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贫血药及血容量扩充药

抗贫血药及血容量扩充药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静脉注射后,立即产生抗凝作用,血液凝固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延长。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效。肝素过量可引起关节腔积血、黏膜和伤口出血等,应立即停药。LMWH具有选择性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而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的特点。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亦可用于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可导致长时间血液低凝状态,引起出血。

第二十二章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用药

学习目标

■肝素、华法林、维生素K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链激酶、尿激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生理状态下,人体血管内的血液保持通畅流动,这是由于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则可导致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促进凝血因子发挥作用或对抗纤维蛋白溶解可止血,抑制凝血因子发挥作用或促进纤溶系统酶的活性可防止血栓形成。如图22-1所示。

图22-1 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及药物作用部位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 PL:血小板磷脂 PAMBA:氨甲苯酸 UK:尿激酶 SK:链激酶

第一节 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一、体内、体外抗凝血药

肝 素(heparin)

课堂互动

华法林与解热镇痛抗炎药合用对血液凝固有何影响?

肝素是从猪、牛的肠系膜或肺中提取的一种粘多糖硫酸酯,呈强酸性。

【药动学特点】肝素是带有大量负电荷的大分子分子量平均为12 kDa,是高极性化合物,不易通过生物膜,故口服不被吸收。常静脉给药。60%集中于血管内皮,大部分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极少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肝素抗凝活性t1/2与给药剂量有关,静脉注射100 U/kg、400 U/kg、800 U/kg,抗凝活性t1/2分别为1 h、2.5 h、5 h。肺栓塞及肝硬化患者t1/2延长。

【药理作用】

1.抗凝作用

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立即产生抗凝作用,血液凝固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延长。其抗凝机制是:活化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Ⅲ)、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形成复合物并抑制活性,肝素可加速这种反应达千倍以上,干扰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效。

2.其他作用

使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酶,水解血中乳糜微粒和VLDL,产生调节血脂作用: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作用;还有一定抗炎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膜增生作用。

【临床用途】

1.防治血栓栓塞疾病

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周围动脉血栓栓塞等。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DIC,如脓毒血症、胎盘早期剥离、恶性肿瘤溶解等所致的DIC。早期应用可防止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的消耗,以防继发性出血。

3.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后用肝素可预防高危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并预防大块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

4.体外凝血

如心导管检查、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

【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

肝素过量可引起关节腔积血、黏膜和伤口出血等,应立即停药。出血严重者,可缓慢注射鱼精蛋白(强碱性蛋白质,带正电荷,与肝素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而使肝素失活,静注过快可致血压骤降、心动过缓等),1mg可中和100 U的肝素,每次剂量不超过50mg。

2.过敏反应

偶见皮疹、哮喘、发热等。

3.其他

长期应用可致骨质疏松和骨折;还可引起短暂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应用可致早产及死胎。

【用药须知】 对肝素过敏、有出血倾向、血友病、血小板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症、紫癜、严重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溃疡病、孕妇、先兆流产等禁用。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指分子量低于6.5 kDa的肝素,可由普通肝素直接分离而得或由普通肝素降解后再分离而得。LMWH具有选择性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而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的特点。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其作用特点:

(1)因分子链较短,不能与AT-Ⅲ形成复合物,因此选择性对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相对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越强,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

(2)可促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有助于血栓溶解。

(3)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

(4)生物利用度高,t1/2长,静脉注射活性可维持12 h,皮下注射每日1次即可。

常用品种有:依诺肝素(enoxaparin)、替地肝素(tedelparin)等。临床上用于预防骨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等。

【不良反应与用药须知】可引起出血、血小板减少症、高钾血症、皮肤坏死、过敏反应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等。禁忌证同肝素。

二、体内抗凝血药

华法林(warfarin)

华法林,又名苄丙酮香豆素,属于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

【药理作用】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抑制维生素K在肝内的转化,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利用,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作用,使这些因子停留在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从而影响凝血过程。体外应用无抗凝活性,作用缓慢持久,口服12 h起效,24~48 h达高峰,停药后持续3~5 d。

【临床应用】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可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一般先用肝素,起效后用华法林维持。也用于关节固定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等手术后防止静脉血栓发生。

【不良反应与用药须知】过量可引起自发性出血,常见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斑及内脏出血。用药期间凝血酶原时间应控制在25~30 s(正常值12 s)。必要时用维生素K对抗或输新鲜血。禁忌证同肝素。

三、体外抗凝血药

枸橼酸钠(sodium citrate)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枸橼酸钠仅在体外有抗凝作用。枸橼酸根离子与血浆中的Ca2+形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使血中Ca2+减少,血凝过程受阻。枸橼酸根离子在体内很快被氧化,故无体内抗凝作用。用于体外血液保存,防止输血瓶中的血液凝固。每100ml全血中加2.5%枸橼酸钠10ml。

【不良反应与用药须知】大量输血(>1000 ml)或输血速度过快时,可引起血液Ca2+降低,导致手足抽搐、心功能不全、血压降低等,新生儿及婴幼儿输血容易发生,必要时用钙盐防治。

第二节 溶 栓 药

溶栓药是一类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加速纤维蛋白溶解,导致血栓溶解的药物。

链激酶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是由丙组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得的一种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7 kDa。其溶解血栓的机制是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并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迅速水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导致血栓溶解。由于链激酶可水解栓子中纤维蛋白、降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和因子Ⅴ及因子Ⅶ,所以链激酶不应与抗凝血药或抑制血小板聚集药合用。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急性肺栓塞、心肌梗死早期、脑栓塞等,宜及早应用,血栓形成6 h内效果好。

【不良反应与用药须知】

1.自发性出血

多为皮肤、黏膜出血,偶见颅内出血,严重者可注射氨甲苯酸对抗。

2.过敏反应

链激酶是一种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可引起皮疹、畏寒、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应用前先使用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或防止。

3.心律失常

是一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也是冠脉再通的标志,可表现为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各种室性心律失常。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多巴胺可恢复正常。

尿激酶

尿激酶(urokinase,UK)是从新鲜人尿中分离的一种糖蛋白,无抗原性,不引起过敏反应。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发挥溶解血栓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同链激酶,适用于链激酶过敏者。

阿尼普酶

阿尼普酶(anistreplase)是链激酶与人纤溶酶以1∶1比例组成的复合物,可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后较易进入血凝块中与纤维蛋白结合,发挥溶栓作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亦可用于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可导致长时间血液低凝状态,引起出血。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s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是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是一种含有527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其作用是激活血栓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对循环血液中纤溶系统几无影响,故较少产生链激酶常见的出血。用于治疗肺栓塞和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比链激酶高,且不良反应少。

重组葡激酶

重组葡激酶(staphylokinase)是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能够特异溶解血栓的酶类物质,现用DNA技术制备。葡激酶与血栓中的纤溶酶有较高的亲和力,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不良反应与链激酶相似,但过敏性比链激酶强。

第三节 促凝血药

促凝血药是一类促进血液凝固,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一、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

维生素K(vitamin K)

维生素K的基本结构是甲萘醌,包括维生素K1、K2、K3及维生素K4。维生素K1来源于绿叶蔬菜,维生素K2由肠道细菌产生,二者均为脂溶性,需胆汁协助吸收。维生素K3及维生素K4为人工合成品,水溶性,不需胆汁协助即可吸收。

【药理作用】维生素K的主要作用是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抗凝血蛋白C和抗凝血蛋白S。维生素K是γ-羧化酶的辅酶,促进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分子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的γ-羧化作用,使这些因子具有活性,与Ca2+结合,再与带有大量负电荷的血小板磷脂结合,使血液凝固正常进行。当维生素K缺乏时,这些凝血因子的合成停留在无活性的前体蛋白状态,导致凝血障碍而致出血。

【临床应用】

(1)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出血;梗阻性黄疸、胆漏、新生儿出血。

(2)长期使用香豆素类、水杨酸类药物及广谱抗生素引起的出血。

(3)肌内注射维生素K有解痉止痛的作用,可缓解胆绞痛。

【不良反应与用药须知】

1.胃肠道反应

维生素K3及维生素K4刺激性强,常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2.溶血性贫血

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对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特异质者也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3.其他

静脉注射维生素K1速度快时,可产生面部潮红、出汗、血压下降,甚至虚脱。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案例分析

患者,女,54岁,因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发作,服用阿司匹林5 g/d,q.i.d,共使用5 d,出现胃出血症状,请问用什么药物治疗?

此类药物常用的有:氨甲苯酸(aminomethylbenzoic acid,PAMBA,止血芳酸)、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凝血酸)等。

【药理作用】此类药物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化为纤溶酶,高浓度则直接抑制纤溶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而产生止血作用。其中氨甲环酸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

1.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出血

用于肺、脾、肝、前列腺、胰等手术时的出血及产后出血,因为这些部位存在大量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2.链激酶和尿激酶过量所致出血

氨甲苯酸是链激酶和尿激酶的拮抗药,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化为纤溶酶而止血。

【不良反应与用药须知】过量可致血栓形成,诱发心肌梗死。

三、血管收缩药

垂体后叶素

垂体后叶素(pituitrin)是神经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主要含缩宫素和加压素。本品从猪、牛垂体后叶中提取。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加压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收缩,对内脏血管作用明显,可收缩肺及肠系膜小动脉,减少肺及门静脉血流量,降低肺及门静脉压力。适用于肺咯血及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加压素还能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抗利尿作用,可用于尿崩症的治疗。

【不良反应与用药须知】

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腹痛、血压升高、过敏反应等。禁用于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

四、凝血因子制剂

凝血酶

凝血酶(thrombin)是从猪、牛血提取精制而成的无菌制剂。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此外,还有促进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加速创伤愈合的作用。用于通常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及实质性脏器出血的止血,也用于创面、口腔、泌尿道以及消化道等部位的止血,还可缩短穿刺部位出血的时间。局部止血时,用灭菌生理盐水溶解成50~1 000 U/ml溶液喷雾或敷于创面。

第四节 抗血小板药

抗血小板药又称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功能而达到抗凝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详见解热镇痛抗炎药)、双嘧达莫、噻氯匹定等。

双嘧达莫

双嘧达莫(dipyidamole,潘生丁),能对胶原、ADP、肾上腺素及低浓度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在体内体外均有抗血栓作用,还可缩短血小板生存时间。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人工置换心脏瓣膜术后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不良反应有上腹部不适、恶心等。

噻氯匹定

噻氯匹定(ticlopidine,氯苄噻啶),为强效血小板抑制药,能抑制ADP、花生四烯酸、胶原、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和外周动脉栓塞性疾病。不良反应常见恶心、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血容量扩充药

一、抗贫血药

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贫血的主要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缺乏引起,用铁剂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用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

铁 剂

常用的铁制剂有硫酸亚铁(ferrous sulate)、枸橼酸铁胺(ferric ammonium citrate)、右旋糖酐铁(iron dextran)等。

【药理作用】铁是红细胞成熟阶段合成血红素必不可少的物质。吸收到骨髓的铁,吸附在有核红细胞上并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色素。后者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临床应用】治疗失血过多或需铁增加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对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和子宫肌瘤等)、营养不良、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所引起的贫血,用药后一般症状及食欲迅速改善,网织红细胞数于治疗后10~14 d达高峰,血红蛋白每日可增加0.1%~0.3%,4~8周接近正常。为使体内铁贮存恢复正常,待血红蛋白正常后尚需减半量继续服药2~3月。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硫酸亚铁有胃肠刺激,口服时可引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宜饭后服药。铁剂与肠内硫化氢结合生成硫化铁,减少硫化氢刺激肠蠕动作用,硫化铁可引起便秘、黑便。

2.急性中毒

小儿误服1 g以上可致急性中毒,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可有呕吐、腹痛、血性腹泻,甚至休克、呼吸困难、死亡。急救可用磷酸盐溶液或碳酸盐溶液洗胃,并用特殊解毒剂去铁胺解救。

【用药须知】 口服铁或食物中的铁主要以亚铁形式在十二指肠上段和空肠上段吸收,凡能促进铁还原的物质如维生素C、果糖、胃酸、半胱氨酸等均有利于铁的吸收,鞣酸、高钙和高磷酸盐不利于铁的吸收,四环素类药物和抗酸药等减少铁的吸收。

知识链接

铁的吸收

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无机铁以Fe2+形式吸收,Fe3+很难吸收。凡能将Fe3+还原为Fe2+的物质如谷胱甘肽、胃酸、维生素C、果糖、枸橼酸、苹果酸等均有利于铁的吸收。因此,临床上常用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和右旋糖酐铁等口服补铁剂。相反,胃酸缺乏、抗酸药、茶叶及鞣酸、四环素、牛奶等妨碍铁的吸收。

叶酸

叶酸(folic aci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肝、酵母和绿叶蔬菜中含量较高。人体不能合成叶酸,需从食物中摄取。每日最低需要量约50μg。

【药理作用】叶酸在体内被叶酸还原酶还原为具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再与一碳单位结合成四氢叶酸类辅酶,传递一碳单位,参与体内多种生化代谢,如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嘌呤核苷酸合成与某些氨基酸的互变,进一步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叶酸缺乏时,上述生化代谢障碍,进而导致DNA合成障碍,细胞有丝分裂减少,增殖旺盛的红细胞最易受到影响,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消化道上皮细胞增殖也受到影响,出现舌炎、腹泻等。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原因所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加用维生素B12辅助治疗。

【用药须知】叶酸对抗甲氨碟呤、乙胺嘧啶、甲氧苄啶等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二氢叶酸还原酶被抑制,四氢叶酸合成受阻,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vitamin B12)为含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牛奶、蛋黄中。人体生理需要量每日1~2μg。

【药动学特点】口服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即“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免受胃液消化而进入空肠吸收。当胃黏膜萎缩致“内因子”缺乏时,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引起“恶性贫血”。吸收后90%贮存于肝,少量经胆汁、胃液、胰液排入肠内,其中小部分吸收入血,主要经肾排出。

【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体内维生素B12主要参与下列两种代谢过程。

1.参与叶酸循环利用

维生素B12在使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甲硫氨酸的过程中,使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叶酸代谢循环受阻,导致叶酸缺乏症。

2.维持有髓鞘神经纤维功能

脂肪代谢中间产物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而参与三羧酸循环,维生素B12作为辅酶参与该反应,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导致异常脂肪酸合成,影响神经髓鞘脂质合成,出现神经症状。

【临床应用】维生素B12主要用于恶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等)、肝脏疾病等辅助治疗。

课堂互动

叶酸能否单独用于治疗恶性贫血病人?请说明原因。

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由肾近曲小管管周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现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红细胞生成素可刺激红系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红细胞生成,主要用于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所致的贫血,尤对慢性肾衰竭所致的贫血效果好,对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肿瘤化疗、抗艾滋病药等所致贫血也有效。主要不良反应是血压升高,注射部位血栓形成及流感样症状。严重高血压、某些白血病患者及妊娠妇女禁用。

二、血容量扩充药

大量失血或大面积烧伤可使血容量降低,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迅速扩充血容量是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疗法。除全血和血浆外,也可应用人工合成的血容量扩充药。理想的人工合成血容量扩充剂应能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作用持久,无毒性,无抗原性。

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dextran)为高分子化合物,是葡萄糖的聚合物。根据聚合的葡萄糖分子数目的不同,分为不同分子量的产品,临床上常用的有中分子量(分子量约为70 000Da)和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20 000~40 000 Da)及小分子量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10 000 Da),分别称为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40、右旋糖酐20、右旋糖酐10。

【药理作用】右旋糖酐分子量较大,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依中、低、小分子量而逐渐降低,右旋糖酐70维持12 h,右旋糖酐20和右旋糖酐10作用短,仅维持3 h。低、小分子量右旋糖酐阻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聚合,降低血液黏滞度,并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低、小分子量右旋糖酐具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各类右旋糖酐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急性失血、创伤和烧伤性休克。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较佳,用于中毒性、外伤性及失血性休克,可防止休克后期DIC;也用于防治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栓形成、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和视网膜动静脉血栓等。

【不良反应与用药须知】偶见过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等,也偶见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大量输入可因凝血因子被稀释和血小板功能受干扰而引起出血倾向。禁用于血小板减少症状、出血性疾病、血浆中纤维酶原低下等。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及肾功能不佳者禁用。

【制剂与用法】

肝素钠 注射剂:1 000、5 000、12 500 U/2m l。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1次5 000~10 000U,稀释后用,1/3~4 h,总量为25 000U/d,如无反应,可用至足量。

华法林钠 片剂:2.5mg,5mg。首次6~20mg,以后每日2~8mg。

链激酶 粉针剂:初导剂量,50万U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30min滴完。维持剂量,每小时60万U,静脉滴注。疗程一般24~72 h。为防止过敏反应可给糖皮质激素。

尿激酶 粉针剂:以注射用水3~5 ml溶解后,加于10%葡萄糖液20~40 ml静注,1次15 000~20 000 U,2/d,第4天起改为1次10 000~20 000U,1/d。一般7~10 d。静脉滴注则先以负荷剂量2 000~4 000U/30min,继以2 000~4 000 U/h,维持12 h。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粉针剂:20 mg,50mg。首剂10 mg,静脉注射。以后第1小时50mg,第2、3小时各20mg静脉滴注。

维生素K1注射剂:10 mg/1ml。肌内或静脉注射1次,1次10 mg,2~3/d。

维生素K3注射剂:4mg/1ml。肌内注射,1次4mg,2~3/d。

维生素K4注射剂:5 mg、10 mg/1 ml。肌内注射,1次2~4 mg,3/d。片剂:2 mg,4 mg。1次4 mg,3/d。

双嘧达莫 片剂:25mg。1次25~100mg,3/d。注射剂:10mg/2ml。1次10~20mg,1~3/d,肌内注射。也可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硫酸亚铁 片剂:0.3 g。片剂1次,0.3~0.6g,3/d。

枸橼酸铁铵 糖浆,1~2ml/(kg·d),分3次服。

右旋糖酐铁 深部肌肉注射,1次25~50 mg,1/d,总剂量(g)=[血红蛋白正常值(g/ 100ml)—患者血红蛋白值(g/100ml)]×0.255。

叶酸 片剂:5 mg。口服,1次5~10 mg,3/d。肌内注射,1次15~30 mg,1/d。

甲酰四氢叶酸钙 注射剂:3mg/1ml。肌内注射1次,3~6mg,1/d。

维生素B12注射剂:50μg、100μg、500μg/1ml。肌内注射,1次50~500μg,1~2/d。片剂:25 mg,50mg。1次25mg,3/d。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注射剂:开始20~100 U/kg,皮下或静脉注射,每周3次。2周后视红细胞比容增减剂量。

右旋糖酐 6%、10%、12%溶液,视病情选用,静脉滴注。

本章小结

肝素为速效、高效的体内、体外抗凝血药,华法林为口服抗凝血药,主要用于体内抗凝。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生成、氨甲苯酸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用于纠正出血性疾病;链激酶、尿激酶等可溶解新形成的纤维蛋白,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氨甲苯酸和氨甲环酸能抑制纤溶过程,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纤溶亢进出血;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抗血小板作用,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于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所致贫血;大量失血或失血浆除补充全血和血浆外,常用血容量扩充药右旋糖酐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影响铁剂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2.促凝血药有哪些?

3.简述肝素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