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评估与分析
一、对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估与分析
2004年10月30日发布的2003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首次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估。评估依据国家统计局翔实可靠的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根据城市人口与劳动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5个一级大指标,19个二级子系统,50个三级小指标的指标体系综合评定。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充分利用了最新的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是历年来最全面、客观的一套指标体系,尽管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状况。通过对此次我国地级城市综合实力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南京是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
在此次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南京以综合指数100.5位居第6,列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之后(前三个年度南京的综合实力排名分别为第5、6、8位。见附表5-1),说明南京是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但在我们得出“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很强”这一结论后并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具体分析后发现: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在未来几年内要赶超前5个城市很难。南京综合指数得分仅为上海的27%、北京的35%、深圳的46%、广州的52%,和排名第5位的天津相比综合指数仍有37.2分的差距,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赶超这些城市实非易事;而南京保持这一位次也非易事,大连、杭州、沈阳这三个紧随其后的城市与南京差距微乎其微,综合指数仅差1分左右。综合来看,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强劲,但要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需要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努力。
图5-1 综合指数前10名城市
2.南京城市发展潜力很大,具备起飞的后劲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南京突出的优势表现在人口与劳动力、基础设施、环境子系统方面,而这些方面既是此次综合实力评比中南京的得益之处,也是南京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在此次综合实力子系统排名中,南京人口子系统排在全国第4位,基础设施子系统排在全国第7位,环境子系统排在全国第8位。南京具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条件和扎实基础;人口和劳动力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人口素质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城市实力的重要条件,南京城市人口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有比较丰富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这长期保证了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的持续发展及提升;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平台,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对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吸引和承载能力,南京基础设施条件发达,是全国综合运输枢纽,拥有多种传送方式组成的通讯网络;城市环境状况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是一种可转化的生产力要素,“环境就是生产力”,南京拥有“山、水、城、林”优越的人居环境,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废物处理力度,这些都提升了南京的整体环境,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市区强、郊县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城市统计有“地区”和“市区”之分,“市区”表示城市中心区域,“地区”还包括市辖县。这次城市综合实力评比所用资料均为市区数,而这恰恰对南京有利。南京城乡发展很不均衡,郊县乡村发展相对迟缓。南京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区,从竞争力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除去郊县,仅就市区范围,南京的排名比较靠前,但若加上郊县,排名就会落后几位。南京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发展不对称:2003年,南京原五县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实现的GDP为246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不到1/4;而它们的人口、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市的46.9%和84.4%。②城乡产业结构有较大差距: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的比例为4.1∶51.1∶44.8,而原五县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52.0∶34.9,因此从产业结构上看,城区明显优于郊县。③城乡工业化水平落差大:2003年南京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 907美元,同期原五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 831美元,仅相当于苏南发达市县的1/3左右。按国际标准,市区已到了工业化后期阶段水平,而郊县仅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每年纯收入之间的绝对差在2000年超过4 000元,2003年超过5 000元,2004年超过6 000元,可见两者之间的绝对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南京市的城乡收入比在2004年为2.10∶1,农村居民纯收入中要去掉生产性支出等,如果再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南京市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估计将进一步扩大到4∶1左右。⑤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1993—2003年间,南京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差在2 100—6 787元之间波动,表明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南京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不仅制约了南京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类指标的提高,从而限制南京综合实力的提高。
4.社会发展是南京城市综合实力中的短腿
在此次评比中,南京社会发展方面的排名在最后,没能进入前30名,成为南京城市综合实力中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列第7名,次于上海、杭州、常州、绍兴、台州、无锡;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位于深圳、广州、杭州、哈尔滨、沈阳、大连、济南、厦门和成都之后;在省内城市中位列第3名,落后于常州和无锡。
此次评比,南京社会发展排名落后的原因在于:南京市居民收入水平不具优势。近年来,南京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虽在上升,但其增长的速度在长三角和省内均相对缓慢,在长三角和省内的排名呈下降趋势。2003年,南京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省内居第4位,在长三角15个城市中位列第11名,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7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余额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11名。另外,南京市在住房、医疗、服务等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近年来南京市住房价格一路攀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房价涨幅一直名列前茅,让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南京市民不堪重负,也抑制了改善住房的能力。在社会保障方面,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南京市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提高不快,主要险种的保障水平较低。以失业保险金为例,2004年7月,南京市对发放标准再次上调,分三档,最高351元,最低268元,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仍然偏低。同期的上海市为每人每月432元,广州市为每人每月408元,杭州市为每人每月364元。南京市社会发展方面本身不具优势,再加上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市区范围的变动,撤县设区前的县域在生活设施、医疗设施和文化设施方面与市区差距很大,而且差距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这样对整个社会发展指标的位次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结果与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也很相符,未达标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方面。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标准包括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又细分为18个大项25个子项指标。目前,南京已有14个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尚有11个未达标。在这11个未达标指标中,除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外,其余10个指标均集中在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方面,有些指标要在2007年实现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实现南京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的和谐统一。在富民、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下大力气。
5.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效益
在此次评比中,南京经济排名并不靠前,排在第13位,主要落后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方面。生产力和生产率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活力,无论是南京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还是GDP年均增长率都处于我国主要城市的中下水平,可以说,南京的经济活力不如本省苏锡常,也不如长三角大部分城市,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也有一定差距。南京的经济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支柱产业大而不强、城乡经济“灯下黑”、工业结构偏重、个私经济规模小、中小企业活力不足、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制约了南京经济总量的提升,而且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实现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另外,南京城市资源的转化能力、城市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也影响了经济发展。
二、对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估与分析
1.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估的基本情况
2004年度南京综合竞争力在国内200个城市中排名第16位。其中,综合市场占有率排名第11位,综合增长率排名第24位,综合生产率排名第38位,综合人均收入排名第15位,综合就业机会排名第4位,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排名第54位。
与前两年相比,此次城市竞争力评估引入了环境资源成本节约的指标,南京在该指标上排名十分落后,在200个城市中仅为第54名,是南京的弱项。也正是这一指标排名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04年度南京城市竞争力的位次。
南京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污染威胁较大。南京重化工业比重约占78%,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率为2.6吨标准煤,高于全国0.4吨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工业发达的上海(2.1吨标准煤)的总体水平,能源消耗程度较高;化工产业占南京工业总产值近30%的份额,产品以粗加工原材料为主,精细化工产品比重比较低,尚未形成产业链;这些重型、大型能源消耗的产业既对南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又加大了南京建设成本。目前南京境内除长江外,大部分水质不断恶化,主要江河湖库的Ⅰ类水已基本不复存在,Ⅲ类水的比重不断加大,一些水渠的水已成为“人体不可触摸”的Ⅳ类水。
南京属于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而且生产所需的资源大多依赖外地输入,这些年来,南京虽然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和人力,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近几年来发生的电力等能源的紧张状况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京资源的消耗仍然十分巨大,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等情况也日益加剧。
从整体上来看,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6位,居于靠前位置。综合就业机会由2003年度的第7位上升到2004年度的第4位,使南京成为潜在就业机会较大的城市;综合生产率由第45位上升到第38位,上升了7位;综合人均收入由第21位上升到第15位,上升了6位。但是与此同时有两项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是:综合增长率由2003年度的第19位降到2004年度的第24位,下降了5位;综合市场占有率由过去的第8位降到第11位,下降了3位。(见附表5-3)。其中,综合增长率的降低一方面是南京增长相对滞后的原因,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考虑到了GDP增长的净收益。由于这些指标的下降影响到了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排名。
2.对南京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1)人才竞争力相对强势
南京人才竞争力比较强,居第10位,说明南京在人力资源方面有比较强的优势。众所周知,南京是我国著名的高教集中地,教育体系发达,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现共拥有大学38所,他们为南京市培养了大批的人才。2004年南京拥有两院院士71人,各类科研技术人员60万人,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近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为南京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资料显示,2004年,南京市从业人员素质位居北京、杭州之后,名列第3。
但是南京的人力资源指数在全国的位次却在下降。原因之一是南京的文化教育投入太少,与副省级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相比,成人教育在校生人数和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全南京市的教育财政拨款仅5.78亿元,即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仅101元,这与广州的631元相差530元,与大连的407元相差306元。2003年南京市成人教育在校生人数仅2.4万人,而同期的宁波成人教育在校生人数达77.8万人,两者相差75.3万人;大连成人教育在校生人数达66.7万人,比南京多64.3万人,广州有21.8万人,杭州有15.8万人,分别比南京多19.4万人和13.4万人。由此可见,南京要想继续维持其人才竞争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位,必须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
(2)文化竞争力后劲十足
南京的文化竞争力高居第7位。作为一个六朝古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是很多城市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同时,南京是全国三大科教基地之一,人才优势明显。从南京现实的文化发展看,“九五”以来,南京的文化发展、建设很快,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神韵金陵等。目前这些大文化因素没有被现有指标体系囊括进去,南京的文化竞争力还排在第7的位置,说明南京的文化竞争力后劲十足。
尤其是南京的创业精神指数上升较快,由2002年的第16名、2003年的第49名快速上升至2004年第7名。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创业精神是相对稳定的。对南京来讲,其创业、创新指数排名落后于上海、深圳、温州、宁波、苏州等城市是比较正常的,这与南京市民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质朴但不精明、稳重但闯劲不足、勤奋但易满足、重文轻商、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精神特质较为相符。2004年创业精神指数的迅速上升,说明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南京市民精神正在大力弘扬,南京的创业成效开始显现。2004年被媒体称为南京的“创业之年”,南京市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利好政策,通过对注册验资、名称核准、前置审批、登记审查等各环节的创新与简化,使南京走在了全国创业政策改革的前列。
(3)结构竞争力不尽合理
南京的结构竞争力相对靠后,列第41位。南京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低。南京虽然具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如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摩托、生物工程、制药工业是南京的重点支柱产业,在这些重点产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多的重点企业“大而不强”,产业分工水平较低,产业前后项联系少,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层次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以珠江路电子一条街为例,表面看,似乎是南京信息产业集群的标志。但实际上,它只不过是集中了众多商家而不是厂家的大卖场,各商家销售的产品大致相同,基本不存在研发、制造、销售等整个价值链上的分工。二是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低,技术设备落后,效益低下。2002年,南京中小企业中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占24%,连续三年亏损的占22%,47%的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小于1%。南京市企业资产负债率较大。据2002年的调查,南京市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于50%的占57%,其中11%的企业负债率大于100%。
(4)管理竞争力上升很快
南京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在第20位,与2002年第32位相比呈快速上升趋势;企业管理竞争力一般,排名第35位,与2002年第22位相比呈下降趋势。南京的政府社会凝聚力、政府推销能力、政府执法能力较强,政府社会凝聚力指数居第2位,政府推销能力指数居第8位,政府执法能力指数居第9位,说明南京在推进和谐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中成效显著,政府重视与社会的交流,重视以法治市,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政府管理竞争力近两年来进步很大,由2002年的32名上升至2004年的第20位,这与南京两年来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南京市加快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政务投诉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使得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综上所述,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2004年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指标体系的变化。2004年增加了“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这一评估指标,而这一指标恰恰是南京的弱项。要从根本上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必须逐步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南京的硬竞争力比较强硬。在人才、资本、科技、基础设施、区位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在长三角还是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都处在前列。正是这些指标,奠定了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未来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硬竞争力中值得关注的是南京的结构竞争力,它排名十分靠后,反映出了南京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第三,南京的软竞争力相对较弱。制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排名偏后,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与内地城市相比较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沿海开放城市中处于劣势。在长三角,除文化竞争力尚占有一定的优势外,整体上处于劣势。可喜的是,南京的软竞争力近两年发展很快,尤其是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上升幅度较大。
第四,虽然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整套指标体系在一些指标计算中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参考和咨询的作用还是有的。因为从整体上看这些指标计算和排名相对而言还是符合南京的实际情况的。那些排名靠后的指标也能够反映出南京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促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力求改进,最终不断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