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发展潜力预测分析
一、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优势
1.雄厚的科技实力将是南京开展自主创新的有利支撑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关键又在于人才。南京是中国的科教重地,拥有大批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这无疑是南京最大的一笔财富。据南京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 449家,从业人员55.2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20.1%,本科以上学历占7.8%;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是401家,占16.4%;科技活动人员40 754人,占从业人员比重的7.4%;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及无中、高级职称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共为22 574人,研究与试验发展(即R&D)人员17 046人,机构人员12 623人。
如此众多的科技人才对南京开展自主创新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在人才的有利保证和政策的积极促进下,南京近几年的科技活动日渐活跃,科技成果大量涌现。2004年,南京专利申请量为3 908件,较上一年增长26.7%,到2005年,专利申请量迅速上升到5 228件,较上一年增长36.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 321件,占总申请量的44.4%,比上一年增长42%。专利授权量2 166件,比上一年增长23%。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增强,用于科研开发的投入也逐渐增加,200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4%,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持续攀升。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完成额为30.6亿元,同比增长64.72%;研发投入占科技活动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为47.7%,比去年上升了11.16个百分点;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也由2004年的34 394人上升到2005年的36 740人,同比增长6.82%。
目前,南京已把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战略,重点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重点产业整体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积极打造和建设技术平台和中心实验室,并针对南京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提出重点构建和发展以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机构、孵化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必将提升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节能增效将促进南京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南京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目前已达到1∶4。重工业,尤其是其中的化学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南京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倪鹏飞等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2005年度影响南京综合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中的“资源环境成本节约(即效益指数)”这一指标排名较为靠后。但是近些年来,南京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表现在: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降低。2002年南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为33.5%,到2004年南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降到26.0%,2005年进一步降到16.7%,与此同时,南京的GDP增长仍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这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渐降低,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稳步上升。
第二,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虽然投资和需求这二者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仍需要保持投资一定规模的增长速度,问题的关键是要促进投资结构的转变。目前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增长速度大大降低,而且投资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2000年南京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技术更新改造的投资仅占其中的18.1%,而建筑工程投资的比重高达55%左右;但到2005年,南京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设备工器具购置的投资占到总投资的34.5%。
第三,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005年全市拥有各级环境检测站14个,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设施的达100%;建成了1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94.4平方公里,建成了20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329.8平方公里;2005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的天数达到304天,占全年的83.2%,比上一年增加了2.46%。以上情况充分表明,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以及循环性社会目标的相继提出,南京市更是加强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视。在“十一五”规划中,南京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的战略目标,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科技进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纳入了“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中,并提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环境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格局进一步优化的明确目标。这将促使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更快的转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3.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建设将使南京产业竞争力日趋增强
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末期世界产业发展中的最大特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支持,而且已经成为利润最大的生产环节,这就是为什么服务业比重一直很高的美国并没有因为制造业的大量转移而产生“产业空心化”的危机,相反却始终控制着世界经济命脉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其中既有经济发展自身阶段的影响,也受到制度因素的强烈影响。其实,南京的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式齐全,适合发展旅游会展业和现代物流业;同时南京科教资源雄厚,科技实力较强,信息产业等发展较好,对于开展咨询、培训、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都是十分有利的。像南京这样拥有发展多种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基础的城市,在中国的各大城市是不多见的。
现在,随着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南京已经逐渐意识到现代服务业对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制约,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南京的信息传输、科技研发、金融保险等行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科技研发业为例,截止2004年,南京地区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家,各类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共有22家,其中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国家级创业中心3家。南京科技信息网网络平台现已集中了100余个科技数据库、5 000余种科技期刊等大量科技信息,数据总量达500G,自行建起南京科研机构等一批地方科技资源数据库,并已与国家科技文献、科技成果、专利、标准等国内权威数据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开通了与“DIALOG”、“STN”等国际著名权威数据系统的联机检索。同时进行了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软件企业提供了可共享的工具,缩短了软件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研发效率,从而减少了软件产品研发的投入费用。2005年南京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签订技术合同1.1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4.6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6%,同时新建了技术贸易机构188家。为了进一步促进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南京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十一五”规划中,南京所提出的“五大中心”建设目标有三个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全国重要科教中心。为此,南京市还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的任务。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缩小南京城乡的二元差距
经济的发展必须伴以各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是南京乃至全国都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还未提出之前,南京就已经在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十五”期间,南京郊县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九五”期末相比,郊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倍,年均可比增长17.7%;财政收入增长4.1倍,年均增长35.7%;农民收入增长53.2%,年均增长8.9%;郊县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了4.6和11.9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年,南京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2.4%,2005年增长12.5%,达到6 225元,高于全国和江苏省3 225元和5 276元的收入水平。2005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指引下,南京市还加快构建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集中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及5个配套政策,继续向郊县倾斜政策、资源和人才,促进城乡融合;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05年市级财政支农资金达4.4亿元,增长73.4%;开展城乡结对帮促活动,组织城区、市直部门、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共157个单位实行对口支持,举办对接活动117场次,落实帮扶项目281个。顺利完成8个经济薄弱镇三年的帮促目标任务,共落实扶持项目322个,到位资金1.63亿元,为缩小镇街差距打下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南京还进一步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郊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即:郊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9%以上,实现四年翻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5%以上,实现三年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两年翻番。到2007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十一五”末,郊县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5%,郊县城市化率达到6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力争突破1万元大关。南京市将从大力发展郊县农村生产力、加快郊县富民步伐、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将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将使南京城市更具魅力
良好的城市建设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的自身魅力,而且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南京是一座集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美丽城市,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为这座美丽的城市更添姿彩。近几年,南京在“十运会”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城市建设,不但大大缓解了南京的交通瓶颈压力,而且为南京这座古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在交通网络的建设上,南京积极发展轨道交通,2005年南京地铁一号线建成运营,地铁二号线进入加紧施工阶段;城市快速内环东线工程已正式通车;长江三桥在2005年也建成通车。这些基础设施的完成使南京城内的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城市的整体布局上,“一城三区”的城市格局已基本形成,河西新城区的建设成效显著,仙林新城也初具规模。同时,南京还在加速建设和促进城东地区、东山和江北新市区的形成和完善,使城市空间不断有序拓展。在对外交通立体建设中,南京目前已建成了宁沪、宁杭、宁淮、宁连、宁芜等多条高速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城际高速公路网。南京火车站新客站建设也全面完成,目前南京正在积极推动京沪高速、湖汉蓉、宁西等铁路大通道建设,同时启动对铁路南站的规划建设工作,南京正在向华东地区最大的环行铁路枢纽的目标迈进。除此之外,南京的水运和空运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在原有港口和机场的基础上,南京正在积极建设龙潭深水港和禄口航空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性口岸功能。
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南京还努力处理好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绿色南京”工程的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南京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同时南京的整体环境质量也不断改善,2004年被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必将给南京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1.南京面临周边城市的强大竞争压力
近几年,南京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一直保持在15%以上,但与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2005年,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 413亿元,仅相当于上海的26.4%、深圳的49.0%、广州的47.2%。同时一些城市的经济总量正在或逐渐超过南京。改革开放之初,南京的经济总量明显高于杭州,杭州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南京的82.5%,但到1990年时,南京的经济总量已低于杭州13.1亿元,相当于杭州的93.1%,2005年南京与杭州经济总量的差距已达到505.61亿元,仅相当于杭州的82.7%。同样,临近的宁波、苏州、无锡的经济总量也早已大大超出南京,且差距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青岛、大连、厦门、沈阳、武汉等城市以正以较快的速度成为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对南京构成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在生产总值差距不断拉大的同时,很多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并逐渐超过了南京。在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不断下降,从2003年度的排名第9位,下降到2005年度的第18位。尽管这其中的排名仍值得商榷,但南京竞争力的逐渐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发展的加速,南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
2.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缺乏是南京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
虽然南京已确定了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但南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比而言仍较为缺乏,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南京的企业中国有大型企业比重较大,这些企业规模大,拥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实力,但总体来看,机制不很灵活,拥有的研发实力并不能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这其中虽然存在着体制上的因素,但缺乏创新意识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以南京熊猫电子为例,这个公司曾经是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产品缺乏创新,品种单一,慢慢丧失了原来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市场逐渐被其他企业挤占,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在南京的民营企业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缺乏,阻碍了这些企业实力的壮大。
对于个人而言,南京人较为保守,具有很强的官本位意识,追求安逸和平稳,缺乏创新。这种文化因素在南京的民营企业中的表现就是企业主容易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心理较严重,缺乏竞争、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普通市民中的表现即是不愿进行创业,追求较安稳的工作,缺少冒险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存在“不求创新,但求无过”的心理。
在政府方面,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缺乏表现得也较为明显。南京政府部门对新事物的反映和接受能力均较慢,缺乏独到和敏锐的眼光,面对世界市场中出现的新机会、新态势不能作出迅速的反映。同时在很多政策、措施的制定上也存在保守的问题,有时不能够针对南京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创新性的发展战略和措施,使南京在很多方面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变主动为被动。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创新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将使南京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对它们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是南京目前也是将来要面对的最大发展障碍。
3.经济发展缺乏产业的强有力支撑
南京的经济增长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南京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南京虽然已确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滞后于南京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仅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在第三产业内部,优势产业也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业、房地产等生活消费性服务业上,那些与生产息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则相对滞后,这给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第二,产业结构以中间产品为主,产品附加价值较小。南京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在目前的支柱产业中,石油化工和钢铁产业均以中间产业为主,产品缺少品牌效益,附加价值也较小。在其他几大支柱产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具有最终品牌,但南京缺少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利润也相对较少。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也影响了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
第三,产业升级乏力。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南京目前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应出现两大转变:首先应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南京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确定为支柱产业,近些年产值比重也有所提高,但南京所从事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只是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核心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等技术含量高的、附加价值大的行业很少涉足。即便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南京在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上也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因此距离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阶段还很遥远。其次,产业结构还应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进行转变。但是南京第三产业发展还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升级乏力不仅使南京难以保持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不能适应世界产业利润转移的规律,造成虽生产增长但利润减少的现象,从而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4.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不断增强
南京目前的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加上生产的粗放型特征明显,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近些年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水环境方面,目前,南京境内除长江外,大部分水质不断恶化,主要江河湖库Ⅰ类水已基本不复存在,Ⅲ类水的比重加大,一些河渠的水体已经成为“人体不可触摸”的Ⅳ类水,不仅不能饮用,就是农田灌溉也不能使用。特别是主要河道秦淮河受污严重,已成为第二条上海苏州河。尽管南京自来水质量较高,但是由于长江上游和中游污染严重,每至冬春枯水季节,自来水中的漂白粉等异味较为明显。因饮用水污染加重而导致的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癌症的发病率有逐年攀升的势头,对全市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
在土壤环境方面,据南京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水平监测结果,在老工业区(如钢铁厂、石化厂、大厂镇等)土壤中铅含量平均值为283.8mg/kg;商业区(如新街口、夫子庙、汉中门、鼓楼、南京车站)土壤中铅含量平均值为119.8mg/kg;城市广场(如鼓楼、中华门、鸡鸣寺、汉中门、中山门、午朝门等)土壤中铅含量平均值为54.5mg/kg;风景区(如玄武湖、陵园路、雨花台、清凉山等)土壤中铅含量平均值为66.1mg/kg;老居民区(如邓府巷、总统府、东长干巷、梅园新村等)土壤中铅含量平均值为141.6mg/kg;学校(如小营小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土壤中铅含量平均值为114.4mg/kg。这些土壤样品铅含量均高于南京地区土壤中铅的背景值(24.8mg/kg),也远超过欧盟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中铅的限量值(欧盟标准为50mg/kg,美国为80mg/kg)。
此外,南京还是一个自然资源较为短缺的城市,人均土地、资源的占有量较低,目前,南京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46公顷,同时土地的闲置废弃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矿产资源也主要依赖外地,加上浪费现象严重,土地和资源的产出效益均较低。尽管南京现在已出台了一些措施降低单位产出中的能耗,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力度。但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资源和环境约束仍将继续增强,这对今后南京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三、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趋势分析
1.南京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负责,该排名依据的资料为各城市公布的城市市区的《统计快报》数据。这些数据均为官方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相对稳定。从已公布的所有排名结果看,南京的排名变化情况不大,分别为2000年度第5位、2001年度第6位、2002年度第8位、2003年度第6位、2004年度第7位,均排在前10名。排在南京前面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这5个城市由于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始终排在南京的前面(除天津2000年曾排在第8位),而且与南京的综合指数得分差距较大,2004年度南京与排在第5位的天津的指数得分相差近40分,各分指标的得分差距也较大。因此,南京短期内赶超这些城市的可能性较小。
表6-11 2004年度前15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及得分情况表
大连、杭州、沈阳、哈尔滨和南京是排名在第6位到第10位之间的城市。从2000年度开始,除大庆在2000和2001年度排名第7位之外,2002—2004三个年度的排名中排在第6位到第10位的城市均为上述5个城市,而且这5个城市的综合指数得分相差不是很多,2004年度,南京与排在第6位的大连城市指数得分仅相差1.231分左右,排在第10位的哈尔滨与大连之间也只相差了12.215分,而第5位的天津和第6位的大连之间就相差了38.161分。可见这5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相差不多,其中任何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微小领先都会使这座城市排在前列。
大连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海滨城市,城市环境优良,这是大连排名靠前最主要的原因,但大连在发展中缺乏经济的足够动力,因此给人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居民收入较低,这些会影响大连今后的城市发展速度,排名存在下滑的可能性。在2004年的分指标得分情况上,南京在人口、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好于大连。其中人口指标南京略高于大连,分别为21.397 0和20.024 3;基础设施方面,南京得分要稍高于大连,分别为12.893 2和7.986 2;环境保护方面,南京略高于大连,分别为11.053 3和9.628 2。但南京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得分低于大连,经济方面,南京与大连存在一定的差距,分别为43.716 0和48.138 0;社会指标方面,南京与大连也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分别为13.982 1和18.496 3。总体来看,南京与大连各指标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南京在经济发展上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大连,不过其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还将低于大连,人均GDP也低于大连,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南京经济指标的得分。同时社会发展是南京最大的弱项,近几年南京的社会发展进程虽然较快,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估计该指标的得分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赶超大连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从近些年的城市发展情况看,杭州的城市发展速度和质量均高于南京,城市的综合实力不断上升,估计在今后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仍会是南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从2004年度的分指标得分情况看,南京同样在人口、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好于杭州。其中人口指标,南京得分明显高于杭州,杭州仅为13.225 7;基础设施方面,南京与杭州(11.699 4)相差不多;环境保护方面,南京得分也明显高于杭州(6.555 5)。同时南京在经济和社会指标上的得分低于杭州,经济指标南京略低于杭州(43.738 0);社会指标南京与杭州存在较大的差距,分别为13.982 1和24.808 1。2003年度各指标得分所反映出的情况与2004年度是一致的。可见,南京相比于杭州,最大的优势在于人口和环境保护,人口上的差距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而南京相比于杭州最大的不足仍在于社会发展。
沈阳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近几年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惊人,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而且在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其发展还将不断加速,在以后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中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2004年度的得分中,除人口和社会指标得分(人口24.307 6、社会17.353 2)稍高于南京外,其余指标均低于南京,且经济和环境保护与南京的差距较大,因此,一时赶超南京的可能性较小。
相比之下,哈尔滨的发展要稍微逊色一些,不太可能对南京构成较大的威胁。在2004年度的分指标得分上同沈阳一样,人口和社会指标得分要高于南京,但经济、基础设施与南京的差距都是十分明显的,环境保护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也不存在赶超的可能性。
在其余的副省级城市中,青岛的威胁最大,与2003年度相比,2004年度排名前移了十位。在对青岛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青岛不仅环境优良、整体文明程度较高,而且在品牌建设上成效显著,拥有国内外大批的知名品牌,这将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极有可能使青岛在未来的几年中成为南京有力的竞争对手。从2004年度的得分情况看,青岛虽然在经济和基础设施指标上的得分略高于南京,但其他指标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综合以上情况,同时结合南京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可以断定,短期内南京在城市综合实力上的排名不会有大的变化,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但下滑的可能性也同样很小,估计仍将维持在第6位至第8位之间。
2.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趋势分析
综合竞争力的排名迄今为止已进行了多次,在这些排名中,南京的排名在不断下降,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发展的相对滞后。南京近几年的发展虽然一直保持在15%以上,但同国内的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相比仍相对滞后。这就是排在南京前面的城市主要是中小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指标体系的变化。这是影响南京排名的最关键因素。南京由于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相对较大,资源和环境情况相对较差,因此在一些指标上的排名落后,影响了整体的排名。第三,计算方法的问题。尽管倪鹏飞等人的指标体系已应用了多年,但是其中仍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指标体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中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真正科学还是有待于研究的。以增长指数排名为例,南京在一年的时间里由2004年度的第24位下降到2005年度的第79位,下降了55名,而南京2005年的GDP增长却达到15.8%。虽然我们对倪鹏飞等人所依据的数据及其计算方法不是十分明了,无法对其排名的科学性进行充分的论证,但是在没有出现经济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某一指标在一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难免令人对其科学性产生疑问。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对综合竞争力的排名很难进行系统的趋势分析,因此这里只能就南京与同类城市之间的排名情况进行简单的比较。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可将全国的15个副省级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南京强的城市。深圳、广州等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其综合竞争力也远远高于同类城市,且在历次的排名中也一直位居前列。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2003年以前的排名虽和南京相差不多,但由于城市整体发展较为协调,排名在不断上升,2005年度排在第11位(包括港、澳、台地区),也可以列为第一类。第二类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南京大体相当的城市。这些城市包括宁波、青岛、大连、武汉和厦门,在2005年度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虽然排名差距较大(其中宁波第12位、厦门第16位、大连第17位、沈阳第19位、青岛第20位、武汉第22位、南京第25位)(包括港、澳、台地区),但综合竞争力得分相差不多,宁波与南京之间仅相差0.035分。可见这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南京相差不多,当然也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对南京构成压力和挑战最大的城市。第三类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比南京差的城市。在这三类城市中,第一类城市与南京的差距相对较大,南京暂不具有赶超的能力和可能性;在第二类城市中,南京具有一定的赶超的可能性,随着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整体环境的不断改善,南京在综合竞争力上的排名仍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