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趋势分析
1.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趋势分析
在2003年度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中,南京位列第6位,综合指数100.548 9,反映出了南京较强的城市综合实力。从具体排名上看,排在南京前面的几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综合指数分别为369.618 2、290.354 7、220.805 2、192.000 5、137.719 7,而排在南京后面的城市为大连、杭州、沈阳等,综合指数分别为99.491 1、99.299 3、99.249。由此可以看出,南京虽然在2003年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第6,但是与前几位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综合指数得分仅为上海的27%、北京的35%、深圳的46%、广州的52%,和排名第5位的天津综合指数仍有37.2分的差距,南京赶超前几名的困难很大,而排在南京后面的大连、杭州、沈阳这三个城市,与南京综合指数的分值差距微乎其微,综合指数仅差1分左右,南京稍有懈怠,就存在着被赶超的可能。但是各子系统的分析也显示,如果南京今后能重点解决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缩短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相信南京的综合指数得分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2.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趋势分析
2003年度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9位,2004年度排名第16位,相对于2003年度的排名下降了7名。造成南京排名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2004年度的竞争力指标中增加了“综合资源环境成本节约”一项,这成为影响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关键因素。这项指标同平常所指的“三废”处理率、绿化面积这样的指标不同,它考察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电的消耗情况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实际上属于经济效益的范畴,这同综合实力中反映出的问题是一致的。典型的重化工业特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南京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也影响了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该指标排在南京前面的城市主要为一些中小型城市、沿海城市以及一些城市产业结构轻型化特征较明显的城市,此外,上海、北京这样资源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大的城市,也排在南京前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提升也需要政府不断地正确引导。在近期内这项指标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南京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南京的城市竞争力仍会进一步地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南京现有的城市优势以及一些方面的迅速发展将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动力。
1.优势与潜力
(1)深厚的文化底蕴仍将是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基本保证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永葆青春活力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时代、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时代、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转变,城市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对文化的生产、创造以及文化服务等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南京是一座自然资源并不丰厚的城市,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自然资源依赖型战略产业是必需的,可因此造成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也越来越大。然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为南京发展以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高等教育和培训产业等为主体的文化资源依赖型战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南京仍将继续深入实施“文化南京”战略,力争将南京建设成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建设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文化配套设施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南京的历史文脉,提升文化彰显力,塑造“和平之都”、“博爱之都”的城市形象,这些都将为南京区域性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2)丰富的人力资源仍将是促进南京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是城市快速发展最重要的保证和促进力量。知识时代的到来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都证实,只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具有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经济就可能产生巨大的飞跃。南京是一个人才储备相当丰富的地区,众多的高等学府为南京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这是南京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由于集中了一批具备相当实力的科技研发部门,为南京的人才提供了锻炼的场所,促进了南京人才整体素质以及研发、创新等能力的提高。2004年南京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在校生44.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42%,较2003年又上升了1.61个百分点,其中在校研究生达4.94万人;各类科技研究人员6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强。目前南京已将构筑人才高地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工程,通过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加大培养力度等措施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这些都将为南京城市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
(3)产业集群将成为南京城市竞争力的新优势
产业集群由于持续的创新成为区域甚至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南京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珠江路电子一条街、江北化工园、夫子庙美食街、新街口商贸区等大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南京经济的主要力量,产业集群创造的经济产值在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尽管如此,南京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无论从产业集群的数量、规模,还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协作、分工以及集聚优势的发挥上,同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典范之地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不过,南京产业集群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南京经济最大的亮点,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南京拥有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有利于以大型企业为主的产业集聚现象的发生;第二,南京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在产品研发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实力,而科技创新恰恰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不但有利于发展以技术研发为主的科技型产业集群,而且也是全市产业集群技术含量提高的有利条件;第三,南京现在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已具有一定规模,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正确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并辅之以市场环境的营造,会成为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产业集群;第四,随着现有产业集群优势的不断增强,集聚的企业会更多,有利于现有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以及内部分工的细化;第五,政府的重视是南京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力支撑,软件、新型显示器、汽车及其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都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南京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4)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提高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南京是一座工业体系完备、重化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长期形成的电子、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在国内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国内产业竞争的加剧,南京原本拥有的产业优势正在不断丧失,居安思危,充分利用国际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良好时机,优化和提升南京的产业结构是南京必然的选择。目前,南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正在进行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不断巩固现有的产业优势,围绕电子、石化、汽车,培育一批具有著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则在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支柱产业,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产品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业部门正在成为南京新一轮的产业重点。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不仅可以使南京始终保有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而且对于提高经济规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南京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社会发展将突破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瓶颈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影响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在小康社会的考察中没有达标,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不完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住房、科学教育支出偏低等方面。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不断缩小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在提高居民收入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需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综合体系。现在南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社会发展滞后所带来的问题,并明确将社会发展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内容,将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工程。现在南京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在“小康社会”的目标激励下不断提高,预计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甚至超过20 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将达到10 000元,居民家庭财富将逐步由十万元级向百万元级过渡,居民消费则将实现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的升级。“十一五”期间,南京将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缩短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整合社会发展资源、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等方面,以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为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社会事业将不再是制约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瓶颈,而将在与经济发展的不断互动中激发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发挥。
2.欠缺与不足
(1)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制约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新瓶颈
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指标都显示,由于能耗大、环境污染状况严重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下是南京目前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南京的产业结构始终以重化工业为主,且经济发展还存在着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等问题,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众所周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不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据测算,目前南京工业经济发展中以科技创新、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率大约仅为20%—30%,而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则不断升高。在各产业部门中,工业领域属于科技投入和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可是如果对全部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更低。然而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证明,只有那些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联邦德国1950—1962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4%,日本1955—1962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也高达62.8%。南京目前的人均GDP已超过5 000美元,按照H.钱纳里等人的标准型显示,在此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达到50%以上。全要素生产率的低下所造成的高能耗、高污染等情况已成为制约南京发展的“新瓶颈”,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可见,南京的经济发展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总量,但还缺乏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2)制度创新滞后仍将是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制度创新不足也是制约南京城市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学家诺思曾指出,制度不仅是人们从事选择活动的理由(依据),而且给人们的选择活动提供了激励。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制度发展的过程,通过制度的有效建立不断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使人们的选择更合乎理性。因此,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发展观的转型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转型的观点,并包括如何使这些制度贯彻并发挥作用的一系列行为。目前南京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制度创新的不足,例如,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南京资源的有效配置;制度的创新不够限制了各类人力资源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制度的创新滞后导致南京高昂的交易成本等。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应由管理具体事务转向环境的营造,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城市内在的经济活力,从而促进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仍将影响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南京科技研发优势明显,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缺少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实用技术,科技研发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究其原因主要为:南京科技投入力度较小,尤其是全社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和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研发经费支出中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偏高,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经费支出结构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之间存在体制障碍,科研主体无法通过市场定价机制顺利实现成果的交易与转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中还没有占据主体地位,缺乏培育企业产生以及激励企业家成长的制度安排;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引导扶持不足。由此可见,南京虽然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但是却缺少激发这些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完善体系和制度,也就缺少了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