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保育要点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保育要点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主要内容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特征与保育要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通常是胎儿娩出至出生28d称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从完全依赖母体的胎内生活到离开母体的独立生活,新生儿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因此,新生儿期是儿童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新生儿期保健重点是保暖、喂养、护理和预防感染。

第二章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内容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特征与保育要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生长发育概述

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最重要特点。生长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身体各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生长发育密不可分,生长过程伴随有发育成熟,两者共同表示机体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过程。生长过程中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遵循共同的规律。

一、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保育要点

根据学前儿童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将学前儿童的年龄划分为5个时期,各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胎儿娩出前的280d(约40周),称为胎儿期。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受精后2周内称为胚卵期,此时受精卵发生迅速的细胞分裂,形成胚泡;第2~8周称为胚胎期,各器官都在这个阶段发育并形成,如心已形成,并且有搏动,肝、肾也开始形成,这时胚胎初具人的雏形;第9周至出生称为胎儿期,各器官、系统继续发育成熟直至分娩。

胎儿期的特点是胎儿完全依赖母体而生存,母体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活动对胎儿健康的影响较大。因此,胎儿期保健应以孕母的保健为重点。孕母生活要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多摄取富含营养的食品;防止各种疾病的感染;防止接触有毒物品和放射源等,预防胎儿的畸形。

(二)新生儿期

通常是胎儿娩出至出生28d称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从完全依赖母体的胎内生活到离开母体的独立生活,新生儿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因此,新生儿期是儿童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新生儿期保健重点是保暖、喂养、护理和预防感染。

1.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所以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调节室内温度和衣服包裹。保持新生儿居室内的温度恒定在20~24℃,湿度在55%~65%。新生儿的穿衣盖被要适度,以手脚温暖不出汗,体温在36~37℃为宜。同时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喂养

积极提倡母乳喂养,采取合适的哺乳姿势。新生儿于出生后的30min内清理呼吸道,揩干头面部和躯干羊水、血迹,断脐后即将新生儿裸体抱放在母亲(产妇)胸前,帮助新生儿含吮到乳头并按需哺乳。确实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时,可用代乳品喂养。

3.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加强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时,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7~28℃,水温在38~42℃,先放冷水,然后再放热水调试,最好用水温表测温度,若不具备条件,可用肘部皮肤试水温,以不烫为好。沐浴应在哺乳前后1.0~1.5h进行。脐带和脐窝要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尿液、粪便污染,可用75%的乙醇从脐根部由内向外环形消毒。

4.预防感染

新生儿机体抵抗力差,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为了防止感染,应尽量避免亲友探望、拥抱。护理新生儿前、哺乳前、换尿布后等都应洗手。

(三)婴儿期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28d后到满1周岁的时期,也称为乳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如身长从出生时约50cm增加到75cm左右,是出生时的1.5 倍;体重从出生时约3kg增加到9kg,是出生时的3倍;头围从出生时33~34cm增加到46~47cm,是出生时的1.3倍;开始出乳牙,能坐、会爬,并开始学走。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的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营养、消化紊乱。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

婴儿期的保健重点是提供母乳喂养、合理人工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有计划地进行各种预防接种,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

(四)幼儿期

幼儿期通常是指1~3岁。这一时期儿童生长发育速度较之前减慢,如身长、体重增长减慢,身高平均每年增长10cm,体重增长3kg;乳牙全部出齐;动作发展迅速,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增强,智能发育较快。但对外界危险事物认识能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等事故;此时免疫力仍然较低,容易患传染性疾病。

幼儿期的保健重点是合理调配营养,给予富含营养、质软、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进行语言训练及早期教育,注意安全护理及预防传染病。

(五)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通常是指3~7岁。这一时期儿童身高、体重发育减缓,但四肢增长较快,身高每年增加4~6cm,体重每年增加1.5~2kg。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已趋成熟,6岁时脑重量接近成人,智力进一步增强,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多问、好模仿,但自我控制能力仍差。运动的协调能力不断完善,能从事一些精细的手工操作,也能学习简单的图画和歌谣;语言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能较好地用语言描述、讲解、沟通,此时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生理基础。

学龄前期的保健要点是重视潜在智能的开发和品德教育,仍应注意供应充分的营养及安全护理。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各有特点,各阶段按顺序衔接着,不能跳跃。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时都会对下一阶段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出生时只能吃流质,只会躺卧和啼哭,到1岁时便能吃多种普通食物,会走路和说单词,这是很明显的变化,但在这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如在说单词之前,必须先学会发音,而且要学会听懂单词;能吃固体食物之前必先能吃半流质食物;会走路之前必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站立等发育步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上产生障碍,都会影响整个婴儿期的发育,并使幼儿前期的发育延迟。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自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手拿物品时先用全掌握持,之后发展到能以手指端摘取(从粗到细);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二)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1.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均衡

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是快慢交替的,因此,发育速度曲线并不是随年龄呈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上升的。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是在胎儿期,第二次是在青春发育初期。以身高、体重为例,在妊娠中期(4~6个月)胎儿身长增加最快,3个月约增加27.5cm,是一生中身长增加最快的阶段。在妊娠后期(7~9个月)胎儿体重增加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g,是一生中体重增加最快的阶段;儿童出生第一年体重增加6~7kg,身高增加20~25cm,是出生后增长最快的一年。2岁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直到青春发育期前,一直保持平稳的、较慢的发育速度。

第二突增阶段:青春发育期,男孩每年增加7~9cm,女孩每年增加5~7cm。体重每年平均增加5~6kg。之后增长速度又减慢,直到发育成熟。

2.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均衡

头与身体相比,新生儿的头长占身长的1/4,2岁时占1/5,6岁时头长占身长的1/6,12岁时头长占身长的1/7,成人时头长占身长的1/8。一个人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部增大了1倍,躯干增长了2倍,上肢增长3倍,下肢增长4倍。头部增长最少,下肢增长最多。由此可见,身体各部的增长速度和比例变化是不均衡的(图2-1)。

图2-1 从胎儿到成人头与身长(身高)的比例

3.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神经系统发育得最早,尤其是脑,在胎儿期和出生后脑的发育一直是领先的。出生时脑重约350g,占成人脑重的25%,而同期的体重仅为成人的5%左右;6岁时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90%。淋巴系统的发育在出生后的10年中发育特别迅速,10岁左右达到高峰,12岁时几乎达到成人时期的200%,之后逐渐下降到成人水平。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在出生后10年中发育缓慢,进入青春期后迅速发育并很快达到成人水平;其他系统(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平行(图2-2)。

图2-2 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三)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性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按一般规律发展,但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遗传与后天的环境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因而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机体的功能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通常反映在体貌特征、成熟类型、性别等方面。

体貌特征的差异表现在每个儿童的体型(高矮胖瘦)、生理功能(强弱)和心理特点(智力高低)是各不相同的,没有两个儿童的发育水平和发育过程完全一样,即使在同卵双生子之间也存在微小的差别。

成熟类型的差异表现在同年龄儿童的发育和成熟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儿童较早地发育和成熟,有的儿童较晚地发育和成熟。一般而言,在学龄前的个体儿童之间,成熟类型之间的差异表现不明显。

性别差异是由生理差异造成的,据我国有关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的体重、身高、胸围、头围、坐高、臀围等各项发育指标的平均测量值,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是男性儿童大于女性儿童。这种差异在儿童早期很小,随年龄的增长而渐趋明显。

(四)生长发育的相互关联性

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时间和速度虽然各有不同,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的发育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因此,任何一种对机体起作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多个系统。例如,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也能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是统一的。生理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基础,而心理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生理功能。如生理上的缺陷会引起儿童心理活动的不正常,心理的状态也会影响生理的发育。研究表明,一些社会心理因素会影响儿童的生理发育。如家庭破裂的儿童常遭受虐待歧视,会影响其正常的身体发育,严重时可导致身体发育矮小、骨龄落后、性发育迟缓,成为社会心理性侏儒。对于这类儿童,一旦消除社会心理不良因素的刺激,就能恢复其生长发育并达到正常水平,即追赶型增长。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如附录1所示。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概括地说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生活制度等。遗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环境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影响发育的重要因素。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的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影响深远,如皮肤、头发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早晚及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等;遗传性疾病无论是染色体畸变或代谢缺陷对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同卵双生子为研究遗传因素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最好的天然素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不仅在外貌、指纹、血型、呼吸、心率、脑电波图形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而且同卵双生子身高的差别也很小,头围也很接近,这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骨骼系统的发育等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相反,体重却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环境因素

(一)营养

营养是保证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丰富且平衡的膳食可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营养不足时不仅会影响体格发育,引起身体的免疫、内分泌和神经调节功能低下,还会影响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引发急性、慢性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相反,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时会导致肥胖症,同样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早期营养对智力发育有决定性影响。妊娠后3个月至出生后6个月内如果持续出现营养不良,对脑组织的正常发育可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细胞分裂期缩短,数量减少,脑重量减轻;即使日后营养状况改善,出现体格上的赶上生长,智力缺陷也很难弥补。随年龄增长,这种早期营养不良对学龄儿童智力活动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显现。

(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可全面加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合理利用各种自然因素(如空气、日光、水等)进行锻炼,对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促进生长也有很大作用。这些温和、反复的刺激可加速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对外环境改变的应激和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三)疾病

儿童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受各种疾病的直接影响。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所累及的组织、器官和系统范围,病程的长短,以及是否留下后遗症等。如发热时可造成机体功能失调、持续高热性惊厥,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都和其后发生的智力发育迟缓程度呈正相关;消化道疾病,可干扰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机体营养缺乏,影响各系统功能发育的正常进程。长期消化功能紊乱、反复呼吸道感染、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大脑发育不全等,对小儿生长发育都有直接影响。寄生虫如蛔虫、钩虫、血吸虫等感染,均可导致营养不良或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心理疾病、各种地方病(如碘缺乏等)、慢性疾病(如肝炎、肾炎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要积极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保证儿童的正常发育。

(四)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在合理生活制度下,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各部分活动和休息能得到适宜交替,加上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能量代谢正常进行,有利于促进充分发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制度,使其有足够的户外活动,适当的学习、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此外,环境污染、气候、季节、药物、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种环境污染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如儿童铅中毒已引起广泛关注。铅主要是损害神经、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儿童年龄越小,对铅的毒性越敏感;又如噪声,不仅能影响听觉功能,而且能使神经中枢的调节功能紊乱。季节对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春季学前儿童的身高增长较快,秋季时学前儿童的体重增长较快。

第三节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及评价

学前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变化之中,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进行测量,有利于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状况,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一、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常用评价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生化指标、心理指标。

(一)形态指标

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度、宽度、围度以及重量等),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身长),能为准确评价生长发育的水平和速度提供重要信息。此外,代表长度的还有坐高、手长、足长、上肢长、下肢长;代表宽度的有肩宽、骨盆宽、胸腔横径;代表围度的有头围、胸围、上臀围、大腿围、小腿围等。

(二)生理功能指标

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反映肌肉力量的有握力、拉力、背肌力等;反映呼吸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为肺活量;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为脉搏和血压。

(三)生化指标

生长发育生化指标是指反映机体各种代谢活动的指标。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常用的生化指标有反映机体血液代谢状况的血红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反映机体尿液代谢的尿肌酐、尿酸碱度等;反映肝代谢状况的转氧酶、胆红素等。

(四)心理功能指标

一般可通过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和性格等进行观察。

二、几种常用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及测量方法

(一)身高

身高是指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3岁以下幼儿立位时测量不易测准确,用标准量床或量板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岁以上立位测量,称为身高。身高(身长)是生长长度的重要指标,是正确估计身体发育特征和评价生长速度时不可缺少的依据。

2~12岁身高(身长)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7+77

1.测量工具

量床、身高计。

2.测量方法

(1)量床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下)

测量时,婴幼儿脱去鞋袜,仅穿单裤,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测量时一人扶正头部,使头顶接触头板;另一测量者位于婴儿右侧,左手轻压婴儿双膝,使双腿伸直并靠拢,右手移动足板,使足板接触婴儿两足跟,自头顶至足跟两木板间的距离为身长(图2-3)。读取量床上的刻度,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图2-3 身长测量

(2)立位测量身高(3岁以上)

测量时,儿童脱去鞋、帽、外衣,仅穿背心和短裤衩,背靠身高计,立正站在身高测量计的底板上。双眼向前平视,双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足跟靠拢,两脚尖分开约60°。足跟、骶部、两肩胛骨间靠在立柱上。测量者向下滑动滑板,轻触儿童头顶,测量者眼睛与滑测板呈水平位,读数(图2-4)。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图2-4 身高测量

最好在上午测量,午后可能因疲劳而使脊柱受压,导致测量值比上午低。

(二)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它是判断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估算学前儿童的体重,可用下列公式: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7~12个月 体重(kg)=6kg+月龄×0.25

1~3岁 标准体重(kg)=年龄×2+7

3~12岁 标准体重(kg)=年龄×2+8

1.测量工具

婴儿秤、磅秤。

2.测量方法

体重的测量最好在清晨空腹排便后进行。对小婴儿用盘式杠杆秤测量(图2-5),电子秤直接读数,对稍大婴幼儿用坐式杠杆秤测量(图2-6),婴幼儿能独自站立后用站式杠杆秤测量(图2-7)。测量前要校准体重计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被测婴儿要脱去外衣、鞋、帽,尽量只穿单衣、单裤,或测后扣除衣裤重量。称重时,1岁以下的婴儿取卧位,1~3岁幼儿可蹲、坐于秤台中央上,3岁以上儿童站立测量。

测量时,小儿不要接触其他物品,家长也不可扶着小孩,以免影响测量精度。称体重时以千克(kg)为单位,读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图2-5 盘式杠杆秤测体重

图2-6 坐式杠杆秤测体重

图2-7 站式杠杆秤测体重

(三)坐高

坐高是指头顶到臀部接触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躯干的生长情况。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3岁以上幼儿取坐位测量,称为坐高。

1.测量工具

量板床、坐高计。

2.测量方法

(1)测量顶臀长

让婴幼儿平卧于量板上,使之身体伸直、两腿并拢,用两手将小儿头顶固定于头板正中位置,紧贴头板。测量者左手将小儿两腿提起,使小腿与大腿呈直角与地面平行,右手将活动板贴住臀部,测得两板之间的距离即为顶臀长(图2-8);或身长测量完后,测量者将婴儿两腿举起并使活动板的内面紧靠臀部,小腿与大腿呈直角而与地面平行,大腿与活动板完全接触、靠拢,测得两板之间的距离即为顶臀长。以厘米为单位,读数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

图2-8 顶臀长测量

(2)测量坐高

被测儿童坐于坐高计的坐盘上,臀部、头、肩胛部接触垂直立柱,两腿靠拢,膝关节屈曲呈直角,两足平放于地上,足尖向前。测量者以手移动滑测板,使其轻压头顶(图2-9)以厘米为单位,读数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

图2-9 坐高测量

(四)头围

头围是指经眉弓上方突出部,绕经枕后结节(枕部最高点)一周的长度。头围的大小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在2岁内测量时最有价值。

1.测量工具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2.测量方法

被测婴幼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儿童取坐位、立位或仰卧位。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方或右侧,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枕骨粗隆(后脑勺最突出的一点)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图2-10),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读数,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测量时,被测者应脱帽,软尺应紧贴皮肤,不能打折;长发或梳辫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下分开,使软尺紧贴头皮。

图2-10 头围测量

(五)胸围

胸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功能的发育。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一般在1岁时胸围赶上头围,在1岁至青春期前(约10岁),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

头围≈年龄(周龄)-1。

1.测量工具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2.测量方法

3岁以下婴幼儿取仰卧位测量,自然躺平,使其处于平静状态。3岁以上儿童立位测量。

(1)仰卧位测量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方,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测婴幼儿胸前右侧乳头下缘处,右手拉软尺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下角下缘为准,经左侧回至零点(图2-11)。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数据,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读数。

图2-11 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胸围

(2)立位测量

被测者安静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两足分开并与肩同宽,双肩放松,呼吸均匀。测量者立于被测者正前方,将软尺置于两肩胛下角下缘,沿胸两侧至前面乳头的中心点测量(图2-12)。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数据,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读数。

测量时应注意保持软尺在婴幼儿后背的位置准确,必要时可由一名助手帮助固定后背软尺位置;各处软尺应轻轻接触皮肤,对于皮下脂肪较厚的婴幼儿,软尺接触皮肤宜稍紧些。

图2-12 儿童立位测量胸围

三、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

生长发育标准是评价个体和集体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该标准的获得往往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地区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儿童,对某几项发育指标进行大量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性别、年龄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儿童的平均水平,即为该地区个体和集体儿童的发育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使用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多为三种来源。一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二是中国9城区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三是各省(区)市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

由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只适用于一定地区或一定人群,故生长发育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恒的。又由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出现了生长速度逐年加快、发育和成熟提前的“长期加速趋势”,所以生长发育标准又是暂时的,一般来说每5~10年要修订一次。

四、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包括发育水平、发育速度以及发育匀称程度三个方面,因此建立的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离差评价法、百分位数法、指数法、发育年龄评价法、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相关回归评价法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评价方法。

(一)离差评价法

离差评价法是将个体儿童的发育数值与作为标准的均值及标准差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状况的方法。离差评价法是评价儿童发育比较常用的方法,一般有等级评价法、曲线图法、体形图法。

1.等级评价法

等级评价法适用于正态分布状况。它是用标准差与均值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即以均值

为基准值,以标准差(S)为离散距,确定生长发育评价标准。它根据某一指标数 值与均值差异的大小和高低,判定该儿童发育是良好或低下。评价时将个体该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发育等级。我国常用五等级评价标准(表2-1)。

表2-1 五等级评价标准

等级评价法常用来评价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发育。个体儿童的身高、体重数值在与均值距离±2个标准差范围以内,均被认为正常,这个范围包括了大约95%的儿童。在此范围以外的儿童也不能简单判断为异常,必须在连续观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疾病、营养、家族遗传等具体情况再得出结论。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能直观反映个体儿童生长发育的好坏及发育的等级范围;而且,集体中不同等级范围人群百分比的分布,也可反映集体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等级评价法的缺点是只能进行单项发育指标的评价,不能进行有关身高体重发育均匀度的评价。

例:5岁女孩,体检身高是110cm,体重是18.5kg,请判定该女孩生长发育的情况。

评价方法①:按发育年龄评价。在附录二中查找5岁女孩的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的生长发育标准(参考值);该标准对应的身高参考值:中位数108.4cm,+1S为112.8cm,故该女孩身高属于中等;该标准对应的体重参考值:中位数17.7kg,+1S为20.4kg,故该女孩体重属于中等。其身高体重均在均值±2S范围内,故该女孩身高、体重发育正常。

评价方法②:按身高发育评价体重。在附录二中查找身高110cm的女孩的身高别体重的生长发育标准(参考值);该标准对应的体重参考值:中位数18.2kg,+1S为20.2kg,故该女孩体重属于中等。

2.曲线图法

曲线图法的原理和等级评价法完全一致,采用均值和标准差划分等级范围。它将当地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某项指标(身高、体重等)的均值-2S、均值-1S、均值、均值+1S、均值+2S分别标在坐标图上,并连成5条曲线,作为个体儿童发育的评价标准(图2-13、图2-14)。将个体儿童实测值与图中的五条曲线进行比较,即可得知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凡在均值±2S曲线范围内,均属于发育正常。

图2-13 9市0~7岁城区男童体重离差曲线(1985年)

引自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学》

图2-14 9市0~7岁城区男童身高离差曲线(1985年)

引自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学》

曲线图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并能进行动态追踪,还能对多个儿童的发育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但曲线图法不能同时利用几项指标来评价儿童发育的匀称程度。

(二)百分位数法

百分位数法适用于正态和非正态分布情况,它是以某项发育指标的第50百分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余百分位数为离散距,制成生长发育标准,对个体或集体儿童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等级划分范围与等级评价法类似,但它的基准值和离散距的指标不同。一般而言,我们利用百分位数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时,以P50为基准值,以P3、P10、P25、P75、P97为离散距,将发育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图2-15)。P3以下评定为下等,P3~P25评价为中下等,P25~P75为中等,P75~P97评价为中上等,P97以上评价为上等。凡实测值在P3~P97数值范围内,均属于正常。

评价时只要在将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在其参考值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即可;亦可在相应的生长发育监测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即可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图2-15,横坐标表示年龄(岁),纵坐标是体重值(kg)。评价时,将儿童体重的千克数(实测值)对应儿童的年龄标在图上,其交叉点所在位置与代表P3、P10、P25、P75、P97的曲线进行比较,就可知道该儿童的体重发育水平和等级范围。

P3以下即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即有可能为中重度低体重、消瘦、生长迟缓等。

P97以上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可能发展为超重或肥胖;有时提醒应注意可能是相应的疾病;有时提醒家长要注意给儿童添加营养物质。

百分位数法除了使用简便、易于掌握的优点外,还可以弥补等级评价法的不足,可对个体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动态追踪,即将每次的测量值标在图上连接起来,其曲线的走向就反映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变化。目前欧美许多国家已将这类曲线图作为生长发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主要评价手段,但百分位数评价法对样本的要求较高,一般每个年龄组人数要超过150人。

图2-15 0~7岁男童体重百分位数曲线

(三)指数法

指数法是利用数学公式,根据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关联,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本方法计算方便,便于普及,所得结果直观,故应用广泛。常用的指数有:

(1)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cm)2〕×104,多用于婴幼儿的营养评价,反映体型和胖瘦程度。

(2)身高体重指数=体重(g)/身高(cm),又称为“克托来指数”(Quetelet),反映了体重与身高之间的比例关系,指数大时说明体重相对较大。

(3)Rohrer指数=〔体重(kg)/身高(cm)3〕×104,表示单位体积的充实程度,评价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

(4)身高胸围指数=〔胸围(cm)/身高(cm)〕×100,反映儿童胸廓发育状况,借以反映体型。

(5)身高坐高指数=〔坐高(cm)/身高(cm)〕×100,通过坐高和身高的比值,反映人体躯干和下肢的比例关系,反映体型特点。可根据该指数大小,将个体的体型分为长躯型、中躯型和短躯型。

(四)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

前面三种方法只能判断某个体单项指标在生长发育中所占的位置,而不能综合评价一个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时还会将体型匀称的矮身材儿童误认为是营养不良,或将匀称体型的高身材儿童误认为是肥胖。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推荐的儿童营养状况的判断方法,也就是以按年龄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高以及按身高的体重三项指标全面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三项指标综合评价的意义,见表2 -2。

表2-2 三项指标综合评价的意义

实训练习

1.练习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

2.某女孩,5岁,其身高103cm,体重28kg,请评价该女孩生长发育的情况。

思考练习

1.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保健要点有哪些?

2.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