利胆作用,外用热敷可消炎去肿。而注射给药则可发挥全身作用。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Mg2+是体内重要的金属离子之一,参与许多生理和生化过程,影响神经冲动传递和肌肉应激性维持。神经化学传递和骨骼肌收缩均需Ca2+参与,Mg2+与Ca2+由于化学性质相似,可以特异地竞争Ca2+受点,拮抗Ca2+的作用,结果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减少,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肌肉松弛。与此同时,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消失。
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惊厥,也可用于高血压危象。
【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硫酸镁注射过量时,引起呼吸抑制、血压骤降、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等,甚至引起死亡。肌腱反射消失为呼吸抑制的前兆,用药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腱反射。中毒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缓慢静脉注射氯化钙和葡萄糖酸钙加以对抗。
孕妇、经期妇女、无尿者、急腹症和胃肠道出血者禁用。肾功能不全、低血压和呼吸衰竭者慎用。
【制剂及用法】
地西泮 片剂:2.5mg,5mg。抗焦虑、镇静:1次2.5~5mg,3/d。注射剂:10mg/2ml。癫痫持续状态:1次5~20mg,缓慢静脉注射。再发作时可反复应用。心脏电复律:每2~3min静脉注射5mg,至出现嗜睡、语言含糊或入睡。常用量:10~25mg。
氯氮 片剂:5mg,10mg。抗焦虑、镇静:1次5~10mg,3/d。催眠10~20mg,睡前服。
氟西泮 胶囊剂:15mg,30 mg。催眠:1次15~30mg,睡前服。
奥沙西泮 片剂:15mg。1次15~30 mg,3/d。
三唑仑 片剂:0.125mg,0.25mg。催眠:1次0.25~0.5mg,睡前服。
苯巴比妥 片剂:15mg,30 mg,100 mg。镇睁:1次15~30 mg;催眠:1次60~100 mg,睡前服。抗癫痫:大发作从小剂量开始,1次15~30mg,3/d,最大剂量1次60mg,3/d。
苯巴比妥钠 注射剂:50mg,100mg,200mg。抗惊厥:1次0.1~0.2 g,肌内注射。癫痫持续状态:1次0.1~0.2g,缓慢静脉注射。
异戊巴比妥 片剂:0.1 g。催眠:1次0.1~0.2 g,睡前服。
司可巴比妥 胶囊剂:0.1 g。催眠:1次0.1~0.2 g,睡前服。麻醉前给药:1次0.2~0.3 g。
硫喷妥钠 注射剂:0.5 g,1 g。临用前配成1.25%~2.5%溶液,缓慢静脉注射,至病人入睡为止。极量:1次1 g。
水合氯醛 10%溶液,催眠:1次5~10ml,睡前服。抗惊厥:1次10~20ml。
甲丙氨酯 片剂:0.2 g,0.4 g。镇静、抗焦虑:1次0.2~0.4 g,3/d。催眠:1次0.4~0.8 g,睡前服。
硫酸镁 注射剂:1 g/10ml,2.5 g/10ml。1次1.25~2.5 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以5%葡萄糖注射液将硫酸镁稀释成1%浓度进行滴注,直至惊厥停止。使用时宜备有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备万一过量时作静脉注射对抗之。
本章小结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 类、巴比妥类和几种新型催眠药。能缓解甚至消除病人的焦虑不安及失眠等症状,常选用利眠宁、地西泮治疗,因其安全范围较大,不良反应较少。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可以是环境的改变,神经过度兴奋或忧郁,更多见的是各种疾病造成的,镇静催眠药的应用是对症治疗措施,故在使用催眠药的同时应作对因治疗才能收到显著效果。使用剂量应因人而异,应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酌情加大剂量,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周为限,情况好转即应停药。需长期用药者,应几种催眠药交替使用。严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上述药物,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往往产生相加作用,因此,应注意调整减少剂量。
镇静催眠药还有抗惊厥、抗癫痫等作用。苯二氮 类尚有骨骼肌松弛作用,巴比妥类还可用于麻醉前给药和静脉麻醉。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表现为深度昏迷、呼吸抑制、反射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应及时抢救,除维持血压、呼吸外,尚可碱化尿液以促使巴比妥类药的排泄。
惊厥发生时可采用抗惊厥药对症治疗。常用的抗惊厥药除上述的巴比妥类及苯二氮 类药物、水合氯醛外,尚有硫酸镁。硫酸镁注射给药后,可抑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而使骨骼肌、心肌、血管平滑肌松弛,因而肌肉松弛,血压下降。临床上注射硫酸镁可用于控制子痫发作,但其安全范围较窄,易引起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而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跳停止以致死亡。过量中毒时可静注钙制剂(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解救。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苯二氮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简述巴比妥类药物中毒表现及解救措施。
3.注射应用硫酸镁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